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大全
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补充
1、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既是解决务工农民家庭土地撂荒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以租赁、转包、置换、入股等形式实行土地流转,同时引导土地流转由暂时型向长期型,由零星分散的小规模向成片集中的大规模转变,以便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2、加强优质服务和维权保护。一是及时、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办理各种证件。二是要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简化农民进城手续,实行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的政策。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维护,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制水平和维权意识;劳动保障、司法部门要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协调调处农民工无法解决的劳动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农民工家庭所在地要及时帮助处理好他们家庭无法解决的困难和矛盾,解决其后顾之忧,要让农民工有个良好的务工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和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开发全县的有利资源,促进本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蓬勃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开发一种资源、形成一种产业、致富一方农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吸收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就业之路。
4、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全县以及县以外企业的联系,让企业派遣专业培训人员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以培训考核方式量化,合格多少人员吸收多少人员。从而避免盲目培训,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上岗工作脱节。也可以派遣我县有相关专业或技术的工作人员到各企业学习,回来后有针对性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
5、以“四群”为契机,加大再就业培训的宣传力度。各挂钩单位以及个人挂钩联系户,要充分宣传政策,想办法帮助挂钩家庭中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到需要的岗位上工作。
第二篇:XX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
XX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
2006年XX市启动了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XX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9.6万人,人均务工收入达到了960.8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45%,比XX市水平高6.2个百分点。截止2006年6月底,全县已有33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共创办企业33个,累计投资840万元,企业总产值1217.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200.4万元,同时还解决了346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劳务经济已成为XX县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笔者分别在山区、丘陵和平坝地区抽选了30户农村家庭,并对这30户农户110名常住人口中的26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外出务工人员的现状
1、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留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占了较大比重。26名外出人员的年龄,16-20岁的劳动力1人,46岁以上的2人,21-45岁的有23人。
2、数量逐年增多。2001年、2003年末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179844人、和196600人,从2001年末到2003年末的2年时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16756人,平均每年增加8378人。调查的30户农户中,2001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5人,占常住人口的22.7%;
2003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6人,占总人口的23.6%,外出人员较2001年增长4%,平均每年增长2%。
3、平坝地区外出比重较高。30户农户中,山区、丘陵、平坝各10户。2003年末外出务工的26人当中,山区有8人,平坝有10人,占平坝调查对象38人的26.3%,是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5%。从外出人员占当地调查对象的比重看,平坝比山区高5.2个百分点,比丘陵高2.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平坝地区的耕地比较集中,所需劳动力较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二是平坝地区交通便利,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信息灵、门路广,使得平坝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偏高。
4、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化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为20人和4人。二是劳动技能缺乏。外出人员中仅有极少数接受过职业教育。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1人毕业于职业高中,外出前有一定劳动技能。
5、外出以自发转移方式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外出方式是以自发为主,由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机会和数量很少。这既不利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更不利于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
6、务工收入大幅增长。据典型调查,2001年25名外出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57500元,人均2300元;2002年的25名外出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58100元,人均2324元;2003年的26名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70550元,人均2713元。
7、家庭消费明显高于全县农村的平均水平。2003年末,30户农民家庭耐用物品中的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组合家具、沙发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7辆、16台、18套、13套和14台,户均拥有分别为0.2辆、0.5台、0.6套、0.4套和0.5台,户均拥有银行存款8843元。而有外出务工人员的20户农村家庭,这些耐用物品户均拥有量分别为0.2辆、0.6台、0.7套、0.5套和0.6台,户均银行存款9240元。
8、主要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2、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分别为64.0%、60.0%、65.4%,均在60.0%以上,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点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
9、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1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人、22人和3人,2002年没有发生变化,2003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有0人、24人和2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外出观念有待改进。由于封建观念的束缚,认为女性应在家照顾子女、赡养老人和干农活,男性应外出务工挣钱养家,使得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是女性的近2倍。2003年末,30户农户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6名,其中男性有17名,女性9名。
2、家庭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员不但数量多,而且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于在家的劳动力高,对科学技术信息和应用相对敏感。留在家中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居多,对信息、科技、和农村政策了解不够,家庭农业生产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致使农产品品质难以提高、耕地大面积撂荒等,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难度。
3、子女教育受到制约。一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在外,对子女的辅导、教育乏力,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的经不住诱惑,走入“不读书同样可以挣钱”的误区,从而导致部分在校学生辍学加入到外出务工队伍中。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尚未完全消除。因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4、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务工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受调查的26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25名被老板拖欠过工资,比例高达96.15%。二是企业老板为追求更高利润,随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三是企业老板对工人稍不满意就随意开除,使工人随时处于紧张状态。四是由于工人身处异乡工伤得不到足额补偿。
5、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一是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参加党团组织的学习和行使党团员权利、履行党团员义务;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按时接受计生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三是不能按期向输出地政府交纳农业税费;四是加大了治安管理的难度。
三、搞好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的对策
1、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XX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投入,增设培训专业,增强师资力量,抓住外出农民过年、过节的返家高峰期,采用时间短、见效快、全免费的培训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业能力。通过培训进一步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增强外出务工的创业意识,达到培训一点、带动一片的目的。
2、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机构和劳务输出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提供县外用工信息,鼓励个人和社会组织对外承揽劳务输出和用工合同项目。凡为劳务输出经办机构提供县外用工信息,经考察属实并输出成功的,由劳务输出经办机构支付信息报酬。同时,职业中介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加强横向、纵向联系,采用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将剩余劳动力输出去的办法,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3、建立健全外出人员登记制度和联谊组织,加强与外出人员联系。建立健全外出人员登记发证制度,制发“务工证”,让当地各级政府和用工单位知道外出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到市外和县外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联谊组织,加强与用工企业和外出人员的联系,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在生活、就业方面的困难。
4、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抓好对口交流,切实保护外出务工人员利益。一是在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增设《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课程,让外出务工人员借助《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二是当外出务工人员与用工企业发生劳动纠纷时,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劳动部门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护务工人员的利益放在首位。三是抓好与用人企业的对口交流,对无故拖欠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和缺失安全保护措施的用工情况及时制止。如制止无果,则应及时与用工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会商,全力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利。
5、鼓励和扶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目标。目前不但要抓好33个典型的培养和扶持工作,在政策给予适当倾斜,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多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外出青年回乡创业,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6、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的农业生产、子女教育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务工人员的一块心病。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入社比重,为缺劳力的农户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以及农产品的出售难问题。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降低义务教育的学杂费用,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第三篇:XX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去年启动了“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3.92万人,占全区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7.23,其中省外2.39万人,省内区外1.53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1.96亿元,人均年收入在0.5万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生产
加工、服务业和建筑业。劳务经济已成为XX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外出务工人员现状
(一)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年劳动力为主,目前留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占了较大比重。从被调查的26名外出人员的年龄构成看,16-20岁的劳动力1人,占3.9,46岁以上的2人,占7.7,21-45岁的有23人,占88.5,均为青壮年劳动力(见表一)。
表一: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组
年龄分组
合计
16-20岁
21-30岁
31-45岁
46岁以上
数量(人)
310
2比重()
100.00
3.8
550.00
38.46
7.69
(二)外出数量逐年增多。
2002年、2004年末全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34500人和39200人,从2002年末到2004年末的2年时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4700人,平均每年增加2350人。调查的30户农户中,2002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5人,占常住人口的22.7;2004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6人,占总人口的26.6,外出人员较2002年增长4,平均每年增长2。
(三)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文化素质低。典型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仅占外出总人数的7.7,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为20人和4人,分别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6.9和15.4,绝大多数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一方面,普九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虽经长期的努力,但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效果不明显。
二是劳动技能缺乏。外出人员中仅有极少数接受过职业教育。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1人毕业于职业高中,外出前有一定劳动技能,占全部外出人员的3.8%(见表二)。
表二: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分组
文化程度
合计
小学
初中
高中及以上
数量(人)
420
2比重()
100.00
15.38
76.9
27.70
(四)外出方式以自发转移为主。
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全区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外出方式还是以自发为主,而由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机会和数量较少。这既不利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加务工收入。
(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外出务工人员的地域分布可以进行南北、东西分类,但目前主要以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进行东西分类。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2002、2003、2004年的三年中,每年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4.0、60.0、65.4,均在60.0以上,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点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见表三)
表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地域分布情况
地域
分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合计
东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西部
数量(人)
516
925
比重()
100.00
64.00
36.00
100.00
60.00
40.00
100.00
65.38
34.6
2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到西部地区务工人员比重有所提高。但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土建工程的阶段性完工,转入技术性施工阶段。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同时从一个侧面也暴露出外出务工人员在从业工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2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人、22人和3人,比重分别为0、88和12;2003年没有发生变化;2004年从事
一、
第四篇:XX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去年启动了“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3.92万人,占全区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7.23%,其中省外2.39万人,省内区外1.53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1.96亿元,人均年收入在0.5万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生产加工、服务业和建筑业。劳务经济已成为XX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外出务工人员现状
(一)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年劳动力为主,目前留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占了较大比重。从被调查的26名外出人员的年龄构成看,16-20岁的劳动力1人,占3.9%,46岁以上的2人,占7.7%,21-45岁的有23人,占88.5%,均为青壮年劳动力(见表一)。
表一: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组
年龄分组
合计
16-20岁
21-30岁
31-45岁
46岁以上
数量(人)
310
2比重(%)
100.00
3.8
550.00
38.46
7.69
(二)外出数量逐年增多。
2002年、2004年末全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34500人和39200人,从2002年末到2004年末的2年时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4700人,平均每年增加2350人。调查的30户农户中,2002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5人,占常住人口的22.7%;2004年末有外出务工人员26人,占总人口的26.6%,外出人员较2002年增长4%,平均每年增长2%。
(三)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文化素质低。典型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仅占外出总人数的7.7%,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为20人和4人,分别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6.9%和15.4%,绝大多数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一方面,普九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虽经长期的努力,但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效果不明显。
二是劳动技能缺乏。外出人员中仅有极少数接受过职业教育。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1人毕业于职业高中,外出前有一定劳动技能,占全部外出人员的3.8%(见表二)。
表二: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分组
文化程度
合计
小学
初中
高中及以上
数量(人)
420
2比重(%)
100.00
15.38
76.9
27.70
(四)外出方式以自发转移为主。
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全区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外出方式还是以自发为主,而由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机会和数量较少。这既不利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加务工收入。
(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外出务工人员的地域分布可以进行南北、东西分类,但目前主要以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进行东西分类。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务工人员2002、2003、2004年的三年中,每年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4.0%、60.0%、65.4%,均在60.0%以上,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点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见表三)
表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地域分布情况
地域
分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合计
东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西部
合计
&n
bsp;东部
西部
数量(人)
516
925
比重(%)
100.00
64.00
36.00
100.00
60.00
40.00
100.00
65.38
34.6
2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到西部地区务工人员比重有所提高。但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土建工程的阶段性完工,转入技术性施工阶段。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同时从一个侧面也暴露出外出务工人员在从业工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2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人、22人和3人,比重分别为0%、88%和12%;2003年没有发生变化;2004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有0人、24人和2人,比重分别占0%、92.3%和7.7%(见表四)。
表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时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行业
合计
一
产
业
二
产
业
三
产
业
合计
一
产
业
二
产
业
三
产
业
合计
一
产
业
二
产
业
三
产
业
数量(人)
2325
0
326
0
42比重(%)
100.00
0
100.00
0
100.00
0
92.3
7.7
表中数据显示,2002、2003、2004三年均没有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外出人员,全部均从事二、三产业。一方面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挣钱,有摆脱较繁重的农业劳动之嫌;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目前一产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工资待遇偏少,外出务工人员外出不仅是地域上的转移,而且是行业性转移。
(七)务工收入大幅增长。
据典型调查,2002年25名外出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57500元,人均2300元;2003年的25名外出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58100元,人均2324元;2004年的26名务工人员共寄带回现金70550元,人均2713元。2004年人均寄带回现金较2002年增长18.0%,平均每年增长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外
块心病。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入社比重,为缺劳力的农户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以及农产品的出售难问题。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降低义务教育的学杂费用,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信息化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显著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重要力量。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司法领域,对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司法政务管理和司法人事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宝安法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使我院的信息化水平跃升全市基层法院前列。日前,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打造信息化、现代化法院的发展目标,我院全面调研了当前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一、当前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建设方面
1、法院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指引。目前,从省、市到区级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规范仅停留在网络建设规范上,对信息化的内涵、外延,应达到的标准,检验的方法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各个法院都是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自行建设,因此往往五花八门。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到各地考察取经,回来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良,同时还要考虑与市中院信息化建设兼容与资源共享问题,耗费大量人、财、物力。
2、院本部与派出法庭之间、各派出法庭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建设的最突出意义就在于减弱了时空阻隔对
人们占有信息资源的制约,但是在完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地域和外部条件的不同也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同步发展。尤其突出的是新、老法庭之间建设与改造的矛盾。新法庭正在建设当中,配臵先进;旧法庭设施落后,不能与新法庭同步,如果投入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则需要更多投入。
3、仍然存在建设资金的短缺的问题。基础配臵适当的超前设计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满足发展需要,不至于短期服役的有效措施。但是财政拨款往往不足,只能保证基础建设及当前实用需要。
4、现有审判流程系统自身的缺陷造成使用效果不佳。当前应用的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只是对现行法院手工操作模式的简单模仿,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司法程序特点、法院工作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流程再造,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由于市场分工及竞争的因素,软件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无缝接合,造成系统众多、操作繁杂,不利于适用、推广。
(二)信息化平台的维护保障方面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信息化平台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技术人员和其他应用人员的维护与保障工作。
1、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广应用的系统也会越来越多。新系统需要开发,老系统需要
维护、改良,而目前我院只有八名信息技术人员,面对超过一千多台硬件设备已无力应付,更不用说软件系统的维护与开发。
2、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的专业培训欠缺。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与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但是两级法院组织的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考察往往较少,使得技术人员视野难以开阔,知识难以更新。此外,信息平台的应用人员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一些人员对软件的功能和适用方法还不熟悉,利用程度不高。
二、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做好规划。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法院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也有极大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高度出发,认真抓实抓好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中严格按照市中院的统一部署,集合我院自身情况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并及时与上级法院沟通,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为尽早出台我市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规范提供参考。
2、加强信息化建设监管力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监管主体必须真正运作起
来,起到应有作用。要从规划、实施到监督的应全程参与,制定并执行每月信息化建设例会制度,及时听取、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督促、检查信息化平台的运转和应用情况。
3、保证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质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服务器、微机、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和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外,局域网建成后,维护网络、软硬件以及电脑消耗品等的开支也需要大量投入。因此,要制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制度,科学预算、分期拨付、专项使用。要争取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促进信息平台应用的良性发展。凡是已经纳入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信息化操作的工作标准,认真检查信息平台的应用程度和效果。如核查案件信息的录入工作,要求每宗案件的电子信息都要做到与纸质文档相一致;执行网上报结案制度,对手工结案报表不予认可。通过制定相关考核、奖惩制度,进行每月一次检查、一次评比、一次通报,增强法官使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促进信息平台应用的良性发展。
5、着力培养和锻造一批懂法律、懂网络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信息化的技术保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法院各项工作对电脑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越来越高,电
脑软硬件及时维护和更新的紧迫性也不断增加。因此,要增加对信息网络人才的引进,同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6、强化应用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定期、不定期、个别辅导等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全体干警的信息化素质,把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工作人员考核体系。促使全体干警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类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法院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