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新模式
寿光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情况调研
自开展“企业走访月”活动以来,寿光市农机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各项学习,努力寻求新的农机企业生产经营思路,探索服务农机工作新模式。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更大更广的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以求改变农机现状,拓宽寿光市农机产业道路,加速寿光市农机化发展。为此,寿光市农机局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调研小组,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专注于农机合作社的具体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一、寿光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底,全市拥有农机加工、经销企业60余家,进入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推广目录的企业25家,生产农机产品10余种,产品先后进入山东、河北、天津、新疆等20个省(区、市)农机补贴产品目录,2011年全市购买使用小型农机人数达4500余人。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6个。合作社社员达581个(户),机具保有量1542台(套),资产总值4000万元。2011年作业服务总面积为68万亩,总收入达到2650万元。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行质量良好,多次迎接上级领导视察和外省市农机系统参观学习,已经成为全市农机工作的一个亮点。为此,我局调研小组深入发展状况较好的世纪开元农机有限公司、金源祥农机有限公司、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源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基层调研。
二、寿光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该市的农机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机企业规模偏小,经费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农机合作社配套服务能力不强。农机企业特别是耕作机械企业因资金少、规模小、利润低,大多数也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导致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日益被弱化,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失去了基础,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滞后。而新的种植技术与耕作方式所需耕作机械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滞后,又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而导致企业规模不能扩大飞跃。该市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的制定与投入的力度上,与农机大市的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处于潍坊市农机系统领先地位,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寿光市还没有专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能得到有限的购机补贴资金,合作社缺乏资金扩大规模,大型先进机具仍然难以引进应用。同时,办公场所和机具库房也普遍存在用地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不够规范,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寿光市农机企业规模偏小,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管理上存在漏洞与不足。在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上,没有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盲目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行为短期化。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育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弱,只是社员之间在生产、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低层次合作,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服务。有相当一部分在经营管理、民主决策、会计核算、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需要完善。从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上看,大部分只是松散联合,社员带机入社,农忙时统一安排作业,实行单机核算,按作业量多少分配,农闲时各自为战。
(三)农机企业产品种类少,农机合作社服务项目单一,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该市农机企业产品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较低。耕作机械技术及产品水平上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项目相对单一,服务范围相对狭窄,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机收、机耕服务居多,服务时间集中于三夏和三秋。在维修、信息、中介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还鲜有涉足,不同程度存在着“半年闲”等问题。
三、农机企业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下一步,全市农机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企业发展的有关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进一步增加企业数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的同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抓典型,抓规范,促均衡。不断完善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内部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市农机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建设向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从而做大做强寿光农机品牌。
(一)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机企业以及合作社规模
一是政府扶持。利用政策带动,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农机局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给困难企业争取资金,带动企业良性发展。今年农机局争取上级购置补贴资金1500万元,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市场活力,推动农机市场的良性运行。帮助企业协调关系,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确保企业资金充足。努力争取各级政府把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扶持范围,在资金、用地、信贷和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可参照省里的办法,对农机具数量多、作业面积大、规模化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推动各金融机构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社方面出台优惠信贷政策,为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全面认识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和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农机服务进社区,扩大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促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先向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二是部门重视。整合各种农机资源,扶持合作社发展。在走访农机企业过程中发现有部分企业货源紧张,甚至不能满足供货需求。帮助企业联系生产厂家,与有关厂家协调达成供货协议,保证及时供货,确保了“三夏、三秋”机械供应。另外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时机,向农机手宣传农机政策,鼓励农民购机,也为农机企业开拓了销路,大大扩大了企业销量。将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项目的主体,各类农机项目,要优先安排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各种涉农补贴,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应享有优先权。农机具购置补贴,应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列为优先对象。建议设立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资金,依据农机企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水平,设定不同的补贴额度,鼓励他们生产新型农机具、购置大型和新机具,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率。
三是企社共建。农机企业应与农机合作社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农机企业利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给予结对共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优惠购机、按揭购机等优惠,并在机具维修保养、零配件供应、机手培训等方面的提供优质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对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力,在新技术推广、使用培训、质量跟踪等方面给予结对企业以支持和配合。通过共建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机企业和合作社“双赢”。
(二)加大示范引导,提升合作社质量
一是加强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建设。在全市深入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活动,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组建、依法运作、依章办事、诚信服务。将示范社建设与农机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示范点在新技术推广、创建平安农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把示范点建成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先行点、农机化发展机制的创新点、农机化生产管理的样板点。
二是以点带面,培养和树立典型。选择建设规模大、运行规范、特点鲜明的合作社作为联系点,明确专门人员进行服务和督导,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信息,及时传递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困难,并认真帮助解决。各级都要注意培育和树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并发挥好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三是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重点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不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
第二篇:农机作业服务新模式---土地托管
农机作业服务新模式—“土地托管”
以xxx市兴盛粮食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模式,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及经营权的情况下,对社员土地进行收、种、管等全过程托管服务,推动了土地集约化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保障。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转移农业劳动力。合作社与社员签订“承包管理协议书”,不仅保持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不变,而且作物种植种类不变,社员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收获的粮食仍然归农民所有。合作社先期垫付农业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费和人工费,社员每年分两季与合作社结算,保障合作社的资金链正常运转。合作社每一个收费项目和标准都向社员进行公示,做到收费公开透明。“土地托管” 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托管,是从农业服务入手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的新途径,农民可以从繁忙的耕种劳务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是统一机械耕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0余台套,收获、耕种全部实现机械化,病虫害全部进行统防统治,做到了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等“六个统一”。严格实行农资准入制度,合作社与各供货单位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确保合格农资的供应。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机械,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降。原来农户分散经营亩均成本为1515元,现在合作经营亩均成本只有977元,农户每亩地节约成本538元(含人工成本)。在农户减少支出的情况下,合作社收入也较为可观,2012年合作社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
三是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合作社成立了农资运送小组、病虫草害防治小组、农机服务小组等专业队伍,管理服务更加专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得到推广和应用。合作社托管的土地全部纳入南沙河镇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田创建范围,推广了小麦宽幅播种、缓控释肥等技术,粮食作物平均每亩每季增产100余斤,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由2010年2月成立之初的78亩,扩大到目前的566亩,近期又与周边村达成了460亩土地托管意向。
第三篇: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大力建设和谐、平安、繁荣、幸福街道,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诠释了“首善之街”的风范。水果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荣誉。
舞活龙头:新形势下开创区域党建新格局
水果湖辖区内既有大单位积聚、智力密集、社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又有国有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突出的特点。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把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居民动员起来,共同建设幸福街道?街党工委走出传统社区党建模式,以开放性思维审视街道党建,开创了以共驻共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创新区域化组织架构。着眼区域大党建的新趋势,大力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街道党组织体系按“1+3”架构。水果湖街道工委(称作“1”)的下一级组织包括三种类型的党组织(称作“3”)。第一类为设立在街道的党群工作部,整合组宣科、工会、团委、妇联等科室职能,全面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第二类为专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即街道综合党委。第三类为社区党组织,即24个社区党委。二是社区党组织体系按4级网格纵深递进。水果湖街24个社区党委的下一级党组织包括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针对社区党员多、活动场地有限的实际,进一步划小社区党组织单元,全街依托街区、楼院、单位划分若干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三是综合党委组织体系按组织形态全覆盖。街道为综合党委选配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以“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形式,向企业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楼宇设立党建工作信息员,围绕商圈党建、物业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2家,推动非公党组织组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建立区域化共创机制。一是建立大工(党)委制。为加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对辖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水果湖街在原街道工委班子、社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协商,把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属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工委、党委兼职委员,提高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完善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成立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等54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坚持半年工作例会;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坚持季度工作例会。两级协调会议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与执行。三是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制。探索建立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年会制,按区域内各类党员总数2%的比例选举产生。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按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总数15%的比例选举产生,每半年召开一次大会。两级党员代表会议主要职责是听取党组织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大事、要事、难事,民主评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为文明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3、开展区域化共建活动。水果湖地区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可供整合的资源多,街党工委主动协调,充分整合,取得了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受到辖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队伍联管。实行区域党员分片分类管理,对纯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共管”、离退休党员“协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1万多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公益性岗位,参加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二是活动共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定党建项目,辖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围绕居民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街道每1-2年开展一次区域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增强了街道党建工作合力。三是阵地共建。采取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方式,联手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张家湾、东亭、茶港、青鱼嘴、岳家嘴等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改造。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保障了区域党建工作和群众活动的开展。
勇立潮头:高起点上再造发展新优势
抓好街道党建工作,必须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水果湖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党工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工委不断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强,始终勇立发展潮头。
1、以大招商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实施全员招商“落户行动”,强化属地纳税税源“回家行动”,深化中北路沿线楼宇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企业入住率。加强楼宇信息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写字楼、商住楼闲置资产信息摸底、调查,定期向区招商局、总部区办公室等部门反馈,定期举行重点项目工作例会、楼宇物业公司联谊会和走访企业等活动。引入专业策划机构,大力宣传、推介水果湖的区位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新兴楼宇、文化产业园区。去年,全街引进资金50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超额完成计划的125%。
2、以大项目提升经济素质。针对水果湖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资源稀缺的实际,确立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三大建设”,即中北路金融街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建设和东湖西岸楚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乃至全省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不断提升经济业态和竞争力。目前,街道已积聚中国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10多家。新引进武汉中央文化区、工行知音广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尚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中央文化区,极大提升了街道产业业态和品位。2011年,水果湖街实现全口径税收17.5亿元,继续保持全区街道前列。
3、以大建设推动发展平衡。水果湖地区虽然东部省直单位集中,经济发达,但是西部困难企业多,面貌相对落后。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小打小闹改造,效果难以有大的改观。街道确立“大破大立”的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战略资本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了以大建设、大拆迁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再平衡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街通过大力推进东沙连通、武汉大道改造、中北路改造、省建机改造、红岭危改、轨道4号线东亭站建设、余家湖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房屋10000多户。通过大拆大建,一批困难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补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还建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水果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牢记心头:新挑战面前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
水果湖街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发展稳定压力大,居民对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要求高。面对挑战,街党工委找准定位,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辖区单位、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宗旨,以建设“湖北省最文明、最安全、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大部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原来管理体制中科室设置多、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职责相互交叉、科室人员忙闲不均、落实执行协调不便、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水果湖街率先在武昌区进行“大部制”改革。全街按照“一室、两部、两中心、一队”的组织架构,裁撤“一人科室”,建立六大“部室”,消减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一中心、两站”的工作平台。即在社区“两委会”领导下,设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通过大部制改革,把“巴掌变成了拳头”,整合了力量,形成了合力,初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2、推进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标准。水果湖街情特殊,服务工作应高于、优于一般地区。街党工委把打造文明、综治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以推进。以确保安全稳定为核心,切实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辖区实现了案件的侦破率上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上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上升、辖区“110”刑事警情连续多年下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开展“城管革命”、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热情。水果湖综合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社会品牌效应。
3、推进民生问题解决,提高服务实效。为了使群众诉求真正有人受理,街道在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的岗位服务承诺、“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承诺和“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和便民服务台,广泛开展“党员包门栋”、“党员跑腿代办站”特色活动,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发放“党群连心卡”15000多张,公示服务内容和程序,使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上门走访16000户居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需求。针对影响群众幸福感的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公开承诺,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需求,街道联合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水果湖地区流动党员专场公益招聘会”,为失业和未就业流动党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
第四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次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论述,虽然不是首次提出,但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语境,以及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论述引起了公众舆论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很多人认为,中央坚持这一改革思路,将为农民带来实惠,有助于社会公平;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教授更是提出大胆创意——应建立全国性土地指标流转中心,以更好发挥东西部各自的比较优势。
使用权流转有何实惠?农民增收入耕地得保护
国家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朱守银研究员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际上是不改变耕地性质的条件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村区域的经营权转让行为。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逐渐扩大,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和农户主要劳动力因外出务工而荒废土地现象日渐严峻,而一些致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农户或商人却没有足够可使用的土地。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中央提出健全市场促进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给农民带来什么利益呢?朱守银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并且是按照依法自愿的有偿原则,对于农民工而言,无疑意味着收入增加。首先,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除了能够得到城镇打工收入,还能从自留耕地中取得经营权收益,对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有很大帮助;同时,耕地长期不开发很容易贫瘠退化,从保护耕地角度,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和耕地的有效利用。
朱守银表示,当前尽管在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主要还是局限在亲戚、朋友和熟悉人群,往往很少甚至没有收取报酬。另有的情况是,许多时候,某户农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往往就被其他农户占据,导致一些纠纷,需要重视。
对报告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表述,朱守银表示,我们要因地制宜考虑,对于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承包经营权的集中并按照市场经济手段,才会有利于扩大农业经济规模。他还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现实中应注意防范一些风险和问题。首先,不能强迫农民交出土地;第二,要避免土地性质发生转变,将农业用地私自转为建设用地,导致违法事件出现。
农民致富慢如何解决?转向土地规模化经营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王东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何解决农民致富慢、农业水平低的难题?就是要由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步转向土地的规模经营,即通过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制度,实现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另外一部分农民则实现规模种植。毕竟一亩几分地,农民怎么种都难富。他认为,农民的文章一定要做在农转非上,农业的文章一定要做在工业上,农村的文章一定要做在城镇化上。
值得一提的是,刚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今年7月便开始试行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该市出台新政,规定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等企业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承认“农地转让权”,但《土地管理法》又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由此造成征地补偿不公平等问题。“重庆新政”有望探索出一条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在保证土地总面积、耕地性质和粮食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土地流动起来。因此,这些改革举措被一些专家称为“将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土地革命”。
何为全国性指标流转?省级平衡调配东西部土地
王东京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全国性土地指标流转中心,以更好发挥东西部各自的比较优势。
他谈到,目前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正在扩大,这种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在短期内,西部要想在工业上赶上东部,基本上不可能;西部土地资源丰富,东部土地资源在“红线”控制下,非常紧缺。而中央在耕地面积上,规定了不低于18亿亩的“红线”;这个数字又被分解为不同指标,分摊到各省区市,成为各省区市的“红线”。尤其是东部地区,受到制约更大。
因此,他提议用“省级平衡”的新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建议,中央成立土地指标流转中心,挂牌拍卖土地指标。这样东部就可以通过购买用地指标,继续发展工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而西部可以通过卖出用地指标,获得收益,进而把这些钱拿到比较优势更强的东部地区投资工业。从而第一,确保了土地“红线”;第二,更有利于发挥东部工业、西部农业各自的比较优势。
他表示,自己就曾经“撮合”中央党校省部级班中来自东西部地区的领导干部学员坐到一起,商谈土地指标交易问题,双方都觉得这是个值得尝试的好办法。但在目前的政策限制下,这种讨论还不可能变成现实。他希望自己的想法未来能够得到尝试。
财政政策应以公共消费为重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这是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
作为重要的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既可以通过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公共消费来带动内需,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向以消费为主要增长动力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增长成果将会被更多的社会成员分享,改变高投资下形成的过分向资本倾斜的初次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并通过公共消费直接调整第二次分配结构,可以优化社会结构,有利于协调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公共消费的实现形式是财政支出,在调整支出结构过程中,应以公共消费为导向,以社会性公共消费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即期消费支出和相关的消费性投资,压缩政府自身消费引致的过高行政运行成本,尽力提高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
这需要从三个层次入手来进行调整:一是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后者的比重;二是调整公共投资中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常讲的“骨头与肉”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消费性投资的比重。三是调整公共消费结构,逐步降低政府自身消费,也就是行政运行成本,同时提高社会性消费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公共消费的社会结构和区域结构,依然要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
扩大公共消费,不止是一个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消费规模的扩大来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至少包括基本营养、基本住房、基本教育和基本保健四方面,公共消费的作用最终要体现到这四个方面来。社会的“公平”有很多种,可以从财富、收入、消费多个角度进行衡量和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消费的平等化。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对于财政政策而言,就是要通过扩大公共消费来实现。就此而言,平等化是目标,扩大公共消费不过是手段。
平等化地扩大公共消费,可带动私人消费,这既有利于提高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能转换经济增长动力,进而转换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在实践中具有双重效应,相比之下,这是当前条件下最佳的财政政策选择。
第五篇:民政局经验材料: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
黄石港区是黄石市的中心城区,总人口2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74万人,占总人口的12.55%。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把养老服务社会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
务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新路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四个加强”,构建养老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构建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街道社区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民政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全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创建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实施方案。
2、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站,区养老服务站,负责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指导、服务审批和监控评估;街道养老服务站,负责审核“政府买单服务”的对象,招聘、管理和培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协助街道服务站对困难老年家庭调查核实,实施居家养老服务。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管理、护理和志愿者服务三支队伍,区街两级服务机构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担任负责人,通过招聘选拔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区、街两级服务机构的管理队伍;同时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专业养老服务护理员,经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后颁发结业证书,实行挂牌服务;由社区干部、党员楼长、居民楼长、低保人员以及其他热心老年服务的积极分子组成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我区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41个,拥有养老护理员108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406人。四是加强经费保障。区政府自2006年以来,每年划拨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对自理、介助、介护的“三无”老人,分别按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低保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按每月50元、100元、15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二、突出“三个扶持”,搭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平台
随着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还需要整合民间资源,聚集社会力量,搭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为此,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享受优惠政策待遇的若干规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拓宽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平台。
1、扶持公办机构。对辖区内已开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按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15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近几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0万元。
2、扶持民办机构。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免交办证费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费,免缴营业税和所得税;需申请贷款的,政府优先办理,银行优惠放贷,由政府承担利息;需要征地的,按当地市场价优惠50%,并免交征地税,免费发放土地证;需购买房屋的,免交办证费,免缴营业税;需要购买设备的,政府按每万元设备给予3000元补贴;需招聘员工的,劳动部门优先安排,免费培训。对已建立的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500元,用以改造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共为民办养老机构减免补助资金325万元。
3、扶持达标机构。对已达标的养老机构,按实际使用床位数,每张床位每月补助20元,用以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床位。2008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永安里老年公寓、新闸老年公寓、华新老年公寓改扩建工程,增加床位20张;截止目前,全区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达5家,660张床位,其中民办福利机构达到4家,还有1家正在筹建之中。
三、推行三项服务,创新养老服务社会化运作模式
根据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身体及生活需求情况,我们按照“分类施养、分别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1、实行政府买单的无偿服务。对“三无”老人,送往社会养老机构,实行政府买单、集中供养。全区享受这种养老服务的老人有56人。对困难家庭老人和享受低保介护或介助对象,以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服务站无偿提供家庭清洁、生活照料、餐饮采购、代交费用、精神慰籍、康复护理等服务,所需经费由社区养老服务站统计,街道养老服务站审核,区民政局审批,政府负责“买单”。我区共有这类老人1300人,已有151人享受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2、实行低价有偿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来源但子女照顾不方便的老人,以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服务站提供低价位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10-30%收取。
3、实行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以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服务站提供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30-60%收取。这三种服务模式,深受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