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演进中的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
产业演进中的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
作者 :俞丽辉 马 静 杜润清 更新时间:2011-1-20
武汉网站建设
服务内容为:网站建设、域名服务、虚
拟主机、网站优化、网络推广...武汉网络营销
服务内容为:网络营销、创意营销、整合营销、论坛营销、博客...武汉网络公关
服务内容为:网络公关、网络维权、品牌推广、危机事件、形...摘 要 产业演进理论认为并购是进行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并购史的研究,引出我国现阶段并购现状,指出面临国外大企业的冲击,中国企业只有走并购之路,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住脚步。同时对我国并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并购企业借鉴。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产业演进 企业文化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产业演进理论指出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这四个阶段,而并购是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加入了WTO,为我国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将中国企业推向了世界,即在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将中国企业推向了高手林立的世界舞台上。而从中国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的企业有很大差距,加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合理(股权比较集中,大股东的“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公司经营效益的提高,导致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外部压力较弱,不适应目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的大环境下取得成功,就必须要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合并各方的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WTO的冲击。可见,在产业演进中,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问题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并购的历史背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从1897年起已掀起了5次并购浪潮,先后间隔期为10年。第一次并购浪潮主要是横向并购,并购集中在资源行业;第二次并购浪潮主要是纵向并购,产生大量垄断寡头;第三次并购主要是混合并购,目的在于经济的扩张,企业多走多元化道路;第四次并购的背景是多元化的失败,所以将核心放在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第五次并购主要是由于管制的放松产生的战略并购。所以综合美国的并购史来看,企业的并购历程实际上是一个垄断与反垄断的过程。
中国企业的并购是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有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也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各方利益主体在中国企业并购及并购整合中的行为取向。通常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并购,只能称之为“行政性企业重组”的准兼并;而真正的并购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产生的,随着中国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并购对搞好企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有重要意义。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并购随着政策的变化分为4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84~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企业并购是1984年出现在保定和武汉两地。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并购的数量少、规模小,且并购主要发生在少数城市的少数中、小型企业中;并购基本是在同地区、同行业、同部门内的企业间进行;行政的干预色彩较浓——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主要是政府从产业政策角度考虑促进企业间的兼并;且这期间的并购沿着“扶持先进,淘汰落后”的路子展开,所以多发生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
(2)第一次并购高潮。这一阶段从1988~1989年。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正是这种政策的推动,在20世纪80年代接连有6 226户企业兼并了6 966户企业。这一时期并购特点,在兼并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增加,由一对一的单个兼并转向一对多的复合兼并;兼并的动机由消灭亏损转向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兼并方式也多样化。
(3)低落阶段。在1989~1992年期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紧缩,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并购势头回落。这一时期并购特点是随着产业演进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地方出现行政强制性“拉郎配”现象。
(4)第二次并购浪潮。从1992年至今,在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这一时期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特别是到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纷纷涌入国内,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走并购之路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迫使国内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并购。这一时期的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强强联手”;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大量出现,外资大量并购国有企业;由财务并购转向战略并购的局面,如“买壳上市”的战略并购使一大批企业(海尔、青啤等上市公司)壮大起来了;并购方法日渐成熟,如海尔的“吃休克鱼”、文化注入式兼并模式等各种新型并购技巧纷纷涌现,使国内并购的效益更高。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我国企业并购兴起的动因,主要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从上述我国企业并购史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
(1)利润最大化动因。规模经济理论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发展规模使企业的成本最小化,这是并购的主要动机。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而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手段比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费用更低,所以通过纵向并购降低交易费用越来越受关注。范围经济理论认为,通过购并可以获得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的剩余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获得与现有企业互补的资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势力论认为,通过并购增强企业市场力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2)加入WTO后,面对全球并购浪潮,政府主导企业并购。在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经济内部的产权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效益,正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并购形式展开。同时由于加入WTO,国外大型企业纷纷涌入,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进入,而目前中国企业尚缺乏与国际大集团相抗衡的核心能力,所以国内的大型百货公司不得不走合并的道路来整合优势资源,如上海市第一百货跟华联商厦的合并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现阶段的并购战略的重点在于产业链与产品链的整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并购优化产业资源。
(3)低成本扩张和免税政策动因。通过并购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进入该行业,并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在并购之后迅速置入本企业的文化,帮助管理收购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并购其实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税
收筹划,使并购的活动以非现金交易的形式进行,可以帮助企业合法避税,正如国美电器的上市,将资产从3亿增加到88亿却不用交税。所以很多企业就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合并或上市,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税金支出。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已艰难地经历30多个年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极为广阔的前景。但根据据现在的情况看,要让它健康地成长,成为优胜劣汰和资产调整的重要手段,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政府对企业并购行为的不当干预。我国的并购多是政府“拉郎配”,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多,使企业在并购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为本企业成长增添热量,这就丧失了并购的职能。而且很多的并购只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并不考虑企业是否有兼并的实力和兼并的正确时机,硬性兼并,会与企业本来的发展愿望相悖,破坏企业前进的道路。所以,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市场、坚定企业发展方向、完善企业的组织职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要盲目兼并,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性经济的发展中站稳脚跟。
(2)并购后管理能力能否适应规模扩大了的企业。国内有的企业家在管理原来的企业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但一旦并购完成后,企业规模一下子扩大了,管理能力就跟不上了,结果使原有企业的利益也受到损失。1996年12月底,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宣布兼并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在当时被称为是一桩“美丽的姻缘”,但不到一年,由于新组建的企业规模庞大、管理难度增加,波音飞机公司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亏损。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吸取西方的并购经验,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避免管理者个人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而非从企业的长远角度考虑而进行的并购活动,同时强化管理者的意识,不要片面追求企业规模达到多元化经营,而是要战略并购,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升业务能力。
(3)公司治理结构不清,致使员工不能投入工作是整合的最大障碍。并购完成后,加强对并购后企业的改造,调整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转的效率。由于合并前各公司的经营方式的不同,并购后的新公司可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如一家管理非常分散,而另一家却习惯于高度集权控制,合并后就会带来问题。
目前,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常有集权型(U型)、分权型(H型)和事业部制(M型)三种类型。集权型的特点是利用层级制对企业实行控制,其特点是稳定但反映速度慢;分权型实行的是母子公司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特点是反映灵活但不易集中;事业部型通常是半自主的利润中心,特点是利润分配要依赖大公司总部的决策,同时总公司利用适度的科层结构和市场机制对事业部进行控制。解决股权分置之后的上市公司,公司所获得的控制权和并购能力的提高,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和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具有显著的针对性。
(4)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整合问题。对于购并双方来说,都有自己特征的企业文化,所以要对文化进行整合,目的在于集中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种:历史性——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所以并购时要考虑国别、民族、产业、地域的文化特征差异;人本性——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异质性——由于企业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初始物质和知识资源条件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构成企业间文化的差别;凝聚性——员工间的一种共识,并以此产生的共同的责任感,使企业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由于企业不同的文化特征,使购并双方企业间在文化上存在冲突。企业并购是组织机构调整的一次变革,这必然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形成强大的冲击,并能带来很大的差异和不适应,这也给组织机构调整带来诸多问题,有时十分严重,并可能导致组织创新难以进行。一个看起来高度和谐的组织,或者一个表面上看能够带来并购协同效应的组织,可能潜在着严重危害双方和睦共处的文化。所以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真正的并购才刚刚开始,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把握机会,用战略的眼光来实施并购,只有这样才有能力面对国际性的大企业的压力,才能在竞争中成为一棵常青树。
参考文献谭伟东.公司文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甘碧群.企业并购整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张曙光.集团化过程中的产权重组和企业并购[J].天津社会科学,1998(4)4 韩世坤.全球企业并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曹永刚.并购策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企业战略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某贸易公司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 某建设监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某水泥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某电泵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我国财务软件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11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12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会计诚信研究 13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14 Excel服务器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5 xx公司ISO质量体系与企业制度相容性研究 16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17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18 某招行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19 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财务重述研究 服装生产企业仓储与存货内部控制评价——以xx公司为例 21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GDP相关性研究 22 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23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对策 24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财务问题研究 26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2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以苏宁电器为例 29 xx建筑装饰公司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3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金融业为例 32 基于碳排放权的融资方式探讨 33 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
出口外贸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 35 某电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6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探讨 37 某公司降低资金成本的途径研究 38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 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积极效应分析 40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41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研究 4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连锁零售行业存货管理方法应用研究——以联华超市为例 44 试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45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4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塑料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48 JIT-VMI存货管理模式的研究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 50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股权激励及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分析 52 基于所得税税收视角的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53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54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5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58 海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xx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0 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探究 61 基于财务决策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62 某房地产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63 我国农村居民投资策略分析
浅谈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EVA和BSC的综合应用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影响研究--以苏宁云商为例 66 某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67 BC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家族型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电器公司为例 69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研究
民营企业筹资方式研究--以“横店系”为例 71 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内部审计的研究 72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 73 三全食品公司的财务分析 74 企业绿色体系设计 75 关于借款费用准则的思考 76 财务报告的改进及对公司发展影响 7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78 某酒业公司筹资活动管理研究 79 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80 企业年金及其会计研究 81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贷款模式探讨 82 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8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84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粉饰的方式及防范措施 8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87 企业并购中的绩效与风险研究
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发展研究——以某医药公司为例 89 某实业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90 某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 91 温州xx皮塑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92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93 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优惠探讨
TCL购并汤姆逊彩电业务的财务风险研究 95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96 我国优秀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及启示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某电子公司为例 98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99 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 100 企业民间借贷的相关问题研究 10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酒店餐饮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以某大酒店为例 103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的强化——再看会计委派制 104 商业企业新型促销方式的税务筹划 105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106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以xx物流公司为例 108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 109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有关问题的探讨 110 公司财务分析——以中石化财务分析为例 111 东风汽车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112 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额调整前后的税收对比研究 114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某药业集团中的应用与改进研究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与应用的研究 116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117 xx袜业公司销售信用政策问题研究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义乌市外贸企业的影响研究 11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20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 122 某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23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以某镀锌厂为例 124 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探讨 125 采购业务核算的智能化判断 126 某葡萄酒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角度下某公司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128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129 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以成熟型家庭为例 130 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 131 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制药行业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以某制药为例 133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某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以某银行分行为例 136 物流企业负债经营分析——以xx公司为例 137 商业银行的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138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139 新湖集团借壳上市案例分析及启示 140 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14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低成本战略浅析——以格兰仕集团为例 143 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144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关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及案例分析 146 中国工商银行资本管理研究 147 论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 148 审计市场定价与监管
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岗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1 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xx为例 152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其防范 153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54 杜邦分析法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155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156 某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157 杜邦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以某公司为例 158 农村村级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某镇为例 159 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以某饲料公司为例 160 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以某自动化公司为例 161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162 服装生产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设计——以某服装集团为例 163 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借款难的政策探讨 164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探讨 165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66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167 苏宁电器资产质量分析
168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健全内部控制的启示 169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70 某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成本管理研究
171 基于某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公允价值研究 172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73 论我国上市企业融资问题
174 浅论温州市佳利达鞋业有限公司存货管理
175 从乳业巨头看我国股权激励制度——以蒙牛和伊利作对比分析 176 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与对策
177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症结与对策问题的探讨 178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探讨 179 成长型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18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8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舞弊审计问题研究 182 论资产减值准则的盈余管理影响 183 低碳经济下xx公司环境成本控制 184 财务分析在股票投资价值分析中的应用 185 某公司融资结构研究
186 制造业存货管理水平提升途径的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187 反倾销视角下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188 某公司在供应链下的采购成本管理 189 某公司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190 企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191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中的困惑及其对策 192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193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 194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路径研究 195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 19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97 内资啤酒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燕京啤酒为例 198 项目投资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199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和思考 200 论会计计量与报告的二元模式
第三篇: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纽带。企业没有文化,企业就缺乏价值观、方向和意志。企业缺乏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在充满各种风险且变化多端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同时,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创新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企业并购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实践
青啤厦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集团下属单位的子公司,在集团企业文化框架内如何创新性地建设子公司企业文化,是众多国内企业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通过分析青岛啤酒集团(以下简称青啤公司)企业文化,达到系统认识企业文化的目的,避免以狭隘的视角研究企业文化。本文对青啤企业文化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分别作了概述,三个层次以精神层为核心,以制度层为途径,以物质层为表现形式,体现了青啤公司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作为青岛啤酒的子公司,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实践和创新,青岛啤酒(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公司)在青啤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完整而创新性地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子公司企业文化,完整性体现在将企业文化作为体系来建设,从精神层、制
度层、物质层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中文名】 王玥;
【
王玥;
曾长秋;
中南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200
2硕士
中南大学
2002-07-22
知识经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英文关键词】 Knowledge-based Economy,Enterprise Culture,Corporation Identity,Innovation,Enterprise Culture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国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年代,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发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所面临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我国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构建的总体思想,即:以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人为本、借鉴外来优秀企业文化、并具体运作于企业形象策划。从实践的角度,指出在总体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企业文化应按照调查分析现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目标、采取措施培育新型企业文化、评价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等步骤,分期实现。
【英文摘要】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culture that is emerged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rial theories.The thesis is mainly abort the necessity and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by discuss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umstances that our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long-time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more, the article has discussed abou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enter...【DOI】 CNKI:CDMD:2.2002.080698
企业文化评估研究
【英文题名】 Research on Corporate Culture Assessment
【作者中文名】 江翱;
【导师】 李军波;
【学位授予单位】 湘潭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企业管理
【学位】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湘潭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4-0
1【关键词】 企业文化评估;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能力成熟度模型;
【英文关键词】 Corporate Culture Assessment;Management of Corporate Culture;Corporate Cultu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中文摘要】 在现代管理中,无论是为保证各种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而理清“管理情境”,还是为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实效化而找到方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而全面的描绘出企业文化的状况,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因此如何通过对企业文化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估,不仅是国际管理学界不断努力的方向和企业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企业来说,更有着其重要的意义。要想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状况并使评估具有指导意义的话,就必须既从“文”——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来评估,又从“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来评估。如果说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的话,那么文化则是土壤,其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很多企业在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之前,恰恰忽略了企业自身状况的问题。不看到真正的需求和差距,不针对具体的需要进行建设,又如何使土壤更肥沃?另外,根据美国过程学派的核心概念——即只要过程上正确及构成过程的解决方法正确,其结果就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不乏出...【英文摘要】 In modern management, whether to understand“management situation”for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or to find the direction for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precise and effective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Therefore, how to assess this complicated system scientifically not only is corporate culture research topics at the forefront or th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DOI】 CNKI:CDMD:2.2007.2157
5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汪海群.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内化分析[D]武汉大学 , 2004.[2] 周惠.基于目标度量和预估技术的软件过程评估[D]河海大学 , 2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黎红雷.科学与人性: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两难选择[J]管理世界 , 1989,(06).[2] 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差异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J]当代财经 , 2005,(04).[3] 魏光兴.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02).[4] 陈传明,张敏.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分析与测度[J]管理世界 , 2005,(06).[5] 卢纪华,刘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支持性文化模式运行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1,(01).[6] 李军波,江翱.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一体化原则[J]山东纺织经济 , 2006,(06).[7] 李军波,江翱.企业文化评估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1] 黄楫.文化交流与越南本土文化的形成[J]东南亚之窗 , 2007,(01).[2] 茶世俊.教育政策的权力分析刍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5 条
[1] 胡光威.中国华录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2003.[2] 王慧慧.莱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3] 马昭.A公司企业文化评估与重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 2006.[4] 于天军.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 , 2006.[5] 徐姗姗.跨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新范例[D]华中师范大学 , 2006.[6] 王宁.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 , 2006.[7] 刘琳琳.基于文化的企业集团竞争力的提升[D]山东大学 , 2006.[8] 沈荣.基于战略分析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 2006.[9] 杨庆斌.中烟公司贵阳生产点原料分公司人力资本管理探讨[D]贵州大学 , 2007.[10] 隋吉平.龙发股份发展之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2.>>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 , 2001.[2] 陆玮.大亚湾核电跨文化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 2005.[3] 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山东大学 , 2005.[4] 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5.[5] 沈满洪.水权交易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 , 2004.[6] 曲延芬.所有权、规制与绩效[D]山东大学 , 2006.[7] 杨卫.高技术企业的区域产业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 2003.[8]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 , 2002.[9] 朱金瑞.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 2005.[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 , 2005.>>更多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1 条
[1] 汪晓方.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信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 , 2006,(04).[2] 姜生俊,贾丹荣.关于税务文化建设评定体系的研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21).[3] 宋联可,杨东涛,魏江茹.和谐文化对工作生活质量影响[J]管理现代化 , 2006,(05).[4] 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 , 2001,(01).[5] 冯祖贻.全面研究贵州佛教史的开拓之作——王路平教授《贵州佛教史》介绍[J]贵州社会科学 , 2002,(06).[6] 李克昌,杨发林,于钊,辛健.开发岩画资源 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J]草业科学 , 2004,(12).[7] 欧阳红兵.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 1999,(01).[8] 洪晓楠.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9] 潘维贤.结构性竞争战略在高校勘察设计单位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03,(01).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刘蕾.信息化下的传媒组织结构[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C], 2007.[2] 郇成昌.低成本战略在井下矿山企业的实施措施[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 2007.[3] 乔梁,孙玉平,陈锴,陈未杰,曾新榕.组织环境目标管理问题的研究[A]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第十四届年会暨“绿色奥运 清洁发展”主题论坛论文集 [C], 2007.[4] 王云峰,丁明磊.组织协同领导过程与领导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7.[5] 陈若.烟草信息化与企业变革管理之关联研究[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7.[6] 应博群.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增值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 [C], 2007.[7] 岑家辉.高中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的研究——以教师为主要观察点[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 2007.[8] 陈丽萍.高校管理中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分离与交错[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8.[9] 郭强华,柏恒.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控制研究——戴梦德集团公司调研报告
[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 [C], 200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差异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J]当代财经 , 2005,(04).[2] 马力,曾昊,王南.企业文化测量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3] 刘中露.战略支持性企业文化[J]商业研究 , 1998,(07).[4] 魏光兴.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02).[5] 杨政.关于建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 1999,(11).[6] 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 , 2002,(06).[7] 李军波.企业文化理论溯源[J]经贸导刊 , 2003,(Z1).[8] 卢纪华,刘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支持性文化模式运行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1,(01).[9] 田立新,李生红,顾建荣,顾尚杰.软件过程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 , 2001,(02).[10] 张宇,贲可荣.小型软件开发单位软件过程改进模型探讨[J]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01,(11).【相似文献】
[1] 蔡爱萍.文化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7
[2] 顾红.攀钢企业文化探讨[D].四川大学 , 2002
[3] 张宝发.建设卓越的企业文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4] 陈东.解析山东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及现实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银有刚.保定钞票纸厂企业文化体系设计[D].清华大学 , 2004
[6] 张守宝.中国企业文化变革方向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7] 王周火.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 2005
[8] 彭巍.中铁17局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塑造[D].西南交通大学 , 2003
[9] 黄爱生.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
[10] 王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 , 2008
第四篇:并购中股权质押问题
并购中股权质押问题的专题分析
由于我国公司法、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股权质押的规定不尽明确,在实践中也易于产生分歧 和纠纷,新出台的物权法对股权质权设立的规定也有一定变化,本文借此就股权质押进一步梳理 分析,以期裨益我国担保制度的完善。
一、概述
股权质押,是一种担保方式,即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依法将其股权出质给债权 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这里的“股权”既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出资,也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或非上市股票;股权 的所有人为出质人,既可能是债务人也可能是第三人;债权人为质权人,其“优先受偿”主要指在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变卖、拍卖出质股权后优先于出质人的其他债权人受偿所得价款的权 利。
由于在股权质押期间,除转让股权和收取红利受到一定限制外,出质人的其他股东权利基本不受 影响。因此股权质押是担保人非常好的选择,在不具备其他形式担保条件时更是如此;如果出质 的是挂牌上市的股票或者优质公司的股份,则债权人不必过于担心该股权的流动性。所以,尽管 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股权质押还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股权质押涉及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 什么样的股权可以出质?股权质押如何设定?股权质押对 各方的拘束力如何?股权出质人如何承担担保责任?简言之,即股权质押的限制、股权质押的设 定、股权质押的效力以及股权质权的实现等问题。
二、股权质押的限制
我国对股权质押的限制,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
直接限制即直接对质押的股权或者质押条件进行法律限制,如规定:
1)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 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
2)管理层受让企业国有产权时,不得向包括标的企业在内的国有及 国有控股企业融资,不得以这些企业的国有产权或资产为管理层融资提供质押;
3)国有股东 授权代表单位持有的国有股只限于为本单位及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提供质押,用于质押的国有股 数量不得超过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国有股总额的 50%,且必须事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明确 资金用途(不得用于买卖股票),制订还款计划,并经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审 议决定;
4)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不得质押未缴付出资部分的股权,经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 质押股权的,还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和备案,否则质押行为无效;
5)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股票 质押贷款时,质押的股票不得是上一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前六个月内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最高价/最低价)超过 200%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或停牌、除牌的股票。
对股权质押的间接限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因为股权质押的潜在后果,就是在 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可以折价或者拍卖或协议转让出质股权。我国担保法也明确限定“依法可 以转让的股份、股票”可以质押,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 份转让的有关规定。是故,股权质押与股权转让两者密不可分,“依法可以转让”是股权质押的必要前提。但基于法人治理、国有资产保值、国家经济安全等考虑,我国公司法以及外商投资、证券监管及国有资产 管理等部门对股权转让进行了诸多限制,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股权质押的后果。
如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规定,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针对 股份有限公司规定:
1)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 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2)股 东大会召开前二十日内或者公司决定分配股利的基准日前五日内,不得进行记名股票转让的股东 名册变更登记。
3)在任职期间,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 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 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 让;在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本人承诺一定期限内不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并在该期限内的,不得转让其股份。
4)持有上市 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不得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将该股份卖出。
5)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 人对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六个月内不得转让。
如针对国有股权转让规定,国有股权转让需经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转让全部国有股 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需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再如针对外商投资企业限定:
1)未经合营各方同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股东不得转让股权;
2)在不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投资者资格的要求及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的情况 下,境内企业股东不得向外国投资者转让股权 ;
3)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不得导致外方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 的 25%,发起人股份的转让则还须在公司设立登记 3 年后进行,并经公司原审批机关批准 ;
4)如果股权转让导致中国自然人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则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股东不得 将其股权转让给中国自然人 ;
5)向实施战略投资的外国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 A 股,该外国投资者首次投资完成后取得的股 份比例不低于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百分之十(特殊行业有特别规定或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除 外),且该投资者取得的上市公司 A 股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因此,要有效设定股权质押,各方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述及类似有关股权质押与转让的法律限制。而由于股东可通过公司章程依法限制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质押各方还必须同时审查公司章程。否则,整个担保方案可能因质押合同或股权出质的效力问题而功亏一篑。
三、股权质押的设定
设定股权质押,一是要签订股权质押合同,二是要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前者在于明确出质人和质 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后者在于对外公示以确立质权人对抗第三人的优先受偿权。根据我国物权法第 226 条规定,“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由于权 利质押没有规定的内容,可适用动产质押的规定,因此权利质押合同也包括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债务履行期、质物情况、质押担保的范围等动产质押合同的内容,且不得作流质约 定即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股权的所有权转移为质权人所有。
关于质押合同的生效时间,最高法院关于担保法的司法解释第 103 条规定,以上市公司的股份 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 以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 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因此,股权质押合同的生效时间也就是 出质股权登记的时间,且对非上市公司股份出质的登记地在公司而不是工商局。如 2006 年 4 月 24 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还只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外商投资的公司的股东办理股权 质押的备案机关。但担保法和最高院此规定一直不断为学者诟病,因为它实质将质押合同生效与质权设立混为一 谈,而根据物权行为理论来看,质押合同是物权变动的起因,质权设定则是物权变动的结果,原因应当与结果相分离。从目的看,质押合同重在明确出质人和质权人的权利义务,质权设定则重在确立质权人对抗第三人的优先权,质押合同生效不等于股权完成设质,两者关系同房屋买卖合 同生效与房产权属变更登记的关系实无二致。
我国物权法显然已开始有意将质权设立与质押合同生效区分开来,该法第 226 条明确规定出质 设立时间,即“以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 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综合担保法、最高法院有关担保法的解释和物权法规定看: 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生效与质权设立时间是一致的,即以“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为准;以非上市 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生效与质权设立时间是不一致的,前者是“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 名册之日”,后者是“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因此物权法第 226 条仅改变了非上 市股权的质权设立条件和时间,并不改变担保法有关质押合同生效规定,非上市股权的质押合同 “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的规定依然有效。而在实践中,非上市股权质押有可能已“记载于股东名册”而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 记”,或者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而未“记载于股东名册”。前者导致质权未能设立,从而使质权人无法以优先受偿权对抗第三人; 后者则可能导致质押合同存在效力缺陷,致使质权 设立的基础存在重大瑕疵。这是我国立法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也无疑应引起质权人的足够重视。
四、股权质押的效力
股权质押合同生效并完成股权出质登记后,就产生法律拘束力,各方由此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由于质权人的权利往往就是出质人的义务,这里着重从质权人一方的权利来分析。
(1)限制质物转让。股权一旦被出质,则未经质权人同意,出质人不得将该股权转让给第三人。由于质押事项已经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公示,第三人也不得以不知情而辩称 自己为善意第三人,进而主张股权转让有效和办理转让手续。当然,如果出质人只是将其部分股 权出质,则除非有特别约定,出质人将剩余股权转让或质押应不受质权人限制。
(2)收取孳息。除非在质押合同中明确排除,否则质权人有权收取出质股权产生的孳息(股息 或红利),出质人不得拒绝。一般来说,在债务人不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质权人将孳息充抵主债 务不存在争议。但在债务人不存在不履行债务行为时,出质人应如何处理孳息却值得商榷,因为 除规定“孳息应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外,关于质权人如何处置孳息法律再未予明确。笔者认为,质权人行使质权的前提,是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出质人出现担保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形,否则质 权人虽有权持有孳息,但尚无权立即充抵债务。在债务人清偿主债务后,质权人应返还孳息(扣 除收取孳息的费用),而且孳息余额的利息也当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一并返还。
(3)物上代位权。我国担保法规定,因出质物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作为出质财产,质权人有权要求提存或提前清偿债务。与一般动产不同,出质股权一般在公司解散或破产的情况 下才会“灭失”,这时质权人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并不是针对公司全部剩余财产,而仅限于出质股东 自身可分配到的公司剩余财产。考虑到对质权人的重大影响,质权人宜在质押合同中约定,未经 质权人同意或提供其他担保,出质人不得提议解散公司或申请公司破产,或者对其他股东此类提 议投票支持。出质人违反的,应追究其违约责任。
(4)质权保全权。我国物权法第 216 条规定,因不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可能使质押股权价值 明显减少,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的,质权人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质权人可以拍卖、变卖质押股权,并与出质人通过协议将拍卖、变卖所得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提 存。
据此,质权保全权的行使应注意以下几点:(1)股权价值明显减少须不能归责于质权人,即不能是由于质权人的过错导致出质股权价值明显减少。若是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过错导致股值 减少如何处理呢?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似乎仍可以包含在“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但据此剥夺 质权人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则有失公平并与合同目的相悖,笔者认为质权人有权要求出 质人按照其过错比例就减少价值增加担保。
(2)股权价值减少须足以危害出质人权利,且出质人 拒不补充担保。股权特别是股票在出质后价值上下波动是常见的,只有变化幅度较大或者达到约 定的限值,质权人才可以责令出质人提供额外补充担保,并在遭拒时行使质权保全。同时,评估 是否“足以危害债权”时,如果质权人已收取的出质股权的孳息足以抵消股价波动影响,则不应行 使保全措施。
(3)拍卖、变卖质押股权后,所得价款是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质权人应与出质 人协商。既然股权价值减少发生在主债务履行期内,那么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出质人都无义务提前清偿,因此对清偿或提存有选择权。
(4)优先受偿权。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质押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财产折价,也可以就拍卖、变卖质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 偿。“优先受偿”的范围,既包括主债权,也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质权 的费用。
五、股权质权的实现
从实现质权的条件看,质权人实现或提前实现质权主要在以下情形:1)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不清偿债务;2)出质股权价值减少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且出质人不愿意提供补充担保; 3)出质人经质权人同意转让出质股权;4)出质股权灭失。
其中,发生在主债务履行期内的后 三种情形,质权人也可能采取财产提存而不非清偿债务。从质权的实现方式看,质权人主要采取折价、变卖或拍卖出质股权三种方式。折价,就是出质人 与质权人协议将出质股权折合一定的金额充抵债务,质权人成为持有出质股权的股东,由于发生 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这与担保法禁止流质规定并不冲突;变卖,就是以协议方式将出质股权 转让给第三方,转让款用于清偿对质权人的债务;拍卖,是通过拍卖行将出质股权转让给出价最 高者,拍卖所得款扣除相关拍卖费用后向质权人清偿债务。
质权人实现质权应注意几点:
首先,出质股权折价、变卖或拍卖,均导致股权转让,必须遵守股权转让的规定。例如出质股权 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时,拟折价或变卖给公司股东外的人的,应征求其他股东意见,且其他股东 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如出质股权是上市股票时,必须在深沪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如出质 股权为国有股权的,应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股权价值进行评估并作为转让参考价,而且即使在质押 时已获批准,转让股权时仍必须取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再次审批。
其次,出质股权的折价或变卖的价格条件需要公允、合理。我国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三款规 定,“质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第六 条规定,国有企业如存在非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资产转让 或置换等行为时,均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因此,出质股权折价多少或是以什么样的价格变 卖,不全是出质人、质权人或交易第三人决定的,必须符合 “市场价格”这一参照标准。而在出 质人是国有企业的情况下,该价格须以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为参考依据,并经产权交易 市场公开竞价形成: 首次挂牌价格不得低于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 经公开征集没有产生 意向受让方的,转让方可确定新的挂牌价格并重新公告; 如拟确定新的挂牌价格低于资产评估结 果的 90%,应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书面同意。另外,国有股权转让中涉及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等有关费用,也不得在评估作价之前从拟转让的国有净资产中先行扣除,或者从转让价 款中进行抵扣,同时在产权交易市场中公开形成的转让价格,也不得以任何付款方式为条件进行 打折、优惠。维护质权人其他债权人权益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正是上述规定的目的。
再次,出质人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有权对折价或变卖行为行使撤销权。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 定,因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 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因此,出质股 权折价、变卖如损害顺序在后的担保权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出质人其他债 权人申请撤销该合同,但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出质 人负担。
最后,诉讼仍是质权人实现质权的重要方式。我国担保法第 71 条对动产质押规定,“债务履行期 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这说明 在出质人不配合时,动产的质权人有权自行拍卖或变卖出质动产。由于担保法规定权利质押未规 定的适用动产质押的规定,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股权质权人也可以自行拍卖或变卖出质股权。然 而我国现状是股权是一种“记名财产”,被质押后依然在出质人名下,质权人要拍卖、变卖质押股 权基本上行不通,只能向法院诉讼解决。唯一的例外是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借 款,在借款合同期满而借款人没有履行还款义务时,贷款人有权依约定通过其特别席位卖出质押 股票,但这只是国家为解决券商融资提供的特定模式,更多情况下质权人还是要通过诉讼实现其质权。
第五篇: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模版)
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故此,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可以确保企业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带来好的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本文就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伴随着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小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因素,做好战略规划。而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势必就会自身的发展。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稳定,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0%,民营企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它为我国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有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了39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到了313.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9.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战略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管理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着直接的关联,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安全,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本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萎缩、数量减少,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进行管理,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降低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资金是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融资难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财力等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中小型民用企业自身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贷款过程中歧视中小型民营企业,认为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不愿意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2.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就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家独大,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中小型民营企业惯用的管理模式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注重的是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另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主观性较大,由于是一家独大的现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比较随意,责任分不清。
3.风险问题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能够获利。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再加上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会给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风险,影响到企业资金安全。
4.人才问题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采用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企业重要的岗位大多是经营者的家属、亲戚,经营者不放心将管理职位交付给外人,在这种观念下,员工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可能,就会跳槽;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给不起高额的薪酬待遇,而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选择中小型民营企业就职,继而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空缺,制约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5.制度的缺失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制度来提供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人员内管理,对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6.信息化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联系,信息流通不畅。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由于企业信息水平低,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亲自去统计信息,而信息的统计依然停留在纸质时代,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影响到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扩大融资渠道
就目前来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服务中,需要根据企业的信誉、资金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有的企业信誉低、资金实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就必须积极的扩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基金。同时,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抵押收费标准,设立专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机构,并安排专员负责,提高贷款效率。再者,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资金,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要整顿保单市场,规范民间借贷,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也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应当积极的转变观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大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认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风险管理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旦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还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将项目中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风险的发生。同时,做好市场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动态,立足市场,掌握市场信息,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活动,降低风险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必须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尤其是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4.加大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激烈,而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重视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外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大力鼓励优秀的人才进入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去,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而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
5.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有效、完善的制度是工作取得高质量的保障。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企业必须将财务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避免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会计要在企业进行把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依法办事,确保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资金正常流通。另外,还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财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处理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便捷。故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中小型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 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企业各部门统一起来,确保财务信息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语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税收,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故此,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重大战略意义。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转变观念,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而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李文.陕西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2,01:31-35.[2]陈忠法.浅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81+63.[3]刘春荣.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2,08:108-109.[4]张芬芬.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1:14-17+23.[5]郑冬兰.浅析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249.[6]曹飞颖,张力.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50-53.[7]张晓红.我国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3:82-83.[8]余少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204-205.[9]江一凡,徐永扬.浅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3:57.[10]凌静,崔森,陈少波.浅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品牌,2015,07:172.作者简介:王文琳(1994.04-),女,汉族,重庆市大渡口区人,长江师范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会计)专业C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