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第一篇: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内涵是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现代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组织与生产规模扩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及农业增长生态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市农业如何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寻求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经济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逐年下降,2009年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比2005年下降27%;同样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农村耕地逐年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5年下降14.8%。在此情况下,各郊县立足本地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质高效农业产品,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规模与水平总体上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3.9%。、农业经济结构趋向优化。近年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种植业和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畜牧业发展趋势呈生产规模逐步收缩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蓄势推进的新格局。

种植业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区县在土地资源要素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坚持高效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地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12.8万亩,比2005年下降14.8%,但是2009年我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为47.1:52.9,在省内13个城市中这一比例为最高,况且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达到27%,这一比例在省内13个城市中也是最高的。2009年亩均种植业产值达2395元/亩,比2005年增长68.7%;其中蔬菜亩均产值是2005年的2.1倍。2009年蔬菜、花卉苗木、果品、茶叶等高附加值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6.3%增加到2009年的74.3%,提高了8个百分点。畜牧业方面,积极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大力推进“鸡进林、鸭上架、猪出屋、牛入寓”的生态养殖模式,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和规模化不断提高,并涌现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基地,目前溧水金大象5万只生猪规模养殖基地,高淳科环6万只发酵床养鸡基地,溧水石湫千万只规模优质家禽基地,浦口华卤百万只肉鸭高床饲养基地,六合东沟百万只肉鸽养殖基地等,已成为我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渔业方面,积极发展高效设施渔业,不断优化水产品结构,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比重逐年提高。2009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尤其是虾蟹类等特种水产品的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4.1%,提高8.1个百分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为54.9%,比2005年下降0.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次之为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比重为17.3%,比2005年下降4.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为5.1%,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最低为1.4%,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9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为54.9:1.4:17.3:21.3:5.1。

3、农业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增幅持续超过10%。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22万元(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比2005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7万元,增长20%;2007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53万元,比2006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1万元,增长13.96%;2008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3.76万元,比2007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1.23万元,增长48.6%;2009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4.25万元,比2008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49万元,增长13%(表1)。

表1:2005年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农业增加值

(万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二)农业生产方式呈现新变化

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我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为202.77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56千瓦,比2005年提高9千瓦。机收水稻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3.4%,机收小麦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5%,农作物机收水平比2005年有所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82.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78%,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2、高效设施农业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市高效农业(不含畜牧、水产)面积为111.5万亩,比2005年增长78.8%。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1%,比2005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高效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7%。2009年高效渔业面积为27.8万亩,比2008年增长3.5%,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高效农业中,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为32.29万亩,比2008年增长20.5%,设施农业面

772206 820183 864367 11940001291836

(万人)

41.67 36.87 34.2031.7730.40

1.85 2.22 2.53 3.76 4.25

农业从业人员

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万元/人)

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8%,比2008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我市高效农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农业逐步向设施高档化、产品高档化、效益高端化转变。在设施方面,2009年末我市高档日光与智能温室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钢架大棚面积比上年增长24.95%。在产业方面,花卉园艺、茶叶、有机蔬菜等既是我市设施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品种,也是亩效益万元以上的主打品种。在亩效益方面,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较快增长,2009年新增亩效益5000元—10000元的面积比上年增长20%以上,新增亩效益万元以上的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多。

(2)高效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目前浦口区的林大都市农业园、雨发生态园;六合区的龙池现代农业园;江宁区的谷里设施蔬菜基地、汤山上峰千亩设施果蔬基地等一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江宁区形成以谷里、禄口、汤山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板块,目前谷里设施蔬菜面积达0.6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比重达到60%,汤山建成连片面积0.12万亩的设施草莓、花卉、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高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0.34万亩,其中九龙、花庙、三陇、桥头等8个行政村均形成了200亩以上的种植规模;河蟹养殖面积达22.7万亩,占水面养殖面积的76%,位居全省前列。溧水县黑莓栽培面积达3.9万亩,产品内销20余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欧美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栖霞区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达3.4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栽培野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上海、武汉、合肥、杭州、蚌埠、长沙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浦口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花卉苗木面积为13.2万亩。六合区大力实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达47.8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多元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市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民”等联结形式,保订单、保收购,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截至2009年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8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2009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1.59亿元、利税35.1亿元、利润2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18%。龙头企业直接辐射带动省内外农户179万户,比上年增加15万户,其中本市农户50万户、低收入纯农户约8200户。我市2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83万亩(含复种),畜禽养殖1700万头(羽)、水面47万亩,基地农户户均收入1324元左右。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肉食品、奶业、粮油、蔬菜、水产、纺织等产业体系,以江宁奶业、浦口苗木、六合富硒米、溧水黑莓、高淳水产、栖霞芦蒿等为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累计达到1198个,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159个,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2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9个。

2、农业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我市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底,已组织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70项,其中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8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32项;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1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市级37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和产业化带动,优势农产品产量和特色产品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累计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89.01万亩,认定的各类优质安全农产品数量达520个,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287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153个,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地产品个数80个。农业品牌战略深入推进,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拥有国家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87个。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要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1、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逐年减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制约。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制度,致使现代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问题。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从我市农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渔业养殖面积)经营规模来看,村级地区、农户以及农地的分布呈“∩”状,从村级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村级地区的户均经营规模都集中在3—5亩和5—10亩的经营规模上。从农户的分布来看,集中度最高的是3—5亩的经营规模,其次是5—10亩和1—3亩,而经营规模特小(不足1亩)的农户所占的比重约为18.3%,该比例超过了经营规模特大(超过10亩)的农户比重。而农地的分布则有46.6%集中在5—10亩,其次是3—5亩的规模(见表2)。农户的这种农地经营规模若按照人均经营面积计算,我市人均经营农地水平则更低,人均经营用地1亩以下的占绝大比重。再与省内城市比较来看,目前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34.15%,位列省内城市的第6位。可见,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

表2 不同农地规模村级地区的分布及农地分布情况

户均农地经营规模

无农地

村级地区分布(%)农户分布(%)农地分布(%)

数据来源:2006年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2、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市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比外出从业人员低1.3年,其中未上学占3.6%,小学占39%,初中占47.7%,高中占8.9%,大专及以上占0.8%。而美国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占90%,5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50%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水平。2006年末我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0.42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20名左右的农技人员,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层次偏低,农村初级农技人员0.3万人,占71.43%,中级农技人员0.1万人,占23.81%,高级农技人员仅占4.76%。目前我市农技推广人员虽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农技储备能力不足,研究型人才更加缺乏。

3、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科技推动力不强。作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影响要素,农业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C-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我市农业各生产要素(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0.360.37

<1亩 13.2717.921.59

1—3亩 18.3721.4711.34

3—5亩 31.4031.0733.11

5—10亩 33.0526.9346.64

≥10亩 3.552.247.32土地面积和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左右,但仍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差2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都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目前我市农业对物质投入的依靠太重,仍然带有浓厚的粗放式发展的色彩,农业科技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向深层次进一步迈进

1、农作物种植结构依然存在调整的空间。我市从1997年开始经过近12年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从68.8:31.2,调整到2009年的47.1:52.9,在全省各市中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最高。在经济作物中的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在全省也是最高的,为27.0%。虽然我市与省内城市比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最高,但是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我市只处于中等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65.1%、武汉市为57.7%。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中,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53.3%,武汉市为29.0%。再看种植业的亩均产值:2009年我市为2395元/亩,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3940元/亩、大连市2651元/亩、杭州市2520元/亩;与省内13个市相比位列第3位,高于我市的城市有无锡市2635元/亩和常州市2500元/亩,而无锡市和常州市的耕地面积分别只占我市的57.6%和73%。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有关副省城市和省内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说明我市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表

3、表4)。

表3:2009年省内城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

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地区

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

全省 南京市 无锡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 连云港市 淮安市 盐城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宿迁市

69.847.166.665.268.559.262.382.883.264.681.874.076.380.5

30.252.933.434.831.540.837.717.216.835.418.226.023.719.5

表4:2009年部分副省城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 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地区

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

南京市 沈阳市 大连市 济南市 杭州市 武汉市 广州市 成都市

47.178.884.774.647.742.334.957.1

52.921.215.325.452.357.765.142.9

37864215位次

重(%)27.08.511.815.125.029.053.319.7

38764215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

位次

— ***10位次

重(%)15.227.022.426.511.726.212.49.310.313.19.110.212.710.2

— ***11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

位次

2、高效设施农业比重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省内城市比较,依然存在差距。目前我市高效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7%,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常州市低16.4、12.5、10.3、6.2、1.17和1.16个百分点;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为54.6%,位列省内城市第2位,比泰州市低4.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6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低16.3、12.5、9.93、6.31、0.6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中,2008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淮安市、无锡市、南通市低3.08、1.45、0.3、0.27、0.23、0.15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

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农户为主,实行一家一户家庭经营,这种单一市场主体的一体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经营和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

高。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矛盾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融资难和出口难,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弱势明显,农副产品出口与销售收入增长相脱节的势头预计短期内难以彻底好转。与省内13个省辖市比较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方面,2008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仅位列第9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列第5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2008年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个数和产地面积均位列第10位;绿色食品个数位列第3位,种植规模仅位列第7位;有机食品个数位列第5位,基地面积位列第3位。

(四)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原有的诸如人员待遇、专业结构等一些老的问题,特别在运行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农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资本投入大,但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然存在融资难的现象。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资金需求不相称。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一)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1、在现有土地经营政策条件下,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我市农业生产朝着土地节约型的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资本劳动技术高投入而土地节约的效率生产模式。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对新发展的设施大棚、各类温室、设施养殖、新建养殖小区和设施水产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农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二是注重产业支撑,优化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县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规模化养殖、设施渔业和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具有南京都市农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产业群。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特色+规模+优势”为取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促进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生产专业化政策,在不改变土地资源为家庭所占的方式下,连片生产,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获取规模生产的效益。

2、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确定适度的农户经营规模,对经营规模过小的农户进行调整,以促进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随着我市农户兼业比重提高,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承包农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基础。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纯农户占20.5%、农业兼业户占1.2%,也就是说,只有21.7%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其余农村家庭均以非农收入为主,这为我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措施上,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和承包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同时,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

3、加强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率。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我市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专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保证人才资源储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以科技为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不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农药和化肥投入,而科技进步才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同时注重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三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土地规模经营,以合适的载体引导和吸纳大中专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具体措施上,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强龙带动”工程,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体化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十合作社”、“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等形式的经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组织机制。四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五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食品安全己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树立安全食品品牌,全面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品牌农业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具体措施上,要围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需要,制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综合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进程,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上,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建立多层次网状分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畅通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品进入超市大卖场和农产品出口提供专项补贴。四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投入,确保组织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切实将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成农业成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现代设施农业的主体。

第二篇: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走大都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988万亩,以低山缓岗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乡村劳动力12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1万人。粮食生产上,南京粮食自给率为44%;蔬菜生产上,地产蔬菜占市场供应量的30%,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畜牧生产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为生猪34%、鸡蛋20%、鲜奶29%;水产生产上,常规水产品自给率为50%。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增长17.8%。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关键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期望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江苏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南京在“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 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个镇街中,明确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组织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稳定和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布局,2010年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1115”工程,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2011年编制完成农业“1115”工程规划,涉及6个区县及所属的50个镇街,总面积353.2万亩。按照规划要求,启动了农业“1115”工程,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

三是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近几年,全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7.2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6.5万亩、设施渔业3.2万亩。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41%;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13%;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73.8%;设施渔业占养殖面积的17.7%。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1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成设施农业5万多亩。全市农业园区已有国家级1个、2 省级5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数字植物工厂,在南京汤山翠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浦口区南京林大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

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南京实施9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去年先后制定下发《南京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南京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完成新造林7.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31个。

五是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1年开始,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2002年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节庆系列、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休闲农业体系。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吸引市民4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农业部授予南京“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南京被农业部特邀,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赴山西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六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富民战略。近年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先后有2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渔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通过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今年,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联合在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主推农业重大技术40余项。

七是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最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去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总数达到1447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户。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累计入股土地40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3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近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

八是强化农业公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保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共发放种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64亿元,惠及59万户农户189万农民。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79万元,推广补贴机具9977台套。农业保险平稳推进,超过2.7万户次农户受益。切实抓好“三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三品”生 4 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7%。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病虫害的测报到户率达99%,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6%。

目前,南京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相对落后。按照时序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呼唤农业功能的拓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要求农业不断向高新产业、二三产业延伸。三是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尚未形成产业化,与先进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任务

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完善提升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乡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三个内涵”,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5 信息化水平,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强市、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2012年突出8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亩产达480公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三是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增造林7万亩,绿化村庄600个。五是加速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六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建成清洁能源工程40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七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0家。八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点举措

1、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狠抓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南京农业自身所具有的广阔市场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突出到2015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民收入翻一番、农村环境大提升 “三件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路径 方法是“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动服务创新,重点是深化和拓展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

2、推进农业1115工程,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按照“规划布局全覆盖、园区支撑作示范、集中投入优配置、管理到位转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业1115工程。以规划涉及的50个镇街作为主要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支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各种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年逐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

3、突出人才引领,筑牢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城市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重点结合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每年引进领军型农业科技创业人才30名,培养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三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以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大基地”。

4、拓展新型业态,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缓冲区,构建南京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农业谷为重点,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先导区。六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拉长农产品增值链,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南京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土地经营的利益传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突出发展产业型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控制,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

6、强化生态功能,彰显南京现代农业的生态品牌

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10大工程。结合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力争用2-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进 行造林绿化。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田地方整、山川秀丽、村庄美化、家园清洁、空气清新”的幸福家园。

第三篇: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大有可为

不种粮食种蔬菜,不种高山种平地,不种特色种常规,不种时令反季节。本土农民段绪明反弹琵琶,奏出了现代农业的新意。“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元。”这是大宗蔬菜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似金字塔。段绪明从事过高山蔬菜购销,调查过特色农产品运营。“大众三千,每天都得摆上餐桌的萝卜、白菜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对“塔基”的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甘蓝,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是能够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当,抢得最好的商机。

“别小看这几天、十几天的时间,价格却是几倍、上十倍的悬殊。”段绪明坦言,只要能够避开时令,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大宗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多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重“特”轻“普”。回眸市场,权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广大农民的大宗农业产业呢?

困难重重:产业成型的道路还有多远

从2001年至今,金秋农业从基地只有几十亩、起步资金只有1万多元的种植大户,成长为资产达500万元、基地过千亩、带动农户近千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萝卜就种出了百万元。段绪明并没有常人预料的那种欣喜,反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减产,每公斤萝卜卖出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通过简单地腌制加工,储藏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绪明告诉记者,建1个500吨的气调保鲜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让时令蔬菜保鲜半年。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经营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率极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贷无门,段绪明只能看着市场干着急。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涉农企业中体现更甚。用什么方法破解这个难题,理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行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举一反三:现代农业能否辟开新天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又成了时代性的新难题。“以前一亩地产400公斤粮食,全家老小就能图个‘肚儿圆’。现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元。死种田地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杉木塘村留守农民张新明显地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么才能解除这样的压力呢?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与市场最为有效的“传动轴”。

xx县农民有30年种桑养蚕的历史。由于缺乏“以短养长”的办法,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绝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几年,旧司乡以金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通过订单生产的模式,在桑园种植越冬、早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既实现“桑菜互补”、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规避单一产业的自然与市场风险。3季蚕收入2000元,两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农民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3年时间就发展到6000多亩,带动农民达3000多户。

“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当商品经营,把山野、田园当车间管理,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户农民,开辟出现代农业的一片新天地。”该县有关领导如是说。

兴一业,要富一方。走大宗产品的产销之路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第四篇:关于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 通过我们对大林新村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大林新村的农业发展做到了“一村一品”,他们发展的香蕉产业已经形成一个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农民不只是务农,而兼商人、导游等身份,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进行思考。

[关键词] 大林新村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二十一上半叶,中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程度的不断提升,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来发展农业,使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把新农村农业的发展作为研究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 ”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提出了 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建设新村镇,实现村容整洁,大林新村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响应党的号召,加速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建设新农村,就不能生搬硬套旧农村的发展模式,要大胆创新发展新的模式,走现代化的道路。如将农业和服务业、旅游业、工业等相联系,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增收无疑是新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却不是唯一的重点。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新农村,更应该是政治、文化、科技、卫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是让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富的新农村,是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医疗卫生、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

提高的新农村。首先要把新农村的农业发展好,再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林新村是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大林二队旧村搬迁建设的新农村,现有居民78户,人口415人,党员21名。1998年新村开始规划建设,计划建别墅78栋,每家一栋,每栋三层,面积372平方米。现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并入住的“香蕉别墅”有30栋。大林新村是一个自然坡,香蕉是新农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利的地势和良好的土质决定了该地的作物结构。大林新村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现已形成了以香蕉种植为主,西瓜、甜南瓜、花生、萝卜、竹蒜菇种植为辅的生产结构,实现多种经营的共同发展。大林新村的耕地面积900亩,香蕉林约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5﹪,香蕉人均纯收入4329元,占人均纯收入84.9﹪。人均种植香蕉2亩,平均每亩年产6000斤,据2008年统计,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全村香蕉单项年收入达280万元,这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香蕉主要销往上海、福建、北京等地,因为种植香蕉风险较小,农民收入很稳定,所以外出打工的农民很少,无形之中减少的农民工的数量,为社会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大林新村党支部以“村农民培训学校”“农家实用技术学校”“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为主阵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邀请自治区、市、城区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到村里为群众授课。通过开展香蕉培苗技术、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和宣传,极大提高了村民

依靠科技种植增收的信心和能力,为村民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科技特派员今年计划建立优质香蕉高产高效立体栽培示范基地30亩,亩产优质香蕉2500公斤以上,通过项目使香蕉园在原来的基础上亩增产300——400元,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通过建立金陵村大林新村香蕉高效种植基地,提高本村蕉农的技术水平,促进香蕉产业的发展,同时建设一个优质香蕉立体种植示范基地,探索优质香蕉高效种植的配套技术,开展优质香蕉栽培与香蕉园套种食用菌等立体种植示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香蕉协会的设立为农民带来了便利,在收购点会有很多销售商定期来收购香蕉,价格由双方共同协商。

目前所有的香蕉苗都是从农科院以三角钱的价格买回来的优质(健壮无病毒)香蕉苗,产量高,投产快,效益好。香蕉苗是在育苗棚中育好之后才种到地里的,每株香蕉树的高产期为三年左右,所以每三年都要翻新一次才能保证高产。商品栽培的的香蕉园以连作为多,果园不够清洁,病原菌较多,故细菌性病害发生比较严重。香蕉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植株、繁殖材料,如根茎上存活繁殖。通过土壤、水、病土以及劳动工具等传播。如今的防治方法:

一、在苗期高温时用稻草覆盖地面,以免灼伤基部;

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在病株处撒石灰;

三、药剂防治;

四、田间发病时注意劳动工具传播。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改善蕉园生态环境和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不用高残、高毒化学药品,生产绿色食品。

三、大林新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林新村现有土地的规划得益于改革开放,农民从原来的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有了土地产权,农民解决了温饱,就有了发展经

济的欲望,于是当时的党员和农民一起商定种植香蕉,并对土地重新进行了规划。香蕉收益给农民带来了甜头,香蕉林的规模就一年一年扩张,形成了现在的庞大规模。发展就是硬道理,大林新村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大林新村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朝着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建设大林新村的新貌。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要让农民富裕起来,首先是解决三农问题。政策上要让农民得实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帮助人民改善农村条件。再者,得益于领导班子的正确引导,党员在学习政策和引导农民大胆发展地方经济上花了心思。党员领导的带头作用树立了榜样,大胆的尝试,是现在大林新村新面貌的重要一步。再者,是农民的创造和辛勤劳动给新农村带来了活力。市场化、现代化、民主化、一体化、科学化在大林新村体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化的市场,民主化的选取管理阶层人员,统一的计划,科学的结合党的政策,这些有利的结合,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就活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文件提出: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林新村赶上了政策的好时期,大胆的发展,坚持民主,尊重劳动,这样就改变了大林的面貌。

对大林新村未来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个建议:农科院可以因地制宜、阴阳植物合理搭配,为该村的村民设计出一种可以在香蕉地里再种上另外一些阴生植物的种植方案,使得土地得以被充分利用;农科院可以把育苗技术传授给农民,在该村建立一个育苗基地,这样农民可以自己培育香蕉苗,减少部分香蕉苗开支,如果这是一个高技术的工作,建议把基地直接建设在该村,使村民购买方便;农民可以在地头建一间发酵室,用于发酵香蕉杆,可以生产蘑菇之类的菌类产品等,或者将香蕉杆用于沼气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农村;除了香蕉林的收入之外,还可以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金满园是大林新村的另一特色,园中有很多品种的水果,一年四季前来观赏果园的游人络绎不绝,这样在无形之中又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使单一的发展模式多样化,为大林新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对大林新村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支持工业的历史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应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一)新农村发展的对策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以农业为主,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减少自然风险的途径之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以坚持两个“不动摇”为前提: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第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第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不搞固定模式。第五,量力而行。各地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现实需求,根据实际可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不搞统一标准。

全面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要求积极倡导新风尚,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整洁,要求乡村面貌出现新变化。应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村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管理民主,要求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应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

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作者:刘美玲、周桂叶、覃一升、孙芳卉、韦晓芳、莫银红、覃建兴 指导老师:石丽琴

(以上涂红的内容要求大家在封面列出来,不用在文末罗列了哦)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下载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省市人大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向各位领导冒着酷暑来我县调研现代农业表示热烈的欢迎!......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选合集]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国之根基”。农业一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线,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惠农、利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发展呈现......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范文大全)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

    现代农业发展方案

    赫章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案为贯彻落实"三化同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加快我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5篇)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多国发生粮食骚乱,部分国家由此引发暴力事件。2009年6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华,为了抗议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