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2019-05-12 19: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篇: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支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家书屋为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农家书屋改善了农民的读书条件,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从现实情况看,农村的公共图书服务事业,是农村文化事业最薄弱的环节。据调查,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我省一些贫困地区,一年内有75%的农民家庭没有买过一本书。农村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命运。农家书屋建在最基层,免费为农民提供看书读报的条件,拉近了科学文化知识与农民的距离,使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学到很多新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调查问卷统计的414人中,有288人“认为农家书屋工程非常有必要,非常欢迎”,95人“认为有必要,欢迎”,两者合计比例为92.5%。95.8%的村民表示“愿意去农家书屋看书借书”,其中77.3%人表示“经常去”。很多人在“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议”中都提出要尽快把农家

书屋建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已建有农家书屋地方的村民,都希望农家书屋能更多地补充更新图书。有的青年农民说:“村里早几年建了农家书屋的话,我肯定也考上大学了。现在村里有农家书屋了,村里肯定可以多出几个大学生!” 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是关键。让农民群众掌握文化知识,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家书屋使农业科技扎根农村,有利于促进科技兴农。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送科技下乡,时常开展类似活动。但往往是“一阵风”式的,无法实现经常化、常态化,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让农业科技扎根农村的问题。农家书屋配备大量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图书,使农业科技知识直接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出版物便于传播、便于长期保存利用的特性,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长期隔离的问题。有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形象地比喻:“农家书屋消除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最后 1公里距离”。农村各类专业户是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占农村阅读人群比例的36%。78%的农民表示可以在农家书屋里学到自己所需要科技知识。现有农家书屋90%以上出现在专业村。这些统计数据都说明农家书屋对传播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相结合的通知》,将农

民培训工作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更加有利于农家书屋传播农业科技。我省瑞金、余江等地依托农家书屋办农民学校、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兴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文明村风。农家书屋如同村民共有的书房,为广大农村带来了书香气息,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品位,把农民由牌桌拉向了书桌,读书声冲淡了麻将声。农家书屋进祠堂,使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农家书屋学校,更加丰富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让家庭贫困的农家孩子能读到自己心爱的图书。农家书屋进村部,拓展了农村基层组织传播文化的功能。如今农家书屋成了“香饽饽”,方方面面都抢着要。各地农家书屋开展了“读书明星评比”、“小手拉大手进书屋”等丰富多彩的农民阅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风建设。

(二)农家书屋工程为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

广大农民群众有享受基本文化生活的权益。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农民群众不仅有得到衣食住行基本物质保障的权益,还有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生活的权益。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农家书屋

工程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一样,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解决农村“看书难、买书难”问题,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改善农民群众的民生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农家书屋工程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公共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本低,可长期发挥作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干扰基层工作,不增加政府机构编制,不需劳师动众,投资小风险低,不会造成负作用。而它所能起到积极作用却难以估量,一条致富信息,可能造福一方百姓;读一本好书,可能改变一个农村孩子一生的命运。有农民风趣地说:去乡文化站太远,在家看电视费电,只有到农家书屋看书最实在。

农家书屋工程是离农民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农家书屋直接进村,农民群众的感受最深,受益面最广。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不间断的文化服务,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农家书屋是小题目可做大文章。不少农民群众都深有体会地说:“农家书屋离得近,又是村里人自己管,就跟自己家里建了间书房一样。我们乡下人看得见、用得上。老表们最欢迎这样实实在在的项目。”所以说,农家书屋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农家书屋工程为振兴出版发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要为全省经济增长挑重担,五年内要达到年生产总值一千个亿,其中出版产业要达到300个亿。目前涉及农村的出版发行产业份量很少、很薄弱,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把农村市场做好了,出版发行业的增长就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按照“十一五”全省建设6835农家书屋的规划,每年建设农家书屋2300家。一家农家书屋至少配图书1500册,每年总数就是345万册以上,占目前全省除教科书以外的图书出版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家农家书屋配报刊杂志30种,总数就有每期20万册,一年就是至少300多万册。还有电子音像制品,每家书屋配100张,总数就是70多万张。每年还有20%的更新,这个份量也是很大的。这些还只是到“十一五”末的数字。如果到了2015年全省建起16000多家农家书屋,市场就更广阔了。以上只是农家书屋本身直接带来的图书需求,除此之外,农家书屋必将激活农村阅读需求,带动农村图书消费,造就一个广阔图书市场,为振兴出版发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省内外出版发行企业对农家书屋工程寄予厚望,纷纷参与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来,希望以此为契机拓展农村出版发行空间。

第二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形式与政策 教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学目标

1、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重点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2、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来源

★党的十七大: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授课教师介绍:

向晖,女,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联系电话:***

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

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3、当前现象及分析

现象:

(1)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

(2)全国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式实施文化枪声战略,把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主题公园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分析:

(1)文化发展的跃进式、指标化

(2)文化内容的肤浅化、表面化

(3)文化有成为经济的附庸的风险:GDP化、功利化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定位: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有机会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

性,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第三、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欧文化的渗

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方面身体力行。

历史使命:

1、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武装自己的头脑, 丰富自己。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 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4、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 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能够通过学习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方面, 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丰富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让社会主义文化更喜闻乐见更具渗透力。第三,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第三篇: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多元的文化环境,又将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构成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锻造了它自身包容与开放的品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能够进行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于晋唐之间传人中国后,与儒道相揉顺利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明末的历算,由于中国长时期的封闭与专制统治,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当人们接触到西方近代文化时,首先感到的是“器物”和“科学技术”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形态的激荡,这是近现代文化批判的先声,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入了批判、转化、重构的自觉阶段。

(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从逻辑上讲,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只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它包容与开放品格的升华。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文化层次上,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展开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首先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它从文化层面引起了人们对一种先进文明的关注和学习,最终事实上达到逐渐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造,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精神”,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和性质,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但却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进行辨证的综合,才在文化层面上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总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价值体系,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条主线,也是伸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根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以更宽阔更深邃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对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先进文化有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原因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即只有成功地应对挑战,适时地采取相应对策,文明才可以避免危机,并进一步找到成长的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开始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一)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对人类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种文化接触中会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二)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要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的性质、特点它的决定性矛盾、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时代的改造,使之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现实做出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晚年曾就“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做过精辟的论断:“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也认为:“虽然经济条件是文化生活的部分形式,但它不仅是具有决定力的而且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形成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败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与其依托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关”。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正是推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使命,这是当代中国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我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这样的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早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

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方面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方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中共党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自建立起就十分重视文化,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无不强力推进对文化的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知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必将带来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高度重视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安邦定局、安心励志的功能,越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越是需要突出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可以关照人们的心灵,营造精神家园。十七届六中全会适时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推动力量,然而,支撑这种推动力量的是一批宏大的人才队伍;所以,《决定》作出了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部署。

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文化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为传播革命思想前仆后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选拔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文艺等领域的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所以党中央适时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复兴大业,人才为本;文化繁荣,人才为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的主要机遇期,也是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身处这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立足这种孕育了无数英才的活土,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让各类

文化人才竞相涌识,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形成以文化繁荣吸引凝聚人才,到人才辈出发展繁荣文化的生动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这个伟大时代的各类文化建设人才,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的担当。

三、高校的历史责任

总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那么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理应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首先体现在育人这个核心职能上。从广义上讲,大学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文化传承创新最根本的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通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下,学生们学习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并培养起创造能力,批判视野和人文情怀。这既是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是对人类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的培养育人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中,又体现在隐形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因为大学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大学还要结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营造丰富多彩同时富有教育性的文化环境,使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积极融入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人文环境中。大学更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全文化的文化环境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他们不只将优秀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还能够在未来更广阔的空间里将优秀文化的影响辐射开来。发扬光大,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充满变革和竞争的现代社会,大学作为思想和价值的孕育和批判中心,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责任发展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更要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始终站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员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进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载体,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体现在教学、社会实践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追求。大学生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思潮,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学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从而给社会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文化合格文化建设人才,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第五篇: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阐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公共图书馆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将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意义的理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二、公共图书馆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社会职能,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在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大众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大众文化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的职能就是首先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要,利用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不失时机地对读者进行引导、疏导和教育,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文化娱乐时,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从而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内在精神要素,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的能力。现代图书馆环境幽雅,不仅是良好的学习场所,它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会友谈天、交流沟通的良好公共空间,是服务大众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二)公共图书馆是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教室 只有公民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与经济、政治相匹配,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基于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状况,各地图书馆都根据本地区的特色,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长期积累,大都形成了各自的馆藏特色或特定领域的藏书体系。各种关于公民文化的信息,通过图书馆的筛选序化,加工处理,以图书、报刊等形式,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满足公民文化教育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还提供电子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图书馆作公民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最大程度的发挥着交流、共享、研究平台的功能。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而其他的媒体如网络仍处于无序化状态,就更为图书馆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绝佳时机。因此说图书馆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三)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工具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和谐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体制制度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方面都对和谐文化有所要求。无论其中哪一项和谐的建立都与人的知识、素质与文明程度相关。广大社会成员对待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态度的科学性,以及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文明与理性,这一切都有赖于社会成员整体的科学态度的端正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职能,决定了图书馆是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工具,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终身教育,它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既可以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这是任何学校都不能代替的,特别是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图书馆是开展大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和谐文化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传播者,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聚集的宝库,成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建设发展速度发展很快。但总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水平底下并极不平衡,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及经费极度匮乏。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究竟能不能担负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想,令人质疑。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人平等享有文化的目标,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持续性投入,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

一是拓展服务功能,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公共图书馆在躁动的城市气氛中创造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字网络环境中仍然是广大市民学习教育和文化休闲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应当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项目拓展到讲座朗诵、文化展览、专题陈列、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学术交流、网上咨询、文献提供、新书发布、多媒体互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汇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思想流,成为市民继续学习的终身学校和文化休闲的“第二起居室”。如陕图讲堂,主题涉及奥运知识、英语学习、先进事迹报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截至目前,共举办220余场,听众累计达6万人。讲座为普通百姓创造与专家学者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的“城市教室”。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围绕“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开展专家论坛、知识答题、经典美文诵读、流动服务进社区、文化巡讲团等项活动,使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图书馆活动,体验到终身学习求知的快乐和互动交流中激扬智慧的幸福,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文明和信息素养。

二是挖掘文化潜力,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各个地方地域不同,受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熏染,见证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事件。涌现出了许多名烁古今的人才。地方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沉淀,如陕西省图书馆目前收藏古籍、地方志、近、现代文献、旧日文、英文文献等文献143万余册,并且以每年10余万册的速度递增。它不仅折射出陕西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传播文明,引领整合多元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在为公众服务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并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与多元历史文化的关系。既要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把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实现文化和谐,又要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目标,要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消解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社会思想领域多样化的引领整合。具体来讲,图书馆要通过开展阅读辅导、讲座、优秀图书推荐、学术研讨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共享的网络平台。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依托市、区(市)以及街道乡镇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服务为载体,发展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努力形成覆盖城镇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发挥城市公共图书馆对社会主义新郊区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反哺作用。积极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必将有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王世伟 全球城市图书馆建设高潮的启示 文汇报 2006(6)3.李秉严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新闻网消息 2007(1)

下载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