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理农业经济的经验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况
美国农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过剩 ,价格猛跌 ,农场和农民收入锐减 ,农场纷纷破产 ,农民失业 ,由此常常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美国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五个时期:1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西部开垦的大片荒地是肥沃的土地 ,不需花费巨大力量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这样使农产品的增长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出现农产品过剩 ,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这次农业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东部的农业。因为东部农场规模较小 ,土地肥力较差 ,同西部相比缺乏竞争力。
2120世纪20年代到 “大萧条” 时期。这一时期工农业危机同时发生 ,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各交战国家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不仅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 ,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竞争 ,使美国农产品出口大大减少 ,农场收入锐减 ,大批小农场破产。
直到二战爆发美国农业才进入新的繁荣期。31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这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战时膨胀起来的生产力同战后缩小的销售市场之间的矛盾激化。这问题持续时间长 ,危害严重。主要表现是:(1)农产品大量积存。除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时期外 ,其他年份几乎年年增加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期间积存最多的是谷物。(2)农产品价格下跌 ,工农业剪刀差扩大。(3)农场收入下降 ,中小农户纷纷破产。1948年美国农场净收入177亿美元 ,1965年降为150亿美元;农场数目由1940年的635万个减少到1959年的377.1万个。41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在农场债务负担沉重 ,收入减少。农场主从银行的借款已由1974年的733亿美元增加到1985 年的 2000 亿美元以上 ,每年为此支付利息就多达 200 多亿美元。美国农场主的现金纯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已从 1979 年的 320 亿美元降至 1985 年的 200 亿美元。中小农场主的处境十分困难 ,1981 — 1985年已有2万个农场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拍卖。此外 ,外国廉价农产品也造成了对美国农业的冲击。由于国际经济衰退 ,再加上美元升值 ,农产品出口日益困难 ,低价的农产品倒流美国。许多海外市场被加拿大、巴西等国夺去。1970 — 1979 年美国进口小麦 2229.94 亿吨 ,进口大米195.72亿吨 ,进口玉米4695亿吨 ,进口大麦22515.95亿吨 ,进口大豆9.68亿吨 ,进口芝麻1662.2亿吨。
自1980 — 1985年 ,美国小麦、大豆、玉米的销售量分别下降20.3 %、20.8 %、23.5 %。5121世纪以来新的农业问题再度出现。主要是依靠生物科技发展高产农业和消费者食物安全偏好之间的矛盾促成了新型问题的出现 ,畜禽疫病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0 年美国玉米种植者协会发表报告 ,由于欧洲和亚洲消费者不欢迎转基因农产品 ,美国玉米和大豆因此失去了国外的大片市场。1998年美国向欧洲出口玉米200万吨 ,1999 年猛降至 13.7 万吨;大豆出口也从 1998 年的 1100 万吨降至1999年的600万吨。出口商推销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粮食导致美国农场主1999年损失 10 亿美元。2000 年美国农场主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面积减少16 %。据 《今日美国》 报道 ,2004年受疯牛病连带影响美国牛肉行业销量出现严重下降 ,牛肉行业面临裁员的压力。肉类加工企业的产量下降了 20 %左右 ,尤其是那些依靠出口为主的企业遭受的打击更是严重 ,大多数濒临倒闭。2006 年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因禽流感影响的损失将达8000亿美元。
二、美国农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治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美国农业出现问题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1)农产品 “丰收悖论”。从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看 ,无论是资源相对优势造成的丰收 ,还是现代科技投入带来的高产 ,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问题的形成 ,并引发了美国农村社会的系列难题。“丰收悖论”、“谷贱伤农” 是农业出现的深层原因之一。(2)进出口贸易的相对劣势 ,主要是价格劣势和外汇劣势。(3)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 ,如自然灾害、畜禽疫病等。
在这些原因影响下 ,美国农业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1871 — 1920 年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65 % ,1921 — 1948年为1.46 % ,1949 — 1981年为1.92 % ,1982 — 1984年为-2 %。不仅如此 ,农业问题还和工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 ,严重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政府从 1933 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业问题进行治理 ,70多年来 ,这些政策经过了许多次的修正和补充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中心的农业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对农业问题的治理有以下显著特征:11以农业立法手段约束各利益集团行为 ,使各项农业政策和农产品计划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立法以 “新政” 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新政” 以前政府干预较少 ,农业自主发展。立法主要解决土地分配、推行农业教育和研究的问题;“新政” 以后政府直接干预较多。直到小布什时期 ,美国行政当局每隔几年就要通过一部农业法 , 并标有通过年份的年号以表明其针对性 , 着眼于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共通过了约 40 多项农产品立法(或涉及农产品的综合立法)。其中著名的 3 项永久农业法律是 1938 年 《农业调整法》、1948 年 《商品信贷公司特许法》 和1949 年 《农业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现代常平仓永久立法体系 ,其政策目标是建立农业常平仓。3 项永久农业立法规定了商品信贷公司和全国农业保险机构进行农业补贴的政策 ,以及水土保持、农业保险等其他价格支持原则与程序。
21以强制性的政府保护作为支持农业的基本思想贯彻始终。在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 ,农业的战略意义和农业利益集团强大的政治力量使政府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给予保护。19 世纪末 ,贷款压力加大和运输价格上升等原因使美国农场主面临困境 ,农业利益集团要求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农业 ,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以立法的形式控制了与农产品价格相关的运输价格。1916 年 ,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农业信贷法 ,又将农业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 ,为美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美国自 1933 年 “新政” 以来 ,通过40多项农业立法 ,政府成立了商品信贷公司等专门机构 ,对农场主提供无追索权贷款、农业保险、休耕补贴等连续的支持和补贴 ,通过关税、非关税及配额措施控制外国农产品进口 ,通过农产品贸易谈判开拓国际市场 ,为农业发展建立安全网 ,使美国农业形势好转 ,政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正吻合了 Shleifer(2001)等提出的监管型政府崛起的理论。用 Shleifer的理论分析美国农业可以看到 ,即使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不是最优的政策 ,但是因为政府介入的效率损失小于无序导致的效率损失 ,所以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仍然是有效率的。
31把价格收入支持政策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作为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核心内容。从农业政策的历史演进看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1933 — 1996年传统农业政策阶段。政府主要采取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差额补贴。其目的是对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内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2)1996年 《联邦农业改善和改革法》 出台以后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阶段。其做法是通过 7年过渡期(1996 — 2002年),联邦政府将逐步停止对农场主有关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补贴 , 取消农民在播种面积和种植品种上的限制 ,将国内农业保护的大部分财政支出转变为 WTO 农业规则允许的、免于削减的 “绿箱” 政策的范围。其宗旨是减轻财政负担 ,提高补贴效率 ,兑现世贸承诺。农业政策的适时变化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国际农业生产环境。变革后的农业政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趋势的背景下 ,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使之更具竞争力 ,同样实现了保护农业的目的。
三、启示
11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仍然时时存在农业发展问题的困扰。权衡利弊 ,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到20世纪 70 年代 ,美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3 %。但由于农业产业链较长 ,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却提供了20 %的国内就业机会。Stiglitz(1981)等经济学家认为 ,农业是正外部性较显著的产业 ,如果政府对农业从业者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差额予以补贴 ,就会改善社会福利。因为农产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农业生产者应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无论出于经济目的还是社会目的 ,政府都应该支持农业的发展。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农村出现的大面积土“撂荒” 现象 ,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就是潜在农业发展问题的端倪。
21借鉴美国农业立法和农产品常平仓计划 ,实施我国农业立法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常平仓体系 ,防止出现大的农业问题。通过立法使政府直接补贴、信贷、农产品保险、收入保险等政策和各项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府计划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杜绝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 ,强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以稳定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增长 ,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
31在加大我国农业财力支持的同时 ,政府把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增强农业科技投入 ,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打造农业产业化 “龙头” 企业 ,走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缓解国内农产品过剩的矛盾。
41加强 WTO农业贸易条款的研究 ,主动应对国外农产品的倾销和反倾销提案 ,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利用 WTO “绿箱”、“黄箱” 和 “蓝箱” 政策 ,合理合法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扎实做好下一轮 WTO 农业谈判的准备工作 ,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
参 考 文 献
1.李 普.国外农业经济.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2.丁泽霁.国外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超民.美国70年来农产品立法与农产品常平仓计划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问题,2004(4)
4.郝 冰.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演进逻辑.农业经济问题,2005(9)
5.符金陵,孙东升,吴凌燕.WTO蓝箱政策改革对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5(5)
第二篇:农业经济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近期县政协副主席袁昌顺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采取查看现场、入户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专题调查了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各乡镇和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 “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工作理念新、增长幅度大、建设步伐快、特色亮点多、发展后劲足”的显著特色。
(一)克难攻坚谋发展,农业经济增效粮油增产。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的总体形势依然是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业加工企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外出务工回升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涉农部门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半年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农业经济增收和夏季粮油持续增产的可喜成绩。在农业经济方面,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4亿元,占计划的50%,比上年同期增长7.7%;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78元,同比增长
8.8%。夏季粮油生产方面,注重调优结构,压缩市场滞销的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市场看好的脱毒马铃薯和油菜籽种植面积。全县夏粮种植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1.1%,预计总产9371万斤,同比增长8.3%;其中:马铃薯 10万亩,预计总产5336万斤,同比增长21%;其它杂粮预计总产690万斤,同比增长5.9%。夏季油料面积13万亩,预计总产3132万斤,同比增长16.1%。
(二)突出重点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定不移。面对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心不变,势头不减,步伐不停,着力在产业做大做深做强上做文章。烟叶产业乘势而上。组建8个突击队投入烟电配套建设,新建烤烟房1270个,烟站4个。全县种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烟叶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提供税收1000万元。茶叶产业化建设各环节全面推进。在过去汇湾乡茶园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兵营、鄂坪、水坪等乡镇的茶园管理工作有大的加强。梅子贡茶业公司在去年成功开发有机乌龙茶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茶食品生产线,有机茶月饼8月初即可上市。龙王垭茶业集团今年已开发7个新品种,产品获得国家商业检验检疫局HACCP(帕斯卡)卫生体系认证,取得了出口权。龙王垭茶业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梅子贡茶业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继“龙峰”牌商标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后,今年4月“梅子贡”牌商标又获得了全省知名商标。全县春茶产量达到800万斤,实现产值
2.8亿元,销售收入2.6亿元,与2008年相比,产量、产值均实现了成倍增长。蔬菜产业强势推进。以城关镇水寨子为主的500亩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关廖家河、中峰青草坪、蒋家堰小坝子、水坪阎家坝等一批蔬菜生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蔬菜品种互补,交替上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益盛园牧业公司、金霞养猪场省级标准化万头规模猪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检查验收。全县“150”养猪模式达到21个,“300”养猪模式达到5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7.4万头,出栏18.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和4.6%,家禽饲养量达到160万只,出笼68.5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和21.2%。
(三)创新思路求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开始建设的水田养殖小龙虾繁育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亩,已投放种虾6万斤,预计年产虾7 0万斤,可实现产值560万元。茶园养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县茶园规模养鸡户达35户,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投放鸡苗近20万只,目前长势良好。其中,龙王垭茶场围网建设300亩基地,发
展土鸡7500只;土城子茶场已出笼土鸡4000只,存园2000只。强力推进薯稻吨粮田建设,蒋家堰、中峰、水坪的万亩薯稻吨粮示范田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市县农业专家实地测产,脱毒马铃薯最高亩产达5805斤,平均亩产达4485斤,平均亩产比本地地膜马铃薯增产1485斤,亩产增幅达49.5%。部分农户提早收挖脱毒马铃薯上市销售,亩平实现收入3000元。为打造竹溪脱毒马铃薯品牌,竹溪县农业局已与信誉度高、资产雄厚的竹溪县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了销售业务,注册了“山地金土豆”商标,脱毒马铃薯正向分级优选、品牌包装、实现外销迈进。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板块经济和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在板块经济方面,“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县特色产业板块基地面积突破46万亩,其中,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3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烟叶面积3.11万亩,今年新增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中药材面积9万亩;新建贡米基地1500亩,农业部门按贡米生产技术规程培训贡米种植大户,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齐抓品牌宣传与“三品”认证,扩大了竹溪贡米的知名度。在劳务经济方面,元至6月,全县组织各类劳动力培训6920人,占任务13750人的50.3%,转移就业5501人,占已培训人员的94%。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5元,增幅8.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59%。
(五)上争项目保发展,涉农项目工作力度加大。据县农办统计,今年可争取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国土部门今年争取的土地开发、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等项目资金可望到位1亿元以上;林业部门争取的退耕还林后续配套资金及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当年可望到位资金6000万元;水利部门可争取到位水库整险、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农业部门可争取到位优质板块基地、农村能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2500万元;烟叶新区项目可争取资金3500万元。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元至6月,农林水利完成投资5214万元,比去年同期920万元增长4.7倍。2009年22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已启动,565户、2260人扶贫搬迁对象已确定,正在组织实施,预计11月底前可完工。3949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完成3056户,占任务的77%;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扩大内需新增的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另外3.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剩余的2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启动。竹溪河万亩灌区六期工程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完成鹰咀石西干渠衬砌4.8千米,田间U型渠配套16.6千米。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8.34平方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6 5%。林业建设共完成营造林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000亩,新建核桃基地5 000亩,补植20000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1.5万亩低产林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整地1万亩,造林5000亩。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中央和省持续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就我县农业经济而言,很多项目进不了中央和省级笼子,只得靠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而县级财政又是“吃饭型”财政,难以集聚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目前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偏低,农民增产难以实现增收。尤其是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劳务输出受阻,增添了农民增收困难。
(三)科技推广缺乏资金保障。目前多数农民对良种良法、果树修剪、设施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畜禽疾病防治等实用技术非常欢迎,但由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致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如稻田养虾、茶园养鸡、薯稻吨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种苗投入和推广应用经费,难以形成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我县茶叶、魔芋、烟叶、蔬菜、中药材、贡
米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项目资金做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烤烟有比较可靠的资金扶持外,其它产业都是等米下锅。
三、建议意见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上争农业发展项目的力度,尤其是要挖掘、整理、包装、做好一批农业大项目,使我县能有农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项目笼子。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和调剂使用项目资金等办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茶叶产业正处于发展个关键时期,发展的客观态势处于疲软期,应该从扶持茶园管理、支持兴办加工企业、拓展销售市场上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茶叶强县的步伐。魔芋产业建设省里的政策作了调整,不能使这一产业的扶持性投入出现空白,要有对应的政策扶持支持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产业发展的品种引进和改良等示范推广工作,要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贡米生产、茶园养鸡、稻田养虾等新的农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开拓支持和成果奖励。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应在茶叶、魔芋、贡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中,优选出几个有潜力、有前途、有品牌、有市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将其培养成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加大试办和推广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外发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化解县域农业经济诸多矛盾的“金钥匙”。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土地和资金投入问题,信息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问题,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按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农超”对接,发展“超市+基地+农户”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让贡米、蔬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各类超市。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和新成果的运用推广力度。我县茶园养鸡、稻田养虾、薯稻吨粮田、烟叶新区建设、贡米生产、茶食品生产开发等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专家继续加大对这些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抓好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大做亮我县特色产业。在百里长廊沿线,可以按照“大田种贡米,小田养龙虾”的思路,力求把“一盘菜”(脱毒马铃薯)“炒熟”,把“一袋米”(有机贡米)“蒸香”,把“一条虾”(小龙虾)“做大”。在中峰镇邓家坝、青草坪等村建设3000亩贡米核心种植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五个一律”种植模式,将305省道沿线的近6万亩水田逐步改良成贡米生产基地,扩大我县贡米生产规模。力争在2009年建成2万亩薯稻吨粮田的基础上,推动全县再发展6万亩以上薯稻吨粮田,带动全县农业大增产、大增收。
(四)加大对 “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牵头单位,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做到工作有经费,督办有措施,协调有手段。二是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爱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主动抓好工作。三是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培育壮大的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为产业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政策、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噪音治理经验分享
噪音治理经验分享
在提倡环境文明的今天,噪声已成为一个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各种媒体每每提及它,老百姓在谈论它,噪声污染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足见噪祸之害烈矣。
喇叭长鸣声不绝、长时间鞭炮鸣放、野马般的摩托飞车急驶而过,伴着大音量高分贝的流行歌曲、街道促销广告声音„„声声侵耳,道路两旁的住宅居民的安寝,用夜不成寐、苦不堪言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于是乎,市民们大声疾呼:当还文明县城一片宁静。
●对于家庭的噪音,有很多种办法。
喜欢这样一句话:心安即是家。希望遇到一个人,有家的感觉,一颗漂浮的心,尘埃落定。在家里,会让我们感到心安。家的安宁、温馨是我们的港湾。然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噪音无处不在,使得许多人不愿回家,不愿再自己的港湾驻足。
因此,家庭噪音治理亟待解决。
1、家庭墙面在装修时进行要进行隔音处理。墙面传音是很多家庭的烦恼,在装修完毕的情况下,进行隔音处理不但投入的资金增加,而且会对墙面和家具造成损坏。可以在装修时在噪音治理专家的指导下用吸音棉和石膏板或者使用专业的隔音材料做一层隔墙。
2、对于装修好的家庭进行噪音处理。简单一点的办法就是安装复生隔音门、隔音窗。复生隔音门具有防火,隔音,逃生优质功能,使用性能稳定,精工制作而成。结构合理,整体性好,强度高,施工方便,表面平整美观,开启灵活,坚固耐用,耐高温等优点。复生隔音窗中低频隔音性能好,解决了普通中空玻璃普遍存在的低频共振低谷现象。解决了通风与隔声的矛盾。
3、布艺多用点,使用布艺来消除噪声也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办法。噪音治理专家称,悬垂与平铺的织物,其吸音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如窗帘、地毯等,以窗帘的隔音作用最为重要。
另外是铺设地毯,其柔软的触感不但能产生舒适温馨的感觉,而且能消除脚步的声音,有利于人们休息。在卧室,为了保证宁静的休息环境,应选用质地厚实的窗帘帷幔织物,控制光线和外界噪声。
多选用布工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因为布工艺饰品有非常好的吸音效果。一般来说,越厚的窗帘吸音效果越好,质地以棉麻最佳。一条质地好的窗帘可以减少10%——20%的外界噪音。另外铺地毯也对室内噪音有吸收作用。
4、地面使用实木地板的隔音效果好一些。如果楼板隔音效果太差,在铺装时应该进行浮着隔音工艺处理,可以大大降低楼板传音。也可以用河南复生隔音材料做专门的隔音吊顶。
5、利用室内摆放的绿色植物进行降低噪音。可以在临街的窗台、阳台摆放一些枝叶比较多的绿色植物,也能够降低噪音的传入。●酒店噪音治理
酒店装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室内的声环境,噪音也会影响酒店营业状况。在装饰装修过程中,酒店的噪音应考虑在装修范围内。在装饰装修设计中将装饰与噪音治理结合,为酒店创造出一种新的特色和优势。
河南复生噪音治理公司对于酒店的噪音进行的噪音治理方案。
1、窗的隔音能力较低,且需经常开启,应采用复生噪音治理双层玻璃窗。
2、客房间隔墙的隔音量是客房内的生活噪声级和客房内的允许噪声级的差值再加4-5分贝,应合理、经济的确定客房间隔墙的隔声量。
3、楼板的隔音(1)面层处理
(2)在楼板与地面饰面间加一层弹性隔音垫层(3)在楼板下加设天花板
4、客房门的隔音
(1)合理制作门内结构
(2)用隔音门并将门套与门改为软性连接
5、管道穿过墙的空隙应填堵,并以砂浆抹严;管道间设隔音门 ●KTV、酒吧、迪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噪音治理
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噪声治理一直是业内公认的难度较大的治理项目,一般来说,如果KTV、酒吧是单层结构,四周与其他民宅建筑没有连接点或距离较远,则主要在墙面、门窗、排气口方面控制声波的透射和衍射即可。但如果酒吧是在居民楼尤其是高层建筑中间和底层,控制难度则相当大,治理重点则应放在低频振动的传播上,从各个点、面都进行必要的减震隔音,才有可能达到设计要求。
1、墙体隔音设计
隔墙是隔绝歌厅噪音向周边区域传播的主要屏障,其合理的隔声处理最大限度的减轻了KTV娱乐噪声对外界的影响,而且力求阻断或降低墙体的“固体声桥”作用,使KTV的娱乐噪声对周围住户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地面隔音设计
房间的空气噪声可以透过楼板传到楼下,三楼的低音也会以震动的方式向楼下和结构传播.设计中顶棚的吸隔声处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程控制措施。找平地面,满铺隔音材料,安装地板。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隔绝楼上噪音向楼下传播的途径。
3、天花板的隔音设计:
KTV包厢顶棚的吸隔声处理也至关重要,其效果如何是夹层能否达到声学控制设计指标的组成部分。为此,设计根据受声强弱和结构传声特点,以及所需的整体隔声量,采用单腔共振复合式吸隔声吊顶实施整体控制。
4、处理好各个门窗的隔声
可以用隔音门、隔音窗。效果好、美观时尚,绿色环保。每个房间的门都要作好隔声减震处理。
5、音箱的合理布局,可以减少互相干扰
一般的设计是临近的两个包房的音箱吊挂采用背靠背的设计,同时减少音箱后背板碰着墙面,一来方便布线和供电,二来也可以减少声音的干扰。
6、其他
包厢里的摆设、家具在一定程度上对声扬起到的改善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材料上应选择硬质材料为宜,尤其不能选择框架结构的外面是三合板材质的,因为这种材质很容易产生共振现象。
●机房噪音治理
机房噪声治理工程必须根据机房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施工,但对于任何一个机房,为保障机组的正常工作。
1.机械本身减振:在发电机组机座上安装隔振垫(即弹性支承),减少机器振动向基础的传递量,使机器的振动得已有效的隔离,抑制噪声和降低固体传声。2.声源屏蔽隔声:发电机房为砖混结构,墙体及屋面板本身具有一定的隔声性能,但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在发电机房内设门及进、排风系统,而为防止声波由于绕射能力从门及进、排风系统传出而使机房的隔声性能降低,采用隔声门与进、排风消声道进行治理。
3.消音降噪:对于发电机组排气造成的空气动力性噪声,采用在排烟管上加装二级消声器的措施进行治理,让从烟管外传的噪声通过吸收、减弱。●电梯噪音治理
由于电梯的噪音主要表现为低中频振动,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振动型固体传声,且穿透力很强(一般的噪声是空气作为传声媒质)。因此常规的加隔音板只能降低以空气作为传声媒质的噪声,而对电梯的低频噪音传动降低毫无作用。而且这种情况在噪声振源一定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噪声,则只有通过控制噪声及振动的传播途径来消除噪声和振动。
1、在电梯机房的四周墙体采用轻钢龙骨固定吸声棉,再在外层加小孔吸音板或石棉隔音板固定(当然从施工工艺上来说,可以要根据机房的大小及费用情况设计为一层板一层棉、一层棉两层板或两层棉一层板施工,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2、在采用1方法的基础上,于电梯承重工字钢上再贴减振胶或吸声海棉体等。
3、在电梯机房墙贴减振隔声毡的基础上再按2方案施工。
4、在机房四周墙体喷涂目前国内应用于体育场馆较多的新型吸声材料.●空调室机噪音治理
如何对空调机组设备进行消声、隔离、减震,从而使得建筑周边及使用房间噪声达到规范规定要求。有效降低空调设备的噪声值,使周围环境满足要求的环境标准,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安静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1、控制空调室外机的噪音首先要生产低噪声的产品;其次是设计安装时要注意采取防振和降噪措施。
2、采用变速调节,降低夜间噪声
3、另外,机组在安装时应注意,室外机尽可能落地安装,基座下垫减振块或10~15mm厚的胶皮,保持机组平稳;
4、所有与外间连接的管路均应采用减振软管
5、进排风要通畅,减少回流。
河南复生噪音治理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浅谈中国农业经济
浅谈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我国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效果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以后出台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果,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词】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大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
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能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助名义保护率(NRP)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相关计算,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着: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7(4).
第五篇:伦敦污染治理经验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