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
文章标题: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
关于我院参加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农委关于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培养适应农村发
展的实用性人才,积极服务“三农”。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申请承担“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运用先进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发挥学院教育、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培养适合农村生产实际的实用性人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承担人才培养的条件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学院蓄积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能力。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承担“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申请工作,深刻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先后多次例会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协调人力,调配资金,在教育、培训条件的基础设施和技能培养设施建设,以及建设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相互衔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积极申请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创造条件。
(二)较强的培训基础条件
1、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主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突出行业办学特色,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生物技术、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观光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动物防疫与检疫等十几个涉农专业,为农业战线培养人才奠定了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同时,由于学院行业性质的特点,在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等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备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专业优势。
2、实训优势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类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先后投入近500余万元建立起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生物科技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实训基地群。可以满足花卉栽培、绿化苗木、棚室珍稀果树,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种植项目实训的需要;生物科技楼内设果蔬保鲜库、组织培养室、食用菌培养室等高技术含量的实验室,与基地配套进行马铃薯和草莓脱毒苗生产、名贵花卉大叶惠兰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经济前景可观;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极大程度地地满足了教学实训的需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状,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相关专业在强大的校内基地支撑下,显现了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基地互相促进,办学质量明显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
3、科研优势
学院属传统的农业类院校,多年的发展,学院在科技研发和品种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省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快速致富创造了条件。自2000年以来,学院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及国家科技成果鉴定。美国红提栽培技术及蟠桃种植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成果显著;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并且获得了多项成果奖励;裸仁南瓜种植项目经验成熟,已经进行推广种植。
4、经验优势
我院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院校之一,受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在作物栽培、畜牧、兽医等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黑龙江省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极大程度的繁荣了地方经济。在对“村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技术的调研,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的弹性教学制度,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除此,学院还建立了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有效地发挥了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使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扎
实。同时,学院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问效机制,对返乡的“村大”学生实行追踪服务,为毕业生顺利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效果良好。
5、推广优势
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农业类院校,多年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优势。与牡丹江农科所、农业推广中心及牡市多家产业技术指导
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共建,效果明显。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包括水稻栽培、大棚种植、种牛繁育、养猪、食用菌栽培、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人等短期培训班,积极指导周边农村科技种田,科学养殖,受到普遍好评。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培训班”,对****所辖96个村镇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历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6、资源优势
校园占地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8亿元,教ァ旃ァ⒋笱疃行模祷萄Щ厝海谭行模曜蓟锞对硕〉壬枋┮挥闳渲行畚白彻鄣慕萄е髀ズ屯际楣萆枋┥璞妇锸∧谝涣魉剑懈骺评嗍笛榧氨瓯臼?8个;图书馆藏书36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建有卫星接受站,外语小电台互联网遍布个教学和生活场所,无线电调频广播系统、网络化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电信宽带高速接入系统、多媒体投影语音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应用广泛;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功能电子阅览室,以及园林花卉、绿色食品、作物栽培、畜牧、养殖、兽医等专业实验室齐全,有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资源优势。
(三)较强的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40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217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5人,中级职称教师189人,“双师型”教师187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0人(其中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6人)。同时,学院在社会上聘请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确保知识传播的先进性的和技能的及时性。几年来,学院教师主编、参编、主审国家规划教材100多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主持和完成省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还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合作方式,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所在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方在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相互聘任科技、教育人员从事相关的科研、技术推广与农业职业教育,共同组建农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编写相关教材,确定授课内容。与此同时,双方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学院将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技术推广项目以及产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纳入学生课堂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省农科院的技术推广项目吸收学院的教学人员和实习学生参与,通过农职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技与管理方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我院申请参加“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条件具备,相关的人才培养经验成熟,可以完成国家农业部和上级主管部门部置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请省农委人事处领导审核并予以批准!
*********************
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
第二篇: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时间:2007-11-21 00:00来源:长兴经济开发区 作者:长兴经济开发区 管委会 点击:
544次
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长兴县人事局 2006-07-2
2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县委人领[2005]9号
为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加快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才强县战略的决定》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班子
牵头领导:金树云
责任单位:县农办
配合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贸粮局、县科协、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和各乡镇
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徐 马辛 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目标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带动致富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形成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到2007年,我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从2004年底的9200人增加到1220人。其中,农村种养人才10500名,经营人才1700名。在此基础上,培养农村顶尖实用人才30名。到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6300人,年均
递增10%。其中,农村种养人才12500名,年均递增7%,经营人才3800名年均递增25%。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面广量大、基础薄弱的实际,采取四方面措施加强培养。
1、加强种养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农民岗位技能。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户为培养重点。由农业局牵头,林业局、县科协配合,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510”工程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农函大”培训工作。“绿色证书”培训班每期设置3—5门课程培训时间累计30—40天;“农函大”培训应达到50学时,理论授课和生产实践在一年内完成。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按每年制定的培训计划,分别在各乡镇、村招生建班;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分期分批对学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考核,针对不同的生产区域,讲授不同的专业课;要及时组织学员进行统一考试,并参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合格后,发放“绿色证书和“农函大”结业证书。“两证”培训工作必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做到师资、基地、资金等资源有效整合,培训过程和证书发放必须严格把关,务求实效。要通过农业“510”基地和重点农业项目带动,把农村专业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聘请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为首席专家,实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
2、加快农村经营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农民拓展市场能力。重点对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三种类型人员进行培养管理。由农业局牵头,林业局、贸粮局配合,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健全农业企业经营者(成员包括上述三类人员和从事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大户)协会管理机构,农业局为农业企业经营者协会管理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协会的组建和指导工作,制定农业企业经营者队伍发展规划,指导建立各乡
镇农业企业经营者协会分会组织。各乡镇要对本乡镇农业企业经营者按行业分类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经营情况不断调整充实经营者队伍。定期召开会议,掌握重点经营者的经营情况,随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各乡镇每半年召开一次以上情况分析会,县里每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表彰会议。建立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服务站设在农业局,鼓励有条件的村或经营者个人建立自己的网络分站;每年聘请专家学者来我县为经纪人讲授市场营销、市场供需形势预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质的经营者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断拓宽经营者的业务范围
3、加快农民学历提升,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种养专业户、农村经纪人和初中分流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计算机教学网络直接接受教育培训,成为“网上”学员。对有条件且学员相对较集中的乡镇,采取在乡镇建班,聘请教师到乡镇培训的方式,以保证学员的到课率、受训率和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把教育培养与典型示范密切联系起来,达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培训目标;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灵活开设专业和课程,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
4、加快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培育,着力提高优秀人才的辐射带动能力。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村能源、农村环境保护、农林园艺、手工艺等行业有突出技能农民为培养重点。由农办牵头,农业局、林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协配合,制定农村顶尖实用人才选拔标准,按照行业工种初步筛选出30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可以选送到高等院校进修,与知名专家“联姻”,使“高、特、优”技能不断提升;组织农村顶尖实用人才成果展示推广活动,促进“高、特、优技能产业化;通过拜师结对和名师授课等形式,充分发挥农村顶尖实用人才的辐射作用。对农村顶尖实用人才实行动态管理,管理周期为两年,满两年进行一次评定,选优汰劣。
(二)强化人才培养力度
1、强化对经贸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对从事经贸专业的人员进行外贸实务、现代物流、外贸英语、电子商务等经贸专业知识的培训,促进经贸专业人员知识跟进更新。
2、强化各类资格准入考试培训。由县人才培训考试中心与县职业教育中心、县电大等机构合作,积极扩大核销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员、报关报检员、经济师等各类全国统一资格考试培训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年增加不低于20%。凡新获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和已获权但未出口的企业,当年必须安排2人以上参加外贸实务或相关资格准入考试培训。企业当年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在1 年内经培训考试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3、鼓励企业自主培训。鼓励企业从企业发展和经贸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有计划安排一批重点企业,由县人事局为企业职工培训联系相关院校,聘请教师,提供“订单式”培训,并减免部分费用。
4、重点扶持培养优秀经贸人才。由经贸人才开发办公室建立中高级经贸人才资源库,按照滚动培养、动态管理和积极扶持的原则,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中高级经贸人才队伍。每年确定20名左右县优秀经贸人才,纳入县百名优秀企业家队伍进行动态管理,促使经贸人才脱颖而出。对优秀经贸人才在培训、使用、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贸人才到企业创业发展,经贸人才到企业服务经报批同意后可保留原编制。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平台,扶持壮大一批出口超千万美元、利税超亿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人才发展的培养地和聚集地。
(三)创新机制用好农村实用人才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我县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鼓励和帮助
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支持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承包租赁试验田、山林或自办实体,依靠科技致富。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实体优先获得农业贴息贷款和农业保险,参加大专以上学历进修享受劳动力转移培训最高额度三倍的补助,资金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金中列支。
2、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加快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我县每2年进行一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表彰活动,每次选拔20名左右,给予表彰奖励。对获得“绿色证书”和“农函大”结业证书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经费由县农业开发基金和乡镇各承担一半。
(四)整合力量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党员人才工程”的深入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计划地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有技术和致富能力的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培养成镇村干部。
2、落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制定分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计划实施各乡镇负责摸清本乡镇内农村实用人才底数,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对各分计划的制定、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根据县《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各责任部门进行考核。
3、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纳入人才开发经费总预算,农
村顶尖实用人才培养经费由办公室年初提出工作预算,经批准后在县农业开发基金中列支;种养人才、经营人才培养等工作经费,按每人不少于50元的标准在归口部门的事业经费中列支。各乡镇0.5%的人才开发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鼓励社会各界力量进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
附: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进度计划表
长兴县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进度计划表
(单位:人)
第三篇:伊吾县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
伊吾县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
本报讯(伊组 报道)伊吾县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培训、使用等关键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严格标准选人。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制度,吸纳110人进入名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采取集中培训、邀请专家指导、组织观摩等形式,帮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按照个人申请、提供培训机构证明、外聘专家组团考评、随机实地复检等步骤,为35人颁发了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证书。
注重培训育人。依托“农民知识化”“新型农民培训”“劳动力转”“农牧民适用技能应用”等培训工程,举办培训20期,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215人。邀请牲畜改良、设施农业等方面的专家担任伊吾县培训中心讲师,利用互联网络开展远程视频讲座,培训特色产业人才376名。
完善机制用人。实施百名优秀人才创业帮扶计划,为335名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90万元,为12名妇女发放手工艺项目发展资金6万元。把政治思想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实用人才吸收加入党组织,3名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被选拔为科技副乡(镇)长,辐射带动近5000多名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第四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情况汇报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情况汇报
农村实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至关重要。我乡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了突出的位臵, 让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将我乡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做以汇报:
一、高度重视,树立“实用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的理念。
我乡树立了“实用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使用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使实用人才有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才能,从而带动我乡经济的发展。
二、五年来专家服务组工作开展情况。
1、指导大棚种植。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项目,我乡转变发展思路,组织号召各村发展设施农业,扣大棚,种蔬菜水果,并邀请专家服务组传授村民大棚的种植技术。专家组亲自来到田头,为村民讲解大棚种植的方法,步骤,技术,帮助农民建起了大棚;在大棚种植蔬菜水果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病虫草害等,专家服务组为农民电话解答,电话解决不了的问题,亲自到地头来解决,为村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指导五味子种植。我乡很久以前开始引进五味子的种植。五味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价格也很高,目的是通过引进新物种的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种植初期,专家
服务组为村民讲解了五味子的种植方法,选种、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摘各个时间段的技术方法。并在这几年中定期的为种植五味子的农民进行培训指导,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畜禽养殖培训。利用春防秋防时期,专家组每年对我乡养殖户进行两次关于畜禽养殖方面的培训。传授每年出现的新的疫情以及经常性出现的疫情的防治方法,给养殖户带来新的药物,并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等,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增加了收入。
三、我乡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1.我乡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我乡农村实用人才18人。其中种植方面人才8人,养殖方面人才7人,农业技术管理人才1人,能工巧匠1人,合作社管理1人;年龄在30-40岁5人,40-50岁8人,50岁以上5人;培养时间20年及以上的2人,20年以下10年以上的5人,10年以下的11人。
2.实用人才培训情况。
我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训,在各个方面都有针对性的对实用人才进行培训,抓重点人,抓典型事例,从而在农民中树立榜样,带动其他群众发财致富。
(1)种植方面的培训。
2010年3月和4月,我乡对***村扣大棚种植青椒进行
了培训,采取了专家讲课和实地考察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首先请专家对扣大棚的技术,大棚中青椒的种植方法、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培训;其次对***、***等乡镇的大棚种植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我乡的设施农业。
2011年4月,对***村冷棚种植苦瓜子进行了培训。邀请了专家组,首先对***村的土壤、水源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判断是否适合种植苦瓜子。然后专家组亲自来到地头,讲解冷棚种植的方法、步骤、技术、种植苦瓜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病虫草害以及解决的办法,帮助农民快速的了解如何进行生产,并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技术融合。
(2)养殖方面的培训。
我乡每年对养殖户进行两次(春防秋防)动物防疫的培训。邀请专家组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遇到的疫情、用药的种类、用药的剂量、药品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提高了养殖户养殖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加了收入。
(3)其他培训。
我乡还组织实用人才参加省市等举办的培训,先后参加过省里举行的设施农业方面的培训、市里举行的食品安全生产的培训、农机手的培训等,对我乡实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实用人才突出成效。
在18名实用人才中,作用突出的有:
****村实用人才***、***,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建冷棚,种植苦瓜,并与合作社签订合同,收购苦瓜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群众致富。
***村养殖大户***,是个养殖能手,一年养猪出栏150头,取得了很大的效益,他的成功为其他村民树立的榜样,大家也先后开始了养殖,带动了村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村农村实用人才***,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运用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村实用人才***,是村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在建筑方面有着很多的经验,他将技术交给很多村民,组成了建筑队,带动了村民就业,解决了村上的剩余劳动力。
四、下步计划
我乡为了进一步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制定了下步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实用人才保障机制”。根据党管农村实用人才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实用人才工作新格局,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为了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建
立了农村人才工作资金保障机制。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强化人才工作机制,优化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吸引、激励等方面政策和制度进行积极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政策制度体系,有力地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设立“人才强乡,人才兴乡”的宣传专栏,通过板报、广播、媒体等形式对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和各种人才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宣传。
3、加强人才管理机制,保障实用人才健康发展。对实用人才实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乡村干部具体负责的农村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实现党对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全覆盖。
4、加强项目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中短期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成为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培训过程中要强调实用性。一是针对性,培训内容要突出新知识和新技术,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要区分对象分类、区分等级分层,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示范性,培训要在示范实训基地进行,使理论知识灌输与实际
操作示范相结合,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指导性。要改变以往在固定地点“摆张桌子发资料”的简单方式,将课堂“前移”,把握农产品种养、储藏等关键时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
我乡希望通过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我乡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用人才的努力,带动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委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
(一)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
在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权利方面,农村孩子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在政府规定免除学费的同时,却允许增收杂费,这一规定在实质上取消了“义务”的无条件性。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贫困,教育支出在农村尤其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家庭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辍学、失学、特困生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几个最常见的关键词。
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当就目前农村教育收费水平发表看法时,农民等弱势群体都表示“吃力”或“非常吃力”。
(二)学困问题
第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中学布局根据现有生源情况一般为一乡设一所学校。这样一来,多数学生无法像小学时一样在家门口的村小学校上学,而因交通不便,学生上学除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合伙打车外,只能选择骑自行车到校,道路条件又不好,很多孩子因吃不了苦而放弃学业。
第二,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低,学习条件差,农村小学毕业生掌握知识少,学习成绩差,大多难以适应中学以后的系统学习,学习失去兴趣,吃苦失去动力。
第三,目前我国仍以应试教育体制为主导,孩子在小学毕业摆脱文盲后,受初中教育的惟一目的是考上高中并最终考上大学,而初高中课程的设置对如考不上大学只能务农的孩子几乎没有多少用处,只有参军及少数进城打工的岗位需要初中毕业证书,但目前这种证书只要花钱就很容易搞到。
第四,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实行量化管理,这样一来,老师排斥差的学生,使学习差的学生在班级抬不起头来,不得不离开学校。
(三)校困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属于“吃饭”财政,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村学校难以为继。
首先是校舍不足而且简陋。
其次是负债严重。
四)师困问题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数教师家在当地,并且配偶没有固定收入,一个人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他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家在当地,调动的可能性小,也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
二是学校其他收入微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完全与教师劳动付出成正比,奖金分配差距不大,难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因此改革意识较为淡漠。
四是由于很多乡镇经费困难,学校即便严重缺编,镇乡领导也不进人,宁愿请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这样可节约资金)。
五是由于山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所教学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是同时教几个学科,这极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造成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就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了。
六是现在很多村级小学的教师是由民师经过突击培训转正而来,其整体素质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
总之,由于贫困地区学校条件艰苦,外面的好教师调不来,本校的好教师又留不住,使这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上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如甘肃省礼县,全县共有学生10多万人,而教职工不到4000人;甘谷格板峪小学五个班级,只有一位老师任教。再比如河南汝阳,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小学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新安县一个乡公办教师140人,代课教师117人,代课教师几乎占了一半。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个问题不解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便很难落实。
(五)前景贫困
在辽宁省黑山县中心村调查中,该村2000级小学毕业生中有14人未读完初中,问起原因,大都认为经济上不划算。供养一名初中生一年大约需要学杂费、书本费、中餐费、交通费等至少2000元,这笔钱多数农民家庭负担得起,但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比城市高得多,家长们不会像大多数城市家长那样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赚到钱,这些投资(当然得加上以后上高中和上大学所需的更多费用)才算有了回报,才花的值,否则不如不念,不但不花钱,还可以帮家里做些农活,或打工增加收入。
尤其是近来各地大学学费在不断上涨,这对农民打击很大。北大、人大、师大、复旦、浙大、南开、厦大等收费均在4500元左右。真能上这样的学校也倒罢了,至少将来能到工作。问题是一般学校收费也不低,将来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农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若要供子女四年大学,至少需负担4万~6万元,这已经相当于普通城镇家庭5~10年的全部积蓄了!这个费用,是边远贫困家庭所无法想像的,更何况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统计表明,目前的农村辍学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为升学无望。更多的是因为看不到上学能带来什么好处,前景无望才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难以巩固的深层原因。
三
思考与出路
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首先应给予农村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应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必须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合格的老师,不可能出合格的学生;最后,必须思考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什么,如果教育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考大学,那么农村学生又有几个能考上?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兼顾
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负担不公平。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仅为城市居民的32%。就是这32%,也不能全部作为生活费用。
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所以,“以民为主”使得农民承担了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际上主要还是由农民们自己负担的。在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因此,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
应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应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要县级财政扛起农村义务教育的重担,县级财政恐怕难当重任。全国半数以上的县是“吃饭”财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连“吃饭”也保证不了,又哪有精力和能力去筹划“百年大计”?中央的转移支付又不足以解决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现实问题,很明显,越是落后的地区教育投入越是不足。
我们认为,义务教育经费工资部分应由中央统筹。粗略地估计和测算: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工资。中国农村小学教师有380万人,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保证其每月500元的收入,需要232亿人民币(东部地区需要政府再补贴一点;中西部基本就能稳定小学教师队伍)。全国农村还有中学教师223万人,如果保证其每月800元收入,总费用是214亿人民币。两项加起来是446亿人民币,占2002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用中央财政来支付义务教育中最大的一笔教师费用,完全可行。义务教育的其他经费如校舍、教学仪器、设备等由省、县两级负担。做到这一点,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才能稳定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800万农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神圣使命。关注800万农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是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从各地了解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教师中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层层拔高使用的多,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此外,由于待遇低、工资拖欠、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职业意识淡漠。
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农村教师的艰辛。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津贴补助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三)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
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农村基础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这是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突出表现。在教育体制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体系,实行条条管理,各自强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有的教育设施和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办职教和成教,而是另起炉灶,占用了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在教育投入方式上,政府投入不到位,镇乡领导直接或间接鼓励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乱收费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学校校长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要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准备为乱收费承担责任。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
为此,我们建议,农村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适应“三农”多样化需求的人才上,而不是只有考大学一条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要彻底改革。
(原题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调查编写,执笔人为潘云良。该调查报告收入本书时内容有删节)
本文摘自《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中国网独家发布。其他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否则将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