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2 19: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9年3月19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就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农村和谐稳定局面巩固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台州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矛盾与挑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转移就业的难度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新农村建设资金、用地等要素供给明显不足,因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农村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站在新起点,研究新课题,担负新使命,勇往直前,乘势而上,努力开辟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努力开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目标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到2012年,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以医疗、养老和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秩序良好。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引导农户、农业经营组织、工商企业、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运行机制,推动同类合作社联合与整合,探索“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复合经营模式。继续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类种养大户、贩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和经营人才,全面实行学生免费就读大中专院校、电大、农广校等农林水专业的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农地流转、技能培训、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业。

4、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把解决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多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柑橘、杨梅、茶叶、西瓜、西兰花、笋竹两用林、青蟹等主导产业的市场优势和规模效益。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大对特色蔬菜、水产、水果、毛竹、种苗花卉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区域化布局,科学编制农业用地发展规划,支持发展集约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的种植业、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改造提升特色林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和“借力发展”战略,落实并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用地、金融等政策,吸引工商资本 1

投资。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整合,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省级品牌的农产品,实行工业品牌奖励同等政策。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多种形式的促销会展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流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深入实施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5、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推广“一卡一点一服务”,拓展信息、技术、机械、农资配送、资金结算等服务内容。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严禁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市场。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着力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支持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发展。完善农民信箱等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和信息发布,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6、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试点,加快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创新,建立“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加强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研发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机农艺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农作制度、质量安全、设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农村内需、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途径来抓。深入实施水资源配置、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提升、百万亩灌区节水改造和强塘固房、滩涂围垦、标准渔港、养殖塘、沿海防护林等工程。继续推进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建立基本农田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多渠道筹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并提高补偿标准。保护珍稀物种种质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侵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从源头防止面源污染。做好农村消防、森林防火、海上渔业安全工作。加强循环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8、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加强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开发,积极培育都市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发展以文化、生态为核心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立农家乐文化教育基地,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现代家庭工业集聚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家庭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专业市场、专业村、专业加工户、专业经纪人队伍,推进支柱和优势产业配套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和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积极推行“项目化”精品培训和长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着力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家乐、转产转业渔民“四千”培训项目和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示范效应,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就业机会、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商登记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和创业农民合法权益。落实好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活动,落实农民购买指定家电品种给予直接补贴的政策。

三、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9、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做好承包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推进国有农林渔场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0、加快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

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组建管理服务组织,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优先支持。凡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其用地不破坏耕作层的,视作农业生产需要的临时用地,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的比例占用土地。

11、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与复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项目、村庄整治、农村道路、下山搬迁小区、小岛迁移安置小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等农村集体建设的用地。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有效形式,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试点。

12、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13、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采取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征地协商办法,健全区片综合价形成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妥善解决好被征养殖水域(滩涂)渔民的补偿问题。

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14、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央放宽农村金融准入的政策,加快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投入,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方向,切实增加对“三农”的信贷供给。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宅基地整理复垦等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提升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功能,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服务面,拓宽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争取股份制试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和延伸偏远农村的机构网点,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鼓励向县域和欠发达地区设立机构和延伸服务。稳步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鼓励探索发展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引导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开展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

15、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组建农信担保公司,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信担保公司组建。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用益物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2009年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允许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探索农业订单、保险单、农产品收益权、企业存货、农业固定资产和应收帐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16、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大力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并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审批程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积极推广农行惠农卡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卡等业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的金融创新,开发分期还款的农民住房建设和汽车消费贷款等新品种。提高授信额度,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贷款面。对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企业,通过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17、引导财税对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

贴,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立向“三农”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开展对各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贴息,加大对农业和中小企业技改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认真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并为农业保险提供风险补偿。各级政府要对农信担保工作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财政每年按农信担保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贴补,减免农信担保公司的工商规费以及动产不动产抵押登记收费。

五、创新农村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8、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建立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科学修订城乡建设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明确中心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采取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的办法,推进中心村建设。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力争到2012年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10%左右村庄实现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平原地区实行“户集、村收、镇转、县处理”的运行机制,山区、海岛采取“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办法,建立健全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和定期督查制度,积极探索环卫保洁有偿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有效办法。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区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选择成本低、效果好的处理技术和模式,把生活污水治理与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做好卫生改厕,消除露天粪坑,提高卫生户厕覆盖率。继续做好村内道路硬化和通村道路的建设,大力推进联网公路建设。做好路旁河岸和村庄庭院绿化,重视生态保护,保护好现有古树、大树、名木,进一步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按照“统一规划、城乡联动”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民安全饮用水、河道池塘清理、农房抗灾避灾、农村信息化和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到2012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网建设与改造力度,深化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到2012年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0个,电气化乡镇110个,电气化村4000个。实施“固房”工程,力争到2012年基本完成低保标准2倍以下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落实建设用地计划不少于10%用于村庄整治的政策,保证村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用地,逐步解决农民建房难。全面推进以水、电、路、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六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配套的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福利、救助、养老、法律、保洁、档案等公共服务,到2012年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500个,每个乡镇建有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继续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便利店工程”,努力开拓农村市场。

19、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任教待遇,多形式开展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在继续实施中职三大类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对就读其他专业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中职学生免学费。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快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2年每个乡镇都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鼓励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和网络,到2009年每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8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俱乐部,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保护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百镇千村种文化”、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到2012年创建小康体育村1500个。推进城乡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农村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20、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能转换、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先保后征”,保障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09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4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市内畅通转移。完善以“低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五保户、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做好因灾因病和因子女就学造成生活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工作,扩大慈善救助覆盖面。

21、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全面实施小康行动计划。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门路,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推行下山移民与示范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相结合,每年完成下山移民5000人以上。完善帮扶制度,建立市扶贫基金会,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力度。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工程,拓宽协作空间,扩大合作领域,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22、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赋予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强中心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遵循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以准入制为基本方式的户口迁移政策。

23、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深化“民主法治村”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广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五步法”等民主管理方式,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探索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建设,实行群防群治,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农村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推进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六、创新“三农”工作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

24、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各县、市、区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乡镇一级要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健全机构、配强班子、充实力量、改善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决策参谋、工作统筹、指导服务、督促检查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25、多渠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进一步推进各项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对通过境内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公益性社会事业捐助捐赠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入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推动村企双方从简单的资金援助向资金资助、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劳动力安置等全方位合作转变,努力实现村企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2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深化农村党的“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先锋工程”建设。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建立健全乡镇专职指导员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完善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

则、驻村联户、全程办事代理等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

27、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以土地、资产、资金等参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通过物业出租、委托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广辟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支持村集体加强资源开发,鼓励村集体与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联合申报农业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鼓励通过资源流转和对外招商、用地指标有偿调剂和委托造地等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落实好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级留用地政策,鼓励建设标准厂房等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大力支持经济薄弱村异地发展物业经济。

28、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市县两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切实转变职能,加快工作和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广泛动员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新闻舆论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农村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如下。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2013年,四川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省正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迫切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快速增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闯新路,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好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面貌不断有新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新提高,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强化粮食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口粮基本自给。积极探索农产品(8.94, 0.26, 3.00%)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和丰产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建设节粮减损设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收储。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和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百亿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抓好产业、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扎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草食动物和水产养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万亩林亿元钱”立体高效示范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扶持民族地区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项目法人负责制和科技报告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多元金融、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作物、畜禽育种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孵化,加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育种创新体系,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制种基地。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完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农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支持发展农用航空事业。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菜)市场建设试点。建设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直销规模。创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推动名优新特农产品全企入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民入网工程。

(五)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健康养殖等标准化创建。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区域公共品牌服务,推进四川品牌农业和农产品培育。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创建。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归并整合涉农资金,逐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新增农业补贴向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抓好粮食直补政策调整试点。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支持市、县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农业结余资金和超期限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省、市(州)财政对财力薄弱县(市、区)予以补助。

(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规范引导农村银行机构与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的同业协作。增强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依托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加大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探索开展肉牛、羊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研究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办法。

(八)促进农业开放合作。建立吸引全国大型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入川合作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企业建立出口备案基地,争取自营出口。支持“川”字号农产品跨省出国展示展销、拓展农产品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从事农业开发、生产经营,建立境外农业园区。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九)积极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县为单位统筹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尽可能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由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2014年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5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全面完成,60个重点县(市、区)全域开展,其余县(市、区)全面启动。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十)加快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县(市、区)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等产权流转平台,乡镇设流转服务站,村设流转信息员。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搭建区域中心交易平台,联网运行、网上交易。建立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明确乡镇政府相关机构承担纠纷调解工作,加强产权纠纷调解制度建设,鼓励发展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量价分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

(十一)积极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14年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挂钩试点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耕保基金制度。

(十二)探索农民财产权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盘活农户各类产权,通过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争取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探索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组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家庭工业。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推动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力度,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加强认定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十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十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

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扶持发展壮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

(十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五、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十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灌排工程运行财政补贴。创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落实和完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推进“全域灌溉”“节水灌溉”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路网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2014年基本建成亭子口等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开工8处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130万亩,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农机产业园区建设。

(十八)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秸秆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十九)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建立农业治地治水监测评价机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支持高效低残留农药和肥料使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标准农膜,进行残膜回收试点。

(二十)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草原合理利用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强沙化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森林和草原防火,加快矿区植被恢复。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提高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加快生态补偿费用兑现进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健全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补贴政策。严格用途管制,规范商品林地经营利用、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二十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地震灾区农业农村重建工作。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灾后减损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切实加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防治,抓好预防和提前避让。强化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和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六、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

(二十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特色产业发展、新村聚居点建设、综合体建设、旧村落改造和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因地制宜、农民主体,整体推进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保护耕地,保持乡土气息,传承农耕文化。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建设。以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健全农村环保设施。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完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考核机制,落实好财政奖补政策。

(二十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进行合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系统。扩大大病保险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整合农村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开展“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试点,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抓好农村文化示范县、乡、村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补助试点。

(二十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持有居住证农民工同等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办法。把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和经办服务。继续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探索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七、完善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五)推进扶贫攻坚行动。认真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扶贫和行业扶贫投入,继续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实施“六到农家”行动。扎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加强片区外扶贫开发,以县为主体落实好扶贫政策。2014年减贫120万人,其中“四大片区”减贫60万人。

(二十六)创新扶贫攻坚机制。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完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贫困县工作考核以减贫、农民增收、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为主要指标。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七)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援藏的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攻坚。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坚持干部驻村帮扶,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管理机制,规范社会扶贫,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

八、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二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运用好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考核结果,完善投入激励考评机制。2014年促进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职能。(二十九)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党建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三十)创新农村管理服务。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完善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开展农民学法用法活动,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第三篇: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台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意见

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台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

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各项决策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就我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把握工作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绩,农民住房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市农民建房难问题和建房乱现象还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农居点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低,村容村貌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建设,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保增长、保资源、保民生的战略工程和德政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切实抓紧抓好,着力解决“地从哪里来、房在哪里建、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问题,实现保增长和惠民生、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保耕地和促发展的有机结合。

2、总体目标。实施“123”农村康居工程,到 2012 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0个村,改造建设农房20万户,计划投入资金300亿元。

(1)基本实现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新占用耕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总量动态平衡。2009—2012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整治1000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8700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10000 亩,到 2012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明显下降。其中,2009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整治 254 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1200 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540亩。

(2)基本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2009 年,全市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 2006—2010年4000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从2010年起,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群众。

(3)基本满足农民正常的住房改造建设需求。2009—2012年,全市改造建设农房 20 万户,计划投入资金 300 亿元。其中,2009年全市改造建设农房5万户,计划投入资金75亿元。

(4)基本形成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

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对农民住房建设的基础性指导地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原则,在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眼全域,编制分区规划,修编和完善镇(乡)总体规划,明确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通过“城中村”改造、“空心村”整治、自然村撤并、高山移民安置、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立改套”安置等形式和途径,落实村镇建设规划。

(2)节约集约。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重点探索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防止产生新一轮的分散布点。结合旧村改造和整村异地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引导、规范和整治相结合,推广应用节地节能型农民建房模式,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加大宅基地复垦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农民建房乱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尊重民意。农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主体、利益主体,必须保障村集体和农民受惠得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庄规划编制、农居点布局、宅基地安排、老宅基地复垦、拆迁补偿等,必须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有关决策需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恳谈等民主程序通过,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得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4)循序渐进。实施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有序推进。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面积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加强农村分户建房的规范和引导。必须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引导农民合理用地、依法建房,确保平稳推进。

二、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行“四统一”管理

1、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两图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特色鲜明,最终形成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梯次合理的规划体系。坚持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倡导组团式规划,鼓励利用现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低丘缓坡等非耕地规划新村。村庄规划编制要立足现有村庄格局,注重村庄历史和文化特色。村庄规划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根据农民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建房意愿,选择不同的农房建筑形式,并考虑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房建设。村庄规划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充分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遇,各县、市、区政

府在统筹兼顾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前提下,优先将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纳入所在乡(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协调好村庄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确保各规划之间有机衔接。

2、村庄建设实行“四统一”管理。各地编制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坚持宜撤并则撤并、宜建则建、宜农则农,充分整合利用,新村用地原则上不大于现有村庄规模。将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收归村集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安排使用、统一基础设施,按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功能,合理划分为建设区、控制区和复垦区三个区,分步组织实施。建设区要相对集中,农民建新房应有序安排在建设区内,不得跳幢建造,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村。控制区只拆不建,村庄规划要撤并的自然村的农民建新房,必须建到规划的中心村建设区内,分期分批撤并,逐步消灭自然村;腾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宅基地要作为复垦区,及时组织复垦,退宅还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村或乡镇(街道)为单位,以工程项目形式报经县、市、区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组织实施。

3、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从严控制农民建房人均占地面积。鼓励不占或少占耕地,对利用低丘缓坡等非耕地建造住宅的,户宅基地面积可以在限额标准基础上增加 25平方米。农民建房应“拆旧建新”,县、市、区政府在审批建新房用地时,必须注销旧宅的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确实由于房屋结构原因实施拆除后危及相邻房屋安全的,可由村级组织对旧宅的地上建筑物进行适当补偿后收回。农村五保户、建房困难户可通过兴建老年公寓、过渡房或调剂住房的办法,予以解决。

4、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在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村民委员会可对本村建房用地进行有偿调剂。同时,允许村民委员会探索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富余宅基地调剂给其他村的农民建房,允许农民带退宅还耕指标移居,跨村建房。对于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导致人宅分离的,通过经济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等办法,鼓励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具体实施意见由各县、市、区政府制定。

5、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通过平整农村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设沟渠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整治“空心村”等方式,对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废弃采石场进行复垦,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村庄建设用地复垦的要给予鼓励和扶持,复垦项目优先立项和验收。明确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拆迁范围,对按照村镇规划必须拆迁的建(构)筑物、非法占地的违章建(构)筑物、农户建房批文中规定应拆未拆的旧宅、不符合“一户一宅”且超过户型标准的旧宅,以及其它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应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限期予以拆除。

干字,欲需查看全文请成为法意会员或购买 法意检索阅读卡)

……

第四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五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市委发[2009]1号

中共江山市委 江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乡镇、街道,市机关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三农”投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重农扶农新体制,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力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创建,为实现“构建三省边际发展高地、进位全省中等发达行列、进军全国百强县市”奠定良好基础,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如下政策: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开展地力培肥,坚决制止粮田抛荒,确保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对市内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片、高产示范户,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预购定金发放范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购置列入省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配套设备,除享受上级规定补贴外,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10%给予追加补贴,单机追加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列入江山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小型农机具,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20%给予补贴,单机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元。

2、加快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食用菌、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对工厂化新发展食用菌生产,年产100万袋以上,并配套安装变压器等装置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每新增50万袋增补

2.5万元(包括老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在大、中型城市设立食用菌固定销售点且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由村集体利用山地建设5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的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且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贷款发展温氏养鸡,符合一定条件的,市担保中心和市农村合作银行分别给予担保和贷款,市财政给予其初次贷款50%的贴息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对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山地蔬菜50亩以上、设施蔬菜10亩以上(不含大棚西瓜)的连片商品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一次性100元/亩和200元/亩的补助;对利用钢网结构新发展特色渔业网箱养殖400平方米以上的,经水利、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80元/平方米的补助;对在新开发土地上新发展优质茶园5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150元/亩的补助。

3、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等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自确认之日起,五年内由市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五年减半贴补。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或扩建生产性项目需使用土地的,应优先保障用地。市里每两年

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视其发展潜力列入重点培育对象,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动态管理。

4、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新评定的江山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3万元补助,并在农业项目及龙头企业申报、技改贴息安排、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优先扶持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插秧、代植保、代收割等“五代”服务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对统防统治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植保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5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农机服务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2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不超过社员部分金额)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劳务(包括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5、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不少于30%。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企业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农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按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对支持非关联的研发机构的投入资金,按有关税收政策法规扣除。

6、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的农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新制定一个农产品标准,经认定并组织实施的,按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县级地方标准等三个级别分别给予标准制定单位10万元、5万元、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对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项目及环境提升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平均每个村不少于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加大以工促农力度,实行市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每年一次对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级差排基”建房,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村通过建设“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按《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56号)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具体奖励标准按江政发〔2009〕29号规定执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环境的提升。

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产优质农田比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屋顶山塘水库的安全管理,整合灌区,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和农田排灌能力。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列入千里渠畅建设计划的项目,市财政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给予50%的补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实施

好《江山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规划(2008—2012年)》,对列入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计划的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平均2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9、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和鼓励畜禽产业走小区化发展之路,对按照规划和建设规范要求新建的畜牧小区,面积在10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且搬迁安置面积已达50亩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对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立方米/个以上),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给予每立方米50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新建造5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达标排放的,优先上报省财政补助。支持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户)应用零排放养殖技术,对新建或改造的生物发酵猪舍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

10、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市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7元/亩予以补助。扶持绿化造林,对连片新造林5亩以上,营造针叶纯林(松类除外)的补助50元/亩,营造针阔混交(阔叶林占30%以上)或阔叶纯林的补助60元/亩,营造马褂木(含马褂木密度达40株/亩以上的混交林)的补助80元/亩,杨梅的补助100元/亩,毛竹(含林中造毛竹)的补助150元/亩,良种油茶的补助300元/亩;对在疏林地、天然更新迹地上进行补植造林,补植量达常规造林密度60%以上且分布合理的补助40元/亩(保存率不合格的未成林造林地补植不享受);以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为目标林种的更新改造(含次生林抚育改造)和毛竹低改、油茶低改的补助100元/亩(杉木留萌不享受);对防火林带建设的补助70元/亩。

1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给予每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一定的扶持资金,通过发展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小额扶贫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致富。每年要发展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特色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示范户、来料加工扩散基地,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12年,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山区农户下山搬迁,加大对下山搬迁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加快完善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12、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有计划开发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耕地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可申请立项土地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加快低丘缓坡开发,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建设和下山脱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1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按照对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加大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蓝领;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来样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抓好各种实用技术和农民道德法纪、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对近五年内高中、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参加培训,原则上分别给予免费培训和减半补助,资金的发放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计算。凡是退役军人、低保对象、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山搬迁农民和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一律给予免费。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在3万元的额度内,由市财政给予三年的贴息补助。为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短缺,市外人员经市内培训机构培训并在市内企业服务一年以上的,其培训费可参照市内人员的标准予以减半补助。

14、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实施和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在1980年9月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年龄未满49周岁,其父母并不再生育和领养,在女方年满49周岁时,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已年满49周岁的家庭,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而女方年满49周岁后,子女未康复的,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发生意外死亡,且最大子女未满18周岁的困难家庭,每年给予补助1000元至其最大子女年满18周岁止。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者因公发生意外伤害或伤残的,视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因公发生意外死亡的,给予一次性补助 1万元。对有其他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视情况给予补助。

1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构筑坚实的社会救助网,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因贫施救”。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信息平台, 实现低保、医疗救助等工作网上运行;建立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长低保评议制度、公示制度,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建、改建、整合,在全市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5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着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实现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切实保障被征地人员的权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市财政投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实现参合率达90%以上。

16、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对新认定省级文化示范村的,给予每个村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完成全市行政村广播并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广播电视低保户实施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认真实施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并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对集中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2-5万元。对独立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7万元,同时按受益人口数每人补助100元(行政村和人口数以2004年调查时为准)。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7、深化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机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规模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切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市级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乡镇(街道)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按照规范化操作标准,加强管理和服务。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出发点,探索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鼓励异地承租大田、森林资源等农村生产要素实行规模经营,其子女就学、生活用水用电等享受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全面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建房、建新拆旧、一户一宅、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通过宅基地置换、选位竞价,盘活存量,减少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结合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合法住房,置换城镇住房,并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18、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力争“十一五”期间“三农”贷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抓紧制定鼓励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建立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各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方式,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努力解决农业企业、农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19、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落实乡镇、街道重心下移五项制度,扎实开展村(居)组织“五新争先”活动,积极创建“和谐创业型”班子;坚持完善民情沟通日和民生服务日制度,努力打造服务型组织;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村级五项规划,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每年安排100个以上的村进行财务审计。鼓励各地继续深化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加快资产融合进度,优化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活动,对本意见中的有关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强整合,做好衔接,特别是在项目、资金等要素安排上要向“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村倾斜,实现项目的累进和叠加效应。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实施,原市委发[2007]1号文件停止实施。本意见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2009年8月3日

下载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