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普通乡镇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思考
一位普通乡镇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思考
徐立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开始建立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管理,运行一直比较平稳,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思想认识基本得到了统一,年均参保率高达95 %以上,农民受益范围逐步扩大,以户计算覆盖率达30%左右,目前不少地方还增加了门诊医药费结报,降低了住院补助起付线,扩大了药品及诊疗项目的报销范围,参合农户得到了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当然,笔者在从事基层工作中,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农民还存在疑虑观望思想。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否真正实惠于老百姓,还心存疑虑。一方面现在看病就医费用真的说不清,比如与疾病相关的检查,在不同医院费用经常是天壤之别,农民心里实在没底,报销的一点医药费是不是会被医院高出的医药费变相抵消了?另一方面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户为单位,将中老年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参合对象,说不定大家都都愿意,而那些岁数比较年轻的家庭成员,不太愿意加入。况且报帐时要涉及的门坎费、起付线、封顶线、目录用药等很多规定。
2、医药费结报补偿受益面过低。目前实行以县统筹、县乡分级管理方式,以提高互助共济能力。但据对某乡镇的调查,2006年实行大病补偿模式报销,受益面仅占全镇农业人口的3.2%,对于收入较低而负担较重的农民来说,会直接影响其续保积极性。2007年尽管增加了门诊医药费结报、提高了结报上限、调高了报销比例,但参合农民个人筹资标准又提高到了20元,农民心理很难找到平衡点。为参保农民开展的健康体检,由于人均检查费只有区区1.5元,标准很低,项目过于简单,一个血压计和一个便携式B超不可能检查出全身的病,很难有吸引力。由于门诊医药费结报经费每人每年10元以镇包干,实际操作中受
各自利益影响,可能矛盾和问题很多,通过合作医疗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目标大打折扣。
3、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机构利用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创收,可能引发新一轮重治轻防,注意力被引向以医疗为中心,这极易导致不顾实际需求盲目增加设备和设施、提高治疗标准的竞争,而忽视切实改善服务质量和预防保健,定点卫生机构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一些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还不是很高,管理薄弱、药品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受利益驱使,开具大处方,增加农民医药费负担,有的用报销目录内药名开不报销药品,造成补偿资金流失。对外伤病人的病因核实和有第三方责任赔偿情况的医药费报销,不能实施有效控制,这类诚信和道德问题,使合作医疗基金存在安全风险。
4、筹资机制还不健全,镇村压力很大。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级财政是各级财政中最困难的。有的乡镇无力出资,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或获得上级财政配套资金,靠贷款完成筹集额。作为一项制度建设,每年都需要固定资金投入,一些乡镇目前这种应付性的筹资办法显然不能持久。对参保农户以户为单位的资金筹集,尚无有效的手段,大多数地区是由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取,难度较大。一些乡镇将农民参保的任务下达到村,并要求以户参合率达95%以上,有的村组干部在时限内未能完成收缴任务,就先行垫付交差,之后参保人员又无法落实到户,垫付的钱最终成为了无法回收的村级往来帐,有的村实在完不成任务,干脆用每人次0.5元的返还经费和镇发考核奖金抵缴。
5、工作开展还没有完全走上轨道。目前机构和经费大多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特别是乡镇一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中,不少直接借用医院的人员力量,就地办公,表面上是方便群众结报,既不用单独安排办公场所,又省去了合管办业务人员的经费,但却失去了对定点医院的有效监督,三级审核流于形式,变成了医院内部审核。乡镇合管办财务核算也不完全规范,目前只有极少数乡镇
合管办是独立设立帐务,并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不少的乡镇是将合管办帐务分为两块,一块是合作基金筹资款收缴,及体检费返还结算、列支等,有的乡镇是由农经站代管的,另一块是合作医疗基金的审核、报销和支付,不少乡镇是在医院或会计站往来中核算的。核算上的不统一,极易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形不成合力,也不利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笔者从一位普通乡镇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理解,从规范化管理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夯实群众思想基础。动员农民群众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任何靠强迫命令和行政推动让农民办的事情,都很难见效,更难以持久,这就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将经常性宣传与集中性宣传相结合,多做公益性宣传,要讲政府的决心,讲各级财政的配套补助投入,让农民看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真情,消除疑虑,树立对新型合作医疗的信心。组织部分受益群众到少数对合作医疗制度仍有模糊认识的农户家中“现身说法”,消除他们的疑虑,使全镇群众都知晓、吃透参保的好处,自愿参保
2、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让群众能够接受。建立长效筹资机制一直是试点工作的突出难点。长效的筹资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农民是否认可。如果我们的宣传工作到位,方案制定合理,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了,筹资问题就迎刃而解。人均交多少统筹金,按什么样的补偿方案计算,需要有多少农民参加,应该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科学的测算,不能盲目追求指标。江苏规定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苏中、苏北地区达到88%以上,到了县镇就要求达到95%以上。何不把向农民收的标准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让全部的农民都能踊跃参与呢?政府应统筹农民、医疗机构等各方关系,适当调整参合政策,取消以家为单位参合的限制,做到不以盈利为
目的,使规定比较全面、比较具体、比较人性化、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透明度管理和医生职业道德的强制性约束,不仅要扩大目录内用药范围,还应防止医疗机构以赢利为目的过多目录外用药,各级合医办还应加强资金透明度管理,特别是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以及农民参保资金的管理,向广大农民公开资金的管理、使用、节余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清白,也给广大农民一个明白。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完善农民个人缴费的办法,可否参照商业保险的做法,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议一次签订,农户个人自己续保与电话或上门服务相结合,部分可采取在农民看病补偿时滚动筹资的方式。由于村干部与农户之间,不少地方有经济上交的矛盾,不易纳入方案统筹由村干部代收,这样容易引起逆发心理。
3、理顺合管办的管理体制,强化各级监管职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法律、法规,有赖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如自愿参加与统筹任务的矛盾,筹资水平与受益面的问题,整户参加原则与逆向选择的问题,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的问题等等。但由于目前县级经办机构、人员的局限性,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上,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稽查上还是一个盲区。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经办机构和社会监督职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作用。县合管办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工作直接对县合管委负责,制定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择优选择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合同,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审制度,统一合管办财务核算,保证财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定期公告相关信息。要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具体考核指标,督促医疗机构规范运作,对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为了使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信心,成立有农民参加的监督小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的监督,并且鼓励各种社会公共组织和其他服务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过程,这样可以节约运行成本并且提高运作的效率,调动民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激情。
4、建立科学有效的参合农民体检、医疗制度,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每年
体检不可能对所有的参合农户上门体检,可以采取对重点人群,比如妇女、老人、在校学生进行上门体检和自愿到定点医疗机构体检相结合的制度,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门诊消费的人群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明确规定每年体检指标数,检查项目,检查质量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每年必须有体检实施方案,参合农民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各乡镇定点医院要对本院所能承接的住院病种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对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医疗效果给农合患者有一个公开承诺,让患者又选择权和知情权,切实降低农合患者的医疗总费用,也便于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给患者带来好处。外伤病人病因核实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住院费用的控制因为其特殊性,要加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把基金损失降到最低。合管办实地调查取证,进一步核实。实行公示举报制度,做到有报必查,给举报人适当鼓励。如果是外伤,医院在病历中必须有外伤形成经过记录。
5、制定科学的的补偿办法,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既要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又要防止基金过度沉淀,降低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要总结和分析试点以来基金支出情况,科学测算调整补偿方案,使基金累计结余控制在当年度筹集基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以内。要合理分配基金支出比例,把以往年度形成的结余,合并到当年度医疗基金总盘之内,作为调整补偿比例和补偿封顶线的依据。方案调整应体现大病统筹、住院补偿为主的原则,重点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又适当兼顾门诊报销,增加受益面。鼓励参合农民就近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诊疗疾病,用于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费用报销的总额,原则上应不低于60%。合理设置大额医药费用分段补偿比例,分段补偿层次不应过多,对容易导致农民因病致贫的高额费用段应体现政策倾斜。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第二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点思考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点思考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点思考
【摘要】:不是仅仅这样一个新农合就可以改变农民医疗问题、就能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需要从新农合实施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更新,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农民放心治病,有能力治病。
【关键词】:新型、农村、医疗
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我家所在地的村委会正在号召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的母亲是家里唯一一个农民户口,我随她到村委会办理参合处进行仔细询问。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走到大街上就陆陆续续地看见街坊四邻互相打招呼,原来大家都是为了“新农合”。
在初步了解完具体缴费标准和补偿比例之后,大家各自都心知肚明,就我所了解,只要是能从中获利的,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同时农民手中有富余资金,他们就会参合。我也利用那次机会在现场对部分参合人员做了简单的口头调查。
在我所调查的30名村民中,80%的人不了解新农合制度的具体运行办法,他们参合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额外的补偿,另外20%的人比较了解这个制度的运行机制,基本上为年龄相对较小,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这30人几乎每个人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参保就比不参保强,好歹是个保障”。在写此次报告以前,我又到了村委员找到了相关新农合工作的负责人找到了相关数据,据统计,符合新农合参合条件的人数达1500人,自政策颁布后到2009年底,参合人数达1400人左右,参合率高达93%。之后我又利用网络资源做了相关的资料搜索并向以前实习过的社保所老师做了相关询问总结出一下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农合”建立运行几年来,全市整体参合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说明越来越多的郊区农民被覆盖在该制度内。详见表
1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回顾我们国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1-
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村,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然而不是仅仅这样一个新农合就可以改变农民医疗问题、就能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需要从新农合实施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更新,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农民放心治病,有能力治病。
在实践中,新农合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新农合”缺乏足够吸引力。根据北京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新农合”的门诊补偿比例即受益程度仅为7%,农民自负比例高达93%。同时,市政协新农合调研组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06年门诊的受益面不足10%,即 90%以上的参合农民未能享受门诊报销;在大病(住院)报销方面,2006年全市“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仅为27%左右,个人仍需负担住院费用的70%以上。2006年全年,大病和小病补偿受益人次总计97.86万人,仅占当年参合人数的37.49%。
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将逐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
报告显示,下一步,我国将规范新农合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当年统筹基金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5%,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25%;建立方便快捷的农民个人缴费方式,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协调一致的动态筹资机制,确保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完善和规范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逐步提高封顶线和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加快推进门诊统筹;健全管理经办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经办能力,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机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4、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农民参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一般存在于社会成员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中,是指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常常是最容易遭受风险的人,而不易遭受风险的人往往不愿意购买保险,从而使购买保险者减少,筹集的保险基金减少,基金支撑能力降低。由于目前“新农合”也实行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逆向选择问题同样存在,即较少患病,尤其是较少患大病的年轻人参合的意愿相对弱于较多患病,尤其是较多患大病的老年人参合的意愿,年轻人参合的热情和比例低于老年人参合的热情和比例。从北京郊区情况看,老年人对“新农合”的关注程度普遍高一些,少数年轻人更是抱着自己年轻力壮、不会生病的侥幸心理拒绝参合,甚至有个别家庭的年轻人在“新农合”以户为单位参加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只给老人交费参合的目的,不惜与老人分家另过,自立门户。这一情况的存在也反映出部分农民,尤其是年青农民对新农合互助互济的性质认识不足,保险观念和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务。
1、确立合理的补偿模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系统
选择合理的补偿模式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金支出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这就需要深入农民群体中,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依托合理的统计方法,确定合适的补偿线和补偿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看病就 的根本利益。
2、完善新农合给付结构,加快推行门诊统筹
现有新农合制度实行的是家庭门诊账户形式和大病统筹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低,对于一些需要长期门诊治疗的慢性病种也相对较少涉及。如果门诊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比例提高,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会更大。
3、逐渐探索和完善参合方式
新农合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补贴下的公立自愿性医疗保险制度。但是自愿原则在实施中存在着不少弊端,可逐步由自愿原则向适度强制方向发展或者探索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参合方式。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⑴顾昕,全民医疗保险走上正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⑵贾丽娥,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人口与经济(增刊),2008年。
第三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2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农村卫生事业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医疗和健康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务院决定,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筹集水平翻一番。逐步把新农合制度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把这项惠民利民的制度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情况看,在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正确的,农民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性,但新农合制度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真正把这项惠国利民的制度落到实处,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医疗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在实施新农合之前,乡镇卫生院普遍业务量小,收入低,长期处于“找饭吃”的状态,疏于管理,制度松散,服务质量较差。建立新农合以后,一些乡镇并没有好好珍惜建立新型农村合 1 作医疗制度的机遇,反而将保障农民看病住院的“救命钱”当成了“唐僧肉”,以此作为一次搞垄断的机会。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治疗、不合理用药,“小病大医”,药品采购不公开透明,药品价格偏高,形成农村医疗费用普遍上涨趋势,农民患者可报销的部分被上涨的医疗费用所抵消,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通过合作医疗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乡镇医生缺乏培训,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乡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医疗设施陈旧,加之缺乏学习培养长效机制,高层次人才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造成乡镇医生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就医的需求,农民意见较大。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自愿的,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生硬粗放,收费人强求按户口册收费,不管人在那里,甚至出现死人也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有的医药费用报销程序繁琐,效率不高,要跑上好几趟才能得以报销。如果是乡下的患者在县级省级医院住院,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便。医患关系不和谐,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医德缺失,请吃患者、收取红包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制度设计偏向小病和乡镇卫生院住院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中,现行做法一是设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只有住院才给予补偿,而门诊花费再多也无法享受;二是可报销数额实行上线封顶,对重病大病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三是乡镇卫生院住院的门槛费为30元,而城市医院的门槛费为500元,越高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越小。不少群众反映说,小病在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较高,患大病要到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很小,真是小病多报,大病少报,不合理。四是增加合作医疗推广难度和中途退保的风险。由于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一段时间后,会有一部分身体相对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导致参保者多数为疾病缠身的人。加之目前尚未建立起合理、简便、有效的农民缴费机制,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存有疑虑,影响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村地域、交通、时间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医院作为农民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额度在45%,报销幅度最大。县级医疗机构报销额度在35%,省级医疗机构报销额度更小,所以很多农民得大病在乡镇医院委屈就诊,结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医治,必须到大医院去进行治疗,享受不到医保政策带来的最大优惠。
(四)群众对一些管理规定有意见
一是群众认为有些管理规定不切实际。如规定在城市医院住院需医院打票和住院小结,否则不予报销,这样有的群众因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办理有关证明而来回跑,产生抱怨情绪。二是报销用药限制太多,未能及时报销,没有得到补助。群众不很清楚哪些是自费药还是可报药,而且医生开药时也没有告知。三是需住院一天以上才可报销,门诊不能报销。四是既参加人寿保险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因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都需要正式发票才给报销,农民意见很大。
(五)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成本较高,没有解决医疗卫生事业中深层次矛盾,仅仅是让农民得到了一点小的实惠,看门诊报销点小钱,住院报销按一定比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及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及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目前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看病贵的根源。
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途径
合作医疗要取得成功,真正在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必须从医疗卫生系统 4 管理体制上入手,突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探索统筹管理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完善农村医疗管理制度
1、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管理卫生院,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的两级管理模式。把所有农村个体医生并入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工资、福利、社保等由全区统筹,乡村医生的考核、交流、任用等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全区乡镇卫生院职工的考核,交流,任用等由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在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推行合同管理,签订协议,明确其责、权、利的关系。明确医疗服务范围、内容、质量、价格、费用控制指标、违约责任和责任处理等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院长、医务工作者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
2、实行医药分离制度。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定价,实行医药分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让利于民,施惠于民。成立药品配送中心,对全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每年所需常用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防止 5 以前采购药品中的种种不正之风,集中招投标绝对不能搞我区财政实行的公开招投标模式,那种模式只会富了少数人,而苦了农民群众。
3、实行合理规划制度。设置乡镇卫生院,建设乡村卫生室。所有乡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规划布局、图纸设计、外观标识、医疗装备 “四统一”。根据地理、交通优势,交通方便的乡镇卫生院作为重点发展的综合性医院,集中人力、财力打造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卫生院,减轻农民进城看病成本,方便农村合作医疗在费用报销上的管理。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1、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首先,探索乡镇卫生院“吃皇粮”、“用皇粮”的公益性,开展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体制上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待遇,解除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引导和鼓励高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优化卫生院的人才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卫生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其次,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对卫生事业投 6 入的长效保障机制,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加大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基本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分批解决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添置等,充分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和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拓宽投入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民间资金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基础设施。
2、抓好农村卫技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和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多渠道推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层次较高的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政策,建立乡(镇)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工资财政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合理拉开分配档次,通过各种集训、轮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些永久型、实用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继续实施“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改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二级以上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大城市医疗支援农村力度,不定期组织专家开展老少边穷地区巡回医疗、远程医疗试点,利用上 7 级的优秀医生、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把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送到农村。
3、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卫生所(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最直接、最方便地为农民服务的卫生机构,也是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的最基础的载体,在健康宣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所建设与管理水平差异性,直接关系着最广大农民防病治病的问题,所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是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后必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乡村医生到空白村服务。严格对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强化对乡村医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组织机制
1、提高群众参合率。群众接受一项新制度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和有效办法,围绕如何解决农民的心事、难事,做好利民便民服务工作,增强农民群众的信任感。通过一系列的利民便民措施,方便农民群众参合。
2、提高基金使用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在充分考虑农民潜在医疗需 8 求增长和医药费用上涨等因素基础上,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结余的原则,适时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解决乡镇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保经费,让医务人员不再为自己的工资而开“大处方”,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开展;还要解决农民看病报销经费及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转和控制重大疫情所需要的经费。保证资金在管理、使用、分配上规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实经办机构人员,合理配备懂财会、医疗业务、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员,并将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医疗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根据各方承受能力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在农民看病补助方法上,要抓好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考虑到政府、医院、患者的利益,实现一举多得的共赢局面,采取“既补大,又补小,以支出定补偿”的方式。全面推行即时补偿制度,改进报销结算方式,规范资金支付制度,方便群众得到补偿。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困难人群,给予优惠政策。合理确定补偿比例,补偿比例要根 9 据筹集资金总量,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四)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体系
1、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新型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严格对医疗费用的审核、加强转诊管理、推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办法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医疗费用分析、评估和通报制度,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作风建设,积极引导患者合理施治,合理用药。不断强化医技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规范医疗行为。定期分析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情况,限制非报销费用比例,为参合农民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
2、确保基金合理使用。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药品的诊疗目录,控制住院费、门诊费的涨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严格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范围外自费医疗费用比例。各定点医疗机构 10 当月新农合住院病人目录范围外自费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应控制在15%以下,超过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支出。
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第四篇:对水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思考
对水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思考
侯开菊
〔内容摘要〕 水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医务人员少、报酬低,设备落后等问题。
〔关 键 词〕农村合作医疗对策
〔作者介绍〕 水城县政协办公室
水城县自2005年12月被列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2月28日,水城县共计49984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8.89%(未减除外出人口)。通过深入勺米乡和猴场乡实地查看,走访部分合作医疗受益农户,本文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作了一些思考,现综述如下。
一、基本经验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根据省市要求,及时于2005年12月4日召开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委员,卫生、民政、财政等1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50万元作为水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启动经费,继而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配套要求,足额拨付150万元存入合作医疗基金专户。确保领导、机构、资金“三落实”,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各乡(镇)密切配合。根据县委、政府要求,各乡(镇)及时成立了以乡(镇)长为主任委员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抽调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同时,采取奖惩等措施,确保群众参合率达到要求。
(三)各部门职责明确。县合管中心根据中央、省、市要求,结合水城县实际,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的原则,制定了《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了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封顶线等相关内容,下发乡(镇)合管办。县民政局、县计生局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村特困户、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代交参合金共计25.3万元,解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难点。
(四)宣传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开辟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逐步深入人心,不少农户已得到实惠。如猴场乡二组参合农户汪继明,年初因高血压脑出血住进市人民医院,共花去医疗费12000余元,按照合作医疗就诊减免程序,县合管中心为其报销了4000余元;现转入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亲自上门为其治疗,目前病情平稳,近日可出院。他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农村合作医疗,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党委、政府真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部分乡(镇)领导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够重视,乡合管办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不到位,办公地点和办公经费未落实;有些乡(镇)在收取参合金时违背群众自愿原则,搞硬性摊派;部分乡(镇)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了解,参合率较低。
(二)医务人员严重缺乏。按照《贵州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全县73万农村人口至少应有医务人员730名。目前全县乡(镇)仅有医务人员362名,缺口近一半。加上各乡(镇)合管办又从中抽调1名,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更谈不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务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水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瓶颈。
(三)村卫生员报酬低下。全县现有村卫生员637人,工资一直是二十年前的39元/月(其中还有49人未解决工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村卫生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的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仅仅靠乡卫生院几名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各村卫生员的积极性,尤其是边远村寨。村卫生员不仅承担医疗救治责任,还要负责本村的防疫、妇保等工作。不解决村卫生员报酬低下问题,合作医疗将难以实施。
(四)基础设施落后。全县3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均未达到2000—4000平方米的标准,有的卫生院还不到200平方米。如勺米乡,业务用房不足导致许多应分设的科室无法分设,医疗业务无法开展。全县现有的372个村卫生室中,仅有40个为国家投资兴建,其余均为卫生员利用自己的住房开展业务,条件简陋无法达到国家卫生室建设标准,严重影响了村级医疗业务的开展。
(五)医疗设备缺乏。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均为国家实施的各种卫生项目所配置,这些设备多数已超期使用,比较陈旧。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无大型医疗设备,绝大多数村卫生室仍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看病,医疗水平难以提高,医疗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三、对策建议
(一)充实医务人员队伍。建议县政府采取公开招考等形式,每年至少补充50名医务人员,争取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150一200名医务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伍。优先考虑本县医学院校毕业生,进一步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切实提高村卫生员待遇。整合现有卫生员队伍,力争每个村至少有1名业务素质过硬的村卫生员。建议县委、政府按照有关规定每月不少于100元的工资标准,从财政列支,妥善解决村卫生员报酬,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充分用好当地人才资源。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县卫生局积极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加快乡卫生院设施建设。尽快更新医疗设备。加强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
(四)完善管理机制。县合管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报销减免程序,加强统筹基金监管,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避免“跑、冒、滴、漏”。
第五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模版]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前言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截至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2007年试点范围推进到80%以上的县(市、区),已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宜昌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自2003年开展以来,总体进展顺利,运行健康有序,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的特点明显,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创新;二是保障力度不断加强,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三是受益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四是卫生投入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市、乡(镇)两级医疗事业的发展。
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不少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疑虑、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参合意愿不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农民健康投资观念、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薄;同时,存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者不信任和对政策稳定性的怀疑。客观上,卫生院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住院增长的卫生需求;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合意愿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还不富裕的边远村,农民希望有新农合,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此外,由于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着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思考,制度投入上,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执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指示,没有较好地为明确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远期发展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工作措施和政策保障。使农民感受不到“参保究竟给我能带来多大好处”,从而削弱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
(二)医疗补偿水平偏低。农民不愿看病、不敢看病现象仍然存在。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农民普遍反映报销的比例偏低,一般只能达到医疗总费用的20%左右,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造成报销比例偏低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规定的可报销目录品种太单调、范围太小,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导致很大一部分用药不在报销范围,影响农民受益。二是县级以上医院实际使用的药品不在上述药品目录中的很多,致使不可报销的费用增加,从而降低报销比例。三是受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转诊率较高,区外治疗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加之区外定点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过多、超标准收费等等原因,区外转诊患者的实际报销比例较低。
(三)医疗行为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看,具体表现为“降低标准收入院、扩大范围做检查、不按梯次乱用药、诱导需求乱用药”。参合农民发生的药品费用在获得合作医疗报销后,有的药品还是高于药店零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农民抱怨“药费太贵”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农民认为参加新农合后住院报销那点钱就被医院赚去了。
(四)乡村卫生院医疗条件较差。乡村卫生院条件差,难以承担起在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农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一级医院。参保农民必须首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然后才能逐级转诊到上级医院。但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大城市医院的建设和医疗设备投资,对农村卫生院的投资很少。多数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乡镇的卫生款往往不能足额到位。乡镇卫生院资金不足,设施、设备条件极其简陋,人员素质不高,医技人员严重缺乏,诊疗技术严重落后。80%的乡镇医院没有检验、急救和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就是听诊器、血压计和温度计,连一些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削弱了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民对现有医疗条件不满意,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在医疗服务体系上,医疗队伍、医疗服务方式和医疗水平有待改进,需要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正文
(一)宏观制度研究
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旧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一个“新”字,与过去实行的旧合作医疗制度有许多不同点, 钟建英认为主要有五点不同:
一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
二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具体的筹资比例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占1/3,农民个人缴纳1/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要给予资金扶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负筹资责任”;
三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主要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
四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一个县的人口,大县有一百多万,小县也有二三十万,统筹的范围大,互助共济的作用就大;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一般都以村为单位(2000左右人口)统筹,少数以乡为单位(二三万人口)统筹,互助共济的能力较小; 五是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的专项基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和“五保户”进行医疗救助,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还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宏观框架,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其缺点与弊端所在,并提出来许多建议和措施。我总结发现,他们共同的关注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差;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问题上的职责不够明确。马姣艳还认为新型合作医疗某种意义上形成新的垄断,导致药价过高。
对有些意见笔者却不太同意,一是有人认为多数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有一定难度,地方政府无力全面承担救助任务。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太夸大了,从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一年只需每人交10元钱,就可参加合作医疗,我相信绝大多数农民都
是有这个能力的,这对农民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负担。二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理解和接受难,少数群众对这一制度持怀疑态度,存在侥幸心理和等待、观望的思想。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合作医疗都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广大群众早就体会到了它的实惠和好处,据我所知,就连很多离乡多年已经搬到城里居住的城镇人口,都纷纷参加了合作医疗。尽管这项制度还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但确实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积极参与。
针对以上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根据农村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医疗保障模式;转变增长观念,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职责;完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规范对合作医疗基金的运作和监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积极为最广大的农民服务。马姣艳认为要适当引入合作医疗竞争机制,打破医疗垄断,确保最广大农民利益。
此外,还有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赵丕和李学军认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困境在于多方博弈。一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农与农民利益的博弈困境;二是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困境,主要有三点,“地方套中央的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落实的困境,定点医院是否成为垄断的困境。而对于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他们并没有提出实质的解决办法,只是提出了一些象征性的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以及卫生扶贫、卫生支农的力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于新农合的筹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多元筹资渠道的建议,而肖湘雄等特别提到了西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筹资方式:一是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二是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三是以外援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四是三种筹资方式的集成模式。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研究
关于商业保险能不能参加新农合制度,主要有两种声音,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大力鼓励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也有一部分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
汪早立等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十分有限,现阶段将农民的健康保障纳入商业保险的条件尚不成熟,以保险的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
度,还为时尚早。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保险公司的运行状况和信誉很难取得农民的信任;二是保险公司缺乏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引导、支持功能;三是保险公司难以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殊性。
我觉得商业保险可以参与新农合,但新农合不能完全商业保险化。对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持否定态度的人是比较保守的,缺乏对实践的调查认知,他们列出的三点主要原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其一,保险公司成立几十年以来,它的信誉和功能已经得到了农民的承认,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逐渐信任保险公司并参保;其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并不等于是新农合制度商业保险化,商业保险参与而不是起主导作用,具体的参与模式可以和政府一起研究。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5年6月底,全国共有6家保险公司在江苏、河南等8个省(区)的6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涉及参合农民1765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4%。其中,38个县(市、区)被各级政府列入试点范围,占全国641个新农合试点县(市、区)的6%。2003年以来,保险公司累计为518.86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卫敏认为,两年多来,保险业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新农合。第一种是基金管理方式,第二种是保险合同方式,第三种是混合方式。她认为商业保险参与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有利于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2.有利于节约政府成本;3.有利于控制运行风险;4.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5.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
同时,卫敏认为,保险业参与新农合试点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农合在试点工作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成为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必须要面对的基本现实。农村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不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得不到解决。加之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而由于缺乏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费用却上涨过快,所有这些,使得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次,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缺少政策定位和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新农合,都是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三,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慎重选择和探索参与新农合的方式,以保险合同参与新农合的方式值得探讨。
此外,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的模式——微型保险组织(以下简称微保组织)。赵亮认为,200
2年我国政府开始建立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其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建立新的农村医疗制度来补充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国外,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微型保险组织模式值得借鉴。微保组织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体现社会公平;代表需求方的利益;降低经营成本;加强了对医疗中心的监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就在中国的可行性而言,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微保组织多成立于一些刚达到温饱的地区,所以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另外我们不得不注意,微保组织建立在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会员之间的信息充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组织内部会员的年龄结构要相对均衡,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性较低。
结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都纷纷因地制宜,对新农合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我觉得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对于国家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却未必是件好事。其一,制度设计当然是尽量简单合理就好,而不应分割成太多块,太过复杂。如果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地方都各有特色,各成体系,实际上是不利于整个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协调发展,随着地区差异逐渐的缩小,其弊端必将阻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其二,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公正,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理应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不应让各个地方“各具特色”,损害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作者:组长孙鹏
组员尤伟泉、杨伟光、姜蒙蒙、林钊伊、夏巧云、沈歆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