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论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新农村论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农村,不仅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村党建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5年底,苏南农业占GDP的比例降到了3%左右,农村劳动力90%以上脱离了农业生产,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5%、67%、6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参与社区活动日益成为农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必然会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农村党员的从业空间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继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既注意运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又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的特点,积极探索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化党组织模式,并随之转变工作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顺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赋予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既包含了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又借鉴和运用了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突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与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主题,也是农村社区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谋划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农村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示范引导、组织推动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带着农民群众干,帮着农民群众富。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切实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资产性、政策性收入,加快农民富裕的步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当然,农村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必须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第二,坚持把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要求农村社区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构建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突出造福群众,促进利益和谐。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面向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拓展农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二是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文明和谐。坚持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村镇、文
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结合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经济能人”、培训现代“农民新人”。
三是开展结对互助,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结对包户”、“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形成互助互爱、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第三,坚持把健全组织、配强干部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完善组织设置。顺应农民向居民、乡镇向城镇、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趋势,及时调整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对城郊结合部和农民集中居住规模较大的村,以村居合一形式,组建社区居委会。在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的同时,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同步建立党组织。目前,苏南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有了健全的组织网络。一些尚未设置社区居委会的村,也按照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社区化服务。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进乡村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注重多渠道培养和选拔熟悉社区管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提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在以农为主的地区,着重选配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的方针,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采取制定政策重点倾斜、驻区单位捐资助建、社区党员义务奉献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健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苏南各地从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协调网络入手,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加强与社区内各单位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了运转有力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协调单位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民主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农村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制度建设层面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农村社区党组织既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保证农村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实。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广泛参与机制。只有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更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对在职党员,注重引导他们从单位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县、乡党委抓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大力建设和谐、平安、繁荣、幸福街道,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诠释了“首善之街”的风范。水果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荣誉。
舞活龙头:新形势下开创区域党建新格局
水果湖辖区内既有大单位积聚、智力密集、社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又有国有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突出的特点。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把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居民动员起来,共同建设幸福街道?街党工委走出传统社区党建模式,以开放性思维审视街道党建,开创了以共驻共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创新区域化组织架构。着眼区域大党建的新趋势,大力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街道党组织体系按“1+3”架构。水果湖街道工委(称作“1”)的下一级组织包括三种类型的党组织(称作“3”)。第一类为设立在街道的党群工作部,整合组宣科、工会、团委、妇联等科室职能,全面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第二类为专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即街道综合党委。第三类为社区党组织,即24个社区党委。二是社区党组织体系按4级网格纵深递进。水果湖街24个社区党委的下一级党组织包括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针对社区党员多、活动场地有限的实际,进一步划小社区党组织单元,全街依托街区、楼院、单位划分若干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三是综合党委组织体系按组织形态全覆盖。街道为综合党委选配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以“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形式,向企业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楼宇设立党建工作信息员,围绕商圈党建、物业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2家,推动非公党组织组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建立区域化共创机制。一是建立大工(党)委制。为加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对辖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水果湖街在原街道工委班子、社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协商,把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属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工委、党委兼职委员,提高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完善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成立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等54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坚持半年工作例会;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坚持季度工作例会。两级协调会议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与执行。三是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制。探索建立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年会制,按区域内各类党员总数2%的比例选举产生。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按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总数15%的比例选举产生,每半年召开一次大会。两级党员代表会议主要职责是听取党组织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大事、要事、难事,民主评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为文明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3、开展区域化共建活动。水果湖地区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可供整合的资源多,街党工委主动协调,充分整合,取得了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受到辖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队伍联管。实行区域党员分片分类管理,对纯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共管”、离退休党员“协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1万多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公益性岗位,参加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二是活动共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定党建项目,辖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围绕居民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街道每1-2年开展一次区域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增强了街道党建工作合力。三是阵地共建。采取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方式,联手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张家湾、东亭、茶港、青鱼嘴、岳家嘴等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改造。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保障了区域党建工作和群众活动的开展。
勇立潮头:高起点上再造发展新优势
抓好街道党建工作,必须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水果湖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党工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工委不断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强,始终勇立发展潮头。
1、以大招商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实施全员招商“落户行动”,强化属地纳税税源“回家行动”,深化中北路沿线楼宇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企业入住率。加强楼宇信息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写字楼、商住楼闲置资产信息摸底、调查,定期向区招商局、总部区办公室等部门反馈,定期举行重点项目工作例会、楼宇物业公司联谊会和走访企业等活动。引入专业策划机构,大力宣传、推介水果湖的区位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新兴楼宇、文化产业园区。去年,全街引进资金50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超额完成计划的125%。
2、以大项目提升经济素质。针对水果湖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资源稀缺的实际,确立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三大建设”,即中北路金融街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建设和东湖西岸楚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乃至全省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不断提升经济业态和竞争力。目前,街道已积聚中国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10多家。新引进武汉中央文化区、工行知音广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尚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中央文化区,极大提升了街道产业业态和品位。2011年,水果湖街实现全口径税收17.5亿元,继续保持全区街道前列。
3、以大建设推动发展平衡。水果湖地区虽然东部省直单位集中,经济发达,但是西部困难企业多,面貌相对落后。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小打小闹改造,效果难以有大的改观。街道确立“大破大立”的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战略资本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了以大建设、大拆迁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再平衡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街通过大力推进东沙连通、武汉大道改造、中北路改造、省建机改造、红岭危改、轨道4号线东亭站建设、余家湖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房屋10000多户。通过大拆大建,一批困难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补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还建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水果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牢记心头:新挑战面前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
水果湖街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发展稳定压力大,居民对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要求高。面对挑战,街党工委找准定位,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辖区单位、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宗旨,以建设“湖北省最文明、最安全、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大部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原来管理体制中科室设置多、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职责相互交叉、科室人员忙闲不均、落实执行协调不便、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水果湖街率先在武昌区进行“大部制”改革。全街按照“一室、两部、两中心、一队”的组织架构,裁撤“一人科室”,建立六大“部室”,消减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一中心、两站”的工作平台。即在社区“两委会”领导下,设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通过大部制改革,把“巴掌变成了拳头”,整合了力量,形成了合力,初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2、推进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标准。水果湖街情特殊,服务工作应高于、优于一般地区。街党工委把打造文明、综治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以推进。以确保安全稳定为核心,切实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辖区实现了案件的侦破率上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上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上升、辖区“110”刑事警情连续多年下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开展“城管革命”、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热情。水果湖综合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社会品牌效应。
3、推进民生问题解决,提高服务实效。为了使群众诉求真正有人受理,街道在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的岗位服务承诺、“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承诺和“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和便民服务台,广泛开展“党员包门栋”、“党员跑腿代办站”特色活动,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发放“党群连心卡”15000多张,公示服务内容和程序,使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上门走访16000户居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需求。针对影响群众幸福感的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公开承诺,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需求,街道联合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水果湖地区流动党员专场公益招聘会”,为失业和未就业流动党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
第三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人民网 [2009-12-2 17:14:4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我们坚持把加强农村社区党建作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着力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注重探索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大局,健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体制机制是保障。兖州市把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摆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区党建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建了农村社区会战指挥部,组织部长牵头挂帅,强力实施突破。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作联席会议、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社区内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了运转有力的农村社区党建综合协调机制。建立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镇街、部门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标准化考核和专项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待遇报酬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列支1000万元加快农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保障了社区党组织正常运转。以“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为载体,组织市直部门、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行党务干部到联建社区挂职锻炼,在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促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致力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在组织设置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一是村企联建新型农村社区。对大企业驻地及周边的村庄,我们采取以工带农,将企业党组织升格为党委或党总支,将周边村党组织划归其管理,引导企业资金、技术、项目等向农村延伸,由企业对驻地村及周边村进行搬迁改造,建设新型社区。如:将新兖镇小马青村、大马青村、官庄村和华勤集团联合,组建了新马青党委,企业出资对3个村统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新马青社区。企业利用旧村搬迁节约的土地建起了华勤工业园,并成功与倍耐力、固特异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实现合资合作,今年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实现了企业和社区建设的大发展。再如,我们把新兖镇吴村党支部挂靠太阳纸业党委管理,在企业的帮助下,规划建设了太阳吴村社区,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了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社区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二是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农村社区。对位于煤矿采煤塌陷区涉及压煤搬迁的村庄,我们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发展共同利益为纽带,实施联村共建农村社区。如兴隆庄镇前小疃等“四村合一”道沟社区,打破原有村党组织架构,组建社区党总支,参照城市社区党建模式,在楼宇、楼道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使原来以村为界、垂直管理的几个村拓展为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区组织。社区党总支成立后,统筹抓好社区及医疗、警务、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发挥社区区位优势,统筹资金建设了商业一
条街,大力发展餐饮、零售等三产服务业,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三是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农村社区。对距离城区和厂矿企业较远、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但短时间内又不宜实施合并的村庄,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出台“农民主体、政府补助”的社区建设形式,由政府扶持先行启动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逐步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周边村聚集建成农村社区。如:距离兖州市城区30公里的小孟镇,启动实施了南门村、后孟村等“七村合一”中心社区建设,并建立了社区联合党总支,在“起步村”先行建立社区党支部,统筹抓好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形成了以中心村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围绕提升社区群众生活质量,拓展农村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管理和服务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两大重点。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重点,采取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统筹建设、一体推进。在服务中心建设上,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对建成达到标准要求的,市财政给予最高150万元补助;在中心功能设置上,一方面,设立党员服务大厅、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代表议事室、远程教育规范站点等,突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功能;另一方面,设立农业、医疗、就业、治安警务、计划生育等服务站室,突出对群众的服务功能。同时,对新农村建设、新型乡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等扶持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将党员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室、警务室、生活农资超市、健身广场等一并规划。今年全市新建的牛楼社区等10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均超过2000平方米,全部达到了“七大功能、十有标准”,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购物在家门、休闲娱乐有场所、义工服务进住户,让农民享受到了城市社区才有的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引导农村社区党组织转变观念,注重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着力为群众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服务。牛楼社区党总支积极与曜晖太阳能等驻社区企业党组织沟通协调,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后优先录取到企业工作;社区公共设施等资源无偿向企业开放,组织企业党员进社区过组织生活,引导鼓励企业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企业党员与社区党员,在联动中互学互促、共同提高。此外,由社区和企业共同组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起了良好的共驻共建关系。
着眼夯实社区党建基础工程,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建设一支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推动农村社区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立足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着力探索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社区党员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激励保障新机制,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夯实了基础。一是拓宽选拔培养渠道,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坚持统筹城乡干部和人才资源,打破村庄、地域、行业界限,通过社会招聘、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方式,先后选聘56名致富能人、企业管理人员、退休干部到农村社区任职,充实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创业人才“双百工程”,择优选拔40名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创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为农村社区党组织积蓄力量。二是强化教育培训管理,增强党员发挥作用的能力。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社区为我搞服务,我为社区做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社区党员干部对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建立社区党员联系社区事务责任制,广泛开展“义务奉献日”等活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达成“社区是我家”的归属意识。同时,针对社区外来党员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对驻社区党员,建立管理台帐,实行“双重管理”;对流动党员,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制度,实行“跟踪管理”,确保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不落空、不断线。三是健全激励保障
制度,增强党员发挥作用的主动性。积极探索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了党员诉求受理、党员恳谈会制度;支部成员轮流主持接受党员咨询、听取意见建议,疏通党员诉求渠道,增强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完善了党员议事、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制度,真正做到了重大情况及时向党员通报、重要决策征求党员意见、重要事项执行情况请党员监督,激发了党员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体作用。在极易引发矛盾的旧村拆迁工作中,我们将拆迁意义、政策和流程交给被拆迁区党员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并及时修改完善。广大党员了解拆迁、支持拆迁,协助做好群众工作,在已完成的金村、范庄、五里庄等十多村的整体拆迁过程中,没有引发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做到了文明拆迁、和谐拆迁。
第四篇: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膨胀村庄规模 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于对莒南县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莒南县相沟乡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中,共座谈39人,其中乡镇干部17人,社区干部13人,居民代表9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2004年底,莒南县相沟乡结合市县开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54个行政村合并减少到45个,减少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乡在工作中发现存在部分合并村“貌合神不合”,村干部之间相互扯皮,互不服气,工作效率低,村庄管理混乱,村级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之间互相拆台;二是部分村宗族派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合并村强弱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增多,村庄合并过程中坚持土地合同、债权债务、农业税负等不变的要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等。2006年初,相沟乡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思路。两年多来,全乡共整合32个村庄,建立10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数量减少到13个。全乡4.2万人口,其中社区覆盖人口3.2万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6%。通过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加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市探索出了“大村庄制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做法
该乡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定三义口村作为试点,将三义口村改为三义农村社区。三义口村是2004年由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形成,合并后共有2300户,6060口人,221名党员,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县第一大村。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该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过去村庄管理混乱、街道脏乱、发展滞后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乡进行了推广。
(一)整合村庄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一是整合管理体制。社区只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班子职数和交叉任职率根据社区人口数量确定。撤销以前各自然村党支部,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上。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将原来各村5%以内机动地、宅基地、建设规划预留地、“四荒”地、集体积累等集体资产全部整合起来,由社区统筹管理和使用。对原自然村涉及的债务转移到社区承担,根据集体经济状况及政策情况,逐年偿还,逐步化解。三是整合村庄同合。原自然村的各业承包合同,全部收归社区集中管理,集中变更发包人。对原自然村签订的未到期合同,继续维持合同期限。待合同到期后,再由社区公开发包。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快社区建设城镇化。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示范平台。该乡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提升农村社区示范功能放在首位,引导社区按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二是为社区群众提供集中服务平台。在全乡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处集贸市场、一处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处小学或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广场和老年、幼儿游乐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方便广大居民。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平台。社区内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 1
能人的作用,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在生产经营上,通过有能力的党员和农村能人的带动,以协会为单位统一组织、统一销售,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降低了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四是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缓冲平台。加快旧村改造,集中力量建设居民新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拉进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改造建设了学校、卫生室、活动中心、日用百货超市、农资超市、餐饮、家电等各种基础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支部建在协会上,带动社区经济产业化。按照“围绕社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打破原来村党组织设置模式,对党员进行重新组合。按照产业趋同、规模适度的原则,在专业协会中成立了青年、老年、妇女、农业、商会、经纪人、平安创建和社区服务区8个协会党支部,把党员全部纳入各协会党支部中,每名党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加入多个协会,但只能加入一个党支部。党员在协会中担任会长、副会长和理事等职务。各协会中的理事会成员、优秀党员、产业大户和经营能人等组成协会成员联谊会,定期开展座谈、联谊活动,交流经验,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行协会“1+4”帮扶制,即协会中的每个党员经营户负责培植一个文明户、带动一个中间户、帮扶一个困难户、转化一个特困户,及时为群众提供系列化服务。通过协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区、商业区等,带动了社区经济产业化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莒南县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
(一)减少了干部职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农村社区成立前,该乡共有村“两委”干部192人,成立社区后,村干部减少到74人,减少了118人,每年为乡政府节约208.7万元。干部职数的减少,不但没有影响工作,反而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很多。过去三义社区几个自然村从04年就开始准备村村通自来水,各村分别制定规划和方案,一直没形成统一的意见,两年多也没能解决吃水问题。社区成立后,一套班子制定一套方案,仅用20天的时间就解决了吃水问题。不仅效率提高,也减轻了百姓负担。其中张大路自然村仅有480人,如果自己村通自来水,每人至少需要筹资1000元,而现在每户仅需170元就解决了问题。
(二)整合了村庄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农村社区成立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组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中心,动员群众兴修水利,修改道路等,增强了群众的集体意识,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各社区都设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人协会,解决了农年人老有所养问题。健全和建立了商店、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农资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村民高兴地说,现在社区服务功能齐全,日子越过越好,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从调查问卷来看,100%调查对象认为农村社区比原来要好,95%的居民对当前的生产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三义社区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调整、置换出200多亩土地成立经济项目区,用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拓宽了发展空间,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石河社区是由五个村整合的社区,其中张家和胡家两个村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占用土地较多,土地非常紧张,而其他三个村闲置土地较多,通过合并,整合土地用于发展矿业资源,还解决了三个村剩余劳动力,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又增加了居民收入。
(三)缩小了对立面,化解了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过去,自然村间各自为战,一些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因利益之争分成两派甚至多派。每次换届选举,派与派之间相互争斗,不可开交,村干部分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扯皮。王庄社区中的原万东王庄村,仅有几百口人,从99年开始,支部书记一年换三次,三年换九次,全村22名党员,除了年龄大的,基本上都干了一遍,整个村子处于瘫痪状态。成立社区后,宗族派性对立面小了,矛盾化解了。通过落实农村政策,调整土地,该村多年遗留的“宅田合一”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为了便于服务居民,各社区还印制了便民联系卡,将社区干部及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印在上面,发放的居民家中。社区居民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跟社区联系。一位居民在田间劳动时,发现有人偷路沿石,及时拨打联系卡上的电话号码,抓住了小偷,避免了集体损失。花沟社区过去有几个村是老上访村,集体承包费连续五年没有收上来,通过整合,老百姓不上访了,多年的承包费也收上来了。从座谈的对象中,98%的人认为,实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赢得了群众认可,提高了干部威信,增强了服务意识。过去,村干部干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如今,社区干部转变了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主动为居民服务,提高了自己的威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王庄社区是由八个村组成的社区,原来的万东、寺东、万西村民吃水主要是河水,村子集体经济薄弱,干群矛盾比较突出,自来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群众有怨言。农村社区成立后,社区干部首先解决了三个村吃水难问题。万西村过去街道狭窄、高低不平,老百姓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连拖拉机都进不去。社区干部了解后,统一社区财力,解决了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花沟社区原是由东花沟和西花沟合并成的,西花沟村地处山地,连块像样的宅基地都没有,而东花沟地势相对平坦,空地较多,两村合并后,经过社区干部商议,征求群众意见,同意西花沟在东花沟划宅基地建房子。三义社区为更好服务老百姓,每年年初,社区干部还要征求居民意见,要求每人至少提五条有关社区的意见,建议一旦被采用,居民可以获得奖励,进一步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四、几点启示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莒南县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既积累了经验,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整合各种资源。一是整合人力资源,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建设农村社区,需要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更需要社区干部的正确引导。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能够把优秀的人才选进社区队伍。二是整合闲置资源,解决“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办公和活动场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大村庄制社区可以挖掘各村闲置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建设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站点,既方便了群众,又不增加群众负担。
(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关键靠投入。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建立农村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要将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区,强化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机制筹集公益事业投入资金,为农村社区健康有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要实行市场运作,把村集体资源通过公开拍卖、承包加以开发利用,获得收益用于社区建设,解决资金短缺困难。
(三)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要逐步理顺乡镇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完善居委会选举制度,规范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居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中介组织、各种行业协会、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协会以及社区志愿者组织,努力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为居民服务。农村社区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基层的居民自治组织。党的形象和先进性就体现在社区的每一位党员身上,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打造村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提供方便”的社区管理新局面。(闵锐孙孝建郭慎伟)
第五篇:恩施市积极探索高山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恩施市积极探索高山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彭绍峰
施市红土乡高岭村平均海拔1700米,全组195户,771人,国土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0亩,林地5500亩,是2007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近几年,高岭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巩固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医疗卫生条件,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出了一条高山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路。
一、生产有新发展
特色产业是高岭人脱贫致富的支撑,早在2004年,高岭曾是全省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高岭人在高岭药庄总经理吴志国的带领下,调整种植结构,把反季节蔬菜和药材作为当地的主导产品,到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一下子“打了个滚”,突破1800元。
今年以来,高岭人继续巩固以烤烟、药材、高山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烤烟500亩,预计现金收入80多万元;在龙头企业“高岭药庄”的带动下,推行林药套种,全村累计发展紫油厚朴11万多株,黄连100多亩,窑归300多亩,其它小药材200多亩,实现了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园)目标;发展以萝卜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200亩,预计收入120多万元;积极探索高山蔬菜的发展方向,实行常规蔬菜向精细蔬菜转型,新建芦笋种苗基地100亩,发展白合100亩。通过壮大特色产业,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
二、生活有新提高
1)加强路网建设,着力改善交通条件,共争取市发改局、市开发办、市交通局等单位扶持资金50余万元,新修油路2.5公里,完成到鹤峰县、宣恩县县际出境公路改造升级5公里,修通断头路15公里,其中9公里实现砂石化,硬化入户道路15户1.3公里,全村公路入户率达90%以上。
2)改善饮水条件,着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州、市水利局大力扶持下,新建饮水池5个600立方米,建家庭式水窖15口,铺设管道8000多米,基本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
3)改善基本农田,着力解决农田治理。在市发改局项目资金支持下,对烂池坪700多亩无法耕种的冷浸田进行排水治理,新修排水沟、引水渠1200多米,通过治理,目前烂池坪已发展成为全村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三、村容有新发展
以户建“七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在海拔1700米的高山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通过多方争取政策,在市开发办、市农业局、市民政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筹集资金51万元,农户自筹100余万元,截止8月,全村累计建沼气池113口,新建舒适农居32套,改厨、改厕40户,建垃圾处理池32口,硬化场坝32户800多平方米,建花台96个,80%的农户有完备的文化通讯设施。同时,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文明工程,全面整治 “脏乱差”现象,彻底革除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陋习,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乡风有新变化
1)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新修高岭小学校舍800m2,购置课桌凳100套、硬化了学校操场、设置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设施,添置了乒乓球拍、篮球等体育用具,配备电脑两台,29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
2)建起了村级卫生室,配备1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投资3000余元,添置了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建起了村级图书室,有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相关书籍800余册,光碟20余套,图书室常年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4)定期进行新型农民培训。每季度开展一次药材、高山蔬菜、烤烟种植技术、花卉培植等知识培训,每户都有了1—2个科技明白人,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
5)常年开展“美德进农家”、“洁净家园文明行动”等活动,狠刹大操大办、赌博打手、封建迷信之风,反对家庭暴力,弘扬新风尚。同时,还不定期对文明风尚、安全知识、疾病防疫等知识进行专题讲座,以家庭卫生促村容整洁,以家风文明促乡风文明。
五、管理有新机制
1)狠抓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通过加强学习,两委班子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开阔了思路,树立起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树立起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2)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的大力扶持下,投资2万余元,安装电话一部,电脑、打印机各一台,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为群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认真组织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鼓励农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带领老百姓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加强对优秀农民青年的培养教育,党员后备力量得到及时的补充和加强。
4)规范了村支两委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学习、考勤、考核、“一事一议”等制度,使村级事务有章可循。连续几年,该村党支部多次荣获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4年,该村党支部书记荣获州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