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育造就新农民优化发展新产业(范文模版)
培育造就新农民优化发展新产业
培育造就新农民优化发展新产业
整治营造新环境全力构建新农村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
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4年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抓好“标厂经济、房东经济、三产经济”的同时,创新思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抓投入,抓项目,抓政策扶持,开源节流,促使经济发展每年上一个新台阶。一是狠抓开源广增收。积极扩大税源经济收入,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商养商,以商招商,几年来,入驻我园区企业达17家,每年为社区增加租金和税收收入270万元。二是盘活资产再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率,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积极寻求投资项目。2005年我们在原有1.2万平方米三产门面房的基础上,又投入200万元资金,新建了2幢3层2000平方米门面房,为社区创收,今年我们将投入500万元对太平工业园一期总体规划开工建设。三是腾笼换鸟创新优。每年都积极出台政策,把园区内一些“小鸟、劣鸟”型企业让位给规模大、效益好、纳税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企业。四是注重节流把关键。严格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力度清理各种债权债务,使集体经济总盘子不断壮大。2005年我社区可支配收入是505万元,与1999年社区建成之初比增长了70.67。
二、创新制度,加大投入,造就新农民,营造新风尚。
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每年培训600名。社区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学习活动室。每个党支部都建有一个党员活动中心。社区以“管理办法新、约束手段新、监督措施新、保障体系新、公共服务新”为目标。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了党群代表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太平社区社规民约》,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方式,规范约束群众的思想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风和民风。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确保富民、安民、乐民落到实处。一是狠抓落实,采取措施,全力夯实社区维稳工程。本着“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入推进托带费发放和分房两项基础性工程。目前1280户拆迁户分得了1700余套花园式的安居房,没有一户在外过渡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完成1489人的托带费发放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确保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到居民家中话家常,办实事。几年来,共走访群众5600多户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近1036件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构建平台,完善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夕阳红老年人志愿服务者队伍、凤凰老年人健身志愿者队伍;在共建单位河海大学组建了青年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在翠屏山小学组建了清风小使者志愿者等队伍。在社区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骨干作用。社区建设了老年大学、廉政文化读书角、夜光宣传栏、健身广场等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康乐健身的利民服务。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纳凉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惠民利民,安民乐民,为小区居民提供全面服务。几年来,社区培训群众534人次,推荐安排就业1263人次。利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让每户居民每年都能享受到300-1100元不等的红利。强化保障措施,合疗保险参保率达95.7,报销兑现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社区强化计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计生常住人口册和育龄妇女卡片,成立了社区工业园计生分会,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计生工作各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让居民们享受到“小病不出社区门”的优质人性化服务。四是加强管理,打造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健康社区。投入巨额资金对小区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区物管水平,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卫生环境委员会、保洁队伍三级环保网络体系,责任到人。利用夜光宣传栏、横幅等把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高居民保护和建设“绿色社区”、“花园式社区”的意识。2005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和
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文明小区初现雏形。
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社区经济发展压力大等一些不足和差距,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科学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规划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社区。
一、拓展思维,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队伍,制定出台相关奖罚制度、风险抵压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围绕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街道给予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在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模式。
二、把握龙头,夯实党建,努力提高社区党委的执政、服
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提升社区党委的执政、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个党员都牢固树立“三创”、“双带”意识,努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创新举措,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明水平。一是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社区老年大学、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文明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二是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小区内环境卫生清扫,做好小区绿化管理,优化环境面貌。三是文化亮点工程: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文体器材,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和谐构建工程: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楼幢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文明实践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楼幢、文明楼道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四送”活动4次以上,促进社区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四、稳打稳扎,富民安民,打造和谐安宁的一流社区。
抓好五项工作,为构建和谐、文明、健康新社区奠定扎实基础。一是做好劳动力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社区干部定人分片包干形式,积极寻求就业岗位,推荐群众就业,制定出台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扶持奖励办,激励群众自主创业。二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老年人生活费的发放。完善合作医疗及困难补助,提高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做好干部下访工作。两委干部工作中心前移,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做好富民工作。通过社区经济发展提高股民分红收入、发展房东经济、鼓励自主创业,确保富民工程稳步推进。
第二篇:培育新产业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产业 造就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安塞县委党校
刘小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了解近几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以达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2008年5月20日至25日,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采取抽样调查、现场考察、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与我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农村村民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省、市、县惠农政策的热烈拥护,亲耳听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一些优秀党员干部的高度赞扬,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崇高威望和地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正确,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步骤稳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发展。棚栽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川道、拐沟、庭院同步发展,蔬菜、瓜果、养殖、花木多业并举,县上开发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凡新建或改造1座大棚,县财政补助1000元;对于集中连片建棚,需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县财政列支)。截止2008年4月,全县大棚累计达到3.87万棚,其中大棚2.87万棚,弓棚1万棚。预计2008年我县可产鲜菜12.5万吨左右。据统计,我县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7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仅棚栽业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1507元。我县现已被命名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林果业开发势头强劲,山地苹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县上加大补助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凡新建果园,县财政每株补助1元种苗费,苹果套袋每只补助0.01元,新建一个集雨窖补助500元)。截止2008年4月,全县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6.9万亩,其中苹果17万亩。预计2008年,我县水果总产将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可收入860元。我县现已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草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县上补助加贷款贴息。截止2008年4月,全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26万亩,发展各类舍 饲养殖户40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22个。预计2008年我县草畜业人均可增收106元。2008年,我县计划在已投资2000万建成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投资1642万元启动万头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此外,我县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实施的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较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5元,净增427元。统计数字表明,我县三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0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2.5万亩。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5.67亿元,农民人均4300元。截止2008年4月,我县的林草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6%,水土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2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5000—8000吨/平方公里。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6925万元,新修农田13.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4.79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对新修基本农田经验收合格的,每亩除了市上补助110元外,县上再补助500元)。全县建成中小型淤地坝51座,实施人畜引水工程87处,解决了87个村、1.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4%。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成农村沼气池5647口(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除中、省、市补贴外,县财政再补助1000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76公里,其中三级公路382公里,四级以上砂砾石公路642公里,等外公路125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农村通电话率达97.2%,电话普及率达23部/百人,移动通信覆盖全县。
4、农村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2亿多元,启动实施了8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异(易)地搬迁82个村、2020户、10250人,建成移民新村60个。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028户、58880人减少到6454户、29042人,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率稳定在95%以上。白于山区扶贫开发累计投资9260万元,实施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了12个村、489户、2229人的异地搬迁,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明显改善。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两免一补”补助总额达1207万元。文化产业开发取得新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就医保健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88%。县上投资200万元,为沿川道村组新建垃圾屋76座,建成乡镇垃圾场13个,配备村级卫生保洁员128名,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启动,调频广播开通,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科技、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老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和社区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8.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6、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取得新进展。截止2008年4月,《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全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冯家营等48个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和白渠等110个村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已启动了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15个试点示范村、18个一般推进村建设。投资6259万元,全力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在产业培育、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县共有886户完成旧院改造,修整装饰窑(房)3774孔(间);363户新建平房1181间;硬化主侧巷道72060平方米,改建村内道路32条,11.7公里;修排水渠8.2公里,护岸1.8公里;修公厕34个,垃圾屋48个,广场7个;改造村部11个;栽绿化苗木6000余株;建成了如侯沟门、白渠、龙石头、碟子沟、范台等一批村内道路硬化、庭院净化、室内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的新村示范典型,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总体上处于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探索前进阶段,但却呈现出领导重视、投入增加、措施务实、成效显著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全县上下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扎实工作,辛勤劳动、团结奋斗。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看,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是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个农村呈现出和谐发展、繁荣兴盛的大好景象。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难。一是由于我县大多数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严重短缺,没有根本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导致我县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流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我县农业增产增效难,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二是由于我县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我县农业生产大多停留在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有限;三是由于我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偏小,覆盖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导致我县主导产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由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稳步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方式和自身结构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必然会导致农村自我 发展能力较弱,也必然会削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直接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增收难。一是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和农业产业链不够长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传统种养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市场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导致依靠长期打工和农闲务工增收难度加大;三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保障水平低,在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修窑盖房等方面负担重,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由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导产业开发、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政策性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但从长远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增收困难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建设热情,进而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整体质量。
3、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一是农民的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弱,既缺乏市场信息 分析判断能力,又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发家致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相对落后。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来看,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据农民反映,我县的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较少,农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少,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弱;农村的文体娱乐活动相对贫乏,总体上停留在自发、散乱、滞后和无组织状态;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不少农民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被迫进城“陪读”,“充实了脑子,掏空了兜子”;农民防病保健知识缺乏,加之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有病不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并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农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善待自然等传统美德日益缺失,见利忘义、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推进。
4、农村村容村貌改造难度大。一是由于一些村庄没有垃圾处理、排水排污设施,加上群众不注重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村级组织教育引导不够、管护不力,导致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二是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忽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而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往往又处于相关部门的监管“盲区”,导致农村村庄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具体 表现为:许多村庄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小区,建筑风格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大部分村庄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致使生产、生活区域混杂,卫生条件和防疫质量低下;少数村庄建新不拆旧,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三是由于不少村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村庄布局散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配套到位难,整体水平低,经济社会效益差。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我县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它们的存在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的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有的班子缺乏办事实做好事的实际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本领;有的班子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二是我县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政策水平、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少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组织领导能力差;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有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三农”抓“三农”,不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主动参与建设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党委和政府身上;极少数村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懒散消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弱,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不高,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责任。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是一些村庄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不到位,民主议事制度不完善,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行使的不充分。四是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物质精神生活贫乏、农业生产增收效果不明显、村干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致使大多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壮年农民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城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资源短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新农村建设主体相对缺失的现状。五是受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县不少村庄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积累匮乏,自我“造血”能力差,发展水平滞后,没有在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上进行自我投入的能力。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配合和衔接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宏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支农项目、资金缺乏统一安排规划,没能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地捆绑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三是少数行业和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只考虑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致使一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四是一些乡镇建设新农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视了村容村貌改造,忽视了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个别乡镇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应付观望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六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总体原则、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和操作方法等认识不深、学习不够、掌握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七是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等原因,致使新农村建设资金特别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短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完善支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在坚持既定扶持政策和总体工作思路不变,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投入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和名特杂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模式股份制农业、“果+蔬+畜+沼”模式节约型农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和创立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层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的利润。三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能、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在大力推广良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检验认证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培育名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五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银行、工商、质监、公安、气象、供销、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宏观指导、争取项目、协调资金、解决贷款、信息咨询、农技推广、灾害防治和农资执法检查等方面,加大服务扶持“三农”力度,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好社会环境。
2、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联合开发等形式,做大、做强、做亮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我县自己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将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既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小城镇、申报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和城 镇集聚,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那些通过打工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扶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四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积极探索土地有效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项目中分红,腾出精力从事多种经营,增加非农收入。五是要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强化扶贫开发工作,改善贫困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托率、入园率、入学率,切实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升学率、成才率,切实堵住新文盲产生的各种渠道,既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学有望”,更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致富有路”,将农村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农民学校、成人学校、网络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提 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三是要在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机制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四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抵制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五是要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办法,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七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八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消费,让农民将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购买良种、添置农业生产设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上,以更好地扩大农业再生产,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强村庄规划,强化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是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切 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努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规划引领实施,实施符合规划。二是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坚持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村庄治理原则,注意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古村落、古遗址和革命遗址等。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奖罚并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力度。
5、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通过“三级联创”等做法,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大农村后进班子的整顿力度,治散、治软、治乱,配齐配强农村两委会班子。二是要在撤并村庄、精简干部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并制定出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通过清收陈欠、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发展集体林木等多种措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造血”能力。四是要顺应农民愿望和期待,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的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五是不仅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而且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 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六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七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八是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6、加强领导协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权责对应、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二是要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其中,特别要注意通过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就我县而言,不少原任和现任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商界精英等都曾经在我县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他们对安塞有着深厚而 又特殊的感情,都愿意支持帮助安塞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人脉资源都是可以作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的督察力度,确保其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不折不扣转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2、《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3、《安塞县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12月29日
4、《安塞县县长程引弟同志在安塞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5日
5、《徐宪部同志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1日
6、《安塞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8年4月
第三篇:培育复合型农民,提高优化投资环境
培育新型复合型农民,优化提高投资环境
今年,筒车湾镇面对旅游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抓住筒车湾旅游大开发的生命线,以环境的大优化、大提升,推动筒车湾镇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的发展目标。俗话说“环境优良,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环境一般,常规发展、自我发展;环境差劣,慢发展、不发展,甚至滑坡、倒退。”可以说优化投资环境对筒车湾镇的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筒车湾镇党委政府提出了“重旅游、抓项目、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使全镇的发展有了方向,工作有了抓手,统筹有了机制、努力有了目标。筒车湾镇党委政府在旅游开发中可谓是竭尽所能全力推进,一方面认真调研、科学谋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另一方面,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连心工程”为抓手深入农户,从农户最需要解决的事入手,确保民生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最终受益者和最终实践者的农民朋友,他们建设美好家园、促进自身收入增长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的诉求随着开发的深入越来偏离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哄抬地价、突击建设等加重企业投资成本、为个人利益阻挠项目建设、不按照合同办事,今天刚签订完协议明天有反悔上访等各种不利于旅游项目发展的现象。
这些都是农村投资发展环境不优的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这些行为和现象,影响了企业入驻的信心和决心,制约了项目的建设进程,导致其不能早日在拉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因此,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在优化农村投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要优化农村投资发
展环境,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政策、守法规、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第一、培养讲道德的农民,形成乡风文明的环境。讲道德,就是要坚定信念,顾全大局,言行一致;就是要维护正义,抵制歪风,解难济危;就是要讲究卫生,爱护村容,保护生态;就是要崇尚新风,和气待人,敬老爱幼;就是要文明诚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民,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会的决策部署保持一致。坚持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砺炼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将“爱护筒车湾、建设筒车湾、宣传筒车湾”的思想融入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之中,使他们从中树立筒车湾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理念,进而使农民群众自愿投身到筒车湾旅游开发的建设中来。在农村形成乡风文明的环境,为优化农村投资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二,培养遵守法规的农民,形成和谐稳定的环境。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解决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程序。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大力实施“法律进农户”工程,围绕农民的现实需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通过送法下乡入户,使农民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通过在农村举办法制讲座、图片展览等,使农民群众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通过向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依法处理坑农事件,打击违法分子,为民伸张正义,使农民强化法律意识,用法律约束行为,用法律保护自己,做遵法、守法、用法公民,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三,培养有文化的农民,形成快速发展的环境。当前,在农村老年、妇女、儿童这一批留守人员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一些高新农业技术难以掌握,增加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难度,影响了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优秀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实体,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科技素质。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让一户至少有一个发展生产的明白人。
第四,培养会经营的农民,形成经济活跃的环境。农村的发展不仅要形成和壮大产业,还要形成农村市场。抓住筒车湾镇旅游开发的大好机遇,成为既会务农,又会经营的复合型新型农民。不仅要搞好种养业,还要走向市场,学习经营之道,涉足加工业,进入流通领域,深加工农品,把产品卖出去。要着力抓好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依据实际,大力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接受其管理和培训,提升经营能力。要对现有合作社进行规范,引导鼓励其争取成为示范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
总之,筒车湾镇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农村投资发展环境这项基础工作,而大力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政策、守法规、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全镇上下都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以新型农民的大培养促进农村投资发展环境的大优化,实现筒车湾镇经济建设的大跨越。
王芳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要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
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统计资料还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现状,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对当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首先,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着力抓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工作,一方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再次,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切不可脱离实际。明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在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方面,应当着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树立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切实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在吸纳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的重点行业和组织劳务输出的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培训项目;要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上的事权,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经费不减少;同时,要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行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四是要进一步活跃农村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
大荔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黄、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全县辖18个镇,400个村,总人口72万,县域面积1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余公顷,是陕西省粮、棉、油及果蔬的主要产区。近年来,大荔县把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重要抓手,努力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8月底,全县已有各类合作社652家,合作社共发展会员40949个,其中农民成员40943个,团体成员数6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53910个。合作社出资总额64953.96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49555.76万元。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省级百强社3家(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专业合作社、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大荔县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第二批百强社3家(大荔县西埝葡萄专业合作社、大荔县果农果蔬专业合作社、陕西诚信绿色水果专业合作社)正在审批中。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引进推广新产品60余个,新技术20余项,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0余万亩,引进推广新产品60余个,新技术20余项,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0余万亩,全县70%的农产品依靠合作社组织加工、贮藏、销售。2011年底,合作社社员人纯收入5600多元,高出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
二、主要做法
2011年初,大荔县制定了大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五年规划,提出了5年内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及实施步骤。根据这一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营造合作社发展氛围。一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制作电视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增强了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合作社的了解和法律意识,鼓励更多的农村能人创办合作社,截止目前,全县合作社的发展数量已居全省首位。二是2011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大荔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峰论坛会。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张旭峰处长、渭南市经管局刘宏武局长参加了论坛会,还有一些外地客商也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2011年10月底,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成都召开,我县推荐了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专业合作社等7家示范合作社参加了此次展销会。另外,我县还经常组织专业合作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我县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二)规范指导,提升合作社整体水平。首先,我们对全县果蔬类合作社做了一次全面的摸底筛选工作,选出了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专业合作社等30多家运营较好的合作社作为重点规范对象。并召集这30多家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会计做了一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会。其次,为了推动全县合作社的规范运转,我们在总结这30多家合作管理的经验后,起草下发了《大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工作步骤,并派员包联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电话督促,确保了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最后,我们选出了荔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等25家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营管理民主、财务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县级示范合作社,还定期对百强示范社百库建设项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树立典型和样板,加快了我县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步伐,提升全县合作社的整体水平。
(三)政策扶持,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多次和人行联系沟通,为资金困难的合作社争取贷款。制定农超对接办法,组织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一是曾多次与西安等地的大型商场联系,洽谈农超对接模式,为合作社的产品寻找销售渠道,并带领客商到合作社基地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大荔县忠朝蔬菜专业合作社、大荔县新全果品专业合作社与商场签订了供货合同。二是在全国第三届“农校对接”洽谈会上,我县统一组织全县7家合作社和企业报名参展,洽谈会上我县农民专业中展示各自产品,积极与各地高校进行洽谈、签约,共与各地高校、超市等单位签订意向合同15份。三是组织合作社参与明星产品品牌评选活动。2012年以来,我们各合作社进行严格审核,最后,大荔县绿苑合作社的冬枣、大荔县高石脆瓜专业合作社的高石脆瓜、大荔县忠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辣子被评为渭南市明星产品,这对于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存在问题
大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所发展,但总的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全县除少部分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50人以上外,其余农民专业合作社均不足50人,大部分在6--20人之间;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有的注册资金不足1万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缺乏配套的收购场地、仓储、冷库、加工设备等,产业链不长,活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整体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较少,会员的小农意识较浓,普遍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的思想,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三是指导队伍力量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辅导。但是,大荔县从事合作社辅导工作的人员仅有3名,远远不能满足对全县600多家合作社进行指导服务的需求。另外,培训经费不足,也影响了全县合作社的总体工作。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县镇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辅导员制度,便于我们准确掌握所在区域合作社的发展动态,使合作社辅导员更好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建议政府组织合作社的理事长及辅导员学习国内外先进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了解合作社最新信息动态,学习先进农业经营模式,探索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把合作社辅导员的培训列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年对合作社辅导员进行培训,保证人人受训、年年受训,并且把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