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资源环境学院制药工程3班201230220317 刘小红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的生产作用相当重要。广东省的农业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就目前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由此而得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可实现的结论。
【关键词】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应予以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广东省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地之一,加快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了解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广东省地理环境概述
广东省坐落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南部,海拔较低,大多数的地区为平原或者是丘陵,非常有利于耕作,沿海地区的水产业丰富,为广东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效益。广东省有着适宜的气候条件,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热量充沛,降雨量适中,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与港澳毗邻,则又是一大优势,这大大地促进了广东省的农业商品化,有助于推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广东大部分地区是属于多山地区,很多农田都是小面积的,而这将成为限制广东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十多年来,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提高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由于广东省很多农民的素质不高,导致他们对农机缺乏一定的认识。而现在好多了,在增强对农机的推广能力后,很多农民开始慢慢地去接受并学会使用农机了。(2)农机装备总量有了一定的增长。广东是比较发达的,但在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农机。自2005年以来,农机开始有了一定的增长,农机化进一步优化,水稻联合收割机,节水灌溉机,谷物烘干机等农机开始得到推广,而水稻生产也开始向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发展。2009年广东省计划农机总动力达2168万千瓦,增长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以上。(3)水稻生产机械化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水稻机械化正快速推进,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农机装备的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改变过去不好用的农机,生产出更适合农民使用的机械,从而大大方便了农民。
但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不免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我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农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农民对农业机械日益迫切的需求相比,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
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低与当地政府的行动密切相关。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政府还不够重视对农机的扶持与引导。虽然广东财政投入农机的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而且现在人民币没有升值,反而物价上涨,购买一台农机的钱远远高于从前。虽然政府有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但补贴的资金与农
民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目标的实现。很多地区的当地政府虽然有颁布一些惠民政策,但始终没有生成切实可行的条规,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也因而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地区间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
广东省的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突出。珠江三角区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经济相当发达,已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其农机化水平高,尤其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而相对于广东的很多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水平很低,农民收入低,拥有农机的用户寥寥无几,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当地缓慢。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但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消除农机化不平衡发展的现状是不容易的,只有在稳步发展发达地区的农机化的同时,不断地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农机化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3.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比较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对农民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农民不再需要卖力地去耕作而收效甚微,而要求他们要懂得如果使用农机来快速而轻松地去工作。但现状却是,虽然近年来农机装备数量有了一定的上升,但是由于农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几乎买不起农机,更不用说使用农机了。所以对农机的购买力相当地薄弱,导致农机在很多山区都得不到推广。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农民自主经营地位提升了,自主决策的意识也加强,他们对农机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农机管理机构所能提供的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自然而然也降低了对农机的购买力。
4.农机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
广东大部分山区的农田都是小面积的,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要改善农机。而目前的农机大多数比较落后,很多的使用都要么过于单一,要么就是受到地理环境或气候的限制。虽然近年来不断地改造出新型的农机,如新一代抛秧机,收割机之类的,但是这些农机的功能仍然过于单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很多地区只注重生产大量的农机,以量的多少来衡量农机的推广程度,投入大量的经费去生产一批又一批的低效率,高耗能,寿命短的农机,而忽略了农机的创新的重要性。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机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广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广东农机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对农机的需求,展望未来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农机在各地农村中得到普及
未来广东省的居民生活水平将普遍提高,同时政府对农机的经费投入也将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进一步完善,农民普遍解决了买不起农机的问题,对农机的购买力将大大增强。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农机,农民的自主经营能力大大提升。农业机械化在农村中将得到普及。
2)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环境相调
未来农机将一改以往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缺点,朝着与环境相协调的模式改
进,融入了更多创新技术后的农机不但能克服恶劣的气候,土地等因素,不受环境的限制,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机化所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将针对当地的地理及人文环境,通过颁布各类法令以及有效的宣传,不断地改进当地的环境,使之更加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并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农机化技术必然会迈向更深一步。在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农机推呈出新,不断等到完善。与此同时,农机化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广,由原来单一的用于粮食作物的农机技术向各个领域扩散,如应用于花卉,蔬菜,农产品的栽培及养殖业和畜牧业等领域。
4)农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完善
以往的农机生产与质量安全无保障,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而未来广东省将针对农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农机生产的监控,切实保障生产的安全性,针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管制以保障其质量。同时,政府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农机实施推广许可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5)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迅速发展
未来的广东省走的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适应,则必须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机械械化技术设施设备,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结语:广东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但由于存在某些问题,农业机械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政府要加强对农机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民对农机的认识,同时,要完善服务化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机的扶持力度,制定农业机械化目标,带领全民朝着这个目标奋斗,这样,农业机械化在广东省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刘胜敏.广东省农业机械化问题研究.2008.5.30
[2]佘淑琴.王树武.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年会
[3]李庆荣.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现代农业装备
[4]臧英.罗锡文.段洁利.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2007.5
[5]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04第6期
[6]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7]柳军.浅谈农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04期
第二篇: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趋势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趋势黎子煜201230370309
摘要: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需
要,有必要对农业机械化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此对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广东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广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趋势
前言: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农业机械化面临着难得的新机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 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桥梁,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广东的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了解当今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广东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广东是我国农业创汇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机械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研究》的综合评价结果,广东虽然位居第 23,2007年农业机械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已达35.3%,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指数已达57.94%。表明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接近并正向中级阶段迈进,农机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尤其是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后,更是推动了农机化水平迅猛提高。这是政府扶持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今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广东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5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70万千瓦,农机总动力达到241
5万千瓦,全省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机具超过20万台(套),受益农户10多万户,带动农户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在政府的支持下,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广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望达60%以上。
虽然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与优势未
充分发挥出来,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要求。尚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机推广工作不到位。在农机推广方面主要有1)推广范围较小,2)推广形式单一,3)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不少地方的农机推广工作还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业服务中,未能普及各种不同的作物,使得农机化的使用不够全面。对农机化的推广,还有不少地方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十技术”的方式,主要靠开会、印发材料的传统手段。农机推广人员跟不上发展需要,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陈旧且缺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推广人员在农机领域中是内行,但在农业生物生产工艺上知识缺乏;多数推广人员引导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生产协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足,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农机推广网络不健全,影响了农机引进、试验、选型和示范推广工作。
(二)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弱。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对农机具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力弱。对于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价格为 5~10 万元 /台,小型的价格为 0.3~1 万元 /台,一次性投资大。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也制约了基层农机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不能掌握农机的使用。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买得起农机,却用不好农机。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
(四)农机门类品种存在缺陷。不少地方的农机种类较单一,仅仅局限某一类的农业机械。比如,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五)农机市场秩序和安全监管问题严重。目前,广东省仍未颁布农
业机械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由于农机执法机制、法规不健全,农机部门没有单独执法权和处罚权,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没能严肃处理,工作处于被动,使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二、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根据国外多年经验,及结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广东农业机械化将
会朝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第一,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第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大部分农机都采用传感器技术。例如,收获机上使用谷物流动传感器
可快速地测出收割机每秒收获的谷物质量;使用谷物湿度传感器可实现对收获谷物和储藏谷物湿度的在线测量和监控;传感器的应用使得人民能够准确监测机器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地进行调整。而能否自然环境下准确检测这些性状和状态的传感器及数据处理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芯片得到了普及,使得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成为了可能。如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上应用电子监控装置,使操作者能随时知道机器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故障显示报警系统对某些部分进行调整,保证作业质量。不久的将来,农用机器人的应用会得到普及。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它集中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农用机器人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
虽说目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但是它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所以必须进一步发挥各镇农机服务站的作用。实践证明,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核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要提高农机化的水平,要在认识到当今农机化不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改正不足,和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借助发达的技术以提高自身的自动化、智能化是农机化发展必然的趋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广东省贫困地区‘科教兴村’工程研究”课题组.论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及
其发展趋势[J].企业经济,2007,No.31802:139-141.[3]陈永.浅析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04:28-30.[4]李海明.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对广东农业生产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v.3205:575-578.[5]陈永志.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装备,2004,12:46-49.[6]肖俊铭.论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J].广东农业科学,1982,01:1-3.[7]陈两文,罗锡文.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5,01:22-27.[8]吴晓莲.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当代农机,2011,No.24702:76-78.[9]刘敏.透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10,No.20410:31.[10].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赴西欧国家和日本、韩国农业机械化考察研究报告[J].广东农机,2002,04:11-15.
第三篇:广东省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广东省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自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新路,这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是广东新时期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当前广东省的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坚持高度自觉,进一步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行地区,30多年来,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广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进军的号令,为广东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广东总体上文化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面对国际上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唯有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和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二、坚持先进方向,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无论社会思潮如何空前活跃,无论人们价值取向如何多变多样,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当前,广东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我们要着力提炼打造新时期“广东精神”,为国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一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突出广东特色,提炼出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和历史底蕴,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容易传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提炼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符合社会发展水平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针对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我们将积极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并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蓬勃向上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这一点,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广东省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要求,努力打造“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文化强省。要切实推进文化民生工作,尤其是要加快基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广泛开展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历史遗产和优秀传统,尤其是要重视民系文化、华侨文化、粤商文化、开放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品牌的保护与开发,使广东文化更具特色。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粤西两翼、粤北山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三贴近”、“走转改”,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使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实践证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逐步深入,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创造了新经验。比如,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系统的组建工作,设立省级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探索推进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探索建立新的综合文化行政体制机制,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文化产品增加供给、提升质量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业绩考
核等,不断增强其公共服务的效率。四是加快研究制定文化强省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积极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让广东故事、广东声音、广东印象越过五岭、走向全国,跨过大洋、走向世界。
五、坚持加强领导,进一步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深化全会关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政治责任。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东要树立起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没有远见的领导,不善于抓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的理念和共识,努力把领导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文化强省“十项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机制完善、责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党政推动、政策牵动、社会联动的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完善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促进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洪流,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篇:国外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展趋势
2007-6-7 11:08:00点击次数:3111类型:转载编辑:lijin
国外农业装备的水平和特点,主要以经济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土地经营规模、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化服务体系、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美国在本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当前依然在种植业、工厂化畜禽饲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高度机械化水平,科学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87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了55300美元,是当时其他发达国家的4倍,居世界第一位。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福特公司(拖拉机)等大型跨国农机公司生产的农业机械生产率高,性能先进,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制造质量好,使用可靠,方便、舒适性好,为世界先进水平。在本国和世界使用广泛,深受用户欢迎。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美国工业如机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用飞机等先进生产资料和装备,使农业几十年以来一直成为主要出口产业。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的比重,大豆已达到30%—40%、玉米25%。实际屯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数。为了适应农业保护性涯作技术的需要,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等农机厂商,已向农业提供了大量保护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农业机械。
近几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农业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农牧业发达,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作物为小麦、甘蔗,其次是大麦、燕麦、棉花、水稻、牧草等。澳大利亚的小麦、水稻、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左右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至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甘蔗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作物,甘蔗从农田建设、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装卸等各环节都使用机械作业,每个农业劳力年均生产甘蔗4000t。澳大利亚的甘蔗机械化程度超过了90%,其中甘蔗收获机械化占99.9%。甘蔗收获主要采用切段式收获,甘蔗段用大型拖车、重型汽车和火车(远距离)运往糖厂;植保采用飞机喷施农药和除莠剂,用大型喷灌机灌溉。
澳大利亚牧业发达,全澳有农牧场17.8万个,其中农牧结合的2.7万个,纯牧业8.4万个,全国耕地4680.6万公顷,草地4250.6公顷。牧草和小麦轮作,围栏放牧,通过草场改良增加载畜量。牧草从种植到收获全部使用机械。牧草播种采用圆盘开沟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用机动喷雾机和农用飞机喷农药、除草剂;牧草收获采用收割、搂草、压扁、打捆联合收割机,也有部分使用割草机、指轮或滚轮搂草机、压捆机进行分段作业的地区。
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是:机械化程度高,广泛采用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最大367.7kw)配带宽幅,联合作业机组进行作业,如配套施肥播种机宽达21m。
三、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个人少地多,农牧并重的发达国家。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加拿大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以肉牛、羊、猪为主。加拿大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年均生产的农畜产品,粮食高于10万kg,肉类高于4000kg,牛奶高于1.6万kg。这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机械的特点是与粮食生产及禽畜饲养高度机械化分不开的。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和畜类生产机械与设备配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从拖拉机到农机具及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部分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这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基本相似。
加拿大在农业上采用夏季休闲水土保持耕作与冬季秋雪管理的机械化作业。其耕作技术正向保护性耕作技术方向发展。适应耕作技术的变化,近年来普遍推行双列圆盘犁和偏置式圆盘犁耕作。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双翼铲中耕机、翻转式中耕机或双翼杆式中耕除草机防治杂草并增施肥料。与美国的免耕法不同的是,加拿大每隔六年左右都将土壤深耕一次。深耕大多采用有壁犁,该犁既可翻动表层土壤以可疏松犁底层。休闲地耕作常用圆盘耙或弹齿耙,有的地块则用联合作业机进行一次性覆盖镇压。
加拿大的大草原地区采用积雪融化措施来补充旱地土壤水份。积雪的机械化管理主要是用联合收割机形成不同茬高、用开沟犁开出积雪沟,用来将冬季降雪积存,防止大风刮出农田。春季根据需要用农用飞机或机引机械喷洒草木灰,将积雪融化,使土壤蓄水增墒。
加拿大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美国北部地区相近,皆属高水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第五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取得了很大提高,但现在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我国也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农机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农机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寻求农机发展新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中主力军的作用。以下对我国农机化局长趋势谈些看法。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政策的出台,使农业机械先于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引发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制由计划调节转变为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调节,增长动力机制实现了由“外力推动型”转化为“效益驱动型”。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1998年中国农机总动力达到4.5亿千瓦,比 1978年增长2.8倍;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8万台,增长
5.3倍;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 1578万部,增长5倍;联合收割机达到18.2万台,增长8.6倍。1998年全国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005.3万公顷、3835.8公顷、2342.5公顷,比1978年增加1938.3万公顷、2502.8万公顷、2030公顷,而且近十年来,在机械化收获总面积中,联合收获的比例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三大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3%、25%和 15%,较1978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三)农业机械化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步伐。近十几年来,机械铺膜、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以及高效安全施药植保等机械化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小麦跨区收获声势浩大。
1999年新启动了一批农业降本增效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县项目,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降本增效工程示范县总数已经达到177个。除了继续加大粮食产地烘干推广力度外,还在32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实施了“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水稻轻型栽培及收获机械化技术”等“丰收计划”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为了实现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北京等10个大城市郊区和京津塘等4条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86亿元,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投入资金10亿多元,项目区新增秸秆还田机具3.3万台(套),新增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54.9万公顷。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 9年全国参加“三夏”小麦跨区收获的联合收割机达到8.9万台,其中跨省(区)作业的达到4.4万台,全国小麦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3%。
(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有县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近2000个,职工1.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占到近60%;乡、村、组及各种专业化的农机管理服务和生产服务组织45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90万人;农机户超过2000万个,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近400万个,从业人员近500万
人。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力求实现自身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技术创新带动了制度创新。
(五)虽然我国农机化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农机化经营、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等一系列内容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将在下一部分内容中分析。
二、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均是较低的,分析造成我国农机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br>
(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
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平均每年仅下降1个百分点,至1999年仍高达50%,且近两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还不降反升,总量达3.5亿以上。由此,这种过多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使农业机械化无法推进。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均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产业而不足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已经有1亿多农业人口顽强的转向城市谋生(尽管个人成本很高),但由于目前的城乡分割及多种因素阻碍农民进城,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
(二)农用地产权转移缓慢。
我国农用土地产权在世界上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所有权是农村集体所有,而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是村、村民小组或乡?如何体现新出生的人口与新成立的家庭及出嫁的人所拥有的地权?),另一方面是使用权归家庭所有,且长期不变。这样产权不明晰使其交易比较困难,加之缺少中介服务,不仅村内交易少,而且村间、地区间交易更少。由此,农用地过于分散,平均每户经营耕地1990年为10亩,1999年反而下降为8.8亩;劳均耕地1999年为
3.65亩。在这样的空间上是无法推进机械化的。
(三)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慢,相对于农机价格更低。
199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生活消费支出近1600元,全家所有结余款才2500多元。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与国家支持很小及农机养护使用支出,则大多数农民是没有置办农机能力的。
(四)农业电气化滞后。
至199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而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占人口70%的农村其用电量仅2173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17%-18%。农村电价不仅单价水平偏高(相对于城市),而且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更偏高。
(五)农民文化水平依然过低。
有关部门计划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谓基本普及据说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每个省80%的县、县里80%的乡、乡里80%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如此,全国仅一半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即使是90%,也不过是70%的村实现。如果考虑到人口数,则差距更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4%(以前更低),假定城市100%升学,则农村为90%(即农村没上初中者至少160万人),1995-1996年小学毕业生每年均有1900多万,而1998-1999年每年初中毕业不到1600万,即有300万没完成初中义务教育,估计几乎为农村小孩,即农村完成初中学业的仅为70%左右。由此全国农村每年有近40%的学生没有完成本来就不算长的九年义务教育。如果考虑到统计、教育水平,则问题更严重。这样的条件下怎可奢谈农业机械化。
如要克服以上阻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包括劳动力的市场化,土地的商品化,及社会各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改革等等(全国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机跨区经
营、农机国企改革)。
三、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鉴于目前一些常规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施肥机等农机市场趋于饱和,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可靠性高的各类新型农机,尤其能保证粮食等主要经济作物增产的关键和紧缺机具。
(二)新研制的农用设备要满足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要求,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应考虑农机的环保效果,多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流失的联合作业耕作机和防止残膜污染环境的清膜机械等。
(三)针对我国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目标,研制一批性能更为可靠的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量施药、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机械,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设备以及节能型机械等。
(四)要重点解决机械化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制急需的选种、育秧、栽植和收获等方面成套设备,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机械的研制。
(五)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衔接,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机械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包装、保鲜、储存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工厂化和现代化。
四、在即将加入wto的前提下,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的思考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将受到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应重新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项目,应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重新进行调整。如:现在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仅为我国的1/2左右,除口粮外,种植商品性玉米已无比较优势;另外,东南沿海省区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该地区种植花费工时多的棉花也无比较优势。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可以使用玉米、棉花等田间作业机械,这一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进口玉米势必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冲击,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剩余劳动力多,尚无使用田间作业机械的需求,因此,再去组织力量研制技术难度大的玉米、棉花的移栽和收获机械已无必要。
(二)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确定今后农机化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要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功夫,为此要在粮食生产产中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清癣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二是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为外向型农业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要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只提供初级产品,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br>
(四)农业机械的作业服务,要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和选择,以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经济效益。要鼓励、支持现有的农机户和乡村集体农机站、队走向市场,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作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