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时间:2019-05-12 19:3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第一篇: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隋福鹏

最近,我们在农村调查时感到,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有些地方甚至非常尖锐,并且呈加速蔓延的势头,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一、当前农村人地矛盾主要表现

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爆发性。从2004年开始,农村人地矛盾开始突然爆发。虽然经过广大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但仍有一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就导致了部分群众要么通过信访渠道、要么通过司法渠道寻求问题的解决。从威海市信访局统计的情况看,2008年1-10月份,全市因土地问题到市上访70起,569人次,到镇到县上访的总数超过千起。从市中级法院统计的情况看,2004年至2008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927起,一审案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6年起案件增幅超过20%。二是多样性。矛盾的类型多,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补偿、土地租赁、收益分配、相邻关系、财产损害以及其他方式承包等诸多方面。涉及范围广,农村人地矛盾不仅涉及农民个人与村集体的矛盾,还涉及多数村民与村委、村民与政府、村民与有关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集体上访、集团诉讼和共同诉讼较多,涉及面广、影响大,有个别案件曾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多发性。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当前工作的大部分精力要用在化解农村的人地矛盾,而这种矛盾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几乎村村都有。一些信访干部则表示,如果不从现在着手解决人地矛盾,这方面的上访将会激增,接访压力会越来越大。四是复杂性。农村人地矛盾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解决起来非常棘手,经常是严格的政策性与充分的合理性撞车,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按倒葫芦浮起瓢”。

农村人地矛盾撇开表象的东西,共同指向非常集中,就是争地要地。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框架和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双重刺激下,农民争地要地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当前农村要地的主要有四类情况:一是新增人口。如农村新婚青年,婚后一般生一个小孩,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还可以再生一个,这样势必造成三四口人种男方一个人的承包地。如夏村镇任沟村一个大龄青年,娶个离异妻子,带两个小孩,因村无地可增,四口人只能靠一个人的承包地生活。二是过去不少农民为了不交农业税费,主动放弃承包权,现在又想要回承包权。以南黄镇东洋水村为例,该村261户,700人,土地1600亩。1999年签订二轮承包合同时,有许多村民为了逃避税费,想方设法不签合同,结果只签了191户,890亩地,还有5人把已经承包了的8亩地退回给村。2004年后,过去不要地的现在纷纷要求承包地,却又无地可分。现在村里有人没地的共53人,按照该村人均1.5亩的分地标准,少地69.5亩。三是过去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为了逃避税费,采取“口袋户口”的办法去外地打工,现在又把户口迁回村里要地种。如南黄镇凤西庄村,这种情况有 20多人。四是农村的回迁户、投亲户、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等,也回村要求承包地。这四部分人要地的理由十分充足,作为村级集体组织的合法成员,也完全有权利主张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利。大部分村干部曾致力于解决这一矛盾,但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是增人无地可增。在一轮承包时,政策给出了村集体留用机动地不超过5%的上限,二轮承包时规

定没有留有机动地的不准再留用。现在大多数村的情况是,留用的机动地已经用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是减人无据可减。现在农村人口“减多增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南黄镇2007年的农村人口比2002年减少了2215人,南黄村每年减30多人,增七八人,凤西庄、北斜山村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一部分人无地种的背景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地种不了,经常出现一个人种四五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土地的情况。比如,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的老人都去世,两个人种的就是六个人的地。在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保护下,如果仅靠道德规范的软约束,多种地的农户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主动把多种的土地退出来。有些村的干部想把部分村民多种的地抽出来分给缺地户,结果村民拿出三十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来强烈抵制。崖子镇曾出现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村15个农户到镇上访,要求增加土地,镇政府答复:按照村民组织法,要调整土地,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主张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结果是,除了这15个农户外,其他村民全部反对土地调整。

二、农村人地矛盾的诱因分析

造成农村人地矛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从客观上说,人多地少是我国固有的矛盾,耕地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一个生存资料。威海市现有耕地246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49亩;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24万人。按每个农村劳动力至少可以耕种15亩地计算,只需农村劳动力16.4万人。虽然到2007年底威海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50.3万人,但仍有57.3万人的剩余劳动力。这意味着“僧多粥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仍将继续并长期存在。从体制上说,农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该体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颁布实施前主要是由政策来规定,缺乏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规范,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调整频繁。《物权法》颁布实施前,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的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债权,对于物权来说,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另外,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过大,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也带来不少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以上两个方面原因都是由来已久的,为什么农村人地矛盾却仅在近些年突然爆发?这不能不让我们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到政策导向上。从根本上说,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早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在世纪之交,我国农民经历了由种地向国家交钱到国家给种地补贴的转变,2000年前后实行了费改税,04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了农业税,之后各地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威海市每亩的种粮补贴达89元。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度设计,实行的是“均惠制”,即人人有份,按人均享,而 “均惠制”的实现形式却依据于分地方式的“均田制”,是通过地亩补贴方式实现的,即地多的多贴,地少的少贴,不种地的不贴。从理论上说,只要按人均田,就能按人均惠,政策框架的设计本来也无可厚非。应当说,按人均田在一轮承包初期是实现了的,但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人口变动等多种因素早已打破了这种平均。有的村从一轮承包到现在,没有调整过一次土地;大部分村的二轮承包基本是一轮承包的顺延。在2000年以前,农民种一亩地的年税费一般在200元左右,每年的种地收入在剔除税费和投入后所剩无几,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种不种地、种多种少都无关紧要,所以土地承包权并没有引起农民真正的重视,甚至有些农民特别是不以地为生的农民想方设法不种地或少种地。现在种地的重大政策利好,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中国农民历来“不患贫患不均”,历次农民起义都是在“均田赋”的大旗下进行的;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以均田为核心的土地改革的成功。这就是说,当前农村

人地矛盾的焦点在于由“地不均”引发的“惠不均”。有一个在外经商多年小有成就的农民,这次也加入到争地要地的大军中。问他原因,说:“本来也不差这点钱,费改税前,我虽在外经商,三提五统一点也没少交,现在种地有补贴,我要拿回我应得的部分,即使抛荒粗种,多少也能挣个补贴,肯定只赚不赔。”这种心态在农民群中非常普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人地矛盾的实质。按照一般经济原则,使用生产要素应是有偿的,就象城里人租房开店要交房租、坐车要花钱买票一样,农民种地交地租也天经地义,多种地应多交租,少种地应少交租,不种地应不交租,传统的农村税费制度就是有偿原则的具体体现。在零农赋甚至种地有补贴的新条件下,多种地的受惠多,少种地的受惠少,不种地的不受惠。而利益的平衡点在于,按人均田,按人均惠。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已经用合同确定下来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利益调节来解决利益不均的问题,即多种地的,超过人均部分的土地,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补偿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

三、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对策建议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农村的人地矛盾,不仅是个敏感的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干群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这一矛盾已不容回避,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合理和合法的统一,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农村大局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要摸清底子。这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地矛盾的基础工作。要摸清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底子;摸清人口底子;摸清各村土地承包形式、承包年限、兑现情况的底子;摸清缺地户数、人数、面积的底子;摸清可以用于调整的土地数量的底子。特别要摸清没有实行二轮延包的村的情况,承包合同不到户的情况,实行“两田制”村的情况,机动地留用特别是超标情况,对外承包土地的面积及回收期限情况等,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要分类指导。要区分农村人地矛盾的不同类型,剖析矛盾形成的不同原因,灵活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要把实现“耕者有其田”作为首要目标,致力解决农民的无地少地问题。应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立场,想方设法满足要地农民的要求。一要坚持依法原则。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建立明确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和调整机制,如承包期内,达到一定年限后发包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承包地;赋予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村村委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土地的行政权力。如可以允许乡、村组织在征得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的前提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组织实施土地调整。南黄镇有31个村,多年来一直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办法。对减人的家庭,如果承包人同意,可以继续耕种三年,村里按应减的土地每亩收取100亩费用,期满后收归村里调节给新增人口,这样人地矛盾得到较好解决,绝大多数群众对这一做法表示认可和理解,没有因为这一做法而产生上访。夏村镇任沟村多年来也一直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办法,群众觉得很合理,村里一直很平稳。04年该村有26户需要调整土地,大家都同意,只因新上任的村主任不同意,结果没调成,群众意见很大,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出现多起矛盾纠纷。二要坚持优先原则。保证村留机动地优先用于新增人口承包用地。农村集体留用机动地,是两轮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产物。威海市约有90%的村留有机动地,机动地的来源有三块:一块是“留的”,在二轮延包时,有些村按比例预留的机动地;一块是“剩的”,因为税费高,有

些村的部分土地包不出去,由村集体统一经营而形成的机动地;再一块是“增的”,有些村退果还耕、复垦整理新增加的机动地,如南黄镇近几年就新增了退果还林土地3000多亩。留用机动地的原始动机有两个,一是用于调节新增人口用地;二是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从威海市机动地实际运用情况看,创收功能发挥有余,调节功能利用不足。有部分村把机动地发包给村民或者其它经济组织,并且签订了长期合同,短期内收回土地有一定困难。今后,有机动地的村,要把机动地优先用于解决新增人口用地;对机动地已经对外承包的,要做好承包方的工作,尽快退出相应的承包。三要坚持补偿原则,对应享有土地承包权而未得到承包地的农民进行补偿,补偿资金主要由多地农户分担。在人多地少的格局下,多地农户有两种选择,一是退出多种的地,二是继续耕种但必须比照市场租价交付租金。

三、要配套推进。化解农村人地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整体推进。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层次。要制订配套政策,建立农村劳力土地承包权的退出补偿机制,让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的彻底,转的无后顾之忧。如天津的以宅基地换楼房、浙江的以土地承包权换保障等模式都可资借鉴。二要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重点解决“兼业”现象。要积极推进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捉田能手转移,向龙头企业转移,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移,使务工者专心务工,务农者专心务农,经商者专心经商。三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农村保障体系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淡化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四要强化村级班子建设。解决所有的农村问题,政策和法规固然重要,但基层班子的人格力量和无形的道德约束也不可或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经济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协调矛盾的能力,使其成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第一道屏障。

第二篇: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作为一名法院的助理审判员,从《决定》中我体会到党中央对司法领域改革的高标准、严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司法工作来保障。近年来,XXX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不断上升,2013年已达到2700余件。在所受理案件中,涉及农村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基层调解组织能否将这部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展了调研,目的在于探究农村产生矛盾纠纷的根源,了解基层调解组织的运作模式,希望能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字] 农村 矛盾纠纷 探究 农村矛盾纠纷概况 1.1 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

据统计,去年,全县各基层司法所指导和参与各级调解组织排查调解矛盾纠纷3183件,调解成功3139件,调解成功率达98.6%。其中:婚姻、家庭、赡养纠纷发生674件,邻里纠纷1192件,房屋宅基地纠纷102件,医疗纠纷10件,道路交通事故纠纷37件,其它各类纠纷302件。这其中农村的矛盾纠纷主要体现为家庭纠纷、林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等类型。1.2 各类纠纷案例 案例一:征地拆迁纠纷

在某白酒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占用某村部分村民的土地和房屋,该村村民与政府在赔偿问题上达成一致后同意拆迁,在政府征用这部分村民的土地和房屋后,却在搬迁房的修建上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这部分村民在 租住他人房屋两年多后仍然没有看到政府开工为自己修建搬迁房,因长期租房而产生了很多具体的问题,他们不断向政府讨要说法,何时才能搬进属于自己的新房,从而导致这部分村民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

评说:该案例体现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征地拆迁过程中,政府要把村民安抚好,特别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对这部分村民的补偿问题的解决,如搬迁房的修建,要兑现与村民协商时的承诺。案例二:家庭纠纷

某村有已分家的兄弟二人,老人随小儿子生活。大哥在把分给自己的房屋重新修建时,因楼梯的修建需要占用兄弟的房屋,遂与兄弟协商,希望兄弟能给予方便,但兄弟二人在补偿款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二人产生矛盾。老人也因平日里大儿对其未尽孝心而坚决不同意其在小儿子的一边修建楼梯,矛盾越演越烈。在小组、村委会、镇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调解无效后起诉到人民法院。

评说:此类家庭纠纷在农村还比较普遍,主要体现为家庭成员在对家庭财产的占用、分配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矛盾纠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亲情而反目成仇。

案例三:林地承包纠纷

某村有一荒坡,因无人耕种,经村民同意将其以每年600元的承包费承包给一承包者,该承包费为村民集体享用,并签订了承包合同。后该承包者在荒坡上种植了苦竹等经济作物,每年有好几千元的收益,并且一年比一年好。该村的村民见状后,均要求将该承包出去的林地收回,从而产生了林地承包纠纷。

评说:该案例说明了农村群众法律知识的缺乏,承包合同一经签订便具有法律效力,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除非发生解除合同的事由,是不能单方解除合同的,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案例四:婚姻纠纷

某村有一已婚女子在外出打工期间与另一村一男子同居,打工期间因故双双死亡,在处理其后事过程中,其夫家自始至终不愿出面,无奈之下,其打工所在地只好将女子尸体代为处理。之后,女子丈夫一方找到与其同居的男方家属,要求其赔偿损失,而男方家属以该女子是自愿的,且他二人没有办结婚证为由拒绝,双方为此产生矛盾纠纷。

评说:该案例反映了农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自己未解除婚姻关系时便与他人同居,该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案例五:交通事故纠纷

某村有一残疾的村民,为挣生活费而骑电动三轮车为他人拉货,某一日,他在拉货过程中被一货车撞伤。货车司机为其支付了医药费,面对其昂贵的后续医疗费,货车的保险公司以其原来有残疾为由只认可很少的一部分,无奈之下,村委会和司法所出面协调,努力为该村民多争取点费用。评说:交通事故中此类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各级的关注,各级应运用好救济渠道维护他们的权益,不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窘迫,难以延续。1.3 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和面广量大的特点。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2.1 部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较落后

中国是几千年的人治国家,虽然解放了几十年,但强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在解决涉及自己的矛盾纠纷时,不是按照正当程序寻求解决途径,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解决。走访中了解到有的群众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往往有寸土必争的思想,认为自己如果吃亏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往往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邻居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让一步,这就使得矛盾升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有的群众在处理家庭纠纷时,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为了自己的一小点利益反目成仇,完全不顾及亲情的存在,从口角之争到肢体的冲突,使得矛盾纠纷已完全冲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2.2 当前基层调解组织力量薄弱

农村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纠纷解决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从与XXX县司法局庆符镇司法所高榜莲所长交谈中了解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农村产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越来越复杂,应对这些矛盾纠纷,他们的调解模式是先由村小组长进行调解,如调解没有效果再由村委会出面调解,其中驻村干部要参与,如果村里调解提出的调解意见双方不采纳,再由镇上调解委员会与镇司法所联合调解,这就是调解矛盾纠纷 先由组再到村最后到镇的模式。就2013年来说,庆符镇全年通过这种模式调解下来的案例有130件左右,形成的调解卷宗达60余卷,而今年的数量应该会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繁重的调解任务,分配用于调解的人、财、物却十分有限,如高所长介绍,调解好一个个案只有几十元的经费,但往往需要耗费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有时需要调解到深夜一两点钟。镇司法所的人手又紧缺,还要应对社区矫正等其他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且每项工作任务都不可小视,出不得半点问题。如社区矫正这项工作,现在社区矫正人员不断增加,而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加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又没有执法权,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如果管理中出现问题,轻则工作不保,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村一级调解组织主要是村委会主任和书记两个人,而村委会主任和书记多由当地公认有一定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他们在知识文化上比较欠缺,在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时往往采用传统的办法进行,当然凭着自己的威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效果,但在面对较复杂的矛盾纠纷时,因为他们没有具备相应的调解知识就达不到调解的预期效果,在履行其调解职责时显得力不从心。

2.3 对农村的法制宣传不到位

通过走访可以看出一部分村民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仍然很深,封建专制思想的文化对一些村民在法律的认识、态度上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表现为,人治的思想排挤了法律在其心目中的位臵。一些村民认为权的位臵比法高,法从属于权,服从于权,是权力的配角,从而形成了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相关部门的宣传法制的力度不够,法制宣传工作有时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使农村群众对法律知识了解得很少,那么造成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不会依法处理,往往使得矛盾纠纷扩大升级。3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农村的法制宣传力度

法制宣传要深入农村,走村串户,特别要注重到边远村组实地调查,掌握民情、民愿、民意,把握“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对历年来的老信访村、大姓居住的宗姓村以及有各类企业、流动人口较多的村组开展宣传;二是重点人群。着重对近几年的刑满释放人员、外出务工返回人员和农村闲散人员进行宣传;三是重点年龄层次。对农村青壮年尤其是辍学在家的未成年人开展宣 4 传。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抓好分类、分层教育。分类教育就是要抓好农村调解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堵住普法教育在实施者层面上的漏洞,从根本上打牢农村法制建设主体队伍的依法行政意识。分层教育就是要抓住村组干部、农民群众和青少年三个层次的教育重点。一是村组干部的法制教育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要将 “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等基层干部培养成“法制教育辅导员”、“普法宣传员”,增强农村干部依法治村意识;二是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重点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农民群众既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能调动其依法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宣讲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辍学的未成年人,以家庭为主,通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3.2 增加基层调解组织的人、财、物配臵

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矛盾纠纷,需要政府在配臵基层调解组织时在人、财、物上予以增加。当前,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人员是比较紧张的,而调解人员还要完成其他繁琐的工作任务。其次用于调解的经费保障十分有限,而工作范围内有的村落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往返一次就需要大半天,下雨天根本无法乘车前往。面对这些困难,基层调解组织需要配强配齐人员,要有足够的人员从事调解工作,去化解矛盾纠纷,去调查分析矛盾纠纷,有时间去处理矛盾纠纷。只有满足了人员、时间,才能真正了解矛盾纠纷的根源,制定调解方案。建议社区矫正工作能从司法所的工作职责中分离出来,由具有执法权的司法警察担任。其次,村上的调解员要从“杂货铺”中脱离出来,从事独立的调解工作。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随意的更换。稳定的人员,才熟知当地的民风民俗,对自己辖区内人民群众的特性、个性比较了解,有利于矛盾纠纷的正确解决。最后要增加对调解组织的经费投入。政府要舍得投入调解组织费用,解决好调解员的办公费、交通费、出差费、培训费、书刊费、通讯费等等,不能“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3.3 推广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很多矛盾纠纷之所以扩大化,原因在于调解时方法不当。如调解家庭纠纷、相邻纠纷时,如果一开始便当着双方的面调解,那么调解可能会陷入双方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不仅不利于调解的开展,反而会使双方的矛盾加剧。这种 因生活中的琐事而产生的纠纷,可采用“背靠背调解法”,指在对产生纠纷的原因深入了解后,先找一方进行调解,再对另一方进行调解,利用亲情、邻里之情为突破口,争取让双方能各让一步,从而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此外,还有“冷却降温法”、“情理交融法”、“扶正却邪法”、“逆向求助法”、“案例引导法”、“亲友疏导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而采用的,在运用这些方法前需要调解者首先弄清事实真相,弄清事实真相是进行调解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分清是非曲直,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纠纷,必须明确谁是谁非,是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是双方都有错误,还是错误完全在其中一方,如果错了,要弄清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对于错误的一方要进行批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后再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要对双方进行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是指结合本纠纷的具体情况,讲明法律后果。道德教育是指要向当事人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明确指出哪些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耐心疏导,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互谅互让,消除隔阂重归于好。

参考文献:

1《婚姻法》、《合同法》 2《调解与方法技巧》 张跃勇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四篇:关于人地和谐建议的启示与思考(定稿)

十三五规划关于人地和谐建议的启示与思考

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并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人能够利用自然发展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着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并最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环境承受能力,对城市建设,工农业进行绿色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绿色生产,倡导公民绿色消费,从各方面促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缺少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力推手。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加强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功能区进行统筹,有利于使得中国国土开发格局更趋科学合理,形成多个中心城市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治理。

③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相对集聚,环保减排压力倍增。《建议》强调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

《建议》提出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标准化思路,构建形成了节能、碳排放管理、循环经济以及绿色设计与绿色管理等标准体系,重点覆盖了建筑、交通、园区等领域,包含了设计与生产、技术与产品、检测与核查、管理与评价等节能低碳工作的主要要素,是全新而有益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④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成了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从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各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体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欠缺,我们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改善下,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变得刻不容缓。

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它直接或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能做的远不只是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要做的最首要的便是更新我们的观念,真正的把促进人地和谐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记忆里,切实领会18大精神,将其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第五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XXX纪委

按照区纪委的部署,XXX纪委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调研。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乡村两级虽然认真贯彻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也在不断得到加强、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稳定、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财务公开不够规范。在调查中发现,各村都进行了村务公开,但公开存在着一些问题,按民政部门要求一季度公开一次,时间间隔长,公开不及时;有的村公开栏只列出几个大项目,没有具体细化,群众看不懂,失去了公开的意义;今年的审计发现,还有些村存在一些费用用白条入账现象。

2、干群关系不够融洽。一些集体经营项目和工程发包,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发包随意性较大,群众对村干部有意见。如汪屯新型社区土方施工,村委包给了8组群众,造成7组有意见。后来,乡村干部及时化解,避免了纠纷。有的村干部对上面拨下的扶贫和救灾款物分配不公的现象还仍然存在,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很大。如:被区纪委查处的马头村在分配抗旱柴油时的违纪问题;

3、强农惠农政策不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有的村存在落而不实,执行过程中出现打折扣现象,出现专项资金未足额发放到位,挪用征地补偿款等问题;如:被区纪委查处的唐村在发放

1玉米两种补贴的违纪问题。个别村群众反映村两委对在耕地乱建房子的现象不极力制止,又不上报,因而影响新农村的规划和发展,同时浪费土地资源。这种现象在各村普遍存在,尤其是马家河以北的6个村更严重。

4、监督机制不尽完善。有些党员、基层干部老好人、怕伤和气、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对于一些应该公开的政务、村务以及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一般党员群众知之甚少,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还有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如:司法、纪检机关查处的汪屯村上届村两委干部集体违法、违纪案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还有偏差。乡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在农村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存在思想认识不高,只是口头上说说,喊喊重要,工作上被动应付,只过太平日子,不出大乱就行。在工作中怕招怨是非、怕捅娄子,对存在的问题不敢认真查处,想方设法“包着”、“捂着”,只做表面工作。还有个别干部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会影响信访和稳定,会影响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制度操作性不够强。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村里工程项目的发包、土地转让款的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有些制度虽然比较全,但在具体操作时,存在着弹性大,甚至有的制度具体内容因用词表述不明确、不严密,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机可乘。如我乡某村在征地补偿款发放中,不公开透明,引

发群众上访告状等问题,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稳定。还有一些规定制度用词“原则上”、“一般应”这样具有极大弹性的表述,实际上赋予了执行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3、监督还不够有力度。对基层干部尤其是对村干部的监督,无论在方法手段还是在实际效果上都难尽人意。一是乡级普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能完成乡党委、政府各项中心任务的村干部就是好干部,在日常监督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二是村级的监督没有保证。村干部不能像公务员一样,把时间、精力集中到村委大院集中办公,不利于监督。村级监委会督在支部的领导下,村监委会主任由村支委委员担任,现在提倡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村监委会不能有效地对村务进行监督。而且村两委干部往往因利益结成共同体,相互监督形同虚设。三是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与责任追究相对薄弱,缺少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特别是对村委会干部中非党员干部缺乏有效的纪律约束机制,在其违纪但不违法的情况下,罢免程序复杂、繁琐,又难实施,很难处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把好选人用人关,大力推行公开选拔、机关下派、回请能人等渠道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鼓励素质好、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任职。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任渠道。深化“公推直选”村委会成员和“两推一选”村党支部成员制度,保证村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作用,狠刹农村换届选举中的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二是保障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在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三是完善机制。从法律法规上完善对违纪村委会干部的罢免机制。研究健全操作性强的非党员村委会干部的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2、强化各方监督。一是真正构建覆盖乡村的监督网络。要从制度上解决乡纪检干部“专干不专业”的问题,让他们把工作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纪检工作之中。二是进一步明确村监委会职责,完善对一肩挑村主任的监督办法。三是突出宣传功能。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突出抓好身边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同时组织和鼓励广大村民参与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营造廉政氛围。四是做到齐抓共管。区、乡各部门要督促村两委在村级公共事务决策上,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级重大经济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切实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是加强村财乡管,继续加大“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力度,村务公开必须及时、全面、真实,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3、查处违纪案件。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进一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突出重点,围绕灾害救济、土地承包、农民征收、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等农村热点问题,重点查办基层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侵害集体和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

4、健全廉政责任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问题。乡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村级党支部延伸,积极推行村级干部诺廉、述廉、评廉等做法,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乡纪委要真正做到把

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纪检监察工作上,乡政府要给予乡镇纪委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正常开展。区纪委要加强对乡纪委的指导,统筹办案力量,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解决乡纪委在办案工作上存在的打不开情面等问题。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民政、农经、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打总体战,共同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下载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人地矛盾的调查与思考[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林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入农村实地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农村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为加快农......

    农村廉政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廉政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党中央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形式很好,方便了监督举报,明确了监督对象,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但廉政文化进农村......

    农村党建工作调查与思考(汇编)

    农村党建工作调查与思考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

    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

    关于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紫溪市镇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为探寻目前我镇乃至我县农村信访的成因, 掌握处访有效措施,把握信访未来走势,促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近期本人以紫溪市镇的信访情况为......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与思考1(本站推荐)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与思考摘要当全球都在呼吁保护环境的时候,各个国家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响应,而最易忽略的地方就是我们农村。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直是城市污染的......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调查与思考

    对靖州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调查和思考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关系农村的安全稳定。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全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