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药监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农药监管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人们对食品无公害要求的提高,加强农药监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农药监管规范与否在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
近几年的执法实践,笔者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管力度这个话题谈几点看法。
一、农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各地对农药的生产、经营、管理、使用、认识滞后,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国家禁用、无证、假冒伪劣农药在市场上仍占近14%的比例。农民传统的用药习惯得不到有效改变,这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污染了环境,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业效益。
二是农药标签不规范。农药名称与登记不符、擅自扩大农药使用范围、产品保质期标注不清或残缺,农药毒性标志不明、注意事项标注不全等现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尽管执法部门的工作做得比较到位,但由于厂家进货渠道混乱,以及少数单位存在隐藏“两高”农药逃避检查的侥幸心理,执法死角时有出现。
三是农药销售、使用技术滞后。一些农药经营部对进货的产品缺乏调查,有的农药经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应服务技能,农药拆零供应缺少使用说明书,农药经营档案不健全。有的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或不按说明书规范操作,或不按照病虫防治的适期用药,不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致使因药害引起的农药投诉案件时有发生。
四是监管、检测工作尚不完善。为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食品法》、《农药管理条例》、《质量法》等,近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仍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的安全管理仍较薄弱。
二、加强农药监管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应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大力宣传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有毒有害生产资料,不断加强农药管理法规的宣传,增强农药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使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广大使用者科学规范地使用农药。
(二)加强登记管理和生产环节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对在基层查实的违法生产单位应在登记管理中及时给予纠正,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及时撤销登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农药生产厂家的监督管理,督促生产者建立完整的农药生产档案,并做到经常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面上检查与局部抽检相结合,源头检查与农产品检测相结合,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推行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杜绝假劣农药、高毒长效农药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禁止农残超标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易。
(三)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农药经营环节上应设立无公害农药销售专柜,在生产过程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农民按照技术规程生产,积极倡导农产品安全生产承诺制。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和认定,切实加强农药的监督管理。
第二篇:农药监管工作总结
昆明是云南省农药销售集散地和农药使用集中区,做好农药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农药市场经营秩序,加强禁限用高毒农药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昆明市在往年工作基础上,XX年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实行鼠药等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高毒农药实名销售制度,规范管理农药,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
XX年,昆明市农业局召开会议1次,昆明市植保植检站召开会议2次,昆明市14个县(市、区)召开会议17次,传达学习了部、省、市关于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暨监管的政策文件精神,各级领导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强调加强农药管理、特别是高毒农药监管工作对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经济贸易的重要作用,要求各级农药管理部门明确目标,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扎实工作,启动高毒农药事件问责制度,完成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暨监管工作任务。昆明市农业局出台《昆明市高毒农药管理实施意见》,昆明市植保植检站制定实施了包括鼠药定点经营和高毒农药实名登记销售的规定,各县相应制定实施了农药管理规定和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农药的制度化管理。
二、完善市、县、乡、村4级农药投入品监管网络
全市目前已建立市、县、乡、村监管网络,农药监督管理体系较完善,监管网络系统对农药经营、使用进行全面管理,对农产品质量农残事件和农药药害事件进行追踪处理,全程监控农药投入品。各级主要任务:市级——全市农药经营、使用管理与技术指导;县级——县域内农药经营单位管理、使用技术推广、农药案件初步处理;乡级——乡域内农药使用情况监控、农产品质量监控、技术指导;村组——村域内农药使用指导,违规、问题事件的报告。
监管层次 责任单位
市级中心监管站 市植保植检站
14个县级监管站 县植保站、执法大队
25个乡级监控站 乡农科站
47个村级监控点 村农科员、蔬菜辅导员
昆明市农药监管网的建立与完善,农药管理措施得以很好地落实,农药经营和使用问题尽快尽早地得以处理和解决,提高了农药管理效能。
三、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在全市、县农药安全经营培训会上和农药使用技术培训中宣读讲解《农业部关于禁、限用农药品种公告》,已完成对示范实施地农民及经销商培训47场次,直接受训3200人次,辐射人群1.1万人次,进行新闻媒体宣传报导6次,发放宣传资料及挂图1.6万份,其中向全市持证农药经营门店发放《高毒农药及替代产品使用技术宣传挂图》1000份,《如何购买放心农药简明挂图》300份,并要求每个持证经营门店必须进行张贴宣传。
四.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登记购销制度示范
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全市以鼠药为重心、以高毒农药为重点在8个县(市区)建立经营定点58个。实行高毒农药实名购销登记制度,市、县、乡农药管理网络单位每单位联系5家经销商(占全市农药经销商的约60%)作为一对一联系试点,与经营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农药经营承诺书》,建立购销台帐,要求做到守法、诚信经营,确保销售的农药质量,为农民提供合格、安全、放心农药。昆明市宜良县、呈贡县的农资市场已全面实施农药经营登记制度,执法单位与当地的农药经销商共建“守法经营农药示范门店”;石林县培育的农资连锁企业有连锁门市110个,覆盖面80%,在县植保站技术指导下,以农药、药械配套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结合方式,对农药经营使用实现一体化管理,杜绝高毒、假劣农药。
五、全面清查市场,规范经营秩序
昆明市14个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实行限用高毒农药管理专项检查计划,组织市场巡查178次,抽查农药样品2400个,全市均未发现公开使用、销售禁限用农药情况,也未发现违规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
目前,昆明市发放农药经营许可证970份,建立了全市监管网共享的农药经营户电子档案和文书档案。经营单位配备《农药电子手册》60余套,《昆明市农药管理系统软件》70余套,农药经营过程中做到经营户自查、执法人员抽检、监管部门定期重查的农药管理局面。
农药经营管理实行全程追踪管理,守法经营记录入档,与工商联合推出诚信农药店、农药销售放心店的大型宣传活动。对违规的记录入档,年检时将受到农业和工商的严格重复检查,对严重违规者,同时依法取消《农药经营许可证》和农药《营业执照》。严格执行农药经营人员上岗制度,合格者发放《昆明市农药经营上岗证》500余份。建立市内上岗证人员电子档案,上岗人员在昆明市内可自由流动上岗。对上岗人员上岗证的使用进行检查,对优良者实行信誉记录。
六、普遍调查农药使用情况,建立动态监测网。
全市开展农药使用普查,普查面涉及15个乡镇,涵盖18类76种作物,共300多种农药有效成份,近XX个商品农药,调查方法采用日记式记录,通过农药普查和普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对昆明市农药使用情况和问题有一个科学判断,为下一步农药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分作物区域设立农药使用监测点,已建立粮薯、菜、花、果等七类32种作物农药使用情况动态监测点47个,全日记式进行调查,每月统计分析,确定目前防治各种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数量,制定农药控制目标和关键环节,定期发布农药使用动态趋势10期,监控和指导种植户科学应用农药防治病虫害,逐步形成昆明市农药使用监测网。
七、引进、研究和推广应用替代高毒农药的技术。
不断引进生物、物理、农业防治植物病虫害新技术,试验新技术在农田的应用方法,开展示范培训,大面积推广、取代高毒农药,达到控制目标。
建设以村委会为单位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ipm示范村,XX年昆明市已有示范村54个。每个示范村连片建设1000亩以上,每个村成立ipm农民田间学校,引导ipm学员成立植保合作组织。设立“农药销售放心门市”,配备农药投入品清查筛选电子设备,杜绝假劣、高毒农药使用。将灭虫灯设施、熏蒸器、防虫网、驱避器、性诱器、粘虫卡等物理灭虫技术设施配套应用于示范区。配备机动、电动施药器械,开展重大病虫应急控制和统防统治。生物农药示范,生物多样性种植诱灭虫害示范,建立灭鼠毒饵站。最佳植保技术规程组配实施,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施用量50%,防病虫效果80%以上。降低成本30元/亩,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示范村带动幅射全市无公害农业生产33万亩。建立田间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池215个,防止对环境的再污染。
八、农药事故和农残处理
强调无公害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农药、化肥使用日记式记录。县植保站速测结果和国家省、市农残检测结果追踪查寻并严肃处理,逐步杜绝农残。设立举报箱和电话,XX年处理药害4起,处理举报案2起,全年无农药中毒事件。
农药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才能不负众望,达到保障安全的目标。
第三篇:农药新产品经营模式分析思考
随着农药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药新产品的经营模式是长期以来营销者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农药营销实践,深刻意识到农药产品的推广服务工作对展现其价值和促进销售具有重要作用。服务是竞争力的保证,为了取得更好的经营效果,就必须认真搞好销售服务。
一、售前服务
1、做好农药新品种试验示范 对下一年
度计划推广的农药新产品,销售单位要预先进行多点、一定面积的试验,这不仅是对农药新产品考察鉴定的重要环节,也是扩大新产品宣传的有效途径。试验田应选择田块集中、肥水条件较好、靠近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平时在试验田边树立一个醒目的标牌,以吸引行人的注意和观察。适当的时候科邀请当地的植保专家、经销商,并组织附近的农户,召开现场观摩会,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加上植保专家的介绍和评论,让农户和经销商亲眼看到农药新产品的效果优势,从而加深对新产品的了解和认识,为来年推广农药新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实物宣传 农药新产品的使用效果是广大农户和经销商关注的焦点,也是农药新产品能否畅开销路的关键。所谓产品好不好,用了就知道。因此农药生产厂家可把要推广的新产品做成小规格的包装(如每瓶或每包一桶水),在农药销售季节按一定比例赠送给农户。实践证明,通过新产品试用,与其它农药产品对比,农户自然会发现和了解该产品的特效、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从而为来年的农药使用提供了参考。
3、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 农药产品的包装不仅具有保护和方便储运的功能,还应具有醒目性、美观性等特点。包装也有不可替代的宣传促销作用,素有无声的推销员之称,因此农药的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包装规格的设定。如每瓶(包)多少,每亩使用多少,要迎合农民口味,方便使用。二是标签标识。在不违反国家新的农药商标管理法规的前提下,力求美观大方,新颖别致,通俗易懂。三是包装材料的选用,内外包装都要结实耐用,便于运输和携带,杜绝因包装质量问题造成的渗漏与破损。
二、售中服务
农药产品在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服务,只有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农户的满意。
1、销售人员必须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在销售的过程中能热情、专业、熟练地解答农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倾听农民的心声,提醒注意事项,并发放相应的防治技术资料,为农户提供方便。
2、要抽调有专业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对各乡镇零售商和农户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以保证农药新产品的最佳使用效果和销售量。
三、售后服务
农药销售行业要对所售出的农药进行全方位的售后服务。
1、要对每个新品种的使用进行指导,要进行观察,做好田间调查,对农户负责。
2、要做好技术服务上门工作,信守销售承诺,访问用户,建立销售商经营档案。
3、要实行销后跟踪服务。如果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查找原因,积极处理。如效果问题、药害问题,就要查明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技术问题?在销售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只有农民满意才能保住市场,并能拓宽市场、赢得商机。
第四篇:国库监管的思考
国库监管的思考
经理国库业务是国家赋予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发挥着“执行、促进、监督、反映”的作用。国库监督是国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也是国家赋予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一项重要职责,担负着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的准确、完整,防止国库资金流失,预
防国库资金风险的重要任务。随着财、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履行“政府的银行”职能要求的提高,国库工作已逐步从单纯服务为主向服务与监督并举转变。因此,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库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履行国库监督职责,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在加强和改善国库监督管理工作中,各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系统的国库管理制度,为国库及时准确、完整、安全地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支拨和退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国库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国库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面对与国库工作休戚相关的各个领域改革和发展所形成的新形势,如何改革国库管理体制,加强国库资金管理,保障国库职能作用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已成为新形势时期国库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国库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收入入库监督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稽查力度的加大,税收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影响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如税款过渡户问题,缴款书填写不规范问题等。但由于各方利益的驱动,仍存在着预算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问题。一是商业银行进驻的税务机关纳税大厅办理税款收缴业务积压税款。商业银行收到纳税人的缴款书不及时扣款,而是压票,在纳税人的最后限缴日前扣款,将税款划往国库。更有甚者,商业银行与税务部门串通,超过纳税人的限缴期限,在纳税当月的月底前将税款划往国库。二是征收机关根据自身任务的需要延压税款。征收机关为了调节收入的入库进度,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税款入库,延压缴款书,不予入库,有的压票时间长达—个月。《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各级国库有权督促检查国库经收处和其他征收机关所收税款,是否按规定及时全部缴入国库,发现拖延或违法不缴的,应及时查究处理。”然而,出台的《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中没有任何国库监管的相关条款。国库依据《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行使职能时,往往受到相关部门以其他条法的抵制。因此,国库只能对商业银行经收处的违规行为可以及时查究处理,对“其他征收机关”“拖延或违法不缴的”,由于法规规定不明确,不能行使“及时查究处理”的职责和权限。
(二)预算收入退库监督中的问题
《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各级财政、征收机关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退库范围、项目和审批程序办理退库。对不符合规定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但预算收入退库的监督管理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国库对什么是“不符合规定的”难以把握。因此,长期以来预算收入退库一直是国库部门监督管理的难点。退库依据不明确,审批权限不明确,政策把握难,使得国库监管闸门作用难以发挥,执行难度大。一是退库政策政出多门。分税制后,一部分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与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退库政策比较明确,但国税、地税部门各自出台的退库政策及文件规定较多,且有的税制改革前的部分文件并未完全清理,加之各级财政部门印发的退库文件,形成了退库政策政出多门,政策标准不一,给国库部门的退库监督带来了难度。二是政策界定不够明确。尤其对退库政策的适用范围不够详尽明确,特别是一些优惠政策性质的退税,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优惠政策众多,有时一笔退库的依据为多项政策的组合,让国库经办人员好像雾里看花,国库部门在政策把握上难度较大。三是退库的审批权限不够明确。《预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各级预算收入退库的审批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中央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的退库,由财政部或者财政部授权的机构批准。地方预算收入的退库,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批准。”目前办理退库的审批机构有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海关部门。对于上述规定中的被“授权机构”是哪些部门,哪些类型的退库属于财政部门审批,哪些类型的退库属于授权机构审批,都不十分明确,给国库部门的退库监督带来了难度。综上所述,一旦退库业务出现问题,首先要追究国库部门的责任,形成国库监管责大权小的局面。
(三)预算支出监督中的问题
《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和财政库款的支拨,对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国库会计管理规定》中又规定了“为了准确、及时地办理预算拨款业务,确保各级财政资金的安全,国库应要求同级财政部门及时提供财政预算支出计划。预算执行中如遇计划调整
应及时提供有关资料。”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范围和用途不断扩大,同样,对什么是“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国库部门难以把握。因财政拨款大都是本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除少数国家统一规定的大政策外,其余都是当地政府的地方政策。因此,国库在监督财政拨款时,监管职责不清,政策难以把握,再加之国库与财政口径不一致,使国库难以发
挥监督职能。一是财政开户问题。年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清理预算收入过度账户的通知》,经过清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专项”、“管理需要”为由的多头开户、分散开户情况仍然存在,并且,财政部没有明确的规定,专项存款、预算外存款必须在国库开户,因此,给国库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二是预算支出计划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分库一级对应的财政部门可提供按支出类、款、项较详细的年初预算支出计划,到区县一级财政部门提供的预算支出计划很不详细,只分一般预算支出和基金预算支出,这就造成了监督标准不一。且各级财政遇计划调整很难及时提供有关资料,一般要到年底才能提供一年准确的预算支出计划。三是资金用途问题。国库部门难以把握拨款用途的正确性,缺乏相关的资料,拨款用途的填列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一些拨款的用途、款项是在预算计划范围之内,但国库部门在审核时,感觉收款单位与资金用途不符,监督时没有足够的依据证明有问题,因此,经常与财政部门产生摩擦。四是预算计划执行口径问题。国库部门是通过财政部门送来的拨款凭证上填写的拨款用途和支出款项来监督预算计划的执行,而有的拨款用途与支出款项不一致,如拨款凭证上用途栏为“基建支出”,而支出款项栏为“调拨支出”,这是因为此笔基建支出的资金来源有可能是上级拨付,有可能是本级上年暂存款,均不在本年预算计划之内,因此,单纯靠预算支出计划监督,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另外,财政部门把在国库的存款只是看作银行存款,财政部门内部预算款项的划转是不需要通过国库的,这样,就造成了国库与财政对预算计划的执行口径不一致。五是监管职责不清问题。《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仅笼统规定了国库对预算拨款有监督权,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监督,对本级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由于法律规定不一致,导致相关部门对监督的合法性产生分歧,使国库监督处于被动地位。
二、国库监督工作中难点的分析
(一)国库监督管理法律定位模糊
目前,国库对国家预算收支执行实施全面监督没有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充分认定,表现在:一是赋予国库监督的法律、法规很少,只有《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提及国库监督职能。二是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出台时间早,已明显不适应国库部门所要承担的监督职责,客观上造成国库部门监督职能弱化。《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分别是于⒌年颁布实施的,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体现的内容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财政管理职能和任务、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账户体系设置、收付程序、银行清算都有了重大变化。赋予央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自颁布实施以来,从未修订补充,功能不全,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程序不细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改革,不利于国库监督职能的发挥。国库部门作为国家预算收支执行的监督主体虽然在《金库条例》中作了明确规定,银发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国库监督职责做了进一步强调,但操作起来仍有难度,主要是规范的国库监督管理专门法律尚未出台,致使国库不能大胆行使监督权,监督对象又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监督。
(二)监督的职责界定不明
《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只简单地要求国库发挥监督作用,但监督的职责分工与监督范围界定不具体。由于各部门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国库部门不可能对财、税部门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政策了如指掌,掌握不了大量必要的监督要素,对似乎合理、合规而实质是违规的问题,把握不准,难以界定,说起话来不能理直气壮,难以实现《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赋予国库的“对不符合规定的”、“对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国库有权拒绝执行”的职责和权限。
(三)监督手段落后,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目前,国库部门行使监督职责,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国库经办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这就容易造成国库人员监督意识淡薄,使国库监督执法行为带有随意性、粗放性,这样,国库的监督职责就很难真正行之有效。
三、强化国库监督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体系,依法行使监督
加强法制建设是国库改革的首要任务,现行的《国库条例》及《实施细则》和部分国库制度、法规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国库发挥好监督职能,为了使国库监督走上法制化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尽快修订《国库条例》和《实施细则》。建议出台《国库法》,对国库工作的地位、性质、作用、职责、权限、业务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国库工作有法律保障。
(二)建立监督体系,规范监督行为
在监督体系中,根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分工、监督内容的侧重点,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现行的《实施细则》对国库的主要权限规定得过于笼统,国库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应尽快修订更为细致和完善,更具操作性的国库法规和制度,使国库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真正的检查监督权和处罚权。对涉及需要国库监督执行的财税政策,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地方政策,都要由财、税部门与国库部门联合下发或者抄送国库部门,使国库监督起来有明确的依据,更具有主动权。
(三)建立科学的监督手段,有效行使监督
国库监督的目的是使财政预算收支的执行规范化,要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单靠经办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监督手段。应尽快建立财税关库行横向联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将需要监督的一些计划、指标、比例以及政策纳入其中,实现科学、准确的监督。如预算收入拨付的监督,将人大部门批准的计划输入横向联网系统,核算时程序自动识别有无超预算,并提出警示报告;预算收入退库的监督,首先在横向联网中审核原纳税信息是否存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如存在并符合政策,对原纳税信息标注退库标示,办理退库手续。对已办退库的原纳税信息标注退库标示,以防止以后重复退库的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国库的监督还要从核算监督扩展到统计监测分析上来,加强对预算收支动态运行状况监控和分析,结合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敏感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为央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五篇:浅谈学校食堂监管的几点思考
近日,省教育厅、省卫生厅明传电报要求各地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督,笔者和教育局、县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对我县的部分学校食堂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发现:
1、部分学校食堂硬件较差,像家庭小作坊,设备简陋、无库房、食品着地存放,操作间脏、乱、差,无“三防”设施。
2、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法律意识淡漠,有的从业
人员留有长指甲,长头发,未着装,未戴帽子,且有部分从业人员未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3、部分学校对食堂管理的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食堂管理人员,没有制定食堂工作制度或者根本没有落实,大多数学校食堂对外承包,学校缺乏监管力度。
4、采购食品及原料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制度,采购食品散装多,少数食品没有“qs”认证标志。
5、食堂生熟容器及用具无明显标志,不能做到分类存放,有的是混放,有的熟食存放未使用专用纱罩。
6、多数学校食堂的功能分区不清,多数无粗加工间,清洗池数量过少,未能分为荤菜、素菜、鱼类清洗池。
7、部分学校食堂剩饭剩菜的存放未能配备专门的冷藏设备,有的是露天存放。
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与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和部分学校领导进行了座谈和了解,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学校领导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落实。重教学质量,轻食品安全;重升学率,轻学生身体健康;重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轻食品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有的在学校食堂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要求提交图纸到卫生监督部门也未能做到,导致新建和改造的学校食堂仍然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甚至有些流程不符合卫生规范,结果是钱没少花,但事不如愿。
2、随着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收费实行一费制后,中、小学校食堂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学校食堂基础设施的改善难为无米之炊。
3、食品安全责任制未得到深入落实,管理上还有明显漏洞。部分学校没有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食堂管理人员,无管理规章制度可循,食品安全存在着漏管现象,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不健全,有脱节现象。
4、教育部门虽然每年都要下发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文件,但由于本身业务工作的繁重,在平时对学校进行相关工作检查时也会涉及到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毕竟不是专业性的监管部门,仅能起到一点警示作用。卫生监督部门由于人少事多,对学校食堂的检查面也不广,加之不少学校的行政一把手思想观念差,导致有时虽有指导,但力度不够。
5、学校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不力,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我县仅有几所学校正常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外,其它学校均未正常开展,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开展。
6、部分学校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人管理,虽然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学校食堂不允许承包给个人管理,但多数学校均为了从自身管理和利益出发,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人管理,还成为了不少学校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食堂的从业人员是承包者招聘来的,导致文化素质低,卫生习惯差,执行能力低的人员到学校食堂工作。至于原料购进的索证索票管理工作更无法保障,商人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无法保证源头的质量安全。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职能的划分,已经明确学校食堂的监管工作下一步将由我们药监局来担任,能否做好此项工作,将会是对我们工作新的挑战。笔者就学校食堂监管谈几点体会:
1、争取领导重视。大多数的县教育、卫生都是同一个副县长分管,但药监不是同一个副县长分管,此项工作划归我们后,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分管县长支持,还需要分管教育的县长支持,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争取部门支持。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明确了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并确定了学校法人代表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但仅依靠相关文件和法规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沟通和交流,争取教育部门主要领导的重视,通过纳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校的负责人负起责任。
3、加大培训力度。将《食品卫生法》、《学生集体用餐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发放给每所学校,并组织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反复学习,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定期召集校长和食堂经营负责人会议,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卫生知识;要研究制定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方案,建立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和在岗再培训制度,保证有一定比例的有技术职称的厨师上岗,要强化每年一次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学校要经常利用健康教育活动、校园板报、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4、开展评比活动。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行分级挂牌,同时与教育部门联合召开学校食堂整顿工作现场会,好的表扬,差的通报批评。
5、引进竞争机制。学校食堂在与个体承包者签订合同时,要将食品安全作为合同签约的必备条款,并明确规定,如在经营过程中被监管部
门严肃查处,将自动解除合同,以此增强承包者的责任意识。
6、加强日常督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和销售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加巡回监督频次,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的同时报告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