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5篇)

时间:2019-05-12 19: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

第一篇: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针对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对全市xx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研究。

一、成效与问题近年来,我市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各级都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目前,全市县乡农业技术学校及乡村文化大院达到 多处,远程教育覆盖全市农村,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连续五年被省评为先进单位。据调查,自xxxx年以来,全市共下乡送书 多万册,送戏下乡 万场,举办科技大集 万场,举办各类培训班 万多期,组织下乡医疗队 多支,下乡送医送药 万人次,设立农业科技热线 条,市、县、乡建立了 个劳动中介组织,全市有 万农民走出家门外出经商或务工。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出现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敢闯、敢冒的经商个体大户、专业村、经济强村等。总的看,经过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突出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在我们抽查的 户中,有 户以种植为主,无其他加工致富项目,有的想上项目因缺乏资金,农户颇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抽查的 户中只有 户生产经营有点门路,真正有加工项目的只有 户,资产没超过 万元,其他 户都是小手工业加工、小门店,年收入很低。

二是怕风险,“小富即安”思想在大多数农户中根深蒂固。有的也想,但就是不敢实践。三是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在抽查的 户中共有村民 名,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 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 %以上。大部分村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上存有观望等待思想,缺乏开拓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引用全国人大代表xxx同志的一句话就是“懂政策、懂法律、懂科技、懂经营、会管理,除了要有生产创新的技能,还要有开拓市场的眼光,并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具体地讲,思想、观念、语言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掌握科学知识,能抓住市场机遇,能创业、会创业,能追求先进文化,这样的人就是新型农民”。

三、怎样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村民”,为的是村民,靠的也是村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做保障。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当前,培养新型农民应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输血、供氧”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一要加大领导力度。层层建立专门班子,制定好近期、长期培训规划,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落实。二要创新培训机制。建议政府部门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组织后进村村民到发达地区村庄分期分批定期学习三至六个月,坚决克服走马观花,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据《经济论坛》介绍,德国有一个区共有 个村庄。其中,有 个村经济贫困落后,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扶持,年复一年还是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后来,政府部门经过逐村逐户调查发现,落后的原因关键是人的素质问题。于是,政府下决心拿出大量资金,在这 个村选送了 多名农民,一部分送到国外,一部分到发达地区学习半年至一年。经过动真的、抓实的,不到三年功夫这些村外出学习的村民回村办起了 个加工项目,一跃成为发达村,有三个村成为全国富裕村。国外经验充分提醒我们,解决好问题只要找到病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就能抓到点子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同大专院校挂钩,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要求,邀请专家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此外,大力兴办农民职业教育学校,加大对农业职业学校的投入,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正规化。二是能人带动,加快农村带头人培养。农村带头人,具体地讲有两种,首先是农村领导干部。群雁高飞头雁领,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就带不出一个好队伍。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必须把无能者撤换下来,由政府牵线搭桥从发达地市村庄高薪聘请优秀创新人才到后进村挂职或兼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后进村班子,我们认为必须打破用人界限,采取企业投标运作机制,把一个村当作一个企业公开招聘人才。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其次是农民企业家,经营能人。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民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能人,经营能人。一个能人往往能搞活一方经济,救活一个企业。能人示范带动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启动器,必须加大培养力度,逐村逐户搞好调查,选择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能人脱颖而出。三是外学内创,加快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务工是提高农民经营意识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打工的收入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德州市外出人员每年收入达到 亿元,按全市 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增收 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通过劳务输出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敢冒的人才。如xx县xx乡xxx,他xxxx年到xx打工,经过几年闯荡学到xx生产、销售技术。xxxx年他回乡投资 万元,创办了xxx食品加工厂,年盈利 万元。xxx去某省打工 年积攒了 多万元,回乡新上了xx地毯加工等四个项目。据调查,目前全市回乡创业人员达 多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劳务输出是培育创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只有做好“输”的文章,农村才能出现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对农民的民主、法制、道德教育培训,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农民的头脑。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人们的行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就会歪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把亿万农民的思想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当前首要的问题,一要强化舆论宣传,要形成一个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氛围。二要强化农村文化娱乐阵地建设,各级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阵地建设投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大力开展读书演讲会、科技知识竞赛、体育、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农村、知识型农村、科技型农村、和谐型农村。三要强化“八荣八耻”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创建“八荣八耻文明户、文明人”活动,彻底改变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大力弘扬正气,真正把亿万村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四、切实加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划时代的宏伟任务。所以,各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抓出成效。新农村呼唤新农民,这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不仅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而且也是一项比较长远的系统工程,只要各级认真扎实的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精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州现有人口中,69是农业人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着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

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从我州教育情况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我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稿件来源:西双版纳报

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导重视、做好计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将其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农民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都要计划周全。可充分利用州、县、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为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可以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我们要乘着国家“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一东风,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千方百计解决好傣族后代的教育问题,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应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三篇: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市的农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全市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92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意识薄弱以及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我市建设新农村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结合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情,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一、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农村基层干部抓起

培养新型农民,干部是关键。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广大农民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充满了信心,更对村干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我们的村干部要克服“无想法、无规划、无措施”的“三无现象”,珍惜广大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垂范、一马当先,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头人。

一是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广大村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道德品行上,有民主作风,有奉献精神;二要热爱农村,树立国家观念、全局观念和为群众服务观念,要从农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出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三是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帮助教育农民群众学法、懂法,依法维权,依法行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致富。

二、培养新型农民要抓好农村“三教”

培养新型农民,教育是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坚持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发展。只有“三教”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的实质性问题。

(一)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和重要内容。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全市上下对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全面建设小康内江的认识,为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民的硬任务来抓好。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要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师资素质;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合理收入,特别应善待农村代课教师,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要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农村教学,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两免一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要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小学中有4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学生”,有的高达90,应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关心帮助、引导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真正把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适龄儿童入学一视同仁,接受同等教育。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农民群众提高对各种思想文化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接受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德,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使之与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掌握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广

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持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多办夜校,扫除文盲,多办职业学校,扫除科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各类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数量,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能力,留下来的农村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我们在中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应当农业技术教育与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培训并举,在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的过程中,侧重对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型、市场营销型、技术中介型的新型农民,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更为流畅。同时,我们要把握培训农民工不同于培训干部,培训农民是“雪中送炭”,解决的是最具体、最实际的需要,其培训内容从高级技工技术,到一般的家政服务,学会了就不愁出路。

三、培养新型农民要解除其后顾之忧

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村社会事业是基础。目前,我市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中,除了教育负担沉重外,主要以反映在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老无所依、社会保障程度低两方面。因此,采取“缺啥补啥”的原则,解决农民最关心、急迫的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必须加大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是我市卫生的重点,也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完成内江“十一五”规划,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作为医疗卫生的重点,加大政府的投入,建立健全卫生扶贫开发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建立新型合作医疗,要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医疗救助机制,设立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的专项基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和“五保户”进行医疗救助。

(二)必须更加突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服务更为短缺。

因此,我们要实行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制度,优化公共服务环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相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一系列生活保障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成为了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巨大隐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社会保障脆弱甚至缺乏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制;要完善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身积极投入参保,提高政府对集体和农民参保的补助比例,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使广大农民群众老有所依,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市的农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全市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92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意识薄弱以及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我市建设新农村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工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结合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情,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一、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农村基层干部抓起

培养新型农民,干部是关键。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广大农民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充满了信心,更对村干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我们的村干部要克服“无想法、无规划、无措施”的“三无现象”,珍惜广大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垂范、一马当先,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头人。

一是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广大村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道德品行上,有民主作风,有奉献精神;二要热爱农村工作,树立国家观念、全局观念和为群众服务观念,要从农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出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三是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帮助教育农民群众学法、懂法,依法维权,依法行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致富。

二、培养新型农民要抓好农村“三教”

培养新型农民,教育是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坚持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发展。只有“三教”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的实质性问题。

(一)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和重要内容。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全市上下对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全面建设小康内江的认识,为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民的硬任务来抓好。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要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师资素质;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合理收入,特别应善待农村代课教师,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要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农村教学,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两免一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要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小学中有4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学生”,有的高达90,应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关心帮助、引导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真正把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适龄儿童入学一视同仁,接受同等教育。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农民群众提高对各种思想文化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接受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德,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使之与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掌握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广

第五篇:培养新型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培养新型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体现出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三农问题又是农业问题的关键。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使命。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了新的台阶,经济结构的转折新变化,城乡水平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但从总体上来判断,我国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的经济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以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利因素。这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我们要联系客观实际从问题的切入点入手来解决问题。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获益者。农民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而中国传统农民素质、技术、观念已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并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必要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将新型农民定义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他们也只是昔日的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然而,他们的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所谓卖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一个农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新型农民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新型农民看成农商。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总体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的素质又体现在思想文化水平素质和科技水平素质两个不同方面。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的低文化素质制约着对政策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教育是文化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体系以达到降低文盲率,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资金充足,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思想观念上,切实看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多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如争创文明村庄、“五好家庭”、“十级星文明户”等。另外,大力弘扬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

中国农民主要是以大量的劳动力和耕地来产生效益,近年来耕地的减少以及污染造成的天气变化,都在限制着农场的产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水平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从以下的途径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切实抓好农民培训。着重抓好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给农民传授种、养、加工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

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卫星网、互联网、办学队伍三合一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二)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建立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开始面向市场来加大农民的收入。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全社会关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如通过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方式进行民主的管理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乐都县是青海省传统的农业区之一。山区面积广,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脆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开展以特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和“手把手”农民技术培训。从2002年起,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大规模的“手把手”蔬菜技术培训活动,对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户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在省农牧厅的支持下,农民将特色产品向产业化发展。至2006年全县蔬菜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5元,其中特色种植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2%。目前,乐都县已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乐都县生产的紫皮大蒜、长辣椒、地膜洋芋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知名品牌和当家农产品。

(三)培养新型农民也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为农民培训提供坚实的基础。英美等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民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如英国制定颁布了《农业培训法》来保障培养新型农民的实施。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一些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其中主要是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市场化。如在德国的“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资格,分为5个等级,结业考试分为企业实践考试及笔试两大部分,同时还有对考试委员会有严格限制,但这种证书一旦获得便受到社会的认可。

在实践中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一般表现为是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培训内容紧扣农时不够,培训教材实用性不强;农民老龄化趋势渐重,农民后备力量不足,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等等。对于农民的技能培训没能从实际出发,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新型农民的培养还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培养新型农民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道路。□

(编辑/丹桔)

下载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调查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XXX县大学生村干部 专 题 调 研 文 章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XX乡XX村村委助理 李逸梅 (2010年10月28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

    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

    东海县安峰镇农民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东海县安峰镇人民政府 今年安峰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72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4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30人、农民创业培训210人、农民科......

    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注民生,促发展 ——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调查报告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成绩201 2年2月 8日农村新型......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五篇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提纲)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提纲)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宜都人多地少,资源......

    培养造就青年人才

    培养造就青年人才 人才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

    培养造就新一代革命军人

    培养造就新一代革命军人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