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时间:2019-05-12 19: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第一篇: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

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统计资料还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现状,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对当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首先,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着力抓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工作,一方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再次,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切不可脱离实际。明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在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方面,应当着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树立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切实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在吸纳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的重点行业和组织劳务输出的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培训项目;要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上的事权,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经费不减少;同时,要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行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四是要进一步活跃农村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文章标题: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快慢。为此我县结合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以“四提高、一完善”,抓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一、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我县在农民中开展“道德新风与你同行”、“道德新风进农家”、“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

荣八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引导农民参与道德实践,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

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防止中小学生流失,力争在全县范围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借助广东广雅中学落户我县的机遇,加快实施“双高普九”步伐,做大做优阳东高中教育这块“蛋糕”,投入1800多万元,建设阳东一中教学楼、师生宿舍楼7幢;投入500多万元,将塘坪中学打造成省级重点中等农业职业中学。二是抓好农民的科技教育。

1、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致富本领,从而培育一批专业化、技能化、科技型的生产经营大户、农民企业家。目前全县8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和60以上的农民接受了普及型科技培训,每人都掌握了一两门农业实用技术,有4872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2、组织服务队巡回全县11个乡镇,宣传中央有关惠农政策,传授农业种养知识,推介新品种、新技术,使农民懂得新科技,会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向农民手把手地传授实用技术达300多次,现场解答农民在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3、通过编发科技信息,建立县农业流通信息网,成立流通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使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掌握市场。

三、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一是抓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五五”普法教育,在农村设立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一个法制教育常设基地、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和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队伍等“五个一”,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二是利用村广播站和广播电视,开展“法律进千家万户”活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法律知识大家谈栏目,每天在黄金时段登播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及教育片;村广播站每天晚上广播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用生动具体的法制事例教育农民,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使广大农民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自觉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依法治理进程。

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投入20多万元完善农机学校,加强农民的农业机械使用培训、农机安全生产培训。二是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目前已举办16期培训班,培训农民884人,已有840名农民走上就业岗位。三是经常与县内的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的用人情况,通过“企业 农民”的模式,帮助企业招聘劳动工人,并按招聘单位的劳动工种,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在培训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形式,组织培训人员到定点企业“实习”,使农民更好地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目前已对300名农民进行技能培训,300名农民全部进企业就业。如东平镇联合阳江核电免费对征地移民27人进行初级砌筑工培训,全部学员实际操作考试合格,获得国技能培训结业证书,进入阳江核电服务有限公司的两家协作单位核服惠阳建筑公司和阳东建筑公司工作。

五、完善农村的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县近几年投入100多万元,扶持农村建设170个文化娱乐场所,使广大农民有学文化、学科技、长知识、增素质的场所。借助“十百千”干部驻村的契机,帮助村级建设78个广播站,解决村村通广播难的问题。二是抓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近几年我县投入70多万元,逐步完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以抓好北惯平地示范村为契机,创建卫生文明村。同时做好卫生知识进千家万户宣传工作,形成人人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氛围。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医疗卫生、科学健身等常识,健全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今年该县的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6.2。

《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精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州现有人口中,69是农业人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着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

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从我州教育情况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我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稿件来源:西双版纳报

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导重视、做好计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将其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农民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都要计划周全。可充分利用州、县、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为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可以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我们要乘着国家“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一东风,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千方百计解决好傣族后代的教育问题,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应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四篇:培育新产业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产业 造就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安塞县委党校

刘小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了解近几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以达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2008年5月20日至25日,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采取抽样调查、现场考察、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与我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农村村民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省、市、县惠农政策的热烈拥护,亲耳听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一些优秀党员干部的高度赞扬,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崇高威望和地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正确,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步骤稳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发展。棚栽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川道、拐沟、庭院同步发展,蔬菜、瓜果、养殖、花木多业并举,县上开发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凡新建或改造1座大棚,县财政补助1000元;对于集中连片建棚,需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县财政列支)。截止2008年4月,全县大棚累计达到3.87万棚,其中大棚2.87万棚,弓棚1万棚。预计2008年我县可产鲜菜12.5万吨左右。据统计,我县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7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仅棚栽业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1507元。我县现已被命名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林果业开发势头强劲,山地苹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县上加大补助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凡新建果园,县财政每株补助1元种苗费,苹果套袋每只补助0.01元,新建一个集雨窖补助500元)。截止2008年4月,全县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6.9万亩,其中苹果17万亩。预计2008年,我县水果总产将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可收入860元。我县现已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草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县上补助加贷款贴息。截止2008年4月,全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26万亩,发展各类舍 饲养殖户40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22个。预计2008年我县草畜业人均可增收106元。2008年,我县计划在已投资2000万建成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投资1642万元启动万头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此外,我县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实施的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较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5元,净增427元。统计数字表明,我县三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0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2.5万亩。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5.67亿元,农民人均4300元。截止2008年4月,我县的林草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6%,水土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2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5000—8000吨/平方公里。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6925万元,新修农田13.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4.79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对新修基本农田经验收合格的,每亩除了市上补助110元外,县上再补助500元)。全县建成中小型淤地坝51座,实施人畜引水工程87处,解决了87个村、1.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4%。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成农村沼气池5647口(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除中、省、市补贴外,县财政再补助1000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76公里,其中三级公路382公里,四级以上砂砾石公路642公里,等外公路125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农村通电话率达97.2%,电话普及率达23部/百人,移动通信覆盖全县。

4、农村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2亿多元,启动实施了8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异(易)地搬迁82个村、2020户、10250人,建成移民新村60个。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028户、58880人减少到6454户、29042人,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率稳定在95%以上。白于山区扶贫开发累计投资9260万元,实施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了12个村、489户、2229人的异地搬迁,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明显改善。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两免一补”补助总额达1207万元。文化产业开发取得新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就医保健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88%。县上投资200万元,为沿川道村组新建垃圾屋76座,建成乡镇垃圾场13个,配备村级卫生保洁员128名,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启动,调频广播开通,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科技、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老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和社区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8.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6、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取得新进展。截止2008年4月,《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全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冯家营等48个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和白渠等110个村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已启动了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15个试点示范村、18个一般推进村建设。投资6259万元,全力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在产业培育、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县共有886户完成旧院改造,修整装饰窑(房)3774孔(间);363户新建平房1181间;硬化主侧巷道72060平方米,改建村内道路32条,11.7公里;修排水渠8.2公里,护岸1.8公里;修公厕34个,垃圾屋48个,广场7个;改造村部11个;栽绿化苗木6000余株;建成了如侯沟门、白渠、龙石头、碟子沟、范台等一批村内道路硬化、庭院净化、室内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的新村示范典型,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总体上处于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探索前进阶段,但却呈现出领导重视、投入增加、措施务实、成效显著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全县上下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扎实工作,辛勤劳动、团结奋斗。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看,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是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个农村呈现出和谐发展、繁荣兴盛的大好景象。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难。一是由于我县大多数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严重短缺,没有根本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导致我县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流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我县农业增产增效难,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二是由于我县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我县农业生产大多停留在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有限;三是由于我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偏小,覆盖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导致我县主导产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由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稳步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方式和自身结构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必然会导致农村自我 发展能力较弱,也必然会削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直接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增收难。一是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和农业产业链不够长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传统种养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市场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导致依靠长期打工和农闲务工增收难度加大;三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保障水平低,在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修窑盖房等方面负担重,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由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导产业开发、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政策性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但从长远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增收困难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建设热情,进而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整体质量。

3、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一是农民的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弱,既缺乏市场信息 分析判断能力,又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发家致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相对落后。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来看,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据农民反映,我县的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较少,农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少,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弱;农村的文体娱乐活动相对贫乏,总体上停留在自发、散乱、滞后和无组织状态;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不少农民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被迫进城“陪读”,“充实了脑子,掏空了兜子”;农民防病保健知识缺乏,加之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有病不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并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农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善待自然等传统美德日益缺失,见利忘义、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推进。

4、农村村容村貌改造难度大。一是由于一些村庄没有垃圾处理、排水排污设施,加上群众不注重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村级组织教育引导不够、管护不力,导致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二是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忽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而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往往又处于相关部门的监管“盲区”,导致农村村庄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具体 表现为:许多村庄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小区,建筑风格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大部分村庄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致使生产、生活区域混杂,卫生条件和防疫质量低下;少数村庄建新不拆旧,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三是由于不少村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村庄布局散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配套到位难,整体水平低,经济社会效益差。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我县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它们的存在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的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有的班子缺乏办事实做好事的实际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本领;有的班子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二是我县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政策水平、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少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组织领导能力差;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有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三农”抓“三农”,不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主动参与建设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党委和政府身上;极少数村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懒散消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弱,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不高,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责任。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是一些村庄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不到位,民主议事制度不完善,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行使的不充分。四是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物质精神生活贫乏、农业生产增收效果不明显、村干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致使大多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壮年农民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城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资源短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新农村建设主体相对缺失的现状。五是受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县不少村庄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积累匮乏,自我“造血”能力差,发展水平滞后,没有在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上进行自我投入的能力。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配合和衔接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宏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支农项目、资金缺乏统一安排规划,没能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地捆绑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三是少数行业和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只考虑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致使一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四是一些乡镇建设新农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视了村容村貌改造,忽视了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个别乡镇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应付观望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六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总体原则、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和操作方法等认识不深、学习不够、掌握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七是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等原因,致使新农村建设资金特别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短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完善支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在坚持既定扶持政策和总体工作思路不变,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投入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和名特杂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模式股份制农业、“果+蔬+畜+沼”模式节约型农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和创立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层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的利润。三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能、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在大力推广良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检验认证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培育名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五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银行、工商、质监、公安、气象、供销、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宏观指导、争取项目、协调资金、解决贷款、信息咨询、农技推广、灾害防治和农资执法检查等方面,加大服务扶持“三农”力度,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好社会环境。

2、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联合开发等形式,做大、做强、做亮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我县自己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将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既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小城镇、申报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和城 镇集聚,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那些通过打工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扶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四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积极探索土地有效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项目中分红,腾出精力从事多种经营,增加非农收入。五是要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强化扶贫开发工作,改善贫困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托率、入园率、入学率,切实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升学率、成才率,切实堵住新文盲产生的各种渠道,既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学有望”,更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致富有路”,将农村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农民学校、成人学校、网络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提 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三是要在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机制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四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抵制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五是要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办法,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七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八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消费,让农民将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购买良种、添置农业生产设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上,以更好地扩大农业再生产,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强村庄规划,强化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是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切 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努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规划引领实施,实施符合规划。二是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坚持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村庄治理原则,注意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古村落、古遗址和革命遗址等。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奖罚并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力度。

5、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通过“三级联创”等做法,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大农村后进班子的整顿力度,治散、治软、治乱,配齐配强农村两委会班子。二是要在撤并村庄、精简干部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并制定出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通过清收陈欠、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发展集体林木等多种措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造血”能力。四是要顺应农民愿望和期待,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的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五是不仅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而且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 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六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七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八是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6、加强领导协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权责对应、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二是要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其中,特别要注意通过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就我县而言,不少原任和现任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商界精英等都曾经在我县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他们对安塞有着深厚而 又特殊的感情,都愿意支持帮助安塞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人脉资源都是可以作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的督察力度,确保其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不折不扣转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2、《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3、《安塞县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12月29日

4、《安塞县县长程引弟同志在安塞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5日

5、《徐宪部同志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1日

6、《安塞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8年4月

第五篇: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www.xiexiebang.com [2012-04-09] ·作者: ·来源:农博网

编者按:2012年3月20日,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日报社和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召开。与会的十几位官员、专家和学者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如何界定”、“培育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式与途径探索”等展开讨论,精彩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频现会场。本刊特将部分发言整理成文刊出,以飨读者。

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使之成为政府认证主营农业的农村生产经营者资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第一,注册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应来自种植、养殖、渔业捕捞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销售,并在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生产上应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应以农户农产品交售额(量)或销售额(量)为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准,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可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相应分出不同等级。这样也可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现代农业的不同的发展水平。第二,注册职业农民可以兼业务工,但通过其农产品交售额(量)或销售额(量)来保证其以务农为主。对注册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第三,对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长时间、大面积地直接租种农户的土地,这些公司经营者不能定义为“注册职业农民”。这项规定有利于缓减目前存在的城市资本大规模在农村圈地搞大农场的趋势。在一定时期以后,可以放宽这项规定。

“注册职业农民”的认证机构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注册机构代表政府与“注册职业农民”签订协议,由协议规定政府和农户之间在经济往来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政府向“注册职业农民”承诺,对他们在税收、信贷、技术指导和农业直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注册职业农民”承诺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农业资源的保护等。通过这样制度化的政策举措来切实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应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

吴宏耀 中农办二组组长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接近外出打工收入。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分级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着力提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贷款支持。抓紧研究制定对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周世其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职业农民。第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职业农民。第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第三,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第四,培育职业农民,顶层设计需先行。

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初见雏形,但推进力度和速度明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加快职业农民培育,需先从顶层设计着手。一是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构建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从一开始就把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三是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将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等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准入制度,甚至可以将职业农民资格作为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置。四是强化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农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农业职业院校要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培养目标和方向,创新适合培养职业农民的教学模式,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学历制”,培养一大批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职业农民。

呼唤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和能力条件建设

王守聪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呼唤强化能力条件建设。长期以来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实设施设备,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兴业创业服务平台,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创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学以致用的平台。

履行“三农”主流媒体职责营造农民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唐园结 农民日报社社长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事实证明,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新闻媒体的强力跟进和推动。“三农”主流媒体,要系统梳理农民教育培训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搭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三农”主流媒体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派记者深入一线,认真落实“走转改”,研究问题,反映情况,宣传经验,真正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个重大的报道任务来做好。做出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周应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

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解决中国农业继承者的问题,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等“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第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改变过去的农民培训仅仅重视学历的获得,单纯生产技术培训等方式。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保障。首先,通过农地租赁调配支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补贴,农民创业资助,农民职业教育补贴制度,鼓励“新规就农者”、回乡青年以及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农业,学习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发展公司、法人组织型经营农业。其次,要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社会机构,开展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使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赵邦宏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我们以往的新型农民培训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目前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部培养成职业型农民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要想把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留在农村上,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农业就必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

职业农民必须有执业证书,起点高。就像教师有教师证、会计有会计证一样。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继续开展好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绿色证书培训和返乡创业农民培训,让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受到职业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如养殖业、蔬菜业)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职业农民必须有政策保障,效益好。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

职业农民必须有安全保障,心底实。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了农民个人要求,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延伸。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

职业农民必须有组织保障,群体强。建立专业服务组织,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当高素质的人才愿意留在农业上从事这一职业的时候,就像工人中的工会,职业农民是否也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农会,提出自己的代言人,将来可以在农产品定价、职业农民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取得发言权,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继续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刘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

新时期,教育部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农业部等涉部门共同努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召开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

发挥行业作用。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与有关部门、行业共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支持涉农各行业部门办好职业学校。二是支持农业、林业、水利和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三是支持逐步建立以涉农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涉农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扎实推进创新。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扩大免学费范围的政策,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等建设项目中要向农村、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点倾斜。三是继续组织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调动企业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对话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涉农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提升涉农专业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生产组织中的技术骨干、带头人等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遴选一批优秀的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合作组织等单位,建立涉农专业教师实践基地。

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一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三是动员组织新闻媒体宣传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学员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贡献。四是联合开展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的专项督查。

配合涉农部门培养培训职业农民。教育部将组织相关涉农职业院校,按照涉农产业部门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相关工作,满足国家农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侯全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司农林水处副处长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特点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形成农民培训很好的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社会环境,就目前而言,为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迫切需要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环境条件:第一,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第二,充分的社会尊重。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第三,良好的学习氛围。职业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职业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服务。第四,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新的城市市民的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

李文学 中国农村杂志社社长

所谓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考察以市场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农民都经历了由“身份”向“职业”演进的历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结构变迁,是职业农民群体逐渐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把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作了对比分析。他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应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依据这一理论,结合当今中国农民职业化演进的实际,职业农民的内涵应有四个特质:一是全职务农;二是高素质;三是高收入;四是获得社会尊重。

全职务农。职业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从事农业再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需要讨论的是:以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为主业的,这些人能不能称其为职业农民?由于传统农业转为商品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农业产业链条延展,农民的经济活动需从生产领域扩展至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因而他们应该属于职业农民。在职业规划上,职业农民以务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从而使得过去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两边跑”成为历史。

高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二是职业素质,包括具体专业技能、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职业农民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是职业农民资质标识。在农业自身不断分化、细化的背景下,专业技能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同时,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要求职业农民具备很强的市场意识,具有营销、品牌、借用现代信息手段经营等新的理念。

高收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农民的收入基本都能与城市居民齐平。如日本1973年后,农民收入就一直高于城市居民;美国农民的收入也是略高于城市居民。中国未来的职业农民,不但要比传统农民收入高,而且也要比兼业农民的收入高,至少应与城市居民收入相当,甚至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社会尊重。职业农民将破除社会对传统农民“身份”的歧视,真正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并且能得到与教师、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一样的社会认同与尊重。

对于中国这样的以传统农业大国为符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抓紧培育职业农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牢农业基础、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制订科学规划,并且要锲而不舍地实施下去。

下载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2013年11月15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斌作重要讲话。......

    培育新型农民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某某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

    5为什么要培育新型农民(精选多篇)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

    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新农村建设(滚贝乡 王 江)

    培育新型农民 促进新农村建设 滚贝侗族乡人民政府 王 江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

    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繁丰 2006年3月1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新型农民培育方案9-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呼玛县 2017年呼玛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为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根据黑农函„2017‟5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