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陈锡文的讲话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
2011-11-17 作者:陈锡文 来源: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当前的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业问题和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的问题。这几年的情况看总的来说,从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十六大以后,农业农村形势总体上发展是好的。
党的农村政策也根据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的要求,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体系。那么当然面临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
今天我想讲的题目非常大,当前的农业形势和农村政策,可以讲很多很多方面。限于时间,也限于我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限,我想突出四方面的问题或者讲四个字。
第一个字就是粮,讲一下当前的粮食形势。第二个字就是讲一下钱,就是农民们的收入问题,第三个讲一下人,就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何去何从?第四个字讲一下地,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土地问题。想讲四个方面的情况。
先讲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在我们国家是历史上就备受重视的,历来讲民以食为天。所以任何政策,不管怎么样掌握了政权首先是要解决粮食和老百姓的温饱的问题。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政权来说更是这样的,所以粮食始终备受观众。那么刚才讲到最近七八年,应该说中国的粮食生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增产的幅度比 较大,而且是连续稳定在增产。
应该说我们国家总产量从2004年开始到去年2009年连续七年每一年都增长,而且其中有四年的总产量都超过了一万亿斤,这都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916亿斤,比七年之前的2003年,那年粮食的总产量8614亿斤。
那么也就是说在七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从年度产量来看,增加了2302亿斤。这个量是非常惊人的,它要折成工资的话,就是一亿一千五百多 万,差不多相当于全球每年粮食贸易总量的一半,就是我们新增加的粮食产量。所以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大家总的感觉粮食的形势是不错的。
但现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看到,粮食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前景。第一从总量来看,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实际上尽管连续七年增产,而且去年是最高的水平,但是总的需求来看,还是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应该说这几年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的提高,农产品的消费量集聚增加之后,粮食产量尽管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离我们的需求还是有距离的。
从去年的情况看,我们进口的粮食包括植物油在内,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有一个概念跟大家说一下,就是中国的粮食概念跟国际上是有区别的。国际上包括世界粮食署等等他们用的概念中没有粮食这个概念。
谷物就是谷物,谷物就是我们讲的三样东西小麦、大米和玉米。那么还有一部分叫粗粮,比如说高粱、大麦、燕麦做饲料用的,这是粗粮。第三类就是豆类,大 豆还是其他的各种豆。第四类就是薯类,在我们国家把这些都概括在一起,都是把它合在一起称作粮食。所以这个概念跟国际上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按中国口径来算,我们的粮食包括五大类,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薯类,薯类。刚才讲到的去年10916亿斤,就是这五个东西加起来。正是由于还存在着缺口,所以国内进口量这几年是持续的增长。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豆。大豆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5480万吨,接近去年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那么我们自己能生产大豆多少呢?去年大概是1500多万吨。所以你能看出来,我们大豆的自给率,实际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以上的大豆要靠国际进口。
进口这么多大豆干什么?首先是产油,因为我们的植物油不够。大豆不是一个油料作物,但是相对而言,它的油脂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国产大豆的油脂含量一般 在18%左右,国际上的一些进口的大豆油脂含量高,蛋白质比较低,油脂可能接近20%。所以进口5千多万吨大豆,可以榨出1千多万吨植物油,剩下的4千多 万吨就是豆饼,豆饼是饲料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添加剂。
所以这几年大家能感觉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市场上的植物油的价格起伏波动比较大。畜禽、蛋、奶类的产品价格波动也比较大。
这实际上从侧面上反映了一个大的问题。由于我们大豆产量满足需求的比重明显下降,所以大豆的价格基本上受国际市场控制。我们自己能对它调控余地非常有限。由此国内和大豆相关的其他产品的价格,实际上也被国际市场所控制。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涨,国内大豆价格也要涨,大豆价格涨了,豆油价格就涨,豆饼价格涨了,豆饼价格涨了,饲料价格涨及,饲料价格涨了,肉禽、蛋都要涨。那么你能调控的余地非常有限,因为你的自给率不到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很突出的大问题。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植物油也不够。我们现在自己生产的植物油大约能接近一千万吨,但是我们需要消费的植物油,现在超过两千五百万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当然不完全是你自己家里炒菜,包括同学们吃食堂,吃饭馆还有一些食品中都含有植物油的。人均消费植物油的水平已经比韩国比日本都高了,这和 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
所以两千五百万吨以上植物油,自己只能生产不足一千万吨,那么当然就要进口。进口的部分刚才讲了,大豆进口可以补充一部分,将近一千万吨,大概还差六七百万吨,那么还需要再进六七百万吨的植物油,所以植物油我们现在的自给率不足40%。因此油价也是很难控制得住的。
从这几个大品种的总量进口来说,我刚才说到,我们去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了其他的粮食就是大米小麦和玉米,去年进口的712万吨,再加上进口 了二百多万吨的植物油,如果把进口的植物油,都给它折过来,折成大豆,折成菜籽,再加上我们实际进口的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那么有关部门折算的结果,去年 我们实际进口粮食和油料作物7172万吨,就是要1400多亿斤,一算就很清楚。现在全国人民平均每个人进口粮食和油类作物110斤。
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应该说我们进口粮食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国内自身消费的10%。那么很多同志可能还记得,我们历来强调要保障粮食的基本自给。基本自给大的概念就是1996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
当时李鹏总理提议宣布,基本自给的含义是保持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那么现在的状况,口粮部分或者谷物部分,大米、小麦、玉米这个我们满足自己基本 上没有问题。小麦每年自给有余,大米粳米紧张一点,但是早籼稻,中晚籼稻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供应。玉米应该说满足正常需求没问题,但是现在面临的突出的大的 问题就是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所以粮食作物也正被一些企业家看作是能源作物。大量的粮食开始不仅人吃、喂猪而且开始喂汽车。
比如说去年美国生产的燃料酒精就消耗掉了1亿3千万吨的玉米。我们国家现在燃料酒精的生产能力也已经达到了3800多万吨,但是生产就生产这么多,去 年实际产能1800多万吨。从国际上的价格比较来看,基本上用现在的燃料酒精的加工技术大概3斤多玉米可以换一斤燃料酒精。那么当国际的石油价格超过60 美元,实际上用玉米加工燃料酒精就开始有利可图。
那么现在大家知道国际上油价又突破110美元,所以在这个局面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玉米去用来生产酒精。那么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玉米在正常的情况下,我 们人的消费以及做饲料本来是可以够的,但是如果大量的被用来生产燃料酒精,后果就不太好估量了。所以从谷物情况看基本上是这样的,它问题突出的就是我刚才 讲的大豆和植物油。
那么国际上的变化情况大概是这样的。美国是最大的利用玉米来生产燃料酒精的国家,去年用了1亿3千万吨,如果今年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它会用更多的 玉米投入生产酒精。那么用更多的玉米投入生产酒精的话,相对别的作物就会减少。从以往来看最明显减少的是大豆。大豆供应下降,那么国际上大豆价格就会上 涨,国际大豆价格上涨,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所以从这个局面去看,应该说粮食对中国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能说我们现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自己的粮食的问题,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人口还会增加,耕地还会减少,粮食的供求关系,始终处在一个比较紧的平衡状态,而需要比较多的利用国际市场。
所以无论是从粮食的种量看,还是从粮食的品种结构看,我们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尤其是人口进一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还会凸显出来。
那么有些专家就提出来,既然大豆和植物油这么紧张,为什么不调整结构,多增加生产大豆和植物油?这个问题问的是对的,但问题是资源只有这么多。
按照2009年的统计数字,植物油的耕地是18.26亿亩。18.26亿亩的耕地,有的地方一年种两季种三季,农业上叫复种指数。介绍一下复种指数,我们现在大概可以一年播种农作物23.5亿亩。
现在怎么利用的呢?为了生产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那么粮食的播种面积不能低于16.5亿亩。去年大概基本上是这个水平,那么你还剩下7亿亩可以种其他 的作物。这7亿亩现在是怎么用的呢?其中2.7亿亩用来生产蔬菜,2亿亩用来生产植物油,8千万亩用来生产棉花,还有3千万亩用来生产糖料,那么还有其他 很多小品种。比如说烟叶、麻料、中草药,还有很多其他的瓜果、鲜花、等等药材都在内。
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来看,几乎没有在土地上调整,做大的结构调整没人提。
而我们现在进口的这些产品,如果拿到国内来生产,需要占用多少的地?进口的5400多万吨大豆,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每亩230市斤大豆产品,那么大约需要5亿亩播种面积。进口的六七百万吨的植物油,按照我们的生产的水平,如果把它折算成菜籽油来算的话。
那么我们现在一亩地的菜籽平均水平可以生产85市斤毛菜籽油。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不进口这么多菜油,你自己生产的话,大约需要2亿亩地。还有我们每年大 概需要进口二三百万吨的棉花,大概也需要3千万亩地左右。所以这个帐算过来,我们现在大概至少相当于,在境外利用人家的6亿到7亿亩的土地,才保证了我们 现在这样的消费水平。
所以我刚才讲到的,如果说讲自给率,如果仅仅讲谷物,我可以说基本上100%可以满足。但是如果来讲粮食,就把大豆算进来,我们的自给率不到90%。但是如果讲土地,我们23.5亿的播种面积,在境内如果用了6到7亿亩的话,那可以算,我们土地产能的自己率大约是80%,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保护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不让突破。为什么反复要强调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耕地进步。就是说实际上我们人口和农业的资源条件相比,我们是全球非常紧的一个国家。我们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八,相当于世 界平均水平的40%。我们人均淡水资源大约就是每年两千立方米多一点,相当于全球的百分之二十六七,但是要养活这么多的人。目前全球一年可以出口的粮食总 量两亿五千万吨,这个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五千亿斤。
所以有些专家讲过,没有必要非要死亡18亿耕地,有那么多外汇,为什么不可以去拿来买点粮食,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光算经济帐是算得过来,但是问题在于什么?你有钱,你即使把全球出口的粮食五千亿斤都买回来,不够中国人吃半年。
所以从这个现实角度,我想农业问题不能放松,耕地保护问题不能放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能停止,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所以十二五规划明确的提出了。
第一要建设现代农业,而建设现代农业要把确保粮食放在首位,这是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的。那么要想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就一定要坚持保护好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今年大家都看到,今年中国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
第三个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所以我想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一方面要有信心,如果这些事情都做好,那我们的产能提高的水平还是很大的。因为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都是种地,亩产水平差一半这个现象是很普遍。所以真正能够如果把中国的种地产权改造好,那么我想保障中国的粮食 安全,基本上做到自己,比如说自给率到95%、90%这个是可以持续下去的,但是只要松一松,地一没有,地流失的快了,地流失多了,那要再想补救来不及了。
有两个字大家可能了解。中国进行农业普查之前,耕地面积是按照历史上形成的缴纳农业税的土地面积来算的。所以到1995年我们统计的数字是14.2亿 亩,但我们知道的不止那么多地,很多地方叫黑地。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农业用地普查之后公布出来的数字是19亿5千1百万,那么到了1998年1999 年这个数字就降到了18亿2600万。也就是说过去的12年时间中,中国减少了1250万亩耕地,一年差不多要减一千万亩耕地。如果这个势头不能得到有效 遏制,那么我说粮食安全是存在问题的。
现在现实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不用地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几年实际上每年,再怎么严守,耕地也是在减少。我们过去一年大概经国务院的批准的建设用地,一年大概在五百万亩左右,其中一半是要占农民地的。
那么这几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在提高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今年是640万,其中也是一半,三百多万亩是要占用耕地的,所以完全不减是不可 能的。于是就得回过头来讲,我刚才讲到,有些专家提出你不必死守18亿亩。因为作为经济专家,他的眼光更宽。你粮食供应满足了,房子怎么办?房价这么高怎 么办?你严守耕地是把房价弄高了,也有这种议论。
但是我在想,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算成亩就是144亿亩,但是被统计的耕地是18亿亩多多一点,占整个国土面积大约就是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不是耕地。
所以我在讲,有一条是大家常识的认识,能种粮的地,一定可以种房子,但是种房子的地不必都是需要可以种粮食的地。所以能不能有一种思路的调整?通过规 划,通过基础设施的延伸,尽量避开耕地,推进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关系今后长远发展的大的层面。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钱,就是刚才讲到的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应该说在这些年来总体上是增长比较好的一个阶段。
这个别的不说,你比如说十一五期间,过去五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期末,就是十一五开始之前,人均收入是3255元。去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是 5919元,增幅很明显,扣除税之后,在过去五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增长8.3%,也是历史上比较快的一个年份,这当然是自己跟自己比。
但是有一个问题也要讲清楚,农民人均纯收入,其实城里也一样,平均数不一定代表大多数,这个事从统计上是可以讲清楚的。实际上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均纯收入按省计算,达到平均数,超过平均数的,我们有12个省市,有19个省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最低只有3千多块钱,所以农村内 部的差距还是要看清楚的。
第二个就是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这是一个很敏感的社会问题。应该说这个差距也困扰着很多人,尤其困扰着政策的制定者,困扰着决策者。怎么千方百计让农民的收入增加更快,让城乡收入的差距能够逐步的缩小?
但是应该说一直到现在,这个零界点还没有到。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255,那么那一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所以那一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3.224。也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3.224个农民的收入,那是2005年的水平。
去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去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109,这么一个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3.228,我为什 么把这个数字算到小数点后面三位。四舍五入你看出来都是1:3.22,后面是1:3.23,就是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十一五期末十二五开局的时候,其 实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你通过十一五这五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去看,从五年前1:3.224到五年后1:3.228,可以有这么一个结论,就在过去的五 年中,统算下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基本没有扩大,从3.224到3.228,就是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在千分位上大了那么一点点。
那么这个迹象是不是能代表一个趋势,我觉得需要去判断,但我觉得出现这个迹象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现象。
因为实际上中国的城乡居民的收入,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十五期末,2005年,一直是在扩大的。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缩小的,改革 之前1978年,那一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34,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43,所以改革起点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1:2.57,比现在还不 小。
由于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功,所以农民是先得益的,因为到1985年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缩小到1:1.86,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个差距就不断扩大。
进入新世纪(16.71,-0.47,-2.74%)以后,到2002年第一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破1:3,到2005年到了1:3.224,这个趋势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过去这五年当中,五年统算下来,基本上没有扩大,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迹象。
也就是说明在十一五中,多种因素构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状态相对是比较好的,至少它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有什么经 验,我觉得需要认真的总结。如果把握好,有可能十二五就会成为一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一个拐点,当然把握不好,稍纵即逝,很多机会和条件,又会陷入继 续扩大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认真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刚才讲的。十一五期间出台了很多重大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主要的政策四个大的方面。一个大的方面就是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彻底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税全部的免除,因为农业税的内容很多,实际上要讲起来,至少涉及到十几项。
国家的税收其实并不太多,当初1999年的时候,农民的全部负担,农业税费合在一起大概是1350亿。那么这里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土产税这四项税。(核实)本来应该由公共财政支付的钱,财政力量不足,乡镇不得不向农民收五项,叫统筹。
怎么统筹?就是教育,乡村的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军烈属优抚对象的补助,以及农村架桥修路的钱,这五项钱。在税收改革之前都是农民的负担,村里 头也要收,村里收三项叫公积金、公益金、共同管理费,你这一算起来就12项了,12项农民还要劳役就是出两工,这样子这些钱加在一起,一年1350 亿,1999年的时候。那么经过五年的税费改革,中央下决心在2006年开始才全部免除了,这样农民受益了1350亿,不用交了。
第二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进行生产性的直接补贴,种粮补贴,粮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以及后来由于石油价格暴涨,农业生产资料大量增长,所以推出了一个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那么这四项补贴去年是1260亿。差不多农民从这两项中就得益了2600亿。
第三项大的政策,公共财政开始进入农村,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覆盖,首先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制度,和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的孩子还可以享受免费 的教科书。那么在农村中,建立了基本上全覆盖的新型合作医疗社,那么在农村中建立了基本上,也是全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那么从去年开始又在推进新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大概覆盖了40%。那么这一块东西,实际上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它的标准比城里还低,但是制度建立了慢慢可以提高。
第四项就是对农民进城务工。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中央制定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四个大的方面的政策,应该说在十六大以后,按照统筹 城乡发展的要求理念,逐步逐步建立起来。当然基础也是建立在国家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财力不断的增强,不是说以前不重视,现在才开始重视。
实际上我一比较,你比如说2000年,我们GDP总量不到十亿,九万九千多亿,但是我们去年GDP总量三十九万八千,十年期间如果不算物价指数翻了两番以上。2000年的财政总收入13400亿,去年我们的财政总收入八万三千一百亿,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所以正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力的增强才使国家可以去做那些,过去想做做不了的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了起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其中当然有财力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理念的问题。
过去确实很多的同学大概都了解农村,我想我到农民去,一直到现在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我还能看到那样的表演。农村道路农民修,学校墙上刷的,农村学校农民建。就是本来应当由政府承当的农村的公共事业,社会服务,当初国家没有条件所以都是农民自己来的。
那么现在慢慢转过来了,国家开始对农村考虑到公共财政,公共服务问题。那么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大概整个国家对三农的开支大概就是2400多,今 年中中央财政2003年的时候是2400多亿元对三农的开支。那么今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884亿5千万。大家都知道抗旱,一个抗旱中央就增加了129 亿,实际上今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开支突破一万亿。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实力,这个事是做不到的。但是问题是,你有了钱往哪里花,这涉及到执政理念问题。
所以我想应该认真的总结十一五乃至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策到底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正是政策保持了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没有能够继续扩大。所以总结好了,我想对农民的增收在十二五十三五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在农民收入当中,也可以讲它的结构。5919元平均下来的结构,就是农民自己的家庭经营,就是种养业,一些手工业,这个收入大概占他的全部收入的50%。
他的工资性收入,就是外出打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打工大概占70%。第三块就是农民转移性收入,这个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政府对农民各种各样的补贴。我刚才讲了四项补贴是1260,其实还有其他的方面的补贴。
所以我大概算下来,去年平均每个农民享受到的政府的补贴大概是214块钱,再加上亲戚朋友之间的转移支付。那么他的转移性收入大概占他全部总收入的 6.5%。还有一块就是农民财产性收入,他的房子出租,农机具出租等等大约占3.5%。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实际上最重要就是前两个。那么前一块收入,农民 的种养业收入,说实在话,量的增长必须是有限的。
比如说刚才讲粮食大数不到1100亿斤,今年还能增加多少?我心里是打问号的?所以有的人说,你们这几年农业工作做的不错,粮食连续七年丰收。一听这 话我就紧张,你别盼着八年九年就老这么丰收下去,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丰收的时间越长,就意味这你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了,因为市场变化,气候变化,不确 定因素太多了。
如果在量的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要靠种养业增加收入,就要靠价格了。现在的农价,坦率来说,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利非常低,往往就是一亩如果种粮食的话,纯收入有三四百元钱就不错了。纯收入就是包括他的工资和利润都在里头。
种一亩地,纯收入三四百块钱,再起码你像旱作稻子,旱作的小麦,一亩地大概也得花十二三个工,那么连工钱算下来,他一个工就是三十来块钱,种地自己花,自己种,三十来块,自己一天的工资,那他何不出去打工呢。一打工七八十,八九十。
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就说,我们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相当程度造成了一个局面,万般无奈的农民才种粮,他但凡有点别东西动他都不种粮。因为比粮食作物价 值高的东西有,但是他要有技术,要有资金,要有市场,一般农民不掌握,所以他就不得不去种粮。你想我们的粮食安全,要是系在这么细的一条绳上是不是很危 险。
我两会的时候我跟记者朋友们讲,你们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宽容一些,应该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有理解啊。我昨天刚看到了一个资料,有关部门统计的,我 们三种粮食就是大米、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亩成本,去年是663块钱,和前年相比提高了4.5%,和2005年相比提高了56%。那么农民的劳动日更不 对了,现在基本上大忙季节里,到农村去务工跟城里是一样的,城里打个工八十九十一百,农村大忙季节请他们没有这个价钱是请不来的。所以成本推动它内在的需 要农产品价格优所上涨。
那么这里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就是消费者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法,另外一个就是宏观调控政府层面。政府其实他也看的很重要控制,农产品 价格当然不能太高。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去讲,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这是必要的,但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农产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才能保障农民有积极性去生 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今年大家看到,现在我们的粮食价格,今年政府在人代会公布的。我们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今年公布的水稻的价格,已经没有低于一块钱的了。早籼稻每斤 和相比去年提了九分钱,从去年9毛3提到今年一块零二。中晚籼稻,从一快零五提了一毛钱,一块一毛五。粳稻去年一块零五,今年提了两毛三,提到一块两毛 八。
那么一般来说稻谷,普通的大米,出米率大概是70%,好一点的65%,60%,你可以折算,这个粮食卖出来,再加流通,再加费用,卖到多少钱大家才觉得这件事可以做。
所以政府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应当从我们的实际国情出发。一方面要避免像粮食这样的重要产品暴涨暴跌,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必须要承认,要想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让农产品的价格徐徐上升,乃至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这不仅农民收入难以正常,最终连农民的积极性都没有了,大家就都别吃了。所以有时候开玩笑,我经常说,你看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没有粮,我 指的都是农民,因为他必须交,但是他现在不一样了,他自己种他不会为了吃。所以农产品合理的价格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关系整个农产品的供 给,这是一大块。
那么另外一块就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那么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根本这四五年的情况看,基本上每年都是农民家庭性 收入,每年降一个百分点,而农民工资性收入,每年大概涨一个百分点。那么现在到了四比五,在他的总收入中。但是每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增长的贡献中,工资 性收入要占到六成的贡献率。所以要特别看到农民外出务工乃至他自身创业他的工资水平。所以这一两年,全国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说对农民工工资性增长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去年的统计,去年全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平均用工资达到了1690块钱,跟以前相比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他的福利很少,他的社会保障很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水平还是不够的,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民工慌。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政府的补贴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么多农民,现在居住在农民半年以上的农民是7亿一千多万,你完全靠财政去补,在我们现在这 个阶段是很难做得到。所以更多的是要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是保证农产品价格合理的水平,保证外出务工的农民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 增长。
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太了多。而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够越过继续扩大的拐点,转向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收入乃至接近,那可能是一个更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一定坚定不移往这个方面努力,我想这是必要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刚才讲到人,人实际上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地位,农民的去留,农民的出路。这个必须承认,这几年农业农村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得益于工业化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现在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接近2亿五千万。那么其中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是外出就业的,有将近一亿人是在当地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中就业的。你试想如果这两亿五千万人转不出来,专业是是个什么状况,收入是个什么状况。所以工业化、城镇化,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是非常明 显的。
现在的问题需要考虑的就是城镇化,十二五提出了很明确的目标,我们去年年底的城镇化率是47.5%。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目标是51.5%,那么也就是在今后五年,要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你要进行数字比较的话会出现,这个数字不高,因为我们过去十年的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两千年的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率是36.2%,去年是47.5%,所以提高了11.3个的百分点,十年的之前,每年提高1.3百分点。两千年的时候,被统计为城镇居民的人口是4亿6,去年接近6亿3,也就是增加了将近一亿三千万的城镇居民。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似乎十二五这个目标要完成不难。
但问题是,我想有两方面的问题要看到。第一就是我们这个城镇化率,专家们已经有很多的讨论,最尖锐的说法是伪城镇化,就是你统计为城镇居民的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当地市民的待遇,这是基本的事实。
进了城镇大概一亿五千万的农民,他被动成为城市居民,但是他没有城镇居民的权利和待遇,他没有享受到,这是基本的事实,但是这个统计我觉得没有什么可 质疑的,你全世界都是这个统计法,按居住率统计,就是你在这个地方居住够半年,那么你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尽管你的户口在农村,但你离开你的家乡半年以上,就不在家里统计,全世界都一样。
但是我们的问题的复杂性,人家制定这个统计标准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中国这么复杂,还有进了城没有城市居民的待遇,人家没有想到,我们就冒出来这么一档子事。
所以按我的看法,其实我们现在这个城镇化率,大约要降低12个百分点左右,一亿五千万被统计为城市居民的人,你如果要是让他真正的城市,不把他算作城市居民,那么我们这个城镇化率大概就35,36的水平。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十二五开始,我们面临的非常巨大的问题,以前我们让这么多人进来了,你现在要想办法,让他们享有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否则这个社 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那么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城镇化的速度,这个现在还没有实证,还得进一步的去观察。因为你进城的农民要让他成为真正的市民,至少三件事你 给他办好,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房,还有社会保障。那么这都是需要当地的政府有相当的财政支撑才能做得到,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就想城镇化在过去的十年,之所以有这么快的速度,十年期间提高11.3个百分点,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这大概在古今中外是罕见的数字。
这里头当然有很多积极的元素,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等等这些。但是它一定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特殊的原因我认为,就是过去的我们的快速城镇化,和我们低成 本的推进是有直接关系的,低成本低在哪里?就是低的地价,低的工资,以及在发展城市和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大量排放污染的这种低成本的治理。
那么十二五我们再三强调,十二五最重要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还是中国的现实它不允许你再做 低成本的城镇化推进,它就会使这种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过去从农民手里征过来的地一拿一两万,两三万就拿过来了,现在我估计越来越难。
你拿就得引出群体事件,引起社会不安定。那么好城市获得土地价格提高,显然城镇化进程就会有影响。农民工工价,我刚才已经讲了,也是在一路的提高。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这十几年可以说,因为这个过程中,农民外出的打工完成了两代人的交替。
第一代二三十岁的人外出打工,八十年代中期,那么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大部分四十来岁他就回去了,他的子女再出来打工,我到广东,到深圳去调查,发现 很多这种现象。年轻人在这里打工,一问为什么到这里来打工?啊他说因为当年我爹在这里打工,也在这个厂。那么问他收入怎么样?他说跟爹一样。那会七八百块 钱,过了十几年还是七八百块钱,现在这事大概不行了,现在有1690还是招不来工,你这个代价就得上去。
第三就是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污染随便排放不治理,这个当然是做不得。所以要回顾一下我们过去城镇化之所以这么快,实际上是付出了 很多代价的,而且这种因素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想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面临的是新的挑战,新的约束,过去的有利因素可能是在转变新的约束。那么这个过程 中,农民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需要研究的。
比如说现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来的,未来五年我们要解决4500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就是每年要解决九百万。还有解决四千万的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就每年解决八百万,这两个数字和十一五提的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完成的情况当然是超了。
十一五期间实际上每年解决城镇居民就业1500多万,整个五年城镇居民新增就业将近5700万,而农民实际上解决就业4500多万是超过了。
那么十二五提的这个指标和十一五是一样的,有没有条件实现,实际上决定城镇化,来决定农民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不能说我们已经走过的路都是成功的,现在我们开始在反思,怎么去转变发展方式?所以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考虑。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需要对我们的城镇化有一种客观理性的分析,中国怎么看待自己的城镇化。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镇化对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来说,已经是一种改善生活状态的一个基本状态。住房在改善,环境在改善等等情况,但对农民来说,以往的城镇化,未免见得都是这样,土地被拿走了,房子被拆掉了,进城还没有得到他应有的权益等等这些问题。所以对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城镇化,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分析,来更好的认识我们今后到底怎么走这条 路。
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在中央的文件中,或者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是两千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那个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对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那个文件我也参加起草了,那么给所有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在那个文件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积极稳妥的推动城镇化。尽管它争议很大,但是留下了两件事。一个 事,人们普遍都认识到城镇化这件事情。巨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他一定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一种持久不竭的动力,这是一条。
所以这个标题,因为我起草那个文件,坦率说那部分内容在当时我是主要的决策者,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十五规划建议中,十五届五中全会这个建议中,这是第七部分的标题,叫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这个标题独立的保留下来,就是作为十五要做一件大事留下来。
第二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对中央来说看重了。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是什么?要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这件事我想经济学界 有很大的争议,而且我知道更多的主流经济学家,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他都不赞成这个提法,都认为大城市才是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出路,这个争议还 再继续。
这个不去管它,但是十五提出来了,到现在已经有十年过去了,城镇化是在向前推进。但是很多方面并没有像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妙,第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没有,主要还是大城市,大中城市再发展。第二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能不能顺利的转为市民没有。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是要分析。我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体会很深。因为在两千年的前后,我想大家回忆一下,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又经历了很多以前闻所 未闻的事情。比如说国企改革,在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段,国企到处都是减员政策,很多家庭都面临下岗着,那就是说在当时就业问题很突出。
第二像我们这个年龄过去在单位分配了房子,那时叫福利房,机关企事业都有。就在那时候开始房改,停止分配福利房,分到的可以买,没分配到以后买经济适用房或者商品房,这事以前也没有遇到。
第三从来过去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是在企事业单位,你退休之后就在本单位领退休工资,那时候开始改,建立社保制度。一连串的变化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我自己的感觉,就在当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被高高的举起,但是到最后研究这些复杂的问题。
因为城里下岗人这么多要再就业就业,住房不够,要开始推进房地产业,社会保障制度要重新开始建立,在这么一个复杂的问题面前,我觉得摆在决策者面前一 个很现实的问题,已经是城市居民的人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问题,就业住房社保,窟窿要去补。在这个时候大步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进城有没有这个实力。
于是实际上上这句话在十年前,我自己认为,它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看农民自己努力吧,最后农民还确实是很努力的。到现在出了11.3个百分点,把城镇 化提高了这么多,但是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就刚才讲的,进了城镇农民,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所,纳入当地社保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所以为什么中国的城镇化这么艰难?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哪个地方政府的领导思想不解放,对农民歧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很多地方还是经济决定它的观 点。但是这里头并不是说所有观点都政府,我觉得确实有很多余地,我们可以去想办法,至少城里那些政绩工程,花架子工程不搞,可能就能解决不少人住房,不少 人就业,不少人的社保。但是总的来说,本质上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什么程度,它能解决多少问题。
城镇化本质转移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人口的必要条件,你城市能给农民转业提供多少岗位?这些都要考虑的。
如果再回头来,往前考虑一下的话,我们新中国建立到现在这是6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城镇化已经有过好几次的波折了。
你比如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老大哥支持下,156项大工程开始建设,那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始,大量的农民那时候进城。但是好景不长,撑不下去,到60年代初,就有了我们三年困难时期,城镇化步伐就停下来了,不仅停下来而且逆转了。
城市至少两千万城镇居民被迫回到乡下去。那么这个局面到的1964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回来,恢复过来慢慢好了,转过来了,又开始进入正常往前推进了,隔了没多久又出现文化大革命了。
文化大革命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没逃过这一劫,基本上都得下乡去,上山下乡。我们上山下乡那会有的人弄不明白,毛主席说让去就去,但是现在回过头其实想 明白了,就是城里养不活你,没粮给你吃,没有就业机会给你上班,所以你怎么办?你只能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养活自己上哪?城里没有机会就到农村去。
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刚下乡没多久,我是1968年9月份下乡,到1968年12月份,毛主席伟大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大家都去了,愿意不愿意都得去。
我们很虔诚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贫下中农他不见得这么看,我有什么好教育你的。很现实的贫下中农跟我们说,什么接受再教育,无非就是你们到农民抢工分 抢口粮了。你那没有就业,没有收入,没有饭吃,农民什么也没多,地还是这点地,增加他的负担,养活我们,那个过程大概1400多万。城里人跑到农村去,也 是一个逆城市化的。
第三次波折眼前不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一来,我们很多产品出口订单拿不到,沿海的企业停产半停产,于是那一年,大约至少有两千万农民工,是 因为失去了工作岗位,不得不返回农村,2008年底2009年初,就这么短短的60年,我们就经历了三次城镇化大的波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是每一次都 慢慢缓过来了,但是缓过来就需要有代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觉得中国的城镇化,我自己讲,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因为现在在推进城市化中,从我的看法来说有很多观点是不正确的,他更多的着眼于城市的漂亮,吸引人家的眼球,没有更多的去考虑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这些观念里,如果能得到纠正,还有很多大的余地。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城市化还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经济 的增长,出口,就业岗位,基本上还是跟全球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对待今后的城镇化,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总结过去的经验,更加自觉,更加理性的去推 进。
那么尤其是对中国。搞农业的人有点悲观,老担心养不活,老担心吃不饱,有人老说你们饿怕了,可能有点这个关系。但是我觉得很多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没那么容易就解决。城镇化我一直有这么个想法,中国的城镇化一定是世界上最艰难最漫长的城镇化国家之一。
我有时候自己也在想,看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专家们各种各样的意见。大家都承认,可能中国的人口高峰在2030年,一般专家估计那时候人口峰值大概在 15亿左右。最乐观的专家们的分析判断,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可以推进到70%。我说他是最乐观其实我不赞成,我觉得达不到。除非你还是现在这样的半 真半假的城市化,农民进城但是没有城市居民的待遇。
你真要是完全的市民就是市民,这个我觉得到2030年达到70%还是很难达到的。退一步讲你即使达到了,15亿人,70%城市化,就是十亿五千万在城 里,还有四亿五千万在农村,这个事不得了。四亿五千万,它是个独立的国家,那是世界第三位,除了中国印度就是它,四亿五他还在农村呢。
有时候我想想,觉得这件事情压力之大是什么?到了2030年如果实现了70%的城镇化,你还有四亿五千万的农村人口,但那时候离新中国成立已经81年 了。我回过头去看看历史资料,81年前中国农民就是四亿五千万。我们建国的时候将近6亿人,你费了半天的劲,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量还增大了,闹了半 天,还是跟80年前一样,还是四亿五千人在农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见中国的城镇化,我想绝不能抄袭国际,绝不能认为短期内就能完成,但是要坚定不移 向前推进,很多事就是不怕慢就怕战。
我们过去的城镇化跟60年就战了三回,以后能不能比较顺当一点,这就有大量问题需要考虑。这件事情当然和整个国家和城市居民利益息息相关,但我想更多 的关系到亿万农民的问题。你有一个好的城镇化,农民哪怕慢点,他也会逐步逐步减少进城就是市民。如果你是坏的城镇化,把农民的权益都拿走了,那是要出问题 的。
所以我想城镇化,一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的一种不竭的动力,同时城镇化也是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状况的一个巨大的杠杆,但是问题是要弄好,不能出偏差。这么大的国家,是出不得偏差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我想讲讲土地。土地问题是从农村来讲,突然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生产资料,极其重要。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决定今后这个国家民族子孙后代生 存发展的基本的条件。那么中国的土地,历来是不宽裕的,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但是真正能适合耕种的地就如此之少,大概占12.5%,刚才 说是八分之一。所以在怎么看待土地问题,我前面讲粮食的时候已经讲到的。现在实际状况主要是两个。
一方面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的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深化改革。但怎么改,往哪改,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土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利用土地,我不是讲整个国土,只讲农地。怎么利用土地就是农业的经营体制问题,怎么选择。
这两件事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本来2008年10月召开的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了纪念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当时中央决定,30年后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命题仍然是农业。我们一直讲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序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里程碑的重要会议。它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提倡实事求是,并且为酝酿改革开放的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这个对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管怎么讲,这个会出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在北京开的,这个最后形成的成果,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决定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所以我们说农村改革的序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
所以过了30年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会的主题是什么?中央经过了反复认证决定,决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好的纪念还是把30年后,三中全会的主题定 在农村问题上。所以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叫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应该说在这个决定中,对我刚才讲到的农 村土地问题,农业经营体制问题,做了非常深入的论述,对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也做了大量的部署。
讲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那么也就是说,农村土地是财产,所以土地是一个经济制度,但是它又说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就说明我们农村很多其他的构造,比如说农村的组织构造,农村的社会构造,农村的乡镇自己的构造,其实都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
所以在中国农村土地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制度,它同时也是农村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管理制度,支撑它的基石。所以改革农村土地你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
那么之所以这么讲?我想讲的必须要看到一些,在土地问题上,怎么去看,你必须要看到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学者们之间,改革开放大量专家学者在国外学了回来的,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是要清晰一下的。
你比如说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不一样,这个大家都知道,总体来讲,农村社会是个熟识人的社会。大家喜欢一个村庄里边几代人,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个村庄形成几十年几百年才形成,所以这里头的人都是熟人。
但是你到了城市,大学毕业在城市工作,隔多少年你可能对门住哪户人家,叫什么,他在哪工作,你可能也搞不清楚,也没必要搞清楚,所以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城市。那么从这个角度去讲,维持这个社会稳定的基本的核心就不一样。
农村我对我这个村子里的人,这个人能信,那个人不能信,什么原因?我们大家都清楚,血缘、地缘起的作用。但在城市都不认识,你怎么信?于是一定要有契 约,那么这是两种社会构造。比如说城市社会改造农村社会一定不成,但农村社会全世界不完全一样。我学农业经济的,农业经济把全球的农业分成两大类,一类叫 传统国家的农业,本质上讲,传统国家的农业的农业开发史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亚洲,西欧等等是这样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由于农业开发史很长,所以人们繁衍的理事长,所以最终的结果,反而人多地少的地方都是这样的国家。农业有着非常长的文明史,但是越来越走向人多地少,这是一类国家。而这类国家在农村体现出来的基本的特征就是人是集聚的,就是它是有村庄,人多地少。
但是你到南北美洲,到澳洲那不一样,我们把那类国家,叫它新大陆国家的工业,因为它开发史很短,三五百年的历史,所以至今人少地多。
于是他在农村体现出来的特征没有村庄,就是家庭农场,而我这个农场和你那个农场可以隔着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路,所以我的邻居是谁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不靠他,我没有关系。所以你的农场随便卖给谁,别的邻居不会管你。
但是有村庄的地方就大不一样。你说我陈锡文打算进城打工去了,我想把我的房子卖给陌生人,你得看看这个村子里人答应不答应,这个步骤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再加上中国农村又有个更加特殊的问题,除了刚才那些区别之外,中国农村也是世界上特别独特,它是土地共有的,有一个集体性机构在。所以这几个复杂的因素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很多别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不是那么好用的。
那么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这些复杂的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如果你不考虑,要不路走不通。基础性制度颠覆出来的结果,可能别的制度都完蛋,都全部重新构造,有没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像这些问题我觉得需要想好。也就是说,农村的土地对中国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要素。它是要素不假,但是这个要素还是农村的政治社会管理,这一系列其他制度的载体或者它的承载体。那你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这些你就需要考虑好。
那么还有的,比如说在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志,有的时候一些讨论者,他就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自由经济嘛。但是不管在多少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土地,任何国家都实行用途管制的管理。
我经常看到有一些论文,有一些报告,有一些人的讲话,出现一些比较似是而非的东西。第一他把土地单纯看成是一个要素,我觉得他太简单了,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没有考虑进去。
第二次要素就可以自由流动。于是就有了很多概念。比如说土地资本化,比如说叫土地市场化。那么我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土地资本化是什么意思?资本就是投 资,简单而言就是投入。很简单这个地我在种,这个土地难道不是我的资本吗?它有产出,它有再生产,它有扩大再生产,那个土地难道不是我的资本吗?过去我们 承认土地是农民的,用于物权,它当然是我的资本,我的财产。
我的财产投入生产难道不是资本,那还要资本化什么呢。你想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他说的资本化就是把农地改为非农地,改做农业的用途才叫资本化,否则他为什么还要说资本化。
第二个土地市场化,现在三环地价那么高,怎么不是市场化,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他们自己去谈判怎么不是市场化。
其实这个土地市场化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误解,认为这个土地你是可以随便使用的,其实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观念,包括最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用途管制什么?就是土地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规划,规划确定了这个土地是什么土地,那你只能做这个用途和市场不矛盾,你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如果规划 中确定这个土地是农地,哪怕你进市场卖一千遍,卖一万遍,规划不改它只能仍然作为农地使用。不能卖了半天就变成建设用地了。
这样的道理,我想我们的房地产商都是明白的。因为他去拍地的时候工业用地,你拿到手了价格很便宜,但是你绝对不允许拿它开发房地产,否则你就违法了。你拍了什么地就是什么地,这个地在它的自己这市场中,就是分类的市场中,可以不断的自由买卖,但是不能随便,你不能用这个地跳到那个市场去卖。
所以土地改中,我觉得农地制度改革中,很多复杂的问题,它在经济学上面有增加很多新的思考,既要增加农村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国农村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土地这个要素,在全世界它的流通,它的流动都是受限制的,限制就是用途管制。
如果没有用途管制的话,办什么大学,你大学都盖公寓房不知道人家能够挣多少钱,有什么公园,老早人家都给你盖成楼了,正是因为用途管制,所以这些看起 来,好像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才能在好的地段占了土地,否则怎么可能呢。所以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单纯的把农村土地看成一个要素太简单了,太容易偏 差了。引出的后果不仅是土地的大量流失,而且会引出社会的政治的问题,当然这是我只有的看法,不一定对,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农村土地在农村怎么用,主要是在耕地。耕地怎么使用?我们大家都知道通过改革,我们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构的创新经 营体制,而且这个制度是上了宪法的。比如说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说,这个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创新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因此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一直是这么讲的。
但是我也接触到很多,包括学界的,包括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在讲。家庭还行吗?家庭承包经营还行,家庭能现代化吗?这个家庭承包经营的历史作用是不是已经发挥完了,这样的理论不断会提出来了。
我有时候就想,我跟这些同志在讲,其实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背景,我们各级出国的机会多得很,你们到各地都去看过,看过就应该明白。
全世界只要是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你看看它哪个国家农业不是家庭经营的。美国是家庭经营的,澳大利亚是家庭经营,这是规模大的。规模小的,日本是 家庭经营,韩国是家庭经营,中国的台湾也是家庭经营。所以家庭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不矛盾,这个不是理论问题,这是事实证明的事。相反不搞家庭经营的国家的农 业没有一个成功的,这也是事实。
于是倒过头来就是规模大,规模小。规模大小是国情决定的,不是政策和法律决定。中国只有18亿亩地,大约有七八亿农民,这个规模就大不了,你要想大你就得转移农村的人口。但是再转移,你可能也打不过像美国这样的规模,这是国情,不是靠修改法律和政策就可以实现的。
我很羡慕到美国去,一看人家的农场,大农场我到美国的西部,两三万亩地一个家庭在那种,我跟他们开玩笑,我说你真是让我眼红的不行,为什么?我说你们 一家子,种了我们半个乡的地。他们不知道半个乡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跟他讲,一个乡在我们那里大体上正常的乡大概四五万人口,四五万亩土地,你一户种 了两三万亩地,不就种了我们半个乡嘛。他很吃惊,那你农民种的地才多点大嘛。我说是一点点。他说跟我家门口的花坛、草坪差不多。
你到美国去,很多有的人买的前院后院的草坪花园加在一起,我去看过都是四到五个英亩,一英亩六亩地,在我们这里可以有两三户农民可以养活了。在这里种点花种点草而已,所以这个国情没有办法改变,你很多事只能是这么做。
但是回头来也不能说,规模小就不能现代化,你不能说日本农业不现代化,韩国的农业不现代化,我们的台湾农业不现代化,都现代化。所以规模大小跟是否家 庭,跟现代化没有不然联系。你要客观的理性的去认识。这种题目是杜撰出来的,家庭能现代化,小规模能现代化?事实早就说明它可以。但是就是不行,就是不 灵。
于是现在又出现了很多,一种什么现象?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生命力,又重新开始考虑。重新开始考虑互换一种新的经营形式,就是公司企业进入农业。大规模的 租赁农民的土地。我看到有一个地方,它这个命题叫“让农民变成现代农业工人”,那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的农业工人就是雇工,在农村就是雇农,那是现代化 吗?其实你到全世界去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之后,没有一个国家会选择用资本主导的雇工农场。为什么?因为农业 这个产业太特别了。
因为最重要的农业这个产业,有三个特点是别的产业没有的。就是它自身的特点,为什么我说三中全会讲的这个制度适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别。
第一就是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的这个特点,别的产业不大看得到,或者差距很大。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是土地,土地这个要素对于农业来讲,它没有移动 性,就不可以搬迁。那你任何的投资者,我到哪里,我拿着箱子里有支票,资金是要素,我请的技术人员,技术是要素,我请劳动力,劳动力是要素,只要条件不合 适我就可以走,我上别的地方去投资。所以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可以流动,但是具体的土地不能移动。不能移动就决定什么?你要想让这个地有更多的产出,你 只能就地对它进行投入,改良土壤,修建水利,提高它的产出。
如果土地要移动这个事就太好了。土地能移动,我把(塔石拉马干)大沙漠往长江口一搬,这个地就全解决了,它移动不了,所以为什么要有(卡尔井)为什么 要有红旗渠,就是自然条件决定了土地的自然的属性是这样的。那么你愿意对它投入说明你爱它,你珍惜它,于是很重要的,你必须叫农民热爱土地,他才会对它增 加投入,衍生出来这么一个。
土地另外一个特征,也是别的部门里头很少见的。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你只要利用的好,它永远不会磨损,可以永续利用,在别的部门你见不到,厂房时间久了 要塌,机器时间久了磨损,人老了都得退休,当然土地你用到现在,我们最好的土地,七八千年时间还在用。但是你得爱土地,你不爱土地,粮田会变成荒漠,那么 农地的这些特点,它决定这个产业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个大的特点就是劳动对象,农业中的劳动对象是庄稼,是畜禽,是水产品,是树木,但是它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生命。所有的农业劳动对于是活的是生命体,这个在其他的产业是很少存在的。于是让农业就变得极为复杂。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活的生命,而它又在大自然中生产,这两个在互动。年分四季,天有下雨、刮风、下雪,那这些东西对你的生命力都会有影响。所以根据什么 样的天,来对待你自己的农业劳动对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事情。而作物畜禽生长过程中它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它怎么表达,你怎么听懂它,你怎么满足它的 需求?
你说这里面有多复杂。科技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除了少部分可以工厂化生产大棚可以控制的那些,大棚生产,全靠农民的经验和智慧来处理这些事情。所以我讲农民的劳动是极复杂的劳动。
为什么开玩笑我说,我说庄稼就跟孩子一样,刚生出来的孩子一样,刚生出来的孩子也哭也闹,但是它不会说话,它哭一定是代表着什么?它要吃要喝要睡要拉 要尿,它表达不出来,但是它反映我需要,要什么?只有很亲近它的妈才知道,别人不知道它干吗。农民对庄稼也是这个态度才行。所以这就决定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农村改革之所以率先成功,一下子成功它回归到了规律上,就是让农民种自己的地,生产自己的农产品他就尽心尽力的去侍候好它,不用人监督,他就可以给 它弄好。
那农村公社最失败的地方在哪里?最重要的失败就是这个问题,农民的感觉种的地不是我的,生产的农产品不是我的,所以我就不给你好好干。你费了天大的 劲,我给你磨洋工,我给你偷尖耍滑,你拿我一点办法没有。最重要的农业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它的这些特点,别的产业很少有。那次我们开玩笑说,农业的生产过 程,从空间上讲,它是可以分割的。
一个大田可以分到无限的小,就种一颗谷子,它也是可以独立种,你把这颗谷子交给我,我也可以种出比你好比你坏,有差距了,但是农业的生活过程,在时间上不能分割。没法像工业似的,这个零件你做,那个零件他做,最后拼下来了。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庄稼不是我的,我负责种,种的好不好,你得等它长出来才知道,等长出来说不好,没办法,节气也过了,再复种明年了。如果说你叫 我就管长出来就好了,施肥不是我的,最后收割也不是我的,最后打出来的产量不高,你说追求谁的责任?是下种的人不行,还是管理的人不行,还是收割的人不 行,追求不了责任。
所以农业的天性,你要不就不负责,你要负责从开始到最后你一个人负责,这才全部是你的责任。那么对农民公社的否定,对家庭承包的成功,根本的原因就在 这儿。所以我说农村改革的精髓,在于让农民顺应他产业的特点,让他种自己的地,产自己的庄稼,产自己的农产品,你就放心大胆让他自己去种,一定弄的好。
那么回过头来就是,现在又要否定,又要让农民去种人家的地去了,能弄好,所以这个事我是很感奇怪,很感到吃惊的。
农业的第三个特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作物长在地里,你比如说小麦,冬小麦十月底之前得种下去,到 五月底六月底才能收八个月的时间,现在小麦种在地里。八个月你不用天天守着它,你种下去了,一般来说北方的旱田,一亩地10到12个工就够了。但是八个月 是240天,240天你只要有12天在里头它就可以弄好了。
那么还有228天干吗呢?如果负责你给我安排好,如果他负责他自己就回去找活干,他自己又有收入,为什么农业一定要副业结合?就是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个 特点,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所节约出来的剩余劳动时间,他可以创造,你都给它包下来,你就给他白发工资。所以像农业这个生产的特殊,家庭是最适合农 业的。
我曾经在连队当过出纳当过会计,最麻烦的一个事。农活有多少种,谁说得清楚,永远说不清楚有多少种农业。农民公社它弄不下去的原因就是,最简单今天干 农活,你叫我割一亩稻子,我去割了,他负责马车,拉一天稻子,你说我们记多少分,我割一亩第一天下来很累,他赶马车拉了七八趟也不轻松,但是这个分怎么 评,评工记分。
我一定说,我很累,你坐在马车舒舒服服,他说我的技术你有吗?这就扯不清楚,你要是把工分评的,你评高了,我评低了,就影响两方面的积极性,所以最终 一定弄的吃大锅饭。所以有的同志看见过,毛主席搞了合作化,怎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很难,所以很多地方想出来了评工记分,劳动定格什么的弄了一大堆,最后 毛主席听完座谈会,他都烦了。老人家说你搞的是烦琐哲学,怎么搞的清楚。
我当时在黑龙江兵团,那是国营农场管理体制。劳动定格这么厚三大本子,那也弄不清楚。比如说规定挖土方写的很清楚,一天八方,六到八方土,那我夏天挖和冬天挖能一样吗?雨天挖和晴天挖能一样吗?
所以这个东西,劳动和劳动没有办法比较,于是就很难去监督。只有这个东西,他自己可以全权负责,他负责,和他最终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就好办了,不用监 督就弄好了。所以农业这个事为什么跟家庭连在一起,全世界古今中外好像没有例外,除非你硬搞,都没搞好。国营农场再加上我们的人民公社等等最终都不大行,都得回到家庭,才能解决,这里头是有规律可寻的。
那么现在又觉得家庭不行了,才吃了20几年饱饭就又觉得家庭不行,又要去找企业老板,我不是排斥企业老板。公司企业进入农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全世界都支持,我们的政策也支持,但是支持什么?支持公司企业进入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给农民提供服务。
比如说我们麦子最近几年为什么产量这么高,迅速的增长上来。很重要的是农民的社会服务。我去年在国防大学讲了一堂课,我讲了,我说我们的小麦,季节化 程度能到什么程度?小麦收割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冬小麦是夏粮,最早成熟是在什么地方?我们讲在长江以北的话,就是河北的南阳,再往那就到湖北去了。从河北 南阳开始,五月中下旬,五月底就可以收割了,那么一路割,顺着往北来嘛。一路割出关就开始割春小麦,春小麦到黑龙江八月份,所以一个联合收割机你要弄得 好,它可以从南阳一路开回去,开到黑龙江江边,每天都有活干。
于是在农业部的精心策划下,当然很多部门支持。我们每年组织4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那真叫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以麦子人家愿意种,我讲完这个 话,国防大学的王校长跟我讲,锡文同志实在了不起,世界上有哪个元帅哪个将军指挥过四十多万台战车,没有,就是中国的农业。
如果家家都买收割机有必要吗?浪费。不买的话就得有人愿意给你提供,而且他这一台可以给很多的农户提供服务。现在我们测算下来,世界上所有的粮食收割 机,他每年的作业时间,中国是最长的,120多天,是日本的四倍,比美国加拿大长一倍的时间,为什么?因为我社会化服务快,我给每户提供服务,所以机器也 有利润可图,农民可以得到社会化服务,所以这样的事应该公司企业去做。
第二个就是农民如果合作组织缺乏的话,他的产品营销加工这些事情,靠一家农民很难,公司有这个能力,它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济。第三农村还有很多闲置 的能源,靠农民,靠农村集体性,没这个能力去开发,那你就可以去开发,但千万不要去争夺那点地。地有限,如果农民大量走了还行,农民还走不掉时候,硬要把 他挤出去是要出现其他问题。
我到日本去的比较多,因为农业上比较相近。日本农业它在制度设计上,我说可能比我们要考虑的长远一些。
为什么?因为都是土地很稀缺,户均的经营规模都很小,这样一个特点,你看他们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其实在以前日本的农地制度继承有一个独特的制度,叫长 子继承。就是地在继承的时候,是不能分割的。一家就是老大继承的。老二老三,你愿意在家呆着,那地和房子没你份的了,你是给你哥当长工的。你没份你可以 走,你可以创业去。
所以到后来,老一代六七十岁这一代,你到东京,到大阪,这些大城市里边,六七十岁这一代的官员也好,商人也好,学者也好,你仔细一问,绝大多数在家里 都是老二老三,老大在守地和房子,都是这样的。那时候有一个电视片《阿信》,阿信就是岩手县的人,他就是这个状况,他哥嫂对他不好,他自己跑出来,从卖菜卖鱼卖出八百万。
那么这个制度不管怎么样,至少它顺应了一个要求,就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已经那么细小了,不能再分割了,所以它一直维持着。我们这个事就很怪,这边非常提倡要发展规模经营,当然自愿有偿依法的。但是你这边从来没有一个制度说,在土地问题上不许分家细产。
于是30年来,至少分了两次家,细了两次产了。你这边要规模经营,那边不断的细分,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那么这个事在日本后来土改的时候,二战以后。美国以前也是几次土改,就说这个制度不民主,怎么可以老二老三权利被剥夺了,所以他废弃了这个制度。
是废弃了,废弃了没有用。我现在到日本农村去看,高中毕业的孩子,要出去考大学,要出去打工了,他一定些个法律文书,给他大哥我放弃我的土地和房屋的继承权全部赠送给我大哥,一直到现在还这样。
那么所以从这个问题上,他比较早就开始考虑到,日本这样一个国情下,土地不能分割要采取些什么措施,从封建制度时候就开始。经过土改,土改时候进一步 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所以他战后定的农业法,非常清晰的提出,只有农民可以拥有农地,可以从事农业。非农民不许拥有土地,不许从事农 业。
什么叫农民?就是经过土改你是有耕地的,有地的你是农民,土改之后你这个人没有地,你已经在城里,你是没有地的,你永远不许购买耕地,不许从事农业。
这个制度从4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保证了一个就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离开农村,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资本不会下乡,农民离开农村完全是他自 主选择,觉得城里有更好的就业,有更好的收入,我就走了。他了走之后这个地别人是拿不走,只有留在农村的农民可以接过来,是买是住都行,那么留在农村的农 民规模慢慢的扩大。
那么你可以设想,如果有一个有钱的城里人要来买就开始乱套了。有的人出于什么原因迫不得已把地卖了,只能进城。进城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就业不好,收 入不高,他也去。在农村,本来隔壁的邻居进城了,我把他的地接过来,但是我接不过来,你出的价比我高,所以他在城镇化过程中,这条制度保持了农村社会有序 的人口减少,社会水平问题。
那么这个制度当时到了上世纪末它开始有点变化了,就是允许自然人,非农民到农村去找一个有地的农民跟他合伙,你不许租他的地,更不能买,你合伙,你出 钱他出地搞农业可以。那么到了本世纪初,又向前走一步,也允许企业这样做。但是到2009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大的调整,就是允许公司企业到农村去租赁农民的 耕地,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那么在这个法案的审议过程中,那年我也在日本。那么因为平时谈的比较多,那天我记得是2009年4月我去的,那天正好他在国会答辩,就为这个烦。当时 他还是自民党,他跟我比较熟,他就跟他的部下讲,陈锡文今天要来,你把他留住,等他答辩回来,他有话要跟我说,我知道他要跟我说这件事?
为什么要改?等他回来我们俩就谈。我说你为什么想起来要修改这个法案,允许公司企业租赁农地?他跟我开玩笑,那还不是因为你们,我说怎么会因为我们?在日本,谁能进入农业,法律规定是很清楚,你们没有。
而且你们一天到晚在那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流转集中规模经营,弄得我们那不得安宁。我说这个事跟你到底有什么实际关系?后来他就跟我讲,有多少日 本商社,从事农产品营销的日本人到中国租赁中国的地,你知道吗?这个事不在少数,在沿海地区。租了大量的农民的地,他拿来了品种,叫你种白萝卜,种大白 菜,种大葱,种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种完了他拿回去,拿回去价格是低。
中国产的农产品在超市上,一个柜台上卖,你能明显看到我们的价格只相当于它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那么一般老百姓安全就行。所以这下对日本农产品打击非常大,经营日本产农的那些商社打击非常大,他就不干,他天天要闹,跟国会去闹,闹到后来。
后来他跟我开玩笑说,我不像陈锡文你,你们党中央开个会,研究定了给你发张纸你就上任去了,我是要选票的,我当不上参议员,我当什么大成,人家都反对 我,我就要下台了,所以最后还是改吧。这个话说完他说这都是玩笑话,说到底就是因为日本的农民现在,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到5%了,而且5%的日本 农民中,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已经超过65%,所以这事不好办了。
但是他讲完这句话所以他就跟我讲,我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觉得可以做,而且不得不做。你们不一样,你还有这么多的农民,经营规模比日本还小,你们折腾 什么。但是不行,很多地方它就很折腾,公司企业大规模的进去不少,行不行我觉得这个事将来要看,但是现实的问题,公司企业到农村把土地租掉,有一部分农民 可以在留在企业里给他打工,但是全部雇是用不起,有一部分农民一定要走,否则企业自己受不了。
但是问题是什么?在有的领域行,就是我刚才讲的,生产相对集中的,整个生产和流程是可控的,劳动管理是非常的方便,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生命体,它的整个 生产过程,它的外部环境是可控的,就是设施农业,规模化的养殖场,这个标准化很厉害。像这些可能公司制农业是有优势的,在大田里绝对不行。所以你看,凡是 公司到了农村去租地,基本上没有种粮棉油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事。
我这次到农村调查也是为这个事。专门到一个地方,我不说具体的地方了。讲一个很实在的故事,我们去调查遇到的。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大企业去了,到县里跟 县里的领导讲,他打算租三万亩土地种猕猴桃,县里当然很欢迎了,帮他使劲弄,这样租来了一万亩土地,也逐步要弄了,租一万亩。后来他把一万亩地,从农民手 里把它租过来,要付租金了,又雇一部分农民给他种猕猴桃,管猕猴桃,但是弄上,这个老板知道了,他出了大错,因为一万亩地,很大一片地方。
这个农民在山里头撒开了,你不知道他在哪,怎么种法,老板就非常的痛苦讲,第一种植标准从一开始就不行。因为人家规划好,你种猕猴桃,至少树坑80公 分,规范要求。那你在他跟前挖到八十公分,等你走了,或者他往远处去了,大部分是四十公分、五十公分就种上了,活都是活着的。老板也没办法,我也不能每一 颗都拔出来看看,所以就知道,种就没种好。还要管,管的过程中就要除草,他们除的很快,40块钱一天除草,都是大概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农民在那,草除的很 快。除完了你才发现,他把地表的都除掉了,草根都留着,一下雨它就又长出来了。
我们这次调查,亲自当着面去问这些老乡,连他的公司的人还陪着去问这些老乡,老乡在打麻将。就说你除草怎么可以这样除,你家里是这样除的吗?他说当然 不是。那为什么你现在这么除?他说这个事我要把草根都弄掉了,那我下个礼拜就没钱挣了。所以我一定要留着草根在那里,它长出来,叫我又去除了。
所以最终一个周期都没到,这个公司的老板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员终于觉得他这个经营体制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已经种上了,你再采取的办法,就把原来从你家 里租来的地,我反包给你,你自己种,这树苗都种了,我反包给你,我给你提供技术服务,你的产品下来,我负责质量检验,我负责销售,但是你自己管自己种了,这就好了,这草也不这么弄了,什么都弄好了。这就又回到了家庭承包了,所以这个里头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认真解决的。
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很重要的就是农村有它自己的社会结构,外来强势者进入农村的传统社会,会引出什么后果?我觉得很难预料。但是我看到过的一 些,如果一个大的企业进入这个村庄,只要三年就够。如果这个企业进入这个村庄,把地都租下来了,他在那里搞生产,只需要三年,你传统的社会结构什么党支 部,村委会一概没什么用,就是这个老板在那说了算,肯定是变成这样一种结构。那对我们长期发展是好是坏,我想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农村的土地制度,农业的经营制度,实际上都和整个社会的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赞成土 地制度,经营制度要进行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于这些怎么改革,往哪些方面改革,做了很明确的部署。但是我觉得我在这儿说一句,因为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出生的时候,2008年10月份,叫生不逢时,为什么?
这边开三中全会,那边金融危机冲击来了,于是在会上就没有多少人关心农业,于是在会上都在关心金融,都在关心如何保增长。所以我实话实说,十七届三中 全会这样重要的文件,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贯彻落实,所以这两年农业农村中才出了一点点乱像,尤其是表现在土地和经营体制上。
但是我想人们都是会吸取教训的,在推进过程中,开头觉得很好,慢慢发现有不少问题了,于是开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想中国的农业,实际上只要按照十七 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内容,确定的方向,坚持推动它的改革和发展,那么我想再难也是可以不断的向前进的。占用大家很多时间,谈这几点观点,不一定对,供大家做参考,谢谢大家。
三农中国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作出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关“三农问题”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其在各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总结了其基本经验。该《决定》客观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首先,把新农村改革作为战略任务。第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小康”,其含义更多侧重经济总量角度的考察。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出,下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指出: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也就是说,全面小康是要使得人人都能过
上小康社会的生活。2003年的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个方面,农村将长期存在众多人口。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按居住地统计的乡村人口仍将在6.5亿左右。目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打工,但是进城了的农民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个准城市化,其道路长,任务繁。
其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八的耕地,100加起来138亩地。这在中国算规模,在欧美根本不算规模。而把100个人的地拿来给一个人种,中国还需要解决另外99个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所以,必须要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耕地少,水资源短缺,对农产品的需求大,质量要求高。中国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工业化推进快,耕地占用多,粮食越产越少,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多。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因为缺水,不断开采地下水,荒漠化和沙尘暴就越来越厉害。所以,《决定》里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尽快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同时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第三,把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年,却还没有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而这同时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突破,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这将为整个经济带来强大动力。21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一靠高新技术,二便是依靠亚洲的城市化。亚洲城市化最低的是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所以在今后,因为城镇化带来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如果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能够做到城乡统筹发展,那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综上,中央将该《决定》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要解决农村问题,而且是要解决总体上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第三篇: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陈锡文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对如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了全面部署,2008年是中国认真贯彻十七大决定的第一年,这一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30年,距农村改革以及全国改革开放也整整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改革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首先,它对文革十年**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路线,明确了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指导方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决定的成果。20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主题重新确定为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这尤为引人关注。这么重要年份和重要会议把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作为主题原因有三点。第一,农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推动全局的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发起,30年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且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通过总结,把农村改革继续引向深入,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全局,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第二,尽管农村改革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挑战既来自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体制问题,也来自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比如,中国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强,耕地越来越少,淡水越来越紧缺,污染越来越严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使得中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面临困难。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农村劳动力人口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对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根据去年年底统计,外出就业的农民有2亿2千6百万人,全国劳动力有7亿5千万人,农村劳动力有5亿零3百万人,如此大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所谓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第三,从全局看,十六大所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年邓小平曾提出,小康社会的建立有两个主要指标,即GDP比1980年翻两番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而根据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因此不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只有中国人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才可以称为小康。现在距离2020年只剩下12年,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在于农村。2003年1月8日,在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两句话纲领”,第一句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问题在农村;第二句话是,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分为六个部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总论,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三十年农村改革开放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第二大板块对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即决定里面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第一项任务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重点加强农村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第二项任务是在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不利变化的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第三项任务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大板块强调,推动农村的发展,需要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从政治上提供保障,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理顺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三大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以农村层面而言,县以下有3万4千个乡镇,63万个村民委员会,300多万个村民小组,它们的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决定中主要讲了两方面大问题,即如何看待30年农村改革的成绩以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来看取得的成绩:第一,农村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突破;第二;中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第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进步;第五,党的执政地位有了很大巩固。陈锡文主要论述了农村改革取得的前三个成绩。
第一个成绩是农村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突破。首先,针对人民公社的高度统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包产到户是应该“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中不断推进。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于是确立了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到后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被写入了宪法。这一重大变化带来了两个制度创新:一方面,破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形成了农村经营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撤社建乡,成立居民委员会,形成了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即基层的民主政治制度。
其次,进行了农产品统购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短缺,实行的是统派购制,国家分派到每个村的任务必须完成,完成后的可以自己消费,如果还有结余,可以卖给政府或者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属于统购产品的只能卖给政府,属于派购产品的允许通过市场上行买卖。但面临的问题是,属于统购产品的种类数量非常庞大,从1953年开始的棉花统购,1954开始的粮食统购,到1962年总共有240多项产品被纳入了统购范围,1978年还有174项属于统购范围。因为统派购制不能反映市场价格,所以通过这种制度从农业、农村中提出了大量资金来支持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一直到198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才取消了粮食统购体制,采用订购制度,但依然还是政府定价。到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才明确提出放开粮食市场。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惊人的,虽然土地减少了,但是粮食的种类品种都丰富了,其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使资源各得其所,实现因地制宜的生产。
第三项制度改革是提出了有关政府和农民之间经济利益的税费改革。上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中共中央办公厅每年出两份通告,上半年一份,下半年一份,标题为由加强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指的就是征收农村税费过程中的简单粗暴行为造成的农民死亡(主要是自杀)。中央想了很多办法来减轻农民负担,但效果都不大。到了90年代末,中央下定决心,釜底抽薪,对农村地区实行税费改革。1999年,农民可统计的负担有13项之多,总额有1250亿元,4项国家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牧业税,共400亿元;8项是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承包土地,要交的三项提留,包括村里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共同生产费,总计200多亿元。“五统”是指农村教育统筹,农村计划生育统筹,农村民兵训练统筹,农村架桥修路统筹和优抚对象补助,共400亿元;另外一项是“两工折款”,即免费劳役,分为两类(义务工和积累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劳动力每年承担25个工作日左右。但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就业的自主权,因此就出现了用钱代工的现象,这笔款项为100多亿元。关于税费改革方案制定,中央提出了三句六个字要求:减轻,规范,稳定。“减轻”是要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是指只允许收税,而不能乱收其他费用,“稳定”是指制度设计好,如果运行通过实验可行,那么这个制度就应当稳定下来执行。第一步目标是规范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新的税费方案后,农业税从3%上升到7%,三提五统全部取消,村里的提留改为了农业税正税的附加,附加为正税的20%,即农民总共只需交纳8.4%的税,1250亿元的负担因此减少到600多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财力的增加,制定了第二步目标,既逐渐降低农业税直至最后取消。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国农业税降到2%,黑龙江和吉林作为试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但最后共有9个省市不需要中央补贴,完全取消了农业税。2005年,农业税又降低了3个百分点,全年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取消农业税。到了2006年,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废止农业税条例,从此,农民种地不交税。中国农业税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正式实行以来,至2006年完全取消,整整存在了2600年,这一措施极大的鼓舞了农
民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惠及了广大农民。
最后是建立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粮食进行补贴,对购买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以及因能源价格上涨对生产资料综合价格进行补贴,到目前为止,这四项补贴合计1080亿元。
第二个成绩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吨,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032亿吨。考虑到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单位亩产增加更快,按播种面积计算,去年单位亩产31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88%,这种快速发展为畜牧业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成绩是农民收入和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做出加快社会企业发展的决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同时上世纪90年代起的民工潮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务工的农民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来看,农民工的贡献巨大。这些变化也给农民就业、收入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去年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扣除物价的影响,与1978年人均收入134元相比,年增长率达到了7.5%。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比如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与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8件大事得到了解决或改善。8件大事中的4件是硬件方面——“路电水气”,即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安全饮水和沼气。从乡村道路发展来看,87%的农村可以通公交班车;关于农村电网,从1998年以来,总投入超过了3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与城市同网同价,现在农村电价是5角7分钱到5角8分钱,比90年代中期农村最高电价的8.05元减少15倍;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在关键是饮水的安全质量问题,农村饮用水中矿物质含量还比较高,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另外4件大事是软件方面——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教育方面,农村教育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全部免费,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决定还提出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卫生方面,从2003年起,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当初的筹资标准为30元,其中农民自己交1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交10元。到了2005年,筹资标准增加到了50元,其中农民自己交1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出20元。2007年又提出将筹资标准增加到100元,并于2008年开始实行,其中农民自己交2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交40元。文化方面,农村文化贫乏,国家也在尽力开展三个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农家书屋工程。农民近年来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农村地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8年9月的数据来看,农村共有3550多万人纳入了该系统。以上这些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不能说没有问题,决定提出了四大挑战和问题。第一,当前农村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以经营体制为例,从制度本身看,其巩固性还有所欠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规定15年不变到规定30年不变,但事实上它往往总在变,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即使制度巩固性加强了,农民依然面临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面临两个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民很难独立抵御这两大风险,从以往经验来看,所有小农为主的国家,都在发展政策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制度,虽然中国农民组织化制度很好,全部归属于村委会,但是村委会更多的是一种内向型、管理型的组织,农民不仅需要这种组织,更需要外向型、经营型的组织,因此,家庭承包经营进行了三十年,农民依然在单打独斗,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实行,明确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如果没有引导好农民,提供不全、不准的信息,就会引起生产上的大波动,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最后,农民还需要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小规模农户,推行机械化是很困难的,国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就需要实行专业化农机合作,或者由专门的农机服务公司来完成。如果社会化服务发展得很完美,那么农民老龄化也就不是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是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首先,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自然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农业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其次,国际市场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变化使得我们利用国际市场来调剂我们国内的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挑战越来越大,这些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数据,1996年我国有19亿5100万亩地,到2007年只有18亿2600万亩,11年间减少了1亿2500万亩地,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河南省目前的耕地面积是1亿1800万亩,河南省粮食产量大概今年在1千零5亿吨,占全国中产量的十分之
一)。可以预见,城市化、工业化还在进行之中,耕地面积也还会不断减少,目前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为每年400万亩,其中有280万亩是耕地,但各地上报的征地指标有1200到1300万亩,而没有获批的征地可能也在进行。耕地面积下降,粮食安全威胁就越大,即使没有直接的安全威胁,也会带来粮食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前段时间植物油和猪肉价格猛涨的原因,就是由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的原料价格的上涨。按照去年每亩317公斤的粮食产量,在满足了粮食需求后,我们只剩下7亿5000亩土地,油料、糖料、棉花、瓜果蔬菜都从这些土地里面生产,要满足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些土地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提高农业农田设施和水平;第二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但是这两点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农产品不够的情况下就需要进口。
第三个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果横向比较,那么可以发现农村人均收入还远远低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786元,是农村人均收入的3.3倍;而在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343元,农村人均收入则是134元,相差仅2.56倍。有关专家预测,要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缩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四个问题是,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很低,大部分是外出人员打工的收入。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也对农村治理结构的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村委会制定决策的一个基本程序是一事一议,但是因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参加村民大会的人大量减少,于是出现了难于决策和执行的情况。
现在,我们进入了加快发展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有希望也有可能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但我们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土地问题。人们对决定中一些内容的理解可能是不正确的。比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土地的流转,有人将土地流转理解为土地买卖,这是错误的理解。土地所有制是宪法规定的,宪法总第十条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属农民集体所有。在中国,土地只有有偿流转,没有买卖。也有人认为,土地流转使农民得以实现土地财富化,这样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土地流转随着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制度的确定,就已经开始了。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的15年内,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为了适应农村承包家庭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情况的出现,允许将土地转给生产队或者自找对象转让。1993年,中共中央11号文件又提出,原有土地承包权到期延长30年,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2002年9月通过、2003年1月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有权利在30年承包期内自行决定土地的流转,并明确了流转的5个形式——转包、出租、置换、转让以及农民自愿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发展粮食生产。因此,十七大提出的有关土地流转问题无非是一次重申。陈锡文认为,这次决定的亮点不是提出了“土地可以流转”,而是明确提出了要赋予农民更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长久不变”这个词第一次进入中央有关土地问题的文件中。为此,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必须做好承包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明确土地所有权的归属;第二,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由政府提供平台、信息和服务,在农村逐步发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四篇: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
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今年存在生产滑坡风险 2009年02月03日11:25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直播回放:陈锡文解读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稳粮 增收 强基础 重民生(政策解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①)
连续第6个中央一号文件 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并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存在农业生产滑坡、收入徘徊、发展逆转风险
在介绍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时,陈锡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在把握全局工作的基础上,决定今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起步之年,将《决定》提出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三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因素影响,今年确实存在农业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农村发展势头逆转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大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约两千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返乡
在回答过去一年间有多少农民工在城市失去工作被迫返乡的问题时,陈锡文表示,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
陈锡文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有六条大的政策:一是鼓励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尽可能不解雇或者少解雇农民工;二是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各级政府都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凡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建设,都要尽可能地多吸纳农民工去就业,对于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政府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他们去参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支持和补贴的办法,帮助农民工回乡以后自己创业;五是要求各地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农民工回来以后如确实没有其他工作可做,家里的承包地还可以保证他的温饱;六是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农民工工作,特别在当前,要做好监督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经费的缴纳等等工作。
三条政策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陈锡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条大的内容: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第二,是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所谓要规范,就是要重申过去的法律和政策,必须让农民自愿地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或者阻止农民自愿地流转土地。按照这个要求,在土地流转中,像文件里强调的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要严格地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必须做到三个“不得”,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承包方的利益。第二方面工作就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给农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需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
第三项大的政策内容就是强调必须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等待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再稳妥地推进。
多项措施缓解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关于如何保持我国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问题,陈锡文表示,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是今年农村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已经反复研究,陆续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概括起来有: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这些方面的投入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项直接补贴。去年的补贴水平是1029亿元,今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政府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基本上有一个初步考虑,今年的各类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1元左右。按去年10570亿斤粮食产量算,如果每斤提高0.11元,农民在粮食上的收益就可以增加1100亿元。第四项政策就是增加政府的储备,如果说市场上供给的粮食多了,相对于需求来说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政府会采取增加储备的办法,减少市场的流通量,价格就会处于合理的水平。
最后一项,政府要合理地调控进出口。目前,国内粮食供给比较充裕,如果国际上有需要,中国会按照合理的价格适当地增加一部分粮食的出口。
总体来看,只要粮价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应该说其他大多数农产品也就都能够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农民关心下乡后的家电质量和售后服务
陈锡文表示,过去农民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包括家用电器,出于质量方面的考虑,往往是到城市里面来买,特别是到县城买。自从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以来,在1月31日以前全国有14个省区实行了这个政策,从2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全部实行了家电下乡,给农民补贴13%的政策。
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中,到农村去销售的家用电器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是农民最关心的,所以中央政府特别强调,销售到农村去的电器质量必须要过关,同时要搞好农村家用电器的售后服务。
发生群体事件领导干部要到一线
关于个别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问题,陈锡文表示,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贯彻得不够,单纯地追求GDP,损害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就引起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历来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样一个理念。要事前化解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比如像今年的1号文件就明确地提出,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稳定工作,很关键的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以及集体资产的处置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平时就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这些问题,避免这些矛盾的激化。
二是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到第一线,直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解释和说服工作,不能领导干部躲着不出来,就让公安部门、警察到第一线去,这样容易激化矛盾。除了发生打砸抢烧这些不幸的情况外,原则上不能动用警力。
三是事态平息之后,要迅速地总结教训,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制定出整改方案,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作者: 宁启文)
来源:农民日报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1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
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非粮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因此,相当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了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截至2012年底,土地总流转面积为2.78亿亩,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5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6%,低于全国约68%的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十连增”,但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124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增幅达39.8%。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净进口超过7000万吨,创历史新高。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的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粮食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刚性上升;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由粮食生产者变为粮食消费者,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即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
工业用粮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工业用粮为4719万吨。到2011年,谷物工业用粮已达8050万吨,增长70.6%。
农民增收“十连快”,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近1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其中非农收入增长幅度占比较大。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从2003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年均增长率达13.07%。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1541元增长到3535元,年均增长9.66%;工资性收入由918元增长到3447元,年均增长15.8%。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3.5%。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
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三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但耕地质量恶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农业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一低”,是有效
利用率低。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加剧。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在华南、华东、东南等矿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土壤受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直接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具、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加销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和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过去十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益增加80%以上是靠提高价格。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扩大品种覆盖,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逐步提高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力争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发展的主要途径。按世界粮农组织排序,2011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依靠农业科技支持,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具体可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国12亿亩粮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2/3。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我国旱作耕地近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发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主要是发展良种繁育、粮食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修复计划。应尽快组织相关部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污染区域、污染物类别以及污染程度制定修复计划。其次,突出重点,研究修复技术体系。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全国范围的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把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列为重点
工作。再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策和法规。参照德、英等国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防止土壤污染情况恶化,把治理土壤污染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北湖区作为郴州市农业发展的先锋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就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而言,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诸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我区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产品减产现象偶尔发生,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但部分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的缺乏,使部分农产品失去市场活力,这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能力,导致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二、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制约农民自身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来源不外乎有四个渠道,一是中央、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融资,三是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四就是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面对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庞大缺口,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尽之所能,但远远不够;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优先非农产业,重工轻农;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对农业投入持观望态度,不温不火;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随着政策效应、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的相对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农民就业的空间狭小等因素,农民增收的难
度加大,制约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组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我区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角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另外,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全区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趋低,造成农民种粮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收效相对农村较快,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下降,无法满足劳动需求,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六、是农业科技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强化技术推广。但据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多多,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过程中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鉴于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我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对于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我 9 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
二、我区应继续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抓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时机,优化支农结构,着力改善农业设施。考虑到粮食市场价位相对较高,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发挥的作用有限等情况,重点应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转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补贴项目。
三、我区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长期以来,我区农业波动性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肉蛋市场剧烈波动,与大量农户退出养殖市场,生产能力削弱直接相关。我区补贴农业不但要以粮油等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产品为实施对象,而且还要更加关注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我区惠农政策不但要通过实施低保制度解决农户生活保障问题,而且还要保护小规模农户的生产能力。
四、我区应加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调控。针对今年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波动可能性上升,我区相关监管和调控部门应及时监测。一旦出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苗头,应配套使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将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势头控制好。还要统筹考虑生物能源和粮食安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