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型转移”助推aaa县劳务输出大发展
用“五向转移”助推aaa劳务输出大发展
(讲话稿)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aa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当前,aa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机遇期,全县没有产业承载过多富余农村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闲臵,城镇就业门路少,待业人数多,贫困人口如何消除?富余劳动力谁来“买单”?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aa着力在经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四要素上大做文章,着力把人口负担培育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孵化出人力、人才资本,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产业”。
一是由就业环境差向就业环境好转移
农民工外出务工,大部分在个体户或管理不规范的民营企业里,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报酬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工伤事故多,缺乏社会保障。为了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aa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努力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职校立足当地,大力争取校企联合办学,并在培训课程选择上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建设项目需求和用工需求量大的工种,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工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二)强化与劳务输入地的对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环境的争取。全县依托劳务输入所在地的aa籍劳务协会和aa驻外劳务人员管理服务站,通过争取当地人事劳动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民工找到工作量小,工作环境好的企业,切实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就业观念的转变,积极引导农民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加上没有专业特长,他们从事的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电子厂和服装加工厂的简单直接生产者等工种。为加快转变就业观
念,aa加大积极引导农民工树立主动创业、艰苦创业、跨所有制就业及多次就业的就业观,加大与企业对接的力度,为农民工争取较多的用人企业,正确引导农民工找到真正适应自身优势的工作,切实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工资收入。为了使农民工尽早的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的车间、宿舍、食堂,不厌其烦的与劳务人员谈心、聊天,引导他们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克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坚定信心、安心工作、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促使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环境里,尽早成为新环境里的优秀成员。
二是由报酬待遇低向报酬待遇高转移
长期以来,外出务工条件艰苦,工作繁重。然而,他们的待遇却不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出务工都是供过于求,面对企业主的优势地位,工人力量分散,不具备报酬议价的条件,同时也缺少维护自身权利的渠道。很多农民工的报酬能得到提高,大多数取决于相关职能组织的争取和帮助,靠的是一些关心、支持农民工工作的热心人。但从目前来看,像这样能够切实承担起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热心人还不多,他们不敢太多的为农民工说话,担心得罪企业主。为了能够输得出、稳得住农民工,并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aa坚持以人为本,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民工报酬与社会经济发展、物价增长指数同步增长的机制,并通过与劳务输入地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报酬待遇,使他们的报酬与完成工作任务的量和质能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以致不出现太大的反差。
(一)加大市场用工的调查与分析,继续巩固有组织输出成果,积极引导农民工输往用工紧缺地。aa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劳务输入地用工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引导农民工输往用工需求地,防止盲目输出。全县充分发挥26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积极深入村(组)及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和动员,正确引导农民工有组织的向用工需求地转移就业,提高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同时加强与用工企业的洽谈,促使企业提高报酬待遇。
(二)强化服务,加强对接,优化环境。为了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结合全县人力资源状况,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对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力资源档案建设,摸清全县人力
资源底数,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协作工作计划,为劳务供需双方建立沟通选择平台,有效实现劳务对接,从而更好地开展跟踪服务,引导企业善待员工,改善环境设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劳动条件,着力优化用工环境,切实帮助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践表明,凡是劳务输入地政府重视的,当地的农民工工作就开展得好,农民工的待遇就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是由维权服务差向维权服务好转移
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全县通过岗位轮训、岗位练兵、跟班学习、严格考试等形式,努力抓好维权教育培训,着力建设一支“人人能维权,个个懂服务”的专业维权服务队伍,切实转变维权服务职能,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一)坚持“七不”原则,把好用人单位关。一个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用工单位是农民工输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基础。为了选择推荐合适的用工单位,aa县常常对同一用工单位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为了帮助农民工找到更好的工作,aa县工作人员还采取隐瞒身份应聘入厂,亲身体验或考察。在给农民工推荐就业单位时,aa始终坚持“七不”原则,即规模过小的企业不推荐、员工月均报酬低的企业不推荐、有拖欠员工报酬记录的企业不推荐、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多发的不推荐、管理混乱的企业不推荐、对职工缺少人性关怀的企业不推荐、不按相关政策法规为员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不推荐。
(二)以“三心”为目标,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全县自始至终把“让农民工家属放心、让农民工工作顺心、让单位用工称心”作为工作目标。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农民工需要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都会为他们办理登记手续,推荐工作岗位。
(三)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己任,竭心尽力做好维权工作。aa和其他地方一样,劳务纠纷时有发生。凡接到维权求助,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与求助人所在的单位对接,进行详细了解,当情况清楚后,工作人员就依据劳动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厌其烦的对劳资双
方进行协调,争取私下和解。解决不了的,再与用工企业所在地的人事劳动监察等部门联系解决,保质保量的作好农民工的维权服务。
四是由普工型向技工型转移
自2004年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退耕还林等项目相继实施以来,aa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打造劳务品牌。近年来,技工型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门类更加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能够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与“工业兴县”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专业结构、分布结构和行业领先水平的高级技工匮乏,市场配臵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11年,为满足教学发展需要,县职校加大了改善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步伐,不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夯实职业教育根基。学校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保安、汽车维修、数控技术、幼儿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畜牧兽医等35个专业,增加专任教师到110余名,为社会培养了12500名毕业生,极大的提高了全县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使他们都各有一技之长,为外出农民工增强了技能资本。一批批“新生代农民工”走上社会后,有的被安臵在事业单位,成为单位骨干;有的深入沿海打工锻炼,成为企业的技术能手,有的当上人事主管、经理、总经理职务,有的在沿海创业,自办公司,拥有企业资产上仟万;有的回乡创业,成为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鲜花和掌声。aa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培训农民工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州教育教学质量奖”、“全州劳务输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先生以及省、州主要领导到aa调研,对aa的办学成果予以高度评价,aa的办学经验先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和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上进行交流,这为aa劳务输出由普工型向技工型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由外出打工向就近就地就业转移
“近年来,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一直是aa转移就业的大头,同时把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作为全县劳转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全县劳动力总量是供大于求,但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已由绝对富余变为相对短缺。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及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全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赶超进位,以加快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扬“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的精神,以构建生态aa、和谐aa、平安aa、幸福aa为目标,立跨越之志,谋发展之策,鼓创先之劲,求争优之效,充分利用劳务输出地的优势,积极寻找适合县情民情、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和办法,鼓励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园区、企业用工难。
全县充分利用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扎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工作,一方面,通过开展全面调研,加强与企业、农民工的沟通交流,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了解数量和分布,建立包含返乡原因、技能需求、就业意愿和创业计划等详细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档案和基础台账,加强农民工返乡的动态监测和统计分析,建立起农民工返乡监控机制。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农民工的“就近就地”劳务转移。鼓励返乡农民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农村土地,搞业主开发经营,以加快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根据“工业强省”发展战略,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aa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吸纳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011年末,aa稳定在外务工总人数达7.7万人,年创劳务经济收入8.47亿元,扣除生活等消费支出,劳务经济净收入3.85亿元,促进当年农民人均净增收243元,占县增收计划任务数的156%。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收入不断得到提高,劳动力转移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职业选择,农村建设逐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篇:劳务输出型乡村管理探究
劳务输出型乡村管理探究
攸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65万,占全县人口总数87%;拥有农村劳动力4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2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2%,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引导形成了“的士”司机族、商业经营族、智能技能型打工族等三大队伍。农村劳务输出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劳务输出蓬勃发展,给农村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乡村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劳务输出型乡村的管理,也给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摸索,攸县劳务输出乡村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适应性。表现为:依托地理优势,发展沿海劳务输出;壮大县内工业经济,加大城镇吸纳能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土地流转释放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爱乡回流”,“输出富余劳动力,引回先进生产力”。攸县劳务输出起步早,第一批输出人员到目前为止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资本,其中不乏先富起来的,为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攸县政
府部门通过引导外在务工人员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将劳务收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转化为资本进行增值利用,加快先进生产力的“回流”,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为实现“爱乡回流”,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整治城市面貌,开展三创四化洁净乡村等行动,让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家乡巨变,坚定投资决心。二是以亲情乡情为纽带,重土思想也让很多外出务工者愿意回自己家乡投资。三是提供优惠政策。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情、以理、以实惠呼唤远方游子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四是畅通投资信息,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投资意向和资金流向动态,加强信息反馈。五是树立典型,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号召全体务工人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激发回乡创业的热情。
二、实施“土地流转”,“释放富余劳动力,吸引外来劳务资金”。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让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通过“村民居民化、农民农工化、经营现代化、组织合作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
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最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转移将所有权承包,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整合劳动力市场,释放大量劳动力。
三、实施“三百兴工”,“转移富余劳动力,发展”
攸县大力推进“三百兴工”,政府部门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做到 “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加大对企业的奖励,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专门引导,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
虽然劳务输出为乡村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劳务输出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劳务输出同时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信息渠道不畅。尽管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服务站和服务分站,但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的乡村服务站没有及时把信息传递到农户,导致外出务工信息不足,相关政策引导不强,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不到位。根据职业调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从事服务业,建筑业等。务工人员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缺乏
一技之长,只能从事苦、脏、累、重、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报酬低,难以安心工作。
三是农村留守问题得不到解决。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给乡村管理带了了很大的隐患。劳务输出型乡村的现状及面临问题,对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一、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农民就业的培训。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要求政府强化劳动保障站职能。一是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积极主动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详细、全面的咨询、指导及就业信息,拓宽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二是加大对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用工信息网络、驻外联络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加
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帮助,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劳资纠纷、工伤药费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依法维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三、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留守问题严重,农村青壮劳力外流,背井离乡,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给社会留下了隐患,留守儿童缺乏双亲的教育,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二是鼓励本地工业农业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第三篇:统战工作进社区助推区域大发展
统战工作进社区助推区域大发展
联城社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统战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统战工作进社区。
一、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整合统战工作资源
社区实行统战工作和网格化管理服务相结合,将社区统 战资源按地域划分为1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了一名社区服务联络员。社区服务联络员负责所辖网格区域的统战服务,定期走访联络网格内统战成员,及时将统战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社区。认真做好统战资源的调查,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和资料库,做到对象底数清、家庭情况清、生活困难清、亲属关系清、变化动态清、个人特长清‚六个清‛,为社区统战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共享资源活化载体搭建共谋发展平台
社区始终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今年以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掉了3名工作人员协助邮电路拉通变电站增容、恒大华府开发、老国土局拆迁、湘林车队拆迁安置工作,妥善协调解决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全市第一高楼香山国际名苑、西子印象落户联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深圳‚人人乐‛落户香山国际名苑,东方明珠演艺中心落户广电中心、高档餐饮机构西湖楼落户车站路,社区商业格局不
断升级。社企联动,联合人人乐购物广场开展了慰问困难对象、到老年公寓联谊过元宵节及社区便民服务活动等,企业文化蓬勃发展。社区将活动室办成了非公企业员工之家,社区图书阅览室长期为企业员工开放,还通过社区创业富民服务中心培训企业员工的就业技能,倡导诚信经营,普及税法知识,协调同行关系、消费争执,良好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企业为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再就业基地,先后安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人,为社区‚雷锋超市‛累计捐款捐物6万余元,走访慰问特困家庭,为160余户受益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
三、双联共建深化服务迸发统战工作活力
市委统战部与社区结成‚双联共建、互帮互助‛的创建对子,深入社区了解民意。先后有60多名民主党派人士参与了‚美化社区我参与‛、慰问困难党员、“为侨服务,依法护侨”宣传展等活动。开展了以创先争优、创业富民为主题的‚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高速时代’排头兵‛座谈会,新社会阶层人士纷纷发言畅谈对创先争优的认识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共同发出倡议。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开展‚统战进社区‛工作,持续开展了‚我为联城发展献计策‛、‚慈善一日捐‛、‚献爱心救震灾‛、‚争做文明使者‛‚创先争优红色服务月‛、‚践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文艺晚会等形式活泼、主题突
出的活动,增强了统战成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主动参政议政,自觉投身社区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热情。近年来,社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新阶层人士,在‚两会‛期间共提出议案、提案40余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采纳。
四、积极引导综合协调促进庙会健康发展
我们社区有宗教场所昇冲观、民间信仰场所杨孝子庙。社区积极引导庙会提倡健康信仰,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安全保卫等各项制度,添置更新了消防设施。在寿诞期间,因香客众多,社区将安全保卫工作放在第一位,派专人负责安全保卫,将焚香炉设置在露天处,指导信士有序敬香,多年来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庙会也积极关心支持社区建设,近3年来,共捐资10万余元支持社区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
第四篇:某某乡助推设施农业大发展
****乡助推设施农业大发展
****乡作为####县的传统农业大乡,具有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充分考虑设施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乡采取资金上高投入、技术上不落后、产品上与市场接轨等得力措施,助推设施农业大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设施农业,资金问题不容忽视。建设一座新型蔬菜大棚,需要资金5-6万元,除了多方争取财政补贴,****乡政府还积极与各金融部门协调,帮助农民贷款,来解决发展设施农业中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乡政府从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山东寿光等地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为本地农民指导。从温室结构到材料选择,从病虫害防治到质量保障,从产品采摘到市场销售等环节对农户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科技意识,并积极为大棚果蔬销售牵线搭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并印发3000余份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等资料,供农民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
****乡政府还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强沟、渠、路、电、井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修建连通设施农业园道路6千米,硬化沟渠4千米,新安装变电器3座,打灌溉井30眼。有效的保障我乡设施农业产品的种植、管理和调运。
截至目前,****乡协调贷款资金500余万元,建成设施农园区4处,共800余亩。
****乡党政办
2012年5月4日
第五篇: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推荐]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我镇目前仍是一个农业镇,现有16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全镇人口4.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富余劳动力1.6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党委、镇政府确立了“镇内安置、省外输出、依托外冈、面向全国”的劳动就业新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目前,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通过各种渠道已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人均可增收500元。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武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上海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武汉市设立了政府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了驻武汉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武汉、北京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长江日报》、《南昌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南昌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武汉、北京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武汉、北京做工。现在,武汉有麻丘一条街,北京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关收费,对继续耕种的,可组织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好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
三、几点体会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