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的思考和分析
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的思考和分析
赵翔 福建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邮编:36100
5[内容摘要]本文浅析了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的构成、农民负担在现阶段不断加重的原因,农民负担加重的后果以及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农民负担税费改革财税体制农民利益
以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来看,传统的观点是:我们是以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但是却同时应该看到,我们是在以占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农民才养活了这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的。这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农民负担还比较重。
一、农民负担的构成农民负担,是指农民除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村民小组)提留、乡(镇)统筹费、劳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及其它费用,是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其自身进行消费和投资活动之外所承担的经济负担。总的来看,农民负担可以分为两部分,也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开的税赋,税即农民目前区别于城里人承担的农业4种税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牲畜屠宰税、耕地占用税,赋即国家认定的农民合理负担的收费和劳动义务工。第二层是除以上税赋外的暗税或合理但不合法的集资和摊派,暗税通常指工农剪刀差问题,即国家粮食定购认为除纳税外剩余部分,国家结算的粮食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那一部分差价,就相当于国家对农民征了笔暗税。合理但不合法的集资和摊派,常指地方集体行政或经济组织经多数成员讨论决定的收费行为,还包括以前一直收取的 “三提五统”,“三提”指村集体提留的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五统”指乡镇统一筹集拟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镇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费用。
二、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
可以说,我们的政府确确实实是关注了农民负担问题,也拿出了相对应的政策来试图该变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但是实际上,1985年以后,农民负担就逐渐加重,虽然上面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但很多地方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了纯收入的15-20﹪。1997年以后,农民的纯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这也造成这几年很多农村地区的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综合我国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负担加重大概有以下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农村财政体制不合理
我们在沿海开放的地区,或者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看不到农民负担过重,农民集体上访的事件和报道。反而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类似安徽、河南、湖北等农业大省和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地区却经常看到。并非是这些地区的农民就不安分守纪,而是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是贫困的地区,农民负担越是重!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和一些农户通过改革生产方式或者提高生产效率率先富裕起来,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我们的思想认识上却还是存在偏差,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是有些人富裕起来了,是有些地方发展起来了,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不高,有些地区还很落后,有些农户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过于乐观,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对农业生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性、差异性估计不足。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再加上各地区、各部门的自身利益或者为了“政绩”的需要,往往导致各种不合理、不规范的摊派、集资以合法的形式层出不穷,更是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村财政体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组织财权、事权没有完全统一。农村作为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维持这个机构的正常运行,必然要有一些相应的财政支持,然而,我国现行的农村财政体制却不是国家拨款来维持,而是由农民上交相对应的赋税和相关费用来维持。1994 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够明确,而且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尤其是县、乡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往往有事权而无相应的财权。这样,对于诸如道路交通、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本应由国家管的事情却给了地方,本应由国家财政解决的却要由县乡财政解决,而县乡政府无力凭借本级财政收入来提供,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又非常有限,只得通过向农民摊派、集资来解决。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预算内收入仅够维持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品所需资金只好向农民伸手,在“三提五统”之外加重农民负担。因此,如果财政体制问题不解决,要将农民负担压到 5 %以内是办不到的,至少在经济落后地区办不到。
(2)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民负担问题的最早出现与我国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和长期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以在经济发展中占优势的农业经济来支持工业的原始积累,使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的生产和销售在与其他工业品的交易中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农业利益流向工业领域,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长期形成的这种状况和与工业品交易的剪刀差使得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加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可以说农民是我国整个社会阶层中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缓慢,1997 一 2002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下降,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而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9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己扩大到 2.63 : 1,此后三年略有缩小,到 1998 年又再度扩大为 2.54 : 1,2002年为3.1:1,2003年更是扩大到了3.9:1,远远高出了国际公认的 1.5一 2.0: 1 的合理差距区间。如果再把农民收入中包含生产性投资考虑在内,那么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差距还要更大.而与此同时,农民负担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违背了二者同步增长的原则。
(3)现行农村税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农村税费制度是调节农村收入分配、保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包括农业税收制度和农民承担的其他税外负担。与国外的涉农税制相比,我国的涉农税制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①单独设立农业税税种。按照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 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农业税是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个税种,其计征依据是常年产量,税率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税课征对象、调节领域都有较大的特殊性,具有不同于工商税收的独特特征:首先,农业税以总收益为征税对象,按其性质来说,属于所得课税,但总收益并不扣除成本费用,它的课征方法又类似商品课税;其次,受农业自然再生产的影响,农业税征收入库具有季节性:再次,在征收制度上,地方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种植习惯和经营品种也不相同,使得各地在具体税率、征收期限、减免税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最后,我国农业税常年产量和税率一定多年不变,税收负担极为稳定。② 涉农收费性质复杂、种类繁多。目前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收费,既有税收性质的乡镇统筹,也有规费和使用费性质的政府部门收费,还有各种毫无名目的乱收费,种类繁多,负担沉重。而且,费的收取也不是严格的受益原则,而是按人头平均分摊.这些都与国外建立在公共物品供给基础上的政府收费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混乱无序的税费体制给农民增加了各种有形无形的负担。
(4)宏观监督管理不力,法制不完善
由于宏观上监督管理不力,造成政府部门行为的不规范,各有关部门可以依靠行政权力强行摊派而不负相应责任。法制不完善,使对加重农民负担、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法律制裁明确的依据。对农民乱收乱罚,属民事侵权行为,有的地方却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强行向农民收钱收物,甚至造成死人、伤人率件,这样的违法行为在处理上往往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法律制裁.惩处不力,起不到警戒作用,因而成为类似事件屡见不鲜、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却难以落实的原因之一。
三、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思路和可行性的操作办法
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和对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紧迫感
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成败。首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对待中央的各项减负政策,不能阳奉阳违、熟视无睹,不能讨价还价、久拖不办,要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当作是否贯彻、落实中央路线、方针,是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重大问题来认识、来落实。其次,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政绩观和利益观。搞一些昙花一现的事情,其最终结果往往是违背农民的意愿,扼杀生产力。
(二)、加快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首先,要加快基层行政机构改革。从1998年开始,中央机关率先进行了机构体制改革,各地各部门,特别是乡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坚决实行中央的规定,精简多余的机构和人员,对待县级以下的“二无三靠”单位,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对带有经营性质的政府部门要尽快改变为经营实体,不再行使政府职能。农村机构改革要一步到位,防止出现反弹。其次,要加快农村财政体制改革。一是在划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分别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地方经常性开支由地方财政负责。由于中央政策性因素造成地方支出的,由中央财政承担,再不能中央出政策,地方出经费。二是加强和改善农村财务管理,对行政执法部门所需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所有收费、罚款要一律上交财政,部门不得从中提成,更不准各单位自收自支。正常工作所需经费,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财政部门按照工作需要如数拨付。再次,要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理顺工农产品比价关系,从政策上调整工农
业的比较效益,逐步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状况。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集约化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经营效益较低,不能简单强调与国际接轨而降低农产品价格。
(三)、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完善负担管理办法
理顺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使农民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中得到利益和实惠。根据我国目前分配关系的实际,最有效的办法是正在实行的税费改革,其目标模式应为:把现行的按农民土地常年产量计税和按上年人均纯收入提取统筹费的计征办法,改变为按耕地和出售农产品数员分别计征,两者统称为农业税或公益事业税,作为地方固定收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从农民负担中剔除由财政负担的各项乡统筹费,解决农民负担资金平调使用的问题。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全村范围内的公共开支将主要在村上交的土地承包费中支付,而不再向农民收取提留和集资。
(四)、规范政府行为,约束部门权力
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规范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政府不能参与各类集资活动。无论是商业性还是社会福利性集资活动,都必须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按规定程序去进行。二是约束部门权力.约束部门权力,主要是禁止政府各部门利用所掌握的权力和工作之便,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参考文献]
(1)赵一贵,《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华南农业大学,20020428
(2)联大立,《对当前我国农民负担问题的分析和减负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0301
(3)张艺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0430
(4)王彦军,《现阶段我国农民负担中的税费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10601
(5)陈登报,《社会稳定与农村基层工作方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01201
(6)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二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但是,投资终将形成产能,假如未来一段时期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外需持久不振,将从下游蔓延到中上游,从生产蔓延到投资。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进而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的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渡过难关还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实招来稳定外需,须臾不能松懈。毕竟,在财税、金融支持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至于应对贸易摩擦,有待我们拿出更强大的合力更积极的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金融和债务危机波澜起伏,军事干预北非政局将欧盟拖入困局,欧盟财政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也打乱了日美经济安全合作计划,但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
第三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
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
摘 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从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矛盾
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 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农村居民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有所增长。三是世博会召开将刺激消费增长。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使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
增加。
(四)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基数因素抬高工业增速。二是库存回补将拉动工业增长。三是先行指数走高显示工业处于景气上升期。四是出口形势好转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随着外贸出口的恢复由负转正,并且不断增加。外需增长将促使工业出口交货值提高,推动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而且,不少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包括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一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长期累积,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这些原因引起了6月中下旬国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紧,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引发股票市场恐慌性暴跌。
(二)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
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刚性大。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8%,增速高出财政收入3.3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三)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
重过剩。
三、经济增长下行的外因内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预期也被调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安倍政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支援预算案的通过,起到了日元贬值、股市上涨效果,将提高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但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创,别国经验早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持久。
国际社会曾津津乐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初现端倪,但未成气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这个新事物要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景气的强大动力则云路尚遥。
从内在原因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结构性增速”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投入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资源配置从效率低的一次产业向效率高的二次产业转移,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源资本化已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移,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之间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无经济规律依据,唯有强调质量和效益,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这些信息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趋于改善,而这正是今后要着力追求的目标。
四、怎样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不刻意追求快速度、但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仍然是重要的。怎样保持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在不少情况下,它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这些调控措施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矛盾、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的矛盾、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矛盾等现象,都说明简单依靠政策调控来改变数量关系,特别是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多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仍然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四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其三,从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供给管理的思维。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上项目、重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或可因新投资需求的出现而暂时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但会导致未来新一轮规模更大的产能过剩。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来消弭过剩产能的传统做法,应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最终抑制我国产能的盲目增长。
第五篇: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
与思考
学院:网络工程
专业:信息安全
目录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1 提 要................................................................................................................................................3 关键词..............................................................................................................................................3 导语..................................................................................................................................................3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4 二.地区分析....................................................................................................................................4
朝鲜半岛...................................................................................................................................4 日本...........................................................................................................................................5 东南亚.......................................................................................................................................6 俄罗斯.......................................................................................................................................6 印度...........................................................................................................................................7 巴基斯坦...................................................................................................................................8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8 调查总结...........................................................................................................................................9 参考文献.........................................................................................................................................10
提 要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 安全 周边形势 安全环境
导语
为了调查对我国周边形势的了解,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了社会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势,深入的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我国周边特别南海地区的交不安全。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陆上邻国15个从东到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8个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邻国数目的众多使得我国周边承受巨大的安全压力。
一如古语所云:唇齿相依,唇亡而齿寒。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二.地区分析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可谓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朝鲜于宣称,针对最近朝鲜半岛“非同寻常的局势”,朝鲜将采取新的先进方法进一步加强核遏制力,以应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和军事威胁。新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与美国,韩国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排除未来以武力解决朝核问题的可能性。朝鲜半岛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接壤国,是我国东北部战略缓冲的要塞。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日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谓是曲折坎坷。中日两国在处理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对抗正迅速从政治层面扩展至民间,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将有可能逆转为战略对抗关系。中日间对抗不断升级也波延到文化经济领域。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以来的军事限制,其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虽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东南亚地区形势的振荡还体现在海洋上,尤其是南海形式更是趋于复杂化,其中南海海权争端及岛礁主权争议颇为剧烈。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海“海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俄罗斯
所谓战略伙伴关系,是指我们两国在总的、重大的、战略的和主要的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方面进行协作。这一战略伙伴关系只能发展,不能后退,只能深化,不能停滞。为什么?从中国方面来看,至少有三点理由:第一,中国确定20年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要国内有稳定的形势,希望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稳定的形势,也希望国际形势比较稳定。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具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稳定和发展与俄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二,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前景具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在海峡两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更显重要。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我们的理解和某种形式的支持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三,美国在战略上把中国作为21世纪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而稳定、友好与合作的中俄关系是我们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有三个原因使它需要和中国保持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一是俄使经济实力翻一番,然后继续发展,逐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大国地位。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合作关系;二是美国以及北约仍然在遏制俄,通过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特别是独联体的空间,这对俄不利。从应对北约东扩,改善地缘政治环境考虑,加强俄中关系对俄非常重要;三是从外交战略上看,和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反对单边主义,而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合理的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方面俄罗斯需要和中国一起努力。
印度
中印两国外交政策都是独立自主、追求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印两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两国不仅在诸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问题上持相似的立场,而且在反恐、核安全保障以及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有着类似的主张。中印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近年来,两国在联合国、多哈回合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上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就是有力的证明。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我们的好伙伴。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
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调查总结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 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参考文献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形势与政策纵横谈(漆权等)》 《宏观中国:形势.问题.对策(石齐平)》 《形势与政策(张清学)》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薛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