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粮食经济中流通领域运输问题研究[小编推荐]
中国粮食经济中流通领域运输问题研究
摘 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一种必需品,一直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政治意义。随着我国粮食供求矛盾的加剧,粮食运输问题也随之突出。这篇文章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状况,对我国粮食经济问题中流通领域运输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对我国粮食流通格局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世界粮食流通格局的把握,来具体研究我国粮食问题。由对我国粮食运输现状的了解,找出我国粮食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影响我国粮食运输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粮食运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
粮食流通格局;粮食运输;粮食流通市场化
0 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和工农业布局不平衡,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粮食供求中的区域性矛盾比较突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的担子将越发沉重。我国的粮食流通格局及发展趋势
从全国来看,我国主要的余粮区集中在我国北方:东北区、华北区、黄淮海区,南方仅有一个余粮区:长江中下游区,其余都为缺粮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因而全国总的粮食流通格局是“悲粮南运”。
从粮食品种来看,主要是北方的玉米、大豆流向南方,小麦也有部分流向南方。同时,由于国内粮食紧张,也有进口粮食从沿海港口流向全国,其中小麦约占进口粮的90%。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流动格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南粮北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北粮南运这种以南北粮食双向互动为主的格局,演变为北粮南运和北出南进并存的国内国际联动的流通格局。这反映了新中国粮食流动过程中南北方粮食生产资源的大角度空间转换到南北方各自相对独立的粮食供求物流流程的变化,是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由市场主导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的结果。
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粮食商品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进口量呈上升趋势,流通量也不断增长。
粮食区域间平衡情况及各品种流向基本不变,各流向的粮食流通将会增长。2 世界粮食流通格局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在经济全球化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市场化政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经济收入提高,肉、蛋、奶食品消费增加,世界粮食需求不断扩大,世界粮食流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目前全球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美、南
美粮食生产充裕,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6.2%,世界粮食出口的55%来自这两个地区。而亚洲与非洲多年来粮食供应紧张,每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世界进口总量的70%以上。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粮食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粮食流通也逐渐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始终坚持了市场导向、循序渐进的改革原则。但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购销的完全市场化,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化问题,粮食市场体系完善与加强粮食监管问题,粮食质量安全体系问题,直接补贴机制的完善问题,以及利用国外粮食市场进口粮食问题等。而粮食运输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是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重要保证。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运输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粮食运输水平,提高运输效益,对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化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粮食运输现状
目前,我国粮食运输主要分为三部分:
其一为省内运输。这类运输多属于短途运输,公路在这类运输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以公路运输为主。
其二为省间余缺调剂。由于我国余粮区、缺粮区相对集中,而且距离较远,这类运输约占粮食运输量的一半以上,而铁路在粮食的长距离运输上占有优势,所以在这类运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其三为粮食外贸运输。水运承担了绝大部分外贸运输任务,铁路、公路在集疏运方面进行密切配合。
总体来说,公路、国内水运占粮食运输比重较小,而受外贸国家粮食贸易政策影响,粮食进出口波动较大,总量也不是太大,所以海运占粮食运输比重较小,我国粮食运输还是主要以铁路为主。
而我国粮食运输的设备、技术水平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趋势。
当前我国粮食运输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低;专用运输工具及设备数量缺
口大;装卸、输送设备不配套;系统不完善;自动化水平低等。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粮食运输中运输无序化、对流过远、迂回、重复运输、回程空载等不合理现象屡有发生,从而导致我国粮食运输效率低、时间长、费用高、损耗大等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粮食运输的发展。影响我国粮食运输需求的因素分析
5.1 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性差异
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成为我国粮食调运的主要因素。随着粮食产地结构的调整,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加剧,使未来粮食跨区调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另外,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东部发达省市人口聚集量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使东部的一些省市粮食缺口也将加大,区域内的粮食调运也呈现增长的态势。
5.2 粮食品种调整对我国粮食运输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粮食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粮食商品化率也随之提高,粮食流通量增加,这也提高了我国粮食的运输系数。
5.3 粮食进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粮食运输得影响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作用下,我国粮食进出口都逐步增加,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粮食运输量。
5.4 粮食存储战略调整对我国粮食运输的影响
我国粮食储备主要在各大产粮区,目前的粮食储备与粮食需求、加工业务基本上是截然分开的,粮食储备分布和仓储设备建设布局不合理,也将使我国粮食运输量提高。对我国粮食运输的发展规划建设的建议
6.1 由于铁路在我国粮食运输中占有很高的份额,所以加大铁路运输方面的建设刻不容缓
在铁路运输方面,增加粮食运输专用车辆,提高粮食专业化率,将是未来铁路粮食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已经有部分粮食的运输采用了粮食专用车,效果不错,但从全国来看,铁路粮食专用车辆依然还是太少,因此,未来铁路应该加大推行粮食运输设备专业化的力度,以此作为巩固市场运输地位、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展粮食运输市场份额的重要措施。
6.2 重视路港运输合作,巩固我国粮食运输在进出口运输的重要的地位 在加入WTO之前,我国农业受政府保护较多,粮食进出口没有明显的趋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我国再加入WTO之后,对粮食国际贸易的影响也逐渐明显起来。随着政府对农业补贴的逐步减少,我国的粮食的进口将会增加,粮食出口品种将会调整,因此,加强路港运输的配合,有利于我国粮食运输问题的解决。
6.3 推行粮食运输的优惠运价政策,严格规范收费管理,为粮食运输创造更优越的运输环境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物资,所以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继续推行粮食运输的优惠政策,对于粮食运输在紧张情况下所发生的乱加价、乱收费的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大打击力度,确保我国粮食运输的健康进行。7 小结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立国之本,粮食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时期,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粮食运输问题的解决将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篇: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流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李静食工095班 摘要
在逐渐激烈的粮食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粮食流通面临现代物流的挑战,暴露出许多弊端,同时又有多年积累下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积极分析我国粮食流通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就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商机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对我国的粮食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地影响和保证作用,更是解决中国“入市”后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将力的推动中国粮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接轨,顺应国际粮食流通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符合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流通模式。
关键词
现代粮食物流现状问题改革
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变革,粮食购销已全面走向市场,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粮食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提高,所以一个顺应市场需求,大规模,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现代粮食物流。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的许多特点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所以解决我国在粮食流通领域的问题,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与国际接轨,是我们现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正文
一我国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特点分析:
从建国初期开始,人多地少,粮食紧缺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尽管“以粮为纲”曾经打下时代的烙印,政府也曾千方百计试图解决粮食共给问题,但综合其特点不难看出传统粮食流通模式一直是按照短缺经济的运行模式设计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粮食流通模式的计划性
由于粮食长期实行高度的封闭计划经济。因此粮食流通也是全国一盘棋,无论收购还是销售,无论是调拨还是加工,均受制于计划这根无形的“魔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名单是粮食依旧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粮食流通效率并未提高流通规模流通组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思想的约束。
(二)粮食部门思维的定向行
在计划经济时期马零食流通主要是靠政府统筹安排,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层层编制粮食调拨计划,国有粮食企业具体实施计划。粮食流通的目的、效果及费用全部由政府包揽。体现、企业不承担任何实际责任,也不直接体现经济效应,而是间接享受政府的费用补贴。因此,整个粮食流通全部由政府掌控,从上至下也就自然地形成了粮食部门两眼向上的思维定势。
(三)粮食购销范围的边界性
由于粮食长期执行“传统购销”政策,粮食购销范围对于某一特定的机构具有明确的边界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也不准越雷池半步,从而形成了粮食购销区域边界极强,管理者不能考虑“边界”管理范围以外的任何事情,无疑限制了粮食部门的发展空间。同时,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粮食流通也一直徘徊在效率低,流通成本偏高的低发展阶段。
二实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粮食流通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一)粮食商品流通不再受中家指令性计划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进行相对的自由调节。
(二)粮食价格经历了国家统一定价,价格双轨制,到订购价与保护价并存,以及随后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和顺价销售的政策,直至今天部分粮食退出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推向市场定价的变化过程。
(三)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在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后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实行垂直的粮食收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一批非公司成分的不形式的多渠道,少环节的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大规模。
(四)由于资产纽带的制约和经营利益倾向的分离,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发生变化,特别是原有和国营粮食商业网络已失去昔日控制市场的能力多种经营成份的粮食销售商逐步成为城镇销售市场的主力。
(五)伴随着进入高速信息化的时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市场信息成为一对忠诚的挚友,并与现代化书融合在一体,粮食商品流通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阶段和时期。三我国粮食流通业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局限,区域分割,功能单调
政府对国有粮食批发,储运企业限制太严,既有粮食定购任务,粮食保护价的限制,又有各地工商部门对夸地区粮食购销限制,还有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企业面向市场跨行业经营的限制,这不尽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经营机制不灵活,服务单一,而且造成大量剩余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市场分割,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反,欧美,日韩等国的流通体系中,几乎不存在单一的批发业,其批发业已经发展以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流通中心。近几十年来,大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现代流通形式发展起来,他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销售或消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批发企业。成为一条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渠道。
(二)政府对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重视不够,对发展粮食物流缺乏统筹规划
我国粮食流通业竞争较强,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库存积压日渐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重。世界上大多数地区1/3的物流运作是承包给第三方的,发达国家甚至达50%——80%。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美国目前约有许多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
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三)粗放经营,力量分散,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现有粮食的70%左右仍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利用率低,成本过高,粗放管理问题突出。这与中国“入市”背景下企业市场化趋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格格不入。
(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物流运行效率不高
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使用多年,早已落伍,粮食经营手段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加工,人力管理经营,以致费用大、成本高、效率低。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公顷的“无形粮田”。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便利的物流配送。
(五)经营观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们人沿用计划观念,面向上级,依赖国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忽视市场,缺乏物流服务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然而,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必须进一步开放物流服务业和粮食流通市场,国外成熟的物流配送企业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观念,在我国广泛开展粮食物流配送业,这对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企业势必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少未经市场化改革和物流现代化改造的国有粮食企业及其员工,难免会在残酷无情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四建立现代粮食物流模式的思考
粮食流通体制正从计划经济的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时代过渡,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调高,粮食市场化运作改变了粮食原有的僵硬面孔,粮食与其商品一样逐步融入了社会大流通,积极研究和探索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仓储工作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加快培育粮食产业链
1在粮食产前要协助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选种、育种、栽培等技术指导和农资服务工作。
2在粮食产中要协助农技部门为农民提供防治病虫害等指导工作,并广开粮食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粮食行情,信息服务。
3在粮食产后,粮食部门要为农民提供粮食干燥、储藏、运输、加工等粮食流通服务工作。
(二)加快培育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1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重点培育、扶持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思路重组现有资源,催生新的物流资源,提高其参与国际,国内粮食流通竞争力,增加辐射面,扩大影响力。
2在小城市,小城镇,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粮食配送中心
3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粮食批发中心,向配送粮食及其制品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四)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1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
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粮食主要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
(五)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六)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
(七)谋求与外资外贸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总之,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发现并改进我国现在在粮食流通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先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不断强化专属我国的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印州 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以及引导物流业大发展.商业经济文萃,2011
2.曹正 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经济文萃,2011
3.刘春浦 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粮食流通技术,2004
4.王遐见 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2
5.张峻岭 散粮集装箱装卸运输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研究.粮食加工,2009
6.唐蕾蕾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2009
7.邢小苗 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8
8.杨海民 粮食物流通道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
9.朱东红 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分析.物流技术,2005
10.廖红丰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
11.杜长乐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农场紧急管理,2005
第三篇:浅谈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1
浅谈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曹为食工095班090107828
摘要 粮食流通,一般是指粮食商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交换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过程是以货币为媒介,借助货币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来实现的。粮食流通是整个社会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对比,我了解到当前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粮食流通,必须对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一定了解。
关键词 粮食流通;现状;存在问题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情况如何,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有机地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最终目的,分配和交换是联系生产和消费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流通的功能就是完成交换,是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粮食流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枢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粮食流通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调整生产结构,调节消费需求,减少供求波动,合理引导消费、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今我国粮食资源短缺,处于国内生产加适量进口紧张平衡的格局,粮食流通的实质是地区间、品种间、丰歉间实物余缺调剂,尚不是以规避和分散风险为目的。因此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均对粮食流通高度重视,并根据本国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粮食流通体系。发达国家的粮食流通发展现状和运行模式,对我国粮食流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粮食仓储体系是基础
作为世界粮食主产国和头号粮食出口国,美国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仓储体系,除产地储存仓外,还包括中转储存仓及出口储存仓。加拿大已经形成了包含4层储存设施完善的粮食仓储体系。
“四散化”程度决定粮食流通效率
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四散”程度高。粮食实现四散是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国家相当重视对粮食物流散运技术的研究,拥有专门机构为粮食“四散化”提供服务。
相比之下,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现状和不足是,既没有有组织、有限制、规范化的粮食市场,又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粮食批发交易处于分散、私下、秘密的混乱状况。
一、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流通管理体制至关重要。粮食流通体制,包括政府对粮食流通过程中的经营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制度安排等内容。而政府粮食流通管理组织改革和配套的其他各项制度改革没有实现整体制变迁。因此构建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市场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是个非常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粮食流通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除《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吃呗粮管理条例》外,的法律法规很少。法律体系不健全的直接后果是粮食流通关系的非法制化。主要表现有:政府在粮食流通管理中难以定位,导致粮食购销行为在自由政策和控制政策之间摇摆;在粮食流通服务方面职责缺位;以及由于以上原因进一步导致的流通秩序混乱和调控失控。法律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当前粮食流通政策制定、政府粮食管理职能确定和实现、建立市场化粮食流
通新秩序的根本原因。
2.粮食流通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国家粮食局和地方各级粮食局市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但是职能却不完善。从中央涉粮权力部门来讲,目前涉及粮食经营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管理的部门有7个。粮食事权多头管理、职能边界不清、动力机制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完善,调控政策协调难、速度慢、效益低,时有政策抵触发生,是当前行政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从省、市级来看,粮食事权存在着与中央粮食事权相同的分散情况,同时省、市级粮食行政部门存在不断弱化的倾向。目前的粮食流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造成权利的争夺,问题和责任的相互推让。这是影响当前粮食流通政策制定、政府粮食管理职能确定和实现、建立市场化粮食流通新秩序的直接原因。
3.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随着粮食价格、经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两翼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但由于设施落后,运行机制不配套的问题,难以发挥沟通产销、引导供求、搞活流通的作用,多数批发市场是有场无市,大部分粮食还是场外交易,期货市场尚未对生产者、经营者起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作用,炒作性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导向作用,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在实际管理中无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无序的粮食市场给粮食流通领域带来了混乱;分散的生产者与规范的交易市场之间的固有矛盾没有解决;市场价格由于流通体系不健全,出现供求脱节现象。市场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当前粮食流通政策制定、粮食流通管理职能确定和实现、建立市场化粮食流通新秩序的社会性内在原因。
4.粮食流通调控体系不健全。粮食政策调控的目标是保护种粮农民收入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工具少,保护农民收入仅有普惠制的直接补贴,保护粮食安全只有靠中央和地方储备。这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1)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责任不清,省长负责制与开放的自由粮食流通制度相违背,不符合各省区位差异的实际情况。(2)粮食风险基金变成了农业补贴金,以优先的基金进行无目标的大面积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作用不大,粮食生产质量明显下降。(3)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尚未形成,粮食品种品质不优,粮食生产能力差,结构性矛盾突出,致使在供求基本平衡的形势下,粮食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年年都要进口大量的优质农产品。(4)粮食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包括粮食流通的公共信誉体系、标准体系、品质检验体系等。粮食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重要原因。
二、粮食专业物流的滞后
粮食专业物流作为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粮食流通业能否在市场上进行有效的竞争上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有诸多因素制约着粮食专业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1.认识上的片面性2.技术问题3.硬件设施落后4.宏观调控缺乏力度5.人才缺乏。
三、绝大多数粮食流通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经营管理缺乏系统思考。
骨干型、规模型、专业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企业是以运输合理化,仓储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为标志的功能齐全的现代粮食物流管理系统。现代物流业主要通过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中获得利润,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应贯穿于物流全过程,粮食物流要以传统粮食仓储业务流程管理为导向,从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中挣脱出来,转变为以服务为导向,重视物流过程管理、客户管理和信息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改革。而这些正是我国粮食流通企业所缺乏的。
四、目前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主要表现在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
从我国目前粮食流通的范围来看,主要有:1.区域内粮食流通2.区域间粮食流通3.国际粮食流通。从目前粮食流通的形式来看,原粮主要通过粮食经营企业从生产环节转到加工环节;粮食成品主要由粮食加工企业通过中心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经营企业向粮食零售网点转移,并由零售网点完成向消费环节的转移。而这种粮食流通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比如,粮食运输以包装为主,导致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经常出现散粮打包、包粮运输、运
后拆包等重复性作业,收纳库、中转库和储存库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原因,适合粮食散装、散运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制约了粮食的快速流通。而粮食流通涉及的铁路、交通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粮食流通体系,致使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还是处于低水平的,有缺陷的,亟待发展和改善的。所以,加深对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是必要的,这为我国粮食流通的后续发展和科学运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个人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想法:
1.在改善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上可以做一点大胆的创新;比如加快粮食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区域粮食市场;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等。
2.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对粮食流通的重视度;培育粮食流通方面的人才等。
3.对现代物流理念有充分地认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
4.增加粮食流通信息交流平台,更快更准的掌握把握利用有关信息;鼓励和引导带动在“四散化”方面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李林轩 我国粮食专业物流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期刊论文]-粮食流通技术 2010(4)
2.四川省南溪县粮食局 南溪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粮食问题研究2010(2)
3.韩净宇 李媛 李志刚 兵团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产业发展 2010
(6)
4.邱汉武 黄吉青 湛江市粮食仓储物流发展状况及建议粮[期刊论文]-粮食物流2010(5)
5.徐盛惠 对当前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建议[期刊论文]-经营管理2011(2)
6.《聚焦》综合整理 国外粮食流通提效之道[期刊]-农村工作通讯2011.08
第四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申晶
【摘要】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粮食供给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粮食消费税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与200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与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义的粮食安全稍有不同,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据此,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无论是米面油等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还是肉蛋奶等经转化后的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2013年5月的“毒大米”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2009年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使得土地、水源等受到污染,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过多有害物质;三是由于监管不力,使粮食在储存、加工、销售环节被污染,最终导致问题食品流向民众的餐桌。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
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复种指数,控制化肥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有研究显示,全国农田只有49.6%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能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灌溉问题,粮食产量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全国耕地有2/3为中低产田,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良种研究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及灌溉技术等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能源的研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建立有效的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增大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研究对部分人群征收粮食消费税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财政全面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此举大大减轻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负担,促进了粮食安全。2005年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开征粮食消费税的建议。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再次提出,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粮食消费税”,将征收来的税金用于支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有学者认为,粮食消费的最大群体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全国范围开征粮食消费税,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实际上是“劫贫济富”。粮食消费税的征收是否有可行性,税基和税率如何确定,征税对象的范围如何划分,怎样才能真正起到补贴粮食主产区农业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3]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4]张全红.我国粮食总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政策启示[J].农村经济,2011,(8).[5]高淑桃,任福全,王晓.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0,(4).[6]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7]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8]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09).[10]居占杰.我国粮食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金姝兰,侯立春,徐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7).[12]李英,陈立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13]王雅鹏,王薇薇,吴娟.我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14]尤利群,范秀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分析——解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生产力研究,2009,(20).[15]屈宝香,李文娟,钱静斐.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4).
第五篇:中国粮食问题的论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农业是否稳定发展,提供与人民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之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的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发面做了进一步规划和调整,并对某些内容明显强调。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更可体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客观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
主观因素也较为突出。近期,“五常香米”抛光加香、“泰国香米”造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我国大米加工业盲目追求过精过细、忽视营养科学和节粮节能问题的一个缩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最近测算显示,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400万吨,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另一方面,中国餐饮业粮食浪费也很严重。媒体称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可养2亿人。去年2月22号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这样 一则消息,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 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我们再看对当前浪费现象普遍的原因,是炫耀消费成风的占79.4%,对浪费的道德批判太弱了59.6%,是现在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被人瞧不起,觉得我就扔了反而显得特阔气。
粮食与生产粮食的农业是美国维系自己霸权和霸主地位的重要武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他有土地1950年为12亿英亩,2006年9.3亿英亩,是中国的3.1倍。每年大约种植20亿亩,其中大豆产量占世界的42%,玉米产量占世界的34%,棉花占世界产量的21%,小麦占世界产量的11.6%。出口量占世界的35%,其中玉米占70%,小麦占60%,实在是举足轻重,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实际上,美欧等发达国家正是把补贴当成一种手段和武器。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在政治上控制一些国家,在经济上赚取超额利润。海地20年前能生产大米17万吨,自给率95%。1995年以后,美国用便宜50%的价格倾销而占领了市场。之后找准时机又大幅涨价,一举击垮了该国经济,最后迫使总理下台,民众**,政治动荡。非洲很多国家都是由于自己只产香蕉,可可豆,靠美国提供粮食,以致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而成为附庸的。据测算,每进口1000万吨粮食,发展中国家就相当于有130万农民失业。各国的种田人不是在和美国的农场主较量,而是在和他们的财政部竞争。这样做包括他们的战略伙伴也不能幸免。在过去的37年间日本粮产从1589万吨减少到985万吨,生产水平下降了33%,包括饲料在内,粮食自给率下降到27%,成为头号进口大国。韩国的谷物生产水平下降了31%,粮食自给率只有26.9%,成为第二个进口大国。受制于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命于美元。美国的4大公司操控世界80%粮食贸易量。粮食涨价,美国卖初级产品;粮食跌价,美国卖加工产品,卖食品,怎么都能旱涝保收,坐而渔利。“经济创造财富,政治分配财富”的原理被他们运用自如。美国大肆发展生物燃料的也是有战略目的。既可以应对世界石油资源日益萎缩的局面,又能更进一步控制全球粮食供给,左右世界各国战略格局,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还有一个问题也说明这点。美国的耕地年年有1/3休闲,只种不到2/3。他们完全有把产能提高30—50%的水平,从未来10年看,产能提高100%也是可以的。真是无可匹敌。在世界粮食交易中,中国也是美国的受害者。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由于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与我国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贸易全球化之便利对发展中国家大力实施粮食战略。而我国农村受大量农业人口的约束,粮食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之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国内粮食价格下降的空间很小。这样,在粮食进口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依赖世界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国外优质低价粮的涌入,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冲击巨大。国内粮食将因生产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农民会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从而降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结局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基辛格曾说: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因此在世界粮食交易过程中充满政治,掠夺和侵略。在未来几年中国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会出现粮食短缺的可能,而一旦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保证供给,中国的发展将必定受制于人,国家安全将受到致命的威胁。
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任重而道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增加对农业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充实农村的社会基本,稳定农村、发展农村;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确保粮食安全;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领导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龙方著、《谁来养活中国?》1995年布朗著、十二五三农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