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关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关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04-01-09来源:作者:编辑: admin点击数: 99
3陈锡文,生于上海市。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从黑龙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从事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20余年来,先后与人合著或独著出版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研究报告150多篇,曾一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三次与人合作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多次参与有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
记者:2003年召开了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年初一次,年底一次。您曾为本报读者解读过年初会议的精神,大家评价年初会议出台的政策“含金量”很高。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有什么新亮点?
陈锡文: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虽然仅两天时间,但是开得非常成功,会议特点很突出,亮点也很鲜明。第一,2003年中央一年之内开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在历史上不多见。2003年12月,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5周年。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具有特殊意义。另外,2004年春节比较早,提前开会,也有利于贯彻会议精神。第二,中央把这次会议讨论修改后经中央审定批准的文件,作为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发出。我觉得含义很深。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三,会议和文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措施,“含金量”相当高,操作性比较强。记者:改革开放25年间,中央发了50多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2004年中央决定专就农民增收发1号文件,有什么特殊背景?
陈锡文: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从9月底就开始准备的。中央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国庆期间到湖南,12月中旬又到山东和河南两省专题做农业和农村问题调研。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这次会议的主题主要是研究三个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次会议的文件,主题可以更加突出一点、鲜明一点。经过研究,且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这次文件题目就确定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用中央文件的形式,专讲农民增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既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分别邀请农村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老同志和部分省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省长座谈。文件起草组也召开过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11月1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文件稿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12月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这个文件稿。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还就文件稿中涉及的政策措施,广泛征求了各有关部门的意见,一次是书面性的意见,一次是面对面的协调,基本上把准备出台的政策确定了下来。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了这个文件稿,对当前农村形势、面临的问题作了认真分析,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备采取的政策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常委会同意文件稿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经审定后以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发出。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对1号文件有很深的感情。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发了5个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初期那种势如破竹的改革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事隔17年,重新见到一个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大家一定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如此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形势究竟严峻到何种程度?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集中力量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主要用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身上。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农民增收难已持续了几年,尤其是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收入状况更为严峻。二是农民增收难和当前粮食供求形势逐步发生的变化有内在联系。
这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确实很严峻。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额不到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这就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2002年达到了3.11:1,2003年估计会在3.2:1左右。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小、绝对额也在下降。和1997年相比,2002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0元左右。这几年中,维持增收的农民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而很多传统农区、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实际上还是减少的。比如提供人均商品量最多的吉林省,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还减少了80多元;黑龙江这样一个粮食大省过去5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100元。过去6年中,中部地区8个粮食主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3%,只相当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三分之二。种粮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对粮食生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这几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不断下降,粮食单产、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断减少。当然,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还比较充裕,当年的粮食产量加上现有的库存,总体上还是供过于求。但如果粮食产量不断地减下去,总有一天库存是要挖完的,那就会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严峻情况。
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粮食生产问题实际上是紧密相关的。不让种粮农民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他就必然没有种粮积极性。因此这次会议和文件特别强调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增收。这实际上抓住了农民收入增长和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连接点。农民收入能上去,种粮能赚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粮食生产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记者: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对这次会议和文件的内容非常关注,出台了哪些新政策新措施?能给农民带来多大实惠?
陈锡文:文件的开头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形势,提出了今年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基本要求。文件对形势的分析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认可。大家觉得文件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是实事求是的,既看到了目前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也看到了当前农业农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而且明确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大政方针。
这个文件共有九节22条。第一节和第八节主要是讲当前农民增收工作的两个重点和难点: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第二三四节主要是讲农民增收的渠道。第五六七节主要讲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第九节强调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主要是讲思想认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提高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认识,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三农”工作,而且党政一把手也要亲自抓,地市两级领导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关于这次会议和文件涉及基本政策的着力点,大体上是这么几个方面:
1.关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这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为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要启动规模宏大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这涉及到全国近600个主要商品粮生产县和40多个国有农场。这个投资规模达几百亿元的大政策,还套着不少具体的小政策,如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对主产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在现有国有土地出让金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文件还明确强调,要支持主产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使主产区政府有抓粮食的积极性、主产区农民有种粮食的积极性。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对龙头企业、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科技发展和对粮食流通领域的支持等。
2.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主要强调要抓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文件提出一定要把从农业内部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文章做好做足。目前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占47%,还是大头,决不能放松。
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大家都讲,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减少农民。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把农民转移到哪里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在农村转移就业的机会。在这方面,过去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比如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转移了1.3亿农村劳动力。所以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不论所有制,不论规模大小,只要这个企业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促进其发展。文件中也提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县域经济发展了,繁荣了,就会给农民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话中特别强调,凡是县域经济搞得好的地方,整个经济发展就好,老百姓就业就充分,农民收入就比较高。典型的如浙江省,这几年大家都觉得该省经济发展得很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浙江省的县域经济非常繁荣,县域经济的增加值在全县GDP中占70%以上。
4.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文件里有句非常重要的话:“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表述在中央文件里出现还是第一次,非常符合实际。因为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业户口的人员已经占到一半左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的资料,这一比例就占46.5%。近几年这个比重肯定又有所提高,农民工在有些行业中已经占了大多数。比如批发、零售、餐饮行业占50%多,加工制造业占60%多,建筑业占将近80%。从这个角度看,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对待产业工人的问题。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服务,事关全局。文件中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要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文件明确提出,城市政府要把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纳入其正常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因为农民在你当地创造财富、缴纳税收,从当地正常财政开支中为他们拿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费用是天经地义的事。说白了,就是不能专门制定向农民工收费的政策。政府除了要改变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也要加强监督检查,让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农民工过程中,比如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正常工资发放等问题上,都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二是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产业工人中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不仅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而且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现在不是经常强调技术工人或者熟练工人不足吗,很重要的就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岗位由农民工去做了,而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却严重不足。中央提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战略性考虑。
5.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打出去”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守得住”可能是个更重要的任务。从国内市场来看,文件着重强调要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包括各类农民的专业组织、专业协会和各种经纪人队伍;实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于增加农产品出口,文件明确要求外贸发展基金要向农产品出口倾斜,鼓励和引导从事出口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进入出口加工贸易区。
6.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经费增加的幅度是很大的,但对农村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来说,仅仅靠中央投入是不够的。地方政府也应考虑在地方财政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开支,更多地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农民在生产生活上的成本和费用,间接地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这不能简单地算经济账,因为通过给农民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使农民直接增收减支,而且还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信息和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文件提出,“农村六小工程”既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能给农民提供直接就业机会,增加一些劳务收入,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和重大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7.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标或大方向很清楚,就是“稳定一个基础,健全三个体系”,即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文件提出当前要加大以下四项改革的推进力度:
一是加快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从现实情况看,现行征地制度至少存在两大弊端:第一,利用政府权力去征地的范围过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社会公益性用地,政府可以动用征地权。但问题在于,除了社会公益性用地,现在几乎任何经营性用地,政府也动用了征地权,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第二,征地后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太低。中央反复强调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在现阶段,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具有基本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保障两大功能。也就是说,农民失去土地后,你给予农民的补偿,必须能够替代这两大功能。所谓基本生产资料就是就业保障;所谓基本生活保障,就是相当于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如果给他的补偿不足以满足这两点,那就会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又失业,这不仅严重侵害了农民权益,而且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征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原则就是“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征地问题,除了关系农民的权益,还涉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因为乱占滥用耕地已经构成了对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威胁。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改革征地制度的指导性政策,前不久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修宪建议中也提到了征地制度改革。待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后,还要修改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征用制度。
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04年,中央允许所有地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之所以讲“允许”,是指到底放不放开,由各省自主决定。中央明确要求,粮食市场放开后要保护好农民利益,并决定从现有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资金,大约100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这项工作在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试点。当然,这100亿元补下去,到一个村、一个农民身上,钱并不多。但重要的是它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种粮国家给补贴,说明国家鼓励农民生产粮食。
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已经进行了4年试点,已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全面推开,应该说农民从中获益不少。按原来设计的方案,改革的目标已基本达到,比如取消了三提五统,规范了农业税制。中央提出从2004年开始,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这项措施出台以后,又可以让农民直接减轻负担70多亿元。更重要的是它对规范农村税制、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有着现实的作用,比如有助于推进农村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等。
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不够,是当前农村发展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央已经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目前正在8个省进行试点。会议要求,通过试点积累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文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比如:在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都要承担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义务,县和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主要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来自农村,当然应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完善邮政储蓄政策。现在邮政储蓄年吸储8000多亿元,6000多亿元来自农村。由于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将吸收的资金转存到中央银行,导致农村资金外流。从2003年9月份开始,中央已经对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调整到与其它商业银行同样的水平,使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有所缓解。文件还明确提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要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调整职能,合理分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由于粮棉流通体制的改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职能重新定位、怎么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问题。文件还提到了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严格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组织。要探索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抵押和担保制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发展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等。大家都能感觉到,我们实际上面临着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问题。毫无疑问,上述四项改革都推进到位的话,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定会创造一个更加好的环境。
8.关于扶贫开发。跟过去相比,主要突出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农村的贫困状态,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二是强调转变扶贫机制。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文件实事求是地提出,应该对他们实行救济制度。把这部分贫困人口从扶贫对象中剥离出来,使他们成为社会救济对象。
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出台的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操作性也比较强。怎样才能真正贯彻好会议精神、落实好政策措施呢?陈锡文:应该说,回良玉副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已经做了明确部署。会议精神的贯彻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我想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从工作层面讲,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中央召开的会议、制定的文件、确定的政策,定了就要办,不能打折扣,不能推诿。从认识层面说,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客观的评价,看一看是不是做到了“五个统筹”。这些年大中城市面貌变化很快,两三年不去就可能不认识了。但也必须看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隔了十年八年后再去,仍然是过去的样子。这充分反映这些地区没有很好地做到城乡统筹。我当然不是说城市不要发展,而是说城市的发展一定要起到带动农村的作用。在有些地方,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农村的发展,反而在损害农民利益,阻碍农村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认为主要是片面的发展观所致,根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解决“三农”问题确实需要与时俱进地出台一些新政策新措施。但从目前看,关键不是政策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思想认识不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再好的政策也落实不下去。对农村干部来说,首先要吃透文件精神,了解具体的政策措施,然后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去做。越是基层的干部,越是天天和农民群众在一起,越要有明确的宗旨观念,越要对农民有感情。现在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也是满心想给农民做好事,但是宗旨意识不明确,对农民感情不深厚。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觉得我是管你的人,你必须听我的话。在工作和思想作风上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与农民群众产生矛盾。具体政策怎么落实,各个部门都会有一些更明确的措施。但是到基层,政策措施能不能落实好,会议精神能不能贯彻好,关键还是思想认识问题,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
记者:非常感谢您为本报读者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
本报记者李永生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刘明国 常红晓
摘自:2004.1.8.1版《农民日报》
第二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副主任杨伟民发言
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题演讲实录
2013年03月30日13:
41来源:财经网
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题演讲
时间:2013年3月30日
地点: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
主持人:杨禹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评论员
嘉 宾:杨伟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存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点评人:
周其仁 北京大学教授
以下为主题演讲实录:
杨禹:
大家好,由我主持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的环节。十八大以后,我们党进行了新的领导的交接,对工作也有了新的部署。城镇化是我们这一重要工作之一,大家对城镇化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热情。但是在今天的学术界和舆论场上,围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城镇化到底应该如何前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我想今天我们论坛的召开前面几位嘉宾的致词当中,特别是徐宪平主任的致词,实际上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城镇化的考虑。接下来一个小时的主题演讲我们这样进行,首先我请两位嘉宾来做主题演讲,接下来有请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对两位嘉宾的主题演讲做一下现场点评。首先我们有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副主任杨伟民先生来做主题演讲。有请。
杨伟民:
谢谢杨禹,非常高兴再次来到我们风景秀丽的美兰湖,我觉得我们国家发改委和城市小城镇中心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对我们国家深入研讨城镇化的一些问题,理清一些认识,在实际工作当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来推进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我觉得起到了重要的智库的作用。所以我也祝愿我们这次会议,这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而且希望这样的论坛继续办下去。
最近城镇化又成为了热门话题,特别在两会上谈的比较多,也是和我们新一届党中央成立以后,十八大工作会议开了以后对我们经济的发展做了战略部署有很大的关系。最近在北京也开了一些城镇化的会议,也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谈了一些看法。我今天想了想,有些已经说过了,我想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一个主题,来谈谈我对城镇化过程当中如何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一些原则、一些任务谈一点看法。我发言的题目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大家知道十八大这次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一体的综合布局,把资源环境这些,从过去的经济建设中的这么一小块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重要的一个内容,用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整个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任务。而且提出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觉得首先和最应该贯彻落实的领域,就是在我们最近城镇化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城镇化作为今年重点推进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城镇化的任务当中,讲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当中其中一个就是我这个题目,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需要融入哪些原则和理念,我又学习了一下十八大的报告,我觉得有三个概念,三项任务非常关键,和城镇化关系密切,其实应该就是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来理解这样三个理念,三个概念,然后贯彻三个任务。哪三个呢?就是生态产品、开发强调、空间结构,这是三个概念。任务就是: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第二个是控制开发强度,第三个就是要调整空间结构。第一个,增强生态产品的能力。产品是指劳动加工以后生产出来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些有形或是无形的物品,一般都分为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当中包括公共产品。但是我觉得产品既然是用来满足需要的,那么所以从需要的角度或是从需求的角度,也可以把这样一些东西定义为产品。什么东西呢?就是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怡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因为它们是人们的最基本的需要。大家知道生产农产品需要耕地,生产工业品需要厂房,而我们需要生态产品需要什么呢?就是耕地、湖泊、湿地、海洋和森林。如果破坏了森林、湿地、湖泊、海洋、生态产品的数量就会减少,生态产品的质量就会降低。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城市的质量比较差?是因为我们生产工业品的时候,排放污染物,对二氧化碳的减少、保证水质、减少噪音等等,特别是吸附PM2.5的生态空间减少了。所以中央已经提出来,通过大力的节能减排尽可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我们应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的能力,实现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提供农产品,因为人类的文明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按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一种分发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新的工业文明。所以如果说农业问题主要是提供农产品、工业文明提供工业品和农产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不同点是既要提供工业品、农产品同时也必须要提供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供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的增强,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空间减少得过多过快,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在减弱。而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这种意愿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大家都希望在节假日到像这种美兰湖这样的地方养颜、养肺。推进城镇化是为了更多的人享受文明的生活,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推进城镇化的立足点不好,方式不当,立足于占地卖钱一圈又一圈的扩大城市水泥的面积,把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湿地湖泊、包括山地变成水泥板,我们今后可能会面临春天将听不到鸟的喧闹,夏天你可能盼不来清凉的雨水,秋天找不到游戏的鱼儿,冬天难觅温暖的阳光。如果这样推进城镇化的话,我觉得违背了城镇化了初衷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退步。这样的城镇化我们不要。
我们要立足于人的城镇化,刚才徐主任讲以人为核心,也就是农民工市民化,这个大家说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还有一条叫外来人口本地化。因为我们现在城镇化当中的常住人口不光是农民工,我们不能不考虑另外一部分人口。立足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要只是为了提高增长的速度,占地、卖钱、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繁荣房地产,不能这样推进城镇化。如果立足点摆正,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增长速度提高一点,这些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有的人也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不要硬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政策的障碍,农民工的市民化,外来人口的本地化,这一城镇化本来的含义,本来的目标实现起来很困难。而拆除这些篱笆和壁垒是政府的职责,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再提城镇化最应该有的含义。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控制开发强度,如何增强生态文明的权利,全国主体功能规划我们很清楚,我们就是建立一个两平三代为主体的安全战略格局,这是大的空间来看。同时,在城镇化地区,这样的空间范围之内,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落实十八大关于控制开发强度的要求。开发强度是指一定空间单元当中建设空间占整个区域的比重,整个区域面积的比重,简单来说,很形象的就是水泥板的面积占整个空间的比重。当然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县城、独立工矿区、居民点
等等,总的来看我们的开发强度不高,是3.48,这个数据稍微老一点,现在比较高一点。但是由于我国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海拔高,不太适宜人们生活。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国家的总的开发强度是超过了8%,和目前的日本差不多。
但是我们问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我们很多城市化的地区人均GDP刚刚超过一万美元,但是开发强度已经很高了,大大高于一些人均GDP达到4万、5万、6万美元的这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北京、上海、深圳、东莞、苏州这些我就不具体说了。日本三的都市圈,法国的大巴黎地区、香港等等这样的地方,他们的开发强度只是20%左右。香港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它的开发强度目前只有23.7%,灌木灌丛草地只有6%,一半的绿地划为被保护地区。所以香港这种紧凑型的开发模式的好处,就是城市居民从闹市区走出不远就可以看到绿色。当然要在北京就很难了,北京要走出五环的范围之内大概700多平方公里,出去一次还是很难的;昨天我们很多人没有来成,差一点没有赶上是因为出不了城。开发强度高,意味着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少,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生态产品的生产。农产品我们可以从区外、国外购买,但是生态产品买不来,海南的空气再好北京人享受不到。
另外开发强度高还有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带来环境的问题,也带来水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这些都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什么会有洪水,为什么雨水变成了洪水?一方面是自然的原因,自然界短期之内雨量过大,还有一方面,从我们自身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因为一定空间城市化空间当中,那些径流系数小,吸收和接受雨水渗透性强的生态空间大幅度减少了,所以雨水来了以后就无处储藏,只能在城市的水泥板上横行直撞,所以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洪水。
同时我们还缺水,全国总的缺水量是536亿立方米。为什么缺水?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装水的盆搞的越来越小了,森林、湿地、湖泊、地下都是装水的盆,我国仅湖泊消失减少的需水量约500亿立方米,正好相当于我们全国总的缺水量。
乾隆十八年1573年的时候,北京的湿地面积占到北京总面积的1/3,是5700平方公里,湿地主要是在平原,差不多90%以上的平原都是湿地。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候,北京的湿地还有2568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15%。到了09年北京的湿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3%,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比这个还要少。最近北京准备在平原地方造100万亩湿地,我计算了一下,相当于建了4000万吨的水库。如果几个城市水不够喝了我们可以调水,但是有11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没有那么多的水资源可供我们调来调去,我们国土资源当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让你铺设这样的调水管。
很多人说,21世纪最紧缺的资源是石油和水资源;如果不控制开发强度,不从现在开
始增强水的含氧能力和储蓄能力,我们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严重的危险。我们这几年的严重的干旱已经敲响了警钟,地上没有水天下也不会下雨。我们应对石油问题建立了石油的战略储备,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重视建立水的战略储备,水的仓库就是湖泊、湿地、森林、地下。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一下,十八大报告中讲到扩大面积的问题中有这一个地方,叫“扩大森林、湿地、湖泊的面积”。我觉得十八大这么几个字的战略意义是非常小可,不知道我们是否都认识到了。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各地区一定要有自律精神,控制开发强度,要湿地空间来净化我们追求GDP的一些空气。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第三是调整空间结构,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在新的城镇化开发当中,就是在增量当中我们控制开发强度,这是我前面已经讲的。对于存量怎么办,就是十八大报告讲的,要调整空间结构,构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构成在国土空间的分布,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在国土空间当中的反映。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等,国土资源结构我们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来看,各方面还缺乏认识,没有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当中,没有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来看待。
我国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空间布局混乱,空间利用效率不高。657个城市,6000多个县城都在热火朝天的搞开发建设,所以你放眼望去,我们到处都是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到处都是开发园区和新城。但是绝大多数地区达不到产业的门槛。工业不完善,缺乏人气,这些结构又带来了新的占地的压力,因为到处都有工厂、住宅小区、所以你就到处要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到处都拉高压电网,铺轨道交通、建高速公路,所以给我们人均只有800平方公里的平原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胡部长这边最难受,都到他那边要指标。我们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要在在这么小的面积上解决,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土地城镇化方面我觉得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不要再去做增量的文章,争取做到总量上空间的平衡。比如目前我们城市建成区4.3万平方公里,建镇3.38万平方公里,农民居民点已有16.5万,还有各类开发区,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是9949平方公里,但是县级开发区是多少,我们数不清;我觉得可能不亚于国家和省的开发区。所以我觉得,这些已经变成水泥的地方,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
今后的调整方向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扩大森林湿地、湖泊面积,因为我们过去把本来的森林、湖泊、湿地的空间作为农业生产,所以后来我们又不得不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就是一种错位的纠正。现在呢,由于城镇化又摆到了日程上,由于耕地管理比较严,所以有的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现在把眼睛主要盯在山地、林地、水面海洋,过去搞农业占了空间,我们现在退回来,我们搞城镇化也不要到时候又退回来。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生态空间,生态是一个系统,山、水、林、天田和城市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破坏的山砍光了林,山变成了荒山,水变成了洪水。我们经常讲,水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
二是要减少居住用地,我们国家土地一个不合理的表象就是工业生产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刚才讲到我们有4.15万的独立供放区,657座城市当中,还有8721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还有接近1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有数不清的县的开发区和工业用地。我估计大概有5到6万平方公里。我查了一下资料,日本所有的工业空间只有1700平方公里,当然我们有不可比拟的因素,因为日本没有矿业。你想想看,城市建成区当中就有8700多了,我们其实几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加在一起比日本的工业用地都多。
但是全国的居住的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5比1,居住用地是是工业用地的1.5倍。这是说657座城市当中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是1.5比1;而日本三大居住用地是工业用地的6倍,法国的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是5:1。当然我们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是我认为,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不在于量。我们现在很多的产能严重过剩,工业主要是存量调整和产业升级,所以工业占地不应该按照过去的速度占下去,而应该减下来。但是城市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刚才讲了只有52%,如果扣掉外地人口以外只有35到36%左右,这些人基本上在城市是居住占地面积是很小的。所以今后对居住用地的需求可能还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当然我觉得相当大的部分,可以通过存量调整的方式,在不同的类型之间,在区域之间、空间之间,形成总量平衡。
总之我觉得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变成我们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仅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以从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要求出发,把空间结构纳入我们结构调整的内涵当中,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调整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我就讲这些个人的看法,不代表我从事的单位和机构。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201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王宇林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
习近平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李克强指出,“十二五”以来,“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十三五”时期,要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注意分析粮食丰收后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继续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亿万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重大贡献。“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会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农民基层实践,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第四篇: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讲话录音整理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9年5月25日上午
湖州来过四次,间隔时间比较长。这是第四次。但对湖州的发展情况一直关注。市里06年开始搞市校合作共建,在杭州签订了协议;07年孙书记专门到北京给我介绍过湖州新农村情况;最近,不少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对湖州的新农村建设很关注,都觉得是很好的经验,中央党校、人民大学都写了很有影响的调研报告。看了这些材料,确实感觉到湖州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湖州的三县两区中,我去安吉看了两次,安吉在三县两区中经济不算走在前列,但整个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山川秀美,赏心悦目,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和美,取得了很大成就。因为看得很少,听得也很少,评价就不多讲了,昨天和孙书记、唐书记在车上、吃饭的时候也谈过一些,想谈几层我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和湖州的新农村建设、改革发展有什么联系,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个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家都知道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是作为中共中央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提出来的。从05年10月到现在不到4年时间。我是参加了文件起草,这部分内容我是负责执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想,到底什么叫新农村建设?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这个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实际上在认识上需要不断深化。一般来讲,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指那五句话二十个字。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一定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新农村。在工作实践中我也感觉到存在一点问题,在有的地方,有些同志在把当前我们正在做的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当作两件事情,所以也有的地方另外还有个新农办,那么它做得工作到底是什么?昨天我在车上和孙书记、唐书记也讨论这个事情。经过这三年多的实践,就我个人 1
来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涵盖了我们正在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两件事是一体化的。也就是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农业农村工作总的抓手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它分成两件事。从这个角度去看,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偏差。比如大家都比较忌讳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传统农区的大拆大建,一定程度上就是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村庄的建设、房子的建设、形象的建设。从这几年的实践下来,应该把新农村建设看做就是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部内容。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提了五句话,后来领导同志也在这方面进一步的延伸,包括总书记最近的讲话,当然他不是特指新农村。当前我们全局就是“六大建设”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也可以用“六大建设”来概括的。平时农业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在从事、推进的这项工作,主要也是整体协调推进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以往。从50年代就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对农村的主要要求,在当时就是确保农产品供给,而且主要是粮食。这项工作做好了,农村工作就是做好一大半了。到了改革十几年以来,特别是十五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决定》,提出过一个重要判断,就是主要农产品已经做到供需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几年来基本是这个状态。有了这个状态,中央很明显把农民增收放到了更高的位置。我们总理反复讲过,我们现在农村工作两位一体的任务就是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到了新世纪,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个阶段,我们觉得农村工作有条件比以往眼界更拓宽、内容更增加,政府支持力量要加大,城乡之间要协调。因此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觉得理解清楚它的内涵,对于扎扎实实按照中央意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我想大家很清楚,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讲了三句话: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二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三是要把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我在这个意见起草过程中,也理解中央领导同志的意图,对农业农村工作总体上讲是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方方面面的任务,其中十六届五中全会提了五大方面任务,首先一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放在走现代农业道路这个基础上,才能建设成新农村,才有条件有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明确了当前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抓好的环节,当然别的也很重要。从当前情况来讲,从生产条件、资源条件、农民素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看,推进现代农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大大进了一步。因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个要求是十七大提出来的。对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论述三农问题,这是表述上的重大区别。十六大报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十六大以后,农村政策有了很多变化,一步一步完善到现在。十七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从提法变化来看,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同时非常重要的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而且要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下去考虑。这是个新任务。我们知道湖州比较早就开始搞户籍制度改革。从整体长远来看,无非就是我们面临两个大势的变化。一个就是农民总是要逐步进城的,否则现代农业没法搞,那么怎么能有序地、有准备地让农民进城,不到于使得农村凋蔽,也不至于使城市无法承受。中间有大量工作要做。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必须有一部分农民变为市民。一个农民变成市民主要要做三件事情:一个要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另一个是要有比较稳定的住所,再一个是必须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一个人做这三件事,政府要在财力等各个方面考虑付出多少。据我调查,在成都一个农民要变成市民,政府要花费20万元,这个问题迟早是不能回避的。尤其是农民工增长到现在,中国目前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有一亿四千多万。中央对于这部分农民工的稳定问题高度关注,叫我们研究,我们农民工当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型农民工,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他们的父代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设计制度,考虑稳定农民工家里的土地、住宅,让他们在城里有工就打、没工打就回去。这在上一代农民工身上体现,而在这一代农民工、比例20岁上下的人,我接触过很多,他们基本的倾向表示不会去了,再也不当农民了。所以我跟中央报告,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是很多的,他们过5年或8年就要成家,到底怎么个落户生根法。所以从统筹城乡角度看,一个要考虑到农村的人如何逐步向城市聚集,另外还有其他的要素,如资金、技术怎么更多地往农村去,才能形成一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所以新农村建设从内涵上来讲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扩大。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湖州有条件、老百姓也有愿望搞好新农村建设,所以它的推进是比较快速的。因为你们认识早,动手早,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你有你独特的条件,但是我们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平衡,从全国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总书记和总理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要四五十年。这当然是对全国而言。总理还补充说有些地方可能要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做得到,也就是说地方差距相当大。我理解,为对现代化三步走中第三步目标有个更具体、更形象地把握,提出了全面小康的概念。这一步要20年。当国家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应当有一个阶段性或标志性的要求,要做一个大的跨度性的考虑和规划。所以,湖州的经验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消化理解,以便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政策建议的时候能更加切合实际。
第二个是关于林改。湖州整体上认识也比较早、推进也比较早。浙江省是最初的试点省之一,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明显。总书记
记和总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多次讲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亚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是又一次农村的重大改革。评价非常高,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些效益最初来自福建、江西、浙江。林改搞得早的这几个省份,山上是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超过一半,在全国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中央对这个事情极为关注,十七大报告中就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句话写进去了。08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时,湖州、浙江的林权改革主体内容已经完成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更重要的就是从最开始的突破往纵深发展,从把林权与老百姓的利益搞清楚向综合配套改革这方面去推进,意义非常重大。尽管湖州在新农村建设、林权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有很繁重的改革任务、发展任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制度创新问题。制度创新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我们缺乏的制度,空白领域的制度要尽快确立起来。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推进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六大制度:坚持和完善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农村的金融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这是大的,涉及到具体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制度,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到这个水平,没有考虑到这些。空白领域的制度要通过实践、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逐步去完善、建立。二是必不可免地会和现在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发生碰撞。过去的制度设计是考虑当时的情况,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有很多新问题会出来。这个问题怎么处理?我觉得在改革发展中一是要积极大胆地试,二是必须处理好与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关系。有的方面是用足用好,如林权中的抵押贷款问题,从大的制度设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实践过。现在老百姓有要求了,银行、中介、评价机构,怎么去适应这种情况、完善这个制度。还有的是原来的制度规定是不允许的,如农房抵押,现在法律制度是不允许的。现在搞农房抵押的地方,不在少数。坦率说,我一开始有点紧张,这是个大制度,担保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不能用作抵押物的。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从浅的看,一旦还不上怎么办?弄不好就要走诉讼程序,法院依法判决合同就属于无效,银行就吃哑巴亏。珠三角那边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从更大层面考虑,如果改变法律,条件成不成熟,农民会不会失去土地房子,失去土地房子怎么办,这是个社会、政治层面的大问题。至于农民的第二套住房可以抵押,但法律规定一户一宅,有第二套就是违法了,当然商品房除外。情况非常复杂。我们也了解到目前的抵押水平,押得非常低,农民不可能把房子给你。凡是涉法的改革,并不是说不能做,因为我们的法律还没有完善到天衣无缝、不能修改的地步,但一定要有严格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重庆、成都的改革,我讲了四句话:一是讲程序,要突破现行的法律法规,就必须向制订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部门报告,或经国务院授权,在省委省政府控制下进行试点;二是控制的范围,可以是一个村,一个镇,批准在哪,试点就严格控制在哪,能不能推开,要等试验结果出来才决定;三是做好相应的预案,既然是试验改革,就可能成功也允许失败。但社会试验是把老百姓身家性命放在试验,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参与试验的老百姓怎么办?一定要做好预案,不能让老百姓有损失。四是试验没有验收之前,严格说不应该报道,要封闭。一报道,大家都来学,就不可控了。当然,理论界、学术界、各地、各部门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不能抵押、农民宅基地能不能抵押都有不同的看法、意见,搞一点试验也未尝不可,探索的结果就是决定能改不能改,同时要考虑好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要慎重。从全球经验看,面对小农的土地、房屋使用权,都没有成功的抵押贷款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只有“两农”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农村,我们国家有农村,有村庄就有人的血缘、地缘问题,所以第一从政治层面来讲,你把村子里的某一个人的房产、地产抵押掉了,因经营失败把他的房子拍卖掉了,把这个人推给社会,流离失所;第二是你拍卖的时候有谁敢住到这个村子里去,这村里都是他的亲戚、邻居,所以实际操作中很不可行。另外,农地是不可以转为非农地使用的,所以全球的大商业银行都不做农房或农地的抵押,有些地方的农村合作银行去做了也是做个样子,最后没有办法用抵押真正控制住。现在我们政策已清晰地表达了,要推进对于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当前信用贷款最高能贷到60万元,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农房抵押贷款,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的金融体制、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不要简单地拿一个东西作抵押,到时变成个烫手山芋,要作更多点的考虑。当然,不仅是林权,在土地承包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把政策法律向老百姓讲清楚,更多地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承包土地的调整。我们讲土地政策,是讲“大稳定、小调整”,要把期望值弄清楚,不能偏离。所以既要就目前突出的矛盾适当予以解决,同时又要进行彻底了断。不能不断面临土地调整这个问题,还有一户一宅的农村宅基地问题,要通过创新改革,逐步去解决。农民群众是这些矛盾的当事人,他们的智慧比我们更丰富,本事要大得多。要敢以和基层干部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把老百姓的想法、实践变为我们制度性的成果。所以在推进试验、改革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难题,我们既不能老是绕着走,又不能直接地、大面积地和现行的政策法律去冲撞,通过改革、试验的办法,通过多听老百姓意见的办法,逐步把这些尖锐的矛盾化解掉。只有从实践中才能总结出好的经验来,要让人家看得见效果,慢慢向前推进。总之,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改革发展这个实践,把新农村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上一层楼地往前推进。
第五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温家宝讲话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温家宝讲话
时间:2011-12-31 10:26:33 来源:办公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天起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要求。
温家宝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预计今年为6900多元。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温家宝说,这些年农业农村形势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对头、措施得力。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各级各地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实行农业生产补贴,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达到1406亿元,现在补贴政策已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了市场化运行的轨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废止城市收容遣送条例,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进城务工经商的束缚,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对农民工从缺乏公平对待到善待、从限制进城到提供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进展。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温家宝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但家庭经营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温家宝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并不会自然带来农村面貌的较快改变。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农村建房的指导,提高农村民居设计和建设水平。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温家宝指出,30多年来数亿农民进城,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要使进城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居民,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只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不可能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又要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明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积极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温家宝指出,这几年,我们能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农村形势好。明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明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确保再夺丰收。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即使是为农民办好事,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在农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特别是新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要抓紧系统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了解农村改革的历程、农村体制和政策的沿革,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
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主持,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