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宗族势力问题的几点法律认识
农村宗族势力问题的几点法律认识
2008-09-13 06:05:02|
韩和平
近年来,”和谐社会”和”稳定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命题,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诚如梁任公先生所敏锐察觉到的那样,“西方社会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社会的基础确在农村”,所以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福祉的。然而当今农村的宗族势力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因素之一。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人口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宗族势力强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农村宗族势力使农村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公正、公平、合理解决,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合法地位和管理能力,损害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宗族势力再度逞强,不仅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正视农村宗族势力的危害,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活动,打击农村宗族势力的破坏,消除其对农村社会的危害。
一、新形势下农村宗族势力再度抬头的表现 要解决农村宗族势力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农村宗教势力的定义。何为农村宗教势力,即指基本上按血缘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存在某种组织形式和宗族色彩的活动,有着一种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组织。宗族是家庭、家族的扩大或延伸,宗族中的成员一般有血浓于水的情感,对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外则有较强的排异性。宗族势力大,宗族成员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但是,这种宗族情感也极易被人利用,以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有的人以成立宗族组织为名,诱迫更多的人卷入宗族活动。而少数人不满足于当本宗族的族首,极力插手基层组织事务。在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经济又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在这里,基层组织中往往缺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带头人。有的则认为农村工作难度大,怕得罪宗族势力。在宗族势力影响下,有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制度不规范,漏洞多,或者形同虚设,如政务不透明,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等。
有些地方的少数宗族头领,经常煽动本族群众以集体上访为名,无视《信访条例》第16、18、20条的相关规定,冲击乡镇以上党政机关。在农村集体上访事件中,往往是一些群众受本宗族族长的煽动而集体上访。他们倚仗人多势众,采取过激行为,冲击基层机关,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影响国家行政、司法职能的正常实施。
在一些农村地区,宗族组织在一些基层干部的默许下公开地开展活动,如续家谱、修宗祠、祭祖等活动公开化。参与农村宗族活动的党员干部也日益增多,有些农村党员认为参与宗族活动不违法,近而成为宗族组织的骨干。
农村党支部建设也受到农村宗族势力的干扰。在有些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了几家大姓宗族的联盟。有的村党支部很少研究党内事务,不能开展有效的组织活动。村支部失去活力,党员失去了对支部的信任感,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自身没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宗族势力笼络人心,拓展空间有了可乘之机。
二、农村宗族势力抬头,并日趋膨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了遏制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治安形势的影响。我们首先必须找出导致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
第一,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为稳定社会、抵御自然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农民的群体意识更强,更加注重选择以群体的方式表达意愿。同时,封建宗族观念在农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的群体不外乎移民迁居和同族聚居,彼此之间有天然的凝聚力,利益具有自然的相关性。
第二,现代化带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加速了乡村文明的荒漠化。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真正秉持儒家文化、具有一定道德自觉意识的传统士绅逐渐消亡;另一方面,新教育体系培养的社会精英们,无论其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大部分都不原再回到乡村。乡村社会几乎与外部切断了知识、道德的联系,而坚持着自身粗陋的、狭隘的价值观的“本土精英”们四面出击,成为一些农村社会的“中流砥柱”。
第三,目前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不得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影响弱化,不能很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过去,农村是以高度集中的集体形式同外部发生联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政府通过对集体的控制而实现了对个人的控制。改革开放后,农民成为新的、独立的利益主体,享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有较大的利益选择权,使得原有的依赖关系相对减弱。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一方面由于一些基层政权组织对群众干预和控制能力大为减弱,基层干部失去了以往对农民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群众对其缺乏信任;另一方面在少数地方基层组织和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确实增加了部分农民的不合理负担,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部分农民由此产生了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失望甚至不满。农村宗族势力乘机抬头,大肆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对抗基层政权和政府,甚至抗拒法律。
三、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严重危害
第一,对抗基层政权,干扰正常工作
在农村宗族组织较多、势力猖獗的地方,宗族势力为了维护宗族利益,严重干扰基层组织对农村事务的管理。有的将宗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对抗基层组织,干扰正常工作。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常会遇到宗族势力的干扰。如上级制定的政策,通过党支部、村委会往往很难贯彻落实,甚至拒不执行,而经过宗族组织认可的执行起来就较容易。一些村干部开展工作,先要征求大姓族长的意见,若是族长不同意,这项工作就很可能无法落实。乡村两级政府在处理政治权力的分配、经济利益的划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治安案件的处理等问题时,如果不能满足某个宗族的要求时,宗族势力就寻衅闹事,阻挠乡村干部开展正常工作,甚至殴打执法人员、冲击政府机关。这种公然抗法的事件,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第二、成立非法组织,架空基层政权,无视国法,实行宗法统治
在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少数长年热衷于宗族活动的人,被本族人封为族长,这些人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煽动能力,他们成立非法组织,采取定族规、喝血酒、咏族歌、祭祖宗办法擅自设立一套机构,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第20条的强制规定,强迫本族的群众听从他们的安排,架空基层政权,轻视、绕开、排斥国家法律和基层政权的“权威”,这就出现了族权大于地方政权的现象,基层政权被架空。(列举实例„„)他们不依法办事及解决纠纷,更愿意依靠最直接最“有效”的“拳头”去解决。
根据我国宪法的精神,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要求依法办事,尊重法律的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宗族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他们蔑视法律,绕开法律,甚至扬言国家法在这不顶事、农民不了解、不承认也不知道为由,在族群内实行差别待遇,公然违背法治精神(列举事例„)。
他们往往把乡镇组织和基层政权排斥在外,有的地区族长的权力大于村长,族长不到问题休想得到解决,基层政权已失去了它应有的组织和管理权威。
第三、插手农村基层选举,操纵农村基层组织。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4、15条和《江西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修正)》的有关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有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然而,在一些宗族势力较大的地方,每当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或村党支部换届改选时,宗族势力总要插手基层选举或者操纵基层选举,各宗族为本姓侯选人拉选票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的宗族族长就是通过在本族内拉选票的方式,以“合法”的形式掩盖下的非法手段,谋取到村干部的位置,近而操纵基层政权,影响正常工作。在农村,一个行政村中大姓、小姓和杂姓的村民聚居在一起,大姓人多势众,社会地位较高,他们想方设法使自己宗族的人进入基层组织,于是农村的民主选举活动在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常常蜕变为各宗族之间为本宗族寻找代理人的势力较量。有的则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强迫杂姓村民选举自己宗族的人当官;有的以暴力相威胁,迫使基层干部让位于他们。1991年,一位姓刘的村民因文化水平高,人缘好,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但他上任后,遇到的阻力特别大,凡是有损王姓村民利益的事情,都统统被否定或推翻,基层工作陷于停顿,终于在任职的半年后自动辞职。有的宗族如果没有直接控制基层组织,则会设法在基层组织班子中寻找和培养其代言人,表面上是村干部在行使村级权力,实际上他们的一些决策和工作都受到族长的操纵。当基层组织不能满足宗族势力的要求,或某些工作出现一些失误时,宗族组织就借机闹事,煽动族人谩骂、殴打村干部,或越级上访,给上级政府施加压力。这样,在宗族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基层政权要么被宗族势力把持,要么其成员受到宗族势力的胁迫,一些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多响大政方针时,阻力很大,使班子工作无法实现其原有职能,甚至不得不屈从于宗教势力的无理要求。
农村宗族势力有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有没有本族人当干部作为宗族势力强弱的标志;有的是在经济上富裕之后,想在政治上谋取发展。一旦这些宗族势力的企图得逞,就会改变基层组织性质,成为少数人为所欲为的工具。
第四,拉帮结派,败坏党风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基层政权组织运行的有关规定,村组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但一般村级党支部书记由上级党委任命,村长与组长则采取上级提名与村民选举相结合的办法产生。由于一些乡镇干部本身就出身于某自然村,他们与自然村的宗族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族意识比较浓,他们往往与宗族势力结成帮派,扰乱、祸基层工作。在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他们的一些政治行为常会受宗族势力左右,如他们在选拔或任命村干部时,偏向于同宗同族人,在重要部门或有利可图的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亲信,搞“裙带风”和“关系网”等不正之风,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
如在有的村里,某一家族的人当了本村的村主任或村支书后,破坏民主制度及法制原则,安排自己家族的人为村组干部,实行宗族统治,有的发展自己家族的多数为党员,从而使其个人意见和决策常能以多数的票数得到“合法”的通过,然而在这种形式上的“民主合法”背后,却是一种专断作风,是违法乱纪。加之这些所谓的党员、干部本身极不合格,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良反应,严重破坏大局稳定和基层工作。当族人犯法时设法为其开脱,导致贪污、腐败、个人主义、专断作风盛行,严重威胁当地基层政权的党风廉政建设。
四、解决农村宗族势力危害的措施
针对当前宗族势力活动的现状,要清除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危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政权组织建设
一方面对宗族中的成员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准,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自律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无理取闹和干扰基层政权正常工作的人,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者,依法严惩,坚决打击,及时遏制宗族势力的嚣张气焰,避免宗族势力的滋长和蔓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工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工作,建立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基层政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素质。同时对那些治安秩序不好、干群矛盾突出、家族势力强大、不断出现上访案件的“重灾区”,要对干部队伍中与宗族势力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干部,一经查处,严肃处理,不管其有什么背景、做出多大的贡献都要坚决打击,触犯法律者,一律依法惩处。
第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等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实现真正的民主治理,是消除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影响的一种有效措施,有了民主机制,宗族势力就很难介入到村务治理和决策中去,从而可以保障农村基层政权发挥其政权组织作用和权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就很好的诠释了上述观点。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主自治的前提是民众自己可以决定最贴近自己的共同体的治理模式,只是以其治理活动不对社区成员的基本自由及整体社会秩序构成显著损害为限。惟有这样的自治,才是构成现代宪政治理体系的基础。
同时,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观念教育。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维护有效民主制度,敢于同破坏民主的宗族势力作斗争,使其没有生存的空间。
在村民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时,要善于把党的意志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为党组织的决策依据,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农村得到真正的贯彻、巩固和确立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消除宗族势力存在的社会基础
农村基层政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宗族势力发展的强与弱,如果当地党政机关组织健全,措施得力,就能有效地遏制宗族势力的不良影响。要消除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危害,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发挥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宗族势力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同时,要彻底惩治基层政权中的有关宗族势力人物、净化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宗族势力存在的经济基础(有待于详述)
宗族势力的存在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宗族势力较弱,并且正不断被削弱,因此要削除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危害,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消除农民思想中的宗法观念。
第五、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搞好科普宣传,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实践证明,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受封建宗族势力的影响,越是积极参与、配合基层政权活动,自觉抵制宗族势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并大力宣传科学,普及科学技术,使农民远离封建残余文化和愚昧,努力提高农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生活管理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六、要在现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加大对以宗族关系而形成的农村流氓恶势力打击力度
要力争早发现早铲除,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优势作用,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对依仗宗族的势力横行乡里的村霸、路匪要及时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力争掌握其全部违法犯罪事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重从快处理。除恶务尽,凡认定属于农村流氓恶势力犯罪的,都要下决心将全部人员抓获归案,力争做到彻查严办,不留后患。要搞好震慑工作,对查获的农村流氓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打击处理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审大会,充分做足审判前的宣传造势工作,对那些意欲成为流氓势力的社会人员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当然,不容否认,宗族在农村社会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很好地团结组织群众,有时能协助基层政权处理民事纠纷,有些宗族受其传统的熏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并对其它群体产生积极影响。有些族规如“不孝敬父母者罚款若干”“ 猪未看管好吃了他人树苗的罚款若干”“ 烧毁他人坟地草木者罚款若干”等等。这类规约多没有法律依据,但都出自乡民的提议,且经“民主”程序产生,因而执行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族人中有威望、有身份的人主持纠纷双方的调解,说的不一定是法律术语,但能有效地化解乡民间的矛盾和纠纷。目前,我国一些农村的现状是,法律和制度放在处理农村事务的层面上,有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村规民约显得更为管用。当然,当今农村中的宗族势力往往是消积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社会的手段也不应局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宗族势力也不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其发展以利于化结矛盾、为司法辅助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的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008年 9月 04日
第二篇:关于农村宗族势力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宗族势力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08本科法学 金伟标 曹隆焕 胡晓宁 杨芝莉 陈跃俊 金斌武
【摘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的宗族势力有着国家政权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宗族势力与地方政权、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与其族人的社会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势力受民主政权抑制,其影响力才有所减弱。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推行农村村民自治政策的出台实施,农村的宗族势力悄然复兴,并逐渐扩大影响,有的甚至可以左右基层民主选举与政策的制定。在现代法治文明社会下,宗族势力死灰复燃,我们需要学会理性地去面对宗族势力与法治社会的冲突,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正常、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农村 宗族势力 权威冲突 引导
一、引言
《世纪风采》2010年第3期中有这么一个真实故事,1926年,胡耀邦刚刚读完初小,正好赶上家乡方圆百里颇有名气的文家市里仁高小招生。胡家一远房长辈胡祖荣看胡耀邦聪明,一定要胡的父亲送儿子去应试,说“这孩子读书肯定有出息”。当时要交一块钱的报名费,可是家里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找胡祖荣借的钱。结果,胡耀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这所学堂。当时,胡氏家族七八十户人家没有一个是做官的,就连上过小学和中学的也很少,常常受到其他有权有势的大型家族的欺负。因此,胡耀邦考第一名的消息,令胡氏家族是兴奋不已。族人们在祠堂开会,决定由小宗族人结成的“久如会”支付胡耀邦上学的费用。
看完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远方长辈为什么会这么关心胡耀邦的成长成才,而胡氏家族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联合起来赞助胡耀邦上学,开会的地点为什么是选在宗祠?
其实,这是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普遍存在的宗族势力在发挥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致力于通过儒家伦理与封建宗法制的结合,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社会等级秩序,利用农村的宗族势力巩固封建社会的基层统治,宗族势力在农村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研究当代农村宗族势力的作用与影响,对于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影响的实际情况,我调研小组的成员在温州市瓯海区陈岙村,苍南县营垟村、横浦村,永嘉县前三村、岩头村这5个村庄共发放了80份问卷调查,其中回收且有效的为77份。本次问卷的调查地点:都属于温州偏远或城郊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传统观念较重。
调查对象:上述5个村中的村干部及普通村民,以男性为主,所从事的职业有村干部、务农村民、村中的一些商品零售商、牲畜养殖户、建筑工人和餐馆经营者等,年龄从18至70周岁。
二、宗族的概念与历史 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以传统的血缘关系联合起来的人类共同体,也是聚族而居的地缘单位。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自周朝开始,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每个诸侯 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的起源,亦与家族、宗族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的宗亲关系和宗法伦理特色。因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深刻地认识到,“提倡家族团结”在农民大众之中构成基层组织的重要性,他们都希望通过加强儒家伦理与封建宗法制的建设,从而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社会等级秩序,进而利用各种农村宗族势力来巩固封建社会的基层统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早年通过在湖南、江西调查,就指出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他认定族权是中国革命的阻力和革命的对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也都把宗族势力作为打击对象,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在国内的地位和活动也不再合法。然而,宗族势力虽然得到抑制却并没有消失,解放后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的宗族势力变得隐蔽,且仍保留了其有限的组织和协调功能。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转变,特别是人民公社的取消,公权力对农村宗族势力的高压解除了。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宗族势力悄然复兴。农村宗族复兴的主要表现为祭祖联宗、编纂族谱、组织农村乡俗活动、控制社区秩序等。于是我们便会惊讶地发现,虽然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前进,国家法治化建设也不断推进,但象征着封建守旧的宗族势力也越发膨胀,纠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未消失。在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旧占很大比例。农村生产力不高,生产条件落后,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村民的社会生活相对封闭。所以当村民进行着如婚丧嫁娶、盖房以及一些农事活动时,宗族成员自然就成了可动员的有效的社会资源。其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个体生产经营,单个家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需要支持或帮助,而宗族成员间在这时便自然而然的发挥了生产互助的作用。根据沉石在《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中的调查,血缘关系仍是农村最重要的可利用互助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农村宗族势力延续和蔓延的思想基础。孟子有言:“无父无君,禽兽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分“长幼尊卑,贵贱有序”,而农村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以礼治秩序为特征,主要依靠宗族长老的权威、教化以及村民对社会规矩的熟悉和传统习惯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证。而这些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成为了宗族势力在农村发展的思想盾牌。
(三)村民自治制度尚未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广大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1998年才正式开始实行。国家政治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减弱,这给了农村的宗族势力得到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并且越发有所作为。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被问及“你觉得下列哪个组织对你生活的影响比较大 ”时,村民们认为影响最大的是政府,占38%;紧随其后的便是宗族,占35%;而作为国家政权在基层代表的村委会,被调查者觉得影响最大的只占到了27%,由此可见,在当代农村社会,宗族势力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让位于国家政权。在一些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村落,宗族势力利用村民民主意识不强,出现了宗族势力不受法制约束的局面,有的甚至代替了国家公权力成为村落的实际权力组织。我们国家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宗族势力对基层组织的影响
(一)对基层民主选举的影响
1998年,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全面有力的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的程序和组织,一般都由上一级政府部门一手主导和规定,村两委充当重要的组织与协调角色。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一般都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只是诸如人为的操作与贿选等时有发生,偏激的地方甚至发生过械斗。
对于选举的形式,农村的宗族势力并不太关注,但它对选举候选人资格的确定及选民的投票发挥着微妙的作用。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中,村民们在被问及“村委会选举的时候,以下候选人,你更愿意把票投给谁”时,多数村民会在投票时把宗亲血缘的因素考虑在内,有40%的被调查者选择“同姓的族人,因为有血缘关系,将来好办事”这一选项,另有44%的被调查者则是“看大多数人选谁就跟着投票给谁”。在很多农村,宗族大多是聚居而住,地缘性和血缘性非常强,村民与宗族往往关系紧密,因此村民为了自身的利益一般也都会把票投给本族的候选人,希望能选出维护本族利益的“代理人”。但传统上的贤人观念也是存在的,村民们包括宗族的大家长在推荐或投票的时候,也会考虑候选人的贤能及口碑。故在一般的民主选举中,即使受到宗族势力的影响,也是能够选举出合适的人选组成村委会。而且选上来的人一旦有了宗族势力的支持,其日后在村里的管理工作也会更加方便。只是,它的一个弊端是可能会发生为维护本族利益而欺压小姓族群的现象。
本次我们调研小组专门走访调查的文成县龙川乡中村,该村面积约62500平方米,人口1102人,人均GDP4000元
。龙川乡临近文成县城,正好处在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城镇和地形封闭发展相对滞后的山村之间。中村是龙川乡三大村庄之一,村里有三大姓,分别是赵、陈、黄,其中赵姓为大姓。而我们采访的村长赵士林也告诉我们,他是三年前竞选当上村长的,中村的前任村长是他的一个亲戚,由于其两个儿子都常年在外地经商,换届选举时,就推荐他竞选村长。从赵村长的口中,我们也了解到,中村的村长人选历来一般由赵姓族人当任,村委会一般也由赵陈两姓掌控。而小姓黄姓在村里的村干部甚至还是在前些年村选举时乡镇下派的工作组指示要发展的,黄姓在村里到现在也只发展了一名党员干部。
中村的村长赵士林有高中文凭,在村里合伙承包了一片土地,用于经营一个草莓基地,一年有不少的收入。他的文化素质、精明能干的头脑还有在村里良好的口碑是他竞选村长的资本,但他最终能顺利当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姓赵。
(二)对基层政权权力运作的影响
宗族势力与基层政权普遍存在的三种关系是:
1、村委会主管,宗族势力起辅助的作用;
2、村委会与宗族相互独立,互不干涉这两种关系;
3、村委会和宗族重叠型。王兆军所著的《黒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指出:宗族势力在农村是一股不大不小的力量。说不大,是因为宗族不能合法的代表什么;说不小,是因为村委会要想把政令贯彻下去,完全不考虑宗族势力的影响是不行的。一事当前,如果能将大家族中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说服,事就比较容易做好。否则,就会产生诸多麻烦。
宗族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它可以在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很容易地动员社会力量去完成一件事而且发生在农村的纠纷也能够通过宗族的调解得到很好的解决,它的这一功能是农村稳定的保障。但我们也须清醒的认识到宗族势力这一作用也易使一些矛盾升级从而给基层组织带来不小的麻烦。有的宗族仗着势力庞大,挑拨离间干群关系,蔑视法律法规,有的甚至联合起来暴力抗法,公然凌驾于基层政权之上。如搜狐新闻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2006年,江西万载县龙、丁两个宗族因墓地起纠纷,万载县株潭镇的龙姓不顾潭埠镇池溪丁姓的反对,纠集近千人准备强行前往池溪村虎形山举行祭扫活动,并在龙姓祠堂打灶做饭,还预备了铁棍钢管等不少凶器。潭埠的丁姓也动员了数百名群众,手持梭镖、砍刀等严阵以待,双方还到处串联同姓同宗人帮斗。4月26日一早,事先得到消息的万载县政府组织260多名警力、500多名机关干部赶到株潭和潭埠,成立了现场处置总指挥部。在宜春市委的统一调度下,由宜春市公安局和周边县市抽调的400多名特警、武警等警力也赶到了现场。26日上午10时左右,株潭龙姓600多人扛着旗帜,手持凶器敲锣打鼓强行冲过了公安人员的第一道防线,又先后3次冲击第二道防线,部分带头闹事者还用铁棍等殴打公安人员。现场总指挥部果断下令,依法将2名为首分子当场抓捕,龙姓队伍这才一哄而散。到27日止,警方共收缴铁棍、刀、梭镖等凶器200多件,拘捕和传讯近10人,迫于压力,丁、龙两姓的会长等人均投案自首。
四、基层公安工作中如何应对农村的宗族势力
(一)正确看待农村的宗族势力
1、充分认识农村宗族势力的积极作用
就像我们应正确看待宗教势力一样,宗族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宗族势力虽然是封建残余,但以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村民们的思想文化程度,宗族势力的经济和思想基础都还存在,并且短时间内,它得以滋生的土壤并不会消失。宗族势力在广大农村的存在,有它消极的一面,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对于它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利 用:
(1)根据本次问卷的调查,在被问及若要在农村宗族势力要修建祠堂或举办一些祭祀活动是获得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的,有7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为这些活动捐钱。宗族势力有着天然的号召力,在组织上它能使大多数的族众在血缘的召唤下形成一个整体,必要时在诸方面达到行动上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的公安机关应该对此类活动进行把关,统筹安排,建立完善的登记审批制度,设立必要的程序,宗族活动的组织者要负责,同时也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把安全保护工作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具体的民警个人,保证宗族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的安全进行。而且如果我们能对宗族势力加以引导,使之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发挥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等于无形中我们加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像都市化了的城市社区一样,宗族势力的也必将越来越淡出村民们的生活。
(2)发挥农村宗族势力对各种矛盾的调节作用。宗族都有自己的权威,对广大族众有较强的约束力。中国的农村历来是法律难以延伸到的一个角落,而农村的宗族势力在村内部有时也能发挥协调各方,缓和矛盾的作用。在农村,许多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民事甚至刑事的纠纷,在这一情况下,村委会往往会请村里的调解委员会的人前来处理。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双方找到一起,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充当调节人的,往往是村干部或是族群中具有较高威望和品质的人。宗族的协调功能是一种以宗族权威为主体、以乡规民约为基础的,协调宗族内部关系、调解族内纠纷的功能,它常常能与村委会一道解决农村的纠纷,化解矛盾。
(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无讼>》中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个人因妻子偷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在现代法律看来是没有罪的,而殴打他人是有罪的。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胡作非为,法律却还要去保护他。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农村法治秩序建设还不成熟不完善,农村的思想观念也还没有改变,而如果不考虑农村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问题,硬生生地把法律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然发生了。而此时,宗族势力就可以大有作为,用他们固有的一套价值标准仁义善恶的标准,惩恶除奸,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宗族势力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族对族人的诫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族的这一教化功能以传统儒家的道德人伦为核心,其中“孝父母,睦宗族,尊老爱幼”是主要宗旨,教化族人们要相亲和睦,互助互利,做事重仁义,行善积德,这对于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宗族的族规对87%的被调查者会发生作用,其中表示会尽量遵守的达到37%,这也告诉我们,宗族族规在乡间的影响还很大,我们不妨让它发挥作用,作为在农村推广法制的过渡期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保护膜。
同时,宗族也能够很好的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在乡村社区,宗族活动都是传承村落家族文化的有效形式,如赛龙舟、祭祖、修族谱祠堂、婚丧嫁娶等等。”
2、充分认识到农村宗族势力的消极作用
农村宗族势力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对于它相对应的消极作用,也要加以抑制:
(1)宗族的具有较强的内部凝聚、相互依靠和群体自我保护,这一内部功能与对外抗争的意识结合在一起在个别情况和条件下也会产生一些极端的负面作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家族利益受侵犯时会支持家族采取行动,其中,表示为了家族的利益会直接参与对抗的达到了28%,有57%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家族的利益,我会支持但不直接参与”。前述案例中龙丁两姓族群因墓地纠纷聚众械斗,政府多次劝阻无效,他们公然挑战政府和组基层织的权威,践踏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认为,无论是宗族势力积极或是消极的功能在发生作用时,一旦发生它与基层政权的权威相冲突的情况,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抑制其进一步膨胀,维护人民民主政权的权威,就像案例中处理的一样,该控制的控制,该法办的法办。
特别是对于一些势力庞大的高危宗族势力,平时就应该要注意对其进行教育和劝导,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紧盯严防。它一旦触犯法律,就该严厉打击,毫不手软。
(2)根据我们调研小组所查阅的所有资料,发现所有的宗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 其与生俱来的小团体主义。所以它虽能起到协调利益、调解矛盾的作用,但一旦这个矛盾是与外界相关联的,维护“自家人利益”的护短的行为就可能发生,从而导致矛盾升级纠纷更加复杂化,使解决的途径更加艰难。而且就算家族内部的矛盾,也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被“和谐”掉,一个宗族内也分各房族,分有大家和小家,各房各家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宗族长老们在调解内部利益和纠纷时也不一定会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因此,对于宗族所发挥的的调
解纠纷平衡利益的作用,我们认为适当的行政性和法律性的权威的介入和监督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产生纠纷时,被调查者愿意找派出所民警来调解的占到了52%,占最多数,愿意找村委会来调解的占29%,而原本被认为有效率且成本低的宗族内部调解的只占到了19%,这也充分地表明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宗族势力解决纠纷固然有效率且成本低,但也免不了会出现偏袒,而且无论是调解人或是被调解人往往都会在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里出现两难的局面,也许会使得矛盾发生微妙且复杂的变化,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大多数村民也已经接受了民警援引法律、走程序来解决纠纷,他们可能认为这样更加公平,解决矛盾后更加有保障。这也对我们的基层民警提出了现实的更高的素质要求------要学会做好群众工作。
(3)宗族虽然对其族人有着很好的教化作用,但传统宗族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道德伦常色彩很浓。少数人以续家谱、攀宗亲、“拜把子”等活动拉帮结派,搞目光狭隘的小团体主义,修祠建庙和祭祀活动规模越来越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仅加大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进步。有些地方的宗族势力甚至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阻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破坏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调查者抓到一名小偷时,他们的做法是多样的,虽然选择叫送派出所的占到多数,但也只占到了39%;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先把他交给族里有威望的人,由他们讨论如何处置”,24%的被调查者表示“念在同族同宗的份上,这次就先警告他一次,饶他一次”,把小偷交给村委会的占22%。在社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温州地区的农村,村民们在遇到相关案件的时候,并不是个个都相信政府公权力和司法,他们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甚至仍然有一部分被调查者会采用古老的办法,把问题交给长老解决,基层的派出所和司法机关似乎并没有得到村民完全的信任。
(二)基层公安机关对于宗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
处置宗族性事件,要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的要求,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依法妥善进行处置。处置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处置的原则。既是掌握事件动态,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2)防止矛盾激化原则。及时出动警力,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3)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原则。注意工作方法。(4)依法果断处置原则。处置中应把握好局势,必要时,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处置措施,控制局势,平息事态,重点打击煽动群众滋事的策划者和“挑头扛旗”者。
(三)如何引导宗族势力,使其为基层公安工作服务
1、作为公安机关,首先要对宗族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要多和宗族成员接触,摸清宗族的底细,多了解宗族成员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有威望的长老,主要的带头人,这样才能在遇到宗族事件时,快速提出合适的对策,妥善处理,维持农村的稳定。
2、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要以理服人,要讲道理,要树立公安机关工作的威信,提升公安基层民警在宗族成员当中的地位,树立良好的口碑,要受到宗族成员的认可,打好牢固的群众基础,做到这点,在开展公安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宗族成员的支持,广大宗族成员的力量是巨大的,得到宗族势力的帮助,警民合作,更好地农村的治安稳定工作服
3、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和保障机制。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作用。切实贯彻好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施行,加快健全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建设农村各种福利组织和机构,通过各种现代化的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村民的权益,从而减少村民对宗族势力的依赖性。
4、高度关注并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要坚持宜粗不宜细原则,慎重处理村与村、姓与姓之间的权属问题。做到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以和为贵,不纠缠问题的细枝末节。二要坚持宜实不宜虚原则,快速处置涉及宗族问题的纠纷。应树立宗族纠纷无小事的观念,做到闻警即动,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快速处置,领导靠前指挥。
5、加大普法力度。要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事务由注意依靠行政管理向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同时,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预防宗族性群体事件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结合乡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把农村各场所变成预防宗族械斗等群体性事件的普法阵地,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我们调研小组一致得出的结论是:以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村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条件,村民对宗族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还很强,短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从根本上除去农村的宗族势力及其影响。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辨证地认识宗族势力在农村社会中的正反两个方面作用,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宗族势力的发展和积极地引导宗族势力发挥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使之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服务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当农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了,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了,农村法制化建设趋于成熟,到那时宗族问题将自然而然不成为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贺雪峰 吴思红:《温州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 [3]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杨方泉: 《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佚名: 《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全球化论坛----全球政经(www.xiexiebang.com),2006年
[7]吕世辰:《农村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8]赵军:《警务实战组织指挥》,群众出版社,2007年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法律思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法律思考
姓名:郭佳凝 专业:法学 学号:1114001201678 Abstract:
Nowadays ,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leaving the countryside to work in the big cities, but their children cannot live with their parents and, consequently, these issues arising from children left behind are not effectively addressed.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guardianship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personal safety aspects, such as the appropriate legal protection measures, is designed to make it both in learning and in life to be able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Thesi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legal rights
目录
一、内容摘要…………………………………………………………………-2-
二、何谓农村留守儿童………………………………………………………-5-
三、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5-
(一)、安全问题……………………………………………………………-6-
(二)、心理人格问题………………………………………………………-6-
(三)、道德品行问题………………………………………………………-7-
(四)、学习问题……………………………………………………………-7-
四、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8-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二),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本地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三),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
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
第四篇:农村法律汇总
农村法律条文汇总
一、农村宅基地的法律规定: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十三)严格日常监管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要强化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职能,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防范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严重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
国土资源部网站 2004年11月09日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第十九条 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依照第二章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除外。
第二十条 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村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原土地权属不变。
第二十一条 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第二十二条 乡(镇)或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修建并管理的道路、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属于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
第二十三条 乡(镇)或村办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集体土地,《六十条》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六十条》公布起至一九八二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止使用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签订过用地协议的(不含租借);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并进行 3 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者经过一定补偿的;通过购买房屋取得的;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经批准变更的。一九八二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的集体土地按照有关规定清查处理后,乡(镇)、村集体单位继续使用的,可确定为该乡(镇)或村集体所有。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用上述以外的方式占用的集体土地,或虽采用上述方式,但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如荒废、闲置等,应将其全部或部分土地退还原村或乡农民集体,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违法占用的土地,须依法处理后再确定所有权。
第二十四条 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权转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
第二十五条 农民集体经依法批准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举办联营企业的,或者农民集体经依法批准以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联乡镇企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三条 乡(镇)村办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可依法确定使用者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对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的,其闲置部分不予确定使用权,并退还农民集体,另行安排使用。
第四十四条 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五规定的农民集体土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确定给联营或股分企业。
第四十五条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后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六条 一九八年二月《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一月《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其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超过部分按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按处理后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七条 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十八条 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的宅基地,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可依法确定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拆除后没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收回。
第四十九条 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合计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允许继续使用的,可暂确定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继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五十条 农村专业户宅基地以外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与宅基地分别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五十一条 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至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农村居民宅基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其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内注明超过标准面积的数量。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确定使用权,其超过部分退还集体。
第五十二条 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定土地使用权。已经确定使用权的,由集体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登记,土地由集体收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今年起,全市村民住宅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工作全面铺开,力争在年底前全市基本完成村民住宅核发“两证”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只按标准收取测绘费、印花税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工本费,免收登记费。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住宅不发证
根据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惠州市村民住宅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实施办法》,申请核发“两证”的住宅所有权人,应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依法可以拥有农村住宅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符合一户(以公安机关户籍登记为依据)一宅的条件,所建住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村民住宅暂缓核发“两证”:宅基地使用者未申请登记;地上建筑物权属不清;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未解决;违法违章占地未处理结案;用地批准已满一年未建房;未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且未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村民住宅不予核发“两证”:所有权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此处有3种情况除外:依法继承取得的。原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现转到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或转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原在农村宅基地上所建房屋产权没有发生变化的。经批准回乡落户定居的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职工、军人、港澳台同胞及归国华侨等按规定安排的宅基地上建设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以欺骗、隐瞒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批准的;除继承外,农村村民申请第二宗宅基地和住宅登记发证的;城镇居民 5 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的;土地来源不合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不予核发“两证”的。
今年起村民超标建房不确权发证
据了解,“两证”核发工作将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标准。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广东省规定的标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为: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80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120平方米以下,山区150平方米以下。对超过广东省规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按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982年2月12日前建房使用的宅基地,且房屋未拆迁、改建、翻建过的,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之日起至2010年1月1日止建房使用的宅基地,超过广东省规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15元/平方米处罚后,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发证,并在土地登记簿和《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数。超过宅基地面积标准一倍以内的,以后分户时安排宅基地要扣减超标准部分的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标准一倍以上的,以后分户时村集体不得为其另行安排宅基地。2010年1月1日起,超过批准面积建房的,不予补办手续,不予确权发证。
今年起,新建(含在建)村民住宅必须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规划、用地、报建、验收等法定程序,确保村民住宅建设依法、规范、有序。凡未经批准,擅自在集体土地上违法建设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和镇(乡、街道办事处)依法严肃处理。据悉,农村宅基地及村民住宅不得非法买卖,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流转的,其转让、受让方视为已按一户一宅标准取得了宅基地,不得再另行申请宅基地。此外,村民住宅改变使用功能的,需当地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消防等部门提出意见。我市成立核发“两证”领导小组
核发“两证”工作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加强对核发“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惠州市村民住宅核发 “两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土地和房产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房产管理局。
为顺利推进核发工作,各县(区)有关部门将陆续组织各镇(乡、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村民小组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据悉,核发“两证”工作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村民住宅核发“两证”工作的严肃性。(本报记者周 觅 通讯员杨 扬)相关链接
申请《集体土地使用证》应向所在镇(乡、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所提交以下材料:(1)《土地登记申请书》。(2)《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调查表》。(3)身份证及户口簿(验原件交复印件)。(4)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 《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之日起至本办法施行之日止使用的宅基地,超过省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的,需提交超面积处 6 罚材料。(5)1987年1月1日以后使用的宅基地,必须提供县级人民政府颁发的用地批准文件,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的,需先补办用地手续后,再申请登记发证。(6)其它有关权源材料。
申请《房地产权证》应向辖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房产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登记申请书》。(2)《集体土地使用证》(验原件交复印件)。(3)镇(乡、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机构出具的村民住宅规划验收证明。(4)申请人身份证及户口簿(验原件交复印件)。(5)其他有关材料。(周 觅 杨 扬)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广东省实际,于2005年10月1日由广东省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实施《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取得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落实土地利用计划的农用地转用指标。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流转(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的;(二)土地权属有争议的;(三)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土地权利的;(四)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权。因转让、出租和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而导致住宅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的除外。村民出卖和出租住房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
第五条
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
第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随之转让、7 出租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出租和抵押。
第七条
出让、出租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营和管理,没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经营和管理。
第八条
下列建设项目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1.兴办各类工商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资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 2.兴办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3.兴建农村村民住宅。
第九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应当服从。
第十条
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经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和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审计、劳动保障、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农民集体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取得收益的管理使用,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编辑本段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 第十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将一定年期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支付出让价款的行为。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与他人合作、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的,视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作为出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第十三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 8 让、出租的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类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第十四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出资)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应当持该幅土地的相关权属证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出资)合同(包括其村民同意流转的书面材料),按规定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
第十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用于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项目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权由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无偿收回,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按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的约定处理。原土地使用者要求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在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前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协商,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继续使用的,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编辑本段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 第十七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是指承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租赁的行为。
第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受让方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的,转租人应当继续履行原出租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年限为原土地使用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第十九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当事人双方应当持集体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和相关合同,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
编辑本段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 第二十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是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转移对集体建设用地的 9 占有,将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应当提供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抵押的书面材料。
第二十二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被作为抵押物的,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应当办理过户登记。
第二十三条
处分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得,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
第二十四条
抵押权因债务清偿或者其他原因而消灭的,应当办理注销抵押登记。
编辑本段第五章 土地收益 第二十五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劳动保障部门会同省农业、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价格,并依法缴纳有关税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物价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准地价,并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对闲置的土地负有直接责任的,在土地闲置状况改正之前,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暂停办理其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通过出让、转让、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开发商品房地产项目和进行住宅建设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交还土地。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实行公开交易的,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或者他项权利登记手续。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文本格式,由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农村法律
200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是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的。该办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