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新的领导集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三农”解决的重大措施。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带着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个课题,我们于8月初来到了蔡家桥镇凡村进行调研。
一、凡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05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
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造要逐步实现水、电、道路、电视、电话“五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02)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 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 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力外出务工增收;③打造“生态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群众旅游业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这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抓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依托平台搞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有针性地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所学技能技术回乡创业。具体到凡村,要大力加强板栗病虫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的真空包装技术的培训等。
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难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远,作为整治村—凡村的帮扶单位,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的思路,并力所能及的为她出资出力,但更重要的还需凡村全体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期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凡村开展调查座谈后的一些基本思路,但愿对凡村今后几年的工作有所启迪。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就目前试点村的工作而言,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主要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试点村有五个特点,一是基础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群众基础)较好;二是村庄规模适中;三是离城镇较近
;四是试点工作期较短;五是有示范作用。因此,做好试点村工作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组建好班子。在组建理事会时,要充分了解村情民情,首先要精心挑选一个办事公正、有魄力的理事会会长。其次,在酝酿理事会成员时除了考虑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工作得力之外,还要兼顾到村内各房族的关系,分工时横向做到职责分明,纵向做到分户到人,使每一个理事会成员都要肩上有担子,有压力,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心应手,高效运转。
找准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家庭设施、居住条件等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改善,但农村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生活习惯仍变化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找准切入点非常关键。而改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四项工程正是解决以上问题之所急,也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实施这四项工程也有一个先后顺序问题。首先是改路。改路实际上是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村内主干道、支路一旦确定,整个村庄的框架就基本形成。改水、改厕、建沼气池都要服从这个整个格局。其次是建沼气池。沼气池建设是一个家庭院落的大工程,要结合改栏、改厕选好建设地址,为改水、改厕的布局打下基础。再次是改厕。改厕应与建沼气池整体设计,配套建设。第四是改水。改水挖井应离沼气池一定的距离,以确保饮水安全卫生。四项工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工程结束后,整个村庄将为之改观。
讲究策略。在实际工作中,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要让群众有主角感、参与感。如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内主干道的线路、规模等,理事会成员要统一思想,群众大会上要充分酝酿,尊重群众意见,采纳群众建议。二是体现人性化。要有步骤地拆除空心房、危房、乱搭乱建。如拆除厨房、猪、牛栏等,应该先建后拆或边建边拆,特别是规划之外的露天厕所要在改水改厕完成之后再拆,这样才不致于影响群众生活。三是讲究效率,避免劳民伤财。要统筹安排,避免重复用工或建设。如在整治环境卫生中,可以在改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四项工程完成之后再进行,因为很多旧沟污点在硬化村道、建排水管网的过程中就一并被清理,使工程建设与环境整治同步进行,节约了劳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善于挖掘地方特色,寻找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试点村工作期间,应该花一定的精力,深入调查研究,编制出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由指定的主管部门统一收集,组织有关专家逐项筛选,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立项申报专项资金加以扶持。
做到四忌。试点村的工作具有可推广性、可学性。因此一忌不切合实际的相互攀比,应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新农村建设上;二忌搞形式主义,要在办实事上下功夫、做文章;三忌短期行为,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四忌违背自然规律,要符合生态规律,保持农村原有风貌,形成农村特色,做到居住环境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篇:对新农村建设加强党建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三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党员队伍和党组织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与保持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从党员个体来看,部分党员宗旨观念弱化,自我要求偏低,责任意识淡薄,有一般化的倾向;有的党员归
属感不强,自由化和游离于党外的现象比较突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强,带头致富能力不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队伍整体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肌体缺少活力;党员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意识和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从党组织的整体来看,一是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不足,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仍是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二是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强,特别是新形势下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还不够;三是党组织缺少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教条式的学习教育和管理较为普遍;四是党内制度建设不能与时俱进,有规不守、有纪不遵的问题未能得到较好解决,管理行为不能形成制度化;五是有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在服务民众上找不到有效的结合点,党建与经济工作相脱节,往往就党建抓党建。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专业合作化水平。
上述问题涉及到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组的具体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用创新的思维来谋划新形势下的农村党建工作。
(一)创新教育形势,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第一,敢于并善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党内教育形式。重点是创新“一课三会”学习形式,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和党员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积累的典型学习方法认真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借助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和现代教育传播媒体,大力推广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媒体等形式新颖、辐射面广、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增强党员教育的感染力。同时,及时总结和发现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充分发挥以身示教的作用,让党员在活生生的典型示例中接受薰陶、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第二,建立党员培训基金,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党员等级培训。党员优于普通群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够优先接受理论、政策、科技、法律等教育,具备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的基本能力。党员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先于普通群众掌握更多的理论、政策、信息、技术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党员自身主动捕捉和学习外,最重要的要依赖于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党组织要根据这一现实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必要的党员培训基金,有计划地选派基层优秀党员参加境内外各类素质培训和等级培训,并采取“述学”、“讲学”的方式使所学知识得到提练、吸收和转化,实现由个别培训到普遍推广的过渡,使党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质的提升。
第三,注重提高新形势下党员的“五种能力”。一要提高党员加快发展的能力。增强党员的发展意识,使其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二要提高党员的政策领会能力。使党员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实质和取向,提高创新能力,找准落实政策和加快发展的结合点,努力增强理解政策、把握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成为贯彻执行和运用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支农、惠农政策的先行者。三要提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突出做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就业服务,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要提高党员的组织引导能力。以提高新形势下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积极探索党组织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结合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凝心聚力的有效载体。五要提高党员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党员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党组织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优先发展,使党员自身发展特别是率先致富成为党员先进性的显著特征。
(二)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严肃党内纪律。按照理论学习经常化、素质提升有效化、党员管理制度化的“三化”要求,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积极推广“党员挂牌亮相”、“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要建立有效的民主评议机制。坚持既创新方式方法,简便易行,又严肃认真、讲求实效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民主评议党员与党员管理相结合,体现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民主评议与党员考核相结合,把评议的结果作为确定党员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坚持
第四篇: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连 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分别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对农村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描绘了蓝图。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就已经进行了乡村建设实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农村生产发展依旧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议题被重新确立并大力推进,全国各地都卓有成效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并取得巨大成效。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项工作是一个边建设边探索的过程,在取得硕果的同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推动这项工作更好的发展。
一、从特色产业看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
近几年来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板栗为龙头,畜牧、蚕桑、烤烟、中药材、茶叶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并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根据各村不同的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稳步推进1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80个推进村建设。全县板栗累计建园面积70万亩,板栗总产量达到8500多吨,总产值近6000万元,饲养生态禽畜60多万头(只),桑园面积发展到2.6万亩,种植烤烟2.2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13万亩,累计发展无公害蔬菜3.5万亩,种植茶叶3万亩。目前,全县已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620元增长到2009年的3003元,其中产业收入占农民经济收入的60%以上。几年来农村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已经逐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方向前进。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一村一品”的推广,在乡镇企业缺失或发展有限的情况下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并且在决策的过程中要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变政府决定“你要怎样”为农民诉求“我要怎样”,达到政府引导、农民主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近几年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基层干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发展“一村一品”是要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一品”寻找适合的“一村”,为产品走向市场开拓渠道,为持续生产建立长效机制,则是基层服务型政府在“生产发展”这一纲领的指导下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农村的“生产发展”才会有农民的“生活宽裕”。
二、从民生工程、工赈工程看农村的村容整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村容整洁”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村容整洁”是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设施步入规范化轨道,村庄建设布局科学合理。而有些地方的农村曲解其内涵,大搞“粉刷”的现象,这样华而不实的举动,必定达不到“村容整洁”的实质要求。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和工赈工程,彻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2009年总投资1.25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33个。“五改” 1076户,使村容户貌明显改观。新建8个乡镇集镇供水、58处农村管网供水工程,解决了
2.45万人的饮水困难。新修便民桥52座,完成10条通乡油路171.9公里、70个村的通村水泥路380.6公里,累计建成通村水泥路1200公里,全县水泥路通村率达到91%。实施移民搬迁640户2913人,全年新修基本农田55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300亩。乡镇文化站、村级卫生室建设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一系列惠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使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往日人畜混住、厕圈不分的脏乱差环境一去不返。正是因为把村容整洁建立在农村经济大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才得以长期保持。
“村容整洁”是在农村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物质生活有了较好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完成的工作,农村的道路硬化、桥梁建设、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都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国家的“工赈工程”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了一个好“底子”,但基层政府及
乡村本身也应该在家乡建设上拥有一定的主动性,而这个主动性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以准确合理的规划为依据。只有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了,“村容整洁”才能真正实现。
三、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看农村的管理民主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我县深入开展了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树旗创星富栗乡”等党建主题活动,全面落实 “一册两聚四会” 暨“两册两会五题”和“三级书记联帮扶”制度,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畅通党员群众诉求渠道,解决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将农民群众个性问题和村级一般事务纳入民主管理范畴,对公开工作达标率、公开制度落实率、违规问题纠正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进行统一检查。全县已设立了“点题意见箱”208个,开通“点题”电话150部,累计收集群众点题3500余条,办理3123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
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在农村实现直接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权利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的热情越来越高,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公选村支书这一举措,使农村中的能人、意见领袖更好的突出出来,村民们也能在比较和衡量中选出自己信任的村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正在一步步朝着“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有不完备之处。随着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的日趋成熟,农村村民自治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创新需求日益强烈,在向“管理民主”发展的同时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四、从发展地方文化看农村的乡风文明
近几年来,我县十分重视挖掘镇安特色文化,大力保护开发渔鼓、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资源。陕南的“汉调”其实是京剧的源头,而如今,京剧享誉世界,它的源头则鲜为人知。我县编演的大型历史剧《聂涛》在省市都非常有影响力,精心编
创的大型花鼓渔鼓剧《栗乡鼓韵》引起强烈反响,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特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彰显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底蕴还能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同时不断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也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业余文化生活场所。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就越来越丰富,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在逐渐地趋向多样化,平时街坊邻里之间打打牌、下下棋、吹弹乐器等自娱自乐,现代的一些娱乐活动也逐步开展,由于报纸、电影、电视、录像等的普及,给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农民通过阅读各类书刊杂志、报纸、观看电影、收看电视等既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兼有娱乐和学习的双重功能。政府积极的引导使得地方特色文化在乡野村间传承也使得农村居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使得精神文明发扬光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方式健康丰富必然促使农村乡风文明。
五、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实力,既是党中央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农村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农村工作,正确认识农村工作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作用。
第五篇: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洪湖市汊河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汊河镇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聚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政治、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抓“三农”工作的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认识,高点定位、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首先,要以全新的思维审视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是宏观层面上的要求,就微观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硬件,又涉及到软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只有达到这“六个新”,农村才会有新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决策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脑海里既要有大目标的发展轮廓又要有具体内容的“新意”要求和工作要求,只要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其次,要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新农村建设。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农村发展定好目标、调好节奏、留足空间。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位置,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注意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社会进步程度。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结合大局要求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一般要求又体现本地特色,切忌生搬硬套,不追求实际效益。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扎实稳妥、和谐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汊河农业镇,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紧紧围绕“水产、粮食、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农业生产要逐步实现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要抓大户、带一般、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发展圈、厕、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业要在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科管、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上,着力抓好省道沿线优质**基地建设和***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产业示范户、示范园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上水平。**业要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和药品生产厂家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业。劳务产业要以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输前技能培训和输后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输出地域,发展订单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省国道沿线畜产品基地、**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申报工作,力争新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推介工作,不断提高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维权职能,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以开发扶贫为抓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汊河镇是省级老区贫困乡镇,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和投资趋向,积极做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在项目申报和争取上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内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并举,提高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定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正把项目建成一流标准和群众满意工程,以良好的工程形象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有米可炊”。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切实安排好贫困户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解决边缘人群的脱贫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药品食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经常性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场”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努力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广告乱贴“六乱”现状,改善
村容村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要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宣传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法律法规,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规范和加强村级事务管理,提高村级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村级班子的“三力”,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农村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