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阳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岳阳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黎四清
近几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工作重点
1、调优农业结构,找准切入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筻口、杨林、新墙、长湖、柏祥、中洲等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稻生产,建立10个万亩示范片。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全县花卉苗木、茶叶、楠竹、蔬菜等,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养殖富民工程”为载体,建设柏祥、长湖5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杨林、饶村1000万羽以上皇鸽养殖基地。
2、夯实农业基础,找准支撑点
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推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构筑农机安全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岳阳农业信息网,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资、农业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发展现代农业,找准主攻点
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人才、农业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四是提高农业安全保障。突出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获得农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风险保障,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规范农业保险参保、理赔行为,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4、加快转移农民,找准着力点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问题,促进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把提高农民素质看着促进农民增收的永久动力,以培养新型产业农民为目标,狠抓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全县水域、滩涂、山林、荒山
多的现状,加快经营权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力量开发闲置资源,促使分散管理向规模经营转变。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三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联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加快县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合理集聚,落实小城镇扶持政策。
5、推进民生改善,找准落脚点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移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扶贫到户。四是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三、保障措施
面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强化保障,采取综合性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确定重点、落实措施,进行年度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二是加强综合部门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2、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上一批牵动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向“三农”。一是领悟政策谋划项目。抓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科学谋划,解读政策,积极应对。二是发挥优势对接项目。立足水利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退耕还林大县、移民大县、养殖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试点县7大资源秉赋,对接政策,全面出击,确保效果。三是效益优先整合项目。积极整合、捆绑项目,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项目,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保一方平安,建一片基地,促一方发展。
3、城乡统筹。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一是城乡融合。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力争达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的效果,努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二是城乡共建。加强城镇规划、设施、产业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城乡联动。强化制度配套,切实做到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化解“三农”矛盾,强化“三农”基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岳阳县委书记)
第二篇: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侯新华
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幢幢砖混楼房拔地而起;走进村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户户通上硬化路,村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木成林,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这就是蛮辉自然村。
蛮辉自然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西南部,距州府六库28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内有汉、傈僳、白、彝、傣等多个民族杂居,全村共有115户487人,耕地面积700.7亩,其中水田432.7亩,旱地268亩,经济林果547亩,人均有粮495公斤,属典型农业村。几年前,蛮辉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村里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集穷、脏、乱、差于一身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党建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60元,人均有粮495公斤以上。
蛮辉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带村、基础固村、产业强村、科教兴村、生态立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党建带村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与培养。坚持好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重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五项制度”的落实,保证质量,严格程序,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基础固村
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加大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善村卫生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强村
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在巩固、发展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带动农产品的种、养、销售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科教兴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群众素质
“科教兴村”是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集体应尽的义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氛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积极履职尽责,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用法律手段驾驭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
生态立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开展清污水、清垃圾、清违章建筑,改路、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绿化、美
化新农村,扩展农房绿化覆盖面。与农村地域特色相结合,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的绿化、美化特色,创建美丽和谐的农居环境。和谐促村
创建稳定安宁的文明家园
围绕“村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护村队、老年义务巡逻队等治安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以实现“平安村街”为目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规范民主管理,规范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对村务进行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各种服务组织、协会,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来源:《云南日报》
第三篇:农村客运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客运发展的新思路——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
工作调查
在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期间,根据所领导的部署和安排,客运办对沁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农村客运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县农村客运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以求为我县农村客运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沁县的基本情况
安宁市位于昆明市西南32公里处,是通往滇西8个州市、经320国道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境内有众多省属重点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市域内公路、铁路路网都十分发达。2005年,该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实现了公路建设的一个飞跃。
自2001年第一条公交车开通后,安宁市对整个客运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资源整合,完成了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运体系到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截止2008年8月,全市城乡公交车已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做到了行政村以上公路沿线公交全覆盖。大大改变了城乡市民出行难的状况。
安宁市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开辟城乡公交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为我省农村客运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经验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公交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是实施“大公交”发展模式,高起点发展公交事业。充分利用县域公交后发优势,将城市公交、通村公交、城市出租车公司一并纳入“大公交”范畴进行统筹管理和引导。着重解决好个体挂靠问题,使其逐步转化为集团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分步到位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域昆明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安宁分公司等4家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了昆明交运集团安宁分公司,进而依托该公司的整合,组建了安宁公共交通公司。
二是实施长效管理,营造支持公交发展的良好环境。该市自2000年以来就停止办理审批微型车营运的手续,通过严控增量,自然淘汰存量,确保现有微型营运车逐步退出营运市场,为城乡公交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同时,持续不断地打击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骨干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实施“六统一”,打造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大力推行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监管及市场调节的职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优惠政策、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运价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外联周边县,内通安宁城、各镇覆盖村”的三级城乡公交运行网络。
经验二:坚持多管齐下,大力扶持城乡公交发展
一是把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投入、乡镇无偿划拨土地,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度。
二是坚持公交投入公益化、制度化。明确城乡公交是“准公共产品”这一定位,将支持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通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辅以规费减免、专项补助、贷款贴息、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公交的持续财政投入。
三是坚持冷热线合理搭配、区域调节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开辟安宁至昆明等高效益公交运营线路的同时,根据不同时间乘客的需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的乘车规律,采取固定(定时、定点、定线)发班、街天发班、隔日发班、包车等多种形式,使城乡公交形成有别于单一城市公交的特色。
经验三:坚持人本理念,切实增强公交服务水平
一是将扶持公交事业发展作为营造招商引资环境的一项工作措施,通过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运行线路,适度调节公交时间、公交站点密度和停靠站间距等措施,不断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在城区,做到住宅小区建设到哪里,公共交通线路就覆盖到哪里。对一些相对不发达和偏僻的农村,也根据群众的要求,尽量开通公交,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普遍服务义务。
二是加强对公交企业的规范化引导。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市公交公司保持良好的车容车貌,建立快速的服务投诉等一体化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行业自律,着力提升公交发展的软实力。
安宁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建立发展农村客运保障体系。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切实搞好县域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农村客运站场基础设施。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和站点。
三、建立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管主体的责任。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政府牵头,乡级人民政府负责,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交通安全协管员、乡镇派出所、村干部的作用。
四、尽快落实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文件,对发展农村客运提出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但从农村客运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扶持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贯彻实施意见,以确保扶持政策能够让农村群众得实惠。
五、应及早建立发展农村客运的法规体系框架。
第四篇: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摘要:分析我国现今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认清现状以把握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在全球化背景、市场化背景、统筹城乡背景和区域分工作背景这写全新的大背景下审视和思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关键字:
农业农村发展不容乐观,农村的居民现不是在家打工,就是外出经商,打工,务农者苦不堪言,皆中老年男子及妇女为之,增产不增收,甚者投入大于产出。经商的人尽不喜欢劳作,东奔西波,居无定所。打工者长年于外,出卖苦力,极似西方自由劳动力,数众价廉,苦于社会行骗多多,以双手挣钱糊口亦困难极矣。在以建设小康社会为最终目标的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是刻不容缓。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按照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趋势,科学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着力研究重大问题,推动农村政策突破和改革创新,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至关重要。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强化农业农村发展
温家宝提出,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温家宝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温家宝说,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