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所、直属机构,机关各科室: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目前正在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机,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坚持“主体活农”,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一)积极鼓励、引导和催生一批涉农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注册职能作用,激发农村群众和其他主体的创业与投资积极性,支持具有投资资格的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生产服务业投资,引导其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支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以农产品开发、销售、加工为纽带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原涉农的非公司企业法人符合条件的,允许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规定变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原涉农的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投资者要求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以按照“一开一闭”的方式进行登记,允许保留原字号。每个工商所今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一户以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行“三免”(免费登记、免费发照、免费管理)。
(三)开辟涉农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对农民申办各类市场主体实行“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在个体户登记委托基层所办理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权也下放到基层所办理,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登记。,大力发展执照农民,积极推行涉农市场主体的分层分类登记,方便广大农民和进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申办营业执照。
(四)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支持其开展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等扩大再生产。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
(五)积极培育各类农村经纪人。按照在“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路,与农业、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全县每年培训农民经纪人不少于100人。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从事领域外,农村经纪人都可平等进入。
(六)支持涉农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支持涉农企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连锁经营方式。涉农企业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注册登记;需要办理有关前置审批手续的,可由总部统一向审批机关办理;经总部许可,连锁门店可使用总部的商号、商标。
(七)大力引导农民利用当地优势自主创业。鼓励农民承包开发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鱼类养殖;支持农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具有乡村特色、庭院特色的旅游、餐饮等休闲服务业和观光农业;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围绕优势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储运等兴办服务“三农”企业;积极支持广大群众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
二、围绕“品牌富农”,精心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1
(一)大力开展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培育工作。积极为农民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大力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鼓励涉农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争取在2—3年内创市级商标 件、省级著名商标件。制订东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培训工作计划,进行规范引导,建立培育梯队,竭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二)指导涉农企业和农民做好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和涉农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争取在2—3年内再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00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跟踪服务,形成一批具有省内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和农产品优势企业。
(三)加强对涉农注册商标的管理。完善重点涉农商标企业联系制度,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商标管理、使用、创牌制度。引导企业利用农产品商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引导推广“企业+农户+商标”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建立涉农注册商标数据库,盘活农产品闲置商标,指导农户依法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四)大力培育和保护涉农企业商号。保护涉农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老字号,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文化特征和民间手工艺特点的商号,要积极鼓励、培育并进行有效保护。
(五)切实做好涉农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加强与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打假和省际维权协作网的作用。加强同涉农企业的联手打假,坚决查处侵犯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专用权案件,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商标标识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坚持“市场兴农”,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促进搞活农产品和农村商品流通
(一)大力培育和提升农村市场。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市场举办者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产品批发市场。认真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认定活动,提升农村市场经营档次和管理水平。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新设立以食用农产品为主的集贸市场在登记时应根据需要,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划出农民自产自销交易区。
(二)积极支持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引导涉农企业发展超市化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建立农村连锁经营网点,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进一步活跃繁荣农产品市场。
(三)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指导涉农企业建立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倡导农民在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引导企业实施“最低保护价”,坚决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条款”。按照“一类产品一类订单”的要求,试行农业订单备案审查制度,选择适用面广、条款成熟的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进行推广。同时引导教育农户提高履约意识和履约水平。
(四)积极推进涉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加大对涉农企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培育力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守重”活动培育计划,争取在近3年内培育5家“守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开展农户“守重”创建活动,倡导农户依法签约、诚信履约。
(五)充分发挥合同行政执法和调解职能。依法查处涉农合同中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涉农合同诈骗行为。充分发挥合同行政调解简便、快捷、成本低、利于执行的优势,及时化解涉农合同纠纷,及时为农民解决合同纠纷;提供便捷的动产抵押物登记服务,支持和帮助涉农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
(六)切实规范农村经纪人和经纪机构的执业行为。在农村经纪人中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活动,提高农村经纪人的信誉。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经纪人成立行业自律组织,规范执业行为,加强信息沟通,保护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农村经纪人无照经纪、合同欺诈、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农村经纪市场秩序。
(七)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涉农企业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将农业从传统的食品供给,拓展到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向农产品加工、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拓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四、开展“红盾护农”,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一)深入开展“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农机及零配件等农资商品,加强对质量低劣、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生产厂家、经营网点、农资批发集散地的监管和检查。
(二)集中开展农资质量专项监测工作。在重点季节,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种子、化肥及农药等农资商品质量专项监测,严厉查处制售过期、失效、变质、劣质农资商品以及在农资商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商品,要严格依法处理。
(三)开展农资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贴花,开展对农资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对许可证失效的,要督促经营者限期补办或变更经营范围;逾期不办理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与个人,依法予以查处或取缔。
(四)切实维护农资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村镇、进市场活动,逐步形成受理申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积极利用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充分发挥农村监督员的作用,及时调解农资消费纠纷,努力做到纠纷调处不出村、不出镇。
(五)加大查办农村食品违法案件力度。重点查处在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经销有毒有害食品、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发布虚假食品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尤其是抓好对大要案件的排查工作,健全食品违法案件受理、查办、督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六)加大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大要案件,严厉打击诱骗农民参加传销的违法行为,防止传销向农村蔓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识别传销、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
(七)强化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农资质量档案和农资监管联络员、联络站制度,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进一步推广“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农资商品留样备查和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八)建立放心店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放心店建设,进一步提高放心店的覆盖面和商品的配送比率,切实保证农村消费安全。努力创造监管新机制、构建监管新平台,扎实有效地巩固创建成果,建立起以工商所为核心、维权网为外延、放心店为基点,内外一体、纵横相连的辖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九)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为主体,提高对农村公共安全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市场专项整治,坚决查处取缔黑职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农村黑网吧,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报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市工商局、张政权局长
抄送:县农委、县供销社
第二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荐)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小贷公司呈现4特点2方向
小额贷款是单笔贷款额度在贷款机构注册资金_ 7 以下的贷款。根据我国现行政策_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 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 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年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中已经先后提出: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_ 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_ 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_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_ 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_ 规范民间借贷。到目前为止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所有制的小额信贷机构体系。
总体来说_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市场化原则
开展信贷业务_ 运转良好_ 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贷款对象主要是个人、农户和中小企业从经营角度来讲_ 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_ 是根据地域特色和自身实际来选择客户群体的。
小额贷款公司根据自身 只贷不存、贷款额度小的特点_ 它的贷款对象主要是个人贷款、农户贷款、企业贷款_ 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各个公司的三种贷款比例有些不同。
信贷流程相对简单_ 担保条件较低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审批手续简单_ 一般只需要借款人持有身份证_ 有稳定收入和信誉良好的人员作担保_ 或是用自己的房产、物品等作抵押就可以进行。在填写借款申请书后_ 小额贷款公司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经营能力、人品及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简单考察后_ 就可以决定是否给其贷款_ 所用时间在三天内。例如天津市华创天成小额贷款公司的流程_ 这个流程也代表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一般流程_ 每个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又有所不同。
贷款利率较高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外部存款_ 使得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制定较高的利率_ 试点办法规定_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_ 贷款利率上限放开_ 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_ 即不得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高利率在有益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同时_ 还会出现一些问题_ 如农民负担过重等。但是从试点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_ 贷款利率都要比银行利率高些。贷款质量高但好项目少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金全部是自身拥有的_ 在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时就更为谨慎_ 除此之外_ 小额贷款公司的借款对象一般都是当地的_ 对借款人及用途有较为充分的了解_ 到目前为止_ 不良贷款情况出现得比较少_ 逾期贷款率也比较低。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所面向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一些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愿意贷的_ 所以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说_ 找到很好前景的贷款项目不是很容易_ 小额贷款公司的项目质量上要比金融机构的差些。
小额信贷公司自成立以来_ 拉动了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_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困难_ 弥补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不足。但是_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范围的展开_在运营成本、融资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_ 阻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小额贷款需求的不断扩大。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低收入者和微小企业这种特殊的客户
群体_ 金融机构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其需要。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_ 基本上是沿用了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一些贷款产品及其管理模式_ 缺乏产品创新_ 业务发展也比较缓慢。小额贷款公司力图在业务创新方面做出积极尝试_ 但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例如_ 在采矿权开采抵押问题上_ 云南省规定_ 未在云南省国土资源局备案的银行一律不得办理抵押登记_ 登记之前还必须具有采矿资质的认证_ 小额贷款公司取不到该项资格_ 这就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业务创新受到限制。其次小额贷款公司办理抵押登记时要做二次公正_ 手续比较麻烦_降低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小额贷款还受跨区和超限业务额度、同城票据交换等条件的制约。这些都阻碍了小额贷款公司在产品、业务、流程上的创新。
根据不同的制度安排,小额贷款公司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_ 要么转制为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_ 要么成为上市股份公司_ 这样就可以通过吸纳资金用于借贷。
第三篇:全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意见
为加快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优质名牌产品为依托,按照“政府扶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思路,努力营造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环境,着力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能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正确处理好专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要按照规范的章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成员自主管理,民主决策,规范运行;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合作经济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三)坚持合作制分配制度。要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盈余按成员投资额和交易额比例返还给本组织成员,完善分配机制。
(四)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又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依法保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发展目标
重点引导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及服务业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优质米、肉鸡、农机等方面促进发展,在现有近200余家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新发展50家,总数达到250家以上。全县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县有50%以上的农户加入到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四、推进措施
(一)鼓励和引导多种形式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生产基地或专业村镇,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大、生产相对分散的产品,以乡镇或村屯为单位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重点生产区域建立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生产相对集中的产品,以行政村、自然屯或特定生产区域(可打破村界)为单位直接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的前提下,都允许存在、鼓励发展。要注重培养创办合作事业的领头人,支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村干部及乡镇经济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发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或直接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主创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形式多样,既可发展松散、半松散型的合作组织,更要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合作组织;既可发展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要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和产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引导已经具备一定经营条件及管理基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成员规模,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内部管理,增强自身活力。通过树立典型、扩大知名度和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发展。扶持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参股、控股或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条件成熟的地方,要因势利导,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组建农产品联合社或行业协会,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
(三)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产品质量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生产经营机制,注重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要认真贯彻有关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引入新技术和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资销售点,对社员统一供应农资,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体系认证,创立品牌,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积极组织合作社开展产品推介活动,帮助扩大销售,提高知名度。在全县范围内,农贸市场应优先安排设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摊位。
(四)支持开展“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活动。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积极开展“四有”创建活动。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地区特色产业,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产业经营规模,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引导“四有”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指导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效益;指导“四有”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重点要突破合作组织在产品联合营销和收益两次分配上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加强利益联合。在具备一定条件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农民投资入股,兴办股份合作性质的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四有”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通过参与合作获得更多收益。
五、优惠政策
(一)加强扶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重点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和包装,农产品联合营销及对组织成员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把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有关农业、科技等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简化登记手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依法登记,需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便于政策、业务指导和工作决策。经营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合作社),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或合伙企业营业执照。非营利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专业协会),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社团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资格。
第四篇:积极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积极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陈先强《 人民日报 》(2010年05月06日 07 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从存贷总量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量减少;从资金流向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从资产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农业贷款风险高,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加快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人民银行可以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促使形成农村存款留在农村的机制。第四,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的基础。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应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发挥其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以有效解决“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降低信贷支农风险。二是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农村信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缺少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风险大,经营成本和赔付率高,回报率低,有的农业保险业务甚至持续亏损、日趋萎缩,导致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将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支农方式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第五篇:农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的投资行为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其中由农村土地流转引发的利益冲突尤为激烈。
农地流转的利益冲突及原因
农地流转是指土地利用权流转,包括乡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被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利益冲突相对较少,主要矛盾集中在后两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前农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运作不规范。农地流转的隐形市场大量存在,破坏了土地市场的公平机制,土地纠纷繁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农地流转利益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土地一级市场由国家长期垄断经营,农村土地没有自由流转的权利,成为一种没有处分权的“虚空所有权”。二是缺乏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机制,农地流转缺乏指引,很多情况下是盲目进行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长期被排除在协商谈判的程序之外,土地征收补偿没有完全考虑市场因素。三是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给地方政府创造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难以有效执行,无法约束地方政府的用地行为,最终造成土地供给失控和农民利益受损。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非常薄弱,被征地农民多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农民在土地流转时患得患失,担心一旦出让了土地使用权就会丧失了生存、发展与保障的基本途径。五是中介组织发展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农民对中介组织存在信任危机,造成两者之间的隐性利益冲突。
农地流转利益冲突的解决之策
加快解决农地流转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地市场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首先,逐步完善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应逐步将农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将以往存在的、尚未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农村土地占有和使用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变现存的农地占有和使用关系,确保农村耕地与非耕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在法律原则上的公平地位。明确农地流转为非农地是资产转化,而非简单的资源属性变更。加快制定农地流转的专项法规和条例,比如《集体土地流转管理法》、《农地使用权管理条例》、《农地使用权流转办法》等,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明确农地流转的用途。在此基础上,严格执法,从严管地,依法管理。
其次,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加强合同管理,依法约束当事人的行为,逐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抑制权力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控制农地流转的“总阀门”作用。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比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土地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套服务组织和设施系统等,实现土地有序、有偿、有效和可持续流转,为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种长效机制。
再次,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体系,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真正为农民的生产排忧解难。
最后,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