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2年5月14日
尊敬的市纪委缪书记、王常委、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缪书记等各位领导来我委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把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今年我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全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苏州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80.46分,列全省第一。
(一)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并举,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 “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二)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粮食生产逐步稳定,全面加快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水稻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和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规划永久性保护苏州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单产达到611公斤,创出历史新高。全市水产、园艺、林木、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7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例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4万亩。果茶面积19.5万亩,花木16.7万亩,蚕桑4.8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4000万羽、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到2011年,全市高效农(渔)业面积累计18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
(三)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造林绿化逐步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思路,林业工作从注重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多措并举,资金投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林地、绿地面积达到183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03%。太湖、阳澄湖沿线1公里范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2.6%、20.1%,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启动湿地立法工作,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恢复环太湖、阳澄湖生态湿地6.5万余亩,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8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
(四)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73.53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比重80%,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二是推进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区78个,总面积60万亩。三是推进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巴城葡萄、董浜蔬菜、凤凰水蜜桃等一批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5%以上,“三品”总数达1600多只。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39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五)注重“三大”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投入政策。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每年安排4000万元农村绿化资金(2010年各级农村绿化投入资金高达40亿元),引进各类民营资本、外资近50亿元。二是强化补贴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了市级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收购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支农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三是强化金融政策创新。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贷款67亿元,建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7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同时,全市注重市场运作,苏州和太仓、张家港、吴中等都成立了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投融资等创新服务。
下一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以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使苏州更加彰显“鱼米之乡”的魅力,使城乡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是产业规模化。更加注重基本农田保护,更加注重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高效农(渔)业面积占耕地保有量达到65%以上,50%以上的种养面积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
二是设施标准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60万亩,占比达到75%,新增高标准鱼池30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其中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三是生态永续化。“十二五”期间,新增林地绿地30万亩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7%。加强湿地保护、开发与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98%以上。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再造“鱼米”新天堂。
四是科技集成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物科技农业覆盖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7%以上。
五是营销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现代营销平台,形成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超5亿元和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为农业总产值的3.5倍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
六是服务社会化。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切实提高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施肥用药、农机作业、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2015年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60%。
七是农民职业化。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需求,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建立完备农业教育体制,委托农业高等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农业研修教育机构等,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农业就业条件,吸引回乡就业。建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的准入和农民执证上岗等制度,加快促进农民职业化。到“十二五”期末,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本地农民占比达到75%以上。八是政策高效化。全面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使优惠政策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严格保控制度,对列入耕地“红线”、永久性水稻、蔬菜基地、重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等规划保护范围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对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确需征占农业基地的,必须做到“先补后征、占补平衡”。建立健全长效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将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农村重点工作的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职责所系。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市作风效能建设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继续以健全完善惩防体系为总抓手,以提升全委执行力、战斗力为核心,以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为载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凝聚加快发展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更深层次推进思想解放,在更宽领域优化行政服务,在更高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以更高要求强化廉洁自律,确保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为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以构建完善科学高效的惩防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实效。一是明确以党员干部和中层干部为重点对象,每年召开1~2次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在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和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上,委主要领导每次都要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当时的实际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二是采取请进来辅导、走出去学习、典型案例解剖、收获体会交流、家属助廉会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诚信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教育,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三是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既有反面的警示教育,又有正面的模范人物宣传,既有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先进典型,又有本系统身边的模范人物。委系统多次组织了《人民的好儿女》、《巴山红叶》、《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活动。这几年还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党风党纪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委党政主要领导与直属单位和党组织负责人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二是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亲自抓、带头做、负总责,管好班子、管好单位、带好队伍,对分管和负责部门发生的问题逐级负责,把所承担的职能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落实好、完成好。三是每位党员干部和中层以上干部做到带头学习和遵守《廉政准则》等各项廉洁自律规定,自觉主动地管好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11年修改完善了《苏州市农委党政议事规则》、《苏州市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并组织开展制度的学习,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勤政廉政报告制度,严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二是加强对人、财、物等重点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做好干部选拔任用、项目资金的安排、基建项目招投标、大宗设备采购、大型活动举办等都由委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三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一方面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每年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分别听取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年轻同志、一般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建议。
(4)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机制。一是对全市农林系统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查找原因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进一步完善农林系统惩防体系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把立项、实施、验收分段管理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三是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作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讲座,增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二)以强化意识提升效能推动发展为关键,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以深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与排头兵,确保不发生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力争在全市作风效能建设中争先进位,以作风效能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1)不断强化“五种意识”。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一是强化团队意识,在团结协作中体现作风。我们市农委是经过三轮机构改革组建起来的一个部门,人员、机构比较多,担负的责任重大,全委上下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自觉维护好班子团结和同志间的团结,真正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推动发展中比拼作风。对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六大类21项指标体系,还有不少指标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努力赢得率先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服务群众中展示作风。要坚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解决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以实际行动展示农林人新的风采。四是强化责任意识,在抓落实中检验作风。责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扎扎实实推动工作。五是强化效率意识,在能力提升中改进作风。做到政策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矛盾快处理、任务快完成,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2)切实提升“三大效能”。一是提升服务效能。要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完善服务机制,力求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差错”办事、“零利益”服务,真正实现办事提速增效、服务提质创优;二是提升执行效能。严明党的纪律,维护政令畅通,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委党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确保圆满。三是提升机制健全完善效能。按照重点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把每一阶段、每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逐项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强化调度推进,确保目标实现;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评估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明确奖惩措施,落实过程中要跟踪问责。
(3)着力推动“三个结合”。一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项一项的抓建设、促进度、推落实、出成效。我们把市十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中涉及到我们农委的10个方面全部按五年完成的要求,逐项指标分解细化,逐项措施落实到位。年初我们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把2012年的六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处站。二是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高度关注民生,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产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先进适用“四新”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民生重点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共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三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委里去年下发了《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实施意见》和《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实施意见》,今年又要下发《全委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这些活动载体为平台,大力开展助企解忧、惠民服务、项目绩效、服务提升、品牌引领等活动,着力在打造群众满意部门、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上多下真功夫,多出大成效;要积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争当第一、争做一流”理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做到工作标准再提高,工作节奏再加快、工作力度再加大,负重奋进,干出特色、干出亮点,推动全市农林事业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4)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
(1)助企解忧重点抓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多为企业服务,培育标杆型农业企业。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家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农业服务等有代表性农业企业,帮助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标杆型企业。二是加强行政指导,以执法促守法。对有代表性的生产基地、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开展三次行政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农业园区特色基地建设。重点落实11.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7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2)惠民服务重点抓落实。一是认真做好中央、省、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机补贴、柴油综合补贴、良种购种补贴、农业保险、能繁母猪补贴、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加强苏州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12316服务热线作用,为农民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三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中国苏州”网上公众监督栏目的答复。
(3)项目绩效重点抓源头。一是抓好国家、省农业项目的争取、立项。二是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由不同处室分头组织实施的规定。三是加强对以上重点支农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力争绩效管理项目达到A级水平。
(4)服务提质重点抓行动。一是提升窗口服务效能。结合我委工作实际,水面养殖使用证等7个事项采用集中在现场设点受理——现场审核——窗口发证后统一送达养殖户的流程,延伸窗口服务。二是提升服务现代农业水平。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确保各市(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按期达标。三是充分发挥农林部门各类专业技术的优势。重点推广50项(个)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模式。
(5)品牌引领重点抓提升。深入开展“绿色风”服务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绿色服务、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的综合水平。一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和农业综合执法。二是继续办好苏州夏、冬两届农产品交易会。三是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组织覆盖全市所有涉农镇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四是积极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在全市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站及其党员中深入开展“农民致富我服务、农民维权我帮助”的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争创活动的各项措施。
第二,全力做好“12345苏州阳光便民服务”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监察室扎口管理,监察室和信息与产业化处重点负责“寒山闻钟”论坛涉农事项的管理、交办、传递、回复工作,其他处站负责对交办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复意见,纪委、组织人事处等重点负责督查考核,问责追究等工作。第三,全力组织实施市政府实事工程。一是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61个乡镇、23个规模种养基地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市区开设40个地产农产品直供网站,年底前通过开设门店、社区直销店、农贸市场直销点、基地企业专卖店等形式建设40个直供网点;三是农村生态绿化,新增林地、绿地7万亩,目前已完成任务的90%,进展非常快。
第四,深入开展为农服务“三解三促”和机关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重点在宣传三农政策、了解村情民意、强化服务指导、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求实效。
第二篇:乡镇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汇报
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四路并进发展现代农业***市**镇人民政府2008年5月
近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在镇域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总面积近6000亩,以特种养殖、休闲旅游、名贵苗木、外贸蔬菜
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群,初步建成200亩江阴国际大酒店**生态园、120亩金星休闲农庄、300亩东华景观植物园、180亩乔家大院生态园和中德兔业、清青蔬菜、田野养殖、新胜牧业等18个重点现代农业项目,现代农业发展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向大家作一简单汇报:
一、做好“一个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正确行动的指针。我们意识到,要使我镇现代农业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一个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为此,我们聘请相关部门专家,对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把全镇划分为四个功能板块:一是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区。主要发展以接待城市居民节假日走进田园、亲近自然、体验绿色走廊为主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餐饮等服务为主的农业项目。二是特色种养区。主要发展以特禽、特畜、特水、设施栽培为主的养殖、种植业。三是高档花卉苗木种植区。利用自动化温室大棚,重点培育盆景、高档花卉苗木和进行优良种苗(籽)的繁育和筛选、花卉组培、炼苗等。四是优质水稻种植区。主要通过优良品种应用、机械化操作、采用有机肥育肥、减控农药使用等健康栽植技术,打造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促进项目引进、产业集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争取“政策”、包装项目、吸引投资、总领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创设“一个载体”。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我市“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的总体规划下,把**定位在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区”上,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促使我镇农业生产提档升级,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一体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科研、育繁、推广一体的农业创新体系和娱乐休闲旅游一体的农业服务业体系。
一是加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域内农村危桥,建设硬质化道路,加大对零散土地的整合力度,不断改善片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即将成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构建良好的基础。三年来,我们共投入3850万元,疏浚二、三级河道533条、改建农村桥梁40座,建设通村通组硬质化道路150公里,修建泵站36座。未来2-3年里,我镇计划筹集1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示范园区内的道路、桥梁、泵站等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二是加快先导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我们确定了“一廊、一带、一基地”的先行开发区域,即:沿生惠路的金星休闲农业走廊,沿马尔港路的特种养殖、设施农业产业带,以东进村、三圩村为中心的优质苗木培育基地。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培育,“一廊、一带、一基地”已经基本成形,为整个片区项目的引进起到了很好的策动和示范作用。
在实际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将要成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宣传,营造浓烈的发展氛围。通过现有项目的示范,有效放大片区的集聚效应,各类资本纷至沓来。2005至2007年,我镇共招引各类农业项目35个,总投资达到1.6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农业项目6个。
三、强化“两种意识”。
项目是开发和建设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两种意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步伐。
一是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的意识。我们在着力招引项目的同时,更注重招引项目的质量,以“四种能力”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标准:
1、对本地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招引的项目要能对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消化吸收本地农产品。我们招引的中德兔业公司,每年可以消化本地饲粮5000吨。东进外贸蔬菜加工厂年消化本地菜苔、青花菜、刀豆、甜豌豆1580吨。
2、对农户结构调整的带动能力。项目要对本地农户发展农副业生产具有直接促进或拉动作用。金星休闲农庄(***市香沙芋产销协会)每年带动农户3000多户种植芋头,直接促进农民增收8000万元。
3、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促进能力。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招引项目中,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不能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项目启动的第一步骤。
4、项目在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能力。农业生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敏感度强、抗风险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第四篇: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溧阳不断加强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建设。随着“一村一品”活动的展开,溧阳形成了专业村105个,专业园107个,培育出板栗、竹、茶、特色水果和特种水产养殖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尤其是天目湖品牌,有10大系列百余种品种,年销售超30亿元。”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在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有16.5万人,其中农民占14.2万,80%的农户从中受益。”
溧阳农林局科教科负责人李凤琪这样说——
在“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总体思路下,溧阳着力培育壮大设施园艺、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高效农业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北山开发为例,这里已经建成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李凤琪的印象中,开发前的曹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并且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通过2009年以来的发展,5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企业有17家,已形成了日日春、白露山、紫竹林、芳芝林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企业。溧阳市农林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徐玉琴这样说——
溧阳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徐玉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溧阳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茶叶示范区域。“这不是某一个茶园的事情,而是整个溧阳市范围内的茶叶生产区,都要按照国家标准技术引种、生产、管理。”直到2007年国内专家验收成功,她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到心口。
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来看,溧阳已经在做多方面的尝试。除了传统的展示展销会外,以节庆旅游活动推广农产品的影响力最大,甚至通过农民经纪人、土特产专卖店以及物联网配送实现了多元化的生产经营。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省市人大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向各位领导冒着酷暑来我县调研现代农业表示热烈的欢迎!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热诚希望各位领导不吝赐教,积极支持我县发展现代农业。
一、目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我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处于我国地理上南北分界、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的过渡性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3487.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30.5万亩。辖25个乡镇,208个村(居)民委员会,10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万人。境内山大沟深,溪流纵横,重峦叠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呈立体状垂直分布,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全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较慢。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亿元,较上年增长6.9%;粮食播种面积50.9万亩,产量96809吨,单产387.2公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404.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增长28.7%。
1、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以板栗、核桃、畜牧、蚕桑四大传统特色产业和茶叶、烤烟、城郊商品蔬菜、中药材、魔芋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规模进一步扩张,初显现代农业发展雏形。08年末全县经济林园面积28.54万亩,较上年增加12.9%,其中板栗园面积20万亩,较上年增加9.7%;核桃园面积7.8万亩,较上年增长22.7%;茶园面积2.55万亩,较上年增长3.1%;桑园面积1.84万亩,较上年增长4.9%。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26.1万亩,粮经比66:34,其中优质烤烟面积9231亩,较上年增加5.7%;商品菜面积0.35万亩,较上年增加23%;中药材面积13.2万亩,较上年增加11.7%;魔芋面积2.2万亩,较上年增加15%。年末大家畜存栏1.08万头,同比增长8%,其中猪饲养量21.44万头,同比增长35.9%,出栏率增长41.3%,2、特色产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08年核桃产量4545吨,较上年增长18.6%,产值4600万元;板栗产量7300吨,较上年增长8.9%,产值3800万元;茶叶产量141吨,较上年增长78.5%,产值2256万元,核桃、板栗、茶叶三大林产品产值1.07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87%,占农业总产值的10.1%,农民人均增收445元。商品菜产量7750吨,较上年增长25.4%,产值1330万元;烤烟2.67万担,较上年增长31.1%,产值1326万元,增税291万元;中药材产值6800万元,较上年增长4.8%;魔芋产量1.25万吨,产值2500万元,商品蔬菜、烤烟、中药材、魔芋三大特色种植业产值1.2元,占农业产值的22%,占农业总产值的11.32%,农民人均增收499元。肉类总产量10915吨,较上年增长35.4%,产值1.9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18元。蚕茧产量729吨,同比增长6.6%,产值1283万元。干杂果(板栗、核桃)、茶叶、烤烟、中药材、魔芋、商品菜、畜牧、蚕桑八大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4.4亿元,较上年增长9.6%,占农业总产值41.5%,农民人均增收1838元。
3、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开发成效显著。08年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总面积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县环评已获得通过,先后有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粮食、县蔬菜生产办公室生产的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生产的无公害食用菌、象园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象园茶、雪樱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魔芋、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玉米、月西矿业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肉羊、科普饲料厂生产的无公害生猪、县板栗产业办公室生产的有机板栗等获无公害、有机及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认证面积5.88万亩3000头。累计登记注册农业特色产业商标12个,其中象园牌、黄龙泉牌、栗乡园牌、象园山珍、黄龙泉牌象园白云、黄龙泉牌象园碧螺春茶叶商标6个,臻安牌、金栗郎牌板栗商标2个,镇安牌马齿苋系列产品商标1个,秦始皇粮玉米特强粉商标1个,清泉牌酒类商标1个,珍安牌蚕丝保健枕系列商品1个,臻安板栗、象园山珍茶、黄龙泉牌象园白云茶、黄龙泉牌象园碧螺春茶获中省名优产品称号。镇安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称号,制定的产品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90年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名特新优商品基地县,2006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臻安”牌大板栗商标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
4、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成立镇安县兴盛养猪专业合作社、象元茶叶专业合作社、宏远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青华大豆专业合作社、青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茶叶协会、商品菜协会、魔芋协会、板栗协会、蚕桑协会、烟叶协会等协会组织8个,活跃在城乡一级的农民经纪人达800余人。县城东西两个菜市场分别建立了当地无公害农产品营销专柜,茶叶、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已进入西安等大中城市超市。青槐清泉甘蔗酒厂以当地传统土产甘蔗酒为原料,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用现代工艺进行加工提纯,生产地道镇安甘蔗酒,产品与市场上中档酒相媲美,带动全县甘蔗和酿酒业生产。云镇村在发展大棚菜的同时,积极发展养鸡场,以鸡粪为肥料提高大棚菜产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县魔芋精粉与木王镇月坪村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建立魔芋生产基地1500亩,亩收入1500—200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关坪河乡五福村种植蓖麻1500亩,亩收入1500元,户均酿甘蔗酒1500斤,农民产业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深领域延伸,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5、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个别产业凸显农业产业化趋势。全县现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有7家获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认证,2家获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鸿栗公司年加工销售板栗3000吨,产值9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雪樱花魔芋精粉厂年生产魔芋精粉2000吨,产值7000万元。到08年底,全县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万龙头企业8家。个别产业凸显农业产业化趋势,象园茶叶和烤烟基本实现初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生产的茶叶由专业茶厂制作和包装,然后由茶叶公司销售,分工比较精细,操作非常专业。烤烟生产全部是订单生产,由烟司提供烤烟专用肥和技术指导,由专业大户进行烘烤和分拣,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两个产业无论是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还是从生产、加工、销售都是我县农业产业化比较成功的两个产业。茶叶农户经营面积最少都在15亩以上,一般农户只需采摘鲜叶销售,茶农收入一般都在1.5万元以上。烤烟农户种植面最少5亩以上,一般10亩左右,建有较为规范的烤炉,收入1.2—3.0万元。
6、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种子是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内因,农业部门把以良种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口狠抓各项关键性农业适用增产技术推广与落实。年推广玉米杂交种50万斤,良种率95%以上;推广小麦良种120万斤,良种率97%以上;推广优质稻种1.5万斤,良种率100%;推广蔬菜、大豆等杂粮作物良种15万斤,良种率75%以上,主要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良种化。年推广粮食作物地膜覆盖7万亩,各类肥料1.3万吨,N、P、K复合肥占总量的65%以上,平衡施肥44万亩,间作套种 38万亩,育苗移栽5万亩,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达到45%以上。组建了镇安县重大植物疫情防治工作队,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病虫监测预报,每月发布两次病虫情报,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洋芋生产上,引进脱毒种薯,分别在木王镇坪胜村和西口镇石景山村建成两个千亩洋芋示范点,在云盖寺镇小木岭村建立百亩洋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洋芋生产基本上是良种化种植,辅之以地膜化栽培和垄沟种植,作务比较精细。目前农民在种植技术方面,可以选择良种、间作套种、起垄栽培、配方施肥、肥料沟施、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喷灌技术等,选择的空间比较大,能够进行拼装组合,良种良法配套,发挥科学技术的增收潜力。
7、农业生产的效益进一步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县农民种一亩地的成本,中等土地(坪地和缓坡地)和光热条件较好“小麦+玉米”来计算的话,小麦翻地播种2.5个工(牛犁需0.3个工,吃饭和工钱需50元),施肥用复合肥50斤100元,麦种需20—25斤24—40元,从收获到脱粒需4个工,亩产450斤,产值350元,除去成本140元后每个工日值40元左右。麦收后种玉米,播种需1个工,种子3—4斤15—20元,追肥用复合肥30—40斤50—60元,两次除草需2个工,从收到脱粒需4个工,亩产500斤360元,除去成本80元后每个工日值40元左右。累计种一亩地需投工13—14个工,亩产950斤,产值710元,除去成本220元,纯收入490元,每个工日值40元。如果再加上种地政策性补贴,农民种地每个工日可以达到50—60元,基本和在外打工一天挣的钱差不多。相比较而言,种地比较稳定,对全家人生活很重要,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和生命线,农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8、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农业机械化在脱粒上有很大发展。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成通车对改变我县交通闭塞落后状况发挥了巨大作用。
9、农民科学技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县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1%,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总人口17%,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口78.8%,文盲占4.2%。在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小学和文盲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年迈劳动力,总体上我县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农业上受文化教育制约的因素比较少。以“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2万人次。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实施“转变”战略。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是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是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2、实施“拓展”战略。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是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城市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四是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3、实施“提升”战略。提升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技术领域,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供应,加强农业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提升农业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是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取得了进步,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我县现代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现代农业立地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我县气候好,土地条件差。2008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0.348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6亩,低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水平条件,好的地方农民人均占有耕地还不足一亩。而且耕地质量差,土壤多为残积物,肥力低下,基本上没有排灌条件。人多地少,农民占有资源先天不足,农民依靠土地获得不了规模效益。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种植业效益相对偏低,人均1.26亩常用耕地中,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耕作粗放、经营单
一、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县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仍很漫长。
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我县财政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科技能力很低。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农民缺乏科技素质,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5、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一是资金缺乏,想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人没有资金启动,另一面是个别有资金的人由于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利润低、周期长、见效慢,当前还确实存在有比农业龙头企业更为暴利、更为快速的产业,资金难以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流动。二是现有龙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优质名牌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显著。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目标,按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开发、科教兴县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努力构建战略性主导、区域性特色、地方性优势三个层次分明、产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规模、质量、效益兼备的农业特色产业经营格局。到2015年,建成象元茶叶、板栗、核桃、商品蔬菜、烤烟、商品畜、中药材、蚕桑等8个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产业产值占到农业产值的50%,农民人均农业特色产业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一是突出区域经济特色,走“块状经济”发展的路子。统筹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产业、地方性优势产品三个层次上,科学聚集生产要素,培育县域综合竞争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二是突出区位经济优势,走“带状经济”发展的路子。就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产业经济带和经济辐射带。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铁路、公路及大河地带为重点,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区位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带状经济”发展格局。三是突出生态建设不放松,走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子。要按照统筹协调的发展观,把发展产业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的和谐氛围。以行政村为基本板块,培育以优质果畜茶菜为特色的生态林业,以大户散养为特色的生态养殖,发展优质高效绿色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田水利灌溉面积达到10000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4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走加工带动型的发展路子。到2015年,力争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家,争取列入省上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达到8户。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跳出农业抓农业,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4、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主要产业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7、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