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农业审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节器作用
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家为此也将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是法律赋予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审计部门在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如何在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准确把握农业审计的定位,如何更好地起监督和保驾护航作用,是值
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农业资金是指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畜牧、气象等农业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间的协定筹集起来的,专门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由于农业资金在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不健全,且审计工作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致使农业资金在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空白点”多
一是从资金来源看。农业资金的来源有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等,但目前农业资金审计一般局限于对国家预算安排的资金进行审计,而对于非预算安排的资金审计监督涉及较少。二是从行业看。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容易得到执行,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审计监督,没有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造成该部分农业资金无序流通、监管不力的现象很突出。三是从资金管理看。由于多头管理,拨款环节繁多,造成审计工作鞭长莫及。例如,财政资金划分为“条”、“块”管理两大部分,分别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发改、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此外,由于资金筹集的渠道繁多,既有国家投入,又有农民投入,也有外商投入;既有无偿投入,又有有偿投入;使用对象既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又有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户等等。因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农业审计执法尚未实行对农业资金的全方位监督。
2、整体规划不足
从农业资金审计工作的现状看,缺乏一套跨行业、跨系统的审计规划。一般都是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指令进行,属被动式的工作运转机制。另外,从农业资金的各环节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然而农业资金审计大多是在资金使用后一次性对农业资金的各环节情况进行审计,这与其阶段性特点相脱节,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3、机构不健全
目前,浙江省农业审计机构除了省审计厅之外,只有少数几个市审计局设有专职机构或人员,其余的都未设立专门的农业审计机构及配备专职人员。
4、执法不严
个别审计人员强调客观困难,造成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一是对该处罚的不处罚,对一些挪用、滥用和截留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只要求退回资金或说明资金用途后,就不执行处罚。二是采取消极对付,避重就轻,只反映基本情况不反映查出的问题。三是对本地区的农业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层层地方保护主义,无法全面真实地予以揭露。
二、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审计模式,奠定农业审计的转型基础
1、农业审计的组织模式
包括组织体系模式和审计体制模式。完善的审计组织体系模式,首先应该是审计组织体系上的完整性,即审计组织体系必须包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次应该是审计组织体系的协调性,即审计组织体系内部不同审计主体之间以及各种审计主体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协调性。再次应该是审计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政府审计相对于乡镇资金审计和乡镇经济审计是否适应。为此,建议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拓展业务职能,独立负责对乡镇资金和乡镇经济的监督。
2、农业审计的工作范围与内容模式
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在范围的划分上应该相互协调,不重不漏;在内容上应各有侧重,重点突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体系的整体功能。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农业审计机构,应把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与调查作为工作重点;乡镇政府的独立内审机构,应将乡镇资金审计和乡镇经济审计确定为工作的中心内容;乡镇经济组织内部设立的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把内控制度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当作工作重点;民间审计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审计机关或乡镇经济组织的委托开展相应的审计工作。
3、农业审计方式与方法模式
农业审计手段、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农业经济监督的需要。根据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审计资源,农业审计必须将外部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行、委托和联合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觉与法定审计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将专业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此外,还可采取灵活多变的审计方法,如上审下、交叉互审、抽审等。
三、农业审计的主要关注点
1、关注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方面的问题
农业审计工作应加大对扶贫、救灾、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审计或审计调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社会救灾资金和农村教育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建立健全制度建设,保障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规范资金管理及使用,使资金真正用到被救助、被扶持者和被保障者身上;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
等领域的收费审计监督,促进规范公共领域的收费行为,落实收费政策,制止乱收费和过高标准收费,解决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从而保护好群众利益,减轻群众不合理负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要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使群众切实得到政策的实惠。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更多考虑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如对财政资金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低水平投资及投资结构不合理及土地征用补偿等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特别注重对“三农”资金中政策性较强的补贴资金的审计监督,即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农机具补贴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等,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
2、关注涉及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问题
将农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按照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发展规划,当前农业审计工作要把效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上,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宏观管理上的重大问题。要在效益审计中对公共资源管理状况和管理秩序进行分析研究,对政府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全面、综合检查与评价。
3、关注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问题
大力开展环保、水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倡以环境审计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排污费及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水资源征收、管理使用及矿产资源补偿等方面的专项审计,揭露政策执行及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促进对保护环境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农业审计的重点监督发展方向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资金的审计,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
近年来,政府财政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因此,审计机关不论在预算执行审计还是专项资金审计中,都要将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关注的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资金的运行及效益情况,督促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用途拨付、使用资金,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
2、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构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财政投资体制,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加大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通过将上述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可以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的及时拨付和加强管理,推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尽快建立。
3、加强农民种粮等补贴及救灾救济资金的审计,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中央通过实行“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等惠农政策,建立了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因灾因病返贫户等特困人群的救助制度。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建立,必定由各级政府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来保证。为此,审计机关在加强“三农”资金审计中,要把上述资金作为审计的重点,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及时、足额地将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普及和农民培训等资金的审计,推动农村经济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真正的主体,必须通过示范作用和加大投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与此同时,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此,审计机关要把政府投入的农村青年示范性培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专项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把真实性和实效性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新型农民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5、加强土地征用补偿资金兑付、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努力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征用农民耕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地价偏低、多征少补、挤占挪用、管理不善,集体提留部分使用不当,失地农民未能得到妥善安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甚至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又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往往成为引发农村不稳定的诱因。对此,审计机关要下功夫、花力气,敢于动真碰硬,不辞辛苦,延伸到千乡万村、跟踪到千家万户进行审计,理直气壮地维护农民的利益,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搞好服务。
五、以农业资金效益审计为突破口,创新审计方法,完善农业审计机制
1、农业资金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通过配合财政“同级审”,及时揭示少数地方和部门为解决行政经费不足而随意挤占、挪用涉农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同时结合现有财政管理体制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结构变化和投向变化,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现状,为规范政府各部门职责权限,制定农业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等农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2、农业资金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效益性
涉农资金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是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学校、医院、福利院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工程建设,这些都是广大农民群众极其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应加大对涉农工程项目的审计,通过检查项目实施情况,重点查处有无擅自变更项目计划、虚报冒领项目工程资金和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问题。同时对项目效益情况进行调查,看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严防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出现,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问题。
3、农业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涉农资金投入是否到位、管理是否有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决策。而决策的关键又在各级、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将国家资金审计与涉农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将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涉农项目的决策依据、程序及其效益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发现和揭示涉农资金运行中的领导决策问题,促进“三农”政策的落实,促进涉农资金投入到位、管理有序、发挥效益。
4、农业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政策的执行及落实情况
涉农资金虽然总量较大,但单个项目资金量通常较小,且比较分散,甚至涉及千家万户。因此,要保证资金运行安全,要在对重点项目进行立项审计的同时,抓住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辅之以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众多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调查,了解影响“三农”政策与决策的重要方面,以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为国家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宏观农村经济政策贯彻落实。
5、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针对农业资金的各环节的阶段性特点,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采取事前介入,事中跟踪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充分发挥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篇:发挥妇联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开展“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县妇联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找准妇联在“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县妇女工作,确定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做到抓好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打造品牌工作。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妇联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活动以提高全县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农村庭院经济开发和美化绿化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广大居民的精神风貌为重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美在农家”活动,不断促进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建设上台阶,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求知、求美、求富、求新。这也是为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积极行动。活动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家庭和妇女儿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新时期广大妇女在整个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积极动员广大家庭和妇女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和社会新风的传播者,参与“富强**、和谐**、诚信**”的建设者。各级妇联组织切实发挥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全县广大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典型人物,通过跟踪报道、制作专题在电视台播放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家庭成员对该项活动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在公共场所广泛张贴、刷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语口号,为该项活动开展,营造起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一建”即建一个标准化沼气池;“二树”即树典型,树形象(通过发现、培树诸如“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倡导文明新风的各类先进典型,从而树立新时期整体妇女形象);“三清”即清理草堆、清理垃圾堆、清理粪堆;“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美五化”即“环境美、庭院美、居室美、仪表美、心灵美”,“居室美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净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科学化”;“六进家”即“文明进家家家美,法制进家家家安,文化进家家家乐,科学进家家家富,美德进家家家安,环保进家家家益”。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县里成立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妇联主席林清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全县“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乡镇、各单位也把这项活动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及办事组织,并立足各自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实该项活动,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从而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第三篇:如何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首先,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2005年××统计年鉴,我市有354万农村人口,女性约171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8.3%;农村劳动力有167万,妇女劳动力有78.5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以上。可以看出,妇女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更是伟大的人力资源。
其次,农村妇女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自1988年全国妇联号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以来,我市各级妇女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目前,全市有近20万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妇字号示范基地169个;培植55个妇女经济合作组织;近30万农村妇女外出务工,她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农村妇女素质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进一步贯彻,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她们通过科技培训,外出务工,参与市场竞争等,使一大批妇女开始接受了城市文明,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逐步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领头雁、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如何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如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发挥妇女更大作用,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
第一,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
一是要抓好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妇女素质的基础。目前,我市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
二是要创建妇女职业培训基地。各级妇联组织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今年市妇联将继续实施省妇联“百万妇女学习培训工程”,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完成培训农村妇女2万人次的工作任务。
三是开展农村妇女高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突出抓好30岁以下妇女群体的技能培训,利用她们年纪轻、脑子灵、素质好,思想开放、适应性强,培训难度小的优势,把她们逐步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投身产业化经营。今年,市妇联将继续实施“春蕾成才”计划,准备开办“高中春蕾班”、“高技能春蕾班”。
第二,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妇女新发展
一是促进农村妇女劳力外输内转。要加大调研力度,及时了解农村妇女劳动力变化情况,建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库,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内输外转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妇女的特点,开展电子、缝纫、家政服务、餐饮、保健等培训,增强农村妇女务工竞争力;要对外输内转妇女进行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她们的权益保护工作。市妇联今年力争内转外输农村妇女2万人,同时表彰一批返乡创业巾帼带头人。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家庭创业。要帮助农村妇女选准合适的创业致富项目,重点推荐投资少、场地和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项目;要大力开展种、养、加等各类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女能人、龙头项目带头人参加培训,使她们成为妇女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要发挥农村各类妇女经济组织、各类女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抓能人带动作为促进农村妇女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年,市妇联将向农村妇女家庭推介50个创业、致富项目,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各县区妇联成立科技女能手协会。
三是要大力发展妇女经济合作组织。我市各级政府农村妇女“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已成立18年,各地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能,相互配合,创新活动内容,共同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要鼓励、组织妇女通过股份合作、专业联合、销售互助等方式,推广“妇联+协会”、“女能人+协会”、“能手+农户”等妇女经济协会形式,通过妇联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将妇联的群众工作优势与专业经济组织优势结合起来,加大对各类妇女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她们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真正撑起“半边天”。
第三,积极组织引导,打造文明整洁新农家
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妇联工作的有效阵地,大力开展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以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以打造文明整洁新农家为目标,动员组织农村广大妇女家庭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成立以家庭为活动场所的“文化中心户”,传播先进文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进村入户。今年市妇联将在全市培育树立100个有致富本领、有活动空间、有一定书刊量、有一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兴趣爱好、有一份服务群众热心的农村妇女家庭文化中心户。
二是开展文明美德进农家活动。充分发挥妇联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把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创建活动整合起来,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明年市妇联将在农村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妇女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化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活动,引导农村妇女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开展卫生整洁进农家活动。进一步深化“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沟壑中的作用。市妇联从今年开始,在全市逐步树立一批卫生整洁的家庭样板,帮助农村家庭摒弃不良陋习,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循环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
第四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
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该区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贴近生产、生活、农村“三贴近”,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增强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富一户群众的“三个一”活动,并以该项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党员干部、科技能人、致富能手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格局,增强了农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截止目前,共有1000余名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6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示范基地,新增加养殖、种植户30余家。养鸡、养牛、养羊存栏率,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100、20。种植品种由原来的项目单一,扩展到苹果、石榴、葡萄、花卉等多种种植项目。先后涌现出小尚村苗圃基地、北朱村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刘庄村花椒种植基地、东冯封村养鸡场及西张庄村种植园区等学用效果示范基地。
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力增强好范文版权所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有力的党支部。该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双强”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证实。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区各村党好范文版权所有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极积分子集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年初以来先后投入30000余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加强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二是推进村务公开,在召开党员大会或组织学习时,利用投影对村级财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播放,一目了然。三是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知识抢答、有奖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以前枯燥乏味的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三、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的中心思路,该区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从远程教育网络中精挑细选学习内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出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捕捉市场信息的意识增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增强,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的“三强”可喜局面。该区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各村均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农民利用中小学教育栏目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教育栏目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有的村还办起了农民英语培训班。目前,全区各村农民思想解放的多了,因循守旧的少了;思考致富项目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大事的多了,吵架打闹的少了。
此外,该区各村站点还定期组织农民收看优秀文化生活节目,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片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做“四有”新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五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该
区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贴近生产、生活、农村“三贴近”,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增强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富一户群众的“三个一”活动,并以该项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党员干部、科技能人、致富能手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格局,增强了农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截止目前,共有1000余名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6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示范基地,新增加养殖、种植户30余家。养鸡、养牛、养羊存栏率,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100、20。种植品种由原来的项目单一,扩展到苹果、石榴、葡萄、花卉等多种种植项目。先后涌现出小尚村苗圃基地、北朱村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刘庄村花椒种植基地、东冯封村养鸡场及西张庄村种植园区等学用效果示范基地。
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力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有力的党支部。该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双强”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证实。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区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极积分子集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年初以来先后投入30000余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加强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二是推进村务公开,在召开党员大会或组织学习时,利用投影对村级财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播放,一目了然。三是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知识抢答、有奖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以前枯燥乏味的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三、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的中心思路,该区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从远程教育网络中精挑细选学习内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出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捕捉市场信息的意识增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增强,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的“三强”可喜局面。该区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各村均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农民利用中小学教育栏目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教育栏目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有的村还办起了农民英语培训班。目前,全区各村农民思想解放的多了,因循守旧的少了;思考致富项目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大事的多了,吵架打闹的少了。
此外,该区各村站点还定期组织农民收看优秀文化生活节目,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片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做“四有”新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