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村“三大合作”

时间:2019-05-12 19: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农村“三大合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农村“三大合作”》。

第一篇:苏州农村“三大合作”

苏州农村“三大合作”——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实质就是要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前提下,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苏州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民生富足,思想开放,作为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面对率先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中,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民集体致富和整体迁移身份的载体,正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对苏州的“三大合作”组织的剖析

1.“三大合作”——实践的产物和理论的印证。

所谓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就是指在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承包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富民强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其改革成果主要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种基本类型。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把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作为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作为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村“三个集中”进程的关键举措,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得到全面推进,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821家(数据来自苏州市农办,下同)[1],入社农户104.77万户,其中,99.25万户拥有股份,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5.6%和90.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接近160亿元。以农村“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逐步成为苏州农村继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之后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

目前,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苏州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组成来源,成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苏州农村发展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不是偶然的,是在特定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环境条件下,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在苏州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求解尝试,是对“小农”生产方式的扬弃。同时苏州“三大合作”的实践也正印证了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预言:“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2];“当我们掌握了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3]。可以说,“三大合作”是在生产力发展之后,对生产关系的主动调整。

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解决了权力主体分散与集体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农民身份和收入的多元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展。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是以原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形成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明晰了村级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这种合作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实现权责明确,利益与风险共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级形式。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相对强盛,乡村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经营性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集体资产不能明晰到各个农户头上,势必会造成权力主体意识淡化,监督保障乏力的情况。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恰好能够正确处理权力主体与集体经营的矛盾,通过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使之逐步摆脱对农村和农业的依赖,为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市民化,收入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2001年8月吴中区金星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并组建全市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来,改革得到全面推进。至2009年底,苏州已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130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入社农户94.73万户,合作社股金总额102.65亿元。未启动这项改革的村,也将在2010年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制定章程、建立组织等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工作,为今后创造改革条件和实现股份分配奠定基础。

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由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适度集中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内在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小规模与集约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3]。促进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土地股份合作社顺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农民土地股权的前提下,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民除获得土地分红收入外,还可以让大多数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专心从事农外就业或创业,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通过吸纳当地剩余劳力及中老年农民从事必要的农田管理,农民还可获得一定的打工收入。因此,土地股份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苏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看,农民承包土地入股以后,一般会享受每亩300—1000元的保底分配,经营效益好的合作组织,实施二次分红。土地入股的农户优先在合作社打工,获取每天不少于30元的劳务收入。从而使农户与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农户28.89万户,入股土地面积69.99万亩,其中,92%以上仍从事一产经营。

4.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专业与兼业的矛盾,沟通了农村三次产业的联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农技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能手、经纪人大户等牵头,联结在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同一农产品的产、销农户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从事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合作,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进行销售等几个统一,不但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经营时的限制问题,完成了农户单一经营与进入专业市场的对接,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专业化与兼业化的矛盾,带领农民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向二、三次产业的延伸,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统一配置,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领域和新空间,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2家,累计入社农民12.67万人,还带动非成员农户15.2万户。2005年3 月12 日,吴中区金庭镇(原西山镇)衙甪里村的38名茶农,共同发起设立了他们自己的合作社——苏州市吴中区西山衙甪里碧螺春茶叶股份合作社,并获得了吴中工商局颁发的全国首张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在运行中,入社农户分工合作,种茶、采茶、炒茶、储存、运输、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均有不同的人员负责。正因为茶农“抱团”,制茶、售茶的成本低了,茶叶的品质高了,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茶农们获得了真正的实惠。2008年3月22日,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7000余茶农再次“抱团”,29个合作社合并成两大联社,工商部门为合作联社颁发了全国首批营业执照。这两个联社分别由17家、12家合作社组成,入股农户分别为3658户、3365户。合作联社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镇一级范围内,从质量标准、证明商标、包装装潢、宣传策划、销售窗口、指导服务六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既保持了单体合作社的自主活力,又促进了合作社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品牌、销路等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茶叶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碧螺春茶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三大合作”对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大合作”改革给苏州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农村市场化

市场化程度是区分城乡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明晰产权,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关键也就在于明晰产权。这些年来,“三大合作”通过明晰产权,优化配置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为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发展载体、转变增长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沟通城乡一间的经济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2.农民组织化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经历了由“统”到“分”再到“合”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开始走上“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为农民向市民和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组织条件。

3.农民收入多元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苏州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希望所在。社区股份合作完善了集体收益的分配机制,确保了农民享有集体收益的分配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当年能够按章程进行股份分红的合作社总数逐年递增。统计显示,2009年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当年净收益用于分配的比例大致在30%至40%,基本股东年均股份分红在300元至1000多元不等。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80%,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中,财产性与投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3.2%。

4.集体经济扩大化

富民离不开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和发展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股份固化改革,科学界定比例,规范收益分配,提高分红水平,使农民与集体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尤其是社区股份合作社,把集体存量资产量化给农民,非但没有削弱集体经济,反而通过股份量化使农民直接参与管理,规范二次分配,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009年,全市村均收入389万元,其中,有98个村收入超千万元,13个村收入超3千万元。村级总收入中,资产、资源性收入占比明显提高,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5.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率先碰到了土地经营规模零星分散,茬口布局难以统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快了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7133 hm2,农业规模经营面积89867 hm2,分别占全市承包土地面积的60.4%和 55.9%。全市已建成1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64个千亩以上示范区,“四个百万亩”的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08800 hm2,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333 hm2。

6.农村管理民主化

通过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建立起来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三会”组织,健全“三会”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改变了过去农民无权参与管理、干部决定一切的状况。通过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三会”制度,并辅之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开辟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把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农村民主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发生了积极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缩小了城乡间发展差距,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

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三大合作”是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1.“三大合作”确实是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苏州的实践表明,在加快构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大合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依靠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和与发展,苏州农村已初步形成了集体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利益机制和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2003年以来,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了10%。其中,来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是农民收入中增幅最大的项目,为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贡献了相当的份额。2009年苏州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7元,与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持平,是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3倍。收入构成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到33.2%,工资性收入达到35%,说明收入构成渐趋合理,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城乡人均收入比约为2:1,低于江苏的2.5:1,更低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苏州不断创新实践,在更多的层面上打破了“二元结构”制约,使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居民在先进和谐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中加速融合,实现全面的社会保障,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同等的就业体制,方便的公共交通,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在越来越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中,享受着同样的幸福和舒适。通过在广大农村推广“三大合作”确实是一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靠途径。

2.“三大合作”较好地贯彻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的各种新型合作组织既有家庭经营的延伸,更有集体经营的拓展,把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全力,相得益彰。这种新的经营机制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面临的“想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愁的是销路”的困惑,是在新形势下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能够动员和组织绝大多数的农民赶上现代化的正途,能够始终维护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使苏州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这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南美、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无法做到的。回顾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可以知道,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是以对农村和农民的简单挤压,和土地兼并实现的,其中不乏激烈的社会动荡。近几十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论是东亚还是拉美,工业化的后遗症依然很多。譬如大城市的贫民窟现象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社会丑恶现象。可见,农村“三大合作”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提高了农民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和谐发展之路。

3.“三大合作”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的社会实验,其主体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共同构成的。目前来看,集体理性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过程,城市贫民成为多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副产品,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应该尽力避免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有组织过度。这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法人实体,培育了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合作共生意识,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不至于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积极稳妥的现代化。这种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在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少见的。因此,“三大合作”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苏州科技学院 陈俊梁 陈瑜)

第二篇:农村合作组织转型“苏州样本”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的“苏州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16日14:44分类:区域经济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处于我国改革发展前沿的江苏省苏州市,近年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逐渐触到了“天花板”,为此,该市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抱团出击,以资源整合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单兵作战遭遇发展瓶颈

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市吴中区湖桥村2003年起先后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物业股份合作社和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2005年至2010年5年间,全村集体总资产从最初的1000多万元增至4亿元;村级年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40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从8000多元增至16800元。村民人人变“股民”,2010年红利分配(包括政策性、福利性补贴)达户均6000多元。

不过,迅速发展的湖桥村很快遭遇瓶颈。“靠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者建造厂房出租,农民获得了比原来高的收益,但再往上走就难了。”湖桥村党委书记徐顺兴说,村级经济仅靠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发包,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随着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村里面临着现代生态农业和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急需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的平台;另一方面,股份合作社与村级行政管理“一套班子”,两头难以兼顾,限制了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湖桥村的烦恼是苏州3300多家农民股份合作社面临的共同难题。苏州市委农工办主任顾杰介绍,合作社深化发展面临不少制约:经营粗放,多靠吃房租、地租,增长空间有限;村社合一,收益难保全给农民;一村一社封闭发展,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有限,且影响均衡发展。

抱团出击 小船变巨轮

针对这一情况,苏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转型升级之路。2010年,湖桥村三大合作社共同出资5600万元组建“苏州湖桥集团”,这是全国首家正式申领营业执照的农民合作社集团。集团成立后,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村级资源、资产、资本,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

记者调研了解到,湖桥集团成立后,村里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公开招商5亿元打造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园。湖桥集团下辖的文化旅游、建筑、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物流等子公司跳出“农字头”转入三产服务业。去年底,在湖桥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一张喜人的“成绩单”跃然眼前:湖桥村村级收入从2010年的4018万元猛增至8000万元,人均收入达2万元,户均红利分配突破万元,集体资产总值达6亿余元。

“湖桥村只是苏州探索组建合作社联合体,打破发展制约、推进转型的缩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目前该市已有近千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成立70多家联合体,2011年仅吴中区即涌现13家。

苏州合作社联合体主要分村内合作社联盟和村际合作社联盟两种模式,股东基本为合作社,农民间接参股。“打破社际、村际壁垒,合作社抱团发展,把资源配置半径从一村一社扩至一镇(街道)多社,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顾杰说,组建镇级合作社联合体,按人口而非经济规模配股,让薄弱村农民获得同等机遇。以苏州最早成立的合作社联合体元联置业为例,运营5年来,4万农民股东拥有的资产已从原先的6000万元升值为14亿元。

以合作社联合体为桥梁,越来越多的村级经济跳出“农门”。元联置业从最初的依靠存量资产就地出租厂房、打工楼,转向抓住城镇化机遇,多领域投资,多元化经营;湖桥集团下属的建设有限公司成功回购两家工厂“退二进三”,全面发展三产服务业,文化旅游发展子公司则投资3000万元建设生态园。

三项保障待完善

虽然苏州农民合作社抱团出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让这一模式平稳、高效运作还需多方保障。

一是风险管控。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合作社联合体在聚拢资金后四处出击,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湖桥集团投资建设湖桥商城需1.5亿元,而其注册资本仅为5600万元;木渎惠民合作社注册资本1.7亿多元,已投资10多亿元„„这些多是靠银行贷款,一旦投资失败,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利益。对此,顾杰建议国家适时出台扶持农村合作社联合体发展的相应政策,将一些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源向农民倾斜。

二是规范运行。目前,一些合作社联合体尽管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但与村集体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本账”,管理由村干部负责。村社不分,影响企业规范决策、规范运营,也影响农民分红。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认为,合作社联合体宜按股份合作企业要求,明确农民的直接股东身份,保障他们选举股东代表大会的权利,由其代表高度分散的股东,参与并监督企业决策,以保证农民股份合作发展成果完全惠及农民。

三是管理升级。合作社联合体要做大做强,须善借外脑,引进职业经理人,以专业团队控制经营风险。目前,苏州木渎惠民合作社已聘营销策划、财务及工程管理三大总监;元联置业五个子公司老总全部外聘。元联置业董事长王金方介绍,他们在招聘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时,请到了江苏银行相城支行一位副行长。“有专业人士掌舵,即便风险大的贷款行业,一年照样赚了四五千万元。”

第三篇: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2011年5月8日

来源:叶河村

一、什么是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是指,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改革而形成的三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统称。

1.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这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经济合作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给农户,建立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实行产权明晰、管理民主、风险共担(以股本金为限)、利益均沾(按股分红)。

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福利型。主要是两种对象:经济强村(有条件分红)、撤村建居的城郊村(集体资产必须妥善处置)。

(2)固权型。适用于所有的村。零资产村同样要量化股权,而股值为零;负债村,债务挂帐,以零资产改制。

(3)发展型。在改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项目,吸收农户入股,实行增量扩股,取得收益后按股分红。

至2007年9月,苏州已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9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5%。其中资产量化到户的599个村,享有股份的农户突破了50万户,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70余亿元,约占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总额的70%。

2.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由农户自愿将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取得收益后实行按股分红。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1)合作社本身不直接经营,而是出租土地。

(2)合作社直接经营,从事一产或出租房屋。

(3)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再联合,土地再入股。

至2007年9月,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29个,土地入股农户5.24万户,入股面积12.77万亩。另有近5万亩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其他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

3.专业股份合作社。就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由农户自愿组建的专业性合作社。

主要涉及到三个领域:

(1)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

(2)农村三产和农业旅游业。

(3)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出租厂房、集体宿舍楼等)。

至2007年9月,苏州农村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73个。其中以种养业为主的有357个,入社农户2.64万户,入股股金2.52亿元;以合作投资为主的富民合作社281个,入社农户4.48万户,入股总额12.57亿元;以生产服务和联合营销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135个,会员1.64万人。

至2007年9月,全市通过改革组建的“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1941个,参与的农户91.21万户,其中拥有各种股份的农户6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3.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超过了100亿元。

这标志着,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标志着,苏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已成为农村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预计不久将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某些做法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二者的主要区别:(1)合作制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股份制则不允许退股,可以继承、馈赠、转让。(2)股份制一般不限制股份比例,谁持大股谁控股;而合作制实行一人一票、平均持股、共同富裕。

二、为什么要推行三大合作?

1.从改革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

有利于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三大问题:

(1)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干部经济问题;

(2)土地承包的三个难题:农户承包的土地高度分散化、自然田块人为分割化、人地变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持续增收能力低,尤其是财产性收益低。

2.从发展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

(1)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2)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

(3)政府扶持农民的重要渠道。

三、怎么样推行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又具有紧密的联系。比如,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要向前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土地、涉及到吸引农民自愿入股,于是就需要把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既要分别推行,又要统筹兼顾,综合发挥其效能。

1.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1)先易后难,逐步推行。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有条件的村先试点,先搞福利型,这比较容易成功,老百姓也容易接受;第二步,面上各村包括穷村搞固权型,明确每人的股份;第三步,搞发展型。这是根本和关键所在。

(2)掌握政策,严格程序。大体需要经历以下程序:

①提出改革申请――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提出申请。

②建立筹备组织――建立由村书记负责的筹建小组。

③进行人员摸底――主要是摸清人员和人员的农龄。

④开展清产核资(或资产评估)――委托中介机构。

⑤分配股权(量化到人)――这是难点所在。

⑥推荐社员(股东)代表――这也是个难点。

⑦制订章程――这个要贯穿于筹建过程的始终。

⑧召开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⑨完善手续(包括发放股权证、进行工商登记等)。

关于量化到人,现已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①不设集体股,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全部量化给农户;集体公共开支在盈余分配中按比例提取。同时,不提取集体公积金、公益金,所有者权益全部归股东(社员)所有。

②量化的起始时间(即农龄的起算年份),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形成的主要时间阶段为起始点;而截至点,通常为上年年末、本年6月底,或者改制筹建报告批准之日。

③量化到人的股份一般设基本股、贡献股两大类。其中,基本股通常以截至点年满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员为准(例如规定:2007年12月31日年满16周岁的在册户籍人员每人一股基本股);贡献股从理论上说,是根据各人的贡献大小而分配的。主要有农龄股(这里假设农龄越长贡献越大),每三年加一定系数;老党员、老队长股(比如对老党员、老的生产队长增加一定的系数);干部股(主要根据村干部贡献大小增加一定的系数)。但也有不少地方不设干部股。

④特殊人群的量化。包括小孩子,外嫁女,招女婿,征土工、买户口,当兵参军,在校学生,毕业或退伍后返村,等等。这些都只能根据当地情况,党委政府提出原则性意见,然后由各村的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委政府之所以要提出原则性意见呢?主要是要防止由于农村宗族关系等因素,出现大多数欺负、侵占少数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推荐社员(股东)代表,现已达成以下共识:

①社员(股东)代表推选得当,是合作社既能广泛听取社员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又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②社员(股东)代表的比例一般为社员(股东)总数的10%比较合适;

③社员(股东)代表以村民小组(原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比较好,不宜以自然村为代表,更不宜全村打乱;

④社员(股东)代表候选人推荐出来后,由村党组织审核通过,然后张榜公布一定期限,无疑义的自然通过为正式代表,报镇党委、政府或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3)加快发展,确保分红。这是发展股份合作社的目的所在,也是这个合作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建议将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富民合作社结合起来,推行地区产业分工和跨村跨镇发展。把就地发展与异地发展结合起来。

2.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①放开搞活农业用地。要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坚持先筑巢、后引凤,先入社、后招商。实行保底分红,打消农户顾虑;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的农用地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补贴)。刚开始时,可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再逐步开展农业招商。对农业村要分类指导,有自然资源的,应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有人文资源的,应发展古村古文化旅游;都没有的,可以搞体验性农业(渔业),比如:菜地出租、钓船出租等等。

②用足用好非农建设用地。三大政策: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现有农用地的10%)、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可以等量异地置换、不占用征地指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可以领取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进行抵押等)。

3.创新农村经营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①生产流通合作社要防止被少数人控制,扶持这样的合作社未必等于扶持农民。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②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值得大力推广,但要注意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符合用地政策、符合承租者要求,签订好租赁合同,按照订单建造标准厂房等。同时,还要注意平均持股,防止被少数人按股,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篇:三大合作工作程序

组建农村“三大合作”工作程序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程序

一、筹备阶段

1、镇(区)政府(管委会)成立筹备领导小组,报农工办和农林局备案;

2、倡议书(由发起人向农户发放倡议书);

3、所在村申请成立筹备工作小组(由发起人向所在镇(区)政府(管委会)提出申请,由所在镇(区)政府(管委会)批复);

4、草拟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股份合作社中长远规划、股权配臵、收益分配方案等);

5、签订农户土地入股协议书;

6、登记股民情况统计表(调查摸底);

7、组织草拟章程;

8、推荐产生村民代表,原则上5-10户推荐1名代表(要有书面台帐资料);

9、酝酿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原则上董事会5-7人,监事会3人;

10、申请成立股份合作社(村筹备工作小组向镇(区)筹备领导小组提出请示,镇(区)筹备领导小组向农工办提出请示,由农工办行文批复给镇(区)政府(管委会)。);

11、印制股权证(农林局提供样本),按股权证填制要求填好证书。

二、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议程

1、宣读批复;

2、筹备小组负责人报告筹备工作情况;

3、宣读章程,并提交社员大会表决通过;

4、宣读选举办法,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组成成员(中途休会,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董事长、监事长);

5、公布选举结果情况;

6、新当选董事长讲话;

7、新当选监事长讲话;

8、社员代表讲话;

9、董事长发放《股权证书》;

10、土地股份合作社揭牌;

三、完善手续

1、全面发放土地入股社员的《土地股权证》;

2、整理合作社台帐等相关资料;

3、《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

4、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工作程序

一、筹备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镇(区)政府(管委会)成立筹备领导小组,报农工办和农林局备案。

2、提出申请。村支部、村委会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情况,在广泛听取村民或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改革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并报镇(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同意后着手实施。

3、建立组织。有改革意向后,由所在改革的村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筹备小组,筹备小组可由村主任和村会计负责,筹备小组成员要熟悉政策和全村人员资产等情况。

4、人员摸底。村筹备小组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分类排队,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逐户逐人核定股份,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认定后张榜公布,并报镇政府或镇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5、清产核资(或资产评估)。由镇(区)农经部门与村民主理财小组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搞实资产家底,其清产结果由村召开的全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予以确认,并报镇(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审核。如需经中介机构评估资产的,应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认的全

部集体资产(可分经营性、公益性和资源性)应张榜公布。

6、量化到人。需量化的资产及享有股份的人员,经一定期限(一般一星期)张榜公布和经镇(区)审核无异议后,以户为单位将净资产折算成股份后量化到人。

7、推荐社员代表侯选人。社员代表侯选人原则上5-10户推荐1名代表,选举方法可由改革领导小组或筹备小组根据要求确定,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根据名额选举产生(要有书面台帐资料)。选出的社员代表侯选人,经一定期限张榜公布无异议后,自行转为正式社员代表。社员代表需报镇(区)备案。

8、制订章程。根据示范性章程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订合作社章程。凡年满18周岁、持有基本股或农龄股的人员,均为股份合作社社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章程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9、召开预备会议。社员代表正式确定后,召开预备会议,正式行使社员代表大会职责。协商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及董事长人选,商定组建股份合作社相关事宜。

10、申请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村筹备工作组向镇(区)筹备领导小组提出请示,镇(区)筹备领导小组向农工办提出请示,由农工办行文批复给镇(区)政府(管委会))。

11、印制股权证(农林局提供样本),按股权证填制要求填好证书。

二、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议程

原则上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与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一并召开,统称成立大会。主要内容是选举建立“三会”组织,宣告股份合作社成立。成立会议主要议程:

1、宣读批复;

2、筹备小组负责人报告股份合作社筹建工作情况;

3、宣读《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并提交社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

4、宣读选举办法,选举产生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组成成员(中途休会,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董事长、监事长);

5、公布选举结果情况;

6、新当选的董事长就职讲话;

7、新当选的监事会负责人讲话;

8、社员代表讲话;

9、颁发部分《股权证》;

10、合作社揭牌。

三、完善手续。

①全面发放社员《股权证》; ②进行工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③整理合作社台帐等相关资料;

④《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程序

一、筹备阶段

召开由全体设立人参加的设立大会(设立时自愿成为该社成员的人为设立人)。

1、设立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通过本社章程,章程应当由全体设立人一致通过;

(二)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

(三)审议其他重大事项。

2、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业务范围;

(三)成员资格及入社、退社和除名(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占成员总数的80%);

(四)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任期、议事规则;

(六)成员的出资方式、出资额;

(七)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亏损处理;

(八)章程修改程序;

(九)解散事由和清算办法;

(十)公告事项及发布方式;

(十一)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设立登记

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一)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五篇: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创新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基层“管理民主”的有效形式。近几年来,我市探索以“合作”为核心的农村经营新机制,正逐步成为农民创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最近,我们对推进“三大合作”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的重要意义

发展“三大合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调研中感到,大力发展“三大合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通过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民主管理的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能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效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民主管理。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农民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重要原因。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让农民获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石庄镇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南通光远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642户农民种植蔬菜1500亩,2006年实现销售额264万元,盈余返还社员7.6万元,户均118元。三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实行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有利于集体经济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二、我市农村“三大合作”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形式多种多样,成效较为明显。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妥推进。至2007年9月底,全市已建206个,其中达到“四有”标准有32家,拥有社熁帷≡保常37万人,带动农户14.95万人。2006年销售农产品21亿元,拥有注册商标19个,经营服务总收入4.46亿元,盈余3373万元。市草莓协会列入全国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之一,市高明蚕业协会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四有”农民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市利农优质生猪产业合作社等15家被命名为南通市“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至2007年9月底,全市已组建108家,涉及土地面积3.9万亩,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户2.69万户。三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突破。至2007年9月底,全市累计组建34家,量化集体经营性纯资产1.19亿元,持股农民总数达26501人。

三、推进我市农村“三大合作”的思考

农村“三大合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基层在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中创造的好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领导重视、统一认识。要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规划、制定方案,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到位、责任明确,有组织推进机构,有推进激励措施,有明显工作成效,有成功的典型经验,从而形成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组织领导保证。要采取强化领导、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示范、广泛宣传等多种形式,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在确保“三大合作”快发展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三大合作”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2.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三大合作”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维护、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集中最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对改革中有一些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要过细分析,慎重研究,精心准备。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要把“资产清理”和“人员界定”作为做好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确保村民利益。选举的股东代表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真正体现代表性、群众性。

3.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因地制宜、高效突破。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创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基础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村组,土地整合后综合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村组,群众基础好、干部威信高、有能人会经营的村组作为优先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的对象。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应摆脱以收入评判是否改革的标准,着力对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进行改革。总的要求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暂不够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创新举措,加快推进,确保在解决“自发成立少、行政推动多;规模相对小、带动能力弱;合作层次少、联结不紧密;经营资金少、发展缺后劲”等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4.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推进“三大合作”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要规范各类操作文本,制定“三大合作”的工作流程、股份合作社章程、股权证、土地流转协议样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程序等。要重点把握群众自愿、民主协商、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制订章程、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按照改革的基本程序,把握政策,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加强业务培训,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对各镇(区)实施方案认真把关,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导具体业务操作。

5.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创优环境,提升服务。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市委农工办要强化政策宣传、业务指导、规范运作;财

政、农林、农发、发改委、规划、国土、水务、农机、金融、税务等部门要从政策、科技、资金、税收减免上,帮助扶持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工商部门要为农村“三大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服务;法制办、信访、调处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化解改革过程中矛盾,提供保障服务。

下载苏州农村“三大合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农村“三大合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5篇范文)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 如皋党校课题组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收,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皋市政府积......

    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推荐)

    赴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 心 得 体 会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考察,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苏州的发展境界、先进理念、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震憾。一是人才优势突出......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调查报告 学院:文理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81班 作者姓名:孔继凯(01) 实践时间:2010年8月15日农村......

    农村医疗合作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 探索 中国论文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家乡湛江市太平镇农村医疗改革......

    农村合作协议书

    农业合作社项目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丙方: 甲乙丙三方本着和平、平等、互利的原则订立合作协议如下: 第一条甲乙丙三方自愿合作经营农业合作社项目 第二条合作方式:股份合作制......

    苏州高新区农村发展局2014年度部门预算

    苏州高新区农村发展局2014年度部门预算 一、苏州高新区农村发展局预算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能 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展工作,推进高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农业......

    农村信用联社三大工程建设工作总结

    做实“三大工程”建设工作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余庆县联社“三大工程”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余庆县联社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动了“三大工程”建设工作,......

    苏州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协议书甲方:永城职业学院 乙方:本着“面向市场、因需而设”,“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入班自愿、待遇留人”,“让利学生、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