第一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 年 01 月 25 日 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一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射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4年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始终把它作为造福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参合率逐年提高,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农业人口参合率2004年为88.15%,2006年达到95.85%。截止10月底,全县2006年门诊补偿35.44万人次,补偿金额为733.97万元;住院补偿1.85万人次,补偿金额为1 262.35万元;累计补偿37.29万人次,补偿金额共为1 996.32万元。其中补偿万元以上的有43人,最高补偿达3.2万元,切实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状况大大缓解。在今年寒假今年寒假,我选择盐城市的射阳县就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
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完备、基本设备齐全,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现有基础上逐年提高;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使农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患病后看得起、能看好、花钱少”。全面完成省、市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指标,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
2010年预期指标:
(一)提前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标准。
(二)县、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95%。
(三)县、镇、村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100%。
(四)建制镇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培训乡镇卫生院长60名,卫生院技术骨干340名,具备全科医学知识的镇卫生技术人员100名,乡村医生700名。
(五)建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到60%以上。
(六)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实际补偿水平随筹资标准的提高而逐年提高。
(七)以镇(区)为单位,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达到90%以上。
(八)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农村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
2006年工作目标
(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006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人均筹资达到50元,除省、市级财政按农业人口人均分别补助25元、2元,不足部分(人均8元),由县财政补足。
(二)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目标》明确的任务,认真落实儿童保障、妇女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食品和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2006年按照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元的标准设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除省、市财政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足。
(三)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省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标准,加快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设施配套,加速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转型。大力推进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县工作,适时总结经验,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精心组织好镇村卫技人员培训,年内培训12名卫生院长、69名技术骨干、140名乡村医生,全面落实好省、市卫生主管部门下达我县的年度培训计划。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贯彻江苏省财政厅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以逐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总量,提高参合农民保障水平与受益程度为目标,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和增长机制,坚持农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政府资助资金到位,农民个人筹资到位,并逐步提高政府资助标准,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补偿方案,合理确定补偿范围,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严格基金管理,实行年度必审,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完善计算机网络结报,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强化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和诊疗费用,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及时、质优、价廉的综合服务,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公共卫生服务。第一类是农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是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是农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任务严格按照年度项目,实行分级考核,确保质量,服务到位。
(三)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改善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提高其履行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旧危房进行改造,添置必要设备。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严格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对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在2007年底前要坚决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转岗分流。同时加强农村卫生队伍的学历教育,强化在职人员培训,为农村培训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掌握适宜技术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把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镇(区)要成立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并将任务层层分解,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确保农民健康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关心、全民参与、共同支持农民健康工程实施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每个建制镇由政府举办和建设好一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居)设一个村(居)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保证农村居民步行半小时能够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法,择优选聘镇卫生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法人代表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代理制;定编定岗,公开选聘,岗位管理,合同上岗;对超编或超比例聘用的行政工勤人员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按程序解除合同。做好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工作。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县、镇二级,镇、村一体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镇(区)政府要成立农村公共卫生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一位领导分管卫生工作,并在村级干部中确定一名公共卫生兼职管理员,协助村(居)做好村级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四)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立县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资、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镇卫生院要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主要提供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村卫生室要转型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提供入户服务,开设家庭病床,开展健康教育并进行简易的治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综合、连续、便民的社区卫生服务,落实服务责任,开展社区调查,作出社区诊断,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健康指导,实施科学干预,提供连续不间断的卫生服务。要重视和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要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做到小病在村镇、大病到医院。
(五)加大卫生支农力度。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和《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卫生支农规划,落实《射阳县卫生支农和巡回诊疗工作方案》,组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援赠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选择一所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并制定支援建设目标,限期达标。组织实施“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严格执行《射阳县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管理办法》。制订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通过加强卫生支农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急诊、急救的能力。
(六)落实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补助政策。要认真落实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关于政府对农村卫生补助政策的意见》(苏财社[2003]59号)和《江苏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并积极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增加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用于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遵循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财政资助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县、镇财政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县财政要适当安排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经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和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要按照农村服务人口设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专项资金设立的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建立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的投入,县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增加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及镇村医务人员岗位培训经费,努力提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落实上述经费的同时,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逐年增加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
(七)强化农民健康工程项目管理和考核。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机构基本服务能力建设等专项资金要实行项目管理。要按规范合理使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镇政府每半年要对辖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县政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和评估,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建立项目工作进度报告制度。县财政、卫生部门组织绩效评估,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县财政、卫生、审计部门要做好专项资金的筹措、拨付、管理和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农民健康工程实行百分制考核,90分为优秀,80分为合格。成绩优秀的镇(区)由县政府授予“农民健康工程先进集体”称号,并予以表彰;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相应减拨奖补资金。
第二篇: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调查研究 论文 2007-11-13 13:27:22 阅读35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调查研
究2007年8月
趁着暑假的大好时机,我们更应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由于家乡东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体系做得比较成功,这使我更有兴趣去研究,因而我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体系”作为暑假的调查对象。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对解决“三农”问题,以至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必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31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1.03%,覆盖农业人口7.99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1.9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6.85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78.78%,参合率为85.70%。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累计受益7418.19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系在东莞的发展
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我的家乡东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经到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阶段。2004年6月份,东莞市在原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全市统一的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98%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总人数为109万人。新制度于7月1日正式实施,无论是待遇还是服务水平都较原来的农村合作医疗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受到广大农(居)民的普遍欢迎。2005年全市100%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
为保证全市农(居)民都能得到医疗保障,东莞市坚持“最基本保障”原则,在农(居)民中实施了以“保大病、保住院”为特征的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并设置了A、B两个参保档次,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满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参保人的医疗保障需求,保护了参保人的参保积极性。A档按90元/人年标准缴费,B档按220元/人年标准缴费(其中A档个人缴费60元/年,B档个人缴费190元/年,市、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15元/年)。
就当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到农医保的好处时,东莞市的农医保却也遭遇到了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尴尬——由于选择筹资水平较低的A档农医保的农(居)民比预期多,农医保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据了解,针对当时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不支出的情况,市财政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对策。从05年7月开始,财政补贴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的标准由原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60元,个人缴费标准及享受待遇标准保持不变。同时,为了减轻农医保基金的压力,将医保抚恤金待遇改由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杨科长预计,如果不出现重大疫情等特殊情况,农医保基本上可以达到收支平衡。
对全市具有东莞本市户籍且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及居民,实行全市统筹,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格局,参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做法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医保工作由社保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减少了运作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有利于今后全市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而且采取财政拨款支持,尽量不对农民加压。
大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系
把东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系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并参考,将有利的地方传播到各地,大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调查中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和参考借鉴有利的地方。
1.明确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农村合作医疗若要真正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就要“保大病”,这也是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但也有人认为,若提高缴费标准,则会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但倘若换一种角度考虑,在不提高缴费标准的情况下也可能“保大病”。因为大病的发生概率毕竟较低,若参保率较高,则可以用全体的缴费资助大病患者,以体现“互助”精神。这一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点和实验。
2.使报销更方便。各地可参考东莞即时赔付的做法,推动县、乡镇医疗机构使用电脑计费、收费,探索在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办理补偿支付。
3.基金管理应该要更严。为堵塞漏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镇统筹改为县统筹,以县为单位实行专户存储,统一管理、封闭运行,有力防止贪污腐败。
4.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级次应适当提高,以县级统筹为宜。县级统筹可以在全县范围制定统一的制度,增加农民就医的选择空间,也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根据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疑虑和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加强政策研究,探索方便有效的筹资和管理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的机制创新,缺乏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积极研究探索和不断完善。
7.发展本地区经济,只有地区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有强而有力的后盾。才能真正的普及,做到惠及每家每户。
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许多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经验与做法,促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总之,工作当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健全新农合的管理体制,完善新农合管理网络,可以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合作医疗缴费;要以方便农民、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受医疗机构利益左右;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使广大农民真正从参合中得到实惠;扩大报销病种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建立各项监督审计和公开的制度,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机构自身的运行效率,努力控制新农合费用并降低服务价格,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
第三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沈宏芳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1 月 27 日
地点:苏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担负起农民医疗保障的重任,而要缓解农村医疗保健中存在的困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调查报告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江苏几个县市的运行现状及制度实施的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现状
试点至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行了近四年,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农民还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如何才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通过与当地卫生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开展座谈,走访乡镇卫生站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方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体会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可,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中的政策与法规问题
在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缺失,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名存实亡,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1.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失灵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虽然全国农村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大多数地区,政府资金大部分投到县级卫生机构,导致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几乎名存实亡。随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不相适应,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缺乏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法律规范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长期以来是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推行,没有法律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容易形成“一紧二松三垮台”局面,缺乏法律保障也是导致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今后的医疗服务保险市场将由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者及作为中介组织的保险公司组成,其顺利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力量。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问题
医保资金筹措难问题是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一只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就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究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中央政府对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共产品,政府对其必要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仅仅是象征性的。1991—2000年,中央政府拨给合作医疗经费是每年50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是每年500万元经费,全国每年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总投入,让8亿(该期间的农业人口数量)农民分摊,平均每人每年约1分钱。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而且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最终削弱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措困难,医疗制度覆盖率依然很低
据调查,我国医疗保障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在我国城镇居民中,医疗制度覆盖率为55.2%,而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制度覆盖率仅为20.9%,其余79.1%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000万人,8000万相对于9亿农民而言,还不到1/10。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乡镇企业。政府从财政中为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所有费用是不实际的,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又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乡村两级负债累累,乡镇企业不发达,加上税费改革滞后,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乡村两级全靠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工作运转,更无资金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因而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农民参保率低,基金规模小,医疗制度覆盖率偏低。从1990年初以来,不少地方重建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往往因为筹措资金困难,设计存在缺陷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
(三)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与卫生部在2004年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这种学历结构,直接影响了其医疗服务水平,使得许多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沦为农民买药的药店,间或为年老体弱者提供简单的上门打针挂水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要。
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低下
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农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单位,也是这三级医疗机构。这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取信于民的又一关键。但是,从全国来看,还存在明显的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组织,即使是公共卫生机构也不例外。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呈现民营化趋势。据统计,到2005年,江苏省有2253所村卫生室为公私联合形式运营,165所为私人经营或已变成个体医疗点,占到全部卫生室的约20%。还有一些卫生室在形式上承包给医疗卫生人员,但实质上由于村委员会放弃了管理,而与个体医疗点没有什么差别。同时,乡镇卫生院面向市场,但医疗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所以,无论是民办还是公立,所有卫生服务提供者均以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向病人收费。在激励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供方诱导下的过度消费问题也在乡村医疗部门出现,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从业人员都缺少主动降低医药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导致医疗费用的畸形增长,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更加难以捉襟见肘,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筹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施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坚持以农民自愿参加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但是国家对新型合作医疗没有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往往给下级政府下达完成比例的各种硬性指标,如江苏规定参合率要达到80%以上。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常常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指标,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一般采取只好逐门逐户边做工作边收取的方法,但由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筹资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筹资时积极性,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挫伤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有些地方采取集体垫支、包干方式筹集资金,筹资效率是提高了,但又不利于培养农民主动参合的意识。
(三)农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农民是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之一,如果缺失农民的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合作医疗的态度。农民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对合作医疗的宣传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医疗主管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印发一些小册子,张贴一些标语等等,其手段和力度都值得商榷。而农民的接受能力则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收入、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但现实中,一般是年轻些的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但这部分农民平时多在城市打工,家里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且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即使能够认识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也多因“不当家”而影响资金的及时筹集。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重眼前、轻长远,重事实、轻教育,认为自己目前身强体壮,不需要现在就花“冤枉”钱,更何况现在的报销比例也没有达到农民的预期值。因此,如何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知度,是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改革人员培养模式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合作医疗的运作,关键还是靠人。而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人才匮乏,因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学员进修班,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二)规范报销程序,建立医疗费用控制制度
1、改进简化报销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扣除补偿部分后再收费。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由相关部门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2、建立费用公开制度,控制费用虚高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支出,是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目前,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较城镇职工差异悬殊,但是,农民需要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却与城镇职工相同,出现农民支付需求不足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滞销的两难困境。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提升农民的医疗需求支付能力,但可能会拉动医疗消费价格进一步提升,继而抵消或损失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因此,必须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实施统一、公开、透明的价格制度,由政府施以强有力的干预,有效控制医疗消费价格的虚高和抬高。
(三)探索科学筹资途径,建立医疗保障新格局
资金筹集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筹集资金要广开渠道:一是向农民筹资,提出具体的政策规定,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式,如在农民自愿和知情的前提下,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可从政府对农户粮食直补费用中扣缴,或采取滚动筹资等,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当然在筹资过程中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开具统一的收费发票,做到手续齐全、责任清楚;二是向政府筹资,建议增加省财政扶持苏北、苏中地区的力度,对苏北非财政转移支付县、农业人口较多的市辖区和苏中经济困难的非转移支付县,应该首先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负担比例,然后省级财政再予以一定金额的补助,以推动这类地区更好地开展合作医疗工作。此外,针对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税收的使用方向、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彩票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等方式,为农村合作
医疗筹集资金。经济发达的农村应鼓励农民参加商业保险,逐步形成家庭保障、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互为补充的多元化保障新格局,将民政、卫生、残联、妇联、卫生扶贫等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适合其预期与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
(四)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农民认知水平
政府要依靠行政手段,针对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问题,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或其他方式详尽地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干部要从宣传发动阶段开始,抓实基础工作,打牢群众基础,既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先进性,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道理讲透,变农民“要我保”的观念为“我要保”。在工作中要讲究实事求是,把报销范围和比例对农民讲清,不能过分夸大合作医疗的作用,以免农民期望值过高,使结果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经过对这些的调查,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耳闻目睹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医疗制度建设方面的不断完善。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农民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注意到了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时存在的问题。就我们所学的财政学专业而言,结合这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我们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新思路,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五、参考文献
[1]毕泗生 齐子忠 彭树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12月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2月
[3]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中国卫生部网站2006年4月25日
学院:东方学院班级:08国贸1姓名:沈宏芳
第四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扬州高邮界首为例
学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中文S姓名:梁秋坪学号:11111125
今年寒假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这一选题,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是由我个人进行的,调查的主题是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时间是在寒假期间(春节期间未调查)。调查的地点主要是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龙翔村以及界首卫生院。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实行的是一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面筹资为主的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区为单位统筹,由政府组织,并有财政补助和支持,有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具有强的社会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不容忽视,中国共产党一直很关注“三农”问题,关心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党对农民的关怀。在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属于弱质产业,但是目前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村相对于城市,面临着经济滞后,公共资源不平等的窘境,但中国广袤疆土存在着大量农村地区;农民相对于市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风险,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但是中国农民几乎存在9亿之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必须的,其中发展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下面以我的家乡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为例:
二:界首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一)在界首镇,有一间大的界首卫生院,另外每个村都有有另外专门的卫生室,方便病人就近治病。虽然医院诊所在界首分布不少,但是界首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还是无法与高邮人民医院,扬州苏北医院等相比的,更别提一些小的卫生室了。在界首卫生院,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不全,缺乏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医疗要求。
(二)一直以来“看病难”始终是令百姓头疼问题。但是自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全镇农
村户口人民,每人每年交一定的统筹资金,今年交了60元。每家每户都会拥有一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此证仅限本户参合人员使用,不可借给他人,如果发现出借、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并取消此户当年补偿资格。所有参合人员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就医都会享有补偿。在2011年5月12日高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发布20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告,通知了20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对付工作的正式启动。补偿有两方面:一是门诊结报补偿,二是住院结报补偿。
1.门诊结报补偿:参合人员凭合作医疗证件到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照新农合相关文件规定,结算补偿同门诊收费同步进行,补偿金在应交款中直接减免。不设起付线,市、乡、村门诊补偿比例分别为20%、30%、35%,日补偿限额分别为30元、25元、20元,年补偿限额均为200元。
2.住院结报补偿:当基金补偿兑付工作启动后,参合人将市内或市外住院票据、费用清单、出院记录、转诊申请书、合作医疗证件、有效身份证件等,送交所属乡镇合管办,并履行交接手续。(1)在乡镇府卫生院,起付线为200元,补偿比例为70%,其中,基本药物补偿的部分补偿比例为80%。(2)在市直定点医院,起付线为400元,补偿比例为55%,其中,基本药物的部分补偿比例为65%。(3)在市外公立医院,起付线为700元,1万元以下部分(含一万元,下同)补偿比例为35%,1-2万元的部分补偿比例为40%,2万元以上部分补偿比例为45%,其中,基本药物的部分补偿比例在原有补偿比例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4)当年内累计起付线为700元,当年内累计封顶线为15万。
高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始终完善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着如此明确的补偿条例使得农民看病不再难,大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也方便了农民就诊报销,也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广覆盖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制度运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一)、筹资成本比较大,筹资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在党和
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做了明确规定,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条文。
(三)、保大病思路不符合国情。第一,在农村,真正需要优先关注的、与广大
农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定位于保大病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目标相悖。第二,将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卫生投入绩效。很多大病都是因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所致。第三,以大病为保障对象,一般只有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受益面必然很低,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保,也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第四,较低的筹资水平也保不了大病。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给予农民的补偿方式包括住院补偿,门诊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有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的限制,如果定点医疗的医疗费太高就会限制农民参加该制度的积极性。
(五)、基金监管力度不够,资金外流、占用现象严重。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机构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隶属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卫生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经办的基金管理机构具体操作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形成“钱账分离”的筹集与
支出模式。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缺乏科学的制约、监督机制。
四: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
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工作。
(三)、保障目标必须立作于保基本健康,保大病的思路必须放弃。无论是考虑
到经济问题还是卫生投入的绩效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保大病思路都市不可取的。作为政府推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以保健康为出发点,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受益,并且全面提高卫生投入的绩效。
(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能力。
(五)、政府透明、民主的执行,按农民的意愿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而
着想,一切为人民打算。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更深一层面了解合作医疗制度,正确认识合医制度,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政府作为“合医制度”的主导,应该加强管理、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培训促进“合医”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工作意识的提高,从而使合作医疗真正成为惠农的重大政策。
(六)、统筹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医疗改革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本前提,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保障
模式,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结语
实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体系,不断造福广大农民,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国泰民安。
通过此次的实践调查让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所了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这些年来看病拿着合作医疗证可以报销,感觉自己深深享受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优惠,感觉很幸福,也感到了党对普通百姓的真切关爱。希望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能越来越好,使更多人受益。
第五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陈亚芬
社会实践主题:深入基层,了解民生,关心社会
社会实践时间:2011年2月
社会实践地点: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青城村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然而医疗保障体系令人担忧,因而出现了一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这个问题更为严峻。
面对这一状况,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这一改变,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我的调查活动分为三个步骤,一调查资料,二实地采访,三整理资料、获得体会。
通过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我了解到,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累了经验。根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通过对农村受保居民的调查,我了解到,虽然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未能完全根本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这一体系缓解了农民的就医困难,许多受采访的农民表示,以前,农村上没有医疗站,只有不怎么正规的赤脚医生,只能看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大病看不了,要看病得上城里,来回路上的花个几个小时,特别不方便,城里大医院的医药费还特贵,既费时间,有费钱,特别麻烦。现在好了,各个村都有医疗站,有专业医生,看病不要跑那么远了,而且村里每一个人都做了医疗保险,医药费可以省下些。通过对这些村民的采访,农村
医疗保障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的便利,让农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稳步
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探索新形势下
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累了经验。根
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
精神,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但是由于这一体系尚未成熟,所以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
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
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
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
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
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
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
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
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
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所以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深入生活,了解更多的民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是个农村的孩子,但我很少去关心这些事,平时生病了,也是由家人陪着,不是太清楚这些。在这次的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而且增长了我的行动能力和沟通能力,让我敢于与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从他们那儿获取资料,这些改变使我变得更自信。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看事情不能局限于一方面,要全面看待整件事,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事情。
学院:东方学院班级:10东国贸1姓名:陈亚芬
学号:108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