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

时间:2019-05-12 19: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

第一篇: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

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论文摘要 在我国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日趋成熟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以及“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落实,让我国逐渐迈向了教育强国的新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管理问题仍旧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是我国长久以来的贫富差距所造成:农民工子女所在地区往往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而在伴随着父母进城之后,农民工却又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供子女上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督促子女,这是现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出发,对农民工子女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受教育现状 管理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紧迫性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社会进程的带动下,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却仍旧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今国情的局限性所规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活节奏也紧随之而加快,城市流动人口也愈来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农民工所组成的团体,这固然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推助力,却也使得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了。农民工在进城为城市建设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和管理问题:有的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却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整日忙于工作线上,对子女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有的农民工把子女带进城里后,面对着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愈来愈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对其的管理也仅仅是停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子女的内心动态,使得农民工子女往往在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也养成了许多的陋习。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农民工自身教育意识不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农民工的保障体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空间,致使农民工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子女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也缺乏对子女进行管理的时间。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实质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工让子女

入学。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出发,承担起对农民工子女入城后的教育工作,督促农民工对子女的管理。这就意味着在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予以农民工一定的空间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让农民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进程。

二、以贵阳市为例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其管理问题

以贵阳市为例,我们对贵阳市某小学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以及其他在校的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是主要的调查对象。从这里,我们从入学年限入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分类,让调查更具代表性。

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子女在入城后受教育情况普遍得到改善,但在家庭教育及监护人管理方面,却仍有待解决。农民工子女的监护人往往疲于奔命,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仍未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成本对农民工来说仍是巨大负担的今天,农民工在为子女挣钱上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管理。同时,由于农村的计划生育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农民工由于仍未能够完全摆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又往往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一个家庭往往有三四个小孩却只让一两个男孩子去上学。这归根到底,仍旧是对农民工子女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引发的后果。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了在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往往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过程,下面我们进行举例分析:

例1:

小张是去年九月份入学的三年级学生,他是典型的转学生,在转学过后的半年里,他并不习惯于城里的教育现状,他的同学们往往也不愿意和他玩,在他主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带有不屑的语气,这让他深受困扰。而父母常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没有过问过他在学校的事情,一味只看重他的学习成绩,一旦出现下滑的现象,轻则责备,重则打骂,这也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不小的阴影。但是,他同时也表示城市的教学质量和配套设施确实比农村的好得多,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这都是现今农民工受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在现今城市节奏不断加快的现状底下,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诸如上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小张一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发展教育、感恩农民工对国家贡献、缩短贫富差距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第二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目的:调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方法:使用个人访谈方式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市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结论:外地来广东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正文: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访谈中,不少乡亲都反映,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要求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要求一视同仁。但是,在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框架下这一要求落实起来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效果也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立足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

就目前来看,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1、城市教育资源紧张

城市教育资源供求不均衡,富余校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接合部校舍十分短缺。此外,农民工聚集城市在资金、土地和师资方面面临很大压力。

2、城市教育规划缺乏前瞻性

大多数城市的教育规划是以本市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的,没有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一些新建居民小区,未按规定配建相应学校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机会保障带来了许多无法补救的难题。

3、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

为缓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各地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定的入学“门槛”。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要求提供暂住证或户籍证明、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等。

4、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质量令人忧虑

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尤为突出。与公办学校相比,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建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学前和高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国家缺乏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因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缺乏公平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机会

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不仅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紧迫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教育部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 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并特别指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广东出台了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广州及珠三角多个城市也出台相应规定,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可为其6—15周岁子女申请接受义务教育。这一系列措施与实际情况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番禺区教育局近日宣布,全面启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申请入读人数和学校数量的承载能力,通过积分申请的办法,确定可入读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名单。通过“积分制”,番禺区今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3500个公校学位,这个大手笔在广州当属首次,对于番禺区10多万适龄外来工子女也是一个好消息。

“积分制”其实最早出现在中山,今年中山全面推行积分制入学。东莞市也在2008年5月通过地方立法规定,符合四项条件的新莞人可以申请在该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积分制对于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但是,“积分制”只能满足部分外来工子女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山市也只有四成流动人口子女能入读公办学校。番禺区今年纵然提供数千公办学位,但对于数万想入读的孩子,也是杯水车薪。要打开“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这把大锁,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有教育专家提出发放教育券的方法,但在目前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的情况下,教育券恐难以实施。

广州外来工子女人数超过40万,其中,75%的学生在农民工子女学校或形式类似的私立学校就读。政府在没有足够资金建设更多公办学校,在没有足够公办学位满足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的背景下,向民校购买学位是让外来工子女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最为便利的办法,教育部门要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然后按照民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予以相应的经费补贴,并对接受外来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实行监管。

无论是新建公办学校,“积分制”读公校,还是向民校购买学位,政府部门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都需要投入教育经费,只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惠,才是问题的关键。

建议如下:

1、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支持的对象,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打工所在地稳定居住和生活。

2、应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尽量满足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读书的需要。农村中小学要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3、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

4、应尽快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条例,完善义务教育法,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实施中应对留守儿童作出一些特殊规定。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实践报告

班级:11工商学号:1113041024 1113041025 1113041019 1113041017 1113041029 1113041018

姓名:陶永朋 卢安超 魏名俊 徐坤 王成成 赵宇豪

任课教师:高璐

时间:2013至2014学 第 2学期

2013年4月1 6日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

前言:此次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合肥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真实而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女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

一、合肥市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

1、就学渠道。

(1)在合肥某些小学借读。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农民工子女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公办中小学师资正规、管理科学、教学条件好,是农民工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愿意把子女送往这类学校。

(2)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针对某些流出地的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情况,流出地政府经流入地政府同意,自投资金、人力,在流入地办学,吸收本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这类学校已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3)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这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就学形式,即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而管理上由自己运作,费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负担,按正规学校进行管理,学生需交纳少量的借读费用。这种学校既有公立学校的优势;又有企业的支持,因而是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

(4)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为自己的子女选择这类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出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收费要便宜得多。除了便宜,照顾农民工的工作情况也是这些学校受欢迎的原因。农民工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把孩子送来了,晚上到七八点才来接,学校早晚都有人看管,这大大方便了农民工。但是这类学校的弊端也较多。如①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有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没有一个人有过从教经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②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③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使办学者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这类学校属于应规范管理的范围。

(5)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在家乡接受教育为主。根据抽样调查,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

(6)少数农民工子女失学在家。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其次,家庭的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失学的又一原因。、失学率

合肥市流动人口超过127.9万,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4.3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3.36%,近0.76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些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师资。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过,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等。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其状况极不容乐观。据对合肥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废弃的厂房,厂房在改为校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建,安全设施的功能上需要调整,这是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教室面积过小,学生过度拥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他设施也因陋就简,同时,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文化教育场所设施和各种信息、科技、人文资源等无疑都给流动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受教育的机会和素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对城市的教育环境普遍是满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的。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与城市儿童的比较,这点他们不敢奢望,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在农村的就学儿童。正如有家长表示,在城市里就算第二、第三课堂孩子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在老家普通话都没普及。从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城乡教育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农村儿童教育环境的状况极不容乐观。

(四)学业成绩。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中,在学业状况上大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公立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较为明显。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学校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学只是停留在“识字教学”和“扫盲教育”的层次上。如广州市某区在教学督导中发现有些学校课堂教学不合格率竟达75%。

(五)心理状况

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据调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六)农民工家长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导致合肥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个别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许多农民工家庭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只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往条件较差的民工子弟校。

三、法律方法解决合肥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

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

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应该以公平为首要的价值目标,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要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主流学校的教育秩序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同时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流入地政府对要根据现有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规模情况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事实上,在当前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的情况下,因为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本地生源的减少,流入地城市却往往还有一些中小学校因为招生(指本地生源)数量不足而被撤销。流入地政府应该对这部分空闲的资源有效地加以转移,用来增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公立学校,以提高这些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服务的能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或者改造成为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以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比如,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三)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首先,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由于财力有限,大多数流入地都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无偿享有由当地纳税人支持的义务教育。而多数农民工家庭拮据,不要说高额的“借读费”交不起,有些学生还因交不起“简易学校”的学费而失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不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它不仅涉及公安、物价、工商、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协调和互助。中央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其推向市场。必须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应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立专项资金,同时根据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贡献,流入地政府也要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农民工子女就学,消除因家庭贫困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的转化其办学条件。

(五)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女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应当承担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时空的合理性。因此,流入地政府应对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提供必要的办学场地,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其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质量标准,促其规范办学,不能一味地使用关、卡、压、撤的手段。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可以适当放

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可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主要消除安全、卫生隐患,考察教师的任职资格等。教育部门应对简易学校给予积极指导,帮助完善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政府应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法律性和道德性的双重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不单单是独立的利益实体,更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实体,使其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从利益取向责任取向转变。

(六)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尽力消除身份歧视。

为消除歧视农民身份的传统思想,减轻对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杜绝因“身份”歧视而发生的辍学现象,当务之急一是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使农民工不仅能够流入城镇,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城镇中获得“高社会地位”工作的农民工越多,越有助于根除“身份歧视”的错误思想。二是政府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而不应由农民独自来扛。农民工的后代,原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但如果他们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再穷也要受教育——教育公平的底线!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4.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13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12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弟弟王世杰今年10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13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0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妈妈10年前来鞍,现在全家靠弹棉花为生,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100元租房子,余下的钱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学费。她的父亲告诉我,学校对他们挺照顾,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是他们家的最大负担,其他的孩子参加课后班辅导,他们想都不敢想。弹棉花摊就在山坡上,他们兄妹三个平时就在这个山坡上写作业、做游戏。家里狭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觉时才回去。唐棠学习刻苦、老实内向,附近的邻居说,苦了这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还那么懂事。“这几年路费也贵,我们没钱回家,这就是家。”

宫彬(团市委宣传部长):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走访对象杨俊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家———铁西开发区附近的一间阴暗的小房。他们全家是从安徽过来的。父亲做些力工,母亲干刷浆等零活。我们问他们家里的收入情况,杨俊的母亲说去年赚了6000多元,扣除租房子(100元每月,不含水电),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可是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他们两个孩子也都非常体谅父母的不易。杨俊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班主任向我们介绍说,虽然他家很困难,他还将自己攒下的2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他要帮助比他还困难的小朋友。同学把一些文具送给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学扔掉的钢笔拆开,取零件自己组装成笔……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妈妈给了她5毛钱买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钱,把剩下的钱攒起来,还对妈妈说:“2毛钱的好吃”。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连日来,随同几位团干部一同走访了几户农民工家庭,既为这些家庭的贫困叹息,也为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而感慨,但同时也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农民工集居的山东村,记者与团市委的几位团干部试图找到有能力,但不愿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没有发现,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虽然有时为了方便,他们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学。一位母亲更用她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心愿:“我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念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贫困是困扰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最大问题。农民工主要从事卖菜、力工、收废品等工作,收入不稳定,平均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费(每家平均100元),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如果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农民工给孩子订校服时,都愿意订大号的,以便一套衣服能从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说,即使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入学,也仍处于失学的边缘。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没有最低保障,有时上学还要交200到1200元的借读费及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长大,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到处游荡,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今年,希望办将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将把救助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计划在“五四”期间救助1000名贫困农民工子女。同时筹建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办的现有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在走访中,我们不只一次地问一些贫困家庭,也问自己,给失学的孩子解决了学费问题,他们会上学吗?可正像关怀的妈妈所说,除了学费还有书费、校服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他们还是交不起。因此,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尽些心力。最终能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关爱之情。虽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数人,但是通过捐助活动,会影响这一群体,让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1 - 复制

怀化学院经济学系调查报告

关于方嘴村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0914402028高聪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农民工,不可否认地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回报,如他们的子女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就遇到了许多障碍。并且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这样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了。

关键词:教育、农民工、城乡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地处近郊农村,3所学校分布于新城子现代副城周边。事实上,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我们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不仅如此,若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虽说没有“文革”时期的人才断层那么严重,但是也可能部分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这也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不相适应。所以,农民工子女是我们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受教育情况。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上学费用高。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费用,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调查中发现,上学费用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最大困难。虽然国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和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这样,现实打破了农民工的梦,更加深了他们的悲哀与失望,借读费、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把这些孩子拒之门外。然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却在公办学校的高收费门槛和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教育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承诺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近乎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所以有些农民工子女被逼无奈之下弃学从工,从此踏上了与之年龄不相符的打工之路。

怀化学院经济学系调查报告城市户口——求学路上的又一拦路虎 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仍不愿意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尽管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还是以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作为入户的基本条件,对于普通农民工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调查发现,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总在不停的变换工作,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流向哪里,而工作的流动性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流动太频繁,他们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迁随时搬家,城市户口的限制带给农民工子女的是不平等的机会,而频繁的转学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偏低。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 ,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另外,也有农民工在外地打工没有带子女在身边,只是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管。然而毕竟老一辈的思想与下下代相差比较大,他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更多的只是溺爱,把他们护在自己的保护伞下,生怕他们受伤害。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但这样对他们一味的纵容是教育的失败。

5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情况稍微好的可能会被送人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这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农民工子女也会对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大部分都是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奋发向上,提高自己。要么自甘堕落,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为伍。

6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再者环境变化快,使得许多农民工子女刚刚适应的环境又变得生疏,而他们与同学间建立的友谊也难以持久,造成他们心灵上的空虚,这就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正常交流和纯洁友谊。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

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成长在边缘状态,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他们自己也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难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大部分人能维持温饱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为了积攒孩子开学学费,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不回家过年,尽管家里依然有他们无尽的牵挂与依恋。其次,今年物价上涨飞快,各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这无疑是给本就生活拮据的农民工家庭雪上加霜。另外,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列举政绩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府既要增加财政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认为高估的教育标准,影响到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势必造成有些学校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这样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投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曾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下载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我们初步把农民工子女划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随迁子女)三类。在探讨农民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之前,首先来关注一下两条......

    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报告1108班郭洋学号:——美术系 艺设201111002821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子女受教育状调查1.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分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 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 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本问卷不记名,仅用于调查研究使用,回答无对错之分,请如......

    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暑期调研活动策划书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解决农......

    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XX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直以来,孩子的教育情况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前有农民户口的的子免收书籍费,现有九年义务教育,后有十五年义务教育,可以说,孩子们的教育方案提......

    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陈志力 陈剑光 据报道,中国儿童中心2002年至2003年对中国9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年龄段中近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