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

时间:2019-05-12 19: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

第一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

发展科技农业,增强农业实力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与科技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工业发哺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情况,我国的科技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困难,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科技农业,甚至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首先,农业成果的供需失衡导致其转化率极低。我国农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产前、产后环节,对农产品的加工研究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极低。

其次,农业科研学科的设置存在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大多数研究资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对农民增收、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的科技积累非常少,从而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道路十分狭窄,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农业科技体制还不完善。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推广部门都相对独立,不存在利益关系与隶属关系,很难使他们联合与协作,甚至有时这些部门还会产生矛盾,使原本就少的科技资源不能等到充分的利用,浪费了到量的人力物力。

第四,农业科研人员缺乏。一支敬业爱岗、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每万人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员,远远低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加上现如今新的价值观与就业观,是我国的农业人才不断减少。人才断层将成为阻碍我国科技农业发展的巨大因素之一。

第五,国家在资金投入上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研究陷入困境。科研设备的落后,科研人员的待遇低下,从而导致研发与推广困难。

第六,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品较低。较低的文化水品是农民对科技的需求降低,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这些都是我国自身面临的困境,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还将面临来自国际的压力。第一,农产品的品质问题;第二,耕地不断减少;第三,农民增收困难。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农业,我们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科技兴农政策,加大农业的科技化。第二,发展优质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供按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保护耕地。耕地是农民赖以身存的根本,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月阿里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发展。我们必须保持耕地面积。另外,我们还应当因地制宜,耕地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农业,促进环保农业的发展。第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是农业的根本,要想发展好农业,就必须是农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促进农村产业化。第五,加强体制改革,使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将农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第六,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最后,加强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科技农业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农业发展思路,加强科技研发,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农业道路。

第二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 哪里?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 哪里?

发展科技农业,增强农业实力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与科技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工业发哺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情况,我国的科技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困难,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科技农业,甚至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首先,农业成果的供需失衡导致其转化率极低。我国农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产前、产后环节,对农产品的加工研究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极低。

其次,农业科研学科的设置存在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大多数研究资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对农民增收、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的科技积累非常少,从而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道路十分狭窄,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农业科技体制还不完善。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推广部门都相对独立,不存在利益关系与隶属关系,很难使他们联合与协作,甚至有时这些部门还会产生矛盾,使原本就少的科技资源不能等到充分的利用,浪费了到量的人力物力。

第四,农业科研人员缺乏。一支敬业爱岗、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每万人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员,远远低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加上现如今新的价值观与就业观,是我国的农业人才不断减少。人才断层将成为阻碍我国科技农业发展的巨大因素之一。

第五,国家在资金投入上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研究陷入困境。科研设备的落后,科研人员的待遇低下,从而导致研发与推广困难。

第六,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品较低。较低的文化水品是农民对科技的需求降低,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这些都是我国自身面临的困境,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还将面临来自国际的压力。第一,农产品的品质问题;第二,耕地不断减少;第三,农民增收困难。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农业,我们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科技兴农政策,加大农业的科技化。第二,发展优质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供按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保护耕地。耕地是农民赖以身存的根本,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月阿里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发展。我们必须保持耕地面积。另外,我们还应当因地制宜,耕地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农业,促进环保农业的发展。第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是农业的根本,要想发展好农业,就必须是农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促进农村产业化。第五,加强体制改革,使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将农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第六,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最后,加强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科技农业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农业发展思路,加强科技研发,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农业道路。

第三篇:浅谈当前我国城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谈当前我国城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途径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在许多讨论问题为主的论坛上对城管的相关问题本想和广大群众做一些探讨,但是遗憾的是一提到城管喊打喊骂者众,理性探讨的少,让我的心情很沉重。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管执法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是新时期形势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治和文化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为谋求尽快摆脱89**以前的尴尬政治局面,国家政策向GTP数字倾斜,城市建设看着日新月异,人们收入差距日益加剧,作为城市底层老百姓和农村人口在缺乏挣钱条件的前提下,要求增加收入的欲望也日益强烈,所以和政府已经接受了的西方走在前面的形成的城市样貌模式理念矛盾日益加剧,一方要维持城市所谓的形象,一方不管不顾的要生存或尽可能的挣钱,2者冲突不可避免,受儒家文化熏陶已久的中国人大多数在无直接利益相关的情况下无疑是大多数会站在相对弱势的老百姓一方的,城管就是这个矛盾的夹缝中尴尬的一群人。

(二)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目前城管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多部门让权。因此作为城管既没有中央上级部门,也没有下属单位,处境极为尴尬。而且行政处罚法只赋予行政机关相关的执法权,而城管是否属于行政机关,是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我们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驱赶、罚款和没收摊贩物品等手段试图消灭摊贩经济。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产生另外的问题。作为法律意义上没有界定清楚的城管,作为政府的代理人,其职责应该是消除摊贩经济的外部性。但是许多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暴力没收属于摊贩的物品。他们没收的物品大多属于小商贩的劳动所得,属于商贩们的私有财产,从产权的角度说,其产权界定应该属于商贩,因此,除法院强制执行外,其他机构无权没收属于商贩们的私有财产。因此产权界定不清楚是导致城管暴力执法和摊贩暴力抗法的根源所在。

(三)齐抓共管机制尚未形成。

1、综合整治靠突击。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在城市创建的目标下,遇有重大活动时,往往习惯用“运动式”的方法搞城市管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整治,短期内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这期间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推诿扯皮少,市领导及相关单位也大力支持,一旦阶段性创建任务完成,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揽机构来组织落实长效管理,形成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局面。

2、基层政府管理城市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尤其在现场、现行方面,管理重心太高,往往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责任人之一的区(街办)、社区、城中村(组),没有管理城市的具体责任和压力,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投入到基层城市管理工作中,致使管理脱节、断链,城市管理网络不健全。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很多违章占道现象背后,都有街办、村组、驻街单位的背景。如我市某街道办事处和村组的干部,有的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带头违规“种房”、违章占道经营,甚至带头向政府提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部门查处时,他们一面以照顾困难名义为违章者说情开脱,私下又支持违章者与职能部门对抗,使城市管理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四)执法难度大。

1、执法手段单一。根据《行政处罚法》和部分行政法规的规定,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具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权的只能由法律设定,而且只有司法机关和工商、税务、海关等少数行政机关可以实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了各类行政处罚,但对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后续监管措施,没有赋予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任何有效手段。

某年5月26日,某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在审议《某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议表决稿)》时,专门就是否取消有关“暂扣物品”的相关条款进行单项表决,最终删除了建议表决稿中“可以暂扣其经营的物品和装盛器具”内容;而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仅设置了实施罚款和责令清理、改正的行政处罚措施。

现实的执法情况是,违章者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根本就不理睬,罚款没钱,责令清理、改正我不干。执法人员没有什么办法强制其交罚款或强制其清理,也不能暂时限制其自由带回机关处理。这样一来,除了做工作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加以管理。

2.城管队员构成中零时聘用人员居多,许多缺乏服务意识,城管作为城市管理者,宗旨应该是服务市民。相反,很多城管并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服务者,而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带有许多个人主义,容易情绪化。

2、执法效果不佳。目前,城市违反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出现以下特点。第一,普遍性。违法违章现象大量存在,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第二,动态性。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性质上的不确定,没有规律可以掌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第三,反复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违法行为呈现出多发性、反复性和经常性,被纠正或教育后,又重新开始,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这些情况,使得我们的执法人员穷与应付,疲于奔命。

3、执法人员安全无保障。近年来,城管部门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教育,要求执法人员决不能与群众发生冲突,决不允许发生打架等暴力事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不法商贩、“钉子户”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城市就发生情节严重的暴力抗法N起。实际上全省乃至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鄂州市的情况大同小异,甚至更严重。由于城管执法机关自身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发生暴力抗法时,只能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都是按普通民事纠纷处理,很多都不了了之。在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遭受威胁,有的甚至殃及家庭;有的受伤的队员几乎都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给其身心带来了极大创伤,造成在日常执法过程产生了畏难情绪,而违法行为者却越来越目无法纪,无视执法人员,从而形成了“加大执法力度”,就造成暴力抗法,一暴力抗法执法人员就松懈,一松懈就乱,一乱就紧”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城管执法人员只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出事,执法效果可想而知。

(五)执法环境差。

1、违章行为当事人认识上有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城市管理法规也是行政法规体系的组成内容,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一样,违反了要承担法律责任。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碰到最多的申辩理由是:“我又不偷不抢,在街边摆东西谋生,犯什么法!”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导致不主动配合执法,有时纠缠、拒绝、阻碍甚至少数“钉子户”暴力抗法的事件不断发生。

2、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当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处罚时,经常有一大帮围观群众,出于“ 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乱起哄,喝倒彩,甚至还指责执法人员欺侮老百姓,彻底否定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行动,助长了违法行为人的底气,形成了不利于城管执法的社会氛围。给城管执法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不高。一些市民的环境卫生习惯较差,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讲文明、树新风的观念还十分淡薄。一些干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参与,只指责不自责,袖手旁观而不身体力行。

二、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政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风貌新理念,不用照搬国外的城市模型,大胆放宽城市非重点区域的管理,给弱势群体以一定的城市生存空间,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

2、充分认识摊贩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转型经济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收入微薄的弱势群体。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收入低,无法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商人等一样付高额的租金在大商场、超市经营,摆摊经营成为市场准入低、成本少的谋生手段。同时由于价格便宜,很多低收入阶层也很喜欢在摊贩购买东西,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小摊贩作为弱势群体以极低的成本维持生存,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摊贩经济能够吸纳一部分未就业人群,同时为许多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这不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说摊贩经济在我国目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不能单纯把他们当做城市的包袱,毕竟他们的很多人是政府政策性的城市化扩建过程中给推到城里生存的,政府是有责任在城里给他们以一定的生存空间的,不能单纯的把他们推给市政部门去堵,做城市发展规划中就应该集中一定的财力和人员考虑,例如考虑多建设几个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综合市场。不能因为基础建设投资大,短期内政府领导政绩见效不明显,或者说相对来说把钱投在这些地方对领导们来说性价比不高就只是做一般性被动式的应付。

3、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明确城区各街道办事处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之一,促使他们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日常城市管理上来,负责本辖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社区(居委会)、城中村村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建工作专班,切实负责本辖区的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各驻街单位也应按照确定的范围和职责,承担相应的城市管理任务。同时,将城市管理的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各区、街办和市直各部门的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发挥“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作用。

(二)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借鉴长沙、宜春等城市做法,在公安局内整合成立城市管理警察支队,专门配合支持城管执法。

其主要任务是把维护治安秩序与预防和处理暴力抗法结合进行,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城管执法,而是根据执法需要,派警察跟随执法,发生暴力抗法时,由警察根据情况或当场处理,或带离现场,或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以有效制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震慑违法者,既提高执法效率,保障文明执法的效果,同时又能保证经营户平等竞争,守法经营。在审判工作方面,城管执法机关有不少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能否迅速有效的执行,直接关系行政处罚的权威与效果。同时,随着城管执法工作的加强,所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也呈上升之势,这些都需要法院的支持。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法院行政庭、执行局为主,统筹安排,简化手续,加强城管执法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并对城管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指导,减少因执法行为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保障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坚持疏堵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必然有供给,像修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卖早点等,很难根本杜绝。从事此类经营活动的人员和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工人和收入不高的普通市民。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从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经济状况出发,研究疏堵结合的长效管理办法。可采取“三不”和“三分”的原则来处理,即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群众生活秩序和治安的前提下,区分行业,区分区域和地点,区分时间进行规范管理和疏导。

1、区分行业:如将修鞋、擦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开展“送市场、送方便”等活动,纳入社区服务体系,由社区进行管理。对非法食品加工设摊,占道卖盒饭等则坚取缔。

2、区分区域和地点:如在人口众多,农贸市场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地方,由街道利用空置土地设置临时性的农贸市场,引导游动摊贩进场经营。在小区里适当设置一些小型公共广告栏,疏导小广告,减少管理工作量。

3、区分时间:针对早点、夜市等饮食摊群卫生状况差、出摊占道、油烟噪音扰民等问题,我们正在研究疏导管理的办法,按照统一开市、闭市时间等“8个统一”的要求,对城区早点、夜市进行定点规范,既可兼顾困难群众就业需求,方便市民生活,又可缓解执法人员与个体经营者的矛盾。

4.解决摊贩经济和城管之间的矛盾,关键应该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摊贩经济的外部性。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分区域管理的办法,对于那些摆摊会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方,比如广场、车站和主干道两侧等,其外部性的波及范围很大,因此应该绝对禁止在该区域摆摊。这种地方的管理应该有政府相关部门综合执法来进行。而对于那些妨碍行人和影响市容较少的地方,其外部性的波及范围中等,应该在区或镇政府的管理下,在对摊位的规模、经营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的情况下有条件的进行摆摊。而对于那些像住宅区,社区等其外部性主要影响本辖区的居民的地方,应该把权力界定给社区,由社区和摊贩进行协商,把外部性内部化。

(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个国家法律化程度不仅取决于依法执法的力度,更主要通过国民的法律素质及守法自觉性来体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

1、树立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需要城管执法人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树立城管执法新形象。

2、加大对城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城管执法出发,善于把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卖点,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城管动态,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强化市民教育。要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城市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宣传“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管好城市,人人受益”的观念,促使广大群众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爱护城市环境,理解城管。重视城管,实现全民参与、齐抓共管。

第四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采取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高新技术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有关对策进行研究,借此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 问题 战略

农业高技术引领农业的未来,现代农业和过去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技术的水平。就目前来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和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四大现代农业高技术。其中,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核心的、关键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面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 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 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 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 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 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 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 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 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 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 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 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 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才能..生产 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 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 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 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

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 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 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 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 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 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 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 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 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 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 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 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 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 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 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 但客观地说, 改革并不完善, 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 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 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 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 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 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 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 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 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 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 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 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 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 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 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 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 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 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 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口号的提出, 农村经济发展很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 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 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 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 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 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 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 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 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 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 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 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 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 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 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 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 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 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 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 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 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战略与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服务。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

(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面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推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我国实际出发,应当优先开展智能化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的研制与开发等。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植物遗传改良、农用动物遗传改良及生物制剂研究,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为主,对已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强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加强材料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重点开发航天育种、核辐射育种等。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组织市场化、企业化。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了行政推广这条线。最后,创新推广形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第五篇: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作者:杨清涛 来源:《市长参考》 添加日期:10年03月20日

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动机和目的,社会中种种关系都受利益关系所决定和制约。干群关系,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以往党群、干群之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情感关系成分相对多一些.尽管这些关系也体现了利益关系,但毕竟是间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利益观念的强化,在党群和干群的多重关系中,利益关系变得更为突出。相当多干群矛盾的发生、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一部分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蜕化变质,官僚主义严重,贪污腐败,严重脱离群众,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且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必然会大量地反映到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于群利益矛盾表现出来。近年来,上访、告状、请愿、示威甚至暴力冲突之所以逐年增多,十群利益矛盾和冲突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可以说,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实际占有和支配着大量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而人民群众除了名义上拥有最终的所有权之外,实际上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因此,一般而言,在干群利益矛盾中,领导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的紧张程度。对此问题,刘少奇早在50多年前就曾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说:“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基于这种认识,从干群利益矛盾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当前干群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干部队伍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必然会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是我国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顽症。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江泽民曾经做过深刻分析,他说:“搞形式主义,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比如,有的干部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评比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而“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把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概括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等等。执政党的地位给了我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更容易使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沾染官僚主义习气。列宁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在当前,的确有少数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对群众的疾苦和呼声漠不关心,甚至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还有的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为了自己的官位和利益,捞取所谓“政绩”,搞“盆景工程”、“马路工程”,虚报产量、产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不仅损害群众利益,也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2.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按照

市场规则从事经营活动,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既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实践证明,市场是一种比计划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为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作用,客观上就必须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种职能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领域,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第二,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从过多地关注效率,转变到在确保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合理分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由此导致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之间的边界模糊,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强劲,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淡漠。尤其是少数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基本丧失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权力主要用于维护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部门利益化问题。每年的“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中央各部委严重存在的资金违规、违法、违纪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2008年8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做工作报告时披露,“53个中央部门存在问题资金近300亿元”,一些部门“数以亿计的救灾资金被挪用用来发放工资、盖家属楼,甚至炒股、炒楼”。从中央到地方,有些政府部门用违规资金建超豪华办公楼和其他楼堂馆所的违纪案件不时被曝光,奢华之风触目惊心。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款旅游的“三公消费”可谓是愈演愈烈,有专家估计每年这三项经费总额在6000亿—9000亿元之间。过高不合理的行政费用,必将大大增加国家财政开支,使得社会建设事业投入不足。为了维持过高的行政费用,有的政府部门把服务功能变相转化为“创收”功能,导致纠正行政性“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举措收效甚微,政府部门收费服务、不收费不服务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大量存在,以至于老百姓把一些地方政府称为“罚款政府”、“收费政府”,而不是服务型政府。还有的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自己或通过亲属开办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他们“下海”不“弃政”,以权力进入市场,在官言商,官商不分,既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又是市场经济的“运动员”,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当然也就损害了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利益。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当下某些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以履行职权为名,行与民争利之实,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恶化了政(党)群、干群关系。

3.部分官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对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使得一些党政官员把权力市场化,利用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进行权力“寻租”,搞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实质上是一种权力腐败,而且这种权力腐败在社会转型期一直呈泛滥之势,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谁利用价格双轨制,获取价格差,牟取暴利?1992年,在我国确立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后,是谁利用制度的漏洞和经济秩序混乱状况,通过市场权钱交易,进行权力寻租?到90年代中后期,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又是谁利用制度漏洞和监管缺陷,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是一些手中掌握并滥用权力的党政官员,即腐败分子,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与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有一些不法商人,通过权钱交易,实现了原始积累,成为改革开放中的非法暴富阶层。腐败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分配公平,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利益的“失衡”和“断裂”,激化了社会矛盾。从本质上看,腐败行为并不能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它只是利用公共权力对现有的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增加少数人财富,恶化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扩大收人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明显上升,其中不合理收入和非法收入是造成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官员的腐败行为本质上无异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强盗式掠夺,是对全社会劳动的无偿占有,所侵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最具对抗性的社会利益矛盾关系。虽然腐败分子是少数,但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极为紧张,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现对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具有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做如下分析: 1.干群利益矛盾整体性质仍然是非对抗性的 正确认识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的性质,就是要弄清它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我们并不否认,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关系的严重性,集中表现在少数腐败官员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矛盾的对抗性;但是从整体上看,干群利益矛盾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虽然干部队伍中出现了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吃喝玩乐现象,造成了对群众利益的侵害,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严重的腐败现象,形成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对立,但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干部始终能够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因此,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虽然存在着局部的对抗性,但在整体上仍然是非对抗性矛盾。2.干群利益矛盾地位的突出性

一是在我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当中,干群利益关系是基础的关系,干群利益矛盾是社会转型期最主要的社会利益矛盾,直接关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和制约着人民内部其他矛盾的解决。二是在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利益关系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益关系不断复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领导者、管理者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同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便成为一切社会利益矛盾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各种利益矛盾往往通过干群利益矛盾表现出来,虽然有些社会矛盾并不直接表现为干群利益矛盾,但这些矛盾也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加以处理和调解,期间出现偏差是难以避免的,这也会间接地表现为干群矛盾。再加之目前部分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蜕化变质,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极大损害了群众利益,更加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系统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问题,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3.干群利益矛盾表现领域的普遍性及其复杂性

干群利益关系是我国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干群利益矛盾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利益矛盾,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上到中央机关,下到村民自治组织,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群利益矛盾问题。而且干群利益矛盾也有相当的复杂性:既有个别单位的具体的干群利益矛盾问题,也有干部与群众作为两大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既有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导致的,也有领导者工作失误造成的;除了干部是主要的责任因素外,也有群众不合理利益要求方面的因素;作为领导者来讲,既有主观上以权谋私、专横跋扈而造成对群众利益的损害,也有出于为群众谋利的动机,但因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造成对群众利益的伤害;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整体上属于非对抗性,但又存在着局部的对抗性。4.干群利益矛盾成因的多重性 干群利益矛盾并不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现象,它之所以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得较为突出,在整个社会矛盾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其一,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和改革中干群之间利益的分化。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现实社会中还必然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分工,有分工就会有差别,有差别就会有矛盾。在劳动仍然是谋生(谋利)手段的当代社会,在干部与群众这一社会分工当中,领导干部是居于谋取利益的有利一端。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并非神造之物,它并没有公正无私的天性,政府也是一种人类组织,其中决策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自利的本性,他们也会追求个人私利,甚至有的人为了集团和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这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考察政府及个人决策行为的观点,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它却有助于我们破除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理想化的假设。尤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党政部门及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利益化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利益化倾向,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包括官员为了自己升迁,去追求一些劳民伤财、加重群众负担的所谓“政绩”。同时还必须看到,在改革所引发的利益关系调整与分化过程中,各级官员是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相对而言,广大工农群众则受益较少,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因利益受损而成为弱势群体。干部与群众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干群之间有较大的利益差别,加之市场化背景下党政部门及干部的逐利倾向强化,才是干群利益矛盾发生的社会性原因。

其二,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在部分干部身上之所以出现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难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去正确行使权力。各级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行使者,他们行使公共权力的价值目标本来应该是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监督机制弱化的情况下,如果领导者个人“官德”水准低的话,就会造成公共权力价值目标的扭曲,即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干群利益矛盾和冲突。制度(体制)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我们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完善政治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化的制度(体制)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即从政行为、领导行为),来保证广大群众对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是基层民主还不成熟,广大群众还难以通过行使选举权、罢免权、监督权来对干部权力进行有效制约。这正是部分领导干部政治行为不规范、损害群众利益以及干群利益矛盾长期存在和突出的重要的体制性原因。

其三,思想观念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干部与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当前干群利益关系、加重干群利益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而言,现实的情况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背离了党性和人民性,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满脑子是“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残余思想,是“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捞一把的思想,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缺乏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奉献精神。领导干部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轻者为了私利不惜侵占、损害群众利益,为了“政绩”不惜加重群众负担;重者则导致滥用权力,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堕落为腐败分子,完全站在了人民利益 的对立面。同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而言,群众中绝大多数人是好的,他们奉公守法。但群众中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的人政策观念不强,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长,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的人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遇事往往采取过激方式或违法行为。群众中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干群利益矛盾。从上述可见,干部与群众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是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产生的重要的主观性原因。

三、正确处理干群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1.以深化利益关系调整为切入点,充分兼顾和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

干群利益矛盾的实质是干部与群众利益关系的不平衡性。如上所说,改革中干群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差别,是我国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的社会背景,因此,处理干群利益矛盾要从调整干群利益关系入手。但是这种调整,不是要减少或降低干部群体的利益水平,而是要按照统筹兼顾、利益协调的原则,在保证干部群体正常、合理的物质利益增长(包括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和满足以工农基本群众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加大其利益保障力度,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相应的利益补偿,真正使普通百姓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2.以教育和管理干部为重点,继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江泽民指出:“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因此,在处理和解决干群利益矛盾时,要把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上。通过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了解决和满足群众的实际利益问题去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干部也应该有自己物质利益上的考虑,也可以有功名方面的追求。但是这种考虑和追求,是要通过自己辛勤工作,通过做出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让群众满意的、真实的业绩来实现;而不要做表面文章,图一时风光,更不能弄虚作假,以牺牲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来换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即所谓“官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谋利行为),既要重教育更要重管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群众评议为主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包括干部廉政考核、政绩考核等),建立和完善干部的奖惩制度,尤其对弄虚作假、决策失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干部实行严格的问责、惩戒制度,来实现对干部的制度化管理,从而为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调整干群利益关系、化解干群利益矛盾提供制度性基础。在重点对干部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使广大群众提高对党和国家有关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教育群众增强政策观念、法律意识,在政策和法律的范围内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根本点,不断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当前的干群利益矛盾,从根本上讲,应靠推进政治改革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靠加强群众对权力的监督来解决。只有不断地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广大群众对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使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真正地为人民利益去工作。大量事例充分证明,导致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一些干部滥用权力并造成对群众利益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干群利益矛盾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不断改革政治体制和扩大群众的民主权力,保障党和国家机关的人民性和公共性,保障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性质。因此,要围绕着如何加强群众对权力的监督,确保干部正确行使手中权力这个重要问题,来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干部的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建立良好的公共权力的赋予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让干部

知道权力是群众赋予的,理应对群众负责和为群众服务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改变有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群众负责的现象。二是不断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民主对话与协商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积极扩大群众参与决策的范围,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更要广搜民情、广听民意、广集民智,以提高政府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水平,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三是实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包括党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各级各类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大大减少干部不适当利用或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不能任意运作,才能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再仅仅是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干部们的一种口头承诺,而是有切实的制度保障。4.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点,减少干群利益矛盾的对抗性

正因为腐败行为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严重侵害,才造成了少数腐败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引发了包括干群利益矛盾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处理当前日益突出的干群利益矛盾的突破点。只有反腐才能得民心,只有廉政才能顺民意,才能顺利处理好干群利益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第一,要走制度反腐的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不断推进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财税管理、投资体制、国企改制、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漏洞,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第二,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当前,尤其要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司法、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对一些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大案要案坚决查处,从重严惩腐败分子,这不仅可以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社会震慑力,更可以彰显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提升广大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第三,反腐败斗争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反腐败既要依靠专门机构,更要依靠群众,加大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参与度。正如上面提到的,必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赋予群众以切实的民主权力。只有将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加以制度化,自上而下的专门机构监督才是可靠的、高效的;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党所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下载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