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与青年职业农民培育
新农村建设与青年职业农民培育
蒋占峰
摘要: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目前而言,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吸引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现实选择。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成为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选择。但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能,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实施针对性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储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青年职业农民;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
一、青年职业农民: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农”理论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理论创新,国外就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是单项分别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弗里特·0·罗杰斯、1·孟德拉斯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两度提出。在“三农”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新农村的研究正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方面拓展和延伸。与其他专门的学术理论研究不同,参加人员的广泛性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阔,成果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路径选择各有侧重。如以林毅夫、温铁军等为代表的农民增收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以徐勇、于建嵘等为代表的民主权利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以贺雪峰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等。但现有的某些研究存在着强烈的个人偏好以及路径选择的单向性、排他性、外部性等缺陷,尤其是一些研究还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一种经济学设计,忽略“人”的设计。从根本上说,从长远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农民,特别是青年职业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是更重要的因素。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新农村建设进程实质上是形成着的现代人创造形成着的现代社会,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目前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1%,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40%,文盲半文盲占7%。全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本之木。无论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还是农村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等,都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可以说,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时,也就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更加进步之日。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把传统的农民称之为“peasantry”,把现代的农民称之为“farmer”,“ peasantry”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
而“farmer”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是否自愿选择农业作为职业,是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最大区别,与之相联,还有强制性与自主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素质的弱约束性与强约束性等几点不同。千百年来“peasantry”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但致富却仍是一种奢望。新涌现的“farmer”却希望通过市场经济改变“农民无法致富”的“定律”。新农村建设,为中国的“peasantry”向“farmer”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而职业农民,就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看,主体应为青年。在后喻社会,反向社会化,青年从“边缘”走向“主流”,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
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作为一个理性人,对当职业农民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成本、收益、风险测算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他认为未来的收益会大于至少等于成本时才会接受这一工作,否则会继续寻找机会。发展新农村,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留守创业,不是思想僵化封闭,缺乏勇气和魄力;城市青年选择“农民”职业,也决不是重复当年上山下乡,而是基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取向。他们做出选择主要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思考,那就是其他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农业作为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行业,目前存在不少发展空间。尤其是现在不少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留下些文化水平较低、未经专业培训的老年人和女人在家务农,这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不对接,一些具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或到农村去正可大有作为。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批打工者返乡找创业机会,从侧面证明了当初这些青年的选择之正确。
二、青年职业农民培育与大学生到农村去
农民的职业化过程是一个农民知识化的过程、农民的现代化过程,大批青年职业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工程。通过涉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完善的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将青年农民培育成青年职业农民,这在幅员广大的农业大国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一种长久的战略举措,但目前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因为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有限,其层次与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是一个相当长的渐进的过程。就现阶段而言,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吸引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青年职业农民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路径选择。
我国地方高校数量众多,毕业生资源丰富,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成为职业农民是就业选择之一。地方高校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及区位等因素,介于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与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农村之间的特殊地理和文化心理位置,使之处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服务目标更为明确,服务工作更为直接,服务任务更为艰巨。地方高校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校已达1909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全国740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34所,占85.7%。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1716.8万,占全国总数的91.1%。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522.8万,占高校招生总数92.4%。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高校毕业生为559万,预计
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即便是25%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一年就有1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在待业的岗位上。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过于集中加深就业矛盾、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大学生就业意愿集中。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与重点大学毕业生相比,在大中城市就业整体上不占有优势,而这类学校农村籍大学生数量比例偏高,更加剧了这种竞争中的不利局面。由于人才市场不完善和用人机制不健全、城市门槛过高、各种社会资本相对缺少、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地方高校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困境。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成为职业农民就成为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一种理性选择。
当然,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是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能的,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实施针对性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储备。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农情教育。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即便是地方高校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其实是支离破碎的、片面的、局部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升学仍是多数农村学生首选。多年来,高校的农情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许多大学生虽热爱家乡,但择业时却主观上一致选择城市,对投身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创业或者从事涉农事业普遍存在着不屑、担心甚至惧怕的心理。现有的大学生择业倾向表明,大学生就业还是盲目迷恋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精神,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在新的改革背景下,农村正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农情教育。地方高校农情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党和政府“三农”政策,“三农”问题历史沿革与现状,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问题,群众工作方法,服务“三农”政治动员与理性选择分析等。至于具体实施,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调整和侧重,适应“三农”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架起通向基层的桥梁。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拓展教育领域,根据大学生的意愿、兴趣、专业特长等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准备培训。可以根据各校的生源情况、所在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产业布局,举办有针对性的短期或中长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再次,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包括信息采集和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等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另外,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高校可以在农村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与基层开展共建活动;组织“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意欲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有更早、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充分利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肩负使命走进乡村,发现机遇。同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可以请农村创业明星、在服务“三农”中成功的校友等到高校造势,为大学生到农村去,成为优秀的青年职业农民创造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来源:成人教育 2010年第3期
第二篇:培育职业农民
着眼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告别“老把式”种田需“新人”
——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探索纪实
编者按:去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着力构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各项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聚焦。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经过探索和创新,创造了一些好模式,取得了一些好经验。从今天起,本报将这些模式和经验陆续介绍给读者。
‚同样是种‘户太八号’葡萄,我们合作社社员的葡萄就可以比周围农户的葡萄每斤多卖2元多,而且还不愁卖。”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草堂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正发自豪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合作社的优势所在,“我们社员生产的葡萄之所以好卖,是因为我们有一支既会经营又懂技术的葡萄生产全方位服务队。”
唐正发提到的合作社功臣——葡萄生产服务队,正是陕西省通过职业培训成长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支服务队的带领下,我们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内练技术外扩市场,葡萄收入从2007年一亩地1万元到现在能达到3万多元。新的种植技术,新的经营方式,让我们农户真真切切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唐正发说。近年来,陕西省以“职业农民塑造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试点,2012年培育职业农民2772人,2013年安排培育职业农民4600人,已认定职业农民508人,初步探索出具有陕西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子,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农民培育突破口——教育培训,分级分类
“2010年,我们在周至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卖农药的提供技术指导。
一位农民买防红蜘蛛的农药,卖农药的给他配了7种药,花费了70元,其实只需要其中一种农药,仅需15元。”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主任张创新对调研时看到的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颇有感慨,“农村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培育的首要前提要攻克技术关,农民要学会利用技术提高种田收益,这就需要依靠教育培训。”
据张创新介绍,在全省统一部署下,西安市通过集中培训、日常培训、远程培训、实训指导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优势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生产服务队,示范、引领、带动农民利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发展现代农业。
而安康市在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则按照“就近就地”“农学结合”“理论授课”“基地实训”等方式,探索了四种培育带动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和家庭农场带动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扎实开展教育培训,为职业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西安市、安康市外,陕西省其他市县也都将教育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区别于针对一般兼业农户的小规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广校体系为主要依托,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时间,通过学校培养、在企业塑造,校企联合打造等
方式,下大力气进行系统培训。如杨凌区围绕农业科技,与农业大专院校紧密结合,将110名农民技术员打造培育成职业农民;咸阳市更是探索出“两年三证”的培养模式,将培训放在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百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开展,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帮助农民取得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农民技术员证,获取农业部农业职业证书。
职业农民培育支撑力——围绕特色,发展产业
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原本是月河川道一个普通山村,农户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由于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建设的蔬菜大棚横七竖八,灌溉设施难以配套,品种多、乱、杂,栽培技术水平差,经济效益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刘瑞红不断学习,通过参加汉滨区农广校组织的蔬菜专业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到了技术,开拓了眼光,将全村1200亩耕地统一进行流转,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如今,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安康市最具规模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经过培训的刘瑞红也成为了发展设施蔬菜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中,像汉滨区农广校一样“依托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已逐渐被认可,像刘瑞红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正在不断成长起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成效明显。
如咸阳市围绕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培养了一批
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52名;安康市立足生猪产业,依托阳晨牧业产业联盟,将645名规模养猪场场长率先培育成职业农民;三原县则围绕果业和畜牧养殖业开展培训,在新兴镇岩尧村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职业化农民,极大地推动了该村果树、生猪养殖两大产业的规模发展,成为全县产业富民示范村。
“培养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群,在产业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培育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更能带动其他农民一起增收致富。各地具体做法不同,效果都非常明显。”陕西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职业农民培育吸引力——政策扶持,保障给力
“当职业农民划不划算、收入高不高、能不能得到实惠,关键在支持职业农民发展、扶持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上。”陕西省安康市农业局长崔用慧说。
安康市按照“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安康市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充分来调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培训认定。对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按照四优先的政策扶持办法,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补贴、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提高职业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靖边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级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有效开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对认定的职业农民享受“9免9补5优先的扶持政策”,具体来说,当地对职业农民给予免培训费、免认定费、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免费测土配方服务、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服务、免费提供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羊子疫病防治服务、免费提供优质种羊精液、免费提供人工受精技术服务,进行职业农民培育补贴、农民技术员补贴、产业带头人补贴、名优品牌补贴、羊子生产补贴、马铃薯生产补贴、玉米生产补贴、蔬菜生产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优先享受惠农政策、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提供金融信贷、优先参保、优先享受专家服务等。
为职业农民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鼓励环境,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中,陕西省加大投入力度,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国家2013年阳光工程安排,全省将阳光工程向职业农民培育倾斜,1400人创业培训任务全部安排为职业农民培训,全力支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如今,陕西各地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安康市、西安市、靖边县、杨凌区等市县区涌现出一批经过培育培训成长为职业农民的典型,目前,农民对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已形成政府主导推进、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职业的称谓;“农村”不再是“人走村空”,而是生机勃勃;“农业”不再靠老人妇孺,而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三农”发展进入现阶段的新目标、新愿景。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职业农民”在陕西广袤的田野上崛起。
第三篇:培育新产业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产业 造就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安塞县委党校
刘小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了解近几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以达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2008年5月20日至25日,我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采取抽样调查、现场考察、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与我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农村村民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省、市、县惠农政策的热烈拥护,亲耳听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一些优秀党员干部的高度赞扬,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崇高威望和地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正确,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步骤稳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供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发展。棚栽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川道、拐沟、庭院同步发展,蔬菜、瓜果、养殖、花木多业并举,县上开发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凡新建或改造1座大棚,县财政补助1000元;对于集中连片建棚,需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县财政列支)。截止2008年4月,全县大棚累计达到3.87万棚,其中大棚2.87万棚,弓棚1万棚。预计2008年我县可产鲜菜12.5万吨左右。据统计,我县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7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仅棚栽业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1507元。我县现已被命名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林果业开发势头强劲,山地苹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县上加大补助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凡新建果园,县财政每株补助1元种苗费,苹果套袋每只补助0.01元,新建一个集雨窖补助500元)。截止2008年4月,全县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6.9万亩,其中苹果17万亩。预计2008年,我县水果总产将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可收入860元。我县现已被确定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草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县上补助加贷款贴息。截止2008年4月,全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26万亩,发展各类舍 饲养殖户40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22个。预计2008年我县草畜业人均可增收106元。2008年,我县计划在已投资2000万建成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投资1642万元启动万头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此外,我县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实施的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较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5元,净增427元。统计数字表明,我县三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0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2.5万亩。累计兑现补助资金(包括粮食折价)5.67亿元,农民人均4300元。截止2008年4月,我县的林草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6%,水土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1.2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5000—8000吨/平方公里。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6925万元,新修农田13.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4.79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对新修基本农田经验收合格的,每亩除了市上补助110元外,县上再补助500元)。全县建成中小型淤地坝51座,实施人畜引水工程87处,解决了87个村、1.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4%。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成农村沼气池5647口(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除中、省、市补贴外,县财政再补助1000元)。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76公里,其中三级公路382公里,四级以上砂砾石公路642公里,等外公路125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农村通电话率达97.2%,电话普及率达23部/百人,移动通信覆盖全县。
4、农村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截止2008年4月,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2亿多元,启动实施了8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异(易)地搬迁82个村、2020户、10250人,建成移民新村60个。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028户、58880人减少到6454户、29042人,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率稳定在95%以上。白于山区扶贫开发累计投资9260万元,实施了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了12个村、489户、2229人的异地搬迁,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明显改善。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两免一补”补助总额达1207万元。文化产业开发取得新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就医保健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88%。县上投资200万元,为沿川道村组新建垃圾屋76座,建成乡镇垃圾场13个,配备村级卫生保洁员128名,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启动,调频广播开通,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科技、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老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救助体系 不断完善。农村和社区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8.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6、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取得新进展。截止2008年4月,《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全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冯家营等48个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和白渠等110个村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已启动了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15个试点示范村、18个一般推进村建设。投资6259万元,全力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在产业培育、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县共有886户完成旧院改造,修整装饰窑(房)3774孔(间);363户新建平房1181间;硬化主侧巷道72060平方米,改建村内道路32条,11.7公里;修排水渠8.2公里,护岸1.8公里;修公厕34个,垃圾屋48个,广场7个;改造村部11个;栽绿化苗木6000余株;建成了如侯沟门、白渠、龙石头、碟子沟、范台等一批村内道路硬化、庭院净化、室内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的新村示范典型,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总体上处于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探索前进阶段,但却呈现出领导重视、投入增加、措施务实、成效显著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全县上下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扎实工作,辛勤劳动、团结奋斗。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看,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是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个农村呈现出和谐发展、繁荣兴盛的大好景象。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难。一是由于我县大多数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严重短缺,没有根本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导致我县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流通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我县农业增产增效难,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二是由于我县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我县农业生产大多停留在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管理、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有限;三是由于我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偏小,覆盖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导致我县主导产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四是由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稳步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方式和自身结构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必然会导致农村自我 发展能力较弱,也必然会削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直接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增收难。一是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和农业产业链不够长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传统种养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市场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导致依靠长期打工和农闲务工增收难度加大;三是由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保障水平低,在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修窑盖房等方面负担重,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由于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导产业开发、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政策性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但从长远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增收困难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建设热情,进而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整体质量。
3、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一是农民的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弱,既缺乏市场信息 分析判断能力,又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发家致富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相对落后。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来看,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据农民反映,我县的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较少,农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少,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弱;农村的文体娱乐活动相对贫乏,总体上停留在自发、散乱、滞后和无组织状态;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不少农民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被迫进城“陪读”,“充实了脑子,掏空了兜子”;农民防病保健知识缺乏,加之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有病不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并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农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善待自然等传统美德日益缺失,见利忘义、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推进。
4、农村村容村貌改造难度大。一是由于一些村庄没有垃圾处理、排水排污设施,加上群众不注重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村级组织教育引导不够、管护不力,导致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容忽视。二是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忽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而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往往又处于相关部门的监管“盲区”,导致农村村庄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具体 表现为:许多村庄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小区,建筑风格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大部分村庄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致使生产、生活区域混杂,卫生条件和防疫质量低下;少数村庄建新不拆旧,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三是由于不少村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村庄布局散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配套到位难,整体水平低,经济社会效益差。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我县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它们的存在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的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有的班子缺乏办事实做好事的实际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本领;有的班子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二是我县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政策水平、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少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组织领导能力差;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有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三农”抓“三农”,不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主动参与建设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党委和政府身上;极少数村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懒散消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弱,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不高,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责任。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是一些村庄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不到位,民主议事制度不完善,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行使的不充分。四是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物质精神生活贫乏、农业生产增收效果不明显、村干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致使大多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壮年农民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城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资源短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新农村建设主体相对缺失的现状。五是受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县不少村庄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积累匮乏,自我“造血”能力差,发展水平滞后,没有在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上进行自我投入的能力。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配合和衔接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宏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支农项目、资金缺乏统一安排规划,没能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地捆绑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三是少数行业和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只考虑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致使一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四是一些乡镇建设新农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视了村容村貌改造,忽视了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个别乡镇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应付观望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六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总体原则、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和操作方法等认识不深、学习不够、掌握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七是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等原因,致使新农村建设资金特别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短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完善支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是在坚持既定扶持政策和总体工作思路不变,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投入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产业和名特杂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延伸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 “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模式股份制农业、“果+蔬+畜+沼”模式节约型农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和创立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层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的利润。三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能、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在大力推广良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检验认证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培育名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五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银行、工商、质监、公安、气象、供销、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宏观指导、争取项目、协调资金、解决贷款、信息咨询、农技推广、灾害防治和农资执法检查等方面,加大服务扶持“三农”力度,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好社会环境。
2、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联合开发等形式,做大、做强、做亮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我县自己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将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既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小城镇、申报国家“阳光工程”项目和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和城 镇集聚,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那些通过打工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扶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四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积极探索土地有效流转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项目中分红,腾出精力从事多种经营,增加非农收入。五是要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强化扶贫开发工作,改善贫困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托率、入园率、入学率,切实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升学率、成才率,切实堵住新文盲产生的各种渠道,既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学有望”,更要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致富有路”,将农村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农民学校、成人学校、网络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提 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三是要在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机制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四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抵制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五是要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办法,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七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八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消费,让农民将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购买良种、添置农业生产设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上,以更好地扩大农业再生产,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强村庄规划,强化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是要在尊重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切 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努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规划引领实施,实施符合规划。二是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坚持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村庄治理原则,注意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古村落、古遗址和革命遗址等。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奖罚并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力度。
5、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通过“三级联创”等做法,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大农村后进班子的整顿力度,治散、治软、治乱,配齐配强农村两委会班子。二是要在撤并村庄、精简干部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并制定出台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通过清收陈欠、盘活资产、招商引资、发展集体林木等多种措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造血”能力。四是要顺应农民愿望和期待,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的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五是不仅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而且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 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六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七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八是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6、加强领导协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权责对应、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二是要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其中,特别要注意通过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就我县而言,不少原任和现任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社会贤达、商界精英等都曾经在我县学习、生活、工作和战斗过,他们对安塞有着深厚而 又特殊的感情,都愿意支持帮助安塞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人脉资源都是可以作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的督察力度,确保其将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不折不扣转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2、《安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3、《安塞县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12月29日
4、《安塞县县长程引弟同志在安塞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5日
5、《徐宪部同志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1日
6、《安塞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8年4月
第四篇:职业农民培育总结
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总结
一、目前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1、成立了领导机构,工作制度、方案和培训计划。陕县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后,我们立即向县主要领导做全面汇报,经领导同意,成立了以抓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十个涉农部门一把手为组员的“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开会学习了农业部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指导意见,先后研究制定了《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陕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试行)》、《陕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试行)》和《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等制度和方案,使整个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
2、广泛收集全县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资料,精心筛选,确定了110名参加培训的学员。
3、完成了阶段性培训任务。按照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在一年内,要集中培训6次,共21天,入户指导一次。今年从10月下旬起,我们把全县110名学员4次集中到学校上课,累计上课时间达到15天以上。
4、开始整理资料和资格认定工作。
二、主要做法
1、深入调查、研究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制定科学的培育工作方案和制度。
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通过全方位培训、全力扶持,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全面回顾总结陕县农广校30年的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制度。在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时,我们对全县农户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在制定《扶持政策》时,我们深入各涉农部门,了解搜集现有的惠农政策,在整合现有政策打包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的基础上,再研究更多新的扶持政策。在制定《培训计划》时,我们融入了陕县农广校“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以期产生更好的培训效果。我们的课程内容分五个方面:(1)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种植、养殖操作知识和技能,本次试点专业为果树生产。(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网络信息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教师讲授、实验、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入户指导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2、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努力做好招生工作。
由于在试点工作之前,我们对全县种植大户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怎样才能找到他们,经过比较,将优秀的农民选拔出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感到非常困难。我们深知,招生质量是试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分三个步骤完成了招生工作。首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我们先到农业局各股室收集他们掌握的种植户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搜集各乡镇种植大户资料,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共收集种植业大户资料10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1000余户种植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通过对资料分析,与农户电话访谈,从1000余户资料中筛选出150户为初选对象。第三是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派出3个小组,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筛选,最终确定110名正式学员。
3、广泛联系,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试点工作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的培训工作,总共要6次集中,2次入户指导,20多门课的课程设置也非常丰富,要求要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业务专长的教师。我们在农广校现有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了由15人组成,层次搭配合理的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今年的四次集中培训中,思想观念课全由陕县农广校校长郭仲儒主讲;素质拓展训练、具体的栽培技术由陕县农广校专职教师讲解;果树发展趋势、实验课、植物和植物生理、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课等都由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林学院和管理学院的6名正教授主讲。
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教师,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4、千方百计,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把100多个农民集中在学校,在一个半月内全日制培训15天(加上报到、结班时间共23天),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次招的学员,都是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他们比普通农民更忙,让他们安定地坐在课堂就更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做了一下工作。
第一是做好思想工作。开学第一课就是陕县农广校校长的专题讲座《学习改变命运》,向学员讲解了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以及丰富多彩的培训计划。
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
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在4次集中培训中,我们搞了3次文体比赛,三次文艺晚会,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10名学员分成2个班,10个小队,所有活动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
第四是安排丰富的培训课程。培训共集中了4次。第一次集中学习4天。开设了《学习改变命运》、《如何成为富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生理基础知识》、《显微镜的使用》、《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等课程。第二次集中学习3天。对全体学员举办了为期3天的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第三次集中学习3天。赴太原郊区参观了一个高科技示范园。
郭仲儒校长做了《中国农民为什么总是这样穷》、《如何选择致富项目》等两个讲座。第四次集中学习5天。开设了《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人生成功四句话》等课程。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
三、主要体会
1、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于以前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2、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 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3、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任务重,要求高,又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要让业务更忙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坐下来学习20多天,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这半年的实践,我们看到,只要敢于创新,一切从农民出发,扎实工作,就能得到农民的理
解和配合,就一定能够做好试点工作。
四、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每年尽早确定下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这样,实施县就可以早点开始培训,就可以结合农时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就更紧密。
2、多举办试点县学习交流会,使各试点县能够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规律。
3、省部级部门也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存在问题和明年打算
存在问题:
1、由于培训开始较晚,培训没能结合农时,促进学用结合的目标未能实现。
2、资格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还没有结束。
明年打算:
1、继续做好培训,明年安排2次集中培训和1次入户指导。
2、对已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考核和资格认定。
3、落实好扶持政策。选10个优秀户,重点跟踪协调,落实扶持政策,总结经验,以点带面。
4、认真做好试点工作总结,修订完善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等三项制度。
第五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