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民工的法律保障
浅谈农民工的法律保障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大规模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它揭示着农村劳动者从缺乏自由的封闭状态下获得了解放,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既使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权与生活意愿得到了尊重,更使其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其生活境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对延安市区农民工法律保障方面的调查报告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具体分析做成农民工社会和法律保障缺失的原因,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障 法律保障 工会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我国不断解决“三农”问题以来,随之出台了税费改革等不少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法规,不断的减少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工的生活境况也有所改善,比如基本解决了拖欠工资问题。然而,在有些领域农民工的某些问题还尤为突出,比如农民工的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此,我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针对农民工法律保障方面,在延安市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此次调研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00份。问卷共设22道题目,以选择题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工资发放、加班、劳动合同、选举、保险、法律知识、意外伤害、安全培训等专题展开。调查对象为在延安市居住共3年以上的有田的农民工,范围涉及到农民工密集的各行各业。调查结果如下:
(一)在工资发放,加班费,法律知识宣传、意外伤害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统计得出:
有82.67%的农民工能够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只有4.00%的农民工不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有19.74%的农民工有加班的现象,其中47.14%的农民工可以拿到加班工资。这对比前几年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改善了许多;在法律知识的普及方面也进步了很多,有75.00%的农民工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他们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是:87.70%的农民工是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的途径,11。48%的农民工是通过听亲戚朋友说,0。82%的农民工是通过村里的知识教育获得。在调查的147个农民工中有66。17%的农民工希望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已经普遍提高;在意外伤害方面,55。36%的农民工没有受到过意外伤害,有40。00%的农民工受到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其中有60.00%的农民工受到意外伤害的损失在500元以下。在打工过程中遇到的非礼现象方面,有33.89%的农民工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在遇到过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工头、雇佣及其雇佣的保安等的非礼现象的,有7。22%的农民工遇到打骂和羞辱,有34。44%的农民工遇到过刁难和麻烦,有10。00%的农民工有被收容、遣送的经历,有14。44%的农民工交过这样或那样的罚款。
(二)在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选举等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统计得出:
在订立劳动合同方面,有74。56%的农民工知道签定合同的重要性,但只有30。77%的农民工签定了劳动合同。在理解签定合同的意义方面,有57。69%的农民工认为签定合同可以在出现劳动纠纷时有章可依,有26。92%的农民工认为合同可以是工资待遇得到保障,有15。38%的农民工认为没什么意义;在社会保险方面,有65。81%的农民工没有得到单位或顾主办理的任何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有83。33%的农民工自己也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可以说在我国的保险制度在农民工方面还十分的不完善;在选举方面,有95。19%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所在城市社区的居委会选举,其中有37。30%的农民工认为没有资格参加,有37。30%的农民工是因为没有人通知,有9。53%的农民工是不愿意参加,还有15。87%的农民工是没时间参加。而且在所调查的农民工中有85。27%没有参加过老家农村的最近一次选举,这也说明了农民工缺少这方面的权利意识。在发生法律纠纷之后,有42.81%的农民工并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30.34%忍气吞声,4。49%是吵闹,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17。88%的农民工是找亲戚或老乡帮忙。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们不寻求法律的帮助的原因是20.48%农民工是因为不懂法律,53。01%的农民工是不想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26。51%的农民工认为老板或有关部门有钱有势,和他们打根本打不赢。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农民工进城成本,素质教育,子女教育,就业,合法权益,社会歧视,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调查表明,随着国家对进城的政策不断放宽,农民工的进城成本不断降低;子女问题在某些地区也有一定的宽松的地方政策,甚至有些地区已经率先减免助学费;在就业方面,他们利用自己的吃苦和拼搏精神,基本上能够找到工作,大多数没有失业的情况;在社会与法律保障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在我国向法制社会不断过渡的今天,农民工的法律保障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通过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调研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将我国农民工社会与法律保障缺失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首先,从的目前的国情考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国家没有雄厚的物质实力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问题,这一方面就不多赘述。
(二)其次,从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来说,农民工队伍是一支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边缘性。所谓过渡性,表明它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不具有永久性。所谓边缘性,则是指这一群体亦城亦乡的特点,使城市与乡村“两栖化”的边缘人群。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劳动关系也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分离。劳动者付出劳动与获得一定的社会保险是一对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劳动者享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权力是以对社会履行了劳动义务为前提,相应的,其作为雇用劳动者的单位,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用工缴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费用。然而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这种社会保障权益。由于农民工来自农村,仍然是农业户口,有田地,要说农民共有社会保障的话,也只能说他们在农村的田地就是他们的土地保障。一方面,农民工的土地保障相比于城市工人的社会保障来说,相差尤为悬殊;另一方面,土地保障代替城市保障也给当地的农村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我国处于向法制社会迈进的过渡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就业和权益维护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现行的199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只适用于国有企业,且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占用工总数80%以上的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尚处于法律“盲区”。与此同时,一些现行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劳动法》及配套法规,虽然也适用于农民工,但由于他们与用工单位大都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再加上《劳动法》中关于促进再就业、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等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规范,在罚责的规定上又缺乏刚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兑现。具体来说,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与地方性法规存在矛盾。调整劳动关系既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但他们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往往不一致;第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不及时,采取“先裁后审”的体制。这样往往导致处理周期长,使得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障;第三,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问题。《民事诉讼法》主张“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贫乏,举证能力有限,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人为的社会阻力,使得无法举证或无力举证的情况屡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底子薄,现在仍处于初创阶段,在很多方面不够健全,要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国家实行的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统筹只涵盖了城镇就业人口,农民工并未被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目前实行的“两个确保”政策,也将农民工排斥在外。政府在某些文件中,虽然对国有企业使用进城务工人员交纳养老、工伤保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并未执行。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单位不愿交纳这些保险费用,将其视为额外负担,避免因此而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二是农民工自身不愿参加保险,他们不愿从微薄的收入中再扣除养老保险的自付部分。
在分析研究以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和法律保障问题。
(一)寻求农民工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有机结合的途径,并采取分步走、渐进式分类分层推进保障制度的方法。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格局是我国最终的改革目标,但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成熟。就城市而言,要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就农村而言,侧要逐步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逐渐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也社会保障关系得到有机的结合。建立农民工的分类分层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农民工工伤事故和农民工职业病群体的严重性,到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这种保障项目不存在账户积累与保险关系接转问题,成本亦不高,对农民工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对用人单位则是符合国际惯例和建立在《劳动法》基础之上的工伤赔偿机制,政府部门负责组织赔偿也比较容易操作,且无需政府付出特别的成本。因此,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制度设计和依法强制推行。其次,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机制。因为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使其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对此,可以在对农民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对待,如在本地服务时间愈长,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愈高,反之亦然。在这方面,政府承担的责任主要是政策规范、组织管理,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财政扶持。再次,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这种制度能够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在建立这种制度时,有效的选择应当是官民结合,即除政府承担相当的责任并直接主导外,还需要发挥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的作用。对于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有较长时期的劳动关系和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经常处于流动状态)自主选择,并作为全国性政策出台;否则,养老保险可能演变成一种不确定的强制储蓄,从而失去这项政策的本源意义。政府在实施此类政策之前,还可以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农民工,给予享受本市居民权益的资格条件,并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而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则另调方案加以解决,并视情形逐步纳入。
(二)将农民工纳入正规的工会组织。满足农民工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求,是保
护农民工正当、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反映农民工特殊的利益需求,保护农民工正当、合法的特殊权益。工会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对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推动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等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最大程度的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变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个别劳动关系为工会对农民工的集体的劳动关系,变散乱无序的状态为组织有力的状态,变非市场行为为市场行为,变个别劳动关系不均衡的状态为集体劳动关系的市场均衡状态;其次,工会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国是法制社会,因此工会也应当依照法律手段来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劳动者集体由工会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建立规范、协调的劳动关系的两项基本制度。工会应当及时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直接代表劳动者集体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形成集体合同;再次,工会积极参与劳动争议的处理。在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仲裁、诉讼阶段,工会都应该作为集体劳动权代表者和维护者。参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政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工会实现参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两条主要途径。
(三)加强法律监督,保障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目前对劳动合同来说主要存在着这样三种不合理的现象:
一、有的用人单位根本不签合同;
二、不规范合同的存在;
三、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里存在着欺骗成分。原本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利益的武器,、却变成了用人单位榨取利益,逃避责任的工具。因此,要加强执法检查,使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度化。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劳动者权益还要靠劳动者自己去争取和捍卫。农民工工会协助地方政府要搞好农民工外出前的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等相关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改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法律和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期性的项目,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脚踏实地的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篇: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 要
在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级公民”,造成这样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也有政策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成立农民工权益保护组织或者把农民工吸收到组织中来,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各项现行法律制度。
关键词: 农民工 弱势群体 权益 法律保障
目 录
中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民工劳动权益易受损害„„„„„„„„„„„„
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3、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
(二)社会保障缺乏„„„„„„„„„„„„„„„„„
1、医疗、养老保险金覆盖面小„„„„„„„„„„„„
2、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门保障或者执行不到位„
1、诉讼成本高„„„„„„„„„„„„„„„„„„
2、司法不公动摇了农民工对法律的信心„„„„„„„„
3、程序漏洞对农民工的保护不利„„„„„„„„„„„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原因的法学分析
(一)不足的立法制度供给„„„„„„„„„„„„„„
(二)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
(三)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
(四)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
(五)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路„„„„„„„„„„„„(一)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前提„„„„„„„„„„„„„„„„„„„„„„„„„(二)严格执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关键„„„„„„„„„(三)加快司法改革,实现公正司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坚强后盾„„„„„„„„„„„„„„„„„„„„„„.(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保障其权益的有效手段„„„(五)建立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组织„„„„„„„
(六)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 参考文献„„„„„„„„„„„„„„„„„„„„„„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易受损害
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
按劳取酬,干活给钱,当城市里的“工作人”每月按时领工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升起一样自然,而广大的农民工却普遍遭到工资待遇低、拖欠克扣工资的困扰。首先,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与城市里的正式工人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在深圳,农民工每月工作26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10小时左右,有时会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在相同的岗位上,农民工的月工资是1000元左右,而深圳户籍的员工则高达3000元。其次,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拖欠工人工资,许多农民工一年忙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
①
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必须享有的一项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随意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有的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企业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借口,故意把定额定的很高,强迫工人加班加点。据有关调查,农民工没有休息日的占47%,每天工作12--16小时的占46%。虽然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工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并规定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国庆等法定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兄弟依法所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不到实现。
①
3、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
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着眼于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因工 ①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作中接触有毒物品而中毒等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地处小城镇的非公有制小型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老化,通风不畅或者根本没有通风装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许多农民工染上了严重的职业病。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就多次报道南方一些城市的外资企业因不注意劳动保护而发生了农民工累死车间、集体中毒等事件。
(二)社会保障缺乏
1、医疗、养老保险金覆盖面小
对于城市职工而言,一旦成为一个单位的职工,单位就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交纳医疗、养老等保险金,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由于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据资料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农民工因工生过病,约60%的人生病后都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去,约40%的人不得已而花钱看病,而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1/12。
2、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9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7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入没有教学质量保证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学校或者带子女回老家入学。
(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门保障或者执行不到位
1、诉讼成本高
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 但现实情况是信 “访”不信 “法”, 这样, 一方面架空了司法程序, 有损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 大量信访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社会稳定。这除了农民工法律素质有限、法律意识薄弱外, 诉讼成本高是农民工远离诉讼的主要原因。
2、司法不公动摇了农民工对法律的信心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风气正逐步形成。但是,一些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处理不公平、不严格、不及时、不到位,司法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于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跳桥讨薪的悲剧。“跳楼、跳桥”讨薪绝非“流行”,而是被逼无奈,谁会无缘无故拿自己性命做赌注?几百(千)元工钱对老板无所谓,然而于农民工来说,却是柴米油盐、孩子学费等家庭生活开支急迫之需,正是这种“急迫之需”才使一些孤立无助的讨薪者做出“跳楼、跳桥”的一时冲动之举,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引发社会关注,以“督促有关部门”帮他们解决问题。此举虽然有欠冷静,实乃走投无路,而与“流行”无关。这一现象的存在,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威严,在农民工中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尽管农民工在理论上拥有各种权利,但若诉诸法律救济的道路障碍重重,或没有购买正义的适当资源,所谓权利只能是空中楼阁。倘若存在公平、及时、适当的救济途径,通常不会通过自杀实现正义。能活下去就不会去死,自杀或杀人大多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相对贫困感在日益增强,社会不公程度不断超越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极限,农民工以死抗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3、程序漏洞对农民工的保护不利
现行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依据,只是《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劳动争议案件普通存在着查证难、运用法律难、执行难等特点。首先,法律与地方法规存在矛盾,它们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其次,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不及时。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劳动仲裁部门的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近几年的劳动争议处理情况来看,这种“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劳动争议处理的需要。在仲裁阶段,因为仲裁机构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予执行财产的权利,而给一些克扣、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老板逃匿和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使部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有的即使被劳动监察部门查
到,也只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没有处罚权;如果企业不履行,劳动保障部门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不仅需缴纳受理费、执行费等费用,而且司法运转周期较长,受害人往往耗不起时间。再次,在于劳动争议条件举证上的困难。就目前来说,劳动争议条件属民事案件范畴,这类案件的审理必须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现在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自偏远地区,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再加上有的企业凭着自身的优势,拒绝向劳动者提供有关原始资料或者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劳动者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因此劳动争议诉讼中,过分强调“谁主张谁举证”反而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一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原因的法学分析
(一)立法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第一,缺少保护的基点和制度支撑。导致农民工权益的法益缺位、权利受损、救济不畅,表面上是现行法律政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作为限制公民流动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合法存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迁徙自由,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农民工即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存在诸多限制。
第二,法律条文的制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劳动法》规定的过于原则给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使劳动法的许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有关违反《劳动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偏轻,对违法行为惩处不够严厉,使《劳动法》在许多严重违法行为面前显得执行不力。第三,从法律体系上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由于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涉及到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领域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导致劳动者权利受损后寻求救济困难重重。
(二)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
首先,执法体系的城市主位倾向使一些城市将农民工仅仅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制定出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对农民工流动、进城就业实行限制。近几年,情况虽有好转,但在一些地区和某些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行政机关存在“行政不作为”问题,即当出现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时,往往尽不到依法查处的职责,更少有事先预警机制,甚至自身的一些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
司法保护是农民工权益实现的最后保障手段。但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的司法保护却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保障功能。其一,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争议处理的需要。其二,劳动争议案件属民事案件范畴,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使农民工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其三,法律援助手段乏力。
(四)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
农民工权益之所以被侵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权益代表主体缺失。农民工由于缺少一个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能为自己争取并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使得农民工权益保护中话语权较小。目前我国各类企业的工会只有少数农民工得以加入,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被发展入会。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民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各谋其策,各行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维权合力。
(五)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我国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使得农村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而且大都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劳动技能。传统观念强,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不能事先预见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意识到对方是违法侵权,或者在知道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又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城乡比较收益的差距又使农民工丧失维权的内在动力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路
(一)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前提
要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 首先, 要求法律规制上实现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 立法决策部门应将农民权益保障作为核心理念, 让法律真正成为捍卫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合法权益的 “法宝”。其次, 国家应尽快制定、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应尽早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畴。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但由于法规本身存在的盲区或缺位,现实中农民工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改变。鉴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只有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和保障。
(二)严格执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关键
一方面,在行政执法与社会管理中, 政府要转变执法观念, 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 对农民工与本地居民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以民主、法制的原则维护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之间的平等。另一方面,在执法人员中, 要强化法律思想教育, 提高其素质。同时, 政府要克服 “行政不作为”的惰性, 通过重视执法, 把 “纸面上的法”变为 “行动中的法”。相应的, 劳动监察执法部门也应切实履行自身的执法职责, 严格执行 《劳动法》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
(三)加快司法改革, 实现公正司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坚强后盾
首先,实行劳资纠纷 “举证倒置”。考虑到中国今天的 “农民工”市场完全是供方市场现状, 可以借鉴我国司法改革经验, 凡未签订劳务合同的, 应由资方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 否则将做出有利于劳方的裁定。其次, 开辟农民工诉讼绿色通道。针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的实际情况, 法院应进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可缓交诉讼费用;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要及时做出减、免、缓交诉讼费的决定;情况紧急的, 则依法直接采取证据和财产保全措施及先于执行措施;要加大执行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裁判文书的执行,切实保证农民工的权益。再次, 加强劳动仲裁机构建设。考虑到农民
工的流动性以及权益纠纷的现实性, 应在各大中小城市应建立为农民工服务的劳动仲裁部门,切实解决农民工因拖欠工资、生病工伤甚至死亡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中的权益,及时防范、化解劳资矛盾。
(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保障其权益的有效手段
农民工由于接受的教育较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显然不够。许多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后,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去寻求公力救济,而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等以寻求解决方案,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其他非正常的方式(如爆炸、跳楼、跳桥等)来谋取问题的解决。不少农民工因此而导致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过期,在他们最终意识到寻求法律的帮助时,而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了法律帮助的机会。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和法律援助也是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保障的重要工作环节。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和政府司法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举行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讲座,组织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深入农民工基层进行普法宣传和义务法律咨询,努力提高农民工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从而促进和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劳动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做到通俗化、人性化,便于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其次,农民工要学会享受法律、消费法律。法律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是现代公民的新理念。当农民工感觉自己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大胆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组织
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发展农民工加入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通过工会积极主动地引导好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维权要求并帮助其维权;司法机关、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应组建为农民工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法律援助机构,在同级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下,为农民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同时将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纳入到整个法律援助体系之中并加以突出,从而促进和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根据条件因地而宜,按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包括五大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包括农民工工资、奖金、职务升迁在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及子女入学等问题,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再次, 加快建立农民工疾病医疗保障机制,搞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链接,解决农民工的疾病风险。
再一方面,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消除歧视,提供合理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平等相处,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落实好合同制,让员工更加清楚自身的权利义务。企业也应重视个人的发展,多方面选拔人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就业和升迁的机会。
参考文献
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1】崔凤,任希锋,《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2期 【2】杨培景,《略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理论学刊》,2005年3期 【3】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第三篇:浅析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本站推荐)
浅析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要:从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他们辛勤劳动,不断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保护,甚至很多合法权益也屡屡受到侵害。这对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发展是极大的阻碍,必须从各方面分析迫切地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才能促使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和稳步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社会保障法制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劳动大军。他们多数主观上虽然是为谋生,但是为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公民工基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合法权益常常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问题的日趋严重,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文:
一、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主要表现
(一)工资待遇低,且拖欠严重
按劳取薪,干活给钱,当很多人拿着工资卡按时领取足额的工资时,而广大的农民工却普遍面临工资待遇低、拖欠克扣工资的问题。首先,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他们与城市里的正式员工相比往往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他们任用大量的农民工,但是在同样岗位上从事同样工作,因为农民工身份地位低下,劳动收入与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却相差甚远,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其次,农民工工资被克扣或变相克扣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单位以计量为发放工资的标准,他们刻意提高定额标准,或故意降低计量单价等手段变相地克扣农民工的工资;一些企业为了使农民工能够较长时间在其企业工作,甚至要求农民工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押金或是扣押一至两个月的工资。最后,工资拖欠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少用人单位无视农民工权利,他们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各种形式在支付农民工工资时故意拖延,无故拖欠。拖欠最为普遍的则是建筑领域,他们内部管理混乱,对农民工的工资发放随意性较大,而且会相互推脱对农民工的工资发放责任,甚至严重时会导致农民工不知道究竟向谁追讨工资。如果发生纠纷,包工头或承包人逃逸,则会导致无法查清转包事实,难以确定法律责任的承担者,使农民工的血汗更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
(二)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个小时的工作制度”。但事实上,广大农民工几乎每天都在劳动工作,甚至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许多用人单位为了追求更多更高的利润,他们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的现象是屡见不鲜。这些企业单位忽视农民工的休假权,他们以赚取更多利润为目的,通过各种看上去是合法的方法,逼迫工人加班加点。比如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借口,故意把额定的很高,使得工人不得不延长劳动时间,致使他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对工人请病假还要扣工资。他们不但工作强度极大、工资低下,而且干的也是又苦又累又没有保障的活。由于自身的限制和社会的歧视,农民工几乎都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这些岗位一般很少为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而且也不给他们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具,都缺乏安全保护。比如,建筑工地上常常有突发事故,易发生工伤事故;有些车间或工厂环境恶劣,生产机器运行太过嘈杂,或者化学物品有毒有害等,使常年工作的农民工身心受伤,致使发生职业病。
(三)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感受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政府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身份的差异所得到的依然是生活窘迫,他们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几乎为零。从待遇上看,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发生工伤事故和生病治疗的保险,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应的保障。从住房来看,他们解决住房的途径是:租房、借住用人单位的住房或利用废旧材料搭建简易住所,虽然政府提供补贴购买商品房,但是农民工是无缘享受分房贷。从劳动时间来看,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他们的劳动往往是超时的。从社会救济方面看,农民工遇到困难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社会救济,很多时候他们也只有自己把苦水咽到肚子里。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存在歧视,现在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般都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里来。但这些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当的差,还有一些学校甚至不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不然就是收取过高的费用。所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二、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体制存在弊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社会体制,这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最深层原因。尽管这种二元格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保障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这种社会体制的弊端愈加凸现,它抑制着人口的广泛流动,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农民想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往往都受到制约。形成了一种“社会屏障”制度,因此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身份、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民主权利和公共服务等也形成了二元结构,它将农民工排除在城市工业文明和社会工业文明之外。虽然农民工进城打工,但是不管在城市拘留多久,只要没有城市户口,就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这些年,国家也多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但是在政策落实、采取措施的力度和范围方面还是很不够的,仍旧没能改变农民工的基本现状。由于这种二元化的社会体制不断拉大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也更加刺激了农民涌向城市的心理。
(二)法制保障体系缺失
我国任不断加强立法完善法制方面的缺陷,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关于劳动者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成熟。从现行的社会保障的各种行政法规、规章的适用的范围来看,《劳动法》、《工会法》以及各种《安全生产法》等,虽然有一些关于保护工人经济、安全、生命健康等权
利的规定。但这些都是比较笼统概括的规定,并没有制定专门保护公民工权益的法律,使其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地依照法律的规定申请保护,排除侵害。在对劳动者的保护时,缺乏完善的保护与救济程序。许多地方以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人员配备却严重不足等为借口,致使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较弱,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是导致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从司法仲裁方面看,第一,我国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先仲裁,后诉讼”的解决方式,导致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之后寻求公力救济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过高,而救济效率却很低,结果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第二,在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方面,使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律知识贫乏,且很难获得援助,往往无法举证或举证能力有限,也不利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三)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偏低
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偏低也是致使其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这些限制使他们普遍缺乏从事高、精、尖工作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再加上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又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生活生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很少事先考虑,所以很容易陷入那些善于坑骗的用工方所设置的陷阱里。很多农民工在自己合法权益受侵犯时,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己;有的农民工虽有维权意识,但考虑自己无权无势,就不敢维护自身权益;有些农民工极力维权却又求助无门时,由于不懂法律或法制观念淡薄,则采用极端手段或非法手段维权,极易造成社会危害。
三、关于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
(一)对社会现有体制的深化改革
要深入彻底地消除对农民工权益的侵害,保护其合法权益,应要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着手,则够比较系统、有目的地解决问题。改革社会制度可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继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权益。在制度改革中,主要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原有的户籍制度可以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便于消除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这样既可以维护农民工权益,又能够使社会秩序得到和谐发展,进而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权利保障体系
我国并没有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制定具体明确的法律保障,应当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全力保障体系,将其全力保障纳入法制轨道。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明确各项权利,确立具体的权利保护原则和制度。同时,还要制定与之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使之更容易落实与操作。其次,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出相应保障,使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就业待遇的要求,并着力解决拖欠工资、劳动超时和用工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严办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确保农民工获得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和休息权、休假权;做好农民工的社保工作,解决其医疗、工伤、养老问题。最后,在司法方面,应当对农民工确立特别保护制度。调整现有的“先仲裁,后诉讼”的制度,建立更好的制度,提高解决劳动争议的效率;扩大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范围,加重占优势的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减轻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举证责任;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从财力和物力上加大对农民工法律援助,使得农民工在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时候,能够更容易获得法律援助,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民工素质和自身维权意识
农民工应加强自身学习和各类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占据有利地位;其次,应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更多的法律援助如:劳动仲裁、民事诉讼等,使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束语
农民工进城是以自己的劳动谋求生活。同时,也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城镇的建设、繁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必须承认,“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将是我国城市中共同生活的、长期共存的两大社会群体,只有增强他们之间的了解、理解与沟通,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隔阂与歧视,才能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从而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彭雪峰.两点建议解决农民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北京人民网
[2]张智勇.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农村经济,2005年第4期
[3]杨福忠.试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对策,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 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 [R].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到我市就业、创业和发展。目前在我市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员已达8万人,加上本地就业的农民,我市的农民工超过14万人。这些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多数 在煤矿、建材、耐材、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和其他脏、累、苦、险等工种岗位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促进我市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因此,如何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不规范。2005年上半年人事劳动局对全市的砖瓦窑厂、石灰石料厂、小煤矿的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治理,共检查了376家用工单位(其中砖厂64家,石灰石料厂127家,小煤矿185家),这些单位共使用农民工15172人(其中砖厂1996人,石灰石料厂1924人,小煤矿11252人)。检查中发现,有
144家单位没有或未完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砖厂29家涉及农民工759人,石灰石料厂45家涉及农民工1222人,小煤矿78家涉及农民工5139人),无证经营63家(其中砖厂54家,石灰石料厂9家)。检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用工秩序比较混乱,大部分砖厂没有营业执照,不具备用工资格;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要求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部分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二)部分农民工劳动权利受到侵害。主要表
现在:一是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多数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一些私营企业,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有的高达18个小时,超时工作现象严重。二是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我市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非法使用童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收取抵押金,强迫劳动等行为。2003年劳动部门接待举报投诉266起,查处违法案件93起,涉及职工3250人,共追回工资169.8万元,退还押金3万多元,补交社会保险金17万元;2004年接待举报
投诉346起,立案查处128起,涉及职工4271人,共为劳动者追回工资277.82万元,返还押金4.12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4.7万元。2005年春节前到现在,劳动部门已接待职工举报上访119次,涉及劳动者670人,立案处理41起,协调处理16起,为劳动者追回工资38.6万元,返还押金1.6万元。三是休息休假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和国际劳动节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是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有的用人单位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农民工经常进行“没遮拦”作业,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三)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目前我市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保证。
(四)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歧视性称谓。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对农民工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
教育。城市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既使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
二、建议
(一)完善权益保护的政策机制。一是要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的配套管理措施,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和办法,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惩治。二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劳动合同执法检查等形式推进劳动合同全面普及,实现劳动关系合同化和规范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登记制度,让广大农民工都能参加社会保险,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二)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重点搞好两个培训: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做好农民工维权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提高农民工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
(三)转变城市主体的管理理念。城市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观念,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政策,取消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要多增设一些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增收其他费用,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上学。
(四)加大执法力度和提供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
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信息准确。司法行政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展法规咨询服务,常年为农民工提供帮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代理、辩护等帮助。
第五篇:浅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思考
浅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思考
08公共管理1班林尤正10822307011
1摘 要:农民工是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农民工 弱势群体 法律保障。
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使得人口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进行务工,一方面是对农村传统乡土经济秩序的改革,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做出积极调整,以此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力短缺的必要补充,促使城市经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实践之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既减轻了农村的经济压力,又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这是一项双赢的战略。然而,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民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其权益的保障一直存在缺损问题,这是对农民工的不尊重和践踏,是社会经济进程中的不和谐之音。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有效保障,不仅仅是对农民工人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的尊重。因为法律彰显的公平、正义是为整个社会负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义务。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的表现
城乡二元格局带来的推拉效应与传统户籍制度的客观结果,造就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特殊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就决定了这个群体的难堪与尴尬境地。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缺失,一方面把农民工不断推向社会的死角;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实际上,农民工权益缺损导致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法律去解决,权力机关的不作为最终还是要以其作为的行为去收场,这无疑于作茧自缚。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歧视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只涵盖了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而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职工和“三资”企业中的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虽然广东、北京等少数省市开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但绝大部分农民工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当农民工遭遇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工伤赔偿、人格歧视等问题时,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对于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缺乏严厉的惩罚机制,往往使农民工连辛勤劳动的“裸体工资”都不能拿到。
(二)法律援助制度滞后
我国自1994年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法律援助已经成为一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制度,但因法律援助经费的短缺,法律援助律师资源的不足,法律援助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大量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权益纠纷和案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农民工权益被侵害之后,由于交不起高额的诉讼费而丧失了国家法律帮助的权利,这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法律的权威不是靠金钱堆积起来的,而是靠公平和正义积攒起来的。农民工权益受损而不诉诸于法律,却被迫选择自己不情愿的“私了”,这并不是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而是一种潜在的不平等在作祟。因为他们与雇主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迫使其只能接受不平等的结果。
(三)农民工政治权益被剥夺
农民工处于社会层次体系的底层,由于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财产占有等的限制,其政治参与机会往往很少甚或被剥夺,这样使得农民工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较低甚或没有。政治生活的产品是法律,而法律则是权势政府对社会公共价值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分配。强势群体在法律的制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或其他行为,使法律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欲求,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因其特殊的社会身份而无法参与法律规则的制定,不能使自己的意志体现在法律中,故此,自己的权利被忽视、剥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法律对强势群体的关照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欺压,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潜规则”。同时,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利被忽视、剥夺殃及其他方面,诸如子女受教育、就业、培训、休息、安全保障等权利都得不到有效和持久的保障。
二、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增强其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巩固和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
(二)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工时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要求企业对于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加班的情况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强化职业安全卫生监控机制建设,深入开展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绿色通道”。
(三)加快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镇户籍限制,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
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从一开始就缺乏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条件和资本,往往只能选择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从事简单劳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除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外,还要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使他们成为既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产业工人,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五)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劳动报酬,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优先建立工资保障制度,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被拖欠问题。要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逐步改变农
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防止用人单位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班的法律规定
三、结语
农民工作为社会流动中的边缘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就不能不考虑农民工权益缺损问题。国家在培育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以及其生存能力的同时,加强法律对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护,才是我们社会对其人权保障的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