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

时间:2019-05-14 19: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

第一篇: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

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转机,早稻和小麦增产幅度较大。但即使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产需之间还存在缺口,品种和地区分布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因此认为,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观点、长远考虑和世界眼光。

陈锡文近日在江西省举办的粮食发展高层论

坛上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一年的增产就能够解决的,必须坚持四个观点全面看待中国的粮食问题。

——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全局意识。

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胁,波及的后果每个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顾自,中国的粮食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在粮食问题上树立全局意识。粮食主产区应尽可能多产粮,产好粮,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市场整体平衡。粮食主销区内的粮食主产市、县,也要有全局观念,尽可能多生产粮食。由于过去几年粮食供过于求,一些地方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感不如对水资源、能源安全的危机感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有抓粮食生产的全局意识。

——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统筹观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但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开始突出强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增加粮食生产将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陈锡文对此表示,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播种面积、作物品种的调整,而是要在结构调整中使整个农业的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上一个台阶。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的是畜禽、水产等产业,但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基础,结构就无法调整。各地必须对粮食在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把强调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

——看待粮食问题必须有长远的考虑。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度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国庆节后粮食价格上涨。

陈锡文综合分析认为,市场价格反弹结合国家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中国今年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粮食播种面积还只回升了几千万亩。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今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就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长远考虑。

——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要有世界眼光。

陈锡文介绍说,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亿至2.3亿吨,我们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所以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以国内解决为主。如果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采购量接近10%,对国际粮市的影响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因此,中国进口粮食必须考虑到能利用的国际市场有多大、增加进口会对国际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球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

第二篇: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

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今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26年,26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同时,解决了老的问题也会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有些还相当尖锐。如果历数这些矛盾和问题,可能会排出相当长的单子。我想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

农民收入的增长问

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价格;二是如何转移农民的就业,使农民能够从非农产业中、从城镇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近一段时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非常困难。从1997年到2003年这7年时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长4。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增长4是很不错的水平了,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会引出很多矛盾。

首先,增长4就没有实现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农民增收目标。《十五纲要》规定:“十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每年达到5,但是三年过去了都没有实现。

第二,过去六到七年之中农民收入只增长了4,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却每年增长8,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在不断地扩大。如果从1998年算起,6年时间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总额增加了532元,但是城镇居民在这6年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312元,也就是每年增加了552元,这就是说农民6年的收入增加总额比城镇居民平均一年收入的增加额还要少20元,这当然是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但是更突出的问题是这几年农业没有让农民增收,不仅没增收,而且减收。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目前大概有45是来自农业,这个比例比8年前大概下降了18个百分点,也就是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且绝对额连续7年来也是在减少。中国农民收入来自农业部分最高的是1997年,那一年平均达到了1276块钱,但是从1998年到2003年,就没有一年再达到过这个水平。从这个角度去看,在农民收入中制约农业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农产品的市场问题,其中粮食价格到去年10月底为止连续84个月是下降和低迷的,也就是粮食市场很难扩大,其他的农产品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分析,把2001年的指标和1996年的指标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这五年中平均增加了2020元,但是每个人用于粮食、植物油、肉类和蔬菜的开支2001年却比1996年人均减少了131.2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农民要想从农业中增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就一定要考虑向非农产业、向城镇的转移。

但是,被寄予很大希望的乡镇企业在过去这几年中,尽管生产、产值、利税都在增长,但是就业却很少增长。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中从业人员的总数是1.3508亿,到2002年为止,就业水平一直没有达到过1996年的这个指标,到了去年略有增加,比1996年增加了63万人。所以可以这么说,乡镇企业在过去的7年中几乎没有增加就业。于是大家就看到了越来越汹涌澎湃的农民进城的民工潮。

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我想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价格;二是如何转移农民的就业,使农民能够从非农产业中、从城镇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这两方面确实都存在很多的矛盾,要想解决,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指望短期内农民收入很快就会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

粮食问题

当前的粮食问题开始凸显,并不是说现在的供求有问题,而是指中国现在到底还有多少粮食生产能力。

从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曾经经历了5年粮食丰收的可喜局面,因此到90年代末就整个国家来说,实现了粮食总量供过于求的局面,库存明显增长。由于有了巨大的库存,所以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四年粮食产量下降并没有影响市场的供给,甚至粮价都没有回升。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长期粮食问题,或者粮食不是个大问题。但是我觉得从去年年底粮价开始上涨实际上又使得中国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凸显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去年的粮食总产量只有8613亿斤,而去年各个方面预测的总需求是8760亿斤,所以,粮食的产需缺口是非常大的,必须动用库存、增加进口,否则市场马上就表现出来了。

我知道经济学界都说当粮食短缺的时候价格就上涨,价格上涨农民就会多种粮食,因此粮食矛盾自然就会很快地解决。这种判断的基础是在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点上。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对的,但客观上很多实际问题不一定这么表现出来,我之所以讲当前的粮食问题开始凸显,并不是说现在的供求有问题。我想需要认真研究的是我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粮食生产能力。

90年代后期我们确实曾经有过3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有1万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但是我说现在可能没有那

第三篇: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

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今年存在生产滑坡风险 2009年02月03日11:25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直播回放:陈锡文解读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稳粮 增收 强基础 重民生(政策解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①)

连续第6个中央一号文件 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并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存在农业生产滑坡、收入徘徊、发展逆转风险

在介绍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时,陈锡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在把握全局工作的基础上,决定今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起步之年,将《决定》提出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三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因素影响,今年确实存在农业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农村发展势头逆转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大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约两千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返乡

在回答过去一年间有多少农民工在城市失去工作被迫返乡的问题时,陈锡文表示,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

陈锡文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有六条大的政策:一是鼓励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尽可能不解雇或者少解雇农民工;二是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各级政府都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凡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建设,都要尽可能地多吸纳农民工去就业,对于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政府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他们去参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支持和补贴的办法,帮助农民工回乡以后自己创业;五是要求各地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农民工回来以后如确实没有其他工作可做,家里的承包地还可以保证他的温饱;六是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农民工工作,特别在当前,要做好监督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经费的缴纳等等工作。

三条政策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陈锡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条大的内容: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第二,是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所谓要规范,就是要重申过去的法律和政策,必须让农民自愿地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或者阻止农民自愿地流转土地。按照这个要求,在土地流转中,像文件里强调的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要严格地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必须做到三个“不得”,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承包方的利益。第二方面工作就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给农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需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

第三项大的政策内容就是强调必须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等待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再稳妥地推进。

多项措施缓解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关于如何保持我国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问题,陈锡文表示,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是今年农村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已经反复研究,陆续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概括起来有: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这些方面的投入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项直接补贴。去年的补贴水平是1029亿元,今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政府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基本上有一个初步考虑,今年的各类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1元左右。按去年10570亿斤粮食产量算,如果每斤提高0.11元,农民在粮食上的收益就可以增加1100亿元。第四项政策就是增加政府的储备,如果说市场上供给的粮食多了,相对于需求来说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政府会采取增加储备的办法,减少市场的流通量,价格就会处于合理的水平。

最后一项,政府要合理地调控进出口。目前,国内粮食供给比较充裕,如果国际上有需要,中国会按照合理的价格适当地增加一部分粮食的出口。

总体来看,只要粮价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应该说其他大多数农产品也就都能够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农民关心下乡后的家电质量和售后服务

陈锡文表示,过去农民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包括家用电器,出于质量方面的考虑,往往是到城市里面来买,特别是到县城买。自从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以来,在1月31日以前全国有14个省区实行了这个政策,从2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全部实行了家电下乡,给农民补贴13%的政策。

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中,到农村去销售的家用电器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是农民最关心的,所以中央政府特别强调,销售到农村去的电器质量必须要过关,同时要搞好农村家用电器的售后服务。

发生群体事件领导干部要到一线

关于个别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问题,陈锡文表示,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贯彻得不够,单纯地追求GDP,损害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就引起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历来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样一个理念。要事前化解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比如像今年的1号文件就明确地提出,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稳定工作,很关键的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以及集体资产的处置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平时就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这些问题,避免这些矛盾的激化。

二是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到第一线,直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解释和说服工作,不能领导干部躲着不出来,就让公安部门、警察到第一线去,这样容易激化矛盾。除了发生打砸抢烧这些不幸的情况外,原则上不能动用警力。

三是事态平息之后,要迅速地总结教训,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制定出整改方案,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作者: 宁启文)

来源:农民日报

第四篇:如何做到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

如何做到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

很多人都向我问这个问题,特别是综合题,怎么才能答得全面深刻,这让很多人困惑。下面就谈谈这个我的看法。

我的理解,全面也好,深刻也好,都是答题深度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深度还应该包括准确和理性思维。

如何做到全面,就是要求我们在答题是,要把题目涉及的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还需要我们分析问题时找出问题本身与其他现象、事物的关联点,不能单纯就事论事。比如该正反面看的你只看到一方面,那就肯定是不全面。很多人,也能做到辩证看,但同时在正面谈或反面谈的时候,往往对正面的意义、负面的危害等看的比较片面单纯。那么我们在谈意义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个政策制度或这个现象的背景,从背景去想问题会让你得到最直接的看法,然后可以再从长远的影响去想,也就是近期的效果,长远的影响。再具体的就是结合题目看对象。比如政府方面,一般说意义就是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政府形象,服务意识,管理能力等等。从社会角度,可以说提升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公民素质等等,从百姓来说,可以是诉求渠道更畅通,安全更有保障,让群众看得起病,环保意识增强等等。

有个大概的思路就是

1、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3、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4、利用矛盾分析法、原因分析法、主题分析法等分析方法

5、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解决问题

6、分析现象和解决对策都应具有创造性思维

7、联系自身思考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除了综合题,在回答其他类题目也有个全面的问题。象组织类题可以说这个更多跟经验有关,但大家没有相关的经验,要答好就只能是多做题,从做题中去总结。要说的是这类题最容易走套路,所谓套路,就是一成不变的话,而且和众人相同的话;一成不变,没有结合题目的思路。但如果一味的反套路又不太实际,完全去掉套话,可能在某些时候,会缺少过渡语,会使自己瞬间出现空白,然后就出现卡壳,可以换个形式。比如与人沟通的题目,太多的考生会说我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跟谁谁谁沟通,你说我说大家说,你想想,考官能不烦吗?那么我们换个说法,可以说用真诚消除壁垒,用交流敞开心扉,沟通化解隔膜,用行动展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形成有个性的套话。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请示汇报与自主决策结合,公开与私下结合(比如公开场合领导有错),治标与治本结合等等。一般从态度、思路、方针、原则等着手,具体手段可以从教育、行政、管理、法治、监督、宣传以及财政投入着手。如果大家都这样去考虑问题,全面不是不可逾越。

下面谈谈深刻,深刻,就是要求内容深刻,语言深刻。就是透过现事看本质。这在综合题显得很重要。作为考生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地方性法规有所了解,当然这些政策法规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看些关乎民生的政策法规通知意见等。另外对国家或地方提倡发起的一些活动要知道怎么回事。

单纯的指理论高度不代表答题的深度。在回答问题时一味的引经据典,或追寻理论依据,或党的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或名人名等,往往会适得其反。

很多考生在面试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讲的全是白话,没有一点政治理论性语言,原则上这不是问题,但我们说公务员本身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就是一个象征,因此语言一定要有高度、要有深度。我想起码大家都是可以说上一些理论的,多了不好,没有也不好。我们可以将题目划分为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可以从哪些内容去说,要总结下。1.反腐倡廉;可以从抓宣传教育,引导干部清正;抓制度规范,促进政府清廉;抓反腐倡廉,确保政治清明等方面说。

2.就业问题;可以说创新思路、创新模式,推行创业促就业;创办人力资源市场,全力搭建人才服务中介这个平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提高认识,改变就业观念,多方发展的业渠道。

对于大学生就业人社保副部长说过: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展重点产业、各类企业、基层岗位、科研项目以及应征入伍等就业渠道

二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强化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

四是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比如逐步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3.医疗体制;政府要重视、社会保障要跟上、经济发展要加快、配套改革要加强。医改20多年来,成绩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主要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从体制机制上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二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三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四是卫生部门监管不力。五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4.安居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稳定房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要准确把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遵循市场规律,履行政府职责,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努力构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普通商品房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住房体系。

解决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法依规保障土地供应,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本,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一定要规范有序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阳光操作,让真正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依法依规搞好征收补偿,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程序规范、质量过硬、管理有序、生产安全,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规范有序健康发展。5.环保问题;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8大报告)

6.食品安全;安全第一,科学监管。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公开、高效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严肃追究食品安全责任,促进食品市场秩序和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7.社会治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治安综台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8.安全生产。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完善政策导向和法规建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完善监管体系。巩固和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落实控制指标,广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不能把思路堵死,否则不叫完整的答案。

第五篇:陈锡文: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陈锡文: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18日说,信息化建设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的发展。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防止巨大的数字鸿沟继续扩展,最终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长期从事中国农业研究工作的陈锡文在2004

年信息化推进大会上说,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发展成本提高。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而城镇居民收入是8427元,相差3倍多,而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倍。

他说,农民对市场、对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信息是解决当前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说,农民能够从信息化当中得到的好处远远不只在农产品价格和到非农领域就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过程当中获得低成本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精准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用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成本。

陈锡文说,必须要看到不仅仅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更重要的时如果农民能够采用信息技术,对于整个信息产品的使用也是惊人的。

他说,去年农村每100个家庭所拥有的普通电话不到50部,移动电话是23部,分别相当于去年城镇拥有量的五成和三成。如果农村拥有的电话机能够达到去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可以创造1.1亿部普通电话市场和1.5亿部移动电话市场。版权所有

下载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锡文: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陈锡文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

    陈锡文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法律法规问题需改革[大全5篇]

    陈锡文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法律法规问题需改革 时间:2014-03-06浏览次数:108 次 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周伯华、厉以宁、陈锡文、......

    陈锡文:加入WTO后中国“三农”面临的新问题

    陈锡文:加入WTO后中国“三农”面临的新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多次提及“三农”问题,他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

    城镇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陈锡文讲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城镇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 陈锡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非常感谢50人论坛安排了今天这个长安讲坛,而让我有机会对我国......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讲话录音整理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9年5月25日上午湖州来过四次,间隔时间比较长。这是第四次。但对湖州的发展情况一直关注。市里06年开始搞市校合作共建,在......

    中国粮食问题的论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

    陈锡文: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陈锡文: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

    陈锡文:转基因食品安全应由实践证明 暂无病例

    陈锡文:转基因食品安全应由实践证明 暂无病例 2013年3月7日 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选稿:蒋心予 东方网3月7日消息: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今日举行第二场记者会,多位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