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3: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洪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曾华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对发展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履行好法律赋予质监部门的职责,认真处理好执法、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已成为当前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面临着的一项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打破常规,找到新路,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上探寻质监事业发展规律,消除发展瓶颈,实现质监事业发展的新跨越。是摆在我们每位质监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当前推行的区域监管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区域监管的产生

为更好地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切实提升质检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一种新的监管工作模式正在各地质检部门纷纷开始尝试。所谓区域监管就是质监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将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监管区,并成立相应的监管分局,由各监管分局在辖区内履行质量技术监督的所有职能。从而实现一个机构进厂,一个窗口对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改变原有技术机构专业管理的做法既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的要求,也符合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的战略部署。它的产生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一是责任因素。实施区域监管可以充分地将质监工作的各项工作责任由机关向基层前移,通过辖区责任区形式将责任渗透到专门的监管机构,使辖区内的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监管人员负责监管,真正体现职能到位,责任到人;二是服务因素;质监工作特性就是要始终要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企业至上、发展至上、服务至上的观念,达到真心诚意地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因此,实施区域监管后,监管人员的到位,带来的将是职能的到位、工作的到位;三是管理因素。找准依法监管与服务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惩戒处理和教育规范的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政府对当前质监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实行区域监管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方式,由事后监督变为过程监管和技术帮扶,由市场执法转变为企业管理。把执法寓于管理之中,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服务寓于企业之中,使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两项职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真正体现“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

正因为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监管工作模式不断被推崇,因而赋予了气象和生机。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确认清区域监管工作的发展意义,才能找出影响质监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消除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

二、区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域监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均尝试了很多的举措,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但是,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区域监管工作在服务经济领域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没有全面掌握企业的需求,围绕各地重点建设的产业政策开展前期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不能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服务的能力不足。县域质监系统的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人员少,涉及质量、计量、标准、纤维、特检等各种专业人员通常以每个专业一到两个技术人员来完成,很难解决庞大而琐碎的实际工作问题。另外,实验室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出现了检验、检测设备落后,技术机构的研发能力不强,继而造成检验检

测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整体服务的功能不强。区域监管是一个完整的体制,需要与县局行政科室、所属技术机构、稽查机构进行全面协调,形成“无缝对接”的工作流程。从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很难完全理顺,各职能科室所制定的质量监督、标准、计量、特种设备、质量管理、认证认可、生产许可证等具体业务工作的详细操作程序很难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区域监管机构与稽查机构很难联合开展工作,形成合力。常常因利益问题出现相互扯皮,影响工作和部门形象的事情时有发生。四是服务的水平不够。一是在加大“保名扶优”的力度、开展打击假冒伪劣的专项行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方面不够;二是在指导企业增强名牌战略意识,鼓励企业多创“国家、省名牌”和“免检产品”方面不够;三是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重视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标准化的的投入不够。

上述这类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给区域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作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质监部门职能履行的好坏。所以作为市局在各辖区设立的派出机构,一定要严格履行在标准、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食品生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品牌管理、认证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服务、监督活动。这些具体工作,是以“一切为了质量”为核心,以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百姓放心为目标的系统工程,是对政府、社会、人民三方面需要的具体体现。质量是我们的核心,是使命。区域监管是我们具体履行职责的载体,也是树立行业形象,得到政府、社会、百姓认可的关键。因此,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监督和执法来规范,需要宣传来营造氛围,也需要服务来促进和协调,需要从根本上下工夫着以解决。

三、区域监管工作发展的方向

区域监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极富挑战性。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更彻底打破常规,找到更加适合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不断实践,我认为今后的监管工作需要从如下方面寻求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以“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监管工作责任制,采取学习培训、业务轮训、干部交流等形式,提高质监队伍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自我控制,排除外界的不良影响,熟练运用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二是做好企业基础信息摸底和巡查。监管分局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来源广泛,却又明显缺乏,客观上必然因经验不足、综合管理能力不高而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对辖区情况的不明确,对企业底数的不确定,何以言管理,何以言控制。只有象公安局掌握居民户口一样,对辖区每个街道、每条路、每个门牌落实其“身份”;象城管每天巡街一样,了解周围的变化,才真正地心中有数。因此,摸底建档是做好区域监管的核心基础。另外,加强日常巡查是区域监管的核心方式。巡查是区域监管的主要措施,巡查是否到位,决定了监管的效果。巡查发现了问题,说明监管起了作用,被监管对象则会对质监工作产生敬畏。巡查发现不了问题,一方面说明企业可能做得很好,生产经营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有可能说明我们的监管没有到位。只有不断加大企业巡查频次,建立健全服务、监督的双岗机制,才能切实履行起监管职责,使一切不安定因素得以控制。

三是抓住重点、确保安全。区域监管工作的重点是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每个监管机构把确保两个安全作为区域监管的首要任务,对涉及两个安全的生产企业和重点区域严抓细管,明确专人负责,实行近距离、高频次的监管。每家食品企业,每台特种设备都要明确具体的监管责任人,将各种安全责任状具体到单位,具体到法人。对一切安全隐患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控制。确保人员和财

产不受损失。

四是要加强作风建设。首先,强化忧患意识,养成勤勉敬业的作风。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外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蓄意诋毁,更要求我们时刻绷紧质量管理这根弦,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来提升企业形象。其次,强化实干意识,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倡导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区域监管工作的一线,掌握真实情况,及时发现总结基层区域监管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办法,推动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强化行政执行力,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根据当前政府推行的“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加强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部署,确保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贯彻坚决、执行有力。第四,强化自律意识,养成廉洁奉献的作风。要牢固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监理念,从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已,不盲目攀比,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加强质监行风建设,维护质监社会形象。

总之,随着我们区域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域监管势必成为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条可行之路和必行之策。面对今后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去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切实履行“服务是为了更好的监管,监管是更高层次的服务”的宗旨,举全局之力,集全员智慧。区域监管工作一定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通关模式

1、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以来,特殊监管区域在我国产业格局中发挥了先导、辐射、拉动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已经有5大类80多家,实现进出口总值2562多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

2、普通通关模式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海关对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由监管车辆将货物运离或运至口岸海关并实际进区或离境。(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按照389号令及相关文件规定,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货物进出应在加工区完成报关,从加工区以一般贸易等方式进口货物均需在加工区完成报关征税手续。

3、区域通关模式

2006年8月总署下发的《海关总署关于印发〈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署监发〔2006〕379号)规定,“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是指符合海关规定条件的守法水平较高的A类企业,在其货物进出口时,可以自主选择向其属地海关申报,并在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的一种通关方式。文件规定,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保税仓库的进出口货物,暂不适用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

二、现有通关模式对区域发展和区内企业的影响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

因为现有规定要求特殊区域与口岸间货物往来需要按照转关运输监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经多个海关中转的转关运输办理手续也十分不便。

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 内地企业从口岸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货物,往往需要派人或委托口岸代理保关,不仅单证往来频繁不便,也不利于将企业属地化管理。

三、保税监管改革的通关模式

1、《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的新思路

2007年月,总署下发了《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2007年修订),方案中要求逐步建立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新机制。要建立涵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两大监管体系的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机制,沟通保税货物的“进、出、转、存”各个监管环节,实现对保税货物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到位。一是按照既要最大限度便利货物保税状态下的流转,又要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管理目标,重新梳理、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全面整合保税货物在特殊区域之间、特殊区域与保税场所之间、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内外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等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统一规范保税货物的流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用于明确和规范收发货人法律关系及责任的“保税货物大账册”,同时建立用于监控承运人行为的“运输工具点对点交互网络”,形成一个在所有区域、场所、企业以及口岸现场之间均能实现便捷运行和有效监管的保税货物大流通监管系统,并逐步取代现行的“转关运输系统”;三是对于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起运的进出口货物,参照“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以及“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办理相关通关手续,建立保税物流监管网点与口岸通关监管网点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顺畅口岸与区域、场所之间的流转。

2、特殊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模式探讨(1)进口

口岸→特殊区域

按照《保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的创新思路,区内企业是属于海关围网管理,诚信度和守法程度高,在两地海关加强联系,确保监管的前提下,两点之间可不采用监管车运输,最终实现“特殊区域报关、口岸验放、企业自运、卡口入区”。特殊区域→境内其他地区

对从特殊区域提取货物的情况,海关也应允许企业在属地报关,特殊区域在卡口通过风险分析进行选择查验,这样既可以实现海关对属地企业的全面管理,也可减少特殊区域通关压力。(2)出口

特殊区域→境外

按照《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运抵口岸并取得出口口岸订舱数据后,才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录入《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向属地海关进行申报。而加工区实行卡口管理,要求货物出卡口时向海关申报,故由出口加工区通过口岸出口的货物暂无法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三)特殊区域间货物互相流转 特殊区域→特殊区域 目前,《海关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办法出台前,对特殊区域间的货物流转,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参照执行。

比如:加工区之间货物的往来,要求由收、发货物双方联名向转出区主管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核准后,按照转关运输的有关规定办理。加工区之间往来的货物不能按照转关运输办理的,转入区主管海关应向收货企业收取货物等值的担保金。转关运输和向海关缴纳风险担保金都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而且,转入转出方企业都在海关围网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内,主观违规的风险较小,在加上货物实行入出特殊区域的卡口管理,货物的收、发监控是有保障的。所以,对此类货物实行“特殊区域报关、企业自运、卡口入区”是可行的。

四、对特殊区域适用新模式的风险评估

1、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是海关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区域通关风险特征的同时,对物流监管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努力实现高效运作和有效监管。通过风险信息、物流信息与相关业务信息的有机融合,对物流实施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物流监控“前”、“中”、“后”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货物的实际监管。

2、风险评估

运输风险:极少数蓄意走私的企业可能无海关监管的运输途中掉包货物或飞料。

查验风险:申报地与查验地相隔遥远,选查指令的下达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分析,可能造成货物品名、数量不符等风险发生。违规情况处理的风险:口岸海关在查验过程中发现的走私违规情事,要求由口岸海关负责移交处理,需属地海关协助调查的,属地海关应该积极予以配合。实际工作中,因为申报地海关海关与查验地海关属不同关区,资料的调取、情况的核实、走私违规性质的认定可能脱节,可能造成违规处理不及时等风险。

联系配合脱节风险:如对大宗散货、取样送检以及报关单的删除、修改、删单重报等管理的实施细则,要求由区域内相关直属海关依据总署的有关业务规范共同协商制定,两地海关的配合如果出现疏漏,势必造成货物提取或发运不及时等风险。

五、解决方案

1、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两地海关签定严密的联系配合办法,通过制度的健全从源头上避免程序上的风险发生。

2、加强风险预警分析。加强对重点商品的选查风险分析,科学合理的下达布控指令,减少查验率,提高查获率,目的是打击违法企业,保障守法企业的顺利快捷通关。

3、尽快制定配套办法,为特殊监管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特殊区域的政策不特殊,有些反而还不如区外的反映由来已久,海关只有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判断,尽快制定配套办法,这样才能为目前我国80多家特殊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企业等级管理控制风险

按照海关对企业管理的相关规定,A类企业的守法程度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发生走私违规的风险小,对特殊区域内的A类企业,海关应允许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优惠措施,对B类企业如果申请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可在收取保证金的情况下允许。通过这样的差别化管理,也可使A类企业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企业类别,B类企业创造条件申请成为A类企业,外贸环境将更为诚信有序。二00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整合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功能的调研思考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国家为了给予有别于本国关境内一般地区的特殊政策,而采取特别的措施进行监管的区域。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主要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港区。近年来,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和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些特殊区域在服务相关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管理难点。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我们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征管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特殊监管区域总体情况

1.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成立了张家港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区港联动),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两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昆山、工业园区、高新区、常熟、吴中、吴江6个出口加工区。2007年底工业园区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出口加工区合并组成综合保税区,昆山出口加工区叠加了保税物流功能,吴江出口加工区正在申请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太仓正在申请设立入仓即予退税的出口监管仓库。可以说,在全国很难找出云集了如此多的特殊监管区域的城市。

2.招商情况良好,土地使用效率较高。这些大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进驻,有力地提升了我市出口货物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大量的业务需求,拉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昆山、高新区这些设立较早的特殊监管区域,招商情况和土地利用率良好。

3.业务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

二、特殊监管区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监管区域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增强了吸引投资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成为联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同时,在带动周边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提高了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度,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设立特殊监管区域,旨在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将现行“漫山放羊式”的加工贸易改为“圈养式”管理,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2.延伸补全产业链,促进了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生产和采购基地放在**。这些企业迫切需要一个“零库存、高弹性”的运作平台,以便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特殊监管区域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3.对区外的相关进出口企业产生了辐射和示范效应。特殊监管区域由于具备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因此辐射效应十分明显。批次,为中心、园区乃至**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推介作用。

三、现阶段**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监管区域综合效益偏低。**作为进出口大市、加工贸易大市,设立一些特殊监管区域,以实现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昆山、工业园区、高新区特殊监管区域业务量的飞速增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设立特殊监管区域毕竟是一种税收的让渡,**高度外向的宏观经济结构并不具有很强的简单复制性。因此,过多的设立特殊监管区域,不仅建设运营成本高、税收代价大,而且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事实上,**也存在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不平衡、功能单

一、政策不配套、综合效益偏低、招商竞争激烈等问题。昆山、园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态势相对较好,而去年新设的常熟、吴中、吴江三个出口加工区业务量较小,吴江出口加工区使用的土地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十分之一。

2.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特殊监管区域仍属于新生事务,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出于谨慎性考虑,对一些特殊业务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但是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些限制性规定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了。一是维修业务税负不公。区内企业不允许开展修理、翻新、拆卸等业务,区外企业为区内企业提供设备维修服务,通过主管海关备案进行,但是尚不能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这就意味者将视同内销业务进行征税。二是招商引资厚此薄彼。特别是生产和流通尚未紧密结合的贸易企业,几乎与特殊监管区域“绝缘”。因为政府在招商时,往往倾向于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而对流通企业并不欢迎。目前**尽管已拥有三个物流(仓储)企业进驻园区出口加工区,但是还没有直接从事流通贸易的企业,这也成为特殊监管区域一个共同的缺憾。

3.各部门管理制度缺乏有机衔接。在实际出口业务中,海关侧重于监管货物的实际状态,而税务部门还需掌握所有权的转移情况。因此,各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业务政策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了监管区域的实际效能。归纳起来,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税区管理上,对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的货物,海关在操作上一般

作为销售企业的出口业务,可以进行报关,且可以使用进料加工手册等作结转,但一般不签发出口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因此,海关认定区外企业销售至保税区的货物就视同出口;而税务机关只有在货物实际离开保税区到境外后才认可货物出口。二是海关的出口加工区监管办法中只提到了对运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而税务机关要求入区的货物必须是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区外企业才能凭相关单证办理出口退税。三是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对运入中心的货物视同出口,而出口退税政策中则明确了享受出口退税的仅是销售给境外企业或物流中心内企业而运入中心的货物。四是去年底以来,国务院批准在工业园区设立综合保税区,海关总署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功能叠加的试点,而国家税务总局并没有及时针对试点工作,出台调整相应的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办法。

4.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目前,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各有一套税收管理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各地税务机关实际掌握的政策宽严不一;退(免)税方面貌似雷同却又有细微差别,企业很难准确把握,容易诱发税企矛盾。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只有货物从区外进入区内的“出口”信息,而且通常只有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入区信息;一线(区内和境外之间)进出口信息、二线(区内和区外之间)进口信息、以及货物在区内或者不同区域之间的流转信息、区内企业手册结案信息等等,都无法掌握。因此,依靠现在出口退税申报提供的单证以及电子信息,很难全面反映出交易状况。对开票方向、货物流向、资金结算等事项,都要依靠深入细致地人工审核。不仅工作量巨大、效率低下,而且存在相当大的退税执法风险。

5.退税管理的工作负荷不断增加。由于税务部门与海关在直接进出口业务管理上存在很大区别,因而给退税管理增加了难度。一是货物实际入区时间与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不符。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分批送货集中报关现象比较普遍,报关单上“出口退税日期”滞后严重,在退税率多次下调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吃亏,纷纷要求海关更正“出口日期”,或者要求按照货物实际入区时间计算退税,税务机关显得比较被动。二是出口报关单上的错误信息较多,改单时间长,造成企业办理延期申报的情况多,相应增加了退税管理的业务量。

四、整合特殊监管区域功能的建议

作为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保税物流中心目前分别享受着不同的优惠政策,政策资源难以共享,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分散了监管人力,增加了管理成本。为保证特殊监管区域健康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和管理资源,切实提高经济效益,有效降低监管风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推动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在更高起点上重新定位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特殊监管区域规范有序运行。

1.科学评估现有区域运行效能。特殊监管区域已经运作多年,但尚没有一套涵盖环保、能耗、税收、就业、国际收支、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来对区域的运行效能作出全面评价,因此制约了今后的规划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现有的特殊监管区域不仅占用了较多的耕地资源(每个出口加工区的占地面积近3平方公里),各区域的初始建设投资动辄数亿元,而且每年管理机构的行政开支和国内税收让渡更是庞大。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审视一下这些投入对于宏观经济产生了多少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目前,各地设立特殊监管区域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先圈地围网,然后招商和上级验收,很容易造成设区的盲目性和土地资源的闲置。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设定一些刚性指标,如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比重、产业分布状况等等,达不到指标的地区,一律禁止圈地,使特殊监管区域布局于进出口金额大、加工贸易比重高并且符合国家产业指导政策的地区。

2.拓展叠加功能,推进互动发展。要按照合理规划、统筹发展、依法行政、经济效能、科学管理、改革创新、整合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使现有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能,实现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使其成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国际物流的集散区、服务外包的承接区。一是功能的整合,使各类特殊监管区域都基本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二是政策的整合,统一各类特殊监管区的税收政策,包括境外入区保税、区外入区退税、区内出区征税、区内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等。三是监管模式的整合,统一海关监管模式操作流程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降低管理的风险,提高管理效能。四是资源的整合,将目前分布在各类口岸物流和保税物流网点上的人力物力资源合并重组、科学配置,解决监管资源总体上相对不足的问题。通过功能整合,使各类特殊监管区基本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克服特殊监管区产业链和供应链脱节的缺陷,为吸引更多的物流和加工制造企业、国内外大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入区经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理顺管理职责,避免交叉重叠。在海关总署牵头草拟的整合特殊监管区域指导意见中,赋予区内企业自主贸易权和分销权,不再认为整合后的特殊监管区域为“境内关外”地区,这给了区内企业更大的经营空间,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但是,应明确区内企业就是境内企业,区内区外的货物和劳务交易依然属于境内交易,适用增值税、消费税暂行条例,由税务机关征、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区内企业与境外外商之间的货物和劳务交易继续按照现行规定,由海关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内税源向海关税源转化,改变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分配格局。

4.加强信息沟通,实现深度融合。目前,对进入保税区(自由区)的货物事实上存在入区、出区和库内三重监管,造成了手续繁琐和效率低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此,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 在管理手段上依托“电子口岸”信息平台, 对特殊区域实行联网监管,共享管理信息资源, 从而构筑起政府部门间的执法互助体系。在具体业务的操作上,各部门应在一个总体原则下,分别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避免产生矛盾而使企业无所适从。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尽快实现商务、海关、税务、外汇、检验检疫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加快与h2000系统相接轨、与电子口岸相衔接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效监管体系,真正实行电子账册和联网管理。

第四篇:基层工商所商标监管工作思考

基层工商所商标监管工作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标作为一种区别产品或服务出处的显著标志,已经越来越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普遍重视。基层工商所是商标监管最具体、最直接的管理机构,商标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基层所一项重要工作。下面就基层工商所如何做好商标监管谈几点思考。

一、加强辖区注册商标基本情况调查,做好数据统计工作

加强辖区注册商标基本情况调查,一是便于掌握辖区注册商标总体情况,二是便于注册商标使用管理,三是便于发展新办商标注册。目前,辖区有市场经营主体2000家,有注册商标300余件。如何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具体讲有以下几点:一是日常监管环节做好注册商标统计,实时收集注册商标,并做好商标使用指导工作;二是结合企业年检电动机做好注册商标统计,检查企业商标使用情况;三是做好新办企业产品情况了解,掌握企业商标注册意向,适时指导企业做好商标申请注册。

二、加强生产(服务)环节检查,做好商标监管维权

生产(服务)环节出现的商标侵权事件,是商标侵权事件的源头,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广,也成为商标监管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好生产(服务)环节检查,具体讲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生产(服务)企业商标使用检查,检查企业是否按商标核定的范围进行生产,有无超商标注册核准范围使用。二是加强产品质量检查,检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损毁商标信誉,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三是检查企业产品有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否侵犯其他注册商标权益人权益。

三、加强流通环节检查,做好商标监管维权

一直以来,流通环节商标监管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是日常工商监管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流通环节商标监管,具体讲有以下几点:一是检查商品注册商标是否为冒充注册商标。如检查商品的注册商标是否有相关材料、商品注册商标是否有不按核准类别使用等情况。二是检查商品是否为侵犯他人商标注册权的商品。重点检查易出现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傍名牌商品,如假冒食品、化妆品、汽车配件、装潢材料等,主要检查经营者的进货台账、联合相关厂家共同打假等。三是加大注册商标商品的质量检测力度,对质量差、信誉低商品的生产者进行督促,维护商标信誉。

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好商标维权执法工作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是维护商标权益人权益的重要保障。如何从行政处罚的角度出发,做好商标维权执法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积极开展打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傍名牌商品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冒充生产、销售注册商标商品的经营行为,要从重处罚,并重点监管。三是开展注册商标商品的质量检测,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生产、销售质量低劣注册商标商品的经营者要进行处罚,其整改。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做好商标监管工作既能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也能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基层工商所只有不断加强商标监管工作,才能为全社会商标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各级政府与环保部门攻关难点。而环境监管是贯彻实施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而环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亦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条准绳。现就参与环保工作以来,谈谈自己对目前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一、环境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止目前,我县工业园入驻企业有100余家,已建成投产企业有80多家。在这已投产或在建的100余家企业中,存在着诸多环境违法违规现象,环境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企业主体工程完工后未经申请擅自投入试运行;二是部分企业未办理环保验收手续;三是部分企业的整改措施不到位;四是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

我们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正确关系,在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中,只强调了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监管的重要职责履职不够,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是在环境监管上力度不够。没有抓住项目建设全程监管这一主要矛盾,致使项目建设在审批、试生产、环保验收等各环节上相互脱节,监管缺失,由此出现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于环保“三同时”执

1行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在责令企业整改过程中难上加难;三是执法不严。对辖区内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偏松,环保行政处罚力度不够,致使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多次整改人没有得到纠正。四是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认识不足,在执法能力建设方面推进不够。主要表现在执法人员配备上不能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新需要,县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不能满足目前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强环境监管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狠抓环境整治,以环保专项行动、项目环保审批、农村环境保护、环境能力建设等工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努力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

(一)加强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针对在环境监管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急需在全县开展一次建设项目检查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项目环保验收工作。要组织环境监测技术力量和验收力量,对辖区内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抓紧进行环保验收工作;二是对不具备试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停产整改;三是对基本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落实专人,督促企业完善设施,及时进行环保验收监测;四是落实人员,加强检查,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监督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五是组织人员对全县的“两高一资”、“十

五小”、“新五小”企业进行排查,对凡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及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理,违法建设的项目则坚决取缔,严防“十五小”、“新五小”等关停企业死灰复燃;六是加强全县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发现擅自停止运行环保设施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从严从重查处。

要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执法,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源的排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二)做好项目环境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也要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服务和严格把关的关系。一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服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提高环境审批速度,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快、早见效。二是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既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把好项目审批关,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坚决查处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批了乱建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和重点项目的跟踪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三)做好环境宣传工作,营造有利氛围

一要坚持长期宣传和集中报道相结合。环境宣传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坚持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制定长期的宣传思路,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二要坚持宏观宣传与具体报道相结合。做好对上

级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思路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兼顾对各部门、企业具体工作的宣传,丰富宣传内涵、宣传方式,对于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及时报道,进行推广。三要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敢于揭丑,敢于扣帽子,直击痛处,加强舆论监督。四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结合。宣传好环保工作的新典型、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帮助企业摘帽子,提高企业自身环保责任感与使命感。五要重点加强对群众环保知识的普及,正确认识环保工作。坚决摈弃过去“所有工业企业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即然有污染发生就一定得把它赶走”的错误思想,向群众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按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四)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要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尤其要加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县工业园区饮用水源的监测和监管。要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合理划定功能区划,减小工业企业对周边农村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好“省级生态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五)提高环保应急处置水平,确保环境安全

要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饮用水源污染等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及处置工作网络,明确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搞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习,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着重排查危险化学品、放射源、污染防治设施等各类环境安全隐患。

加强日常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化工、涉重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集中检查整治,严格监督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六)加强环保队伍与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精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环保干部队伍。通过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度,防止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环保政策法规和环保业务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使干部队伍适应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配置执法车辆,购置摄像机等执法取证工具,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水平,使环境执法工作得到迅速有效开展。

下载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

    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 第一章 外汇登记 第一条区内企业应当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持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经批准的合同(独资企业除外)和章程(......

    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7-8-8 1 引 言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产品,已有1400 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现有生产烟花爆竹企业约7 000 家,销售企业约14 万家,从......

    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

    国库监管的思考

    国库监管的思考经理国库业务是国家赋予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发挥着“执行、促进、监督、反映”的作用。国库监督是国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范文......

    改进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思考

    改进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思考 摘要:《反洗钱法》实施两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发挥,监督管理职责逐渐加强,资金监测工作规范开展,有效打击和防范了洗......

    加强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加强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一、增强依法监督意识 2000年以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均对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即由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政监督。各招投标......

    县级物价部门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思考

    县级物价部门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96%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今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这是国务院......

    对做好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基层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基层药监工作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工作头绪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基层药监工作的路子,是很值得探讨的。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