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努力打牢“十一五”发展基础的新形势下出台的。既是关系“三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化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这部法律的出台,必将提升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水平,推动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可靠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相关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规范了农产品产销秩序,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填补了法律空白,必将促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局面。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温饱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日益转变,我们不但要让老百姓吃得饱,还要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这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一条完整的链条。包括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与其他工业品相比,食品产运销的链条循环周期长、环节多,其中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食物不安全。因此,需要针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建立农产品安全供应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综合有效的开展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产品安全从不可控向可控方向的转变,方便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就迫切需要现代化、集团化的大型零售业能够创建一种快捷、高效、安全,集现代化与信息化于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加工配送中心和销售网络。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型零售企业和全社会的保鲜资源、检索资源、物流配送资源和信息资源,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以农产品销售市场和超市为平
台,充分发挥各种产,供,销连接方式优势,依托安全质量监控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工、配送、销售、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制定出流通企业农产品安全质量和供应的企业规范和标准。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体系安全标准、技术、装备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成创新,有力地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体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和大型零售企业农产品加工配送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进入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需求。
应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以区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农产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分类,建立健全示范区档案内容。在示范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体系、产品标准体系及不同类别农产品的运输、储藏、保鲜标准体系,实现部分生鲜加工食品安全溯源。
2、建立农产品流通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研究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区域和示范基地的管理和监控体制。通过对农产品从基地、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的连续监测,记录不同农产品的动态质量安全状况,提出各类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和监控模式,其中涵盖基地、企业、超市责任及权益。超市农产品安全追踪和溯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包括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及农产品安全追踪和溯源。
3、建立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农产品安全标准,采用快速检测和流动检测,对全区农产品进行监测和检测。对不合格农产品近行进一步处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确立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发挥好职能,履行好职责,尤其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全区农业标准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区农业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要认真执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大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执法工作人员要切实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努力开拓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建议论文
孟州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当前孟州市农产品总体上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目前,孟州市已在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广惠果业合作社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立检测站(室)8个,制定完善了36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市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6个,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总认定面积0.383万hm。
二、主要做法
(一)抓源头,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深入开展种子、农药等农资市场集中整治活动,在多次对全市265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中,严格清理整治禁用药品,规范限用药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技术,逐门店张贴国家公布的禁限用药名单宣传页,要求经营者签订书面承诺材料,不得经营或变相经营禁用农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农药经营使用范围进行宣传和销售,违规者将严厉查处等。2011年至目前,共张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5000余份,印发宣传资料4.5万余份,出动执法人员2700余人次、执法车辆400余辆次,查获违规农资2134kg,查处违规农资经营案件46起。通过日常性及专项治理工作,未发现有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23种禁用高毒农药以及复配制剂的违法行为。
(二)抓生产,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进一步完善了36个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了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建成了全省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大力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在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推行生产操作档案化管理,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可追溯性监控,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共组织各类标准化技术宣传培训班56场次,印制黄瓜、苦瓜、苹果、梨等蔬菜、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小册子5000本,并分别发放到三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手中,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83万hm,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业标准化进程。
(三)抓认证,创建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
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把创建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鼓励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安全水平过硬、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申报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产品注册商标和申请使用商品条码,全力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孟州市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广惠果业合作社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抓检测,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一方面,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自检能力建设,新购置了3台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孟州市具有自检能力的“三品一标”蔬菜基地已达到8家。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全义农场自韭菜产品上市以来,认真落实市场准出制度,坚持每天抽检产品,保障了韭菜市场安全。另一方面,有序实施县级抽样,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抽检范围,侧重做好三个突出:突出地域,重点是1.33hm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包括“三品一标”基地)、市区蔬菜市场、农贸市场、马路市场、超市等;突出品种,重点是集中上市品种和大众消费品种;突出时间,重点围绕“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提高抽检次数和抽检比例,确保农产品质量,维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自2011年7月孟州市质检站成立以来,共抽查农产品2576批次,75种产品,9301个样品,合格率99.9%。
三、存在问题
(一)群众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目前,还存在非法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违规使用限用农药的现象。在正常的例行抽检中,还存在拒检现象。
(二)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难度大
1.执法主体不明确。对于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的执法问题,尤其是对于市场中的流动摊位的执法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2.执法难度大。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是农业部门,而市场主体是经贸部门,产品的销售又是工商、质检等部门主管,管理部门多,联合执法难,即使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难以做到对问题产品的现场查封,延误最佳处理期,难以达到市场执法的预期目的。
(三)检测体系不健全
目前,孟州市只有市级的检测站,乡、村两级还未建立检测机构。就目前市级检测站的人员、仪器配备情况,只能对城区的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规模大的基地例行抽检,不要说对于乡村规模小点的基地和乡村集贸市场覆盖不到,就是针对城区和大的基地也只是抽检,覆盖面很小。
(四)时间滞后问题
1.检测的信息反馈滞后。我们现在还达不到现场检测的条件,检测车辆由于公车购买停办的原因,现在无法购买。抽样人员开始抽样时,商户已经开始销售。从抽样到抽检结果出来,最少1.5~2h,如果到基地抽样时间会更长,在这个时间段出现问题,谁负责。2.执法滞后。从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到执法人员到现场,又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
(五)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环节多,费用高,特别是抽样与检测,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该环节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四、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
建议政府在电视上开辟专栏,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和生产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现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还未出台,对于拒检现象,可以通过电视宣传让群众明白,拒检认定为不合格,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存在。
(二)明确执法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处理处罚由农业部门决定,对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处理处罚由工商部门决定。但对于最容易出问题的流动摊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明确执法主体,鉴于工商部门监管有流通环节,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的职责,建议政府把流动摊点的执法主体明确为工商部门。
(三)加大投入
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扶持力度,列出专项资金,一方面,尽快建立乡级检测站,必要时明确村级监管员,完善监管网络,乡、村两级的每天检测情况,市检测站随时调阅;另一方面,要保障日常的检测费用。
第三篇: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和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市民最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事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事关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全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府部门多头管理,主管部门缺位,监管不力;二是生产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三是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尚未建立;四是农业投入品市场小而分散,监管困难;五是基层农技人员缺位,农民培训教育缺乏;六是农产品的检测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人员等都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七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浮动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受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快构建我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监管体系十分必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通过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等措施,有效减少高毒农药产品的比例,鼓励研制和生产安全、高效、经济的新品种,发展生物农药,尽快淘汰和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技术的宣传指导,提高农民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水平,依法查处违反国家规定滥用农药的行为。
3、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规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规范和标准,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实现农产品基地生产的规范化、优质化、安全化。
4、开展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工作。以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残留为重点,增强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质量和品牌意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提高。
5、开展“放心菜”试点生产基地和销售商店活动。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汇报
广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汇报
广陵区人民政府(2011年5月19日)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今年以来,我区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紧紧围绕“放心肉菜”工程建设,始终坚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强化行政综合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
1、迅速部署落实。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后,我区高度重视,迅速传达市政府会议精神,并就切实做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落实经费和人员机构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1月21日区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农水局关于农产品市场准入情况汇报,会议就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明确了四点意见:一是农产品检测工作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及市场准入工作的领导;三是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办公室设在农水局;四是检测仪器、耗材等相关经费,根据市有关要求,由区财政及市场主办单位分级承 1
担落实到位。
2、突出工作重点。根据市政府印发的《扬州城区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方案(试行)》,我区及时向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进行转发,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整合农水、工商等部门力量,合力推进市场准入工作。一是建立检测室。在城区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配送中心和专卖店建立检测室。二是落实市场主办者责任。明确各农贸市场负责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督促市场主办者与经营户签署承诺书。三是加强证照管理。严打无照经营,确保市场除农副产品自产自销外的经营户全部有照经营。四是组织培训。组织辖区24个农贸市场检测人员参加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人员培训班,系统学习农药残留检测、瘦肉精检测、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等相关知识,指导文昌生活广场农药残留检测走向正规。五是开展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工商所结合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片区人员,做到责任到人,防止不合格商品流窜。
3、加强协调推进。市场准入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区农水、工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帮助各单位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准入工作稳步推进。一是修复解决解放桥农贸市场检测仪器损坏问题;二是组织开展东花园农贸市场检测人员培训;三是在朝苏冷冻批发市场开展“瘦肉精”检测工作;四是落实连运农贸市场检测仪器,建立检测室;五是落实联谊批发市场开展索票索证工作;六是在相
关补贴经费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协调采购“瘦肉精”检测试剂卡和农药残留检疫试剂。
4、开展专项整治。“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我区着力加强辖区肉类安全管理,严格排查添加“瘦肉精”行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内防外堵,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是强化宣传。迅速召集区兽医站、基层兽医站及各大农贸市场负责人会议,传达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下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在畜禽产品中禁止使用违禁药物的决定”、“致全区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的公开信”等宣传材料共计800份,要求张贴于各畜禽养殖场(户)、村组及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醒目处。二是组织开展畜禽生产大户检查。对栏存500只以上的家禽养殖户及栏存1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饲料及其添加剂饲喂情况,要求规范填写“养殖免疫记录”,督促生猪养殖户建立饲料购进索证索票制度、兽药使用记录及检疫防疫制度。三是全面建立“瘦肉精”监督检测工作制度。在收购和贩运环节,加强对生猪经纪人、收购贩运户的监督管理,强化外地调入生猪及其产品的监管,根据省、市农委通知,严禁从河南、安徽、山东部分地区调入生猪及其产品,严格查验调运手续及“瘦肉精”检测报告;在屠宰环节,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对生猪屠宰点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落实屠宰场为第一责任人,确保屠宰场建立“瘦肉精”检测的长效机制,屠宰检疫人员实施同步检疫检验,对有毒有害肉制品实行无害化处理;在生猪及猪肉流通环节,区工商分局加
强巡查监管,重点检查猪肉经营者进货台帐及销售台账,督促落实进货检查验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严厉打击猪肉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四是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和销售准入制度。严格实施产地登门检疫,建立抽样检测制度。对栏存超过50头的养殖大户,要求每个月抽样检测1次,每月抽检覆盖面达到100%。对所有的出栏生猪在出栏前要进行“瘦肉精”抽检。五是建立质量主体责任承诺制度。由区农水局与各规模养殖户签订了生猪养殖安全责任状,公开承诺规范养殖行为,保证产品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除7家需改造的农贸市场外,其余市场都已正常开展了农产品抽样检测工作,就市场准入工作来说,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耗材等费用由市、区各承担50%,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关经费尚未到位,但不管如何,我区由农水局先行垫资,已落实人员,有序开展工作,由区财政承担的费用正在走程序,确保按时拨付,市级承担的费用希望也能及时拨付到位;二是在实施农产品检测过程中,水产品批发市场个别品种采种困难,部分检测人员技术不熟练,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如何督促企业开展自律性检测,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工作。我区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继续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并组织农水、工商等
相关部门强化对市场的检查监管,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适时采取公布曝光等形式,引导和规范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2、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由我区筹措的经费,所需耗材费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由政府、企业各承担50%。区政府将积极落实相关费用,并督促企业将经费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准入工作的正常开展。
3、积极推行产地准出试点。通过开展产地准出试点,推进蔬菜、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和可追溯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依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扩大检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定期或不定期公布抽检结果,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制度。目前我区已在两大家禽批发市场、四大冷冻市场、一个生猪屠宰点全部设立了检疫办公室,对外埠动物及产品检疫监督管理的网络基本健全,但对蔬菜、水果、水产类等方面的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工作还没有到位。下一步我区计划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在全区现有的22个农贸市场,3个农产品经营超市,蔬菜、水产、水果三个批发市场派驻安全监管员,负责监督、指导市场主办方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确保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保德县农业委员会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县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药经销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销售基地、主体为主,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监督范围覆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单位)、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等生产流通环节,监督产品为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初级农产品。
第四条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做好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工作。
第二章监管职责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协调牵头单位,负责编制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方案,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监督抽检,组织开展本县内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检查,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量化考核、达标验收等工作;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六条基地管理机构负责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
经管机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工作,督促其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
“三品”认证机构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农技、植保、环保、土肥、种子、植检、食用菌、蔬菜、等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渔)药及生物农药等农业新技术。
第七条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开展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执法检查,实施农药市场准入备案制度,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积极开展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严厉打击制售
假劣农资及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限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各种行为。
第八条 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工作。
第三章质量监测
第九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和专项抽检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农业部门农业质量检测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
第十一条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要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第十二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测结果发现问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责成相关单位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上报。被检出禁限用农药、非法添加剂等违禁化学品的,由相关单位做出处理。
第四章信息通报及管理
第十三条严格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及专项检测结果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报
请分管领导审批后,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通报》的形式上报委领导、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送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农业、蔬菜等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及专项检测结果未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审核、分管领导审批,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外传和发布。
第十五条建立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基地(企业、市场)规模、主要品种等基本内容。
第五章应急处理
第十六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保德县农业委员会
2012年3月17日