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经济与社会卷
《农村经济与社会》试卷
姓名分数
一、填空
1、“三农“指、、2、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3、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4、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可分为。
5、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有、。
6、常用的市场调查的方法有、。
7、确定型决策方法最常用的有
二、名词解释
1、农民
2、社会组织
3、农村文化
4、经营决策
三、简答题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农民工有特点有哪些?
3、发展农村文化队伍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4、常见的定价方法有哪些?
第二篇:农业经济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近期县政协副主席袁昌顺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采取查看现场、入户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专题调查了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各乡镇和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 “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工作理念新、增长幅度大、建设步伐快、特色亮点多、发展后劲足”的显著特色。
(一)克难攻坚谋发展,农业经济增效粮油增产。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的总体形势依然是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业加工企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外出务工回升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涉农部门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半年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农业经济增收和夏季粮油持续增产的可喜成绩。在农业经济方面,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4亿元,占计划的50%,比上年同期增长7.7%;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78元,同比增长
8.8%。夏季粮油生产方面,注重调优结构,压缩市场滞销的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市场看好的脱毒马铃薯和油菜籽种植面积。全县夏粮种植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1.1%,预计总产9371万斤,同比增长8.3%;其中:马铃薯 10万亩,预计总产5336万斤,同比增长21%;其它杂粮预计总产690万斤,同比增长5.9%。夏季油料面积13万亩,预计总产3132万斤,同比增长16.1%。
(二)突出重点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定不移。面对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心不变,势头不减,步伐不停,着力在产业做大做深做强上做文章。烟叶产业乘势而上。组建8个突击队投入烟电配套建设,新建烤烟房1270个,烟站4个。全县种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烟叶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提供税收1000万元。茶叶产业化建设各环节全面推进。在过去汇湾乡茶园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兵营、鄂坪、水坪等乡镇的茶园管理工作有大的加强。梅子贡茶业公司在去年成功开发有机乌龙茶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茶食品生产线,有机茶月饼8月初即可上市。龙王垭茶业集团今年已开发7个新品种,产品获得国家商业检验检疫局HACCP(帕斯卡)卫生体系认证,取得了出口权。龙王垭茶业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梅子贡茶业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继“龙峰”牌商标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后,今年4月“梅子贡”牌商标又获得了全省知名商标。全县春茶产量达到800万斤,实现产值
2.8亿元,销售收入2.6亿元,与2008年相比,产量、产值均实现了成倍增长。蔬菜产业强势推进。以城关镇水寨子为主的500亩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关廖家河、中峰青草坪、蒋家堰小坝子、水坪阎家坝等一批蔬菜生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蔬菜品种互补,交替上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益盛园牧业公司、金霞养猪场省级标准化万头规模猪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检查验收。全县“150”养猪模式达到21个,“300”养猪模式达到5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7.4万头,出栏18.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和4.6%,家禽饲养量达到160万只,出笼68.5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和21.2%。
(三)创新思路求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开始建设的水田养殖小龙虾繁育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亩,已投放种虾6万斤,预计年产虾7 0万斤,可实现产值560万元。茶园养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县茶园规模养鸡户达35户,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投放鸡苗近20万只,目前长势良好。其中,龙王垭茶场围网建设300亩基地,发
展土鸡7500只;土城子茶场已出笼土鸡4000只,存园2000只。强力推进薯稻吨粮田建设,蒋家堰、中峰、水坪的万亩薯稻吨粮示范田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市县农业专家实地测产,脱毒马铃薯最高亩产达5805斤,平均亩产达4485斤,平均亩产比本地地膜马铃薯增产1485斤,亩产增幅达49.5%。部分农户提早收挖脱毒马铃薯上市销售,亩平实现收入3000元。为打造竹溪脱毒马铃薯品牌,竹溪县农业局已与信誉度高、资产雄厚的竹溪县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了销售业务,注册了“山地金土豆”商标,脱毒马铃薯正向分级优选、品牌包装、实现外销迈进。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板块经济和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在板块经济方面,“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县特色产业板块基地面积突破46万亩,其中,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3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烟叶面积3.11万亩,今年新增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中药材面积9万亩;新建贡米基地1500亩,农业部门按贡米生产技术规程培训贡米种植大户,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齐抓品牌宣传与“三品”认证,扩大了竹溪贡米的知名度。在劳务经济方面,元至6月,全县组织各类劳动力培训6920人,占任务13750人的50.3%,转移就业5501人,占已培训人员的94%。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5元,增幅8.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59%。
(五)上争项目保发展,涉农项目工作力度加大。据县农办统计,今年可争取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国土部门今年争取的土地开发、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等项目资金可望到位1亿元以上;林业部门争取的退耕还林后续配套资金及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当年可望到位资金6000万元;水利部门可争取到位水库整险、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农业部门可争取到位优质板块基地、农村能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2500万元;烟叶新区项目可争取资金3500万元。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元至6月,农林水利完成投资5214万元,比去年同期920万元增长4.7倍。2009年22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已启动,565户、2260人扶贫搬迁对象已确定,正在组织实施,预计11月底前可完工。3949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完成3056户,占任务的77%;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扩大内需新增的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另外3.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剩余的2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启动。竹溪河万亩灌区六期工程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完成鹰咀石西干渠衬砌4.8千米,田间U型渠配套16.6千米。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8.34平方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6 5%。林业建设共完成营造林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000亩,新建核桃基地5 000亩,补植20000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1.5万亩低产林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整地1万亩,造林5000亩。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中央和省持续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就我县农业经济而言,很多项目进不了中央和省级笼子,只得靠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而县级财政又是“吃饭型”财政,难以集聚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目前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偏低,农民增产难以实现增收。尤其是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劳务输出受阻,增添了农民增收困难。
(三)科技推广缺乏资金保障。目前多数农民对良种良法、果树修剪、设施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畜禽疾病防治等实用技术非常欢迎,但由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致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如稻田养虾、茶园养鸡、薯稻吨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种苗投入和推广应用经费,难以形成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我县茶叶、魔芋、烟叶、蔬菜、中药材、贡
米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项目资金做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烤烟有比较可靠的资金扶持外,其它产业都是等米下锅。
三、建议意见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上争农业发展项目的力度,尤其是要挖掘、整理、包装、做好一批农业大项目,使我县能有农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项目笼子。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和调剂使用项目资金等办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茶叶产业正处于发展个关键时期,发展的客观态势处于疲软期,应该从扶持茶园管理、支持兴办加工企业、拓展销售市场上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茶叶强县的步伐。魔芋产业建设省里的政策作了调整,不能使这一产业的扶持性投入出现空白,要有对应的政策扶持支持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产业发展的品种引进和改良等示范推广工作,要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贡米生产、茶园养鸡、稻田养虾等新的农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开拓支持和成果奖励。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应在茶叶、魔芋、贡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中,优选出几个有潜力、有前途、有品牌、有市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将其培养成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加大试办和推广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外发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化解县域农业经济诸多矛盾的“金钥匙”。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土地和资金投入问题,信息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问题,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按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农超”对接,发展“超市+基地+农户”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让贡米、蔬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各类超市。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和新成果的运用推广力度。我县茶园养鸡、稻田养虾、薯稻吨粮田、烟叶新区建设、贡米生产、茶食品生产开发等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专家继续加大对这些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抓好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大做亮我县特色产业。在百里长廊沿线,可以按照“大田种贡米,小田养龙虾”的思路,力求把“一盘菜”(脱毒马铃薯)“炒熟”,把“一袋米”(有机贡米)“蒸香”,把“一条虾”(小龙虾)“做大”。在中峰镇邓家坝、青草坪等村建设3000亩贡米核心种植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五个一律”种植模式,将305省道沿线的近6万亩水田逐步改良成贡米生产基地,扩大我县贡米生产规模。力争在2009年建成2万亩薯稻吨粮田的基础上,推动全县再发展6万亩以上薯稻吨粮田,带动全县农业大增产、大增收。
(四)加大对 “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牵头单位,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做到工作有经费,督办有措施,协调有手段。二是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爱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主动抓好工作。三是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培育壮大的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为产业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政策、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单选题
中国经济考试网
单选题1-15题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农业生产经历的三个阶段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
(D)
A.生态农业
B.都市农业
C.可持续农业
D.现代农业
2.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特点是(B)。
A.非综合性
B.区域适应性(其他选项是误导)
C.突变性
D.应用的确定性
3.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催化和(C)两个基本职能。
A.传达
B.教育
C.反馈
D.示范
(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反馈职能是指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4.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D)。
A.农户(主体)
B.中介组织
C.市场(导向)
D.龙头企业
5.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属于农业专业化中的(D)专业化。
A.农业企业(企业明确的分工,摆脱“小而全”)
B.农业产品(无此分类)
C.农艺过程(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
D.农业地区
6.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是(C)
A.石油农业(非可持续)
B.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日本)
C.生态农业
D.综合农业(德国)
7.现代农业企业三要素论,可表示为(A)。P31
A.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B.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C.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D.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8.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实行(D)的一种经营制度。
A.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结合 B.所有权转让 C.强化经营权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9.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散性是(C)的基本特征
A.工业企业
B.一般企业
C.农业企业
D.商业企业
10.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D)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A.政府部门
B.企业普通员工
C.监事会
D.高级执行人员
11.按(B)划分,可将农业企业分为国家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联合企业。
A.产出形态(产品生产型、劳务型和服务型)
B.资产所有制形式
C.经营形式(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
D.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劳动密集型等)
12.下列选项中的(C)不是股份制经营的特征。
A.企业内部产权多元化B.有利于筹集基金 C.亏损时经营者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D.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1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C)起废止。
A.2005年1月1日
B.2005年7月1日
C.2006年1月1日
D.2007年1月1日
14.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以(B)为基础,商业金融机构、政策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体系。
A.民间金融
B.合作金融
C.中国农业银行
D.国有银行
15.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供选择的产权模式有合作制、股份制及(D)。
A.个体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股份合作制
单选题16-30题
16.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在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后核定相应等
级的信用贷款限额,其限额一般掌握在农户年收入的(B)倍左右。
倍。A.1 B.3 C.5 D.7 17.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贷款利率的最高上限为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D)
A.1.5
B.1.8
C.2
D.2.3
18.农业保险是指保险人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风险或
(C)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各种保险保障。
A.财产风险
B.道德风险
C.市场风险
D.人身风险
19.因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属于(A)污染。
A.生物性
B.化学性(因使用化学合称物质而产生,如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
C.工业性
D.物理性(如辐射)
20.《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具有相应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检测机构承担,并(C)。
A.按规定标准收费
B.按成本收费
C.不得收费
D.以微利收费
21.GAP(良好农业规范)主要针对(B)的生产,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等。
A.投入品
B.初级农产品
C.半成品
D.产成品
22.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从2006年11月1日起,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和规范,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将由(A)部门负责。
A.农业
B.工商
C.商务
D.质检
23.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之间(B)关系。
A.存在负相关
B.存在正相关
C.不存在任何
D.存在相互制约
24.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化方法是(D)。
A.ISO9001
B.GMP(良好操作规范-兽药)
C.GAP(良好农业规范-中药材)
D.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25.如果某种农产品价格不变,需求量无限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为(C)。
A.缺乏弹性
B.均衡弹性
C.完全弹性
D.完全无弹性
26.农产品收入弹性小是指(A)。
A.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化的幅度
B.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大于收入变化的幅度
C.收入的变化幅度小
D.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
27.如果某农产品的供给量对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做出反应,则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为(A)。
A.0
B.0.5 C.1 D.∞ 28.如果以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在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是一条(A)。
A.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B.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C.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D.平行于纵轴的直线
29.当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蛛网称为(A)。
A.收敛型蛛网
B.发散型蛛网
C.封闭型蛛网
D.循环型蛛网
30.农产品的购销差价=(A)- 收购价格
A.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
B.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
C.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
D.收购价格/(1-购销差率)
第四篇:浅谈中国农业经济
浅谈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我国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效果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以后出台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果,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词】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大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
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能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助名义保护率(NRP)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相关计算,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着: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7(4).
第五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分析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分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达
摘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农业经济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重要。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此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人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朱镕基同志在十届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温家宝同志在记者见面会上将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作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定为新政府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之首。“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怎样去运作实践呢?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农业经济结构与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1.1城乡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
由于我国是跨越卡夫丁峡谷、未经市场经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从而使长期统治农村的“郡县城市”的行政化、特殊化得以加强。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户籍制度等的推行,更使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本应协调互动的城乡经济出现了分离和对立。改革前,我国的二元经济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与城市的落后计划经济共存;改革后,则表现为农村的传统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城市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多元经济的交错磨擦。农业普遍采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动力耕作方式,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自然经济特征仍很突出。城镇化速度不快,且未能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小城镇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乱选、乱占、乱建、乱扩现象多。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
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1.2农业内部结构不完善
这主要是指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结构很不合理,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要小得多,大致相当于其1/3。经营规模小的直接影响后果是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因为许多新技术的采用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农民也没有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规模小往往也与产品质量低、价格低相关联。更主要的是,规模小商品量就少,劳动生产率就低。按照谷物当量系数将所有的农产品都折算为谷物当量,可以计算出以谷物当量为单位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等一些国家不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增长幅度也较大。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绝对水平低,并且增长幅度也较小。我国不同省份之间差异也较大,大体上与农民收入的分布特点相同,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当然,也有少数省份例外,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收入较高,是因为非农业收入占的比重较大。另外,人均土地面积多的北方4省区(黑、吉、新、蒙)农业生产率较高,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却不高,主要是粮食生产比较利益较低的缘故。
1.3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很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远高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农药使用消耗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形式。针对有机肥的施用量来讲普遍不足,我国绿色种植面积普遍下降。许多地区的一些秸秆直接在田间焚毁,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碳、氮和硫的损失,使这些肥料不能完全的计入到土地中,由于一些化肥农药量的过度使用,就会导致一些肥料品种在结构上不合理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微量元素,这样,直接破坏了土地的营养结构。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超大,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威胁,还使农村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长时间的习惯和省时省力促使农民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一直以来,化肥和农药对于提高农作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有关资料显示,化肥喝农药一直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些农民就认为只要有了化肥和农药粮食的产量就会提高,他们将对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厚望完全寄托在了化肥和农药身上。另外,自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以每家每户为单位,化肥和农药随处可以买到,加上农民外出打工的时间比较多,从
事农业生产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地里的除草和治虫完全都是靠农药来解决,农民为了省时省力直接首选农药和化肥。
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
2.1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非农业种植业
一是发展非种植农业,提高农业结构效益。种植业是农业产业中效益最差的行业。要在确保完成种植业任务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益非种植业产业。这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最起码办法。二是运用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进行农业基本设施和操作设备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率。四是发展非农行业的产业,如畜牧业、林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面积提高农业效益。这是今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农民要向这些产业要效益。
2.2发展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在中国走过了一段令人寻味的历史。在江苏、浙江等省,对曾经为地方经济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现在又有了一些新的说法,比如,现在更注重多种经济形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希望乡镇企业和合作经济能够扮演自己的角色,希望集体经济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2.3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区域经济
一是发展个私经济。要学习温州经验,把个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要横加限制。二是集中地块发展工业企业。这是中国县以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县以下企业尤其是乡镇和村及村以下工贸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舍此而取它,难以成功。这是发达地区永远值得回忆的成功经验。三是大力发展节点、城镇和小城市。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保上述成果的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改变大区域域面与节点(城镇、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只要在合理有效的情况下增加节点,推进城镇,形成城市,区域域面相对缩小,这个区域就是发展的区域。
2.4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加强提高农民的增收意识
政府要加大一些经费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培训,同时还要鼓励一些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一起进行培训。另外,为了给农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培训学习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旧思想和旧意识,然他们认为没有技术和不提高技术就会没有稳定的就业的新观念,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
提高农业增收的意识,提高农民接受培训的自觉性。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3.1以龙头和农户为主,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型”组织建设
龙型组织结构是广大农民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重要经验。它已被许多地区所采用。它的基本特点是突破所有制界限,打破传统的产业界线,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在一个大区域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它的基本构成是两个要点,一是龙头,即产业带头者,二是农户,即产业发展基本成员。龙头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定的约束关系,通常通过契约关系、股份制关系、股份合作制关系的约束方式,连接基地和农户及其他参与者主体。
3.2发展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并实施相应政策
农业用地永远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除非国家有特殊用途,一般不可更改。对于农业用地,一是要种好主要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等产品。对其中的粮食主要产区要实行扶持政策。比如,减少税收费用征收;要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让农民能依法自主经营土地资源;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还有以工补农,等等。二是要发展高效、特色农作物。越是有特色的产业越有前途,越是高效产业越是受农民欢迎。高效、特色农作物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推出以上两个重点工作的同时,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支持。重点是立足发展、少收多付。
3.3鼓励多元投资,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实体
这是加快形成多个投资主体结构,让农村更快发展,让农民更加富裕的重要步骤。中国城乡广阔,资源丰富,其中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引人关注。农村资源配置要放开手脚,必须在多元投资上做文章。要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股份制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中外合资经济,人不分城市乡镇、国内国外,技术资本不管东方西方、集体个人,只要志在合理配置,一概欢迎。浙江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经验,不仅引起全国重视,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习近平同志有篇文章,专门说到浙江省2002年非公经济占5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占45%。他们对个私经济采取“四不限”和“四个有”,很有价值。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全面地总结和推广浙江经验,更快更持久地推进本区域经济。在相当时期内,混合所有制是一种需要长期发展的经济。股份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种的典型,最具有活力,是发展的重点。
3.4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
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中就业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城市化有所区别,是因为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别限制,使得到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真正或者正式纳入到城市中去。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之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现象将长期存在。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中就业的各种歧视性限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重要措施。
3.5推广税费改革,实施扶贫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必须全面推广农村税费改革。新一届政府已对此项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必须坚决执行。要坚持减轻粮食生产区和灾地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严格把握政策界线,农业税及其附加,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税率的上限,确保改革后每个农民的负担水平,都有所减轻。税费改革新试点地区和先行试点地区,都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首位。要保障农村特困户生活。报载,目前我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口只有404万,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今后凡是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必须一一到位。要让农民在每一步前进中都能感受到利益。
4结论和建议
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我们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对策。这样才会促使农业经济顺利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只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几点简单的陈述发表了自己简单的看法,由衷的希望,我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建成惠及更多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文献:
1.赵美玲.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温家宝.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求是杂志,2002年第3期.3.朱伟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经纬, 2004年第6期.4.李冰.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102-105.5.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
家,2003(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