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

时间:2019-05-12 19:3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

第一篇: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

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

2010-12-17 15:49来源:人民网作者:吴 斌

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推进,如何推进?屯昌县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农民从“看客”成为“主角”,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回归群众路线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之本。

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文化部门为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然而,一些地方长期沿袭农村文化“行政供给”的传统思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行政部门而不是农民,把农村文化建设简单化地理解为“送”文化。送下乡的往往是“阳春白雪”式的文化大餐,题材多是城市而不是农村,表演过程也由专业演员操持。被置于看客地位的农民只能带着“看稀奇”的心态,被动地去“欣赏”。仅靠单向的、暂时的“送”文化,虽然能带来表面的一时的效应,却无法满足农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现象还是无法根本改变。

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和主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不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将一事无成,费力不讨好。”屯昌农民合唱团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与文化下乡相辅相成的农村文化农民“自主供给”这一崭新机制的前景。在这里,文艺节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农民亲身创作,亲自排演,演出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并以极大的热情丰富表演形式,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创造活力喷薄而出。农民真正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农村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在于群众是不是满意、是不是高兴、是不是赞成、是不是融入。农民合唱团被农民称为“欢乐使者”、“和谐使者”,显示出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强调发挥农民建设农村文化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屯昌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因势利导,扶持、培育、壮大农民演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升级”,带来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偏远小县办出大文化”的可喜局面。屯昌县为我们提供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党委政府如何作为的成功样本。

农民合唱团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使农民站在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主体地位上,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是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突围的根本之策,也是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发展农村文化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丁国琰

2009年第5期 ——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孝感市文化体育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面向基层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过去孝感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在进一步明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突出农村文化工作地位的基础上,抓住中央、省加大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这一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落实县、乡两级政府项目配套资金,新建了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使二分之一的乡镇有了较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为县(市区)专业剧团和电影公司,配齐流动演出车和电影流动放映车。各县(市区)文化部门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部门筹资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三馆”设施,使之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为基层群众提供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阵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在安陆市15个乡镇全部推开,2008年汉川、应城两市所有乡镇陆续完成。二是与村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立综合性的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抓住国家实施“2131”(文化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工程计划的机遇,组建孝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全市实现每村一月看一场公益电影打下基础。三是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近三年全市已安装村级体育健身器材300多套。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县(市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拓展文化活动内涵

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精华,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孝感以董永孝行感天而得名。孝文化是孝感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孝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先后多次组织孝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孝文化艺术节,组织以书写孝文化为主题的全国万人书法大奖赛,开展评选“十大孝子”、“十大孝媳”活动,创作了以《黄香故事》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改造、修复孝文化遗址遗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形成文化产品的地域个性特色,是孝感市农村文化的又一亮点。发源于黄孝一带的楚剧艺术,在孝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县文体部门组织专家,从剧本、音乐、表演技巧等方面,对楚剧艺术进行创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全市广场楚剧展演,各县(市区)派剧团参加。每次演出时,观众都在万人以上,既活跃了群众文化,又促进了剧目的创新和水平提高,使这一传统的楚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孝感文化的一张名片。此外,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还注重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如汉川的善书(说唱艺术)、诗词楹联,孝南的剪纸,云梦的皮影、三节龙,安陆的漫画,应城的膏雕,大悟的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都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如云梦的皮影,作为全国两个进京演出的代表队之一,2007年在中华世纪坛参加了世界文化遗产日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汉川还被授予“全国诗词楹联之乡”。

三、坚持多法并举,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针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自发、零散、随意、被动的实际,我们注重发挥市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一是市场运作“办”文化。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协办、社会资助等方式,组织企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各地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小康村建设融为一体,采取部门对口帮扶、包村援建的办法,帮助建阵地、购设备、送图书、买演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如福星科技集团自办楚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楚剧《可怜天下父母心》,该剧目在武汉地区大学巡演和全市农村巡演共100场,受到广泛好评。他们创作的楚剧《人在福中》,获准在中南海演出,并在全国地方戏曲汇演中获奖。云梦县楚剧团与宏博集团联营后得到大力资助。该团创作的楚剧《吊子卖鞋》,2007年获得中国戏剧大奖,为全市近十年来获得的最高戏剧奖。应城汤池镇招商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集古玩字画、演艺娱乐、特色小吃于一体的旅游一条街,深受旅游者的青睐。

二是整合力量“送”文化。我们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文化团体开展巡回演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全市8个专业剧团每年平均下乡演出250场以上。扩大数字化电影,开展周周乐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仅2007年全市就放映公益电影2.3万场。我们延伸图书网点,对社区、乡镇建立相对固定的图书点实行流动配书,定期把市、县图书馆图书配送到乡镇、村、社区基层图书室,方便群众借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三是依托活动“种”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群体,举办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各地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力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舞龙耍狮、划采莲船、赛龙舟、踩高跷、打腰鼓、讲故事、赛歌会、民间传统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调演等文艺活动,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寓教于乐。通过各种业余协(学)会,举办书画、摄影、文艺创作、乐器比赛等活动,经常性地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了众多的活跃在广大基层农村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334个,从业人员2500多人。他们利用队伍精干、行动便捷、费用较低的优势,走村串巷,服务群众,每年文艺演出场次占全市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四是组织协调“促”文化。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加强与辖区内民间乐队和外地小型民间演出团体的联系,掌握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出场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发布。同时,通过村文化活动室、中心文化户等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为演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演出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和规范。■

(作者系孝感市文体局局长)

第三篇: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却相比落后。

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我们提倡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当然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进步应该是新农村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设施破旧,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少,质量不高。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是;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到: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总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第四篇: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刘 双 湖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同样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已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在相当部分的乡镇、村存在着多方建设、多头活动、多种内容、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的分散状况,使现有的文化资源不能很好的整合和利用,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在财政投入有限、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整合好农村文化资源,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至关重要。

一、改变服务单一,资源不能共享

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村部达标等新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中,在乡镇有党委的“党校”、人大的“人大代表之家”、组织部门的“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共青团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妇联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民兵的“民兵之家”、工会的“职工之家”、关工委的“校外教育辅导站”、计生部门的“人口之家”、民政部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劳动部门的“离退休职工活动室”、学校的“成教中心”、体育部门的“文体中心”、科技部门的“科普活动室”。上述各有关方面都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吸引和凝集本部门的服务对象,作为本部门工作的一项业绩。有条件的自立门户,无条件的相互借用,有的只挂块牌子为迎接上级检查,而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是人走茶凉,笔者发现有的村一个会议室门口挂的牌子有十块以上。有的

群众看到搞什么牌子,就问是不是又有人来互查(群众对上级检查的统称),被一些不理解的群众误 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群众背后指指点点,颇有微词。实际上,上级的意图是好的,但到基层往往受条件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只好流于形式重复建设,为完成本部门的任务而应付检查,其实在资源上是一种浪费,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得到实惠。

二、整合整活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据报载,曾有人建议县级建立大文化的协调部门,来整合各部门的积极性,把文化惠民工作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2009年4月泰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在5年内将全市乡镇、社区建成宣传文化中心,就是一个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切实举措。它的内容包括“一校、三家、七中心”,即党校,人大代表之家、工人之家、民兵之家,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青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这样能做到一室多用、一人多用。在目前文化站工作人员少、活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既有专职工作人员,又有兼职工作人员,经费渠道宽了,还能起到少花钱多办事、少花钱办好事的效果。实践证明,整合的效果是明显的,这样图书馆的读者多了,健身房锻炼的人多了,乒乓球室、棋室、台球室玩的人多了,卡拉OK厅唱歌的人多了,培训室各种培训班长年不断,有机结合。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不但有牌子更有位置,重要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发挥了阵地作用,集聚了人气,满足多层次群众的需求,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创新

资源整合包括横向、纵向的整合,阵地设施的整合,人员的整合,活动器材器具场地的整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作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向和新坐标,是推动文化创新,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是发挥好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把分散的整合好、现有的利用好,做到资源共享,多元投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除党政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外,部门之间要发挥各家之长,如“农家书屋”村村都有标准书橱和一定数量的书,但

在管和用上做好不容易,因此组织、纪检、计生、青妇民、科普、关工委都可在各自要求下,充实补充更新图书、杂志和音像制品,开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对象的阅读活动,大家就能群策群力、携手共建。

1、管用结合、充分利用、注重效果、文化惠民

前几年送到村、乡镇的体育器材,因有人怕烦,无专人管理,许多青少年打篮球还是到学校,打乒乓球还是到文化站或其他部门,室内健身器材虽放好而门常关,有的上面发下来了但不见了踪影。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中的图书藏书不多,真正按时开放的也不多。特别是报纸,每天邮递员送到村后都成为私人物品,有想看的农民找不到报纸看。这些状况都要在整合中加以解决,使现有设备不闲置,让文化惠民落实到实处。

2、扩大层面、提升服务、形式多样、整合资源

为适应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和不断升级的新情况,应在资源整合中力促活动的多样化。多样化: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层次、特色的多样化。二是公共服务的对象的多样化,如晨晚练点内容包括:跳健身舞、打太极拳。业余团队更多,如:戏剧、篮球、乒乓球、棋类、钓鱼、健身舞、舞剑、打太极拳、腰鼓、扇子、莲湘、龙灯、花船花担、锣鼓、鼓号、盆景制作、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等,各种展馆如:农具、砖瓦、收藏等。

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历史事件发生地等人文景观;如庙会、集市、民俗表演、民间绝活、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名人留下的著作、思想、人文精神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保护挖掘利用。例如兴化市开展民歌进校园,将兴化民歌选出有代表性十几首歌编写成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举办民歌比赛,报名参赛的乡镇单位部门之多,参赛的歌手之多,参赛曲目之多,预赛、复赛、决赛的场面之状观,是空前的创历史之最的。因为兴化民歌选自身边的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演唱者都有这方面特长和爱好,所以深受欢迎。

整合教育培训结构,提升农民“四项素质”。目前,农村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人口学校、劳动力转移培训、党员干部电教中心,这些机构针对自己的培训对象,开展教育培训,有的徒有虚名走过场,缺少师资,设施闲置,为争得上级拨付经费而完成任务。可将上述机构统一合并到宣传文化中心中的“教育培训中心”,由宣传、劳动、农技、科技、计生、成教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参加,利用整合后的房屋设备器材,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协调落实归口管理。在教育培训中,重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法律素质,创业技能素质和卫生健康素质。

整合文化资源,将农村文化资源共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乡镇文化站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当好党委政府宣传文化工作的参谋,发挥骨干作用。在各级党政领导更加充分认识文化工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同时,在各级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的同时,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热情高涨的同时,文化工作者更应加强学习,改进作风,更好地承担起各种职能,开展全方位服务,提升基层文化服务的水平,为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贡献。(此文在《江南时报》2010年6月4日第20版登载、201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定制网》转载)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大垛镇文化站

邮编:225731

电话:办公室0523-83663161

手 机:***

第五篇: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求

淮北市农家书屋调研报告

农家书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2008年到2012年以来,我市共建农家书屋516家,五年来,我市一直探索长效的管理机制,在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书屋如何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农家书屋发展建设的重要课题,建好农家书屋不易,如何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体制,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农家书屋的现状

农家书屋工程包括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建设好是前提,管理好是关键,维护好是重点,使用好是目的。目前,从整体上看农家书屋多数是建设在村委会,书屋管理人员也主要是村委会人员,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管理员,且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的。书屋的管理员主要采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

二、存在问题。

1、职责不明。书屋资源归属、维护和后续发展,由谁负责等等问题,没有明确难以做到各负其责,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性发展。

2、重建轻管。有的书屋,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甚至于有些镇、村干部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没有落实到专人负责,图书不编号、不登记造册的现象依然存在,常年放在书柜里不对外借阅,有些村庄把农家书屋当做“盆景”只有领导视察时才开门,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3、资源匮乏。很多书屋的图书数量少,同一批次建成的书屋图书配备基本相同,没有为书屋订阅专门的报刊,即使个别有也只是很少的几种党刊,基本无更新渠道,书屋只能维持现状,恰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4、理员积极性不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没有相应保障和奖励机制,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加上缺乏专业知识,不能保障书屋的开放时间,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书屋的功能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5、图书借阅率低。目前,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一年之中很少回来,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孩子,阅读人群少。书屋建成后,图书借阅率偏低,情况好时,一天三五人,差时三五无一人,平均借阅率偏低,大部分的书屋处于闲臵状态。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但书屋面积小、藏书量少、影响面窄,许多群众在去过几次之后,再就不去了,书屋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主要是农家书屋工程除建设资金外无其他配套资金,经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缺乏造血机制,建议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定期购书机制,增强农家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农家书屋专(兼)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力争2014年将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再轮训一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指导农家书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农民读书活动等,培养农民群众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使农家书屋切实服务“三农”、方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的“文化大课堂”。

(二)优化资源整合,形成建设合力。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向农家书屋捐书、捐物。鼓励全市各书店与农家书屋进行结对帮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向农家书屋提供图书,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中心,把捐赠的图书,通过中心向农家书屋配送,确保农家书屋的图书每年更换流转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共享。

(三)坚持典型引路、创新发展。自明年开始,我局将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家书屋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带动辐射作用,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打造成广大农民满意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强化农家书屋配送出版物和其他设备设施的登记管理,并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每年进行一次清理,报各县(区)新闻出版局,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加强对捐赠给农家书屋的出版物的监管,捐赠的出版物须经当地县(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进入农家书屋,严防非法出版物进入农家书屋。

(四)农家书屋出版物的更新,要充分听取基层群众建议和意见,只有他们更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书?读什么书?哪些书能够引导他们走向致富的道路?哪类书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否则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买来的书都是放在书屋里睡觉。而且是沉睡不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总之,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是我们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把我市农家书屋建设成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堡垒屋”;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屋”;村民们座到一起来、学到一起来、乐到一起来的“和谐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淮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0一四年三月五日

下载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店头司法所燕超我的父亲出生在沂蒙山山区的小村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沂蒙山老区的人民朴实、坚韧不拔、敢于拼搏,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作为......

    农村文化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近期我部就农村宣传文化工作......

    我是班级的主人

    《我是班级的主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而班集体是学生良......

    我是学校的主人

    我是学校的主人 ——肖武 在19年前我没有想到我会选择教师。但今天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名实验学校的教师。 在2011年的那个炎热的季节里,我们走进了人们都充满了好奇的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精选合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手脑并用,参与讨论、操作的活动中,去构建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