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安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远安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远安县妇联主席 谢德春
妇女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方面的基本状况及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和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日前,对全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我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呈如下特点:一是自主就业创业比例偏低。全县农村就业妇女只占农村妇女总人数的50%,自主创业妇女只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1.2%。并且,妇女就业创业面窄、工种少。二是就业创业率与年龄结构成反比。就业创业的妇女当中,35岁以下的为80%,呈现出年龄越小就业创业率越高、年龄越大就业创业率就越低的现象。
二、我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中存在问题分析
1、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缺乏主动性。由于封建思想余毒尚未肃清,农村家庭中存在着男尊女卑观念,同时有些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并且传统观念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照顾家庭,操持家务,尤其是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由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既没有创业的动力也没有创业的基础条件,致使妇女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不足。
2、文化素质偏低,束缚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决定了妇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农村妇女中“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知识、学技术的主动性,大部分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和技能单一,被“致富无门路、增收无技术、生产经营无人助”的情况所困扰,只能从事劳动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妇女素质与市场不能对接,农村妇女中具有专业技术素质的人偏少,也导致了在女性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着“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一部分创业妇女年龄大和文化水平低,影响了她们的创业热情,即使想创业,所投资的项目仍在传统项目上做文章,其投资项目规模小、缺乏科技含量,不具备高、新、大的特色,这些都决定了创业比例最终偏低,规模层次上不去。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迈开了升级和调整的步伐,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妇女创业带来新的挑战。
3、就业创业意识不强,导致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率偏低。一是畏难情绪严重,进取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有近55%的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依赖思想很浓。二是缺乏主动脱贫意识,不愿接受新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限制了农村妇女外出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三是守旧观念重,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保守观念及长期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大部分的农村妇女造成了思维和心理上的阻碍,依附男子生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还在很大范围存在,不愿意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就业。部分女性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还没有从“单位”、“机关”、“贵贱”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致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4、信息不灵,增加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难度。当前对妇女就业影响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找工作带有盲目性。往年就业形势较好时,妇女找工作大都是靠熟人介绍、劳务市场、中介机构碰运气,如今形势变化,以往找工作的经验难免失灵。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妇女与外界的接触面不宽,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广,寻求创业致富信息的主动性也不强,因此,创业信息的获得率也就相对偏低,使她们时常处于一种有想法而无行动或者有行动而无方向的半盲目状态。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妇女自主创业的难度。
三、解决我县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建议及对策
1、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引导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要注重妇联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服务妇女的能力。一是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妇女群众要求,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妇女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解决妇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不断提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大力引导妇联干部抓学习、抓研究、抓协调、抓创新,注重工作方式的科学性、活动方式的创造性和工作思路的开拓性,不断增强妇联干部服务发展大局、维护妇女群众利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本领。三是要注重拓展妇联工作面,着力提高妇联影响力凝聚力。妇联要更好地成为群众性的组织,能真正为广大妇女群众所信赖,让广大妇女群众能够真正的把它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使这个组织在社会上更加有影响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我们能更好地转变自身传统的角色的定位,更多地克服行政化的倾向,要增强群众化的特点,更多地到基层广大妇女群众中去,接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妇女姐妹,使我们真正了解她们,反映她们的呼声。四是要积极发展女性人才,挖掘培养女性典型。掌握一批巾帼创业明星,团结一批时代女性,主动贴近妇女中的先进分子、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妇联组织的活动内容。五是要面向基层、贴近妇女,帮助失业困难家庭妇女排忧解难。围绕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宣传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举办创业就业技能咨询讲座、组织优秀妇女创业就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失业贫困妇女增强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鼓励、引导、帮扶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
2、以观念引导为先行,唤醒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意识。要使农村妇女走上创业之路,最重要是转变观念,强化意识。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向农村妇女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促进妇女创业的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只分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努力在广大妇女中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就业创业氛围。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用正确的理论影响并促进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激发农村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妇女营销大户和“双学双比”活动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生活中的事例去激励广大农村妇女,使她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3、认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农村妇女素质。以教育培训为基础,提高妇女致富能力。深入开展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实效。一是扎实有效开展职业基础技能培训,针对城镇下岗失业妇女,重点开展职业基础技能培训和本地产业技能适应性培训。二是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妇女技能培训,紧贴市场需求,紧贴农村妇女意愿,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三是扎实推进本地用工培训。紧紧围绕本地企业发展需要,开展校企联合、政企联合,实行定向、定单培训,全力推进本地企业用工培训。四是开展困难群体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积极采取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措施,为农村妇女开设来料加工、编织等技能培训,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增收难问题。五是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农村女种养殖专业大户、女科技示范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农村实用性人才为对象,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农村妇女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六是大力开展女性创业培训。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文化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营销、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通过培训,激励女性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要创造条件,启动培训与提
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的新模式。
4、继续深入开展“双学双比”等主题活动,推动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实践证明,多年来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成为引导带领广大农村妇女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和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载体。要继续多渠道的为农村妇女架设科技致富对接桥,把科技致富与扶贫助困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有效的科技致富带扶贫的方式、方法,带领农村妇女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密切协调与各单位的联系,及时为农村妇女科技致富传递、沟通信息,寻找、选择项目,协调资金。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服务的形式以及物质奖励和服务性激励机制,激发全县农村妇女依靠科技致富和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热情,推动农村妇女向高层次持续发展。
5、强化劳动力输出,促进农村妇女就业致富。以指导基层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作为“双学双比”工作重点,引导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是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妇女外出进厂务工。主动与劳动、外贸等部门联系,掌握劳务需求信息,争取劳务输出名额,组织妇女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针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外出务工农村妇女失业问题,举办针对返乡回流农村妇女的专场招聘会,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返乡回流农村妇女的“燃眉之急”。二是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引导妇女从事三产服务业。发挥当地品牌优势,积极组织妇女外出从事三产服务业,形成“葡萄串效应”,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三是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吸纳妇女劳动力。主动与本地女企业家、个私女老板联系,争取她们的支持,吸纳女劳动力就业。四是搞好后勤服务,解除后顾之忧。对输出的劳动力,帮助其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其合法权益。组织各类农忙“巾帼助工队”,帮助劳力外出打工不能回乡的家庭帮耕助种,保证农业生产不延误农时,切实解除外出务工妇女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鄂州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鄂州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妇女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鄂州市妇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新时期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不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示范村创建”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妇女的转移就业与创业,为实现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鄂州全面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借此契机,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方面的基本状况及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和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日前,鄂州市妇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500份,回收967份,其中有效卷822份。我们对822份有效答卷以及在乡镇、村妇女干部和农户中走访座谈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提交有效答卷的822名被调查者中,18—25岁、26—35岁、36—45岁、45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的分别占7.6%、39.4%、37.3%和15.7%;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3.5%,初中的占52.8%,高中或中专的占33.5%,大专及以上的占10.2%;已婚妇女88%,未婚妇女12%;在家务农的占51.8%,外出打工者占34.2%,自主创业的占6.6%,赋闲在家的7.4%。
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基本概况及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市15.9万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在乡务农妇女8.24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就业(含在本地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打工人员)5.44万人,自主创业妇女1.18万人,还有1.06万名剩余女劳动力闲赋在家。她们因选择不同而分别呈现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年龄结构上,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妇女年龄相对较轻,90%以上在16-45岁之间;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另有少部分20-35岁之间的年轻妇女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暂时没有外出务工。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妇女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而留守妇女除上述因生育原因暂时没有外出的年轻一族外,其他人与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妇女相比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三是在职业特长上,外出务工妇女大都拥有一至两种技术特长,而留守妇女基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四是思想观念上,务工妇女特别是离乡外出务工妇女及自主创业妇女追求经济上独立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强,敢闯敢冒的精神足,成功的信念意志坚定;留守妇女中则普遍存在“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思想,进取意识不强,畏难情绪严重。
三、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局面也实现了巨大突破。本次调查显示,我市有六成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所得;近一成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于自主创业;主要收入来自责任田地的家庭不到三成。尽管如此,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不”:一是转移就业面不宽。务工的类型主要是在纺织、制衣(鞋)、玩具、电子等工厂做工;少部分妇女从事超市营业、服装零售、餐饮服务或家政服务;还有一些是就近就地打季节性零工,如珍珠制作、做棉花营养钵、农产品采摘及初加工等。二是外出务工收入不多。调查得知,农村妇女外出务工月收入一般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极少。而且工作非常不稳定,受季节性和总体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如在调查中问及当前经济危机对外出打工的影响程度时,54.5%的妇女选择“影响较大”,38.2%选择“有一些影响”,仅有7.3%表示感
觉不到影响。三是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不高。我市农村妇女自主创业的愿望是强烈的,这一点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判定。在问及“是否愿意自主创业?”时,75%的妇女选择“有创业意愿,但有困难”,只有10%的妇女表示没有创业打算。调查同时显示,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目前实现创业愿望的农村妇女只有7.5%。最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是,被调查者中“曾经创业,现在已返乡”的妇女竟然有5%。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创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少、难度不小。四是创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村妇女创业主要是从事美容美发、服装零售、开副食店、农产品集贸市场坐摊甚至是做小吃、摆地摊等。这些行业资金投入不是太多,对技能上的要求不高,投资风险较小,创业的门槛较低,行业竞争不强,容易进入。但相应地收益回报率也不高,创业资金积累的过程非常缓慢,创业蓄势发展壮大的实力不强、劲头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查找,认为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1、文化素质偏低束缚了妇女就业创业。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决定了妇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农村文化氛围不浓,尤其是妇女学知识、学技术的主动性差,大部分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只能从事劳动报酬少、劳动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在就业转移中选择岗位的机会十分有限。由于缺乏竞争力,妇女外出就业的信心明显不足。在调查问及“没有外出打工的原因”时,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没有技能,担心工作难找”,一成以上的人选择“文化不高,担心出外吃不消”。另一方面,农村妇女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视野不开阔。即使创业,所投资的项目仍在传统领域做文章,其投资项目规模小、缺乏科技含量,不具备高、新、大的特色。这些都决定了农村妇女创业比例最终偏低,规模层次上不去。
2、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妇女就业创业。一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重。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还固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照顾家庭、赡老扶幼是自己的本份,不敢也不想外出,缺乏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二是“以农为本”的守旧观念重。部分妇女认为农民还是要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外出打工创业有风险、不可靠;种田地虽然收入低,但能保证不饿饭。因此她们宁可不捧打工或创业的“金饭碗”,也决不丢下农业这个“泥饭碗”。三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重。调查发现有近一成的农村妇女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觉得“日子过得来,不想太辛苦”。一些困难家庭妇女缺乏主动脱贫意识,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意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就业,依赖政府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3、资金不足限制了妇女就业创业。资金不足是妇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在问及“影响创业的原因”时,有7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缺乏资金”,资金不足成为限制妇女创业就业的第一位原因。调查显示,有84%的农村妇女对小额信贷有需求,但反映申请手续程序繁琐、严格,真要贷到款比较难。从而导致农村妇女虽有满腔创业的热情,但由于无法筹到所需资金,创业的计划只能不了了之。已创业妇女同样面临资金难题,主要原因是女性创办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难以达到贷款抵押要求,要想扩大规模也存在融资难问题。
4、家务方面的沉重负担拖累了妇女就业创业。当前,我市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交给妇女承担,这一现实致使妇女“家门难离”,就业创业的客观条件不足。在调查问及“没有外出打工的原因”时,半数以上妇女选择“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它是影响农村妇女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
(二)外在原因
1、获知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村妇女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加之文化偏低,了解掌握政策、信息的渠道窄小。很多人想外出打工创业却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农村女性就业创业途径主要是靠亲戚朋友推荐和帮带,这使妇女外出就业创业的机
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执法机关维护权益不力。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被拖欠工资、随时随地被解雇等现象有所遏制,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正逐步加以解决,但外出务工者权益受害的个案依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另外,农村妇女由于自身条件不高,在就业机会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使得一些在劳动供求中占据主动权的企业不注重改善生产环境,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有的要求妇女从事超时超量和超强体力劳动,这给打工妇女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一些妇女由于文化低,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外出打工创业行动频频受挫,使妇女群体在就业创业上的成功几率低于男性。
3、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服务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全民创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农业、劳动、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在农民创业就业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各级妇联更是积极开辟渠道,牵线搭桥为农村妇女寻找就业创业门路,但由于各部门帮扶工作力度不强,深入基层不够,服务面不广,且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而收效甚微。48.4%的调查者表示,在创业就业政策宣传、信息提供、技能培训等方面没有享受过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主动服务。
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对策和建议
1、宣传引导,转变观念。
要想使农村妇女走上就业创业之路,最重要是转变观念,强化意识。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向农村妇女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促进妇女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只分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努力在广大妇女中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就业创业氛围。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用正确的理论影响并促进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激发农村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妇女营销大户和“双学双比”活动等的先进事迹,用身边活生中的事例去激励广大农村妇女,使她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迈开了升级和调整的步伐,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势必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学习培训力度。一是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联合劳动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好妇女技能培训工作,制订出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搜集和筛选出一批适合妇女再就业的项目,不定期举办妇女就业培训班,帮助广大的失业待业妇女尽快撑握一技之长,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二是大力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借助“双学双比”活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文化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营销、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使培训内容日益丰富,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层次逐步提高。通过培训,激励女性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要创造条件,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的新模式。
3、优化服务,拓宽渠道
一是强化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并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农村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从当地妇女实际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农村妇女就业工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
程度。
4、解决难题,扶持创业
一是帮扶贫困。解决特殊困难妇女群体就业和实际生活问题,是推进妇女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着重帮助低保护、困难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切实为她们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二是政策倾斜。根据妇女实际,推动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妇女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在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中优先照顾她们。同时加强对乡镇、民营企业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和特殊权益保护的执法检查,加大对女职工工资的清欠力度,切实维护好她们的各项权益,为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现状调研
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现状调研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领域和新渠道,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契机,也给新时期农村妇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更为突显,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问题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镇妇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新时期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妇女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进一步掌握我镇妇女的就业创业现状,合理开发我镇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加速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她们就业创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镇妇联采取摸底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现状
1、自主就业创业比例偏低。全镇就业妇女5738人,占妇女总人数的30.8%,自主创业妇女325人,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1.75%。且妇女就业创业面窄、工种少,其中,就业于企业和环卫的占就业人数的41%,就业于美容、饮食的占20%,经营个体占9%。
2、失业率与文化水平成反比。全镇失业妇女的文化水平多数集中在高、初中及以下学历,其中高中以上失业率占3%,高中学历失业率占15%,初中学历及以下学历失业率占97%。
3、失业率与年龄结构成正比。年龄越大失业率越高。特别是“4050”就业群体。
目前,全镇农村妇女总人数18585人,其中就业妇女人数5738人,主要从事企业、环卫、饮食、美容等行业,创业妇女人数325人,主要投资于服装店、蔬菜大棚、文具店、果园、个体经营户等。
二、制约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创业意识不强阻碍了妇女就业创业。大部分的农村妇女缺乏创业热情,满足现状,固守着“以农为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不愿走出去,不愿接受新事物,害怕失败,依赖政府思想浓。
(二)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新时期就业需求。大部分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且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处于致富无门路、增收无技术、生产经营无人助的窘境,只能从事劳动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
(三)创业资金不足是妇女创业的最大障碍。哪些有胆识有创业的热情的农村妇女,往往从小项目入手创业,但大部分因缺乏扩建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发展停
滞不前,不能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解决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发建议及对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愿望比较迫切。她们思想活跃,发家致富,发展经济的思路新,想法多。只要合理的引导、扶持广大农村妇女自主就业创业,就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妇女的就业创业需求。
1、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就业创业新途径、新领域。积极发展养殖业、手工制作业、加工业等以妇女为主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女致富能手,女标兵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抓好镇政府实现“一村一品”经济目标的机遇,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女经纪人队伍。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鼓励更多的农村妇女从土地、从家庭中走出来,消除广大农村妇女“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引导她们到城镇务工、经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3、优化服务,拓展妇女就业渠道。利用煤化园区在我镇的优势,与各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招聘会,及时向妇女群众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咨询和指导,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群众提供更多的机会。
4、引深推进女性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妇女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联合劳动部门大力开展妇女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出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帮助广大待业失业妇女尽可能的掌握一技之长。借助“双学双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营销,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激励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第四篇:关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巴中是劳务经济大市。外出务工挣钱,抱财回乡创业,是劳务产业深度开发的根本归宿。在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区位劣势即将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把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压力变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对此,我们分赴各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约17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10万人左右。去年底,全市返乡务工人员达38万人,其中:创办经济实体的共1.7万人,就地就近就业2.7万人,回家务农1.2万人,等待观望的1.5万人。
(一)多年积累奠定了回乡就业创业的基础。2009年,全市向外劳务输出113.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8.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50万元以上的劳务大户达7800余人,100万元以上的劳务大户达2400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一大批农民工完成了原始积累,掌握了专业技术,懂得了经营管理,为回乡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抱财回家创业是务工人员的基本愿望。摆脱经济困境,夯实置业基础是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目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置业兴家的梦想,家人亲朋团聚的愿望,长期飘泊的艰辛,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南江县高塔乡现有返乡农民工1200人,有创业意向的达230人,占19%。
(三)金融危机的冲击加速务工农民返乡进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部分企业关闭或开工不足,部分务工者失业返乡,部分务工者收入下降,弃岗回乡。随着经济逐步回暖,大量农民工又返城务工,但金融危机加速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务工者回乡创业带来更多契机,同时也刺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创业环境逐步优化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随着六路建设的加速推进,巴中的区位劣势正逐步消失,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日趋增强。平昌县驷马镇返乡务工人员邓博在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支持下,创建了“大地菌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与加工,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袋,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户120户,吸纳下岗再就业人员150人。
二、主要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回引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化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开拓创业门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落实组织保障。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促进返乡农民就业工作方案,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行信息周报制度,建立农民工返乡台帐,对全市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卡立档。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化解相关矛盾。
(二)落实政策保障。将三个月未能重新就业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对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半年失业补助。凡市内参加了失业保险的企业,对暂时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发放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对新吸纳安置失业返乡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的用工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每人每年300元的岗位补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失业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成功免费介绍农民就业的,给予200元/人的职业介绍补贴。对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给予项目支持。平昌县坦溪镇返乡务工人员张嘉宏创建“平昌县绿之旺生态种养业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1100亩,吸纳社员150户。平昌县经委、农业部门将其列入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超市对接项目予以支持。南江县对用工企业裁员20人以上的,需提前1个月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返乡农民工创业免收工商登记费。
(三)落实技能保障。去年以来,全市开展了以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和致富技能为重点的10万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共投入资金2200万元,培训农民9.5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2.6万人。
(四)落实置业保障。坚持外输内转结合,就业创业并行,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一是依托已建的20个市外劳务基地,搭建劳务平台,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帮助3.6万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利用交通、水利、学校、医院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纳返乡农民工就的转移就业,共安置1.1万名失业返乡农民工。三是积极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支持5200多名失业返乡农民工从事种养业,支持3200名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
三、现实矛盾
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综合起来,主要存在四个反差。
(一)强烈的创业愿望与弱势的创业能力形成反差。从全市劳动力素质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初中50%,小学及文盲占40%,且外出务工劳动力中80%以上没有通过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从事高端管理和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人微乎其微,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很少,缺乏统筹管理和关键技术控制能力。返乡务工人员参差不齐,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整体发展能力不强。
(二)模糊的创业意向与合适的发展门路形成反差。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引导,加之返乡务工人员分散游离,相当部分返乡务工人员对当地市场发展程度、产业发展导向、民众消费习惯及水平不清楚或研究不深不细,在发展项目上,模糊不清,要么把自己务工从事的产业项目硬性搬回老家,要么跟风赶浪重复别人,导致“南橘北枳”或“满天星”的情况。
(三)不畅的融资渠道与持续的投入需要形成反差。返乡务工人员有一定积累,但在创业过程中,随着项目的启动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后续投入不断增加,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我市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可行的融资渠道基本只有农村信用社或邮储银行提供5万元额度以内的小额信贷,超过5万元的贷款均需担保或抵押。返乡创业人员通过民间高息借贷来维持项目运转的状况比较突出。
(四)集约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各自为阵的现实模式形成反差。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标志和基本要求,但返乡务工农民具有典型的分散性、流动性、自我化特点,在就业创业上,缺乏交流平台、缺乏合作契机,各自为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往往造成高成本、低效益、多折腾的局面,形不成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效应,难以走出高成本投入、重复性建设、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低效性运行的怪圈。
四、对策建议
要较好地推动我市日趋增多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当务之急要解决信息不灵、政策不够、组织不力、融资不畅等四个突出问题。
(一)强化信息服务,科学引导置业。通过建好“五个一”,及时、全面、科学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创业信息。一是编发一本《指南》,建议由市农劳办牵头,组织编写一本《巴中市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指南》,并向广大农民工免费发放。二是开辟一个网页。相关职能部门要在部门信息网站开辟一个返乡就业创业服务网页,把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就业政策、热难点解答、事务办理程序向社会公开。三是健全一个体系。由市农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建立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个人信息档案。四是开通一个热线电话。劳务开发成员单位向社会公布一个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热线电话,方便群众咨询。五是设立一个服务窗口。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站点设立专门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服务窗口。
(二)加大政策支持,激励返乡创业。要在工商登记、土地流转、项目支持、税费征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激励返乡务工人员创业。一是降低审批门槛。返乡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有关职能部门要大开绿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创办阶段,先试运行一段时间再办工商营业执照。除特殊行业必须前置审批的,改审批制为备案制,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申办个体工商户,免收工商登记费,同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二是激励土地流转。返乡务工人员成片租赁土地100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政府可以按每亩每年100元奖励。返乡务工人员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政府可以按每亩100元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大项目支持。积极引导、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参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建设,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进园区、进基地、进项目,夯实创业基础,缓解投入压力,增强发展后劲。四是优惠税费。返乡务工人员创办种植业经济实体,在业主收回成本前免收一切税费,规范行业行为,坚决堵住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三)加大组织协调,保障返乡置业。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把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实施目标管理,切实帮助返乡务工人员抓好就业创业的项目选择、技能培训。一是搞好项目论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当地资源优势、自身技能特点、项目支持重点,帮助返乡务工人员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实现科学创业,克服盲目打拼。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劳务扶贫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劳务就业培训项目中安排不低于项目总指标的30%,专项用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坚持分类指导,对缺技能、有继续外出务工愿望的,加强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对回家从事种养业的,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实施目标管理。编制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发展规划,并确定发展目标,将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实行量化管理,严格考核。四是搭建协作平台。每年分层次、分区域、分项目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恳谈会,促进返乡务工人员交流经验、互通信息、沟通感情、增进协作。每年开展一次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对创业明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四)创新投入机制,支撑返乡创业。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一是专合组织融资。鼓励返乡务工人员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吸纳民间资金,增加发展资本。二是联手共同创业。引导、鼓励返乡务工人员联手,共同投入资金,协作创业,解决一个人想办办不了的事情。三是项目优先支持。凡在全市规划的现代产业基地规划区内开展的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的业主,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不在规划区内的减少支持或不支持。同时,推行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在重点产业基地发展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园区。四是优化金融服务。适当放宽担保贷款条件,推行动产抵押,降低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贷款门槛。大力开展返乡务工人员信用等级和信用村评定工作,加大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信贷支持力度。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第五篇:某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调查与思考
为妇女创业就业撑起“半边天”
――xx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调查与思考
妇女创业就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变得更为举步维艰。女性创业就业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性别歧视仍然存在,男女就业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在一些企业难以得到落
实;三是创业资金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成为影响女性创业的障碍;四是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女性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妇女在创业就业这片天地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妇女在创业就业方面远没有达到“半边天”,如何撑起妇女创业就业的“半边天”,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做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被列入了议事日程。妇女在培训方面有哪些需求?她们对培训的态度如何?培训对她们的帮助程度如何?她们想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培训天数多长为好?培训后将采取哪种就业渠道?……针对这些问题,xx市妇联对全市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分析和评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285份,收回率为89%,接受调查妇女的平均年龄为31.3岁,其中初中学历119人,占41.8%;高中学历86人,占30.2%;中专学历38人,占13.3%;大专学历34人,占11.9%,本科学历4人,占1.4%;小学学历4人,占1.4%。调查结果如下:
1、妇女对培训重要性的态度:39.2%的妇女认为培训非常重要,51.9%的妇女认为培训重要,8.9%的妇女认为培训的重要性一般,没有人认为培训不重要或没有必要。
2、培训对妇女的帮助程度:52%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很有帮助,43.4%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有帮助,4.6%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帮助一般,没有人认为培训没有帮助或是浪费时间。
3、妇女对培训课程的选择: 63.7%的妇女选择计算机,28%的妇女选择财务管理,24.4%的妇女选择文秘,20.2%的妇女选择烹饪,19%的妇女选择美容美发,19%的妇女选择缝纫,14.9%的妇女选择家政服务,13.7%的妇女选择种养殖。
4、可接受的培训天数:①脱产培训天数:21.7%的人选择半个月以内,37.2%的人选择1个月以内,14%的人选择1个月至2个月,9.3%的人选择2个月至3个月,17.8%的选择3个月以上;②在职培训天数:25.6%的人选择半个月以内,27%的人选择半个月到1个月,30%的人选择1个月至2个月,17%的人选择2个月以上。
5、培训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合适:16.3%的妇女选择上班时间,26.5%的妇女选择下班后,42.2%的妇女选择双休日,15%的妇女选择其他时间。
6、妇女就业渠道选择:46.4%的妇女选择本地打工,29.8%的妇女选择自主创业,10.7%的妇女选择外出打工,7.1%的妇女选择其它的就业渠道。
从调查结果显示,妇女们普遍认为培训很重要,她们认为培训对自己很有帮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们在自我发展方面要求越来越迫切,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学好一技之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培训课程要求上,妇女们要求非常广泛,特别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需求尤为突出,学历高的年轻人要求参加财务管理和文秘培训的居多,年纪大一点的妇女愿参加烹饪、缝纫、家政等技能要求相对低一点的培训。在培训天数方面,妇女们认为以半个月至2个月为宜。由于妇女都承担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希望培训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她们大部分认为培训安排在下班后或双休日比较适宜,选择本地打工就业渠道的占多数。
根据调查结论,妇女创业就业的需求很迫切,她们不再满足于 “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现自身的价值。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做好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援助,撑起妇女创业就业的“半边天”。
一、争取政策资金倾斜,提高妇联组织在创业就业上的“话语权”。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推动妇女创业就业政策的完善,让妇女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在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中实现创业就业愿望。上级妇联要积极争取政策导向,使社会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资金的流入向女性倾斜。大力实施促进女性创业就业的支持性政策,为女性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在创业融资方面,由政府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基金,提供各种降息、贴息和无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女性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在就业导向方面,政府部门应大力发展和改造社区服务业,推动发展吸纳弱势妇女群体的公益性岗位,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