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12 19: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因此,广大农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这种需求是几亩薄田满足不了的,于是,一股进程城打工“赚大钱”之风便在广大农村盛行了。

经调查,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年龄结构一般为15—45岁,形成这样的年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贫困家庭无法支付其子女的学杂费,一般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不久后便跟随其亲朋好友进城务工;

二、一些年轻人无法适应其上一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便进城做个打工族,并携带其妻儿。

三、对中年人来说其工龄已较长,并很适应打工生活,渐渐的形成为一种习惯,并难以轻易改变。

不可避免的,农村劳动力的普遍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积极作用

1、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脱离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此而减轻,这使得农业有可能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2003年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352万人,比2002年新增36万人,年均增长达11.9%,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2、农村劳动力输出,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并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据统计,2001年,湖南省外就业487万人,通过邮寄方式以及在当地消费的务工收入达300亿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输出劳动力560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宁夏、贵州和甘肃等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输出收入所占的比重已超过30%。

3、外出务工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外出务工加速了土地流转。20世纪90年代,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90年的34.9:35.5:29.6变为1997年的25.7:46.1:28.2,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90年的82.4%下降到1996年的73.2%,非农产业就业率由1990年的17.6%上升到1996年的26.8%,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消极作用

1、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流转困难。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通常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有80%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这些青壮年

劳动力外出务工,放弃了农业生产,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而是留给家中老人耕种。留守老人年老体弱,对土地少耕少种或疏于管理,无形中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另有一些农村外出劳动力虽然多年在外务工,甚至有的举家外出,也不放弃依靠承包土地养老,给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少困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抛荒耕地有增无减,严酷的现实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了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华部分,他们多数是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外出务工后,使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村级道路维修、农业新技术推广等难以实施;留守人员因多为老人和孩子,在诸如“一事一议”等一些公共事业商议中不能拍板做决定,影响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3、无序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一些外出民工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职业,使得流出地管理不上,流入地又难以管理。这种无序的流动,增加了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外出务工的农民成分复杂,有的贪图享受不务正业,有的偷盗抢劫违纪违法,有的可能是劳改释放犯,甚至是流窜的在押逃犯,这些人时常为非作歹,制造事端,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这也是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多,地方治安案件上升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凡是有利必有弊,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输出问题,当地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控制,对利弊进行权衡,与此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尽量发挥其有利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争取达到双赢的局面。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

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

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

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

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

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

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

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

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

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

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

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

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

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

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

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

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

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

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

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

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

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

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务。

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务。

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是抓好输后服务。

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

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灌南县劳务输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校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灌南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富民步伐(1)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 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 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 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

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二是抓好政策服务。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三是抓好输后服务。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灌南县劳务输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作者:季丹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选择产业呈现集群成长态势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转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化,并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口增长,中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且转移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转移对农村家庭,尤其是家庭中老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70% 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对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老年保障措施。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尤其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正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涌般地流向城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一般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难题。农村老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农村家庭已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农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独居高龄老人增多,父母与成年子女住房分离,对家庭的凝聚力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外出

打工者或工作者很难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不能保证对老年人有效、持续地进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这样容易造成代际隔阂。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后,家庭重心必然下移,一些子女把对下一代的抚育作为第一要务,这削弱了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赡养系统,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二)农村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指子女为父母提供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它不但说明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也是对经济及器械支持资源的测量。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父母之间情感沟通的机会。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认为子女外出闯世界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子女走后留给他们的孤独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老人心目中依然渴望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社会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的农村特定背景下,子女外出后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很难找到适当的填补方式。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虽然经常给父母经济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质上比过去富裕,但许多老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以串门聊天、打牌等来打发闲暇时光,平时只能以思念来聊以自慰。

(三)农村老人缺乏器械支持,承担繁重劳动,器械支持指各子女以及他们的配偶为老人提供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务帮助,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农村特有的网络家庭结构和自由劳动时间为子女提供器械支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打破了这种格局,外出打工带来的居住距离增加了子女提供器械支持的成本,他们更愿意提供经济支持。

在一些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地区,老年人在子女的赞助下,有了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但是由于社会中器械支持资源的缺乏,依然无法弥补子女缺位带来的空白。特别在生病之后,往往由左邻右舍帮助照顾,子女不大可能有空回来照顾。外出务工者的父母本应安享晚年生活, 然而,在生活缺乏子女照顾的情况下,他们虽然操劳了大半辈子,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平时很少回家。此外,许多外出打工者的父母除了承担田间劳动以外,还要照料孙辈的生活起居,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

(四)经济支持有限,保障水平低

经济支持主要指各子女是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中国农村老人中,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靠子女供养。子女的外出打工收入对留守老人的现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呈现不稳定性。由于部分外出务工者敬老意识淡薄以及受工资支付形式的影响, 未妥善安置家中老年人,其在农村的依靠子女赡养的父母不能按时拿到生活费用,经济拮据甚至借钱度日的现象不在少数。许多外出打工子女尽管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将老人的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

下载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暑 假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进入......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姓名:1、2、3、4、6、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镇农村青年劳动力输出工作情况总结

    ##乡2011年科技培训总结今年,我乡按照省、市、县关于三十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精神和要求,以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农村各......

    对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的调研报告

    **位于**省**走廊最西端,地处**、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3万余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同时,经......

    延迟退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大全

    大 连 大 学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论文 论文题目:延迟退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102 指导老师:刘英侠 学生姓名:张彩霞 学生学号: 10361054 完......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精选五篇)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摘要】青壮年人口外流,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目前不争的现实情况,“空心村”、“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俨然已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