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2 19:3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

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增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劳均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更趋显著。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调查研究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针对农村就业难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面临诸多制约等问题,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为了掌握近年来我国就业和再就业情况,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本人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就业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以下报告。

1调查情况

我对50名农村失业人员展开了口头访谈式的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村就业问题的调查,发现我国再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对其再就业提出发展性对策。调查这些人员在就业的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相关政策,对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本次调查发现,失业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人在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并且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2调查结果

2.1调查对象总揽

在50名被调查的农村失业人员中,男性为15名,而女性高达35人,男女性别比例3:7。失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有14名,50岁以上的为3人,而40-50年龄段的有33名,了调查总人数的66%。调查显示,在50名被调查的失业人员中,文盲有8名,小学文化有32名,初中文化有8名,大专文化两名。文盲和小学文化的失业人员占了调查总人数的80%。

2.2失业人员择业观念保守,但再就业愿望强烈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当多的失业人员择业观念滞后,还停留在金融危机之前的求职状态里。对企业、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对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缺乏认识,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动力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农村失业人员都有强烈再就业愿望,但因自身年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等因素,对未来就业岗位要求不同。这次调查的50名失业人员中,有47名失业人员回答了十分迫切,只有3人队再就业表示一般,没有人表示不

想再就业。

2.3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总量还在逐年增加。

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乡镇企业已进入常规增长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降低,而且面临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趋减弱。由此可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2.4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但当前农村务工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比例不高,不利于他们对新工种、新生产技术的掌握,不利于获得更好的工作,不利于农民自发创业,也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占37.2%。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培训占11.3%,参加非农业生产培训占16.4%,学徒工和其他培训占

9.5%。在外出农村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术培训占46.4%。

2.5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应能力差。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当前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适应这一变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上升,表明社会用人需求在增加。目前我国城市中,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给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增加了难度。

2.6再就业者寻找工作的渠道比较单一,自谋职业比重较大。

在50位失业人员中,有37位失业人员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寻找工作,有10位是通过自谋职业创造就业,仅有3位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工作。没有任何人是通

过街道、社区和原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介绍工作。

2.7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环境明显好转,但一些歧视性政策尚未彻底根除,他们还不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劳动力平等竞争,更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他们从事的大多是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农民工进城要办多种证件,且收费较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工作危险性大,缺乏相应的工伤、医疗等保障,工资低且经常被克扣和恶意拖欠。但总体来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向城镇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

3调查建议

3.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就业市场管理。

要围绕外出农村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实行政府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参与的促进就业模式,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健宿迁市县乡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鼓励就业中介和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定向输送。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优势,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使返乡农村务工人员与本地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为本地企业储备人力资源。要研究制定农村务工人员创业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人员返乡创业。要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打击职业中介市场中的欺诈行为。

3.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匮乏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使培训收到实效,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一是对培训组织的培训实力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参训人数和质量,使那些想参加培训和能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都学到一技之长,杜绝为提高参训率而拉人充数的现象发生。二是对培训机构培训科目和课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参训人员都能学到想学的技能。三是对培训费用兑付情况进行监管,保证政府投入的资金真正用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3提高工资标准,保障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权益。

要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集中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对那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定期重点监控,切实掌握工资发放情况,保障他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完善企业欠薪公示公告制度,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村务工人员工资的追讨和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3.4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平等的公共管理服务,与市民享受平等待遇。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村务工人员取得城市户籍,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和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相关保险。从而稳定企业生产,稳定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务工人员住房救济制度,如建设一批政府所有的廉租房,低价出租给他们使用,或者支持房地产企业在城市不同区域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专门出售给农村务工人员使用,逐渐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四是保障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入学,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五是完善农村务工人员维权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各级人大、政府要尽快清理、修改妨碍农村务工人员享有平等权利的政策法规,为他们维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农村劳动力就业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惠民生、促发展的一件大事。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和失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情况一定回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2、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3、丁煜:《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评估与发展建议》。

4、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

5、何晶:《失业保险:要承受重要发力》。

第二篇: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

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

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近若干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

速发展和推进,成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保证,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2.城乡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城乡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医疗支出对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减轻。

城乡居民医药费完全自理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

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近几年来,我国医

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

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保

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

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在医疗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有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

覆盖程度明显提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比例很高使农民工逐步享有社会保障,这是一件可以与取消农业税具有同样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举措。

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

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

待提高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

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

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

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

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

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

或“不大公平”。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

为城镇居民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

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重要“看病贵”表现为

居民看病的绝对支出较高,根据有关调查,目前在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中,因病致贫的家庭

显著增加。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

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属于登记

失业范围内的失业人员,无论是再就业、自谋职业还是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国家都有相

关的优惠政策,而登记失业以外的失业人员,例如一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停产而失去工作,但企业没破产,下岗没依据,上岗没工作,生活费没处要,低保享受不了;还有一部分停产企业没有缴纳失业保险金,职工失业后也无法享受失业保险。总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实际失业人员,并不能享受失业保险金,也没有统计在需要救助的失业人员中。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次调查,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医疗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

和扶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对推进农村养老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参保人群的老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三篇: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在黄冈市莲花村的社会实践

——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业之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和地位。纵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封建的农业大国形象绵延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提倡农业、治理农业、发展农业是历朝历代围绕的大主题。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更是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和思维方式。这些东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时代兴衰,庞大的农民阶级作为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程的关键因素。近代中国的几次革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由于特殊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工业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成为经济快速恢复的主体。为此,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农业的发展在纵向上看是快的,但在横向上却是滞后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让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受到了挑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工进城、农业产量下降、城市就业、社会安定等问题逐渐凸显。在“三农”问题呈现之后,中共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力量帮扶农业、改善农村、惠及农民,提出了“工业带引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逐步解决复杂庞大的农业问题。由此可见,中共在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的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在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发展不能不重视农业,不能放弃农业,更不能脱离农业。这是因为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需要农

业,庞大的农民阶级需要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危机性更要求农业储备。因此,农业是基础的本质变不了;在中国,农业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瓶颈也变不了。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备受关注,各项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刺激也收到了显著成效。然而,新时期有着新问题,农村“科技含量低、生活水平低、人均收入低”的现象依然普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似乎是农业和农村在继村民自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性改革的推动发展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寻找和突破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了首要问题。

在我调查的浠水县兰溪镇莲花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农业现状。该村在丘陵地区,以梯田和山地居多,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和棉花。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几乎靠人力劳动完成。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龄达到53岁,留守家中的主要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各家仅靠农业获得的收入不均,差别较大,多者年收入达10000余元,少者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耕种面积的多少。全村几乎没有农副业,87.2%的农户主要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

对于农业生产,全村很少有人响应“科技兴农”的号召,大多数以老的农业种植经验为主,对于当地的耕地结构和土质一无所知,对于适合本地的高经济作物也知之甚少。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程度,很少学习和获知中央关于农村发展变化的政策。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电视新闻和村干部宣传告知,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

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村民表现不积极。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和村委的改制,村务工作大量减少,主要以计划生育及财务工作为主,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他们对于村委的选举重视程度有限,也很少有人能明确知道村委会的义务功能和村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文化生活主要以麻将等娱乐性质的赌博为主,少有其他积极向上的文娱形式。

目前,93.7%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温饱问题全部解决,家庭子女基本能够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年消费500元。农村医疗合作和农业补贴基本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多数村民对现有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希望农业自身有新的突破,农民能够完全依靠农业生活得很好。

从上述一个中等农村的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很多中国现有农业的特点。其一,以城市为中心的郊区农村多处在丘陵地带,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很大困难。其二,科技兴农的含量极低,农民增收的渠道尚未打开。其三,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尚未形成体系,“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四,农业生产“老龄化”,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其五,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不端正,认识偏颇,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业荒废。其六,信息渠道闭塞,村民的民主意识有待提高。其七,村民的文娱生活单一,需要改善和丰富。这七种农业现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解决农业问题难以立竿见影的根本原因。概括来说,他们是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农业科技制约生产体系;欠发展的农业科技和生产体系又侵蚀思想文

化;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生产体系又限制农业科技。因此,这个往复的恶性循环就决定我们在解决农业问题时不能单独从某一方面下手,而是要全面出击,多方协调,综合改善,否则会因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收效甚微。当然,这七项现状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农业发展的滞后和日新月异的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之一矛盾,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两点。首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农业发展不可能超过工业和第三产业,只能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尽一切力量缩小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其次,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还很大,是可以逐步兴起的。

在充分把握农业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针对农业的发展,我们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惠农政策体现着中央的两层意图。其一,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其二,刺激农业生产。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充分自救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惠农政策的刺激功能,做到缓刺激、区别刺激和有效刺激,达到惠农不是养农而是帮农的目的。

二,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构建和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生产销售体系。构建和完善这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以从农业信贷、高经济作物生产指导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做起。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由政府牵头,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规划。在绝对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大力促生

产,收购并帮助销售这些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打开农民增收的经济渠道。

四,对机械化,科技化农业要不断尝试。村委会要注重对当地农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争做到“人人将科技,人人讲政策”的农业生产形势。

五,加强思想引导,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武装人、动员人、留住人,逐渐改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业荒废的现状。这一现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前进的标志和关键。基层政府要扎实深入的做这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影响人,以鲜活实例说服人,以美好前景感召人。

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生活。村民活跃的政治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活跃村民的民主意识,这不仅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一个层次,还能集思广益创新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对中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庞大的农民阶级也一直适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解决好农业问题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一步一步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做到不调查不发言,不总结不实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上述是我调查所得到的情况和分析,希望有所参考价值。

第四篇: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老堡乡党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而滞后,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认同感也趋于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下简称三江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一、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为摸清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问卷表主要从平时文化活动类型、如何看待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60份,收回率为93.3%。

在回收的560份问卷中,男性占44.6%,女性占55.4%。样本的年龄分布如下:20岁以下的100人,占17.9%,20-40岁的270人,占48.2%,40-60岁的150人,占26.8%,60岁以上的为40人,占7.1%人。

在560名被试中,其中有33.9%为在家务农;其次是在校学生,占了16.1%;农村文化骨干占19.6%;其他的占28.6%,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和无职业人员。在文化程度上,小学水平占25%;中学水平占37.5%;高中水平占25%;大学水平占8.9%;其他3.6%。可见样本的各个文化层次均有分布,职业分 布也比较广泛。

(二)群众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人参加唱歌、下棋等文化生活,但一年也仅有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其文化生活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逐步向农村推广,部分农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条件较好的乡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调查中,39.3%的人选择了看电视;21.4%的人选择了打牌、打麻将、下棋;还有25%的人选择了上网,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了读书看报、跳舞健身、文艺表演等活动。看电视、打牌成了农村群众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

2.政府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从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名牌项目。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很多,历时十年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受益的范围却还不是很大。如在三江县调查中,51.2%的群众希望政府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42.9%的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方式开展文化活 动,5.9%的群众希望开展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就满意度情况来看,对当前的“文化下乡”活动很满意的占到了35.7%,比较满意的有25%,一般的有7.1%,而不满意的占到了8.9%。应该说,在开展过文化下乡的地区,其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深得广大群众的喜欢,满意度比例还是很高的,真正不满意的很少只占8.9%。

3.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看法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方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主要是看电视、打牌、上网三项。农村赌风日盛,已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这与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不无关系。通过调查,32.1%的人觉得文化生活很重要,46%的人觉得重要;25%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满意,21.4%的人比较满意。在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有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的调查中,46%的人表示有过阅读相关书籍,35.7%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就看;32.1%的人喜欢看农业类的书籍。在对村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中,17.9%的人表示很满意,39.3%的人表示一般,7.1%的人觉得很不满意。从以上数据可见,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强烈。二、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问题:

1.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在三江县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虽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也仅 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如三江县老堡乡西边山四个少数民族村不通有线电视,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群众对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能望而兴叹了。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比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加快,在经济建设增长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能够保持同等步伐,但是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停留在城市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目前,三江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部分被政府用来办公,有部分缺乏管理而名存实亡。全县165个行政村,只有12个村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仅占7%。当前,城市各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没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相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3.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

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很多偏远地区,落后文化不断滋长蔓延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赌博之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突出。如2007年,三江县的一个偏远山寨,由于信息闭塞和邪教的蛊惑,“门徒会”邪教一个晚上就在此山寨发展了80多名教徒。该教宣传“一天只吃二两米,不用上山干活,天天在家祷告,即可有饭吃有衣穿还可以成仙”的歪理邪说,危害极大。这就充分说明了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农村 文化的阵地,各种邪教就会乘虚而入,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

4.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体制改革后,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站长也不熟悉业务,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加之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春节,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如三江县老堡乡文广站原有干部职工3人,现负责文化工作的2名工作人员全被抽到县直部门,仅存负责广电工作的站长1人,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三、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这几年来,该县以落实惠民工程为基础,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2个、农家书屋161家、戏台214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快捷地传送到村屯,先进的文化占领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是积极充实农村文化生活。目前,该县共建成业余文艺队206个、山歌队109个、龙舟队12个、龙狮队17个、芦笙队125个、侗族大歌队30个、篮球队167支,各种文艺队实现了各村屯全覆盖。2011年,三江县各村屯共60多个业余文艺队开展丰富 多彩的“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迎新春促和谐”大型元宵晚会、三省九县山歌大赛,参加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开幕式、《欢乐乡村行》三江站演出活动等,共演出180多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大大丰富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

三是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三江县凭借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展“非遗”申报、建立文化传承基地、大力挖掘民间艺人、包装策划民间节庆活动。目前,建立“侗族农民画”“木构建筑”“侗族刺绣”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成功申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侗戏三个国家级保护名录,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县级共85人四级非遗传承体系,成功创建两个4A景区、一个3A景区、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两家三星级酒店,成功申报了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文化阵地。

从三江县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仅是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用”和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抢花炮、赶坡会、赛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健身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关系到农村文化的发展。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召之即来、来之能演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同时要广泛动员、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发展。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三江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要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庆日,组织坡会、山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五篇: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

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

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page_break]发区村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管理好易发滑坡崩塌地区的防护落实工作,建立斜坡(切坡)安全管理联络员制度,强化斜坡(切坡)安全监管、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与国土资源部的协作、配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城镇建设工程项目抵御灾害的能力。

下载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围绕上级的中心工作,与时具进,不断创新,本着团结、高效、务实、奋进的工作状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劳动保障利益问题为重点,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回顾2012年我村的工作,我村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级的中......

    关于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自从2003年开展农村药品“两网”(供应网络、监管网络)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XX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

    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自从2003年开展农村药品“两网”(供应网络、监管网络)建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两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用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

    苏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研究之经济方面

    苏北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如果按照65 岁及以上人口......

    教师阅读状况调查研究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查研究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解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日常阅读的情况,特编制此调查问卷,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衷心的感......

    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生活用水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国卫生部门调查表明,全国城市约78%的人饮用的是污染水,约7亿人饮用的是大肠杆菌......

    关于当前农村法制宣传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法制宣传状况的调研报告当前普法工作已经走过25个年头,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都得到了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农民懂法、守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