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时间:2019-05-12 19:3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第一篇: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乡镇领导干部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所肩负的职责任务和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实际,着力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乡镇领导干部直面基层,受到生活、工作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滞后。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以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乡镇干部要承担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增强“真信、真懂、真用”的自觉性,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分析研究问题。认真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立足本乡镇,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趋利避害,1

全面推进“三农”工作。二要注重知识更新,提高科学素养,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领导科学、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管理和农业科技方面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科学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三要面向基层,积极探索,在研究问题中认真学习。当前,农村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乡镇干部要针对问题,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升调研能力,努力把握农村工作的新变化。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之宝,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农村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乡镇领导干部只有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才能科学决策,促进农村的新发展。乡镇领导干部提高调研能力,一要针对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部门单位改制、项目开发、村级财务管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准确把握第一手资料;二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向群众学习,虚心向群众求计问策;三要深入村组一线,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

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切实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如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如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乡镇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困难,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要知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要善于用求异思维、换位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入研究当前各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要善于把上级精神和农村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干”与“谋”很好地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开拓视野,善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把外地经验与本地情况结合起来,遵循客观规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找准发展新路子。

四是提升决策能力,着力找准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决策能力上。乡镇领导

干部的决策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形象与执政基础。因此乡镇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决策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要提高决策能力,找准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必须把扩大群众参与贯彻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在决策前,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透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的群众路线。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也应该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工作,让群众来评判工作。五是提升发展能力,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的步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发展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是造福人民的最大善政。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指明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乡镇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快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一要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贯彻到群众中去,更新群众观念,激发群众的发展热情,真正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加快发展。二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因时因地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三要适应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以科学规划小城镇为契机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维护并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和政治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新发展。

第二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知道下学习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它如一场喜雨,滋润着乡村大地。它让人们看到“三农”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憧憬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年,生活富裕了,生产效率高了,村容村貌“靓”了。农村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石,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唤醒了亿万农民的自觉性、创造性。30年,广袤农村奇迹般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力不断得到保护和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明确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方针,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终结了,种粮农民破天荒地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九年制义务教育得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制度逐渐推开,农村养老保险积极试点。

然而,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改革进程依然任重道远。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有30年改革的宝贵经验。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这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转换职能,不折不扣落实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基本农田,切实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还要加强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三农”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深化改革,要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打通、理顺城乡统筹的机制体制。

改革开放由广阔天地向纵深推进。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前行,更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我们党对三农的问题如此重视,使我们对我们的党始终充满信心,我们为自己能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而骄傲。我们也会以实际行动来向党组织证明的。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

第四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意志和决心,释放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信号,对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稳”为基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稳”为基础的重大意义,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稳则天下安。习近平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尤为关键和重要,要“稳”字当头。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就是要稳住“三农”。

(一)“稳”为基础,就是要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农业农村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农业农村不出大的闪失尤为关键。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抓“三农”的劲只能鼓不能松,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的形势出现逆转。正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的,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稳住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村成为安定有序、干净整洁的幸福家园。

(二)“稳”为基础,就是要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对这一基本制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无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丢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魂”;无论新型经营主体怎样发展,都不能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三)“稳”为基础,就是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指出,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些年,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广大农民群众是衷心拥护的。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不减弱,使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改”为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三农”的改革方案和试点方案已陆续出台。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既有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坚决守住底线,又要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敢啃硬骨头。“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能加快补齐短板、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化农村改革要有底线思维。

搞改革是破旧立新,但底线思维必不可少。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坚决守住农村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划出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搞农业规模经营也好,推进城镇化也好,都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化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承包的土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根本,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保住了土地就是保住了粮食,保住了粮食,就保住了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历史耐心、战略眼光,要谋定而后动。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进不进城、退不退地,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不能一刀切。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决避免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三)要明确农村改革重点。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根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重要领域和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6项改革任务,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四)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对敢于改革的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改革试错要有容忍度,也要有试错容错机制。农村改革体大面广,统筹兼顾是重要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工作中善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积极稳妥。农村改革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是科学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要建立健全改革督察、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等各项管理机制。

对批准开展的改革试点,要积极推进、加强指导,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全面推开的政策,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要不断完善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进”为目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以“进”为目的,要在“进”字上见实效。“进”,就是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围绕3大任务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就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强农之基。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富农之本。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习近平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二要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三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继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四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兴农之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主要方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第五篇: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张玉柱

(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福建 龙岩,364000)

关键词:“三农”难题破解途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末,困厄中的安徽农村率先奋起改革,成为攻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难题的闯路先锋,收到一呼而天下应的惊世之效,此后,农村迎来一段耀眼辉煌的时期。但进入1990年代后,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城乡之间,尤其是中西部及东部的山区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始出现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局相背反的现象。一个新的名词——“三农”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行的一个隐忧,成为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人们的一个歉疚,以至成为举国上下的心头之痛,也成为一个亟需攻克的重大难题。这里有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有其必然性,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思考的问题。

一、对现代化进程给传统农村带来冲击的必然性及其结果应有足够的估量

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既是旧文明形态(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它们的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民必须转型,农村必须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工业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任务、重要使命,就是要实现对落后文明形态的融合、转型、对接、更替。过去,我们曾视小生产者(农村、农民)为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资本主义因素的汪洋大海,并试图按“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社会构想锻造他们,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使进步与落后文明形态失去一次融合、转换的历史机遇。始于安徽凤阳的“包产到户”及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村喷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迎来了异常宽松,可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潜能的环境和机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村,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迎来了政通人和、各业兴旺、心齐气顺的中兴景象,还开始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几乎在没有任何官方的安排和压力下,又一次扮演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角色。可以说,这是农民融入城市文明圈的又一次机遇,但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城市容纳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制度等因素,使城乡之间出现的是融而不合,融而难合的现实状况。

“异军突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浪潮,燃起了拉近城乡距离的又一希望之光。东部沿海及环大城市区域的农村生产力因之得到新的释放,筑起了一条舒解城乡差距的快速通道。喜悦的人们曾一度赋予乡镇企业具有解决农村问题的普遍性的意义。但事实上过于乐观了。乡镇企业最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从用工、生产经营、效率、分配等各个方面举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尤其为全民所有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活样品,而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牵引作用,由于受地缘因素及农村的改革发展并没有提出构建二元工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等原因的制约,除东部沿海等区域地带外,日益相形见拙,“三农”问题在乡镇企业大潮后引起震惊,是其也不堪大任的体现。

检视建国以来的农村发展经验,不需作更多繁琐的列举引证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

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从根本上转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意识,瓦解宗法关系架构网络的人际社会秩序,以及改造自然半自然经济、文化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管花多少精力,动多少脑筋,下多大力气,用多少方法,不仅无法解决城乡之间源于文明形态层次的冲撞、矛盾、抵牾而产生的问题,反而容易出现差距不断扩大,融合的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加的背反现象。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对待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长期存在警觉不够、关注不够、应对不够、着力不够的问题。

二、把脉农村改革发展需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做到“分类对待,分域推进”

城乡分化,已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农村之间的差别,却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其实,它的差别程度是让人瞠目的。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山区、偏远地区农村的差别,用天壤之别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学类别划分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已不属同类了,同时也基本失去了同类的取样价值。但我们在政策设计、制定,改革举措的谋划、实施上,农村一直还是作为涵盖地、县、乡(镇)建制辖区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划概念来界定的,这就使得从客观到微观上必然遇到一系列“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宏观上,使我们长期受困于两种情形,一是一直试图寻找到一种类似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良方,能在短时间里开启新形势下农村问题之门的金钥匙而未果;二是觉得农村经济结构简单,回旋余地大,承包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心和社会的稳定有了基本保障,农村问题靠其自身的自然演化,靠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和城市的反哺辐射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实际的情况却出乎我们的预想,于是才有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微观上,继续笼而统之地沿用传统划定的农村概念,最易“误”导局势研判、政策制定、政绩评定及价值取向的就是数据的统计。

且不说环大城市的村镇,就是整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自1990年代中后期始,已实实在在发生了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可以说,一年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来自于这一地带的变化。但这些正加速朝城市靠拢、融合、对接,与传统农村渐行渐远的村镇,在统计上则仍然归属于农村。这不仅影响着农村GDP总量的经济学含义,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准的反映,影响城乡分配、收入差距的真实状况,影响“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现象的兹长,更影响着山区、偏远地区农村、农民在整个国家改革发展棋局中的位次、份量。

城市与农村的划分,本是人为的产物,是人类为使社会活动有序化的一种标识。所以,无论作为概念还是实体,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的,是动态化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拘泥于旧框旧制,不思变动,不喜变革,以至出现在诸多已是现代化的城市中夹杂着城中村的极不和谐现象。因此,根据城市扩展情况适时地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应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实际情况看,在不长的时间内(比如一个五年规划)将为城市扩展的地域,即使一时半会不便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不论采取何种过渡办法,但切切不宜继续当着农村来对待。这种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的方法,定将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一是将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展速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二是将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准确了解掌握“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将更有利于分区域、分领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打破目前的一些困局;四是将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五是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三、破解“三农”难题,应大胆探索“一分三化”模式

“我国的改革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新判断,这也标志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国已进入从外部注入资金、人才、技术及新的制度要素阶段。当前,摆在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面前的是关于具体运作层面的模式、路径和方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一分三化”应是可以大胆探索的一个选项。

所谓“一分三化”,就是使大部分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和城镇化、公司化、农场化。

使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对破解“三农”难题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理论上尚未作为一个概念来对待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已不乏其例。最典型的是散见于各地的“造福工程”及农民自发的搬迁现象。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挪窝不离土”。其最主要的优点是使农民能从根本上摆脱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融入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生活圈,为实现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型提供现实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国家、社会、个人应对“三农”问题的成本代价。

“窝”往何处挪呢?这就带出城镇化的话题。

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问题。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中城市是无法过多接纳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从农村流出的庞大人群的。但如果不能使300多万个自然村的大部分人口从目前的环境条件中摆脱出来,国家的现代化强国之梦就必然会大受掣肘。城镇化已列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总的看,地方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功能作用,尚停留于兴办企业、形象打造、政绩展示的档次,而对其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的作用意义则鲜有思考。这其中除了基层乡镇都需应付财政上的“养家糊口”和干部考核提拔上的GDP数量等现实牵扯外,更主要的是涉及目前关于小城镇的定位和作用问题。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构想,赋予小城镇的功能至少有:

1.大量接纳从边远分散、闭塞落后的村落分离出来的农村人口,是新型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2.为大量进入小城镇的人群提供接受教育、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及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的环境条件。

3.架构新型的生活社区,挤压消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宗法关系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4.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集聚区和低端交易基地。

5.是承接国家“三农”投入,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实施社会救济机制的基础平台。总的说,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应该具有农业人口容纳器、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孵化器、法律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器以及国家“三农”投入附着器等主要功能和特征,从而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

围绕小城镇应该具有的功能特征,是否可以推论出这样一个预想,如果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重点建设大约1.5万个,人口在2~3万规模的小城镇,接纳地处分散封闭,偏远落后村落的大部分人口,使传统农村和农民在现代社会结构序列的权重大为弱化,从而使困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得到带根本性的破解。

当然,这在实践上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分离的成本费用;二是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的生存依靠。

解决分离的成本费用问题,渠道办法不少,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费用可由国家投入,地方政府在住房建设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农民的宅基地置换转让,金融方面给予中、长期低(贴)息优惠贷款等等。其中,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出,一是能起到对

内需的巨大拉动作用,二是能惠及于“三农”所有的对象。这可以说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应的良方益策。

而解决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生存依靠的途径方法就是农场化、公司化。

目前,农民(尤其是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因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科技效用低和没有规模效益而导致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困扰;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涵盖面小、层次低。

第二、三方面的困难通过城镇化之路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改善、改变,解决第一个方面困难的出路,应该而且只有靠农场化、公司化。

农场化、公司化,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二是有利于形成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效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块、山场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能人、领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才华施展;五是能为农民创造获得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转入的收益机会;六是大量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经济类公司能提供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挪窝不离土”的新格局得以形成,从而有效减轻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压力。

总的说,“一分三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相互制约、整体推进的一种方案,它不仅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新思路、新方法。这一格局的形成,将是一次历史的大嬗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浓墨重彩。

下载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市委发[2009]1号中共江山市委 江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各乡镇、街道,市机关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三农”投入,完善......

    统筹推进农村改革111(初稿)

    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刘友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思路搞清楚,把目标搞明确,统筹推进农村改革......

    如何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如何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问题。一、为什么要重视意识......

    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大全5篇)

    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期,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法院大力开展了以“加强领导班......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范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