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仓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陈仓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陈仓区农技中心作者:康银孝 刘桂莲 王银福 张明学 郭红燕
摘要:针对辖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建设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形势影响,分析了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总结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不同实践模式,并从:强化人才培养、协调产业化发展关系、完善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五个方面,就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农业转变方式实践思考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用现代经营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物质条件武装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发展新模式。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有利于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1.面临形势
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陕西省宝鸡县,设立陈仓区。撤县设区以来,陈仓农业发展面临形势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陈仓区原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适逢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作为宝鸡市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东扩南移的未来重点区域,陈仓社会经济发展重心转移,按照新的发展定位与城市化建设要求,截至2009年底,以渭河南三镇为主的川道四个镇划归宝鸡高新三区。目前除了西山八个镇,东、西塬区四个镇外,川道实有二个镇,全区农业人口,尤其高效、可灌溉耕地面积大幅缩减,原有农业发展格局被打破,农业自身矛盾凸显,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2.存在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复种指数降低。撤县设区后,按照新的目标定位与城市化建设要求,一方面农业与工业、城市建设及居民住房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受人均耕地减少、务工成本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低等社会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川、塬夏田“撂荒”现象骤增,导致部分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降低。
2.2“主、副”业互调,农户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高。
在以前,农户收种完毕外出务工贴补家用习惯称为“搞副业”。近年来,不同区域农业入户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依然成为广大农民维持生计的主业,农户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普遍降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家庭妇孺弱幼看家,懂文化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造成调查走访、农业技术落实难;二是与外出务工逐步
提高的直接收益相比较,粮食生产尤其玉米生产费时费工,且累计成本高、种植效益低,导致农户普遍对农业生产失去耐心,智力、物资投入能省则省,重视程度不高。
2.3农产品安全形势严峻。
一是粮食安全方面:首先是价格矛盾,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小麦、玉米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相对于当前农户普遍反映粮价不高、种植效益低的实际,粮食价格矛盾突出;其次是数量安全矛盾,从农户家庭考虑,近年来户户有存粮,亩增产量等宏观决策指标往往被忽略,而立足全国数亿亩粮田,则意味着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二是其它农产品安全方面:首先是乳制品三聚氢铵超标、“毒豇豆、毒韭菜”事件直接拷问农业生产安全;其次是今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菜价比肉高”事件则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对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延伸加工储存链条、加强调控供应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的新要求。
2.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首先是秋田播种量偏大,塬区小麦适宜播期内甚至出现亩播量超过15公斤;其次是施肥,陈仓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前,部分农户小麦、玉米、菜田亩施氮量大大超过作物测土配方需氮量,不仅增加投资、浪费资源、并且极易造成土壤、地下水及农产品污染;再就是灌水,川道部分农户不注重灌水方法,往往大水漫灌,只讲劳动效率、不讲灌溉效果,造成水资源浪费;最后是农田化除,一是盲目追加用药量、用药次数,二是忽视喷药安全期,结果增加病虫害防治成本,导致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引发农产品安全危机。
2.5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断加剧,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形式及其产品,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明显处于劣势,往往优质不优价、“卖难”现象突出。
2.6自然灾害涉发,农业抗风险能力差。
近年来,冬春季持续低温干旱,四月倒春寒,七、八月特大暴雨伺机危及农业生产安全,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破坏、农作物减产和农民财产损失。农业生产依然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面对自然灾害侵袭,农业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3.实践模式
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陈仓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稳粮、强牧、优菜、兴果”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深入开展“四大基地五大产业带”建设,在不断巩固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产业化引领,区域特色逐步优化,粮食连续六年获得丰收,设施蔬菜、名优
果品面积比重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带动有力,土地有偿流转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发展充满活力。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形成了以下促进农业发展新模式:
3.1依靠龙头企业带动,走产业化发展路子。
一是在优质粮生产过程中,由农业部门出面,一方面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目实施,加快全区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的示范和推广;同时,积极与涉农企业—祥和面粉、老牛公司、毅武集团洽谈合作,联系有关镇、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签定订单小麦收购协议,解决了群众以往小麦优质不优价与企业生产优质原料不足的茅盾,实现了农户与涉农企业的双赢。二是依托区内大型涉农企业—惠民乳制品集团,实施现代化万头奶牛示范区建设,带动周边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惠民公司主导产品先后荣获“中国知名品牌”、“陕西省名牌产品”,广大奶农因企业发展而不断获得实惠。目前,全区共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带动农户5.35万户。
3.2大力发展蔬菜科技示范园,积极培育城郊型农业。
撤县设区后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年来,陈仓区紧紧抓往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项目带动,大力开展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的扶持和培育。先后在周原、慕仪、千河等镇发展“森泰、大明、瑞丰、鸿盛”等规模以上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12个,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棚设施蔬菜1400亩。由农业部门出面协调土地有偿流转,实施棚室设计、督造,开展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讲座,加快企业发展。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壮大,一方面增加了城市菜蓝子,提升了全区设施蔬菜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农户不仅获得了租地补偿金,同时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闲务工收入。
3.3兴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抵御和匦僻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应用,促进农民节本增收。近年来,陈仓区先后围绕粮食生产,在川道和塬区分别建立了“东塬、大地、锦锈”等5个粮食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从产前选种、购肥、机播到产中灌溉、追肥、病虫害防治,产后市场形势分析及销售,各个环节替农户考虑,原来单打独斗的农民现在拧成了一股绳,结果农户不但省了心,还得到了实惠,对合作社发展充满信心。目前,区上针对优势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分别在虢镇、阳平、县功、周原、慕仪等镇,围绕优质蔬菜、食用菌,苹果、水密桃、西山花椒,各类畜禽养殖等,初步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18个,发展会员5831户,带动其它农户21698户,为加快各类涉农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3.4实施品牌战略,开展集约化经营
现阶段,实现农产品向商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方向发展,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在不断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基础上,准确把握市
场脉搏,不仅要做到产前、产中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确保生产出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更要炼就善于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加快鲜活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储藏项目建设,实行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招商洽谈及媒体推荐,着力打造区域名优农产品品牌,提高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积极实施品牌兴业战略。截至2009年,陈仓区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个,“惠民”乳制品、“秦玉”面粉、“太公苗”蔬菜、“西枸鲜”食用菌等一批农产品走出区外,享誉三秦。在农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周原镇田奔公司依靠种养结合,将秦川肉牛养殖、大棚蔬菜生产有机统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出了一条“秸秆—牛—沼—菜”集约化农业特色经营发展模式。
4.思考与建议
4.1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农民培训,提高人的素质。
转变农业农展方式,应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首位。一是强化涉农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引进“产、加、销”多能型人才;净化用人环境、调动专业人员主观能动性,提高涉农服务水平。二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利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等形式;发挥现代传媒影响力,培养新型农民,普及农业实用技术;三是针对种养大户、涉农企业组织、村级负责人等,开展个性化再教育,培养乡土人才、农村经纪人。
4.2协调利益关系,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部门应定期深入涉农企业及农户,调研生产环节、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组织企业与农户座谈交流,增强互信;通过牵线搭桥,签定订单、合理务工合同条款,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力求“面向长远、扩大合作、户企共赢”。一方面,可维护农民利益,增强生产自信心;同时,有利于建立企业、农户长远发展互惠关系,稳定企业发展基础,促进企业健康较快发展。
4.3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各类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加速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技撑力;三是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家庭收入。目前,各类合作社初步建立,主要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经验不成熟,利益关系不协调,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应积极开展规范合作社管理培训,大力给予技术技持和资金扶持,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4.4落实惠农政策,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陈仓区先后争取并实施了部、省级多个惠农项目,为加快农业新技术转化、加速农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支撑。目前,应分别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农机具补贴、沼气能源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完善试验示范、创新
宣传模式、树立典型样板,充分发挥科技增产优势,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奠定农产品安全基础,通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不断调动广大农户生产积极性,进而深化各类涉农技术推广应用。
4.5 完善农业装备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
针对近年来自然灾害涉发,小麦条锈病、重大动物疫病危及农业生产安全实际,一是制订预案,健全各项监测预警制度,完善农业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到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科学应对,确保灾害、疫情信息及时上通下达;二是按照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灾害损失;三是推广新型农业防疫器材,加强条锈病、重大动物疫病应及专业队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切实提高农业抗灾、保丰收能力。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五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傅汝仁
当前,我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山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山东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加工和流通,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考核监督体系试行意见,制定农村工作考核监督具体办法,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切实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