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山亭区农机化工作抓住大发展的机遇,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农机管理与服务,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步伐,使我区农机化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机械替代人工,变手工劳作为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农机化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区山地多平原少,规模化作业还难以实现。农机化发展还存在装备结构不合理、作业结构还不平衡、机械水平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切实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争取扶持,增加投入,加快农机装备调整。以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平原多的西部要加快大中型拖拉机和大型农机具更新的步伐,把对农机的投资主要用于购置大中型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械等。在山地多的地区根据农作物种植与机械相适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小型适用性机械。因地制宜调整好大中型农机与小型农机比例。解决好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的问题。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发展思路和“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到哪里”的要求,调整种植业机械与其它各业机械的比例,加快发展为林果、畜牧、蔬菜、水产服务的农业机械;调整优化农机化发展布局,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优化增量结构,调整存量结构,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
二、高点定位,加快创新,拓展农机发展空间。抓好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综合运用机械收获、农作物秸秆青贮、秸秆还田、饲料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使废弃秸秆变废为宝。目前我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仅有4万亩,浪费较为严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空间较大。为此,区农机局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充
分做好各项准备,在抓好常规农田作业的同时,积极推广小麦机收、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秸秆打捆、机械免耕作业等机械化技术,使夏收、夏种农田作业一次完成,“三夏”变“两夏”,实现收种“一条龙”作业服务,极大地缩短了农时,降低了作业成本,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抓好先进适用机具的创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行机具性好、作业效率高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先进农业机械。实践证明,仅小麦免耕播种种植一项,就可以节约农民群众在耕作播种环节上的机械费用50—70元。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加工青贮饲料、颗粒饲料每亩可为农民增收40元。目前,我区已发展饲料加工企业2个,新上了大型秸秆粉碎机械,每吨秸秆可增加收入300多元,该项技术在我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三、加强培训,发挥替代作用,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区农机化培训学校的作用,开展好农机化技术培训和实施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阳光培训”,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坚持素质教育与科技普及知识培训并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普及力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生产进程。继续发挥好农业机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合理调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利用率,加快夏秋农业生产进度,确保农业粮食生产适时收获,促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外出务工,努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跨区作业农民增收工程。在夏、秋两个农忙季节,区农机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大型农业机械如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耕机械等赴区外参加跨区作业。在组织机械跨区作业前,派专人进行考察了解作业市场及各地农作物成熟时间,及时向机手提供区外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成熟收获时间、面积、地方风土人情等信息,为机手外出作业提供良好服务,使机手进得来、走
得快、挣得多、走得顺。在“三夏”、“三秋”生产中,要强化措施,积极引进外地机械来我区作业。同时设立接机服务站,在作业、收费、治安、住宿等方面为客机提供全方位服务。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农民群众得实惠,提高农民群众的购机热情,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充分发挥区农机协会、农机中介、农机大户等组织服务作用,不断完善农机作业服务网络,形成纵向、横向服务网络,实施规范有序的订单农机作业。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各类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中介组织、农机大户,在资金、技术、信息、维修等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增大规模,提高效益。要积极探索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开拓农机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拉长服务链条,大力推行合同、预约、信息和中介服务。加强产业化组织管理,规范行为,完善机制,推进全区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宁南山区“十一五”农机化发展成绩斐然[推荐]
宁南山区“十一五”农机化发展成绩斐然
一、“十一五”以来农机工作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宁夏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期间,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从业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农业机械化,坚持“以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机合作组织带动规模经营”的农机化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机化示范县和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坚持规模连片、技术到位、服务组织参与的高标准建设要求,促进了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较快提高。
围绕我市马铃薯、草畜、玉米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广主要作物全程农机化新技术。同时抓好国家级、省级保护性耕作、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和马铃薯种薯播种及收获机具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实,促进农机化推广工作。逐步完善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政策倾斜,整合资源,提高现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经营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农机作业服务
市场,大力推行农机“一条龙”作业、合同订单作业服务,促进农机互补、区域合作;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降低作业成本。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 培训,加大农机驾驶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努力拓宽培训领域,进一步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二、发展成就
1、农机装备总量显著增长,新型实用的农机得到普遍应用。
经过五年来的有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显著增加,一些新型实用的农业机械在农牧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55.31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了47.31%;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23.51万千瓦、电动机动力28.78万千瓦和汽油发动机3.03万千瓦,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35.07%、1.18倍和26.55倍。包括拖拉机及配套机械、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畜牧养殖、林果业、运输及农田基本建设等各类机械共发展到了36.81万台(套),比2005年增长了1.34倍。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126146.95万元、净值95352.8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0.16%和44.03%。
拖拉机及配套机械达到749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370台,小型拖拉机29562,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78倍和38.72%。种植业机械达到11.78万台(含马铃薯播种机
726台比2005年增长了14倍、激光平地仪4台),较2005年增长了2.87倍;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4275台,畜牧养殖机械72322台,林果业机械19459台,农用运输机械68308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965台。其中通过近三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热情,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机作业用途更加广泛。
随着新型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和经营管理制度的完善,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机耕地面积346.94万亩,机播地面积234.76万亩,机收面积达到147.67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82.12%、28.28%和19.75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63%,较2005年增加了74.73%。2010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79058.3万元,纯利润达到28667.8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2.07%和14.9%。
机械深施化肥、机械覆膜及机电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12.12万亩、84.69万亩及234.76万亩,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35.64%、3.46倍和6.85倍。农机跨区作业面积33.04万亩,比较2005年增长了10.8倍,农机运输作业量3.6亿吨.公里,比较2005年增长了29.5%;机械化秸秆还田1.5万亩,机械化饲草料加工227.35万吨。
3、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发展强劲
2010年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面积达到659.59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小麦作业面积达到179.61万亩,完成机耕面积77.95万亩、机播69.20万亩、机收32.46万亩;玉米作业面积达到118.02万亩,完成机耕面积63.79万亩、机播44.98万亩、机收9.25万亩;马铃薯作业面积达到320.11万亩(2005年机械作业不足5万亩),完成机耕面积149.75万亩、机播81.16万亩(其中全机播面积30.0万亩)、机收89.20万亩(其中全机收面积48万亩)。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5年以来在我市实施,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密切配合、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全程服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2008年共完成自治区财政安排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41万元,县财政配套71.6万元。补贴的农机具涉及6大类21042台(部),拉动农民直接投资4133.32万元,使20个农机服务组织和19304户农民直接受益,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机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2010年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额度,2009年共完成下达购机补贴资金3664.798万元,拉动农民投资5411.3587万元,购置机具29897台(件)、铡草机10659个。2010年自治区下达我市购
置补贴资金3295万元,全年共完成购机补贴资金3312.175万元,受益农户23654户,购置各类机具31880台(部、件),其中购置大中型拖拉机552台、手扶拖拉机3466台、马铃薯种植机136台、马铃薯收获机115台及割晒、割灌、铡草、脱粒机等其它机具27611台(部、件),拉动农民投资7596.6万元。
5、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壮大。
全市目前农机化系统包括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及安全监理等四类机构,市、县(区)及乡镇有78个单位,比较2005年增加了25个,其中乡镇管理服务机构增加了24个,教育培训机构增加了1个;现有干部职工共268人,其中技术人员236人,占88.06%。
以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公司、协会等农机服务组织是近年来产生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5年全市仅有两家农机服务组织,经过五年来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64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公司23家,拥有农机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公司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4家,从业人员1124多人,主要服务于各县区机耕、机播、机收等农田作业,已成为农机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
三、“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坚持以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机合作组织带动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形成五县(区)各具特色的机械化发展区域,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通过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农机化示范县和示范园区,引导和带领农民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贡献份额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
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将达2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具配套比达到1:3,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大力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小型农业机械,使马玲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玉米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
第三篇:加强县级农机化培训调研建议
县级农机化培训,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机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县级农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重视公益性农机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
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 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06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07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
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07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
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
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04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五)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实行的就业准入控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样适合于农业人口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机校如能抓住机遇,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机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培训项目单
一、生源不足,致使办学路子越走越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承办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任务,面向大农业、大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拓宽我们的培训范围,如摩托车、汽车修理,机械焊接技术等工种的培训,通过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创出一条农机校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六)开展成才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宣传自己,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
第四篇:保护性耕作与农机化发展的建议论文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和国家的粮食储备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农业机械在使用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故障,如何有效的保养与维修农业机械是必须要掌握的实用技术。对此,本文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实用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真正的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保养技术
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农业种植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由一开始的人工种植逐渐转变为机械种植,所以农业机械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为了确保农业机械更好地使用,就需要对机械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样可以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节省农民的农业成本。因此,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技术进行探析,并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分析农业机械保养技术
1.1对新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在农业种植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农民在购置新机械设备的之后,应该及时开展保养工作,以此来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在对新机械设备进行保养过程中,需要对设备中的所有零件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在确保初始状态没有问题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和保养,以此来确保新购买的机械设备可以尽快投入到使用状态中。
1.2做好日常保养
农业机械的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在工作环境相对来说较为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前后都应该开展设备保养工作,比如说,在机械使用之前,应该对机械的零件紧固情况进行分析,若是发现有零件松动,则应及时加固,若是发现零件出现破损,那么就应及时更换零件[1]。在机械设备使用完成之后,应该对其进行清洗,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位置进行润滑,以此来降低机械设备使用后的负荷。
1.3落实定期保养
农业机械的使用是比较频繁的,所以机械负荷比较重,若是在使用期间不能对其进行定期保养,那么机械的负荷就会超出其承受能力,进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在机械使用200-500小时期间开展定期保养,在定期保养过程中,需要对机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将机械中残留的污渍都清理干净,然后还需要在关键部位上涂抹润滑油,这样就可以将机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程度降低。最后,还需要对紧固部位的松紧情况进行检查,若是部件出现了连接不牢固的情况,那么就应对其进行紧固处理,当发现机械中的部件出现老化现象之后,应该及时更换部件,以此来对机械进行有效地保养,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1.4开展存放保养
很多农民认为对农机设备进行保养只需要在使用前后落实即可,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想要对农机进行有效地保养,不仅需要开展日常以及定期保养,还需要开展存放保养。农机种植是有季节性的,在不种植期间农业机械是一直处于存放状态的,而通常情况下存放时间比较长,需要存放几个月,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存放的时候必须按照说明书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存放过程中机械设备不会出现故障,进而无法正常使用[2]。
1.5开展特殊保养
农业机械的部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而在一个机械中,部件构成有主有次,若是次要部件出现问题,那么会影响部件的使用,但不会导致机械无法运行,反之,若是主要部件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机械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使用。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对农机进行保养过程中,不需要每次都开展彻底保养,可以针对主要部件进行特殊保养,这样既可以保障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同时又可以减少保养所需时间。
2分析农业机械维修
2.1维修中的问题
在当前的农机维修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切断电源进行维修。在进行维修过程中,有些人员没有先切断电源,这样就导致维修触点情时有发生。第二,维修重速度忽视质量。在进行农机维修过程中,有些人员为了加快维修速度,随意维修,忽视了维修质量,这样就导致农机使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机械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2.2做好农机维修的策略
在对农机进行维修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农机的工作年限,若是农机的使用年限将到,那么就需要考虑维修的经济性,也就是说,需要考虑更换零件之后农机可以使用的时间,其次,在维修之前,必须要切断电源,绝对不能在农机带电的情况下进行维修,避免发生触电现象,最后,在维修过程中,应确保维修的质量,准确的找出农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和部位,然后对症下药,有效地进行维修,以此来保证维修的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维修保养不到位,农机的使用寿命就会缩短,这样农民就需要重新购置机械设备,进而增加农业种植成本,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延长农机使用时间,就应该提高对维修保养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保养方式来确保农业机械可以正常使用,农民可以更好地应用农机开展种植工作,从而提高种植产量,真正的使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袁志强.农业机械维修保养需注意的几点事项[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99.[2]赵友贵.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现存问题之所思[J].北京农业,2016(02):118-119.[3]朱胜欣.浅谈农机修理在现代化生产中的意义与拖拉机修理的种类[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23).[4]崔佳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11):18-19.[5]范祥君.农业机械的常见故障及维修保养途径[J].民营科技,2016(01):13.
第五篇: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四)、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使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机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