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乐陵市农村农机人才队伍现状及建设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乐陵市农村农机人才队伍现状及建设规划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行业人才问题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农富农之路,是发展我市农机事业的千秋大业。为了提高我市现有农机人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制定我市农机实用人才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我市农机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就农机人才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农机发展人才需求形势
(一)随着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特别是我市被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市已成功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并具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亟待专业人才。如何拓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机具在被越来越多被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从过去的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水平不高、职工队伍面临年龄老化,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
(二)高技能人才稀缺。近几年来,乐陵市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全市农机人员中的高级工还不到30人,技师则更是稀缺,由此可见,我市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三)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偏少。近年来,随着我市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大量增加,现有乡镇从事机务的人员严重不足,农机队伍面临青黄不接。
三、对农机人才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快科技人才的培育,必须建立加快营造人才争优取胜的客观条件和氛围,通过提供均等机会,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和优化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人才奋发向上,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要把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减少人才浪费。一是在数量上提高农机人才分布密度,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等,扩大农机人才资源存量,增大农机人才队伍规模,提高农机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使人才在地域空间以及行业等方面的分布密度不断提高。二是在质量上提高农机人才资源整体素质。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和途径,着力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抓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抓好经营管理者素质以及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在结构上提高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应度。通过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减少人才低水平重复开发,减少对人才的闲置浪费。
3、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大力气创造和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宣传他们的成就和事迹,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四、具体目标和举措
1、建10个农机推广区域站。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设立10个农机推广区域站,每个站遴选并聘请2名本科学历的高技能人材,并在全市农机大户中遴选200个作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带头大户(科技示范户)要求区域推广站技术人员每个人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
2、建100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完善100个农机基层维修网点,借助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和国家补贴的大好形式,引导农机大户建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00个,每个合作社至少要有100亩的示范基地,从而带动全市农机科技水平,科学种田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00个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使每个农机维修网点至少负责10个村庄的农机维修工作。
3、发展1000名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以引进领人才和核心研发团队为核心,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在全市发展1000名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
4、借助阳光工程和农机补贴的大好形式。借助阳光工程和农机补贴的大好形式,坚持3-5年的时间,培训10000名农机从业人员,从整体上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二篇:关于乐陵市农机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关于乐陵市农机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2004年以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机监理机构人员少,人员老化,乡镇机构不健全,技术装备差,安全设备缺乏,监理车辆老旧,软件不软,硬件不硬,办公经费不足的弊端凸显出来,队伍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对农机安全生产极为不利。随着农机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农机安全生产问题日趋突出。
随着《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掌握我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了解农机事故发生情况,总结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向上级主管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调查,现就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农业大县,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9个自然村,人口65万,农机总动力90万千瓦,大中小拖拉机2100台,联合收割机1500余台,全市驾驶操作人员15000余人,总的形势:驾驶操作人员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较低,各种机具的技术状况较差,形成农机事故隐患,造成安全形势严峻,根据调查数据,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农机生产事故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农业机械作业地点分布于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等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其事故的发生也遍布农村广大区域,具有分散性。
2、农机事故的隐蔽性。由于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即使双方事故也多发生在邻里乡亲之间,不向农机监理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处理,加之农村信息不畅,农机监理部门很难掌握事故情况,呈现隐蔽性。
3、农机事故发生季节性强。农业机械事故多发生于“三夏”,“三秋”的大忙季节。这时期农民为了抢收抢种,各种农业机械投入使用,满负荷作业,驾驶操作人员疲劳驾驶操作,机具的维修保养也无暇顾及,导致事故多发。
4、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任何事故几乎全部与人的因素有关,农机事故也不例外。调查几乎60%左右的机手是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民机手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操作技术素质差,安全生产知识少,主动学习培训的少。调查数据表明,60%以上的农机事故属于无牌无证,不办理牌证机手也就失去了学习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因此,存在重使用、轻维护、违章载人,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违规操作、多拉快跑等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导致了各类农机事故不断发生。
二、存在问题
1、《道交法》实施后,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配合合作机制,远没有形成足以震摄违章的合力。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没有出台,农机没有上路(乡村道路)检查权,没有公安交警的配合,农机监理只能望农机违章车辆横行于路上而兴叹,农田作业、乡村道路、边缘地区疏于安全管理,目前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面临公安、农机管理出现“真空”状态,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蔓延、猖獗,得不到有效遏制,助长了无牌无证,有牌证不参检、不参审行为的发生,形成安全隐患。
2、机手对年检收费认同程度底,农机手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削弱了机手对挂牌、年检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汽车类型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尤其是小型拖拉机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等原因,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分额大幅削减,有着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的趋势,经营拖拉机的收入降低,燃油费上涨相对机手不堪重负,因此,机手为减少运营成本不挂牌、不年检,不办证数量增加。
3、对农机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市、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不正规,基层农机监理制度不健全、不理顺、工作不到位。市乡(镇)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市级农机监理力量减少,乡镇农机站撤并,使农机监理力量日渐薄弱,有的乡、镇多年来没有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有监理工作都是直接面对全市机手,全乡、镇只设一人兼管农机的乡镇农机管理站不在少数,基层农机监理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4、农机执法规范化程序不够,需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办公装备软件不软,硬件不硬。
5、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办公经费不足,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开展。
农机的作业环境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农机在田间作业时,因高低不平,作物高矮不一等诸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农田作业机组的安全可靠性,而且农机多行驶在乡村和田间的土路上,多坡道、窄道、弯路、,路面条件复杂地形复杂,非常容易引发事故。
三、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三四轮运输车具有二重性,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上道路行驶,即涉及农机安全生产,又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按照目前法律法
规规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属农机监理机构管理,但上道路行驶又归交警部门管理,农用三四轮车牌证属交警管理,但从事农田作业,安全管理又属于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上述机动车主要活动于广大农村,面对当前的形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农机安全管理的措施要尽快赶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活动。政府向服务型过度是必然趋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政府机关的一个缩影,更要树立服务于先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给机手讲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开展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以及收获机械等农机的维修和保养。二是开展便民服务。在年检审和机车初检上照时,简化办事程序,实现检验登记、技术检测、喷字等项目的“一条龙”式服务。三是加强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设备,提高检测科技含量,在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证照制作、数据统计等方面,为机手提供便捷、快速、可靠的服务。要继续开创建“文明窗口”单位活动,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周到、操作规范。从我们国家来看,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农机安全监理而言,优质服务是大事所趋,只有过硬的服务,才是发展的前提。
3、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将农机安全生产上升为政府行为。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检测设备的更新,网络自动化管理,安全宣传工作,监理装备现代化等,可以说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农机监理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才能扭转农机安全生产不利的局面。
4、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重点是抓好农机监理系统行风评议活动,全面提高农机监理队伍整体素质,通过评议活动的开展,初步实现“制度建设明显完善,监理业务明显规范,工作关系明显协调,监理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
第三篇: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人才
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
一、基本现状
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由于经济欠发
达,地方财政困难,区、乡(镇)用于文化站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国家专项投入又少,导致全区19个农村乡镇只有巉口、内官、鲁家沟、青岚等少数乡镇有文化站站址外,其余文化站都是有站无址,有名无实,所谓的文化站只不过是乡镇院内(楼内)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块牌子。文化站平时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刷写宣传标语,最大的活动就是春节组织社火调演,活动经费只能是花多少在乡镇报销多少,根本没有预算内的活动经费,更没有财力添置文化活动器材。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
二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畅。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
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调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管理考核,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三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压力下,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见效慢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既不愿花钱投入,又不愿花精力组织开展活动。按文化站编制分配的专业人员缺乏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大多放弃专业转做乡镇中心工作。
四是村文化室依托基层组织建设,全区各村都有兼容党员教
育、科技培训、广播宣传等文化功能的场所,但设立专门文化室的村仅有30多个,仅占全区总村数的十分之一。文化室的配备,除“农家书屋”工程配发的图书外,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器材,管理人员大都由村干部兼任,农民农闲时间的文化活动以各家各户的看电视为主,文化室的作用发挥不大。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
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不仅能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各乡镇要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
二是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要通过择优选聘,将思想
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乡镇文化站长实行乡镇推荐、文化主管部门考察、人事宣传部门任命的制度,将乡镇文化专干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考核。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文化室管理员,同时村级文化室管理员的配备,要由乡镇审批,文化部门备案。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三是创新体制,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农
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要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文艺活动、宣传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室),按覆盖、服务人口数量确定编制、配备专干。
四是创新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民间大众,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各乡镇都要积极挖掘、扶持,认真组织引导,以春节秧歌社火为代表的我区民间节俗文化活动应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载体。其次,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做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应实行文化单位对口支援活动,重点培养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变送文化下乡为留文化在乡,以促进农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要积极扶持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室,鼓励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己组织,举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和业余剧团,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某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
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第五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宜宾市筠连县高坪苗族乡——王孝刚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
一、基本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由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县、乡(镇)用于文化站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国家专项投入又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站都是有站无址,有名无实,所谓的文化站只不过是乡镇院内(楼内)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块牌子。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压力下,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见效慢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既不愿花钱投入,又不愿花精力组织开展活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能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各乡镇要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
二是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要通过择优选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乡镇文化站长实行乡镇推荐、文化主管部门考察、人事宣传部门任命的制度,将乡镇文化专干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考核。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文化室管理员,同时村级文化室管理员的配备,要由乡镇审批,文化部门备案。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