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繁丰
2006年3月1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中共广东省委结合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以‚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的要求,扎实推进有广东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不仅关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更惠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郁南县作为粤西山区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一、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多地重视农村、关注农民、支持农业,推动社会主 1
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郁南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云浮市的平均水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靠发展。我们要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围绕当前县委提出‚实施‘东渐西联、北优南拓’战略措施,打造‘百里经济走廊’,做好‘富民强镇兴县’文章‛的工作思路,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全面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积极支持好、理解好、配合好县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全县的综合实力,用发展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围绕‚突出生态、体现和谐,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建管并重、体现实效‛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创建机制,以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实施好‚千村行动‛工程,用5年时间将全县所有自然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村;要重规划、重建设、重教育,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推进、教育持之以恒;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建设现状,充分考虑当地的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破坏自然生态,不破坏建设现状,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增加乡村负债;要注重发展规划,注重完善功能,注重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在农村推广使
用沼气;要通过落实好‚五改五通‛和‚五个进村入户‛措施,即改水、改电、改厕、改灶、改造住房和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以及政策宣传进村入户,科技扶持进村入户,道德教育进村入户,先进文化进村入户,计生工作进村入户,按照‚生产标准化、生活现代化、环境田园化、管理民主化、建设规划化‛的要求,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规范农村民主管理。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注重实施依法治县战略,积极实施市推行的‚活力民主、阳光村务‛活动,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增强村民自治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形成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社会维稳工作。只有稳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加快发展。要用一颗爱心服务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绝不让我们的群众挨冻挨饿;要用热的心肠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经常性地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用有效措施预防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要用铁的手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二、以树立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着力点,培育新型农民,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以树立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着力点,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带头发展、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自力更生意识,通过发展家庭经济、特色经济、区域经济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拓宽增收渠道,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培育‚带头发展,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富裕新农村的中流砥柱。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竞争发展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变谋出路‛上,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和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善于吸收和运用新观念、新技术,学习他人之长,提高自身参与市场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敢于各种实践和自主创新,发挥自身之长,提高创新和发展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培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和谐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规范自己的言行,倡导勤俭
持家、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培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树文明新风尚,建和谐新农村‛的推动者。
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挥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中去,为家乡发展献计,为家乡建设出力,为家乡形象争光,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者。
三、以实践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风格,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点,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内涵。
我们要结合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创建‚和谐云浮好班子‛、创建‚依法、为民、履职、尽责‛好机关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宗旨意识,以实践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落脚点,心里真正想着群众,一切真正为了群众,实惠真正给予群众,通过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下大力气
‚多予‛,下足决心‚放活‛,更多地重视农村、关注农民、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今年,要做到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农村建设资金比重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并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公共设施,保障农村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覆盖率,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全县农村实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目标。
(本文作者是中共郁南县委书记、郁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二篇: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吕志勇
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尚有新旧之分,旧风尚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但旧风尚有许多糟粕和不合时宜之处,必须以新风尚取而代之。新风尚要通过宣传、倡导,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认同,从而推而广之,流行于社会,所以新风尚现在不一定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但将来必然要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倡导新风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倡导新风尚,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乡风文明”。
一、倡导婚育文明新风尚
婚育文明包括结婚文明和生育文明。在结婚方面,过去农村有许多不好的风气和习惯。一是早婚。认为早结婚、早生子、早享福,所以农村许多还没有到婚龄的青年男女不经民政部门登记就过起了夫妻生活。二是喜欢大操大办。女方家里要办丰盛的嫁妆,嫁妆越丰富,女方和女方家里越有脸面。男方不仅要准备好结婚用的新房和家具,更要大操大办结婚酒宴,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全部请来,热热闹闹地喜庆一番。如果家财丰厚,结婚多花点钱,把婚礼搞得热闹一点、体面一点,也未尝不可,但往往是有些家财并不丰厚或家财尚紧缺的人,也东施效颦,打肿脸充胖子,有的甚至借贷款办婚宴,叫做“人生能有几回婚,何不潇洒走一回”,往往是一场婚宴,不仅花光家里所有积存,还债台高垒。有的为筹集结婚款,还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触犯刑律,“未进洞房先入牢房”。为了革除结婚方面 不好的风气和习惯,提倡结婚文明。一是提倡晚婚。凡符合晚婚条件的,要在生育指标的安排、责任田的分包等方面给予优先。二是反对不顾财力的大操大办。结婚以民政部门的登记为准,至于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视具体情况而定,几对青年男女同一时期结婚,可举办集体婚礼,也可采取旅游结婚的形式,利用婚假,到名山大川、旅游胜地观光一番,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使婚假过得既愉快又有意义,何乐而不为呢?在生育方面,过去农村也有许多不好的风气和习惯。一是多子多福观念。认为有人就有世界,所以农村有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二是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女养下来是别家的人,不能传种接代,所以不生儿子绝不罢休。为了革除生育方面的不良风气和习惯,提倡生育文明。一是要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破除女孩不能传种接代的思想,女孩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对那些人为地鉴定胎儿性别,弱弃女婴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二、倡导殡葬文明新风尚
在殡葬方面,过去农村也有许多不好的风气和习惯。一是基本上实行棺葬,打造一口棺材,需耗木材0.8m,棺葬一处需占地2 m,我国农村约8亿人口,每年按1%的人口自然死亡率,死亡人口800万,需耗棺木640万m,棺葬占地1600万m。这是一笔多大的资源浪费。二是葬礼过程封建迷信色彩较浓。要请和尚、师公做道场,请唱歌师唱夜歌,请风水先生择墓地,还要烧香、烧纸钱等,这方面要耗费不少的钱财。三是大操大办葬事。把葬事办得像喜事一样热热闹闹,农村办葬事最少不能低于1万元开支,多者要花几万元。为了革除殡葬方面不好的风气和习惯,提倡殡葬文明。一是提倡火葬。火葬耗木材少、占地少,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源。二是一切带有封建迷信色
彩的活动都要废止。人死了,开个追悼会表示悼念就行了,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既耗费钱财,又无实际意义,纯属多余。三是勤俭节约办葬事。提倡葬事从简,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要引导村民把钱投入到生产建设上。
三、倡导生态文明新风尚
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及其恶劣,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地下资源过度开采,特别是对地下一些不可再生的矿藏资源实行掠夺式开采,如我市某乡镇地下煤炭资源丰富,曾经一个时期,小煤窑遍地开花,挖得山上、地下到处千孔百疮。山上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该垦复的没垦复,如一些油茶林,山上茅草丛生,影响了油茶林的正常生长,致使油茶产量逐年递减。该绿化的没绿化,如一些紫色页岩地带,仍然是荒山秃岭。耕地资源荒废严重,农村一些家庭全家出外打工,承包的责任田土无人耕作,任意废弃。二是农村居住环境差。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泥遍地,路障丛丛,人禽混杂,饮水不卫生、不安全。根据农村生态环境恶劣的现状,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一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一些地下矿藏资源要合理开采利用,切不可挪用未来资源,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从而剥夺和侵吞后代人应有的份额,危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对一些山上资源要综合开发利用,该垦复的要垦复,该绿化的要绿化,使山山变银行。对一些耕地资源要合理安排调整,切不可废弃。二是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要树立科学的建房观念,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建房,突出生态保护、突出节能节地、突出地区特色、突出民族风格,切实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无序现象。同时要搞好“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栏,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要把沼气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来抓,提 倡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建沼气池不仅解决了农户的能源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废物、废水、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要抓紧时间,积极组织推广。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村做到屋里屋外干干净净,家家户户健健康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倡导休闲文明新风尚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休闲时间相对多了,叫做“一年十二月,三个月作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游闲”农村在休闲方面有个不好的风气和习惯,就是好“赌”,“赌”文化在农村已形成一定的势头,如果不好好整治,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农村的“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买地下六合彩。虽然政府已组织力量多次进行打击,但地下六合彩活动仍屡禁不止。二是打牌赌博。现在农村打牌赌博成风,有钱的大赌,无钱的小赌,不分男女老幼,都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打牌赌博已成为农村休闲的主要方式。根据农村休闲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习惯,必须大力倡导休闲文明。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地下六合彩活动的打击力度。对从事地下六合彩活动的大、小庄家,不仅经济上要重罚,而且还可实行拘役、管制、劳动教育等刑事处罚。二是正确引导农民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要积极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大力兴建好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农家活动中心,培植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学艺术,如秧歌、快板、渔鼓、皮影戏等,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不断邀请城市文艺工作者下乡开展送文化、送戏剧下乡活动,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同时也可请农民进城参观城市新貌,观看文艺演出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只有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才能使村民戒除打牌赌博的劣习。
五、倡导消费文明新风尚 过去农村在消费方面也有许多不良的风气和习惯。一是节日喜庆过度消费。农村在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方面喜欢大操大办。二是平时抑制性消费。农村人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平时捆着肚子过日子,有余钱剩米也舍不得用,慢慢积存,用于家庭大的建设。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短缺,社会产品不十分丰富,农村在消费宣传上灌输的是抑制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加之农村社会治安秩序差,农民普遍存在着怕露富的思想,致使有的地方少数农户有钱也不敢购买中高档商品,同时农村的信贷消费也没有启动起来。为了消除农村在消费方面的一些不良风气和习惯,提倡消费文明。一是节日喜庆消费和平时消费要一个样。节日喜庆没有必要搞过度消费,要反对不顾家庭财力的大操大办。二是调整消费政策,改抑制消费为鼓励消费。过去抑制性消费政策是经济短缺时代为防止过度膨胀的消费需求而制定的,这在社会产品紧张时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在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今天,仍实行这样的政策就起了反作用。因此要改革抑制性消费政策,采取鼓励性消费政策,以鼓励农民多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而拉动整个社会内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农民添臵大、中型农机具,国家可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购买。三要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主要是要加强农村信贷消费力度,开展农户住房建设,家用电器特别是农机具购买的信贷消费业务,直接启动消费。为了确保银信部门的贷款回收,可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和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并设立担保基金。适度的超前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常宁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2009年4月14日
第三篇:培育新产业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产业 造就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安塞县委党校
刘小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了解近几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以达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2008年5月20日至25日,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采取抽样调查、现场考察、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与我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农村村民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省、市、县惠农政策的热烈拥护,亲耳听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一些优秀党员干部的高度赞扬,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崇高威望和地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正确,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步骤稳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发展。棚栽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川道、拐沟、庭院同步发展,蔬菜、瓜果、养殖、花木多业并举,县上开发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凡新建或改造1座大棚,县财政补助1000元;对于集中连片建棚,需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县财政列支)。截止2008年4月,全县大棚累计达到3.87万棚,其中大棚2.87万棚,弓棚1万棚。预计2008年我县可产鲜菜12.5万吨左右。据统计,我县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7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仅棚栽业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1507元。我县现已被命名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林果业开发势头强劲,山地苹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县上加大补助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凡新建果园,县财政每株补助1元种苗费,苹果套袋每只补助0.01元,新建一个集雨窖补助500元)。截止2008年4月,全县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6.9万亩,其中苹果17万亩。预计2008年,我县水果总产将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可收入860元。我县现已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草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县上补助加贷款贴息。截止2008年4月,全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26万亩,发展各类舍 饲养殖户40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22个。预计2008年我县草畜业人均可增收106元。2008年,我县计划在已投资2000万建成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投资1642万元启动万头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此外,我县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实施的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较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5元,净增427元。统计数字表明,我县三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0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2.5万亩。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5.67亿元,农民人均4300元。截止2008年4月,我县的林草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6%,水土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2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5000—8000吨/平方公里。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6925万元,新修农田13.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4.79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对新修基本农田经验收合格的,每亩除了市上补助110元外,县上再补助500元)。全县建成中小型淤地坝51座,实施人畜引水工程87处,解决了87个村、1.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4%。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成农村沼气池5647口(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除中、省、市补贴外,县财政再补助1000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76公里,其中三级公路382公里,四级以上砂砾石公路642公里,等外公路125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农村通电话率达97.2%,电话普及率达23部/百人,移动通信覆盖全县。
4、农村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2亿多元,启动实施了8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异(易)地搬迁82个村、2020户、10250人,建成移民新村60个。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028户、58880人减少到6454户、29042人,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率稳定在95%以上。白于山区扶贫开发累计投资9260万元,实施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了12个村、489户、2229人的异地搬迁,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明显改善。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两免一补”补助总额达1207万元。文化产业开发取得新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就医保健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88%。县上投资200万元,为沿川道村组新建垃圾屋76座,建成乡镇垃圾场13个,配备村级卫生保洁员128名,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启动,调频广播开通,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科技、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老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和社区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8.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6、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取得新进展。截止2008年4月,《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全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冯家营等48个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和白渠等110个村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已启动了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15个试点示范村、18个一般推进村建设。投资6259万元,全力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在产业培育、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县共有886户完成旧院改造,修整装饰窑(房)3774孔(间);363户新建平房1181间;硬化主侧巷道72060平方米,改建村内道路32条,11.7公里;修排水渠8.2公里,护岸1.8公里;修公厕34个,垃圾屋48个,广场7个;改造村部11个;栽绿化苗木6000余株;建成了如侯沟门、白渠、龙石头、碟子沟、范台等一批村内道路硬化、庭院净化、室内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的新村示范典型,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总体上处于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探索前进阶段,但却呈现出领导重视、投入增加、措施务实、成效显著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全县上下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扎实工作,辛勤劳动、团结奋斗。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看,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是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个农村呈现出和谐发展、繁荣兴盛的大好景象。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难。一是由于我县大多数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严重短缺,没有根本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导致我县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流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我县农业增产增效难,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二是由于我县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我县农业生产大多停留在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有限;三是由于我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偏小,覆盖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导致我县主导产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由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稳步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方式和自身结构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必然会导致农村自我 发展能力较弱,也必然会削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直接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增收难。一是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和农业产业链不够长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传统种养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市场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导致依靠长期打工和农闲务工增收难度加大;三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保障水平低,在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修窑盖房等方面负担重,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由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导产业开发、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政策性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但从长远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增收困难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建设热情,进而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整体质量。
3、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一是农民的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弱,既缺乏市场信息 分析判断能力,又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发家致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相对落后。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来看,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据农民反映,我县的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较少,农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少,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弱;农村的文体娱乐活动相对贫乏,总体上停留在自发、散乱、滞后和无组织状态;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不少农民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被迫进城“陪读”,“充实了脑子,掏空了兜子”;农民防病保健知识缺乏,加之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有病不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并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农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善待自然等传统美德日益缺失,见利忘义、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推进。
4、农村村容村貌改造难度大。一是由于一些村庄没有垃圾处理、排水排污设施,加上群众不注重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村级组织教育引导不够、管护不力,导致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二是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忽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而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往往又处于相关部门的监管“盲区”,导致农村村庄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具体 表现为:许多村庄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小区,建筑风格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大部分村庄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致使生产、生活区域混杂,卫生条件和防疫质量低下;少数村庄建新不拆旧,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三是由于不少村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村庄布局散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配套到位难,整体水平低,经济社会效益差。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我县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它们的存在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的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有的班子缺乏办事实做好事的实际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本领;有的班子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二是我县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政策水平、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少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组织领导能力差;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有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三农”抓“三农”,不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主动参与建设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党委和政府身上;极少数村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懒散消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弱,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不高,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责任。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是一些村庄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不到位,民主议事制度不完善,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行使的不充分。四是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物质精神生活贫乏、农业生产增收效果不明显、村干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致使大多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壮年农民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城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资源短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新农村建设主体相对缺失的现状。五是受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县不少村庄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积累匮乏,自我“造血”能力差,发展水平滞后,没有在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上进行自我投入的能力。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配合和衔接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宏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支农项目、资金缺乏统一安排规划,没能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地捆绑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三是少数行业和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只考虑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致使一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四是一些乡镇建设新农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视了村容村貌改造,忽视了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个别乡镇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应付观望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六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总体原则、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和操作方法等认识不深、学习不够、掌握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七是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等原因,致使新农村建设资金特别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短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完善支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在坚持既定扶持政策和总体工作思路不变,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投入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和名特杂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模式股份制农业、“果+蔬+畜+沼”模式节约型农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和创立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层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的利润。三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能、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在大力推广良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检验认证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培育名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五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银行、工商、质监、公安、气象、供销、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宏观指导、争取项目、协调资金、解决贷款、信息咨询、农技推广、灾害防治和农资执法检查等方面,加大服务扶持“三农”力度,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好社会环境。
2、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联合开发等形式,做大、做强、做亮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我县自己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将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既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小城镇、申报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和城 镇集聚,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那些通过打工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扶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四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积极探索土地有效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项目中分红,腾出精力从事多种经营,增加非农收入。五是要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强化扶贫开发工作,改善贫困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托率、入园率、入学率,切实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升学率、成才率,切实堵住新文盲产生的各种渠道,既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学有望”,更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致富有路”,将农村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农民学校、成人学校、网络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提 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三是要在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机制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四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抵制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五是要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办法,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七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八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消费,让农民将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购买良种、添置农业生产设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上,以更好地扩大农业再生产,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强村庄规划,强化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是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切 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努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规划引领实施,实施符合规划。二是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坚持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村庄治理原则,注意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古村落、古遗址和革命遗址等。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奖罚并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力度。
5、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通过“三级联创”等做法,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大农村后进班子的整顿力度,治散、治软、治乱,配齐配强农村两委会班子。二是要在撤并村庄、精简干部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并制定出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通过清收陈欠、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发展集体林木等多种措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造血”能力。四是要顺应农民愿望和期待,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的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五是不仅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而且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 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六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七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八是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6、加强领导协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权责对应、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二是要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其中,特别要注意通过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就我县而言,不少原任和现任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商界精英等都曾经在我县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他们对安塞有着深厚而 又特殊的感情,都愿意支持帮助安塞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人脉资源都是可以作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的督察力度,确保其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不折不扣转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2、《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3、《安塞县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12月29日
4、《安塞县县长程引弟同志在安塞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5日
5、《徐宪部同志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1日
6、《安塞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8年4月
第四篇: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文章标题: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快慢。为此我县结合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以“四提高、一完善”,抓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一、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我县在农民中开展“道德新风与你同行”、“道德新风进农家”、“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
荣八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引导农民参与道德实践,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
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防止中小学生流失,力争在全县范围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借助广东广雅中学落户我县的机遇,加快实施“双高普九”步伐,做大做优阳东高中教育这块“蛋糕”,投入1800多万元,建设阳东一中教学楼、师生宿舍楼7幢;投入500多万元,将塘坪中学打造成省级重点中等农业职业中学。二是抓好农民的科技教育。
1、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致富本领,从而培育一批专业化、技能化、科技型的生产经营大户、农民企业家。目前全县8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和60以上的农民接受了普及型科技培训,每人都掌握了一两门农业实用技术,有4872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2、组织服务队巡回全县11个乡镇,宣传中央有关惠农政策,传授农业种养知识,推介新品种、新技术,使农民懂得新科技,会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向农民手把手地传授实用技术达300多次,现场解答农民在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3、通过编发科技信息,建立县农业流通信息网,成立流通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使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掌握市场。
三、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一是抓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五五”普法教育,在农村设立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一个法制教育常设基地、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和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队伍等“五个一”,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二是利用村广播站和广播电视,开展“法律进千家万户”活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法律知识大家谈栏目,每天在黄金时段登播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及教育片;村广播站每天晚上广播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用生动具体的法制事例教育农民,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使广大农民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自觉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依法治理进程。
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投入20多万元完善农机学校,加强农民的农业机械使用培训、农机安全生产培训。二是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目前已举办16期培训班,培训农民884人,已有840名农民走上就业岗位。三是经常与县内的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的用人情况,通过“企业 农民”的模式,帮助企业招聘劳动工人,并按招聘单位的劳动工种,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在培训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形式,组织培训人员到定点企业“实习”,使农民更好地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目前已对300名农民进行技能培训,300名农民全部进企业就业。如东平镇联合阳江核电免费对征地移民27人进行初级砌筑工培训,全部学员实际操作考试合格,获得国技能培训结业证书,进入阳江核电服务有限公司的两家协作单位核服惠阳建筑公司和阳东建筑公司工作。
五、完善农村的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县近几年投入100多万元,扶持农村建设170个文化娱乐场所,使广大农民有学文化、学科技、长知识、增素质的场所。借助“十百千”干部驻村的契机,帮助村级建设78个广播站,解决村村通广播难的问题。二是抓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近几年我县投入70多万元,逐步完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以抓好北惯平地示范村为契机,创建卫生文明村。同时做好卫生知识进千家万户宣传工作,形成人人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氛围。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医疗卫生、科学健身等常识,健全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今年该县的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6.2。
《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培育新型农民争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第五篇:新农村新农民
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造就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焕发广大农民的激情活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把培养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加上大多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凭老经验务农,对新食物接受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这些都是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抵触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 农民”。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级文化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级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级成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山科学,1崇尚文明,形式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如何培育新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加强宣传工作。相关农业部门派人下乡做宣传,发放国家关于“三农”新政策,加强转变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意识。
二、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针对农民需要设计培训课程,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农民群众与主体地位相适应的创业能力,大力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着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三、加大职业教育。增加农业技术课程,培养农业专技学生,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四、将农民带到先进村学习,拓宽种养思路。
五、建设农村图书室,引导农民学习新技术。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要实现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的目标,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
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3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农民”。如何造就新农民呢?
第一,制度创新。制度缺陷与农民态度的缺陷紧密相联。态度通常支撑着制度,同时得到制度的支撑。
第二,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对青年农民的知识与科技培训是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着力点,应有一个对农民的长期教育与培训计划。
第三,把农民的农业社会习性改造为工业社会习性或发展习性,引导农民不断地市民化,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广西一个具有5000多万人口的民族自治区,农业人口占到60%,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14亿元用于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开发、农业增收,解决了农民长期困扰的饮用水问题,调动了了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读书时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益文化设施和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正在打破,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新政策,有了新农民的参与。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4
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