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法律
200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是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的。该办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
第二篇:农村法律汇总
农村法律条文汇总
一、农村宅基地的法律规定: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十三)严格日常监管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要强化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职能,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防范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严重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
国土资源部网站 2004年11月09日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第十九条 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依照第二章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除外。
第二十条 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村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原土地权属不变。
第二十一条 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第二十二条 乡(镇)或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修建并管理的道路、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属于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
第二十三条 乡(镇)或村办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集体土地,《六十条》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六十条》公布起至一九八二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止使用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签订过用地协议的(不含租借);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并进行 3 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者经过一定补偿的;通过购买房屋取得的;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经批准变更的。一九八二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的集体土地按照有关规定清查处理后,乡(镇)、村集体单位继续使用的,可确定为该乡(镇)或村集体所有。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用上述以外的方式占用的集体土地,或虽采用上述方式,但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如荒废、闲置等,应将其全部或部分土地退还原村或乡农民集体,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违法占用的土地,须依法处理后再确定所有权。
第二十四条 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权转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
第二十五条 农民集体经依法批准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举办联营企业的,或者农民集体经依法批准以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联乡镇企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三条 乡(镇)村办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可依法确定使用者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对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的,其闲置部分不予确定使用权,并退还农民集体,另行安排使用。
第四十四条 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五规定的农民集体土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确定给联营或股分企业。
第四十五条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后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六条 一九八年二月《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一月《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其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超过部分按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按处理后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七条 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八条 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的宅基地,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可依法确定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拆除后没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收回。
第四十九条 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合计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允许继续使用的,可暂确定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继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五十条 农村专业户宅基地以外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与宅基地分别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五十一条 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至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农村居民宅基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其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内注明超过标准面积的数量。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确定使用权,其超过部分退还集体。
第五十二条 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定土地使用权。已经确定使用权的,由集体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登记,土地由集体收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今年起,全市村民住宅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工作全面铺开,力争在年底前全市基本完成村民住宅核发“两证”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只按标准收取测绘费、印花税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工本费,免收登记费。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住宅不发证
根据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惠州市村民住宅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实施办法》,申请核发“两证”的住宅所有权人,应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依法可以拥有农村住宅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符合一户(以公安机关户籍登记为依据)一宅的条件,所建住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村民住宅暂缓核发“两证”:宅基地使用者未申请登记;地上建筑物权属不清;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未解决;违法违章占地未处理结案;用地批准已满一年未建房;未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且未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村民住宅不予核发“两证”:所有权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此处有3种情况除外:依法继承取得的。原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现转到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或转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原在农村宅基地上所建房屋产权没有发生变化的。经批准回乡落户定居的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职工、军人、港澳台同胞及归国华侨等按规定安排的宅基地上建设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以欺骗、隐瞒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批准的;除继承外,农村村民申请第二宗宅基地和住宅登记发证的;城镇居民 5 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的;土地来源不合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不予核发“两证”的。
今年起村民超标建房不确权发证
据了解,“两证”核发工作将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标准。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广东省规定的标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为: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80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120平方米以下,山区150平方米以下。对超过广东省规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按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982年2月12日前建房使用的宅基地,且房屋未拆迁、改建、翻建过的,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之日起至2010年1月1日止建房使用的宅基地,超过广东省规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15元/平方米处罚后,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发证,并在土地登记簿和《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数。超过宅基地面积标准一倍以内的,以后分户时安排宅基地要扣减超标准部分的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标准一倍以上的,以后分户时村集体不得为其另行安排宅基地。2010年1月1日起,超过批准面积建房的,不予补办手续,不予确权发证。
今年起,新建(含在建)村民住宅必须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规划、用地、报建、验收等法定程序,确保村民住宅建设依法、规范、有序。凡未经批准,擅自在集体土地上违法建设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和镇(乡、街道办事处)依法严肃处理。据悉,农村宅基地及村民住宅不得非法买卖,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流转的,其转让、受让方视为已按一户一宅标准取得了宅基地,不得再另行申请宅基地。此外,村民住宅改变使用功能的,需当地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消防等部门提出意见。我市成立核发“两证”领导小组
核发“两证”工作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加强对核发“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惠州市村民住宅核发 “两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土地和房产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房产管理局。
为顺利推进核发工作,各县(区)有关部门将陆续组织各镇(乡、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村民小组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据悉,核发“两证”工作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村民住宅核发“两证”工作的严肃性。(本报记者周 觅 通讯员杨 扬)相关链接
申请《集体土地使用证》应向所在镇(乡、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所提交以下材料:(1)《土地登记申请书》。(2)《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调查表》。(3)身份证及户口簿(验原件交复印件)。(4)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 《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之日起至本办法施行之日止使用的宅基地,超过省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的,需提交超面积处 6 罚材料。(5)1987年1月1日以后使用的宅基地,必须提供县级人民政府颁发的用地批准文件,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的,需先补办用地手续后,再申请登记发证。(6)其它有关权源材料。
申请《房地产权证》应向辖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房产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登记申请书》。(2)《集体土地使用证》(验原件交复印件)。(3)镇(乡、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机构出具的村民住宅规划验收证明。(4)申请人身份证及户口簿(验原件交复印件)。(5)其他有关材料。(周 觅 杨 扬)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广东省实际,于2005年10月1日由广东省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实施《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取得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落实土地利用计划的农用地转用指标。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流转(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的;(二)土地权属有争议的;(三)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土地权利的;(四)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权。因转让、出租和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而导致住宅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的除外。村民出卖和出租住房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
第五条
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
第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随之转让、7 出租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出租和抵押。
第七条
出让、出租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营和管理,没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经营和管理。
第八条
下列建设项目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1.兴办各类工商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 2.兴办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3.兴建农村村民住宅。
第九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应当服从。
第十条
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经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和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审计、劳动保障、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农民集体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取得收益的管理使用,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编辑本段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 第十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将一定年期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支付出让价款的行为。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与他人合作、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的,视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作为出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第十三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 8 让、出租的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类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第十四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出资)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应当持该幅土地的相关权属证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出资)合同(包括其村民同意流转的书面材料),按规定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
第十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用于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项目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权由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无偿收回,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按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的约定处理。原土地使用者要求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在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前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协商,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继续使用的,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编辑本段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 第十七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是指承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租赁的行为。
第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受让方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的,转租人应当继续履行原出租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年限为原土地使用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第十九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当事人双方应当持集体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和相关合同,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
编辑本段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 第二十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是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转移对集体建设用地的 9 占有,将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应当提供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抵押的书面材料。
第二十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被作为抵押物的,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应当办理过户登记。
第二十三条
处分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得,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
第二十四条
抵押权因债务清偿或者其他原因而消灭的,应当办理注销抵押登记。
编辑本段第五章 土地收益 第二十五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劳动保障部门会同省农业、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价格,并依法缴纳有关税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物价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准地价,并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对闲置的土地负有直接责任的,在土地闲置状况改正之前,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暂停办理其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通过出让、转让、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开发商品房地产项目和进行住宅建设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交还土地。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实行公开交易的,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或者他项权利登记手续。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文本格式,由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农村实用法律问题解答》板书(推荐)
新农村实用法律问答(板书)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法律问题
1、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村民会议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民会议只能由村委会召开吗?(1)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2)村民会议对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组成人员进行评议。(3)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
3、在村民自治中村民享有哪些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利;
(3)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
(4)对村级事务监督权。
4、哪些事项属于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才可以办理的事项?
(1)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作用;(2)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3)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4)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6)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7)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8)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5、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哪些权利?(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1(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二、宅基地及土地法律问题
6、哪些人可以申请农村宅基地?
申请农村宅基地的人通常情况下只能为农村村民。
7、农村可以自行在自留地、承包耕地上建住宅吗?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是不许农民在其自留地或者承包的耕地上建房的。
8、在什么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将宅基地收回? 一是空闲宅基地;
二是房屋坍塌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 三是房屋被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
三、土地承包法律问题
9、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哪些? 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包括:(1)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10、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有哪些方式?(1)依法取得;(2)补偿取得
11、土地承包经营权包含哪些内容?(1)经营自主权,也称经营决策权。(2)收益权。(3)收益的处分权。(4)流转权。(5)优先承包权。
2(6)继承权。
12、土地承包方何时可以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的期限应当是多长时间?
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 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至七十年;
13、结婚或者离婚的妇女还可以享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吗? 我国法律规定,可以。
14、我国法律对于林地承包经营权有着怎样的规定?
林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是由林地所有权派生的。
林地所有权是权利人对林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一经设立,所有权人有不得随意收回或调整林地,不得妨碍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行使权利,可以对抗所有权人的干涉和第三人的侵害。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
15、林地、林木权属有争议的,如何确定?
1、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2、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16、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继承吗?
按照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
17、对于相邻用水关系,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对自然流水的利用,应当在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对自然流水的排放,应当尊重自然流向,必须征得他方同意。
位于高地或者上游的相邻人,不得截留或者独占自然水流,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否则,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位于低地或者下游的相邻人,不得以损害相邻人利益为目的使用水流。
水源充足时,应遵循“由远及近、由高至低”的原则依次用水;水源不足时;相邻各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处理,合理分配,共同使用。
18、对于相邻排水关系,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相邻一方必须使用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限度使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
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采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他方有权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19、什么是相邻防险关系?
(1)在自己的房屋或土地范围内,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高度危险作业的,必须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否则,应承担由此造成的民事甚至行政责任。
(2)在自己所有或使用的土地上开挖水沟、水池、水井、地窖的,开挖人必须选择适当的地点和方式。否则,因此给邻人房屋造成损害或构成危险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3)相邻人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加固其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避免因倒塌、脱落、坠落给邻人造成损害。20、发包方可以任意调整承包地吗?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任意调整承包地。
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 4 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四、农村征地、安置、补偿法律问题
21、国家征收土地的对象是什么土地? 国家征收土地的对象是集体所有的土地。
22、如何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组织实施。
五、婚姻法律问题
23、结婚的条件是什么?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符合法定婚龄。
(3)没有法律禁止的血亲关系。
(4)没有患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24、哪些情况属于重婚?哪些情况不属于重婚?
以下情况都属于重婚行为:
(1)有配偶者与他人再次登记结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
如下几种情况不属于重婚行为:
(1)有配偶者与他人偶尔通奸;
(2)先有事实婚姻,后与他人登记结婚;
(3)先有事实婚姻,后与他人有事实婚姻;
5(4)有配偶者被拐卖后被迫再次成亲的。
25、复婚还需要新办理结婚手续吗?
复婚也必须按照结婚登记的有关规定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复婚登记手续。
26、《婚姻法》规定的禁止结婚的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范围是什么?
答:直系血亲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指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自己向上数至祖父母外祖父母一代,或向下数至孙子女、外孙子女一代的旁系血亲。
27、患有哪些疾病的人禁止结婚?
一般是指指定传染病、严重遗传性疾病、有关精神病。
28、举办了婚礼就是夫妻吗?
符合《婚姻法》规定、予以登记,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29、什么是无效婚姻,哪些属于无效婚姻? 下列婚姻关系是无效婚姻:(1)重婚;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4)未到法定婚龄。
30、什么是可撤销婚姻?可撤销婚姻的请求权有期限限制吗? 可撤销婚姻是指不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结婚要件,如缺乏结婚合意,而可以由被撤销权人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的婚姻。我国《婚姻法》只规定了一种可撤销的婚姻,即因胁 6 迫而结婚的。
可撤销婚姻的请求权有严格的期限限制。根据《婚姻法》规定,受胁迫的一方提出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若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31、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哪些?
答: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32、哪些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 ;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3、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协议离婚的男女双方须有合法的夫妻关系。
(2)协议离婚的双方当事人须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3)协议离婚的双方当事人须有离婚的合意。
(4)协议离婚时必须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作出恰当、合理的安排,并达成一致的协议。
7(5)协议离婚时必须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做出适当的处理。(6)协议离婚必须合法。
34、离婚时债务如何清偿?
离婚时如果有债务,应区分债务的种类而确定清偿责任。
如果是为夫妻共同生活所欠债务,在离婚时以共同财产清偿。
如果是夫妻一方所欠债务,由本人负责偿还。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债权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35、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当事人可以不到庭吗?
由于离婚案件涉及人身关系,为了慎重起见,法律规定,离婚诉讼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了不能表达意志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36、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如何适当照顾无过错一方?
离婚案件中的过错方是指对夫妻感情破裂负有主要责任的一方。
1、一方有婚外恋或重婚行为;
2、一方对他方有虐待、遗弃的行为;
3、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的;
4、一方有封建思想,因妻子生育女孩或采取节育措施而要求离婚的等等。
37、《婚姻法》中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具体是指哪些呢?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为:
(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38、结婚前女方娘家的陪嫁在离婚时能作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吗?
结婚登记前娘家的陪嫁应该认定为婚前财产,不必作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六、收养法律问题
39、被收养人符合什么条件,收养关系才具有法律效力?
被收养人必须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同时符合下列三种情形的任何一种情形:
(一)被收养人是丧失父母的孤儿。
(二)被收养人是查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三))被收养人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40、收养人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合法收养子女? 收养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收养人无子女。
(二)收养人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收养人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收养人年满三十周岁。
41、独身男子收养女孩有什么特殊规定?
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法律之所以做此特别规定,是从社会公德角度出发,防止乱伦行为发生。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如哥哥收养弟弟的女儿、舅舅收养外甥女,可以不受该年龄差距的限制。
七、继承法律问题
42、继承时,哪些亲属享有法定优先继承权,哪些合法继承人会丧失继承权?
在死者生前没有立任何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其遗产分配顺序,只有近亲亲属之间才享有继承权,包括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配偶、子女、父母、是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遗产将在他 9 们之间平均分配;其他有继承权的近亲属,只有在这三类亲属都已经不存在的前提下,才享有遗产继承权。
继承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会丧失继承权:(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43、发生继承时,继承人按什么顺序继承遗产?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在法定继承中,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已全部死气亡; 二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了继承权或者丧失了继承权。
44、寡妇能否在继承丈夫遗产后带产改嫁?
寡妇不仅可以继承已故丈夫的遗产,而且取得遗产后,还有带产再婚的权利。
45、继承人放弃继承后,继承能翻悔吗?
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不予承认。”
46、被继承人死亡,其生前所欠税款、债务如何清偿?
通常公民所欠税款或债务,并不因公民的死亡而消失,一般由死者的财产继承人在遗产实际价值范围内承担。在公民死亡后,死者的遗产继承人应负责代替死者交税或偿还债务。至于交纳或偿还债务的数量,继承法规定,以遗产的实际数量额为限,即采用限定的原 10 则。
八、农村教育法律问题
47、在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以后,学校还能够收取哪些费用?哪些费用不能再收取?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只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目。
九、农村医疗法律问题
48、什么是医疗事故?如何认定医疗事故?
所谓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而发生的事故。“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的违法行为的后果,这也是判断是否是医疗事故的关键。过失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法律问题
49、农产品收购、买卖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消费者有以下五种可供选择的解决争议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上述方式无法解决争议的,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不经过上述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十一、农村运输法律问题
50、从事农村道路客运经营需具备什么条件? 从事客运经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车辆;
(二)有符合下列条件的驾驶人员;(1)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2)年龄不超过60周岁;
(3)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4)经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有关客运法律法规、机动车维修和旅客急救基本知识考试合格。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1、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即非法客运的,如何处理?
1、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
2、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3、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4、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2、什么是责任推定?交通部门在认定事故责任时,哪些情况适用责任推定?
责任推定,是指预先设定的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应负某种责任,而不论其是否该负某种责任。它是在特殊情况下认定事故责任的特殊方法。交通部门只有在根据现场情况无法认定责任的前提下,才能运用推定责任。如经调查,能客观认定责任的,则仍需按规定认定责任。责任推定有以下集中情形:
(1)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当事人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12(2)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负全部责任;
(3)当事人各方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均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若各方处同等程度,则负同等责任;各方处不同等程度,则推定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非机动车、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
(4)交通事故当事人未标明位置而移动事故现场的车辆或者物品,致使交通事故的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事故的全部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均有上述行为,致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如果双方驾驶机动车的,各负同等责任;一方驾驶机动车,另一方驾驶非机动车或者步行的,驾驶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驾驶非机动车或者步行的一方负次要责任。
5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是否必须经过调解?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即“私了”,也可以共同请求交通管理部门调解,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打官司”。调解和诉讼由当事人选择。
54、交通肇事后逃逸会承担什么样的不利后果?
答:所谓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只身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经过交警调查后,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交警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13(三)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十二、民间借贷法律问题
55、农村的民间借贷受到法律保护吗?
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此外,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发放贷款的,应当认定无效。
56、民间借贷合同的期限如何确定?
民间借贷合同中对于借贷的偿还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借贷双方可以订立补充协议,并按补充协议约定的期限偿还借款。如果达不成补充协议,则可以依照合同的其他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偿还借贷的期限。如果按前述两种方式都不能确定偿还借款期限的,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贷款人也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偿还。
57、民间借贷的利息和利率如何确定?
民间借贷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民间借贷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贷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十三、农民工法律问题
58、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而用人单位未签订的,如何处理? 劳动者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签订时,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
59、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应给予经济补偿金?
答: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如果是劳动者主动提出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60、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答:对于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十分严重,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事先告知。即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61、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用人单位是否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用人单位为保证企业的业务量,刺激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每月的最低工作量,达到该工作量才能领取全额工资,超过该工作量可以按照相应比例提成,如果没有完成该最低工作量,则要扣除部分工资,但是否能够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劳动者是否完成合同约定的劳动量,用人单位都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62、企业追回被拖欠工程款的,农民工工资是否应优先支付?
根据《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因被拖欠工程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追回的被拖欠工程款,应优先用于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即在追回的被拖欠工程款后,应先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人工资,剩余部分才能用于支付其他债务。
63、法律对女性劳动者规定哪些特殊的保护措施?
鉴于女性劳动者特殊的生理和身体特点,法律禁止用人单位安排女职工从事如下劳动:
⑴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 15 忌从事的劳动。
⑵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⑶也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
⑷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的夜班劳动。
⑸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且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64、童工如果在工作中受伤或者患病,应当由谁承担医疗和其他相关费用?
为了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国家禁止使用童工;另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同时,用人单位还必须依据国家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一次性地对伤残的童工、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赔偿。65、在哪些情形下可以认定为工伤?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 16 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66、如果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工伤,而所在的单位予以否认,怎么办? 当出现劳动者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不是工伤的证据材料。用人单位拒绝提供证据或者不能提供相应证据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67、劳动合同中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是否有效? 对劳动者实行劳动保护,是劳动者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用人单位强迫劳动者签订含有“工伤概不负责”条款的合同,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68、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哪些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当事人可以向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69、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发生 17 劳动争议该怎么办?
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依然可以向劳动处理机构申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不论是否已经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并符合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
十四、农村治安管理法律问题
70、怎样区分一般性质违法与犯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管理,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而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例如扰乱社会秩序、结伙斗殴、侮辱妇女、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行为,可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情节轻重不同。一般来说,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如果情节不严重,则可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如我国刑法规定的侮辱、诽谤罪,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如果情节不严重,则属于侮辱、诽谤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犯罪行为实行的是刑事制裁,适用刑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裁,没有刑罚那么严厉。
71、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或者犯罪,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分别进行了具体规定:
(1)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法、犯罪,一律不负法律责任,即不予治安处罚、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18(2)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的,则应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或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治安法律责任,但对被害人的经济补偿不能减免。
72、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犯罪,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1)精神病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法律责任。
一是精神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在必要的时候,可由政府强制医疗。二是间接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或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应当给予处罚。(2)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3)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和盲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对这些人犯罪可根据具体情节,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73、为犯罪分子望风也是犯罪行为吗?
为犯罪分子望风的人,实际参与了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但由于其只是为犯罪分子望风,是从犯而不是主犯,按照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4、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情况下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公民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1)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2)必须是对实际存在并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只能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进行防卫,而不能损害其他人;(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但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采取防卫行为,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75、什么是自诉案件,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起自诉? 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不需要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
所谓告诉才处理,是指某些刑事案件,必须先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否则法院不予受理。对自诉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在宣判前,可以进行调查,自诉人也可以自行和解,还可以撤回起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故意伤害案,非法侵入住宅案,侵犯知识产权案,(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 20 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76、花钱买媳妇、买小孩也是犯罪吗?
公民的人身不可买卖。因此花钱买媳妇、买小孩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为,但不一定构成犯罪。如果媳妇、小孩属于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则构成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
收买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收买人必须明知被收买人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才构成罪;(2)共同参与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行为。对其中的主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其他参与者,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此外,如果为出卖而收买妇女,则不论该妇女是否属于被拐卖的,都构成拐卖妇女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如果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按收买被拐卖妇女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如果有非法拘禁、故意伤害、侮辱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同收买拐卖妇女罪并罚。当时如果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收买人的刑事责任。
当司法机关、政府来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时,周围的村民或亲戚、朋友,常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解救的行为人构成妨碍公务罪。也有些人利用周围村民、群众的无知与善良,纠集大量群众围攻或采取别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首要分子构成众阻碍国家机关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参与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构成妨碍公务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77、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如何处罚?
住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处所。未经主人同意,没有正当理由,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或主人要求退出而无故不退出的行为,都是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0 21 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如果侵入他人住宅情节严重,如强行侵入他人住宅,态度蛮横,不听劝阻,严重妨碍了他人居住和生活,则构成了刑法上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应依刑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78、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是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吗? 当然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所谓轻微伤害,是指殴打未损害健康的情况,或是暂时造成肉体的痛苦,或者肌肤和器官轻微的破损。如伤害程度超过了轻微的限度,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则构成刑法上的伤害罪。79、明知是赃物仍收购,是否构成犯罪?
明知是犯罪份子所得的赃物,不论收买后是否留作己用,实际上都起到了为犯罪分子销赃的作用,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事先与犯罪分子有通谋,但知道是犯罪分子所得赃物,仍以低价收买,情节严重的构成销赃罪;如果不知道是赃物而买进的,则不构成犯罪。如果收购行为人收购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物品的价值较小,情节不严重,不构成犯罪的,可以进行治安处罚。
80、违反交通管理的交通肇事违法行为与刑法上的交通肇事罪有什么区别?
刑法上的交通肇事罪与违反交通管理的交通肇事违法行为的区别主要看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后果及情节是否严重。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或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 22 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而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求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法律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81、非法持有毒品,向他人提供毒品,吸食、注射毒品,以及胁迫、欺骗医务人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应受何种处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1)非法持有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2)向他人提供毒品的;(3)吸食、注射毒品的;
(4)胁迫、欺骗医务人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82、对结伙斗殴等寻衅滋事行为,如何处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1)结伙斗殴的;(2)追逐、拦截他人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23(4)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83、对殴打、伤害他人的行为,应如何处罚?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1)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2)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60周岁以上的人的;
(3)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第四篇:法律进农村活动方案
法律进农村活动方案
深入贯彻“七五”普法规划,进一步促进全县和谐农村建设,根据曹集镇《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在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农村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保障农村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村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农村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为构建开放、平安、和谐曹集,促进曹集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使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农村自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农村依法治理,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内容
1、建立“五个一”。认真总结“法律进农村”的经验,积极探索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逐步实现“五个一”:即村应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一套村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
2、成立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经常深入街道、深入农村,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治论坛活动。
3、加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农民、农民工、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
4、开展法律服务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所、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在为居民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
5、开展“民主法治农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农村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农村综合治理、农村教育为重点的社会功能,依法保障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增强农村居民委员会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建设。
四、工作对象
“法律进农村”要以农村居民为服务对象。突出抓好青少年、农民、农民工、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学习内容
1、学习宪法知识。把深入宣传《宪法》、《选举法》作为农村居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任务。
2、学习刑事法律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禁毒法》和反邪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3、学习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
4、学习交通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
5、学习计划生育、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6、学习工商、税务、诚信经营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法》等。
7、学习民事诉讼、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主要宣传学习《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合同法》、《法律援助条例》等。
六、主要措施
1、认真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组织农村居民和农村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宪法和与农村居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农民、农民工、经商人员、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对青少年以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开办家长学校,组织“我与父母同学法”活动,开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专题法制讲座,保证青少年在农村内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对外出(来)务工、经商人员通过法律咨询、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放映法制录像,以及“一封家书”、“一封信”等活动,强化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学法用法意识。对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充分利用居民学校、农村活动站和老年学校,宣传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抵制宣传迷信、邪教等非法活动。组织志愿者协调治安、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部门,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办理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决后顾之忧,依法维护老年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农村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定期对居民开放;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橱窗);制定一套农村居民学法用法制度,有计划、分层次组织农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建立农村法制学校开辟农村法制课堂,每年保证2次法制课。
3、全面构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开设农村法律服务窗口,成立一支由多方面法律人才组成的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努力实现五种服务,即律师服务、公证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和社会法律志愿者服务。建立固定的联系点和服务点,公示法律服务热线,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务。
4、进一步健全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强化调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农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农村内部矛盾的现状和特点,积极做好民间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做到小纠纷不出农村,大纠纷不出街道,使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解,减少激化、减少信访和诉讼,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稳定农村的第一道防线。
5、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开展公安警务进农村活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掌握社会治安动态,以确保农村安全为目标,以公安派出所为主,以农村治保、人民调解、社会帮教为基础,实行看楼护院与联防巡逻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以及居民的自我防范的群体群治体制。
6、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除重点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造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走访,掌握动态。关系他们的生活和出路,教育农村居民不能歧视他们,为他们创造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条件,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7、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农村”、“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活动,把普法教育、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个家庭,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农村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七、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法律进农村”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局面。
2、明确目标,建立机制。各部门要将“法律进农村”作为“七五”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法律进农村”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使“法律进农村”工作呈现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工作到位的良好局面。
3、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学习宣传与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重点普法对象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注重健全农村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自治章程,实现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4、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努力营造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示范点创建工作,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5、加强信息反馈和档案管理工作。各部门对“法律进农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做好原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将活动进程和经验反馈到曹集镇普法办公室。
第五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法律宣传材料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法律宣传材料
各位外出务工人员:
你们好!
今天借这个机会向你们宣传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希望能够帮助你们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维权的能力,在外务工时能更好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有哪些义务?
(1)、建立职工名册的义务。《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职工名册是记录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的名录,内容应包括劳动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住址、文化程度、学历、职业技能等基本情况,劳动合同订立、续订、变更、终止情况等。建立职工名称,有利于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合同的情况。
(2)、告知义务。为了保证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知情权的体现,也是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在劳动关系的运行中,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信息量上,用人单位要优于劳动者,如工作条件、职业危害、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工资分配状况、发展前景等,如用人单位不如实介绍,劳动者一般很难获得,从而难以作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判断。因此,法律赋予劳动者知情权,用人单位有义务向劳动
者告知有关情况。用人单位不依法履行告知义务,有可能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承担无效的法律后果。另外,《劳动合同法》也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