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xx县地处xx省东南部。地域广阔,总面积2674.3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分水一分田”的多山丘陵县,耕地面积29.4万亩,其中水田21.6万亩,旱地7.8万亩。全县标准农田面积11.6万亩(其中:一等田为2.1543万亩,占18.6%;二等田为9.2543万亩,占79.8%;三等田为0.1830万
亩,占1.6%。)。下辖12镇26乡,906个行政村,总人口90万,其中农户23.53万户,农业人口81.58万人。2008年上半年农产生产总值5.1亿,同比增长29%,扣除物价因素增长5.0%。截止目前,我县有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3家,其中种植48家,林特10家,畜禽27家,渔业3家,服务类5家。每年用于农技经费900万(农技专项经费300万元左右,包括省市下达经费)。
今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的工作部署,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将试点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技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按照省、市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制订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环节,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截止2008年10月08日,我县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施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现已成立领导小组的乡镇34个,出台实施方案的乡镇34个,出台相关责任制度的乡镇25个。其他几个乡镇也均已进行调查研究和相关政策的起草过程中。
2、示范乡镇建设。目前,在布置任务时,全县各乡镇均以示范乡镇的标准进行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后,下一步,对各乡镇进行初审,筛选出2-3个建设比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乡镇。
3、农技人员聘任情况。县级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通过公开报名、组织推荐、民主评议等程序,产生并聘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9名,县级农技指导员100名(其中林业首席专农1名,林技指导员24名);乡镇责任农技员已开展聘任的有29个乡镇,聘任责任农技员324名。
二、主要成效
1、进一步明确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新型农技体系改革,确保了农技人员有一定的精力从事专业工作,并明确了每个责任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效地解决了部份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职的现象。
2、强化责任考核,调动了农技人员积极性。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我们注重加强各级农技人员的绩效量化考核,使农技人员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积极深入基层,送技术到农家到田头,自觉开展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3、强化资源整合,提升为“三农”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县农广校、农民信箱、农技
110、xx农业信息网、党员远程教育、xx电视台“乡土乡情”栏目等平台,充分发挥首席农技专家的带头作用,发布相关信息,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
三、主要措施
近阶段,我们紧紧围绕“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1、领导重视,迅速部署。全市在xx召开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场会后,5月13日,xx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我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县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多次在有关会议上督促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责任考核。9月19日,县政府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xxx县长在会上就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再次进行了强调。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xx县实施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的深入实施。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织机构建设。同时要求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设立xx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为议事协调机构,不占编),并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设立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业机械、水利六个分中心(为议事协调机构,不占编),下设十个技术指导组,每组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农技指导员队伍。
3、政策到位,明确责任。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责任、考核、培训、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以深化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同时,我县还出台了《
关于印发责任农技推广有关制度的通知》,《xx县责任农技人员职位说明书》、《xx县责任农机人员职位说明书》、《xx县责任畜牧兽医人员职位说明书》、《xx县责任农经人员职位说明书》、《xx县责任渔技人员职位说明书》、《xx县责任农技人员考核办法(试行)》、《xx县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责任林技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试行)》等内
容,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绩效评价办法。
4、理顺机制,增强活力。针对原有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部分人员知识老化、新进农技人员专业不对口、农技人员干劲不足等情况,我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调整乡镇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对各乡镇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调整,乡镇农口人员统一合编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共核定事业人员506名。
5、强化措施,督导到位。为了确保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关于建立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进展情况报送制度的通知》文件,采取联络员制度,各乡镇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并在建设过程中,每半个月向县实施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报一次进度。同时,县有关领导和督查小组不定期对乡镇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9月19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为了能顺利开展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各乡镇按照示范乡镇的标准进行建设,我们整理了一整套的参考资料《乡(镇)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内容》发给各乡镇,供其参考,个别乡镇需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到乡镇,现场指导建设工作。瓯北镇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还组织人员到泰顺县进行学习考察。
6、加大投入,资金到位。县财政局从农发基金、科技“三项”经费中也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农技推广专项经费;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技推广专项经费,确保了有钱办事。
四、存在问题
1、进度慢,发展不平衡。由于部分乡镇领导不重视,造成进度较慢,还有个别乡镇至今未启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
2、体系改革不规范。有些乡镇制度未制订就已经聘任了农技员;有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还未成立也已经聘任了农技员,出现前后倒置的现象。
3、操作性不强。有的乡镇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流于形式,造成责任脱钩,操作性不强。
五、下步工作安排
下步,我们将加大督查力度,加强示范建设,加强培训,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以第三季度县政府对乡镇进行考核为契机,把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列入考核项目,引起乡镇领导重视,从而加快建设进度。
二是加强示范建设。针对部分乡镇农技体系改革不规范的实际,筛选出2-3个比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乡镇,加强示范建设。
三是加强培训,增强服务指导。举行一期示范性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训班,并组织人员到乡镇开展服务指导工作。
第二篇:XX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
报材料
各位领导:
xx县地处xx省东南部。地域广阔,总面积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分水一分田”的多山丘陵县,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万亩。全县标准农田面积11.6万亩(其中:一等田为万亩,占%;二等田为万亩,占%;三等田为万
亩,占%。)。下辖12镇26乡,906个行政村,总人口90万,其中农户万户,农业人口万人。2008年上半年农产生产总值亿,同比增长29%,扣除物价因素增长%。截止目前,我县有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
级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3家,其中种植48家,林特10家,畜禽27家,渔业3家,服务类5家。每年用于农技经费900万(农技专项经费300万元左右,包括省市下达经费)。
今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的工作部署,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将试点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技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按照省、市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制订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环节,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截止2008年10月08日,我县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施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现已成立领导小组的乡镇34个,出台实施方案的乡镇34个,出台相关责任制度的乡镇25个。其
他几个乡镇也均已进行调查研究和相关政策的起草过程中。
2、示范乡镇建设。目前,在布置任务时,全县各乡镇均以示范乡镇的标准进行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后,下一步,对各乡镇进行初审,筛选出2-3个建设比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乡镇。
3、农技人员聘任情况。县级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通过公开报名、组织推荐、民主评议等程序,产生并聘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9名,县级农技指导员100名(其中林业首席专农1名,林技指导员24名);乡镇责任农技员已开展聘任的有29个乡镇,聘任责任农技员324名。
二、主要成效
1、进一步明确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新型农技体系改革,确保了农技人员有一定的精力从事专业工作,并明确了每个责任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效地解决了部份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职的现象。
2、强化责任考核,调动了农技人员积极性。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我们注重加强各级农技人员的绩效量化考核,使农技人员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积极深入基层,送技术到农家到田头,自觉开展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3、强化资源整合,提升为“三农”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县农广校、农民信箱、农技
110、xx农业信息网、党员远程教育、xx电视台“乡土乡情”栏目等平台,充分发挥首席农技专家的带头作用,发布相关信息,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
三、主要措施
近阶段,我们紧紧围绕“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1、领导重视,迅速部署。全市在
xx召开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场会后,5月13日,xx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我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县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多次在有关会议上督促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责任考核。9月19日,县政府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xxx县长在会上就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再次进行了强调。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xx县实施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的深入实施。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织机构建设。同时要求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
利实施。同时,设立xx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为议事协调机构,不占编),并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设立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业机械、水利六个分中心(为议事协调机构,不占编),下设十个技术指导组,每组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农技指导员队伍。
3、政策到位,明确责任。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责任、考核、培训、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以深化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同时,我县还出台了《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和区农业局及其下属部分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因我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利用检查的有利机会对区、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现状、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农业种养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机构设置。全区有14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49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
2、人员编制。全区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433人(不含农经),其中财拨304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90人。实有人员中,区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5人,其中财拨155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3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8人,其中财拨14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59人。
3、年龄结构。根据年龄分段统计,在433人中,35岁以下的只有103人,占24%;35-40岁的91人,占21%;40-50岁的153人,占35%;50-60岁的86人,占20%。
4、学历结构。433人中,大学本科13人,占3%;大专143人,占33%;中专、高中247人,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0人,占7%。
5、技术职称。全区共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121人。其中:区级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62 人;乡镇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59人。
6、阵地建设。全区有10个乡镇农技站无站址,无办公场地。
7、设施设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除近两年购置有电脑和检测设备外,没有其他设施设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任何设施设备。
8、管理体制。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上,仍采取的是各业务站独立运作方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财、物。区、乡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基本没有安排推广经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技推广未摆上应有位置。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思想上产生了“农业发展潜力不大”、“搞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从党政重点弱化为部门一般性工作,进而在体制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年龄偏大。乡镇农技站40岁以上136人,占65%。他们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特别是近20%的50岁以上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精力减退,活力不足。柳林镇农技站站长陈永国说,他现已56岁,先后四、五次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要求辞去站长职务,因缺乏人员至今仍在当站长。二是知识老化。大专以上文化156人,占36%,中专(高中)及以下277人,占64%。具有高级职称只有34人,中级职称154人,加起来才占43%。现有区、乡农技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征的非专业人员。十多年来,新进入农技队伍的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极少,据了解,十年只进了2名大学生。农技队伍已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在职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区农技站站长朱永显介绍,他作为站长,87年参工以来未参加任何进修或培训,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业务能力下降,更难有效地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三是力量不均。大多数乡镇只有2名左右的技术员,条件较差的边远乡镇只有一名,甚至没有,难以完成繁重的农技推广任务,而条件好的乡镇却多达30余人,造成干的干、看的看,技术力量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
3、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公业务费虽从2009年由人平1500元提高到1800元,但扣除报刊订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费用外,真正能自身支配的钱很少;农技人员除财政直发工资外,福利待遇无法保证,90%的乡镇农技人员靠开展物化服务增加自身收入,抓农技推广的精力不足;农技推广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搞现场、抓推广、抓示范,不仅车费无钱报销,有时还贴上自己的工资。玉井乡农技站站长向刚每年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类新品种,在玉女村三社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品种对比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因无推广经费,每年无偿向农民提供近2000元的种子、农药、肥料款,均靠自己物化服务的收入支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人员情绪低落,纷纷感到“踏错了门,嫁错了人”、“一朝入农门,终身在基层”,付出多,回报少,单位穷,无任何下乡津补贴,工作无激情。
4、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久失修,加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很多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现基本无法使用;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已被卖掉,无处办公,工作打游击。许多乡镇农技站仍处于试验无基地、服务无设备、检测无仪器的状况,导致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推广人员仍然靠“眼看、手摸、口说、牙咬”、“下乡两条腿,推广一张嘴”来搞推广,难以单独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5、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一是部分村社干部重视不够,支持减退,一些农户科技意识淡薄,在村社讲技术课很少有人参加。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均是老、小、病、残,他们既没文化、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三是部分农户耕作粗放,科技含量较低。现在是会种田的不能种田(均是老人在家),可以种田的不种田(青年全部外出,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回农村,同时也种不来田)。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一些农户怕荒芜土地受人议论,只图种上,种植质量却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四、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必须切实解决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抓实。
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农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二要分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要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公益性职能,集中精力抓本质,将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经营销售推向市场,并严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改革人员流动办法。实行分乡(镇)定编,严禁超标,竞争上岗,整合资源,避免人才浪费;实行城乡交流、乡镇交流,激发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新进大学生专业人才比例,增加新鲜血液。四要改革培训方式。通过分期、分批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技人员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4、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证,确保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5、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功能。一要搞好阵地建设,确保有阵地办公。二要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肩负着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必须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才能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三要开展技术承包、联产计酬、统防统治、领办园区等有偿服务,解决农民缺技术、缺劳力、推广难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O一O年七月八日
对湘西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谢建华
王汝荣
白应刚
为全面推进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基础性作用,由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等相关部门,于4月上中旬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对加快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指县市、乡镇两级为“三农”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调查,这些单位目前改革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
1.机构设置齐全但不够科学。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州共设置县乡两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推广机构602个,其中县级161个、区域站9个、乡镇级432个。从机构设置上看,虽全州每个乡镇都设有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但设置不够科学。县级推广机构设置分散,没有设立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且有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乡镇综合服务站的设置不利于向上争资上项,不利于上下业务对口指导和服务。
2.编制经费虽有但不能保障。据调查统计,全州共核定基层推广人员编制3210人,其中县级1407人、区域站49人、乡镇级1754人。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全州161个县市级农业推广机构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146个,差额的有7个,自收自支的8个;全州441个乡镇(含区域)站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有366个,差额的75个。全州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经费县市之间差异较大,人均在1000-4000元之间,部分县市没有工作经费。
3.人员队伍庞大但不够精干。据调查统计,全州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大专学历1146人,中专学历1319人,中专以下学历499人,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低;在编人员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00人,初级职称1278人,初级职称以下1171人,分别占1.9%、21.8%、39.8%和36.5%,中高级职称不足25%,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推广人才。
4.管理模式多样但不够高效。经调查,全州基层农业推广站目前管理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县管为主,即人、财、物、事由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乡镇政府仅管日常工作;二是以乡镇管理为主,即人、财、物、事由乡镇政府管理,县市农业行政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三是县乡共管,即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人事和业务,乡镇政府管理财务和日常工作。从调查座谈走访中我们发现,基层站管理模式以县市管理或乡镇管理为主各有利弊,但都不够高效。
5.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滞后。近年来,全州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配置虽有所改善,但尚有298个属于无站房、无设备、无基地的“三无站”,基础设施、设备、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统一改革认识。我们应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发展我州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和解决我州“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步伐,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落实。
2.进一步明确改革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探索、改革创新,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管理体制上,要坚持公益性定位,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在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为农服务实效;在保障机制上,要对公益性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
3.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应突出抓好条件设施等基础建设。要坚持“重点支持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的原则,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建站方式上,鉴于我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整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建设资金”为原则,采取“分别设站、整合建设、集中办公、协调管理”的方式,引导各行业站的办公场所相当集中,实行办公设施、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二是在投入方式上,应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即中央和省里承担起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县一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三是在建设内容上,要侧重于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试验示范基地等四个方面,具体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由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四是在建设标准上,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适度提高建设标准,不搞只顾眼前的拼凑工程,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条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个体系已经明显地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因此,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围绕如何深入贯彻两个《意见》精神,把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分析。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精神,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关于如何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两个《意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各地也有许多成功的试点,如山东省牟平的经验,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如何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讨。
一、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OOO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被闲置,造成了优质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注入,生产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仍无根本好转,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力把科技成果及时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也没有很好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当前的两大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主体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强化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缩短了科技成果推广周期,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广实践既是科研的延伸和继续,也是新的研究课题产生的源泉。对农业教育单位来说,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推广工作,能直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
二、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可行性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专家优势,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可以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接受新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教育、科研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培养农业推广学士、硕士和博士,有条件为农技推广战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具有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五级推广网以外,正在形成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社会农技推广网络。特别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战场,进村人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该院结合黄淮海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把为全省及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全省80多个县建立了210处科技推广服务联系点和50多处推广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17个市的推广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省份,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新增社会效益50多亿元。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也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主体渐趋多元化,推广形式渐趋多样化。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其自身或联合其他机构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
三、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鉴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广泛参与推广工作并具备明显优势的实际,建议通过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融合。
1.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竞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报转化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
2.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二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四是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要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采取创办科技实体等形式,引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
4.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公益性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并允许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其合法收入应受保护。
5.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举办农技“110”、网络医院等推广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推广服务,成为农技推广手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山东省寿光市2006年4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蔬菜网络医院”。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210个站点,菜农和专家可以随时在网上见。网络一端连着菜农,另一端连着蔬菜专家。菜农与专家在网上互动交流,有声音,有图像,不出村就能及时诊疗蔬菜的各种疾病,可谓“民心工程”。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
山东是农业大省、强省,也是最早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农的省份,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务院“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要求,建议山东省在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先行一步,再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科教兴农更上层楼。
第四篇:农技推广体系材料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文登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市级,加强农技推广站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镇级,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农业、水利、渔业等部门职能有效整合,建起了精干高效的镇级农技推广队伍;在村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以实施文登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契机,成立了市、镇两级领导小组,在各村设立科技推广负责人,选定了1000名科技示范户,形成了 “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格局,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文登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搭
建新品种研发推广平台。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加快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搭建示范带动推广平台。2010年,先后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苹果提质扩量增效等工程,新建17处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17个、新技术18项。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搭建农户交流推广平台。汇通果品合作社与河南益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高档有机SOD苹果生产技术,在200多户社员中推广种植,有效增强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每年选送100名技术人员到省农业厅认定的培训机构异地培训5天以上;先后举办了沼气、果业等10多个大型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授课,培训业务骨干5000人次以上。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赶科技大集等“情系三农”系列服务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讲座400多期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5万余份、绿色证书1000个,建立了文登农业信息网建设,开通了科技110服务热线、“农民信箱”,免费培训农民10万余人。
二、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威海市级22家,发展了无公害蔬菜、粮油、中药材等集种、加、销于一体的十大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西洋参主产区之一。
二是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市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达到138个、认证面积33万亩,农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果业为例,通过实施苹果提质扩量增效工程,优质果率提高30%以上,每公斤均价提高0.6元,亩平均增收2580元,全市果业可年增加产值3.35亿元。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三、基本经验
一是理顺体制,健全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离不开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群众的配合。因此,我们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镇村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这是建设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强化管理,激发工作活力。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关键在人员队伍。我们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健全农技推广队伍,确保有人办事、能办好事,并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大考核督导,细化奖惩措施,充分调动起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工作开展。我们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列
入了财政预算,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做到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切实保障了工作开展。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五篇:浅析川汇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浅析川汇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摘 要:简述了川汇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目前川汇区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川汇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作者单位:川汇区农林局农技推广站
李勤文
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其他各类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的组织的统称。在农业部的业务范围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机化四个系统。这个体系,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凸现出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这是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其他各方面技术服务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就要以农民为本,急农民之急,解农民之忧,帮农民之需,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川汇区是河南省周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对外开放窗口。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横贯市区,三河夹岸,形如鼎足,恰似武汉三镇,素有“小武汉”之美誉。全区耕地面积20.5万亩,总人口45.6万人,农业人口18万人,辖1乡、10个办事处,共87个行政村,640个村民组,4.5万个农户,10.8万个劳动力。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花生、蔬菜等。2011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万亩,全区1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530.3公斤,总产7954.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8.3公斤/亩,增长1.6%。秋粮12.6万亩,总产达4710万公斤,比去年增长6.6%。2005年,周口市进行了人事乡镇机构改革,我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取消,农技人员由原来的一百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人,大大削减了我区的农技推广队伍,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只有4个,农业技术人员约有30人。
二、我区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基层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2005川汇区经过机构改革,把乡农技站下放到乡镇府管理,许多农技推广人员都下岗了,许多地主出现了停拔经费、平调资产的现象,使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度作受到了重挫。据反映,全区有尽60农技推广认员下岗,取消农技推机构3个。乡镇机构改革后,没有下岗农技推广人员都被乡政府当作一般干部对待,“开会不到、任务不要、材料不报”成为普遍现象。1999年国务院
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中编办、人事部、财政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和通知》,强调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地位和改革中保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且近年来省市农业科教部门,一直下发有关重建乡级农技推广体系文件,但都由于经费问题至今都未建成。
2、编制落实困难、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改革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首先需要配备一支专业齐备、高效精干的推广队伍。各县改革方案制订后,人员编制已确定,下一步关键是如何落实编制,确保人员到位。国家和省文件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公益性职能,其人员工资应当由财政保障,多数县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开支人员缺口,县领导为了不增加财政负担,以及为农口解决基层站问题会带来连锁反应等顾虑,迟迟不动手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3、运行机制问题。基层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乡级区域中心
站,只是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体制问题,然而运行机制问题,也就是如何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能、切实增强服务能力是今后农业部门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4、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慢,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科技人员大多是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培养出来的,他们只熟悉大田作物增产技术,而且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与发展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贮藏、销售一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很不适应,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由于没时间、没精力去学习更新知识,许多农技人员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而且在基层时间越长,知识老化状况越严重。
三、我区农技推广体系问题原因剖析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机制不活,推广不力、无所事事,推广活动与市场需要脱节,经费缺乏,生存困难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压力和动力。这是因为现有农技推广机构都是计划经济占主导时期设立的,到目前,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沿用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管措施,导致工作上即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譬如,在推广机构进什么人,用什么人,怎样开展开作,如何适应
市场需要,服务于农民,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考虑较少;
2、现有农技推广机构部门或地方所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很少有合作与配合,限制了农技推广力量的整合与重组,限制了综合农技推广机构的成立和发展;
3、缺乏强有力的统一行业主管部门,不利于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统一监管、考核和评介,不利于上下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不利于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养大,不利于农技推广行业的整体布局和健康发展。这也是造成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出现断层的重要原因;
4、农技推广投资行业过于单一化,单靠国家投资,资金能力有限,限制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和壮大;5现行农技推广体制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和优良工作体制的创立,因而缺乏竞争机制,缺乏活力,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急待变革、创新和发展。
四、我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强化农技队伍素质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人员配备要充实,技术力量要强,保证到岗到位,真正发挥农技人员推广职能;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模式,提高基层人员的待遇,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方面倾斜。
2、搞好职能界定,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活动。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发展,创
新机制的有效途径。种植业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应该是参与同级政府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并接受咨询;对农情(病虫害、苗情、地力、环境)进行监测、预报、防治和处臵;接受委托进行植物检疫和农产品、种子、肥料、农药的质量检验、检测;引导、扶持农民技术组织的服务活动。
3、努力探索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需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总结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其中关键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推广服务社会化、推广组织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技推广部门,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关系到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农技推广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当前创建乡镇农技推广站,就是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要结合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着力于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和经营管理队伍,要探索不同岗位的职业标准,形成规范化岗位职责,要研究能级考核和竞争上岗的运作方式,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科技入股,鼓励农技人员和社会各方投资;加快农技服务产业
化进程,发展技术销售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合作采购、合作生产、合作销售。同时,要大力推进县乡两级连锁经营,相互参股,增强农技推广体系整体实力和内部凝聚力。
3、要加强条件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建设思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4、要加强人员培训。各级政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到专项经费,启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对农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通过选送骨干到农业院校进行专业研修、定期组织集中办班培训、农业园区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实现发展农业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广大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认真履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民科技培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开展基层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是基层政府回归切实为农民服务的需要,是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是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的基石,是关怀农技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