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耀邦: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统筹城乡发展
陈耀邦: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耀邦日前指出,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解决“三农”突出问题的关键。
陈耀邦就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建议: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的事业经费,其比重应不低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少直至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对公益性和经营性用途作出严格区分,缩小征地范围;逐步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收入稳定的进城农民,应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问题,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陈耀邦认为,要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困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同时改革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分配体制,实行应届新分配到城市中小学的教师带薪到农村服务2至3年,确保农村的师资力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在此间召开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农村金融问题受到了常委们的关注。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应当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要对农村民间借贷进行引导,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乱集资。
陈耀邦针对当前农村金融问题,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尽快出台农业信贷法,规范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责任,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农户直接进行信贷补贴;进一步规范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恢复农发行的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建立农业保险,以多种模式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
版权所有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刘立仁厅长回到南京的当天,一边处理繁忙的工作,一边接受记者的专访。
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是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农林厅厅长最为关注的话题。“江苏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突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刘立仁说,这一战略举措,使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提高,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着力推行“一降两补一改”解决农业问题,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加快农村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解决农业问题推行“一降两补一改”
“农业问题是个效益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关键是提高农业效益。”刘立仁说,近年来,江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是降低农业税率”。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税赋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近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江苏对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去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今年起,全省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争取在3年之内免征农业税,比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定的5年期限提早两年完成。全省农业税正税税率今年降低2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比例下降,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免征农业税。仅降低农业税一项,农民从中就可得到10.9亿元实惠。
“二是实行粮食直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去年,省政府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3900万元,对丰县、盱眙、阜宁、灌南、宿豫五个粮食主产县进行粮食直补试点,补贴对象为种粮农民,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今年省财政安排不少于40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三是实施良种补贴计划”。去年,江苏组织实施了8个县市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实施面积15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为支持粮食主产区推广优良品种,省委、省政府今年在全省部分地区实施水稻良种补贴,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在苏中、苏北择优选择23个水稻主产县实施,总实施规模510万亩,补贴标准是常规粳稻每亩8元,杂交籼稻每亩15元。
“改革土地征使用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去年省政府出台颁布了《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在丰县、沭阳、江都、东台、常熟等县市开展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改革土地征使用制度,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改变过去征地一次性货币安置补偿的做法。今年进一步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国有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加快农村发展办好“五件实事”
“农村问题关键是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刘立仁说,针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省委、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农村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这农村五件实事。
目前我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吃上清洁的自来水、还有相当数量的草危房没有得到改造、农村乡村道路建设滞后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江苏计划用3年时间将农村人口饮用卫生水覆盖面提高到95以上,新增受益人口940万人以上;支持苏北地区16个扶贫县完成5万户草危房、2万户高危房改造任务;建设和改造农村乡村道路2.8万公里,实现县至乡村道路灰黑化、等级化,建设和改造乡际道路1.2万公里,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任务。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确定新沂、淮阴、盐都、赣榆、沭阳、高邮、海安、姜堰、句容、金坛10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受益覆盖面达到85,实现了不低于60的预定目标,同时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没有能力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贫困农户给予救助。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全面推开。
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去年我省通过加大农业税社会减免,切实减轻纯农户和种田大户的负担,通过增加省财政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确保农村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民实际承担农业税、一事一议筹资、以资代劳总额为38.9亿元,比上年减少6.53亿元,下降14.4,承担劳务1.35亿个工日,下降26.4。
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劳动力转移
“农民问题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刘立仁特别强调,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
强,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当前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提出到2010年实现500万农村劳动力由农到工大转移,每年新增劳务输出50万人以上,力争达到70万人。
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江苏省农民工培训规划》,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确保新增农村劳务
输出人员培训率超过50。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设立省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基金,今年省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资金增加到4000万元,培训并实施转移一人,补贴100元。
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兴办劳务中介组织,拓展职介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南北挂钩,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取消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及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农民工回乡创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向农村转移,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良性互动。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我省将取消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类不合理行政性规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机制和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惩处机制,逐步把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养老保险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城市政府正常的财政预算。“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三篇:浅析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发展出路
试论我县“三农”问题的发展出路
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出了中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由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笔者在近两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结合自己对我县“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也曾利用外出挂职锻炼的机会深入到江苏省华西村、河南省南街村等新农村建设标榜学习考察。在此,谨就这些年来在“三农”问题上的所思和所想谈一点不太成熟的认识和看法。限于笔者毕竟年少,或许是空有热血沸腾而不切工作实际。所以文中若有偏颇或过激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一笑而过,不予责难!
一、我县“三农”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三农”之所以沦落到举国关注的地步,原因看似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也不外乎就是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自然资源归属和生产组织形式。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直到解放后党和政府才在农村确立“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否定“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农民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迅速边缘化,农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重经营体制”表面上整合了农业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质上是使中国农业又重新回到了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状态。于是便出现了市场越是发展,小农经济生存发展越加严重,农村越发萧条的现象。
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集体财产和农民私营土地的调拨征用却显得愈发的集中随意,以“规划建设”的名义强占农民承包土地和集体财产显得理所当然。拍卖出矿山、水利、商品房用地、工业用地促成了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世代生活在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除了得到极少的“征地搬迁费”外,未能从中分到更多本该属于农民集体的“蛋糕”。于是,西方工业革命初期“羊吃人”的故事在开始在我县蔓延,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变成“游民”,县城与乡村的反差日益增
大,从而埋下了“矿难诈取”等事件的祸根。
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小农家庭经营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兼容。中国农民历经了千余年的小农家庭经济思想熏陶,最不缺少的就是自私自保观念和家庭小利主义。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自给自足、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根本无力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根本无力抵御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无力在市场体制下与外来农业相抗衡。
金沙江干热河谷原本盛产甘蔗,一度曾是沿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本世纪初期,当外来的罗汉甘蔗等新品种冲击到我县市场后,立即给我县的甘蔗种植户造成了灾难性打击。沿江农民无奈之下改种青椒和脐橙,幸而误打误撞,改种后发现青椒和脐橙带来的收益竟比甘蔗更好。可是,面对这种打击我们还以为是市场调节了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以为是我们主动迎合了市场规则和需求。在这里我不禁要问:如果再过几年又有新的“罗汉青椒”和“罗汉脐橙”入侵到我们的市场时,我们是否还能与入侵者在市场上有效抗衡呢?回想一下曾经在我县红极一时的蚕桑业、烤烟业最后全军覆没的结局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继续维持家庭土地承包的小农经济,我县农民一万年也不可能小康。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农村新集体合作经济”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方式又严重阻碍了“三农”问题的发展。怎么办?笔者以为,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把分散凌乱的小农家庭组织起来,变“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土地集体所有制”,变“家庭独立生产经营”为“集中合作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走亦工亦农、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集体资本主义“才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
提到“集体所有”、“合作化”这样的词,估计会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因为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主义”留给我们的印象实在是过于沉重。“集体主义”其实没有什么不好,马克思早就论述过,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达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劳动产品按需分配的温暖共产主义社会。今天与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相比,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商品经济极大丰富、社会基础设施相对完
备、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科学生产技术基本普及、个人崇拜影响不再。国际上敌对势力大规模入侵的危险已经解除,外交空间和环境空前改善,重新倡导“集体合作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我县千家万户的小农而言,适应市场并赢得市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主持公道和政策法规引导制裁,更不能指望招商引资企图让资本家良心发现救小农于市场。在这样的现实下,没有什么措施比组织建设“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更有效的了。这里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笔者所提倡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性质与解放初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集体合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合作”,其特点是生产计划指令性高、劳动产品统购统销、分配方式单
一、科技含量低下,这种制度环境下的“集体经济”实际上是国家所有制经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特点是市场配置资源、劳动产品通过市场循环、分配方式多元化,实际上是农民所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进行私有化改革,坚持或重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不在少数,如全国著名的华西村、大邱庄、南街村、北徐庄等等。前不久,笔者在网上看到日本也有一个叫做山岸村的地方试验共产主义,还曾派出代表团到南街村和华西村学习考察。因此我们完全不必避讳“集体主义”、“合作经济”等名词,既然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进行共产主义实验,那我们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应该名正言顺地进行共产主义实验了。
三、建设“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注意事项。
1、“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立、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复杂工程。在进行“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为之配备与它性质相符的入股制度、决策制度、经营制度、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一系列规定和章程,才能保证“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成以后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向和规律运转。这些“硬件”建设之外的“软件”建设实际上对“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起着决定性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性质、运行、收益和成败,影响到农民的参与热情。我们在实践“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过程中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加以完善。
2、党委和政府在“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建设中必须积极有为。市场体制下的农业,必须把成百上千户农民的力量联合起来实现大农业的高投入和社会分工与市场上的资本家进行对抗,实现共进共退、荣辱与共。但小农接受了几千年的封建私利思想熏陶,是不可能自愿、自发、自主组织起来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进行思想引导和实践操作。因为组织过程需要巨大的成本,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所以还要由党委政府牵头,将土地、山林、水塘、矿山等集体财产和农民的承包土地收回由集体统一经营,或者农民按土地计算股份来将土地集中经营。并且要帮助“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金融、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农业技术研发、土地产权交易等领域取得主导地位,为“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等。这也是在农村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的需要。
3、亦农亦工、走多种经营方式综合发展的道路。都说“无工不富”,这是真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水电矿冶的“黄金组合”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得人心,但是笔者以为这个赢得民心的举措却似乎走错了方向。为什么非要引进外来资本家和企业来榨取我们的“剩余价值”呢?不错,我们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但是按照“新集体合作经济”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把位于农村的矿山水电等自然资源集中起来以后抵押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以换来贷款,自己投资建厂搞工业。然后我们再聘请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对我们的“集体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入股、人力入股的方式使全体农民成为老板和股东。农民不参与经营决策过程,只享受收益支配权,这不是远比累死累活地为外来企业卖命划算吗?而且这样一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就地“农转非”,将人口包袱化作了人口资源,何乐而不为呢?这只是举例说明“集体合作经济”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在其它领域亦是如此。只要我们的“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大有可为!
4、最后,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勇气和魄力直接影响着“新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成败。建设农村集体合作经济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政府官员需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可是穷则思变,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过程,要在市场上通过打拼来赢得市场又怎能不冒风险呢?再说这是真正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好事,我们各级干
部连这点魄力和勇气也没有的话,怎么能谈论对我们的事业负责呢?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农村。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是共产党人鞠躬尽瘁、终生追求的目标,当代共产党员是不应该嘲笑和放弃这一理想的!
22万农民24万亩耕地的残酷现实决定了我县“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基本处于失业状态。而“三农”的沦落又直接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和水平下降:好老师进城了、好医生进城了,农村与县城的反差日益增大。
第四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2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第3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第4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第5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第6页(共6页)
第五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