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精选)
农业部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
农业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主要职能包括:
一、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建议。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宣传培训。
二、参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监督抽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指导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管理,等等。
四、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包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认证和质量监督,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
五、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
第二篇: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
【发文字号】农质发[2014]1号
【颁布时间】2014-1-23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态势。但是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通过努力,用3-5年的时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基本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8年的时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等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
二、加强产地安全管理
(二)加强产地安全监测普查。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评价制度,集中力量对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因子变化情况。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跟进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普查,摸清产地污染底数,把好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
(三)做好产地安全科学区划。结合监测普查,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安全生产区域划分。根据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科学确定适宜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及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针对农产品产地安全水平,依法依规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划定食用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对污染较重的农产品产地,要加快探索建立重金属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四)加强产地污染治理。建立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保护和污染修复制度,制定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会同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环节的链条。推广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和方法,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
三、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五)强化生产准入。依法规范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效能评定,加快推进小品种作物农药的登记备案。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许可,严把生产许可准入条件,提升生产企业质量控制水平,严控隐性添加行为,严格实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六)规范经营行为。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强化经营准入管理,整体提升经营主体素质。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动兽药良好经营规范的实施。建立和畅通农业投入品经营主渠道,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
(七)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加快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着力构建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将农业投入品纳入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范围。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产品抽检。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依法落实兽药休药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
(八)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种子种苗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黑窝点”,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假劣农资联查联办机制,强化大案要案查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活动。
四、规范生产行为
(九)强化生产指导。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督导巡查和检验监测,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购销、使用农业投入品过程中执行进货查验等制度。政府监管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要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补贴力度,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如实记录病虫害发生、投入品使用、收获(屠宰、捕捞)、检验检测等情况,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散户主动参加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创建,自觉建立和实施生产档案。
(十一)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三年内构建科学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农业部门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及时将相关标准规范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和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增强公众信心。
五、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
(十二)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加强畜禽产地检疫,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关键点控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生产自查、委托检验等措施,把好产地准出质量安全关。加强对产地准出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
(十三)积极推行质量追溯。加快建立覆盖各层级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规范,优先将生猪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试点,抓紧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创建一批追溯示范基地(企业、合作社)和产品,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
(十四)规范包装标识管理。鼓励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级,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按照安全、环保、节约的原则,充分发挥包装在农产品贮藏保鲜、防止污染和品牌创立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标识标注,推广先进的标识标注技术,提高农产品包装标识率。
六、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
(十五)加快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监管职能分工,抓紧对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运输环节监管职责进行梳理,厘清监管边界,消除监管盲区。加快制定农产品收贮运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抓紧建立配套的管控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对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推动落实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监督检查。
(十六)加强“三剂”和包装材料管理。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统称“三剂”)管理,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加快建立“三剂”安全评价和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三剂”监督检查。强化对农产品包装材料安全评估和跟踪抽检。推广先进的防腐保鲜技术、安全的防腐保鲜产品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
(十七)强化畜禽屠宰和奶站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落实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强化巡查抽检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动物、注水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屠宰检疫,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场销售。加强婴幼儿乳粉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强化生鲜乳生产和收购运输环节监管,督促落实生产、收贮、运输记录和检测记录,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
(十八)切实做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水产品和不安全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政策措施。指导生产经营者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责任。对于病死畜禽水产品、不安全农产品和假劣农业投入品,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登记报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工作。
七、强化专项整治和监测评估
(十九)深化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和“潜规则”,集中力量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产地重金属污染、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二十)强化检验监测和风险评估。细化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产品检验监测方面的职能分工,不断扩大例行监测的品种和范围,加强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作物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切实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二十一)强化应急处置。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职责任务,加快地方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处置预案,强化预测预警,构建舆情动态监测、分析研判、信息通报和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严防负面信息扩散蔓延和不实信息恶意炒作。着力提升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依法、科学、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将各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护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八、着力提升执法监管能力
(二十二)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要在2014年底前全部建立,依法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依托农业综合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管理和“三品一标”队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查处。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尽快把工作全面开展起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市)创建,探索有效的区域监管模式,树立示范样板,全方位落实监管职责和任务。
(二十三)强化条件保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改善基层执法检测条件,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抓紧编制和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规划,推动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提升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评估能力,在农产品主产区加快认定一批风险评估实验站和观测点,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变化情况。
(二十四)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各级农业部门要系统梳理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各项职责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单位,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落实好各层级属地监管责任。抓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尽快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二十五)加大科普宣传引导。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培训和职业教育,探索建立和推行农产品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与安全性鉴定制度。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统筹联动和媒体的密切沟通,及时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措施和进展成效。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充分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和风险评估技术力量,对敏感、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和会商研判,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指导和健康消费引导,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公众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污染修复治理、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包装标识、检验检测、标准物质等技术研发纳入农业行业科技规划和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要通过风险评估,找准农产品生产和收贮运环节的危害影响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分门别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管理指南。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
(二十七)强化服务指导。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等技术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管理等技术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服务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系统和咨询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全程管控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构建便捷的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批发、选购和咨询服务体系。
(二十八)推进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强化农业标准信息、监测评估管理、实验室运行、数据统计分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追溯、舆情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数字化、信息化和便捷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大任务,也是农业部门依法履职的重大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勇于担当,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与编制、发改、财政、商务、食药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有机衔接、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安全优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部
2014年1月23日
附件:
农质发〔2014〕1号.CEB
第三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
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目录)
为了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安全,农业部组织制定了《无公害食品 韭菜》等75项行业标准,并于日前通过专家审定,现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予以发布实施。NY为强制性标准,NY/T为推荐性标准。各项行业标准自2001年10月1日起实施。各项标准的编号、名称如下:
1.NY 5001-2001无公害食品 韭菜
2.NY/T 5002-2001无公害食品 韭菜生产技术规程
3.NY 5003-2001无公害食品 白菜类蔬菜
4.NY/T 5004-2001无公害食品 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
5.NY 5005-2001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
6.NY/T 5006-2001无公害食品 番茄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7.NY/T 5007-2001无公害食品 番茄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
8.NY 5008-2001无公害食品 甘蓝类蔬菜
9.NY/T 5009-2001无公害食品 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
10.NY 5010-2001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11.NY 5011-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
12.NY/T 5012-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13.NY 5013-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产地环境条件
14.NY 5014-2001无公害食品 柑桔
15.NY/T 5015-2001无公害食品 柑桔生产技术规程
16.NY 5016-2001无公害食品 柑桔产地环境条件
17.NY 5017-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
18.NY/T 5018-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19.NY/T 5019-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20.NY 5020-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21.NY 5021-2001无公害食品 香蕉
22.NY/T 5022-2001无公害食品 香蕉生产技术规程
23.NY 5023-2001无公害食品 香蕉产地环境条件
24.NY 5024-2001无公害食品 芒果
25.NY/T 5025-2001无公害食品 芒果生产技术规程
26.NY 5026-2001无公害食品 芒果产地环境条件
27.NY 5027-2001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28.NY 5028-2001无公害食品 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
29.NY 5029-2001无公害食品 猪肉
30.NY 5030-200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31.NY 5031-200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32.NY 5032-200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33.NY/T 5033-200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34.NY 5034-2001无公害食品 鸡肉
35.NY 5035-2001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36.NY 5036-2001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37.NY 5037-2001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38.NY/T 5038-2001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管理准则
39.NY 5039-2001无公害食品 鸡蛋
40.NY 5040-2001无公害食品 蛋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41.NY 5041-2001无公害食品 蛋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42.NY 5042-2001无公害食品 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43.NY/T 5043-2001无公害食品 蛋鸡饲养管理准则
44.NY 5044-2001无公害食品 牛肉
45.NY 5045-2001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
46.NY 5046-2001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47.NY 5047-2001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48.NY 5048-2001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49.NY/T 5049-2001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管理准则
50.NY/T 5050-2001无公害食品 牛奶加工技术规范
51.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52.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53.NY 5053-2001无公害食品 草、青、鲢、鳙、尼罗罗非鱼
54.NY/T 5054-2001无公害食品 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
55.NY/T 5055-2001无公害食品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56.NY 5056-2001无公害食品 海带
57.NY/T 5057-2001无公害食品 海带养殖技术规范
58.NY 5058-2001无公害食品 对虾
59.NY/T 5059-2001无公害食品 对虾养殖技术规范
60.NY 5060-2001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
61.NY/T 5061-2001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
62.NY 506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湾扇贝
63.NY/T 5063-2001无公害食品 海湾扇贝养殖技术规范
64.NY 5064-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
65.NY/T 5065-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66.NY 5066-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鳖
67.NY/T 5067-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鳖养殖技术规范
68.NY 5068-2001无公害食品 鳗鲡
69.NY/T 5069-2001无公害食品 鳗鲡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70.NY 5070-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71.NY 5071-2001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72.NY 5072-2001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73.NY 5073-2001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74.NY 467-2001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
75.NY/T 468-2001动物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注:74、75项标准为无公害农产品配套标准。
第四篇: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农企科函[2008]11号关于调查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畜牧、渔业、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局在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主要面向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熟适用技术推广和科企对接活动,效果明显。为使今后推广和对接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工艺、设备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局决定对各地重点行业技术需求进行调查,现将有关事宜函告如下:
一、调查范围
粮油、果蔬、水产品、畜产品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带有共性的技术需求。
二、工作要求
请各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归纳出本地农产品加工重点行业的技术需求项目(可列表),并进行简要分析,形成文字材料,于4月底前报送我局科教质量处(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爱云
电话:010—64192713,64192712,64192073传真:010—64192036
E-mail:kabc625@sina.com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二00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农业部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
农业部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精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近日,农业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一、积极推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
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目前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政策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各地要把促进已有政策落实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在全面梳理、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督促检查等形式,推动政策落实。主要有:积极推动税收政策落实,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优惠、免征初加工所得税、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农产品出口退税优惠等;积极推动信贷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投放总量、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严禁利率“一浮到顶”、减免贷款手续费用等;积极推动保险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新型险种、鼓励对外贸易和“走出去”企业保险服务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包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技术创新资助等;积极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政策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等;积极推动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包括小型微型企业减半计征所得税、减免中小企业涉企收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要加强新的政策创设,在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原料基地、收购资金、设施装备、加工园区、主产区布局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大力营造落实政策的舆论环境,开展各种宣传、宣讲和培训活动,确保政策公开透明。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认真组织实施初加工补助政策。积极争取扩大实施区域、品种和资金规模,整体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通过产后减损实现增产增收增供增效。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烘储设施,同时采取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措施,防止粮食过度加工造成浪费。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并与园艺作物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择项列入初加工补助和农机补贴范围,同时积极向物流配送和电商拓展。
三、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培育主食加工知名企业和“老字号”。通过示范引导和培训提升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开展主食加工知识普及、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组织主食加工“老字号”品牌推介,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化进程。加强主食加工公共服务。开展主食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建立专家咨询会商平台,加强研发体系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组建主食加工技术集成联合体。着力促进引进装备国产化,增强主食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对主食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四、启动实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明确一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品种和环节,主攻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研究最经济、最有效的阶段性突破路径。筛选一批综合利用成熟技术设备装备。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新技术,通过工程、设备和工艺的组装物化,在秸秆微生物腐化有机肥及过腹还田、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环节开展试点。制修订一批综合利用标准。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综合利用服务的做法和经验。
五、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研发体系以瓶颈问题为导向,分品种分领域按照产业链条布置创新链条,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设施装备研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通过技术优化、组装、集成和配套研发,开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孵化形成一批集成度高、系统化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加强成熟技术筛选推广。深入开展科企对接活动,搭建推广转化信息平台,选择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先行先试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专项研发项目,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培养造就人才队伍。通过交流合作、科技攻关、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
六、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单位。积极争取财税融资政策。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上市融资服务和指导培训,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质量立企、品牌强企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检测检验、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知名品牌;加强同区域同类别的品牌整合,大力宣传和保护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牌目录制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报和推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七、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县为单元整建制创建一批原料基地、加工园区、营销体系等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示范县,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组织筛选推广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组装集成原料生产技术,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实现标准化。扶持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带动力强的加工园区。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完善研发机构、监测机构和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让企业共享资源和服务、共同治理污染。构建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骨干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
八、鼓励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强主产区产加销整体构建和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衔接,将加工流通与生产消费同步规划和实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养殖主产区、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垦区、草原生态区等区域发展重点,对主产区加工业进行重点布局。促进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协调争取政策、资金,大力推动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粮食烘储加工条件,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开展粮食精深加工,积极鼓励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搭建加工产能转移承接平台。组织加工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主产区,与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合力打造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九、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服务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要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队伍,理顺职责关系,推动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分工,在人才队伍、原料基地、技术装备、营销网络、基本建设、财政预算、外经外贸、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紧密配合,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要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作用,从本地实际出发,组织拟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布局,对“十三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要引导督促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要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调整、区域合作,建立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投资贸易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创业示范基地;要组织关键公共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监测分析、标准跟踪、教育培训、技能开发等工作,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支撑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努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